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禪的精髓——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承蒙大和尚慈悲,今天很榮幸地有機會在這里和大家作一些佛法上的交流。我個人很慚愧,但是我也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在學習佛法過程中的一些體會,今天上午我向大家報告的題目是:“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我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題目,是因為通過我自己出家這十多年來的學修,我深深地感覺到,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由于各方面的影響,很多情況下,我們的煩惱不是因為物質(zhì)的缺乏,或者生活條件的不好,而是我們在生活的過程當中,缺乏勇氣和信心。這種勇氣和信心的缺乏,我覺得是由于我們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智慧,使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覺得不那么自在、和諧,老是有坎坷、碰撞與摩擦,有情緒的起落、起伏。所以,在現(xiàn)在社會里面,我們除了要改變生活狀態(tài)的一些情況以外,更需要提倡去擁有智慧,去開發(fā)自己內(nèi)心智慧的寶藏。用佛法中的智慧來透視生活,也就是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修行當中,過一種智慧的生活,讓生活充滿智慧,用智慧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自在、包容與慈悲,少一些摩擦、隔閡,那就需要我們用智慧如實地觀照生活,所以我選擇了這樣一個題目。
我打算分兩個部分來講:第一,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它;第二,就是我們?nèi)绾斡梅鸱ǖ闹腔弁敢暽睢?/p>
一、我們?yōu)槭裁匆梅鸱ǖ闹腔蹃硗敢暽?/strong>
我覺得這有兩個層面,從人類現(xiàn)在的人文精神需求的角度,我們需要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從現(xiàn)在信仰的現(xiàn)狀來講,我們更需要用佛法真正的智慧來透視生活。
(一)、人文精神的需求。
人文精神的需求,需要我們用佛法的智慧與光明來照澈我們的內(nèi)心,來透視我們的生活。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的物質(zhì)文明相對發(fā)達、科技不斷進步、信息的全球化等等,使我們這個社會彼此之間的空間越來越小,這就是所謂的地球村,拉近了大家生活的距離。雖然經(jīng)濟、科技的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這種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使人類運用一些方法、手段、技術(shù)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結(jié)果自然沒有被征服,相反出現(xiàn)了不協(xié)調(diào)的現(xiàn)象,給人們帶來了可怕的報復。比如水災、火災、生態(tài)平衡失調(diào)等等,嚴重威脅到我們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的生存環(huán)境,給我們帶來了生存危機,使我們沒有一種依靠感和安全感,人們稱它為"生存危機"。另一方面,這種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還使人們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使一些人的精神領(lǐng)域中,尤其是價值觀、人生觀也面臨著嚴肅的考驗。出現(xiàn)了道德觀念的淡化,價值取向的轉(zhuǎn)變,使得承擔精神少,拿來主義多;奉獻精神少,占有主義多。一些人只知道去占有大眾的、公家的、別人的,而不知道把自己的東西奉獻給大眾、奉獻給社會,甚至看見別人的奉獻,他還懷疑別人是不是在出風頭、沽名釣譽。一些人別人拿東西給他,歡迎;讓他拿東西給別人,不行,這東西是我的,是我好辛苦弄來的。有的人讓他做些事,他不愿意承擔,還會講這事不是我干的,我是干大事的等等,我們把它叫做“價值觀的危機”。物質(zhì)文明的發(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好處,這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負面影響,出現(xiàn)的生存危機和價值觀危機。在這種危機背后,我認為現(xiàn)代人類面臨著三種矛盾,即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人的矛盾、人與自我的矛盾。
第一,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老是要去征服大自然,就把人和自然放在一個對立的層面和對立的角度,這樣違背了自然的存在與發(fā)展規(guī)律。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講的“天人合一”,就是提倡人與自然應是和諧一體的,是互相依靠的,而不是對立的。如果對自然索取、占有太多,就破壞了它自然運轉(zhuǎn)的規(guī)律和平衡,就會遭到報復,這也是一種因果關(guān)系。佛家講"依正不二",就是告訴我們?nèi)撕痛笞匀坏年P(guān)系是互相依靠的,是在一個平等的層面,而不是誰高于誰和誰征服誰。所以,擺在我們面前的這種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和諧、不統(tǒng)一、不平等,是包括佛教在內(nèi)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在提倡、在呼吁需要大家去解決的矛盾。
第二、人與他人的矛盾。奉獻少、占有多;承擔少、拿來多,就造成了人與他人的矛盾。在家里,一個人必須面對家庭的其他成員,如果關(guān)系處理不好,就會容易吵架、摔東西,現(xiàn)在人吵架最愛摔鍋、摔碗,甚至還有摔電視機的,結(jié)果最后吃虧的還是自己。我認為學佛的人首先要解決的是家庭問題,學佛的人喜歡講要“普度眾生”,蕓蕓眾生我一個都不放過,可是恰恰就把家里那幾個人給放過了。度不了家里那幾個人,肯定也度不了天下眾生。雖然度天下眾生的心愿很好,我們很贊嘆、隨喜,但要從眼前做起,因為家庭成員都不支持,后院起火了,就會不讓你出門,不讓你學佛,苦惱、矛盾自然就來了。要處理自己同家人的關(guān)系,就是要放下,放下自己的身份。現(xiàn)代人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現(xiàn)象挺嚴重的,比如一個人回去以后就往那兒一坐,要家里人給拿水、做飯,家人自然就會反感,這樣跟老婆孩子、父母的關(guān)系就很難相處。我在成都看到有些學佛的老太太、老頭上廟里皈依以后,回到家里就宣布:自己是佛教徒,從今天開始,我要過我的生活,你過你的生活,我們誰也不管誰。這樣的家庭關(guān)系一定是處理不好的,所以我經(jīng)常對那些初皈依的老頭、老太太說,你們皈依以后應比以前表現(xiàn)得更好,比如你把地擦得能照出人影來,他回來保證高興,你要去廟里、要去朝山拜佛,本來只給你一百塊錢,結(jié)果會給你一千塊錢,因為他覺得你學佛挺好,回來會更好地為家里服務。
