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人生 佛法與現實人生

  佛法與現實人生

  佛法自印度傳來我國,已有二千年歷史,它給我國人最深的印象和最普遍的觀念,可以說有兩種:一是因果報應的觀念,一是空的觀念。懂得因果報應道理的人,憑此為人生修養(yǎng)的準則,改善自己的身心,希獲未來的福樂;不懂的則詈為迷信,認為因果報應的道理是荒誕不經的,依然去過他那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的放浪生活。另一種人,懂得佛教說空的意義,知道佛為除眾生的執(zhí)情,所以要說空。因真理是純粹客觀的,主觀的執(zhí)情不破盡,真理是不會露臉的;但不懂的人,不理解佛所以要說空的意趣,因此誤解了空,以為空了一切都沒有了,才是佛學的目的。於是誤認佛法的談空是厭世的,是消極的,非倫理的,非人生的,非現實的。現在撇開因果的一邊暫且不談,但就一般由空而起的誤解,略加論列。

  一

  佛法是積極救世的,不是消極厭世的。稍稍讀過佛書或研究過佛理的人,大概都可以做這樣的肯定。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就從教主的本身說起,他做太子時代,在皇宮里生活得很好,後來因覺察到人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感到現實的人生是缺陷的,所以舍俗出家,看起來似帶點消極的氣味;其實這消極,正是在做積極的準備。因為他的舍俗出家,并不是就想從此拋棄家國,逃避現實,遺世獨立,而是要尋求人生真理來解決現實的各種問題。所以在他修道的過程中,先用空的智慧來掃除心靈上的執(zhí)障,發(fā)現到眾生佛性平等與人生緣起無我的真理。為了迷昧了這平等理性的眾生,他從同情憐憫中發(fā)起大慈悲心來大聲疾呼要普度群有;同時領悟諸法緣起性空緣生無我,故不為個人打算,而為社會積極工作。他成佛後那四十多年的悠長歲月中,奔走說法,無有寧日,猶如「孔席不暇暖,墨突不黔赤」。所以說他的舍俗出家,是積極的準備,不是消極的逃避。如果不是他看透人生,飄然出世,那會有這種驚天動地而泣鬼神的入世事業(yè)的表現與成就呢?我們再研究佛這種由出世而入世的精神是從那里來的?可以說,完全是從空的體察和修養(yǎng)而來的?盏猛,看得破,故能放得下,提得起,建立為人的事業(yè);反觀世間的人,因缺乏空的體驗和修養(yǎng),空不透,看不破,故多浮沉於聲色貨利中,提不起來,即使提得起,亦放不下,故雖有英雄事業(yè),亦多趨於自私的一途。究其癥結所在,就是缺乏了大悲無我的精神;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空的體驗與修養(yǎng),不能從空而不空中發(fā)生勝用。佛教中有兩類型的教徒,即「大心菩薩」和「小果羅漢」。前者是能從空的體驗與修養(yǎng)中破除執(zhí)情,見到不空的真理和智德,所以他能發(fā)起進趣的大心,上求佛智,以期體證真性,下化眾生,以期廣培福德,勇猛精進,不休不息,爭取達到凈化人生和凈化世界的目標。這在佛教中,就被稱為「大乘行者」,他的精神是最積極無畏的,從行為上所表現的也是最勇敢有為的。後者的智力觀察人生事理不及前者,為人的愿力也不夠宏大,雖然也有空的體驗與修養(yǎng),而只見其空,不見不空,故不能正視現實,只為自己的離苦得樂而尋求解脫,傾向於厭世逃避的一途。他在佛教中就被判為「小乘行者」,也曾被佛呵為「蕉芽敗種」,亦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普通以佛教為消極為逃世,就在這小乘行者身上下的批評。但小乘行者對利世度生之事雖或不感興趣,而在其自身勤苦修道培養(yǎng);的努力,卻非常堅決,勇敢而積極的。從這點上看,不但佛的精神、菩薩的精神是積極的,就是小乘行者對自己進德修善的精神亦是非常積極的,如果每個人都像小乘行者那樣勇於改惡遷善,修養(yǎng)自己的學德,健全自己的人格,那,現實世界也就太平無事,更毋須論大乘行者積極救世的價值了。

