省庵法師語錄卷下 注解 《西方發(fā)愿文》注
《西方發(fā)愿文》注
《西方發(fā)愿文注》敘
或有問于余曰:諸經(jīng)所載《凈土文》總有三篇,其間詞致咸可宗尚,而師獨于云棲所作極口贊嘆。又其文義不為難解,云棲略注已自顯然,而師復(fù)為之注釋者何也?
余曰:余文雖可宗尚,而詞義未周,獨此愿文義周詞備,請申言之。此一愿文,大章有六:一曰發(fā)菩提心,二曰懺悔三障,三曰立四弘誓,四曰求生凈土,五曰回入娑婆,六曰總申回向。如此六章,始終備足。何者?蓋念佛法門,菩提最要,大心不發(fā),凈土難期,故首之以發(fā)菩提心。心志雖立,惑業(yè)尚纏,果報一來,何從得免?故繼之以懺悔三障。煩惑既凈,業(yè)累都蠲,弘誓不堅,修行易退,故申之以四弘誓愿。心愿并發(fā),惑業(yè)雙銷,則三昧可成,九蓮易往,故要之以求生凈土。但期自利,是名小乘,普愿利他,方名大士,故次之以回入娑婆。自他、因果、事理俱圓,故以總申回向終焉。此之六法,一不可缺。缺一則為人天小果,缺二則受三途惡報,缺三則懈怠易生,缺四則輪回難免,缺五則聲聞獨善,缺六則因果非圓。余《凈土文》,但有求生之愿,而無回入之文,發(fā)心、立誓既未彰明,懺悔、回向亦無陳述,故言詞義未周也。
然此愿文,云棲雖解,一往但明大意,其中理致則蘊而未發(fā),初心鈍根尚難開解。是以不憚繁文,復(fù)為注釋。蓋此法門屬于圓教,不明圓理,豈是圓人?茍非圓人,則安發(fā)圓愿,安修圓行耶?故此注文,言四弘則必歸無作,言回向則舉必具三,無事而非即理,有愿皆從稱性。又恐末世行人少諳教義,故諸名相不敢備述。但取其意,變換其文,只逗初機,敢聞宿學(xué)?其有因此少文,略通片義,然后而求大乘經(jīng)典、諸祖著述,方知菩薩修行法門,諸佛成道因果,無不在是,又豈別有一法出于愿文之外者哉?余之所以贊嘆而注釋者以此。
問者唯唯而退。余因遂理前言而為之?dāng)ⅰ?/p>
雍正四年歲次丙午嘉平月之既望,東吳虞山沙彌實賢,書于海南蛟門之海云精舍。
西方發(fā)愿文注
云棲蓮池大師 作
后學(xué)沙彌實賢 注
△初、題目
△二、入文
△初、歸命請加
△二、發(fā)愿回向
△初、發(fā)愿
△初、自利
○初、發(fā)心持名
○二、懺悔三障
○三、發(fā)愿
初、總愿
二、別愿
初、求佛護念
二、正發(fā)愿
初、現(xiàn)生愿
二、臨終愿
三、往生愿
△二、利他
△三、總結(jié)二愿
△二、回向
△釋此愿文大分為二:初題目、二入文。
題目五字,有通有別!拔鞣桨l(fā)愿”是別名,“文”之一字是通名。
就別名中,“西方”二字是所發(fā),“愿”之一字為能發(fā),“發(fā)”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處,“愿”是能發(fā)之心。言“西方”,則該依報、正報。言“發(fā)愿”,則攝自利、利他。依報則七寶莊嚴,圓融四土。正報則彌陀、圣眾,一體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三身者:法身、報身、應(yīng)身。應(yīng)有勝劣,勝則巍巍堂堂,劣則丈六八尺。
問:只一西方,何分四土?又只是一佛,何有三身?得無割裂分張耶?
答:如只是一月,而有光、影不同。又如只是一鏡,而有影像、光明不同。何曾割裂光、影,分張鏡、像耶?法身如月,報身如光,化身如影。寂光如鏡體,實報如鏡光,方便、同居如鏡影像。在佛則唯一法性身、寂光土,為眾生故現(xiàn)起二身,應(yīng)下三土。為十地、三十心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三十心)現(xiàn)圓滿報身,居實報土。為聲聞菩薩現(xiàn)勝劣二身,居方便土。為凡夫初發(fā)心菩薩現(xiàn)劣應(yīng)身,居同居土。(此中身土被機,只約圓教一往而論。若具明四教,其相千差,恐煩不引。)
問:此之四土,為同一處,為各異耶?