單位同事之間也不好處,現(xiàn)在競爭機制很厲害,處理不好就是矛盾,特別在工資、晉升方面很容易鬧出矛盾,這個競爭機制一方面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但另一方面會使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受到傷害。我們佛教徒,在單位里一定要協(xié)調(diào)好和同事的關(guān)系,要不怕人家升級,你跟人家關(guān)系好,人家升級了還真有可能幫助你。還有領(lǐng)導與被領(lǐng)導之間的關(guān)系,這都需要我們用智慧去透視、協(xié)調(diào)它。
第三、人與自我的矛盾。有的人會講,自己跟自己還能有什么矛盾?其實,這個矛盾最大,人跟自己的矛盾很多。比如今天你在辦公室,有個人給你送了個紅包,你就在那里選擇,要了,會不會有人揭發(fā);不要,這個東西又很可愛。這就看這一念間你能不能戰(zhàn)勝自我,能不能戰(zhàn)勝邪惡,如果是不要白不要,反正沒人看見,便揣起來了,你就是一個失敗的人,你沒有戰(zhàn)勝你內(nèi)心邪惡、貪欲的觀念。所以,解決人與自我的矛盾,就是要用智慧去戰(zhàn)勝邪惡、戰(zhàn)勝貪欲,也就是你的內(nèi)心里善與惡的斗爭,就是你自己人格的斗爭。西方心理學家講人有多重人格,人一會兒非常善良、笑容可掬,一會兒又是青面獠牙;一會兒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一會兒又內(nèi)心骯臟。相對前面兩個矛盾,后面這個人與自我的矛盾最不好解決。因此,人必須在內(nèi)心里面去戰(zhàn)勝那個自我,那個自我里的邪惡、貪欲,讓你的人格在自善、兼善的下面統(tǒng)一起來,要把那些邪惡的、貪欲的自我觀念統(tǒng)統(tǒng)清除出去。
對上面談到的兩種危機和三種矛盾,我覺得需要我們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化解矛盾與危機,讓我們?nèi)伺c自然協(xié)調(diào)、人與他人和諧、本身人格統(tǒng)一。要樹立很好的價值觀,不斷地提高我們生存的質(zhì)量,提高生活的質(zhì)量,進而提升我們生命的質(zhì)量。所以,從人類人文精神的需要,我們要調(diào)整兩重危機、化解三個矛盾,就必須運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解決、協(xié)調(diào)它,最后達到能夠真正化解這些矛盾與危機。
(二)、信仰現(xiàn)狀的需求。
我出家已十二三年,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我覺得不論是在僧團里,還是在社會信眾群體里面,人們對佛法的理解和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的情況,都很不理想,很多人學了多年還不知道怎么修行。根據(jù)目前信仰的需要,我也覺得需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像我們大和尚提倡的生活禪一樣,能夠觀照生活,能夠在生活中充滿禪機,在禪修中生活。就需要在信仰的層面做一些調(diào)整。我們現(xiàn)在信仰的現(xiàn)狀,主要存在三個層面的問題,即盲目主義、功利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
第一、盲目主義。現(xiàn)在很多人去廟里喜歡拿一大把香,跪在蒲團上面,念道什么觀音娘娘、玉皇大帝、灶王老爺、土地公公,只差沒念到真主和耶穌,好像聯(lián)合國要開會了。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這也不能責怪他們,是由于非常的盲目,他們分不清這些名字代表的意義。有人將這種盲目主義歸為"見佛就拜,見官就賴",這些人不是見了佛才拜,而是見了什么都拜,只要是在臺子上的都拜,不管是什么玉皇大帝、土地公公、灶王老爺、城隍、火神雷神風神,反正一大堆。他就覺得這東西好,當然應該肯定這個心情是好的,至少他有一顆敬畏的心,如果他沒有一顆敬畏的心,他不會去拜,而是讓你拜他還差不多,但是這善良的心的背后有一種盲目的觀念。上次我有一個同學到成都,我就陪他去幾個地方走走,看見兩個東北人先在我們廟里拜,我那同學也是東北人,于是寒暄了兩句;我們?nèi)デ嘌驅(qū)m時,碰見這倆人又在那兒;后來到了武侯祠,看見那倆人又在那兒拜起了諸葛亮。我就想中國人這種民俗信仰,不管是紅臉黑臉,還是包公關(guān)羽,他都覺得可愛,只要能給自己好處的都拜,這就是一種盲目主義。
第二、功利主義。現(xiàn)代人老老少少都有所求,老人希望菩薩保佑自己沒病沒災,保佑全家人都不吃藥。有一個笑話,一個老太太跑到廟里去請愿,她丈夫家姓史,她就在佛像前說:“菩薩呀,你要保佑我們家死(史)老大、死(史)老二、死(史)老三,”旁人聽了納悶,她還繼續(xù)說“還有死(史)老頭。”年輕人不同了,拜一拜求他的股票明天漲一漲,炒股的要靠菩薩,考學、上研究生、找對象等等都要靠菩薩,菩薩千手千眼都不夠用了。城里人條件好一點,拜佛有時能稱個十斤香蕉五斤蘋果,鄉(xiāng)下人沒有錢,就端塊豆腐,拜了佛以后還把這豆腐拿走,說回家炸了吃,人家問她這樣做菩薩會不會生氣,她說不會,已跟菩薩說過了,菩薩會原諒的,她這一塊豆腐要菩薩保佑她家的豬多長肉、雞多下蛋、蛋比人家的都大、稻子增產(chǎn)、小麥長高一點等等,菩薩豆腐沒"吃成",還要保佑她二十多件事情。這些都太功利了,菩薩不是給誰作交易的。講一個笑話,我剛當小和尚的時候有些脾氣,現(xiàn)在脾氣都給磨光了,在成都有一個習慣,有人要拜佛,廟里就拿那個大罄敲一敲,和尚成了敲罄的,后來我去被安排在觀音殿做香燈。有一天有個老太太來拜佛,我故意不敲,老太太就看著我,我就看菩薩當沒看見她,這老太太生氣了,上來跟我理論,說我拜佛你怎么不敲罄,我說我是來當和尚的不是來敲罄的,她急了說不敲罄你這和尚怎么當?shù)模乙豢此绷,就把火降下來,說你要敲也沒關(guān)系,我給你補上,本來敲三錘,現(xiàn)在給你敲九錘,不過在我敲以前你要告訴我,你為什么要讓我敲,老太太說你這都不知道還當和尚,她說“拜佛不敲罄,菩薩不知情”,你不知道?我說那我就不敲了,搞了半天你讓我敲罄是要提醒菩薩,讓菩薩看你在這兒拜佛是不是,菩薩是不用提醒的,菩薩有千手千眼,哪一個角落都在他心里面,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包,老太太看我說得有道理,也就不跟我吵了。所以這個就是非常功利的,這些現(xiàn)象值得反思。
第三、現(xiàn)實主義。就是要實惠,而且要立竿見影。有的人今天拜菩薩求明天股票漲一漲,明天沒漲,就覺得菩薩不靈驗;又去道觀里拜太上老君,還是不漲;就拜真主,拜耶穌。今天拜了明天就見效了,他就覺得這個菩薩很好,給自己實惠了,就是這樣的現(xiàn)實主義。
