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話禪與默照禪
緒言
禪是現(xiàn)成的,禪的世界是無礙的;而禪是用來修身養(yǎng)性的法門,是佛教徒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佛陀依禪觀開悟成佛,佛教是依于禪觀修證而開展出來的宗教。自「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的機緣后,禪法的傳承,從西方到東土,從達摩到惠能,惠能到五家七宗,乃至到宋代的文字禪、看話禪、默照禪的發(fā)展,禪法的生命,仍然是源遠流長的。
禪法的修持方法,也隨文化、地區(qū)、時代,不斷應時應機而改變,所謂「如來禪-祖師禪-文字禪-看話禪-默照禪」。縱然禪的修行方式有所改變,但禪境的本質(zhì)是不變的。
看話禪、默照禪,是宋代臨濟宗與曹洞宗,兩種不同的參禪方法。臨濟宗人大慧宗杲,主張從公案中,提出某些語句,作為話頭來參究,以掃蕩一切思量、知解,在語言文字、邏輯推理之外,力求獲得真正的禪悟。利在激發(fā)創(chuàng)造思惟,弊在導至過度妄想,他所創(chuàng)立的禪法被稱為『看話禪』。曹洞宗人宏智正覺,主張無言無說、忘情默照;默是為了照,默坐是形式;以默照、觀照來明心見性,這種的觀行方法,稱為『默照禪』。
大慧宗杲的「看話禪」是在與宏智正覺的「默照禪」對抗中產(chǎn)生的。并且在「默照禪」長期對立中,逐漸壓倒對方,取得優(yōu)勢地位,后世禪家,大都以宗杲的看話禪為準則,展開禪的傳承。與這兩種禪法,在參禪的形式上是對立的;如何從禪法的契機、應用上,找出其特點,提供給現(xiàn)代的參禪者作參考,此為本文的探討動機。
禪觀方法的默照禪
默照禪是曹洞宗宏智正覺所提倡的。他的禪法是復古、淵源于達摩的「壁觀禪」,
一、宏智正覺與生存環(huán)境
宏智正覺(西元一O九一~一一五七年)又稱天童覺,著有《從容錄》,是南宋初期對禪宗有影響力的大德。自宋高宗渡江南遷后,四處是流寇盜匪,百姓民生疲弊,明州天童山之景德寺亦遭匪寇掠奪一空,住眾剩不到二百人,宏智正覺禪師被禮請至此后,開田、修屋、募資重建,逐漸使天童住眾增加到一千二百人。他在「僧堂記」中記載道:「建炎之未,人病亂離,湘漢江淮兵火燔掠,尊宿叢林蕪沒十之八九,……予住山四年,十方來,云趨水赴,屋不能容……!顾,正覺禪師親自領眾作務,外出募化物資,終于能安頓大眾:「窗牖床榻,深明嚴潔,萬指食息超搖客興,謀始于紹興壬子之冬,工畢于甲寅之春……。冬溫夏涼,晝香夜燈,開盔而飯,洗足而坐。耕牧其間,警導以寂,秋涵古井春人化機,淵兮用光!挂陨纤鑼懙木皼r,在爭戰(zhàn)連年,國力微弱的南宋來講,天童山無異于是個小型天堂,住眾沒餓死,反而能在一個安定的環(huán)境里清心修行,這其中當然是有一股力量在維系人心;從客觀的立場講,曹洞宗的默照禪在當時如此盛行,是因為它正符合人心的需要─一種渴望安寧、平和的內(nèi)心祈求。默照禪有它的正面功效。
二、緣由