答:亦同亦異。同則譬如一水,天、人、魚、鬼四見差別。異則各各境界,所處不同。然上能知下,下不知上。應(yīng)化亦爾(菩薩能應(yīng)同居、方便。聲聞能應(yīng)同居。凡夫但在同居,不能詣上。故云亦爾)。
彌陀究竟三身,圣眾分得三身,凡夫但有理具而無事用。此之身土,但約機見差別,故有不同。實則依正不二,體用無差,故曰圓融一體也。
自利則現(xiàn)生斷惑,后世往生。利他亦爾。又言“發(fā)”者,以激動為義!霸浮闭,以希求為義。激動則如箭離弦,勢不中止。希求則如好美色,如謀重利。乃有始焉發(fā)愿往生,少焉退惰者,此非“發(fā)”也。又有口談凈土,心戀娑婆者,亦非“愿”也。又“愿”之一字,具該信、行。信則自、他、因、果、事、理不虛(信得自心是佛,他人亦然。念佛為因,往生作佛為果實也。西方是事,唯心本性是理。一一真實,故云不虛)。行則專事持名,不雜不散。愿則心心好樂,念念希求。如此三事,缺一不可。有信、行而無愿者有矣,未有有愿而無信、行者也。
問:有人聞?wù)f西方凈土,心生好樂,然不念佛,得往生否?
答:若果心生好樂,定起希求。若起希求,必然念佛。好樂不希求,定非好樂。希求不念佛,豈是希求?好樂、希求、念佛,而不往生者,未之有也。
問:有人于此,亦好亦求亦念,但世間心重,貪戀塵勞,得往生否?
答:只要將猛,不怕賊強。若果希求心切,系念心專,則貪戀雖重,自然漸漸輕微,亦當(dāng)往生。如舍銀取金,舍魚取熊掌,則亦何難之有?第恐愿力不敵愛力,佛念不勝欲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又問:為善生天,作惡入地獄,本不發(fā)愿。念佛往生,亦復(fù)如是,何須待愿而后生耶?
答:三界因果,隨業(yè)所感,固不待愿而成。求生西方,出世正因,若無大愿要期,縱然念佛,決不成就。譬如牛行熟路,雖無御者,亦知歸宿。如行生路,決無趨向,必須御者手執(zhí)繩頭,復(fù)加鞭策,然后方行。眾生心性如牛,三界如熟路,西方如生路,愿如御者,信如手,念似繩頭,誓如鞭策。往生如行路,無愿不生,如牛無御。故必以發(fā)愿為要也。
問:信行愿三,既聞命矣。但十方皆有佛國,何須獨愿西方?
答:以彼土中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深有因緣,諸佛不爾,是以專求彼國,不愿余方。又彼土中依報、正報,超過十方,諸佛所贊。不唯凡夫愿往,菩薩亦然。不唯此方愿往,余方皆然。既無八難、三途,亦無三毒、八苦,衣食自然,壽命無量,水、鳥、樹、林皆能說法,聲聞、大士其數(shù)甚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彌陀經(jīng)》中,釋迦如來苦口叮嚀,汝等眾生,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也。
又問:祖師云:“智者知心是佛,愚人樂往西方!庇墒嵌,則愚人只好念佛,智者固宜參禪。若概勸往生,恐違祖意,非通論也。
答:若言往生是愚,則從上諸祖、蓮社高賢,乃至馬鳴、龍樹、文殊、普賢,亦皆愚耶?亦不知心耶?當(dāng)知盡理而言,唯佛一人稱為智者,余皆是愚。若就事論,乃有千差,談何容易。嗚呼!祖師破人執(zhí)有,故發(fā)此言。今汝執(zhí)空,因藥致病,不知有病易遣,空病難除,天下至愚,非汝而誰?
又問:古有發(fā)愿來生生逢中國,長遇明師,正信出家,童真入道者,此復(fù)云何?
答:在昔像教方隆,人根尚利,明師易得,入道非難?v現(xiàn)世未明,來生可望,故發(fā)此愿也。今則不然,佛法愈衰,人根愈鈍。邪多正少,退易進難。內(nèi)障外魔,無人不具。明師善友,希世難逢。但見出家滿地,未聞得道何人。累劫未成,后生寧致?青公、喆老,敗轍昭然。《大集》懸記,可為誠證(《大集經(jīng)》云:“后五百歲中,億億人修行,無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門得度生死”)。乃有不知利害,妄效古人,仍發(fā)此愿者,過矣。且言中國,則孰如安養(yǎng)?言明師,則孰愈彌陀?言出家,則孰若橫超三界?言入道,則孰若華開見佛,悟無生忍?不是之愿而愿娑婆,我信是人誠為愚執(zhí)。
問:求生西方固所愿也,但我下劣凡夫,罪業(yè)深重,福善輕微,如何容易得生安養(yǎng)?