講這些信仰的現(xiàn)象,我不是在否定它,沒有要否定這些人的意思,相反,我非常鼓勵,因為有了到廟里拜佛的這一個念頭是非常善良的,關(guān)鍵在于我們僧團的師父們?nèi)绾稳ヒ龑А?a href="/remen/jiaohu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教化他們。讓他們走正路,他盲目,告訴他怎么不盲目;他功利,告訴他學佛不是功利;他現(xiàn)實,就告訴他要想有好的現(xiàn)實就得明了因果,從因上入手,不要妄想天上掉餡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些學佛多年的人,老是找不到下手處,不知如何修行,甚至有的人念了三天的“金剛經(jīng)”,就說自己怎么還沒成佛,佛不是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自己念了多少阿彌陀佛還沒成。這些都是不懂佛法的精神,都是理解上的不到位。
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提高這樣的信仰層面,有必要對這些信眾做正面的引導。應告訴他們,要用佛法的智慧去生活,用佛法的智慧去工作,用佛法的智慧去處理我們周圍的每一件事,用佛法的智慧去待人接物。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有光明,我們的生活才能有前途,我們的生活才能夠很自在,才能夠真正灑脫得起來。
基于前面講的人文精神的需求和信仰現(xiàn)狀的需求,我們必須大力提倡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生活、指導生活,讓生活充滿智慧,讓佛法的智慧來照耀我們的生活,這樣我們生活質(zhì)量就會不斷提高,生命就會逐步達到凈化,這樣我們學佛的目的就達到了。其實學佛不是什么深奧的事,就是要改變我們生活的現(xiàn)狀,提高我們生命的質(zhì)量。上次在成都有個副省長問我佛教好在什么地方,我說佛教是解決生活的問題,佛法以凈化生命為起點,以改造生命為歸宿,他聽了很高興表示贊同。我們就像是勞改犯,都是沒有改造好的人,我們都有缺陷,要不斷改造,只有佛是改造好的,佛是智慧圓滿、悲心圓滿、人格圓滿。所以佛法就是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要讓我們的生活很和諧,生命的質(zhì)量非常高,那就要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來。這是我要講的第一部分內(nèi)容,也就是我們?yōu)槭裁匆梅鸱ǖ闹腔蹃碛^照、透視生活。
二、我們怎樣運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
可以這么講,佛法千經(jīng)萬論、八萬四千法門,佛陀一生講法四十九年,講經(jīng)三百余會,都是圍繞這個主題的,就是怎么樣凈化我們的生命,如何改造、提升我們的生活。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千經(jīng)萬論,都是針對每個人不同的情況來給予開示的,但佛法這么多,我們不可能全部都拿來。記得去年大和尚曾講過,學佛修行三件事,就是見地、方法與功夫,其中學佛修行的方法很多,道路也很多。比如說我們要從趙縣到北京,有很多條路,有火車、有高速公路、還有國道等等,但是你要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和需要,你可以選不同的路,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都可以到達北京。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就是你要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是那個方法對你都管用。我經(jīng)常舉這樣的例子,五分錢的感冒貼,可以治好你的感冒,五百塊錢的長白山好人參,治不好你的感冒。對癥的藥,五分錢的是好藥,哪怕是泥土,不要錢的,也是好藥,我小時候買不起藥,手破了個口子,沒有創(chuàng)可貼,就在地上抓一把泥土敷上便不出血了。所以要選擇對自己比較適合的方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千經(jīng)萬論、八萬四千法門,我不能都講到,也沒那個本事,只能就一個層面、一個方法,作一些簡單的介紹和交流,這個方法就是三十七道品里的“四念處”;蛟S有人會認為這是小乘的法門,我們是學大乘的。不是這樣的,法門是沒有大乘、小乘的,佛法是沒有大乘、小乘的,只是由于我們每個人根基不同,對佛法的信受與理解會有差距、距離,才有大乘與小乘的區(qū)別。佛是根據(jù)不同的人講不同的法,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看到佛在哪部經(jīng)典里面講,哪個法門是最好的,佛都是說,這個法門你信受奉行,你就會證得什么樣的果位。佛的經(jīng)典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個很符合我們現(xiàn)在的觀點,現(xiàn)在我們開會都有開幕式,這就是序分,像昨天我們的開營式,你就可以如是我聞,在柏林寺參加夏令營,有大和尚、誰誰出席會議。正宗分就等于正式作報告,正式開大會。大會結(jié)束時要說:我們這個大會開得很圓滿、很成功,希望你們回去把這個大會的精神要傳達、要貫徹、要落實,這就叫閉幕式,經(jīng)典最后也是這樣,佛講經(jīng)要結(jié)束了就說你們這些人,將來如是信受奉行,將得什么果位。
《金剛經(jīng)》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法是沒有大小的區(qū)別,佛法是平等的,只是由于我們眾生的根基不同,在修行的過程中因境界不同,才會出現(xiàn)什么所謂的大乘、小乘。大乘、小乘的區(qū)別,關(guān)鍵是你的發(fā)心,也就是你發(fā)的心是大還是小,你發(fā)的心是寬還是狹隘,這種發(fā)心來自于你對佛法的信受,你對佛法的空性的信受,你對佛法菩提心的理解,你對佛法慈悲的理解,因為你發(fā)心的不同,所以才有大乘與小乘的不同,F(xiàn)在到處都講在末法時代眾生如何不好,我在成都特別鼓勵那些老太太說你們是正法的使者,使那些老太太很受鼓舞,說自己活了八十歲還沒人鼓勵過。佛法沒有正法、末法,緣起的空性永遠存在,即使到時候人類不存在了,這空性的道理還會存在。佛法沒有正法、末法的區(qū)別,只是由于我們眾生的根基,離佛的時代越久遠,大家對佛法的理解就越走樣,修行也越不用功,希望真正成就的人越來越少。所以,盡管說現(xiàn)在是末法時代,但我們佛教徒卻不要有這個思想,當然有這個憂患意識也是好的,佛法到了這個時代了,我們更應該積極去努力、去改變。我們要向正果法師學習,正果法師在文革的時候曾講:"我在佛法在!"這是何等的氣魄,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發(fā)起大心,就要有我在正法在的這種大心。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發(fā)起這樣的大心來,佛法就一定能弘揚開來,正法就能久住。所以我跟成都那些老太太說,你們要做正法的使者,她們說自己沒文化,我告訴她們沒文化沒關(guān)系,你只要用心修行,念佛誦經(jīng)那就是正法。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發(fā)起這個大心來,要有危機感,要去努力挽救,承擔起這個責任,把正法的這個擔子擔起來!