  二

  佛法是倫理的,不是違越倫理的。倫理,即人倫道德之理,故研究此人倫道德的學說,也叫做倫理學。倫理,即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所產生的一種最適當最合理的思想行為;故儒家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為五倫。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兄弟有序,朋友有信,這叫五常;那佛教既教人離親出家,君臣不愿,婚嫁事斷,骨肉分散,朋友交絕,還談得到倫常嗎?這種質問,表面上看起來是很有理由的;其實呢,懷這種觀念的人,他對於佛教的觀察和認識,可說還是極為膚淺的!佛教的道理,是最注重人生倫理的。佛在經中常教誡弟子們要報父母養(yǎng)育恩,報師長教導恩,報國主住處恩,報眾生護助恩。這四種報恩,差不多是佛弟子每日要做的課題,如何可說佛教不重倫理?不過佛法的眼光是遠大的,不像普通人那樣短視,只顧到父母親屬眼前短暫的一點快樂,他是要父母親屬得到究竟的安身立命的快樂,所以要暫時離鄉(xiāng)別井,專修道業(yè),預備技能,做為自己將來度脫雙親,乃至度脫一切眾生的資本。譬如見人陷溺,想下水救他,必先自能游泳,否則不但救不到溺者,甚或自己亦俱同陷溺。佛教徒看見父母沉淪苦海,必先自己學得超升的法子,才能救之離苦得樂,其理亦是如此。所以暫時舍俗離家,正是為父母親屬乃至一切眾生的永遠快樂著想,并非隔絕情義,棄而不顧。佛在梵綱經教誡弟子,有「孝名為戒,不孝親即不足以言戒」。四十二章經謂:「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如果佛法不重倫理,佛何必要講這些經文呢?從前印度有個善生長者子,似乎對佛教的倫理學也表示懷疑,或以為佛教是不講倫理或倫常的。當時印度人的風俗有禮拜六方的習慣,近於我國人的拜神拜鬼。他問佛教里有沒有禮拜六方?佛說有的,不過禮拜的意義各有不同。佛教禮拜六方的意義:禮東方時如禮父母,應生孝順之心;禮南方時如禮師長,應起敬重之心;禮西方時如禮夫婦,應當和睦親愛;禮北方時如禮君臣,應明君臣相資相濟相助相成之義;禮下方時如禮主仆,須明主慈仆從的道理;禮上方時如禮宗教師,對宗教所崇奉的佛與圣賢要具足正當的崇敬。每個人禮六方時都具有此種觀念,那父子、君臣、師長、夫婦、主仆、宗教師,都時時在互相敬愛中過著倫理道德的生活。這尤可證明佛教是倫理的,不是違越倫理的,因其所說的如君臣、父子、夫婦,都與中國儒家五倫中所說的相同,而師長、主仆、宗教師,即可攝於兄弟、朋友之中,意義如出一轍。徐倬所謂:「西竺遠在流沙外,去中國不知其幾萬里,而竺氏之為教,以無相為宗,以空諸所有為諦;獨所云孝者,世出世間,俱不能廢,是所謂此心同,此理同也」。

  三

  有人說:佛教不是講人生的,是講出世的。誤認佛法是出世的,就以為佛法與人生沒有什關系。究竟佛法是不是出世的呢?可以說是的,佛法是超出世間法或超勝世間法的;但要知道超世的勝法,還是建筑在世間善法之上的,如沒有世間善法做基礎,那里有出世的勝法?如空中樓閣,不能建立。佛法可總括為大乘不共法、三乘共法、五乘共法的三大類。這五乘共法的教義,即說明由人乘的善法,進化到天、聲聞、緣覺、菩薩乘的勝法,而以人乘善法為進化的基礎。這里所說的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法,即被一般人所嚷的出世法,而這出世法的獲得,是以人天二乘世間法為階梯,有此階梯的基本,才能進修出世三乘的勝法,所以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離了世間法,出世法便無從建立,誠如六祖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佛法中所說的世間法,是在五戒十善,五戒可攝在十善之中。十善與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之理相通,不過說得比較五常為具體,為圓滿。如在身業(yè)的動作上說:一不殘殺生命,屬於仁;二不偷盜他人的財物,屬於義;三不邪淫他人的妻女,屬於禮。在口業(yè)的動作上說:一不說妄言謊語;二不說花言令色的綺語;三不說兩邊播弄是非的兩舌語;四不惡口咒人。這四種都屬於信。在意業(yè)的動作上說:一不起非分的貪求,要達到一種目的,必須采擇正當的手段和方法;二對於一切人事不起瞠恨心,要用慈悲和平來處決;三對於一切學問的研究,要廣求理解,不局於一隅自甘其愚。這三種即屬於智。所以佛家的十善,即是儒家的五常,不過說法較為周密詳盡,而不外是人生所需要的學問,也是人生所應遵行的道德規(guī)律。既然佛教所說的道理都離不開這個人生,怎樣可以說佛法是非人生的呢?這樣看來,佛法當然是屬於人生的,與人生是極有關切的,而且是人生所最需要的一種有益身心修養(yǎng)的學問或真理。