答:余門學(xué)道,須賴行人自力。念佛往生,全賴彌陀愿力。自力難,故累劫未成。他力易,故一生可致。是以一日七日,便得往生。十念一念,亦能見佛?v十惡罪人,佛亦不棄。況十善凡夫,一生發(fā)愿念佛,而不得往生乎?且一稱洪名,滅罪八十億劫,何疑業(yè)重。暫持圣號,勝于布施百年,何慮福輕。但辦信心,決不相賺。
又問:兜率內(nèi)院近在此界,又有補處菩薩于中說法。亦可上升親近大士,何須近越此方,遠超他土?
答:西方凈土,是仗彌陀愿力接引往生,故雖遠而易屆。兜率內(nèi)院,要賴行人定力方得上升,故雖近而難生。茍無禪定,是無翅欲飛,求升反墜矣。且彼天欲樂,初心尚迷,西域三人可為殷鑒。(《西域記》云:無著、世親、師子覺兄弟三人,發(fā)愿同生兜率見彌勒佛,約以先去上生,必來相報。后師子覺先逝,杳無消息。世親繼歿,復(fù)隔一年,方來報語。無著問曰:“生兜率否?”答曰:“已生,親見彌勒。”又問:“師子覺何在?”答曰:“彼生外院,耽著欲樂,不見菩薩,是以不來相報!惫手∑兴_尚爾,何況凡夫,安可不知利害?)
又問:東方藥師佛國,依正莊嚴,與西方無異。又有八大菩薩,臨終示路。亦可往生,何須定愿西方凈土?
答:《藥師》一經(jīng),主于消災(zāi)延壽,不專勸往生。其言菩薩示路,是為一類不定善根眾生,欲隨方受生,供佛聞法者。此人;具足,所愿皆得。故聞藥師佛名,隨念即生彼國。八大菩薩特為示路,指歸其處耳。亦非一定往生彼國也。故曰:或有因此生于天上,及生人間,為輪王而攝四洲,安四民于十善。此非福慧具足而能之乎?今彌陀佛國,專勸往生。諸經(jīng)廣談,十方咸往。彌陀、圣眾垂手提攜,釋迦、諸佛贊嘆護念。而乃舍通途而行局路,執(zhí)暫語以廢常談。東、西既無定向,持念又復(fù)不一。既無;,又鮮神通。未得隨生,翻成莽蕩?筛彋e?
今欲一其志念,專其趣向,不歸安養(yǎng),將安歸耶?專其趣向,故曰“西方”。一其志念,故曰“發(fā)愿”!拔摹闭,能詮章句也。
又愿有通、別,通則四弘誓愿,別則隨心所發(fā)種種誓愿。又通則皆名為愿,別則菩提名發(fā)心,四弘名發(fā)誓,求生西方名發(fā)愿。又回向亦名為愿,如《華嚴》“十回向文”,一一皆云“愿眾生”等是也。
又求生西方,總攝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無有遺余,故以此題而冠篇首也。
然此愿文,事理周備,行愿深廣。諸有智者當(dāng)味其言,力行其事,庶幾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不徒為文字語言、音聲唱和而已。
初釋題目竟。
△二入文為二:初歸命請加、二發(fā)愿回向。
△今初
【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dǎo)師。我今發(fā)愿愿往生,唯愿慈悲哀攝受!
偈文初二句是歸命,后二句是請加。
發(fā)愿之始必先歸命于佛者,所以求證此心也!盎住闭,禮佛之儀式,謂以頭著地,稽留少頃而起,故名稽首,表敬之極也!拔鞣桨矘穱,是依報!敖右娚髮(dǎo)師”,是正報。言“安樂國”者,無八苦故名“安”,無三毒故名“樂”,法王所統(tǒng)名為“國”。言“接引”者,眾生沒在苦海,佛以智手接之令出;著于五欲,佛以種種樂事誘之令離,故曰接引。言“導(dǎo)師”者,導(dǎo)人以正道也。眾生顛倒,以苦為樂,以邪為正,不知出要。佛為分別娑婆是苦,西方是樂,令起欣厭,發(fā)愿往生,故名導(dǎo)師。外道不知邪正,妄立宗徒,是師非導(dǎo)。聲聞能出三界,不化眾生,是導(dǎo)非師。菩薩能化眾生,雖是導(dǎo)師,不名為大。唯有彌陀世尊,乘大愿船,入生死海,不著此岸,不居彼岸,不住中流,而導(dǎo)眾生到于彼岸。如是利益,遍于十方,盡于三世,無暫休息,是故獨稱為“大導(dǎo)師”也。
我今愿往,是自述己懷。唯愿攝受,是請求加護。愛念名“慈”,憐憫名“悲”。如母念子,心無舍離,是名“攝受”。
初歸命請加竟。
△二發(fā)愿回向二:初發(fā)愿、二回向。初又三:初自利、二利他、三總結(jié)。初又三:初發(fā)心持名、二懺悔三障、三發(fā)愿。
△今初
【弟子某甲,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于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凈土!