"四念處"就是四個內(nèi)容,即觀身不凈、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之所以要選擇四念處來作法理上的普及,乃至我們將來能在生活中去運用,是因為我個人感覺,現(xiàn)在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生活,每天都要碰到來自我們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種種的干擾、困惑、障礙,一部分是來自身體方面的,一部分是來自心理方面的。我們的這個身和心碰在一起的時候,往往會產(chǎn)生一些感受,比如我們會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話:“我身心疲憊”、“他累得身心憔悴”,我們往往在對待這些身心的感受的時候,心態(tài)是很難把握的。所以,我覺得我們身的問題、心的問題乃至感受的問題,是我們整個生活里面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四念處”就是針對我們生活里天天必須碰到的身體、心理、感受上的一些問題,進行透視和對治。
(一)、觀身不凈。
我們現(xiàn)代人在身體上下的功夫最多,生活里面對身體下的功夫最多,一打開電視,那些營養(yǎng)品、養(yǎng)顏液等針對身體的廣告也最多,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是圍繞這個身體在轉(zhuǎn)。有些老太太常為自己的身體發(fā)愁,使得現(xiàn)在養(yǎng)顏膠囊挺暢銷,當臉上有皺紋、有波浪了,心里面就覺得難以承受,就天天想辦法把這一道一道的東西弄掉,有時我和她們開玩笑,有皺紋好辦,臉上的皺紋你覺得不好看就用熨斗去熨一熨,老太太說這樣那能辦得到,我說既然辦不到,那就是自然規(guī)律,它該有波紋就得有,你干嗎對這個東西發(fā)愁。有些年輕人,更是害怕有皺紋,早早就去做準備,所以走在大街上會經(jīng)常看到有的人的臉就像灰面涂上去一樣,努力地要把那個痕填滿。有些人認為眼皮單的不好看,就去拉個雙的,結(jié)果眼皮腫了,適得其反。有的人臉上痣太多,嫌影響美觀,就要去取掉,有的越取越大,被那個爛痣藥給爛大了。除了臉上還有的在頭上,一會兒波浪滾滾,一會兒聳得像個金字塔,殊不知怎么弄,那還是頭發(fā),而不能叫豬毛。有的人聽別人說自己氣色不好,就擔心是不是營養(yǎng)不良,回去就要改善改善、補充補充,所以我們很多的精力都投放到這上面去了,一輩子都在為它服務。老子講"吾之有患,為吾有身",有了身體這個東西就是大患,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就是圍繞著這個身體,從內(nèi)到外成天圍著它轉(zhuǎn)。
佛法告訴我們要觀身不凈,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個臭皮囊,外面有一層皮,把這層皮剝開,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沒有什么好看的,胃就像個茄子,腸子就像不規(guī)則的電線一樣,里面全都是臭烘烘的、帶著血腥味。身上的九孔常流不凈,眼睛要長眼屎,鼻子要流鼻涕,耳朵還有耳屎等等,現(xiàn)在有些年輕人很懶,早上起來眼屎還吊在眼睫毛上就去吃飯。所以佛法跟我們講,你要如實觀察,這個身體是一個臭皮囊,是不干凈的,沒有那么可愛。
佛法告訴我們不要在這個色身上用功夫,這個軀殼就是一具臭皮囊,里面包的全是臭東西,學過解剖的醫(yī)生會知道肚子劃開后是什么的狀況。所以我主張那些修行人應到醫(yī)院去看看,看看那些要死的人是怎么死的,看看那些死了以后的人是什么樣子,甚至把肚子打開看一看,要不然老覺得這些東西好可愛、放不下。人的這具軀體是很短暫的,一般也就幾十年,保養(yǎng)再好也就百十來年,沒有必要緊抓住這個色身放不下。佛法跟我們講觀身不凈,修不凈觀,就是告訴我們觀身體,觀一具死尸開始死了的時候,臉慢慢變青漲大,青淤腫脹,然后整個臉的顏色變成了紫色,慢慢臉皮破了,里面就流出臟糊糊的東西,整個身體開始腐爛,慢慢地化成膿,里面全是蛆,慢慢只剩一層皮,最后是一灘淤泥。這樣的一個東西的確沒有什么可貪戀的,別以為自己長得十分標準,將來大家殊途同歸,都要成這個模樣。所以我們要有這個觀念,要知道這個身體都是不長久的,都是要壞掉的,都是不干凈的,沒有什么值得可愛和貪戀的。唐朝有位大臣叫狄仁杰,這個人很能干,當年他趕考,路上到一客棧去投宿,老板說沒有房間了,只有一間是從來沒有人敢住的,那個房間里面曾經(jīng)有一個吊死鬼,是個女鬼冤魂不散,狄仁杰說我怕什么鬼,就堅持住了進去。住到半夜,這個女鬼真的來了,披頭散發(fā)、青面獠牙,狄仁杰想我跟你沒冤沒仇,你找我也沒用,就站了起來,一拍桌子講,你這個樣子不算可怕、不算惡,你再變一個樣子,比現(xiàn)在惡一千倍、惡一萬倍再來找我,你這點本事只算是小本事,結(jié)果那個鬼還真的走了。后來狄仁杰就寫了一首詩:“世間美色常如春,我不淫婦婦淫人,若將美色視亡婦,遍體蛆蟲臭難聞。”
我們這個生命是很短暫的,這個軀殼、身體是很脆弱的,比如吹了空調(diào)就有空調(diào)病,風扇一吹肩腿就又酸又疼,好像現(xiàn)代許多人都禁不起風吹雨打。佛教告訴我們要認識到身體的短暫,身體的脆弱,身體的骯臟,但這不是說我們就不管它了,就可以虐待它,雖然要觀身不凈,讓你要放下這個身體,但不能輕生,輕生也是在犯錯誤。佛法是中道的,一方面讓你通過不凈觀,對身體的骯臟、短暫、脆弱理解以后,放棄對這個色身的貪戀;另外一方面,讓你不能輕視這個色身,你要是輕視、虐待色身,那也不符合佛法的精神。我們要行中道,食能果腹、衣能避寒就行了,而不要在上面下太多功夫,天天圍著這個色身轉(zhuǎn),又是減肥又是補充營養(yǎng),都是沒用的。在僧團內(nèi)部,經(jīng)常會有些師父們衣服穿得非常破爛,對自己的身體很虐待,還說自己是在修頭陀行,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是臟就代表頭陀行,艱苦樸素才是頭陀行。釋迦佛在印度時的所謂頭陀行穿的衣服是碎片揀的,但都是洗得很干凈后縫起來的。我聽老參師父講,過去有一位僧人,他身上看起來非常臟,長了很多虱子,沒人敢接近他,后來他看這樣下去不行,得讓別人信服,于是就把身上的虱子一個一個抓出來,放在手掌心里,讓它們排成隊,這些虱子就乖乖的排起了隊,讓虱子左轉(zhuǎn),那些虱子就向左轉(zhuǎn)。這位才是真正修頭陀的僧人,那些虱子是他養(yǎng)的,他那是慈悲,而你長虱子那是懶惰。佛教講這個不凈觀的積極涵義,是消除我們對色身的貪戀,貪戀色身是極端的觀念,輕視色身也是極端的觀念,我們要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待,這個就需要用佛法來透視我們自己。