  四

  佛法在時間,則豎說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在空間,則橫說四維上下的十方;在世間眾生界的人事,則總說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的六道?磥硭茝V泛虛渺,不落邊際,所以有些人就認為佛教好像是另一個世界的東西,與這個世界沒有關系,非現實的,不切合於這個現實的人生、現實的世界。這種說法,驟然看來似乎是對的,其實是偏差的,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今試言其所以然:

  一、佛法雖詳言三世,而著重現實:佛法說三世的意義,是要說明人生的生命是不斷的繼續(xù)。生命既是不斷的繼續(xù),就不好輕視生命,須要珍重生命,要知今生的生命寄托於一個惡果,是由於前世種下的惡因;同時要想未來的生命有好的寄托,仍須現世自己來負責積集善因,才有未來光明的好果。這樣,雖然藉三世說了因果的道理,而其意趣所在,還是叫人由檢討過去,把握現在,才能創(chuàng)造將來。故說三世的意趣,完全是叫人著重現實,正視現實,從現實改造起,才有未來光明的好景。

  二、佛法雖廣談十方,而著重此土:佛所覺悟的智慧是超越常人的,所以他所見到的境界亦是不同凡見。他所見到的十方虛空是無量無邊的,所有十方的國土世界也是無量無邊的。為了較量比對各種世界的依正莊嚴,在佛經中說了許多凈土,用來比觀這個娑婆世界的穢污,使大家發(fā)起厭穢欣凈的追求心理,而著重改造現實穢污的世界,使之成為清凈的樂園。所以雖廣談十方,而目 的還在此土的改造,十方世界不過是用來做此土的陪襯而已。同時佛降生在此人間,成道在此人間,說法度人亦在此人間,亦足以表明佛是最著重此土,為 此土眾生而現身說法的,否則他應生在其他清凈的國土中享受快樂,不應生此穢土與這些苦惱眾生同其甘苦了。

  三、佛法雖縱論六道,而著重人類:佛法要說明生命的原理,和生命不斷的輪回,所以說有六道。雖說六道,而著重在人道,以人類為眾生界升沉的樞 機,以人類為六道乃至出世四圣的中心,由人修善,可以進化到天人、聲聞、緣覺、菩薩、佛;由人造惡,則可退化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人類之所 以能為六道升沉之總樞,因人為萬物之靈,有學問知識,有大腦思想,且富於揀擇力,創(chuàng)造力,對於一切遺留下來的文化道德,能夠接受,加以思選,去惡 從善,以求進步,其他五道,即無此種能力。如天道雖好,而天人耽著天樂,不思修善求進,局於一隅;修羅多瞠,破壞善法,亦難修善;餓鬼多貪,饑火 ?,沉於幽暗之域,已無聞法修善機會;畜生愚癡,淪於魯莽迷昧之所,更無智力選擇修善;地獄罪重,昏迷失性,更談不到修行;只有人道,苦樂參半 ,善惡分明,且多聞圣賢之道,增加抉擇是非之力,最容易由修善而上進。因此,佛說六道,而特重在人道,須由人道始能分判黑白,操縱進退,這也正是佛生長此方說法,在此現實人間,不在他方世界的用意了。

  由於上面的說明,可見佛法是積極的,非消極的,是倫理的、是人生的、是合乎現實需要的。佛法雖然談空,而是空其渣滓,顯其純真,也即是空而不 空,從不空中,與現實人生發(fā)生密切關系。即以此關系來破除現實人生的迷惘,創(chuàng)造覺悟的現實人生,使之趨於凈化、美化,這就是佛出人間的勝義意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