“普為四恩”等,是所緣之境。“求于諸佛”等,是能發(fā)之心。“專心持念”等,是所念之佛!捌谏鷥敉痢,是所望之處。
蓋發(fā)菩提心,必先緣境。若無此境,則心無所依,亦無所發(fā)。然境有廣、狹、遠、近不同!八亩鳌豹M而最近,“三有”居中,“法界眾生”則遠而復(fù)廣。境既如此,心亦復(fù)然,必先從親至疏,由近及遠也。言“四恩”者,在家則天地、君、親、師,出家則父母、師僧、國王、檀越。言“三有”者,即是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隔歷不同曰界,因果不亡曰有。此三界中,即六道四生住處,舉依報以該正報也!胺ń绫娚,即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亦即九法界眾生。
非二非三故名“一”,運載眾生故名“乘”,“無上”非有上!捌刑帷闭,能覺之智也。言不但專為自利,乃欲普為四恩。又不但為四恩,亦欲普度六道四生。又復(fù)不為一三界六道四生,乃是普為十方無量世界一切眾生,欲令度脫,使其皆得一乘無上菩提之道,故發(fā)此心也。
“專心”者,不雜余事!俺帜睢闭,受而不忘。一名而具萬德,故云“萬德洪名”!捌凇闭,望也。無有五濁,故名“凈土”。蓋念佛而不發(fā)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愿相應(yīng),終不往生。雖發(fā)菩提心,不專念佛,亦不往生。故必以發(fā)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后期生凈土。修凈業(yè)者,不可不知。
△二懺悔三障
【又以業(yè)重福輕,障深慧淺,染心易熾,凈德難成。今于佛前,翹勤五體,披瀝一心,投誠懺悔。我及眾生,曠劫至今,迷本凈心,縱貪瞋癡。染穢三業(yè),無量無邊。所作罪垢,無量無邊。所結(jié)冤業(yè),愿悉消滅!
“又”以下,明懺悔之因!敖裼凇毕,明懺悔之法。“我及眾生”下,正陳懺悔。
此一段文,承上文言。雖然念佛發(fā)心,期生凈土。而我罪業(yè)厚重,福善輕微。障緣既深,智慧復(fù)淺。染污心識,如火熾然。清凈功德,一無成就。興言及此,焉不悲傷?蓋末世凡夫,鈍置如此。如此罪障,能障行人,不得往生,將如之何?此懺悔之宜急務(wù)也。
言“業(yè)重福輕”者!皹I(yè)”即十惡,“!奔词啤Q允異赫,身有三,謂殺、盜、淫;口有四,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有三,謂貪、瞋、癡。翻此十惡,則名十善。言“重”,則十惡具造。言“輕”,則一善單修。又上品十惡名業(yè)重,下品十善名福輕(如十惡業(yè),殺生則以父母、師僧為上,余人為中,畜生、微細昆蟲為下。余皆例此可知。十善反此可以意得)。又熾然作惡名業(yè)重,泛然行善名福輕。乃有瞋他則咒其速滅,杖彼則立使隨亡,此業(yè)重也。又或方才念佛便謂口酸,適遇禮拜又言腰痛,此福輕也。
言“障深慧淺”者!罢稀庇卸N,一者外障,二者內(nèi)障。外障有二,一者塵緣逼迫,二者魔外牽纏。內(nèi)障復(fù)二,一者疾病夭殤,二者愚癡顛倒!盎邸庇卸N,一者方便慧,二者真實慧。聞、思、修為方便,見道為真實。見道有二,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大乘所見復(fù)有二種,一者空、假,二者中道。中道復(fù)二,一者但中,二者圓中。若就諸慧論深淺者,聞慧為淺,思慧為深,乃至但中為淺,圓中為深,轉(zhuǎn)轉(zhuǎn)互論可知。言“障深”,則內(nèi)外交攻。言“慧淺”,則聞薰薄解。乃有甫欲修行,便生惡疾,才能向道,適遇邪師,此障深也。又有未得內(nèi)凡,便謂已超佛地,稍通世智,自言已入悟門,此慧淺也。
貪、瞋、癡名“染心”,戒、定、慧名“凈德”。言“易熾”者,瞋如火焰,觸干草而展轉(zhuǎn)增高;愛似藕絲,割鈍刀而牽連不斷;癡則密織見網(wǎng),愈縛愈纏,深種邪根,彌生彌廣。言“難成”者,戒則律儀篇聚,持少犯多;定則大小禪那,造修無地;慧則權(quán)實妙智,證悟無門。乃有一毫染著,累月牽懷,片語不投,終身結(jié)怨者,此易熾也。其或才登戒品,已破浮囊,一入禪堂,但增昏掉者,此難成也。自非深生慚愧,痛自克責(zé),懇到懺悔,則縱經(jīng)塵劫,滅罪良難。