如果你透視了,你就會放下對色身的貪戀,也會擺脫對色身的輕視,會更積極地把這個色身的作用和價值發(fā)揮出來,色身不是僅屬于你的,色身是屬于社會大眾的。我們要通過這樣一個不凈觀,養(yǎng)成對色身的不貪戀或輕視,從而更加積極地把你的整個色身投入到為社會大眾的服務當中,這就是我們大和尚提倡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佛教徒要懂得,我們生存的空間、生活的機會都是社會大眾給我們提供的,我們?nèi)粘V械某、住、穿、用都是社會很多人在為我們服務的,所以我們更應該有奉獻精神,放下圍繞著對色身貪戀的這樣一些觀念,把我們的整個色身奉獻給社會大眾,用我們的色身去回報社會,回報社會對于我們的貢獻,反過來,我們對社會也要有貢獻。佛教徒應有一個觀念,就是“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你要把整個身體奉獻塵剎,至少你可以把整個身體奉獻給整個家庭、奉獻給單位。我這幾天在轉(zhuǎn)走廊時,看到"別怕累壞身體"的漫畫,就是在啟發(fā)我們不要怕累,累也有妙用,越累越有喜悅。佛法教我們觀身不凈是有積極意義的,不是讓你消極,以為這個身體沒意思,反正就這樣,破罐子破摔,而是要更積極地發(fā)揮你這個身體的作用,發(fā)揮你為社會大眾服務的價值。所以,我們要用佛法的智慧透視身體,通過對身體這種不凈的認識,而放棄對色身的貪戀與輕視,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社會工作和家庭生活當中,把我們這個身體的作用和價值奉獻給社會大眾。如果我們能夠這樣生活,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是智慧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會很輕松、愉快,就不會有疲勞感,即使有疲勞,也會覺得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會覺得勉強、吃虧。
(二)、觀心無常。
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是非常復雜的,我們的心在哪里,有幾斤重,沒有人能夠知道。有人講我的心比天高。佛法講的這個心是廣義的,有很多深刻的內(nèi)涵。從觀心無常這個層面來講,起碼有一部分的涵義是指我們的觀念是變化、流動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精神是活動變化的。我們的身體也一樣是變化的,你剛才來聽講的那個人,跟你現(xiàn)在這個人,已不是一個了,因為你體內(nèi)細胞新舊更替、新陳代謝,早已面目全非!論語》中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就是說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流動和變化就像河水一樣川流不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我們的身體是這樣,我們的心、觀念、精神活動和意識形態(tài)都是如此!督饎偨(jīng)》講“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說的就是這個心是無常的,是不可以得到的。歷史上有位和尚叫周金剛,他一輩子就寫《金剛經(jīng)》的注解,他寫好以后就挑著一個擔子,從四川長江一帶出來,想到各地去找人看看,有一天走路累了,就到一個涼亭停了下來歇腳,看見一個老太婆在那里賣茶賣點心,他餓了渴了,就要買老太太的茶和點心吃,老太太問他擔的是什么,他說擔的是《金剛經(jīng)》的注解,老太太說你會注《金剛經(jīng)》,那我考你一個問題,你要能答上,我的點心免費供應;答不上來,你給錢我都不賣給你。周金剛一聽以為不在話下,就說隨你考吧,老太太便問《金剛經(jīng)》講三心不可得,不知你要的點心是哪個心?這時周金剛卻答不上來,老太太就說你走吧,我不供養(yǎng)你。周金剛一看氣壞了,自己堂堂一個師父,注解《金剛經(jīng)》幾十年,居然被一個老太太給考住了,于是回去把一擔注解全都燒了,從此以后他不再注解,而去修行了。所以對這個“心”的體驗與認識,不是件簡單的事。
我們一般人的觀念往往是在原地踏步的,非常固執(zhí)、非常保守,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沒有一個包容的心態(tài)。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心無常,要了解這個心的變化與流動,要知道觀念應該不斷更新,要通過這個體認以后,放下我們那個固執(zhí)的觀念,放下那些迷茫。有些人很迷茫,當一個人在最困難的時候,在十字路口徘徊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心態(tài)是最迷茫的,最找不到方向的,佛法讓我們能夠如實地知道心念的無常,就能夠走出那個迷茫與困惑,就不會再徘徊,不會停留在過去的觀念。通過觀心無常的認識,就要放下迷茫,走出迷惑,走出自我陶醉。有些人非常自我陶醉,以為我的就是最好的,人家的都不行,這是出于觀念上的自我陶醉,而沒有真正徹底、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心的變化、遷流和運動。正因為心是變化、運動的,所以我們凈化心靈改造生命才有機會,如果觀念不是變化的,是靜止的,那我們改造就沒有機會,凈化心靈就沒有機會,惡的就永遠是惡的了,而沒辦法改造了。
所以佛法講心無常的道理,除了使我們放下過去的負擔,更積極的是讓我們改造生命、凈化心靈、啟迪智慧。我們認識無常,就是抓住機會去改變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去凈化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去轉(zhuǎn)化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讓我們的生命從這個地方得到凈化、和改善,從而能夠徹底擺脫我們過去的那種無知、迷惑、自我陶醉的心態(tài)。所以,我們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心無常,如果我們真能這樣做,那么就是真正地在用佛法來透視我們的心靈,用佛法來透視我們的生活。通過對觀心無常的認識,我們要放下很多東西,更好地把握機會與渠道,讓我們內(nèi)心的凈化有一個起點,能夠有一個機會,重新調(diào)整、重新規(guī)劃、重新整合,能夠不斷地凈化與升華,最后讓我們你的內(nèi)心世界趨向圓滿。
(三)、觀受是苦。
有的人說我一輩子感到很快樂,我沒感到痛苦,其實,人的痛苦是太多太多,因為我們有身、有心,就必然有感受。佛法告訴我們觀受是苦,苦包括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等。