北宋末至南宋初,林下心態(tài)大多求速求簡,好走聰明捷徑,腳下不肯扎實做功夫,不愿接受動心忍性的磨練偏又自高自大,以為根器高、慧力足……宏智才嚴肅且專精地教授一種扎實的工夫─從靜默而坐開始,守住本心,少說空說。
默照禪的內(nèi)容
(一)默與照
宏智正覺的「默照禪」其實是一種禪觀工夫,不是參禪的方法,它把達摩的「壁觀禪」與「回心返照」相溶合,成為靜坐修定的工夫,不同于參禪開悟的入路。「默」指沉默專心坐禪;「照」是以智慧觀照本自清凈的靈知心性。宏智正覺強調(diào),默與照是禪修不可缺少的兩個要件,他說:「緘默忘言,本光自照」&,默是照的體(本),照是默的用,兩者是體用合一;并且,宏智正覺以「默」代表心體,意指心思意念己被收伏,不再燥動。以「照」表示作用,意謂此心有覺知之能,有反照之能,有鑒察之能?梢哉f這是已入圣位的境界.作用神奇奧妙,值得眾人努力體取。
他在《默照銘》中說:「默默忘言,昭昭現(xiàn)前。….妙存默處,功忘照中。…默唯至言,照為普應。…照中失默,便見侵凌。…默中失照,渾成剩法。…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輸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頂透底!梗@句話是說,默中即有照,照體而現(xiàn)默,默照相即;照中不能失默,默中不能沒有照,只有默照宛轉(zhuǎn)回互,相輔相成,才能理事無礙;且默照理圓,才能透頂透底,達到完全解脫。
(二)四借說
宏智正覺還把默照修持與體用學說結(jié)合起來,提出了〝四借〞&來指導學人禪修要路。四借法:1.借功明位:功,指用;位,指體;這是透過現(xiàn)象界萬物的作用,以顯明其本體。2.借位明功:以萬物的本體來說明其作用。3.借借不借借:萬物的本體與作用,皆空寂無物。4.全超不借借:超越前三項境界,而一念不存(無念)的自由境界。這也是默照禪修持的過程。
(三)心空的目標
在唯心論與般若學的思想基礎上,宏智正覺以〝心空〞為默照禪追求的目標!缚铡故切牡奶匦,是法界、真如、佛性的內(nèi)在本質(zhì),也是自我修行的最高境界。而〝心空〞,就是心地一切皆空、一切皆盡;也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他說:「一切諸法,皆是心地上的妄想緣影,一切的現(xiàn)象、形相,都是心的產(chǎn)物。心是萬法的本體,也是解脫的樞紐,你但只管放,教心地一切皆空,一切皆盡,個是本來時節(jié)!梗
如何達到〝心空〞的境界?他說:「真實」宏智正覺提出兩個要點:1.參究〝空劫前事〞。所謂〝空劫前事〞是指靜坐觀照,如何是空劫以前的自己。在《正覺宏智禪師塔銘》上說:「蓋師初以宴坐入道,淳以空劫自己示之,廓然大悟。其后誨人,專明空劫前事。」&2.
宏智正覺以禪觀工夫指導弟子:「學佛究宗家之妙,須清心潛神,默游內(nèi)觀,澈見法源,無芥蒂纖毫作障礎。廓然亡像,如水涵秋。皎然瑩明,如月奪夜。正恁么時,昭昭不昏,湛湛無垢,本來如如,常寂常耀。其寂也,非斷滅所因。其耀也,無影事所觸。虛白圓凈,曠劫不移,不動不昧,能默能知!