次懺悔法中!奥N勤五體”,表外儀恭!芭麨r一心”,明內(nèi)心敬。兩肘、兩膝及額,名為五體。披瀝謂開發(fā)洗蕩也。以我之誠,歸投于佛,故曰“投誠”!皯曰凇闭,斷相續(xù)心也。由昔身行惡法,故今五體翹勤。復(fù)由意起貪瞋,故用一心披瀝。又由舌談惡語,故今口陳懺悔。又昔無始身業(yè)猛利,故用翹勤而懺。意業(yè)穢污,故用披瀝而懺?跇I(yè)粗獷,故用陳詞急切而懺也。
次正陳懺悔中!拔摇闭,行人自謂!氨娚奔此亩魅、六道四生。謂我與法界眾生,自從曠劫直至今生,常常起惑造業(yè),未曾休息。非是一人獨造,亦非一生一處所造。非是一人,故云“我及眾生”。非是一生,故云“曠劫至今”。非是一處,故云“無量無邊”。蓋由眾生從無始來,世世生生互為眷屬,更相主伴,更相佐助,罪業(yè)方成。造業(yè)既同,懺悔亦爾,故須遍緣法界眾生為其懺悔也。
問:曠劫罪業(yè),應(yīng)已受報。云何直至今生猶未滅耶?若已受報,則不須懺。若猶不滅,則懺亦無益。
答:眾生造業(yè)受報有三,一者現(xiàn)報,二者生報,三者后報(現(xiàn)報一生即受,生報次生方受,后報經(jīng)無量劫乃受)。復(fù)有二種,一者定業(yè),二者不定。若過去業(yè)屬現(xiàn)報者,則亦已受。若生報、后報,正在將來,豈可不殷勤懺悔耶?又若是定業(yè),則不可懺,若不定者,懺則除滅,何謂無益耶?(小乘所明有定、不定業(yè),大乘所明一切不定。)
“迷本凈心”二句,是懺煩惱障!叭痉x三業(yè)”四句,是懺業(yè)障。“所結(jié)冤業(yè)”二句,是懺報障。又“迷本凈心”是根本惑,“縱貪瞋癡”是枝葉惑。言“迷”,則如云覆月,光明不現(xiàn)。言“縱”,則養(yǎng)賊為子,自劫家珍。身口意三,與煩惱相應(yīng),名為“染穢”。造作十惡五逆,名為“罪垢”。三業(yè)為能造,罪垢為所造。罪垢既成,必招冤業(yè)。冤必有報,故名報障也。
言“無量無邊”,略有五意:一約心,一念塵勞,具有八萬,何況相續(xù);二約境,一處所作,已自無量,何況十方;三約事,一業(yè)若成,罪無邊際,何況諸業(yè);四約時,一生所作,亦應(yīng)無量,何況曠劫;五約人,一人所作,已自無邊,何況眾生。所以業(yè)若有形,虛空難受也。
冤業(yè)有三:如云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死死生生,遞相吞啖,此名殺冤。汝負我命,我還汝債,經(jīng)百千劫,常在生死,此名盜冤。汝愛我心,我憐汝色,經(jīng)百千劫,常在纏縛,此名淫冤。(問:淫則彼此無怨,何亦名冤?答:殺盜二業(yè),名為怒冤,淫名喜冤。喜怒俱冤,無非是業(yè)。眾生顛倒。以怨為親,良由于此。)
“愿悉消滅”者,謂三障俱滅也。
二懺悔三障竟。
△三發(fā)愿二:初總愿、二別愿。
△今初
【從于今日,立深誓愿。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覺,誓度眾生!
此即四弘誓愿也。修行若無誓愿,則有退失,故以此四法自制其心,則不生懈怠也。此之四弘,依于圓教無作四諦而發(fā),名“深誓愿”。愿不依諦,名為狂愿。若非無作,亦不名深。言無作者,謂本性具足,四皆無所造作也。
天臺大師云:“由迷理故,涅槃是生死,名為苦諦;菩提是煩惱,名為集諦。由悟理故,生死即涅槃,名為滅諦;煩惱即菩提,名為道諦。”今略釋之:生死、煩惱,是眾生因果。菩提、涅槃,是諸佛因果。然眾生、諸佛,但有名字。生死、煩惱、菩提、涅槃,亦但有名字。究極而言,只是一心。以由無始,迷此一心,全以菩提、涅槃,而為煩惱、生死。故于今日,悟此一心,即以煩惱、生死,而為菩提、涅槃。名雖有二,體則無二,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此即無作四諦也。
問:眾生、諸佛,但有名字,則誠然矣。生死、煩惱是染穢法,菩提、涅槃是清凈法,升沉迥異,優(yōu)劣天淵,云何言亦但有名字耶?