我們生下來就是苦,我們都不記得生下來的那個樣子,回去問問媽媽就知道了,小孩生下來都會哭的,你要不哭你是圣人,聽說圣人生下來是不哭的,凡夫生下來都要哭,為什么?因為在母胎之內(nèi)體溫是恒溫的,那個溫度比空調(diào)可能還要舒服,從母胎內(nèi)出來以后,外界溫度跟在體內(nèi)的溫度形成反差,冷風刮著小孩很嫩的肌肉是特別疼的,小孩生下來第一個反應就是“苦啊,苦啊,”這就是在喊苦。人老了更是痛苦,人都要老的,老了很痛苦,頭發(fā)白了;臉上有皺紋;牙齒掉了,好吃的只能一旁看著掉口水自己吃不了;耳朵聾了,聽不清聲音;鼻子老掉鼻水;腿子邁不動;眼睛花了看不見東西等等,還要受有些年輕人的指責“這個老不死的!”這都是很痛苦的。病苦,誰都會生病,吃藥打針就不必說,哪兒不行了還要給割一刀,人一旦生病的時候,身心都非常地痛苦,小病有小病的痛苦,大病有大病的痛苦,現(xiàn)在癌癥等疑難病還特別多,自己都覺得沒希望。死苦,一般人體會不到,這個苦最難講,人在彌留之際的時候,面臨著四大分離、瓦解,那個痛苦是非常劇烈的,雖然我們都沒有死的經(jīng)驗,但我們?nèi)绻?jīng)常到病房里看那些人怎么死,你回來就能夠精進修行,就能夠珍惜人生了。過去中國的傳統(tǒng)是人死了以后把他弄到山里去一埋,那還沒什么,現(xiàn)在人死了以后則馬上把他弄到冰柜里去凍起來,那不是八寒地獄是什么?把他放到爐子里去燒,那不是八熱地獄是什么?所以,生老病死非常痛苦。
愛別離苦;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望眼欲穿,望穿秋水,當你最想見的人見不到的時候,你就會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躺也不是,天天對著天上數(shù)星星數(shù)月亮,是非常惆悵痛苦的。求不得苦;你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也很痛苦,想升官升不上,一輩子當職員你覺得苦得不行,想得到很多的錢財、東西得不到,想得到滿意的人得不到,你都會感到痛苦。怨憎會苦;彼此之間互相抱怨,你怨天尤人,怨人家,氣得咬牙切齒,痛苦得很;仇人相見格外眼紅,咬咬牙、握著拳頭跺跺腳,看我怎么收拾你,這個態(tài)度使身心都受到摧殘。還有五蘊熾盛苦,五蘊是我們這個身體的代名詞,這個身體是產(chǎn)生一切痛苦的根源,這也是苦。
這么多苦充滿了五蘊世間,伴隨著我們整個人生的歷程。人的生命就像一輛列車,從起點開出去以后,在這個路上,有時候會有好的風光,有時候會有很多感慨,有時候會經(jīng)歷很多痛苦,但是這一列車開向終點去的時候,當你的生命要結(jié)束的時候,當你要下車的時候,你是微笑揮揮手下車呢,還是一下車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我們要深思、要考慮。相對苦來說,應有快樂,但佛教認為這快樂也不是真正的快樂,這個快樂是短暫的,是叫“壞苦”,俗話說“樂極生悲”,這個快樂結(jié)束了,隨之而來的又會是痛苦。我們可以去體會一下,當你經(jīng)常沉浸和面臨著一種高興的狀態(tài)的時候,自己的心態(tài)會感覺特別好,當心態(tài)低落以后,就會用原來的高興心態(tài)做為標準,馬上就覺得非常之痛苦。所以有些明星,他聽慣了掌聲,接受鮮花習慣了,一旦讓他沒有掌聲、沒有鮮花,讓他做平民百姓過普通人的生活,他會過不習慣了,會非常痛苦。有些老頭在位時,大筆一揮很有權(quán)力,大家都找他,退休以后回到家便感到非常失落,一聽到有個電話他就馬上拿起來接,說不是找他的,放下電話他就痛苦,他會想自己有權(quán)的時候都找他,現(xiàn)在都不找他,自己這老頭沒用了。所以佛法里講快樂也是痛苦,有人說快樂就是快樂,快樂怎么是痛苦,因為快樂是痛苦的根源,快樂是痛苦的一個參照物,有了快樂的心態(tài),一旦失去而沒有的時候,內(nèi)心的痛苦就隨之產(chǎn)生了。行苦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對這樣的、那樣的東西,你都會產(chǎn)生痛苦,比如說這個杯子,你以前看到它是新的,就很高興,用著用著它變舊了,就會不高興。
佛法告訴我們?nèi)松强,也有相對的樂,但是那個樂都是短暫的,樂結(jié)束以后,隨之而來的又是痛苦,所以佛法告訴我們要觀受是苦,我們要覺察到生活里的很多感受,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妄的,都會給我們身心帶來損傷,都會給我們身心帶來障礙。我們不要跟著感覺走,有時候的感覺是非常危險的,感受常常是靠不住的、是虛幻的,否則,我們會走近懸崖、走進深淵的。既然一切是苦,我們就要放棄縱欲主義,但有人說人間很快樂,五欲之樂非常好,于是為縱欲主義找了許多借口,放縱自己。我們有些佛教徒,學了一點佛法以后,就把佛法當做擋箭牌,說好好修行就要一切隨緣,其實隨緣要有一個前提是不變,你內(nèi)心里面沒有達到不變,那隨緣就是放縱。觀受是苦就是要讓我們放棄縱欲主義,讓我們不要去放縱那個感受,不要放縱那個貪欲、快樂,它會給痛苦制造機會,快樂之后會非常之痛苦的。另外一方面也不要悲觀,以為人間都是苦的,就沒有希望,于是你就非常悲觀、消極、被動的去應付生活,這樣也是不行的。放棄了這種縱欲主義,走出了悲觀主義的籠牢,而讓我們能夠保持一個鎮(zhèn)定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保持一顆平常心,用一顆平常心去感受生活及周圍的事物,不要分別,遠離虛妄,遠離內(nèi)心的縱欲和貪戀,遠離悲觀和失望,這就是觀受是苦的積極意義!对狸枠怯洝防镆仓v:"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們不要因為外面有什么東西有利于自己,就高興得不得了;也不要因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非常地悲觀。我們千萬不要跟著感覺走,不要在乎人家說你什么,不要在乎人家怎么看你,也不要讓你自我膨脹,放眼天下沒有一個人自己看得起,而是要保持一顆平常的心,保持鎮(zhèn)定從容的心,遇事以不慌為有智慧。所以佛法跟我們講觀受是苦的目的,是要讓我們擺脫這種縱欲主義的干擾,同時走出這種自我悲觀主義的困境,養(yǎng)成一個鎮(zhèn)定從容的心態(tài),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講的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受外面環(huán)境的干擾,用佛法來把握自己的內(nèi)心,讓我們?nèi)ジ臃e極地去面對生活。
(四)、觀法無我。