前半段話指導工夫,后半段話由作用掌握心體。心體有兩種相狀:有時寂,有時耀。寂時并非空無斷滅,生命的形態(tài)改變,但生命的實質(zhì)不變。耀時照萬物,能知諸事,能知諸事,但不為塵垢所雜染。
以上大略是宏智正覺的默照禪觀工夫,這套工夫當然是精深奧妙,所到達的定境亦為超絕。不過,真正做得來的人不多,大多數(shù)人都陷落入「昏沈」的茫昧狀態(tài),既不「明」也未「通」,所以宏智禪師講了許多奇妙境界,對眾徒弟而言,「心向往之」,但「實未能到」,多半是中途困陷在枯槁禪寂中,能「默」而不能「照」,所以大慧宗杲以不同的角度指出默照禪的疏失。
肆、看話禪(參禪開悟的方法)
略傳:宗杲俗姓奚,安徽宣城寧國人(AD1089~1163),十七歲
事慧齊披剃為師,十九歲游太平杯度庵,庵主迎之,日:「昨夜夢伽藍神告以雪峰文悅禪師來……」并示文悅禪師遺物,故書示宗杲,師過目能誦,人謂之雪峰悅之后身。
宗杲到郢州大陽,在見元首座、堅首座、洞山微和尚三人座下二年,
曹洞宗旨。見師徒授受之際,每于臂上燃香,以示不妄付。心私疑而
去。后參訪圓悟克勤禪師(《碧嚴錄》的作者)而悟。時年三十七歲。著述有《禪林寶訓》、《辯邪正論》、《宗門武庫》、《正法眼藏》等。
反對默照禪的理由:
大慧宗杲所遺留下來的著作,主要有:《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三
十卷、《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一卷。其中,在《語錄》里,針對宏智正覺之「默照禪」反對照的理由有五項,條述如后:
「此心無有實體,如何硬收攝得?擬收攝向甚處安著?」
執(zhí)著靜處,豈非壞世間而求實相?修行固然是要努力精進,但
若太執(zhí)著于精進又成為一種成見。修行的法貫在調(diào)心,倒不一定要計較外在形式的什么六時禮佛、求懺悔、積功德,每日一食,長坐不臥,累得身形疲弊、體力衰竭。其實開悟與否的關鍵在心靈,不是外在形體的機械化勞動,縱然再克己厲行地修頭陀苦行,充其量只是做到消極的少造惡業(yè),與智慧的開發(fā)了無交涉;甚至于更增長了固執(zhí)之見,自以為是,還在有為法中打轉(zhuǎn),未能識得無為境界之奧妙。阇夜多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
教人休歇,是為剃頭外道(習定外,尚服務人群,行菩薩道)
默照禪不以開悟為目標,反而以默照為極則,這就是徒務禪觀、
禪定,而非參禪。
5.固執(zhí)于某一觀念,就是法執(zhí)。修行的要旨就是要除去我執(zhí)、法執(zhí)。現(xiàn)在不但我法二執(zhí)未除,反而再增加一執(zhí)──默照之執(zhí),這真是病上加病。
看話禪的思想重點
若是在唐朝或五代以禪宗大師眼光來看,這「看話禪」也不是什么高明的妙招;不過用在宋朝,專門對治「默照禪」,而且能使許多人開悟,「看話禪」就有它相當?shù)膬r值,它的出現(xiàn)與被推廣,是宗杲的苦心經(jīng)營,不得已而然的手段。
參看話禪時自己先選擇一則公案,針對其中一句簡單的話語,集中心思精神于其上,不去思索它的含義,而是心心念念地盯著它看,其實它沒滋味,但你必須要時時刻刻地念著它,不可以意識分析推理,也不可存心體會、揣測,將第六意識暫時停止,只留存第七識中的凈念,單純地關注著,終有澈底打散疑團的時刻。
公案的選擇很自由,可以看趙州和尚狗子無佛性的「無」字,也可以看馬祖道一的「即心是佛」、「非心非佛」。無論你怎么挑選,公案內(nèi)容與參禪無關,它只是一件工具,用以堵塞住第六意識。話頭選取可一字或一句,他說「如須彌山,放下著,狗子無佛性話,竹篦子話,一口吸盡西江水話,庭前柏樹子話……。亦如此做工夫,更不得別生異解,別求道理,別作伎倆也。」
任何話頭都不準去亂下結(jié)論,節(jié)外生枝,大作文章,這些話頭只是工具,沒什么高深道理好講。古來著名公案據(jù)估計至少有一千七百則,在宗杲看來只要能入道,都沒什么差別,不過他最經(jīng)常勸人看的頭是下列數(shù)則:1.云門~僧問云門:「殺父殺母,向佛前懺悔。殺佛殺祖時,卻向什么處懺悔?」云門云:「露!」僧問云門:「一念不起時,還有過也為?」云門云:「須彌山!股畣栐崎T:「如何是佛?」云門云:「干屎橛!2.趙州~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云:「庭前柏樹子!箛狸柡蜕袉栚w州:「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云:「放下著!箛狸枂枺骸敢晃锛炔粚恚畔聜什么?」州云:「放不下,擔取去!」馬祖~僧問:「和尚為什么說即心即佛?」馬祖答:「為止小兒啼!股謫枺骸柑渲箷r,如何?」馬祖云:「非心非佛!过嬏N居士參馬祖,問曰:「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以上這些公案都是宗杲向徒弟推薦的話頭,它不是用來理解的,也不必體會滋味,只要人很單純地去「看」,心無雜念地提持在胸日日夜夜地阻斷意識思維。若是這些公案話頭都不行,還有一招絕計─想想自己的生死大事吧!任何公案都比不上自己的生死更重要。