答:若就事論,誠如所說。若約理論,一一皆無實法。喻如梨園子弟,扮作貧兒,身行丐食,意起希求。須臾又扮帝王,身登九五,意生歡悅。有智慧者,不應(yīng)于是而生實想,謂有貴賤高卑之異。生死、煩惱,菩提、涅槃,亦復(fù)如是。凡夫謂實,諸佛、圣人知其非真。
又問:生死、煩惱不實可也,若菩提、涅槃亦非真實,何須辛苦修證耶?
答:所言非真,但破執(zhí)著,不言修證亦無。若執(zhí)非真,反成邪見矣。乃有身犯律儀,口談玄妙,以念佛為愚夫,以修持為著相。此末世聰明人參禪大病,不可不知。
今言“遠離惡法,誓不更造”,即是“煩惱無盡誓愿斷”,此依集諦發(fā)心,勤修圣道!笆牟煌硕琛,即是“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此依道諦發(fā)心。“誓成正覺”,即是“佛道無上誓愿成”,此依滅諦發(fā)心。“誓度眾生”,即是“眾生無邊誓愿度”,此依苦諦發(fā)心。文雖不次,義無二也。
云何依于苦諦發(fā)心?謂觀眾生為生、老、病、死之所逼迫,生大苦惱。以是因緣,發(fā)誓愿云:“我當(dāng)早度生死,亦度無量眾生得出生死!鄙兰此^苦諦,因觀生死,故愿度脫,是名依苦諦發(fā)心。
云何依于集諦發(fā)心?謂觀眾生為貪欲、瞋恚、愚癡、邪見之所惱害,不能自拔。以是因緣,發(fā)誓愿云:“我當(dāng)自斷煩惱,亦斷眾生無量煩惱,令得解脫。”煩惱即所觀集諦,因觀煩惱過患,故欲斷除,是名依集諦發(fā)心。
云何依于滅諦發(fā)心?謂觀諸佛已滅煩惱,得解脫樂,具有無量神通自在,而諸眾生不覺不知,妄受諸苦。以是因緣,發(fā)誓愿云:“我當(dāng)勤修方便,得大涅槃寂滅之樂,亦令眾生同得此樂。”涅槃佛果即所觀滅諦,因觀佛果,故有希求,是名依滅諦發(fā)心。
云何依于道諦發(fā)心?謂觀六度萬行,恒沙法門,具有無量稱性法樂,而諸眾生不習(xí)不修,妄造諸業(yè)。以是因緣,發(fā)誓愿云:“我當(dāng)精勤修學(xué)無量法門,亦令眾生修學(xué)是法!狈ㄩT即所觀道諦,因觀法門,故愿修學(xué),是名依道諦發(fā)心也。
然此只是事相,若知理性具足,則四皆無作。云何無作?謂眾生是假名,度無所度;煩惱無實性,斷無所斷;法門元具足,學(xué)無所學(xué);佛道本現(xiàn)成,成無所成。此名無作四弘誓愿,依于無作四諦而發(fā)也。
△二別愿二:初求佛護念、二正發(fā)愿。
△今初
【阿彌陀佛,以慈悲愿力,當(dāng)證知我,當(dāng)哀愍我,當(dāng)加被我。愿禪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金色之身,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得蒙阿彌陀佛甘露灌頂,光明照身,手摩我頭,衣覆我體。】
“阿彌陀佛”下五句,明護念之心。“愿禪觀”下,明護念之事。
諸佛心者,是大慈悲。以慈悲故,則有誓愿。以誓愿力,則當(dāng)證知。由證知故,復(fù)當(dāng)哀愍。以哀愍故,必應(yīng)加被。此彌陀護念之心也。
“禪觀”謂十六觀,始從日觀,乃至九品往生。或具觀十六,或?qū)R挥^。言一觀者,且指總觀。謂觀己身坐蓮華中,作蓮華開合想。蓮華開時,彌陀、圣眾俱放光明,來照我身,水、鳥、樹、林皆演妙法,此名總觀。或但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垂手提攜,己身胡跪華中,亦可。
問:今既專持名號,云何復(fù)令觀想?
答:終日持名,暫時觀想,以觀助念,念則不散。縱令心粗境細,亦可托像而觀。復(fù)何礙乎?禪觀是醒時,夢寐是睡時。或醒或睡,皆得見佛。若不觀想,則見佛為難。
問:觀中見佛,得無魔事否?
答:參禪人本不念佛,而佛忽現(xiàn),此則心境相違,名為魔事。念佛人本自觀佛,佛隨相現(xiàn),此名感應(yīng)道交,非魔事也。然須了知,所見之佛如水中月,非有非無,不可取著。若生取著,則恐反成魔事。切宜慎之。
“金色身”是正報,“寶嚴土”是依報,“歷”是經(jīng)歷!皩殗馈闭,七寶莊嚴也。余文可解。
△二正發(fā)愿三:初現(xiàn)生愿、二臨終愿、三往生愿。
△今初
【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長。疾空煩惱,頓破無明。圓覺妙心,廓然開悟。寂光真境,常得現(xiàn)前!