這個觀法無我確實內(nèi)涵很深,佛法否定有我,那么這個我是什么,世間上的人對無我誤解最大,特別是我們這些出家人,有時候上街買東西,趕個車什么的,竟然聽人說你們和尚四大皆空,還要吃飯做什么的話。其實什么是無我,什么是四大,他們都不知道了,就這樣以訛傳訛。這個我就是主宰,現(xiàn)代哲學術(shù)語叫"獨立體、永恒體",這個法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無我,就是一切事物都沒有一個獨立體,沒有一個不變的因素,沒有一個永恒的存在,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處于運動、變化中,處于互相支撐、依靠的關(guān)系之中。佛法講無我,就是要讓我們解開心靈上的枷鎖,解開自我造成的束縛,從而真正做到佛教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就是它的積極意義。講無我,是讓我們把那個自我放下,把那個狹小的心念打開,把那個狹小的空間擴大,從而讓我們能夠接受、包容,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大眾的事業(yè),真正地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就是你在幫助、服務一切人的時候,沒有時間的局限;同體大悲,就是在幫助和服務人的時候,沒有空間的局限。我們往往會犯這樣的毛病,就是當你在幫助人的時候,跟你有關(guān)系的人你會幫助,跟你沒關(guān)系的人你就不理他,你會幫助你的親人朋友,你不會幫助你的仇人。佛法講同體大悲,就是沒有彼此、沒有別人、沒有界限、沒有空間,就是不管是仇人、恩人,還是你的親人、朋友,還是跟你萍水相逢的人,你都要用一顆等量的心,用同等的熱情去幫助他。無緣大慈,就是說你在幫助、服務一切人的時候,沒有時間的概念,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永遠是這樣,今天碰到你是這樣,明天碰到你還是這樣,從來不會改變這樣一個信念。佛法講這個無我的涵義,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變化中,沒有永恒、靜止的,從而你就能夠真正地把心打開,真正地像佛陀一樣“心包太虛,周量法界”,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寬恕,多一些包容,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去修行,去幫助他人。
很多寺院的山門,都有那個大肚皮和尚,有人覺得看了這個很好,大家都很喜歡。有一次有一個泰國來的旅游團,想了解一些佛法,就讓我去跟他們導游,我不能像其他一般的導游那樣跟他們講這個是彌勒菩薩就行了,而要講出其內(nèi)在的精神來。我就給他們介紹這個彌勒菩薩像是五代的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在浙江那個地方應化的,胖乎乎的,無憂無愁無煩惱,拿個蒲扇到處化緣。我說從彌勒菩薩的像上我們要得到兩點啟發(fā),一個是他大肚,我們要得到的啟發(fā)是,在生活中多一些包容,我們拜菩薩不是隨便拜一拜就了事,而是要拜出智慧來,就是說你拜了以后,你要像彌勒菩薩,在生活里多包容,少指責、少批評、少苛刻,所以我們通過彌勒菩薩第一個要學到包容的心態(tài)。第二個是彌勒菩薩穿的衣服,他有一半是搭在身上的,一半是露出來的,這是有故事的,據(jù)說當時彌勒菩薩在浙江應化的時候,什么都能施舍,帝釋天為了考驗他,就化現(xiàn)成一個人的樣子,到他面前去化緣,帝釋天什么都要去了,最后彌勒菩薩就剩穿的一件衣服,帝釋天還要服,彌勒菩薩就要脫下,脫了一半的時候,帝釋天不讓彌勒菩薩再脫了,馬上說是考驗你是不是能真舍。所以后來塑像的時候就把彌勒菩薩的這一半露出來。有人可能會說彌勒菩薩怎么不講威儀,其實道理在這里,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示是要真舍,真正地從內(nèi)心里面去舍,而不是說你拿出了多少錢就是真舍。我在成都時,一位老太太對我說:“師父,我將來賺了錢,我一定供養(yǎng)你”。舍應該是從當下做起,佛法的供養(yǎng)不是讓你拿錢來供養(yǎng),用身心來供養(yǎng)才是最大的供養(yǎng),用你的修行來供養(yǎng)是最莊嚴的供養(yǎng)。
彌勒菩薩的像告訴我們,你要真舍,就從內(nèi)心里面去舍,就是說我們通過對法無我的訓練和學習,才能把那個內(nèi)心的狹隘、狹窄打開,才能有彌勒菩薩一樣的寬容、包容的心,對蕓蕓眾生,對你的家庭和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少一些指責、批評、苛刻,多一些微笑。在舍的時候,也不要做那種攀比,比如幾個人到了廟里以后,這個人往功德箱里扔五塊錢,那個人不扔又不好意思,你已扔了五塊,我就得拿十塊,這種心態(tài)很不好,最重要的是你內(nèi)心里面有沒有真的發(fā)起供養(yǎng)和布施的心。這些都需要通過對法無我有了體認以后,才能生起的智慧。觀法無我,就是讓我們放棄自我,從而把我們這個心量打開,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真正的舍,不要對世間的眾生又是苛刻,又是批評,又是指責。總之,對法無我的體認是非常深遠,意義也非常廣泛,不是我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的,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不能夠再講下去了。
昨天大和尚在開營式上講到,我們在佛法上不要等待,要積極。我想要講的是,在修行上,我們也不要等待,要積極,不要等待哪一個人教自己一個法,哪一個人給自己摸一下腦袋就可以成佛了。修行的路要靠自己去走,這中間需要非常漫長的歷程,當然,對那些根基好的,這個過程會縮短一些,但都得有一定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修行。我們有必要把身體、心理感受的東西,用佛法的智慧來透視,用佛法的智慧來觀照。讓我們的身心充滿喜悅,讓我們有一個平常的心態(tài),讓我們通過法無我的透視能夠多一些包容,那么,我們前面講的在生活里面的生存危機,可以解決;精神危機,可以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可以解決;自己與他人的矛盾,可以解決;人與自我的矛盾,同樣可以解決,就絕對能夠化解那兩種危機,調(diào)解好這三種矛盾,生活一定會很和諧、很圓融。這個方法最后要落實到我們的念頭上,要在念頭上下功夫,就是時時刻刻注意這個念頭,跑了就趕緊把它拉回來。過去禪宗考人,是隨時走在路上,從你背后猛擊一下就考你了,就看到你生活里面起智慧了沒有。這個非常關(guān)鍵,生活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組成的,所以具體要在每一個念頭上去落實。由于我個人對佛法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對這樣一個題目我也只能簡單從這些方面做一些介紹,也算是自己學習當中的一份答卷,來跟大家做一些交流和分享。感謝大和尚和各位老師的慈悲,感謝各位法師的抬愛,也感謝各位這么耐心地聽講,感謝這些網(wǎng)友,希望這些網(wǎng)友們在網(wǎng)上,能夠跟我們大家一起共同分享學習佛法的快樂,祝愿大家真正在生活里面能夠起觀照,生起智慧,過上智慧的生活。阿彌陀佛!