宗杲的這一段教導比起其他處頗為不同,他完整地列地出三個階段:起疑情→看話頭→澈然大悟。悟前是困惑在心,有困惑才有動機參禪,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惯@三個階段是必經(jīng)的歷程。
先對自己的生死問題感到關心,常自問:「生從何來?死后往何處去?」想來想去,找不到答案,這種狀態(tài)就是「交加之心」。
其次,既然找不到答案,就不必鉆牛角尖,或許它根本沒答案呢!也可能問題問得不得當?不要再尋煩惱了!現(xiàn)在改變思路,莫再讓它暫時停止,專注看一字「無」,或看一字「露」,「須彌山」,「放下著」……皆可,只要能轉(zhuǎn)移注意力,不再讓第六意識習慣性奔騰即可。
現(xiàn)在第六意識的「交加之心」已經(jīng)停息了,似乎原本關切自己生死的那一念心也將要消失了,其實內(nèi)心深處還有一股力量,這就是不滅的第七意識,它依附在阿賴耶識上,不會斷絕,但可轉(zhuǎn)化;以這不會斷絕的第七意識清凈心念來盯住一字話頭,讓精神集中。
時機成熟時,當下了悟心體本空,何曾有垢有凈?什么代心稠林?止心不善?這一切若非自己雜染分別,也根本不會有善惡染凈的區(qū)別。
看話禪的方法是先平伏騷動的第六意識粗心,這個意識心經(jīng)常無謂地喜歡東想西想,有思維、分析、推理、判斷的各種慣性作用,又稱作妄心、妄想心,它雖然能審思,但有間斷性,是第七識的工具,所以當?shù)谄咦R(即自我意識)下定決心要參禪要打坐、要放下一切時,就可以慢慢平伏第六意識,百不思想,漸入靜境。
第七識是本體自我的意識心,沾染有許許多多的各種毛病,了解妄心之虛幻不實這全都使自我變得奇形怪狀,修行人亦必得要返觀自己的各種毛病,了解妄心之虛幻不實,逐漸抖落情塵,讓這個自我凈化為不善不惡,還原作清凈的本心。
發(fā)現(xiàn)中性帶色彩的本心后,可以參看話禪了,第七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根,附著在八識生命本體上,自我的心念可以轉(zhuǎn)化、提升,不必擔心它會斷絕。純凈不間斷的清凈心來直觀,平靜而不斷地關注這一對象─話頭,不可撒手不管,休去、歇去,這些是默照禪的錯誤;若是撒手不管的話,就不是主人翁,而是活死人了,直觀話頭是很沒趣、很沒滋味的過程,但它的用意是:要以話頭為導火線─引爆那原始本心的一團火花。
- 永本法師:禪七探究
- 永本法師:參究自心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什么是小止觀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什么是止?什么是觀?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止觀的關系與重要性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二十五方便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持戒與禪定的關系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習禪的人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五欲與習禪的關系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眾生煩惱的根源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習禪的人如何調(diào)和食、眠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習禪的人應該如何調(diào)身?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習禪時如何調(diào)呼吸?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習禪的人如何調(diào)心?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如何對治身心的障礙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習禪時必須具備的方便行?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正修止觀的基本心態(tài)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修持止觀的方法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生活中的正知而住
- 永本法師:天臺小止觀 系住一緣的守境止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