由甘露灌頂,故宿障除。由光明照身,故善根長。由手摩我頭,故煩惱、無明頓破。由衣覆我體,故妙心、真境現(xiàn)前。
“宿障”指惑、業(yè)、苦三障,“善根”即戒、定、慧根;锜┲,惱亂心神,名為“煩惱”,指見思惑。于第一義諦不了,名曰“無明”,指根本惑。由此二惑,故妙心、真境不能顯現(xiàn)。今二惑頓空,故開悟現(xiàn)前也!皥A覺”是能證智,“寂光”是所證理!艾F(xiàn)前”者,洞然明白也。
△二臨終愿
【至于臨欲命終,預(yù)知時至。身無一切病苦厄難,心無一切貪戀迷惑。諸根悅豫,正念分明。舍報安詳,如入禪定。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諸圣賢眾,放光接引,垂手提攜。樓閣幢幡,異香天樂,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諸眾生,見者聞?wù)?歡喜感嘆,發(fā)菩提心。】
臨命終時,第八識將去時也。三日、七日,為“預(yù)知”。
四大不調(diào)名“病苦”,水、火、刀兵、毒藥等名“厄難”。
“貪戀”有四:一、終歲持齋,一朝食肉;二、長年念佛,此日貪生;三、恩愛牽纏,難割難舍;四、許愿保禳,求神服藥。
“迷惑”有三:一疑罪業(yè)深重,二疑功行淺薄,三疑佛不來迎。
“諸根”即眼等五根,“正念”是意根。無病無難故“悅豫”,無貪無惑故“分明”。
舍所受身名“舍報”,不忙不亂故“安詳”。坐脫立亡,故云“如入禪定”。
“阿彌陀佛”下,明感應(yīng)道交!傲钪T眾生”下,明見聞利益。如文可知。
△三往生愿
【我于爾時,乘金剛臺,隨從佛后,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七寶池內(nèi),勝蓮華中。華開見佛,見諸菩薩,聞妙法音,獲無生忍。于須臾間,承事諸佛,親蒙授記。得授記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一切功德,皆悉成就!
“金剛臺”即蓮華座,其座金剛所成,故名金剛臺。又華內(nèi)蓮房,亦名為臺。上品上生,乃有此臺!叭鐝椫疙暋毖酝僖病!皠偕徣A”即金剛臺上之華。
“無生忍”者,一切諸法本自不生不滅,眾生顛倒,妄見生滅。今以智慧而了達之,故云“獲無生忍”。得此忍已,便登初住,大用現(xiàn)前!俺惺轮T佛”下,正明其相。
“三身”者,法身、報身、化身。“四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拔逖邸闭,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傲ā闭,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也!巴恿_尼”翻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也。
“一切功德”句,總結(jié)上文!敖韵こ删汀闭,是初住分成就,非究竟成就也。
初自利竟。
△二利他
【然后不違安養(yǎng),回入娑婆。分身無數(shù),遍十方剎。以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咸令離染,還得凈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問:菩薩化他,不于凈土,而于穢土者何也?
答:以凈土中人,有善無惡,化度則易。穢土惡多善少,化度則難。難故大悲增長,行愿堅牢。易故悲心不深,行愿不廣!洞髲浲咏(jīng)》云,此土修行一日,勝于西方凈土修行一劫者,蓋謂此也。又此娑婆是本昔受生之處,有緣必多,化度宜急。所以生凈土后,必先回入。
又問:徑在此土化導(dǎo),有何不可?何須舍此趨彼,然后回入?
答:若不舍此,則墮落有分,化導(dǎo)何從?若不往彼,則自利未能,利他安保?喻如貧人,未見帝王,未蒙官職,則自尚饑寒凍餒之不暇,又焉能周給鄰里鄉(xiāng)黨乎?故知不愿度生則已,愿則必求西方。不生西方則已,生則必須回入。
又問:適欲往生,又欲回入,得無進退躊躇,志不決定耶?
答:先期自利,故愿往生。后愿利他,故須回入。發(fā)心雖在一時,行事則有先后。若不先發(fā)此意,一生凈土,回入則難,其如四恩三有何?故知未得往生,決無復(fù)入胞胎之念。既生安養(yǎng),決無不來化導(dǎo)之心。此正明決定,何謂不定耶?