課堂提問
問:你剛才講到觀身是苦時,講了很多苦的感受,事實上有些苦,比如死苦,我們一般是感覺不到的,請法師能否再作一解釋?
答:在佛教經(jīng)典里,對“八苦”的解釋很多,受時間的限制,今天不可能把它展開來講。關(guān)于死亡的過程,可以寫一部專著,佛法不認為死亡和自己沒有關(guān)系,講死是一種苦,是指人在彌留之際的一些感受,佛教講輪回,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是客觀存在的。
答:這兩個是有交叉的地方,第八識的范圍比神識更廣,神識是一般人講的靈魂。唯識宗認為第八識熏染我們整個生命,是我們生命的樞紐,但它決不是主體,它也是在變化當中。真正在我們生命中取決定作用的是我們的善業(yè)與惡業(yè),這善、惡的業(yè)力靠第八識來保存,并傳遞到來生。神識與第八識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按神識論講靈魂就是連續(xù)生命的主體,它是獨立不變的。
主持人問:我代表營員問一些具體問題,法師今年有多大?怎么懂得這么多,是在哪里出的家,有哪些師父對你影響最大?
答:我本人已到了而立之年,是89年在成都昭覺寺出的家,在清定上師座下住了兩年,后來在佛學院上學、教書呆了十年,去年在這里參加夏令營后又回到了成都。實在說我是稀里糊涂出的家,那天我本來是去看一個朋友,上錯了車就把我?guī)У搅艘粋廟里,當時我對寺廟很新奇,就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有位老太太問我是不是想當和尚,我說能行嗎?她就幫我去試試,因寺里要開法會缺人,師父就把我留了下來,那時我什么也不懂,就知道跟著人家念經(jīng)磕頭。有些時間,家里人不知道我去那里了,就到處找。那個廟離我家有一百來華里,家鄉(xiāng)有人來拜佛時發(fā)現(xiàn)了我,就告訴了我家里,我父親就到寺里把我強行帶了回去。在家呆了一段時間,有位同參給我去了封信,講出家如何如何好,于是,我趁家人不注意,就跑回了寺里。師父見我有些機靈,便把我?guī)У搅顺啥,我就正式出了家,不久就受了戒,我對誦經(jīng)拜懺還是學得比較快的,十八歲就會放焰口。后來我就出來讀書了,我很感恩佛學院,我對佛法的體認、認識乃至信仰體系的建立,都得益于佛學院。
對我影響較大的有幾個人,一是我的師父,雖然他不識字,但他非常支持我讀書,為此還和清定上師吵了一架,師父對我真的是太好了,就連夏天睡覺還要給我趕蚊子,怕我被盯著了?梢哉f,這位老人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對此,我有一個信念就是我不能變壞,否則,這位老人的精神要全部垮掉,在這樣的信念之下,使我在佛學院一直撐了下來。惟賢法師和我交往也是十多年,這位老人也是非常慈悲,我只要有問題向他去信,他都是有問必答,給我的鼓勵是很大的。雖然我親近清定上師不多,但他的感召力和攝受力使我很贊嘆,我剛講的"四念處"很多是從他那里聽到的,他見到任何人都是微笑,那種微笑很自然,讓你感到是一種依靠,生活中他從來沒有脾氣,對任何人都很平等。這三位老和尚對我人生的成長及學佛的經(jīng)歷,影響是非常大的,還有唐老師、韓老師等等,對我的成長與幫助也是很大的,我非常感激他們的恩德。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 下一篇:宗性法師在閉營式上的講話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仁德上人:慧覺歌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仁德上人:有智慧的人會為后代留下精神財富
- 仁德上人:戀我慧凈歌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仁德上人:歇息慧空歌
- 如瑞法師:怎樣增進智慧和珍惜福報?為什么要福慧雙修?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濟群法師: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凈界法師:修持首楞嚴王三昧開顯智慧光明
- 仁德上人: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而無知是真智慧
- 仁德上人:什么是“世智情見”?修“世智情見”能了脫生死嗎?
- 如瑞法師:修學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凈界法師:理觀智慧所帶動的六個階段
- 仁德上人:功德智慧是自己明心見性不著相
- 如瑞法師:留心觀察、用心感知,生活中充滿了感動
- 仁德上人:靜中見性動中起用,達到動靜一如才是智慧
- 仁德上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內(nèi)心不出差錯呢?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講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二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一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6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1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3講
- 宗性法師:《金剛經(jīng)》講課記錄 第三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7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2講
- 宗性法師:《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xiàn)場實錄 第15講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