言“不違安養(yǎng)”者,法身不動也。言“回入娑婆”者,化身應(yīng)現(xiàn)也。如一月千江,不升不降。從體起用,亦復(fù)如是。非獨一國,亦遍十方。種、熟、脫三,番番不息。
小乘、外道,作意神通,名可思議。一心作一,不能作多,名不自在。菩薩不爾,不消作意,化化無窮,故名“不可思議自在神力”也。慳貪者以財施攝,剛強者以愛語攝,為善者以利益攝,行惡者以同事攝,故名“種種方便”。使其三惑不起,名為“離染”。三德圓證,名為“凈心”。見思、塵沙、無明為三惑。法身、般若、解脫為三德。“咸令離染”二句,是現(xiàn)世益!巴鞣健倍,是后世益。
“不退”有三:一、位不退,終不退為凡夫、二乘;二、行不退,決無退失所修行業(yè);三、念不退,決無一念忘失錯誤。又一入西方,縱在疑城邊地、下品下生,終不退入三途,故總名不退也。
問:西方不退,設(shè)使回入娑婆,還有退否?
答:如上所明三身四智種種現(xiàn)前,加以彌陀護念、諸佛攝受,焉有退失之理?喻如衣錦還鄉(xiāng),順風(fēng)搖櫓,無求不利,無往不前。菩薩度生,所以必欲求生西方,而后回入者,良由于此。
△三總結(jié)二愿
【如是大愿,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業(yè)及煩惱一切無盡,我愿無盡!
“如是大愿”,總結(jié)前文!笆澜鐭o盡”等是舉例,“我愿”句總顯無盡。如云:世界不可盡,我愿不可盡;眾生不可盡,業(yè)及煩惱不可盡,我愿不可盡;若四種可盡,我愿乃可盡。
問:何故發(fā)此無盡大愿耶?
答:以由心無盡故,隨心所發(fā)誓愿,亦無有盡。又世界等四,并由心具,縱然成佛,亦無可盡之理。
又問:愿既無盡,成佛何時?
答:所言成佛,只是識得自心究竟不生耳。至于三十二相,方便施為,本非真實。尚何成與不成之可論哉?
初發(fā)愿竟。
△次回向
【愿今禮佛、發(fā)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法界眾生,同圓種智!
菩薩修行,必先回向者,以若不回向,則是人天果報。若能回向,則成出世正因故也。
回向有三:一回己向他,二回因向果,三回事向理。
云何回己向他?以由眾生無始時來,所修善業(yè),并為己身,及己眷屬。今回此心,向于眾生,以己所修,悉施于彼,愿他得利,不求自樂,是名回己向他。
云何回因向果?以無始來,但為人天福報,不求出世實果。今回此心,向于無上菩提,所修善業(yè),悉用莊嚴佛果,是名回因向果。
云何回事向理?若見有眾生、諸佛、善法、回向種種差別,則事不空。今回此心,向于實際,能修所修,能向所向,二俱寂滅,是名回事向理。
今言“恩有齊資”,是回己向他。“同圓種智”,是回因向果。此二并是事相,理在事中,故三皆具足!胺N智”者,佛之智慧也,謂能知諸法一相,亦能知種種相無二無別,故名種智也。
問:所修善業(yè),雖有若無,名不住相。今一事甫畢,汲汲回向,不已著乎?
答:汝言善不住相,為有后報否?若無,則墮斷滅。若有,則雖不求福,福還隨汝。人天果報,固未免離,云何無著?今以此福,回施眾生,及以諸佛,則成無漏勝因,何著之有?
問:回施眾生,眾生實得利益否?若無利益,則成虛妄。若有利益,則我作他受,焉有此理?
答:菩薩福德,與眾生共,F(xiàn)在雖無利益,未來成佛,則眾生受賜。如彌陀佛國,凡未生者,即同佛受用。并由世尊因地作福,回施我等,是故今日得其果報。如父財子用,孰曰不可乎?
問:回向與不回向,功有勝劣、事有得失否?
答:回向則少福成多,如一滴投海,不可分別。不回向則多福轉(zhuǎn)少,如水灌漏卮,須臾即盡。又若能回向,則心能轉(zhuǎn)福,徑往西方。若不回向,則心被福牽,還生三界。是以修凈業(yè)人,凡有一善,必先回向西方者,蓋以此也。
問:回向西方,則自求快樂;叵蚍鸸,則自求尊勝。由來為己,何與眾生?
答:茍不為人,則何須作佛?如不因治亂,焉用求王。當(dāng)知利人,必先自利。成己即是成他。尚何彼此分別之有哉?
問:眾生本空,菩提非有,不見善法,將何回向?
答:雖知三事俱空,而眾生不解,妄造諸業(yè),妄受諸苦。是故菩薩以善法而回向之,又欲成佛而度脫之,不廢修持、因果耳。若執(zhí)俱空,則反成偏見,墮入二乘斷滅深坑矣。是知具足三種回向,是菩薩修行要行,不可不知。
略釋愿文竟。
- 上一篇:省庵法師語錄 卷中 詩作
- 下一篇:省庵法師語錄卷下 注解 《東海若》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