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27講
《四十華嚴》第27講(2007年9月26日)A
大家中秋節(jié)都好吧?學佛是學佛,中秋還是要過。節(jié)日都很好,不要因為學佛,中秋就變得苦哈哈的。應該因為學佛,中秋節(jié)會更芬芳、更燦爛才對。這個,學了佛以后啊,好多因緣都向好的方向走,不往壞的方向走,所以呢,你對任何的狀況,都要報著一種樂觀、達觀的基本人生觀。你不要以為那是迷信,絕不是迷信。
那我們要開講了,天降甘露,龍?zhí)?a href="/remen/huanx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歡喜,這不是很好嗎?那你要想說“哎呀!才要來聽經(jīng),就下雨,又沒帶傘,那回去怎么辦?”你這悲觀主義者,對不對?你放心,要回去的時候,自然就會雨停了。那這兩個鐘頭你就會很好過了,你要想說“那回去怎么辦?”你這兩個鐘頭苦苦地待過去,反正到時候下大雨也好,天晴也好都一樣嘛,你何必把那兩個鐘頭陷在愁云慘霧之中呢?這個就是學佛的人生觀。
你想想看,學佛人沒有悲觀的權利,學佛人也絕對不會悲觀。當你學到悲觀的氣氛產(chǎn)生的時候,基本上你弄錯了,絕對弄錯了。
所以學佛人,他的人生是非常燦爛的,他的人生是豁達的。當你學得苦哈哈的,基本上弄錯了。但是這種達觀,他絕不是像小孩子一樣,童孩似的那一種天真而已,他絕對是豁達,而且是有內涵的,是成熟的人生觀。這一點,我們希望各位能夠真正的獲得。
這段話就當作給各位的中秋節(jié)禮物。沒月餅,你就把拿起來當月餅咬。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第一卷經(jīng)文的總結,應該我們上一次就講到這個地方了。但是,我還是要把這個《華嚴經(jīng)》的這些語言模式跟各位談一談。
因為這第一卷經(jīng)文,事實上跟《四十華嚴》的第一卷經(jīng)文是屬于本會的四卷經(jīng)文當中的第一卷,而這一卷經(jīng)文純粹都是密法,密教的。所以有人會問說“你們華嚴密法,傳承在那里?”這一卷經(jīng)文就根本傳承。
但是這些人因為不了解,他總是跟著社會上的流行而運作。這個是很麻煩的,眾生依于慣性,叫做“相續(xù)心輪回本”。你跟著社會的流行,流行就是一種慣性,就是一種相續(xù)心,也就是唯識所講的“獨頭無明”。你怎么來,你也不知道。社會就是這樣,我就跟著這樣。人家講密法就是那個樣子,一定要傳法灌頂,你也密法跟人家傳法灌頂?赡阈蘖撕芏嗝芊ǘ紱]傳法灌頂,也修得很不錯啊。
這樣子,你知道你有哪些密法?只要你有在作功課,認真地作功課,通通的都是密法。誦經(jīng)、念佛、持咒,有沒有?有人做早課晚課,你看楞嚴咒誰給你灌頂。十小咒,誰給你灌頂啊?大悲咒,誰給你灌頂?心經(jīng),誰給你灌頂?
你要不是修,兩個八字撇都撇出來了,逢人便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也不知道空,空是什么?色,色是什么? 反正亂講一通,你都在弘法了,誰給你灌頂?你也在搞。
“觀自在菩薩行深波惹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就要照五蘊皆空。”什么叫五蘊呢?什么叫做照見呢?你根本什么也不懂,但是你就跟人家“照見五蘊皆空”,你也跟人家“度一切苦厄”。
什么叫觀自在菩薩?“啊,就那一個呀?阿彌陀佛旁邊那一個啊。觀世音菩薩又叫做觀自在菩薩。”你亂吹牛也吹得滿像樣的。不知道誰給你灌頂,你也修了,對不對?
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這是純密法,對不對?你密的不知道誰灌頂,你也念得呵,真的是兩個一直變,一變七,七變七七四十九,四十九變無量無邊,廣度恒河沙惡鬼眾生。你也不知道惡鬼眾生有沒有跟著你,你就亂變了,也亂度了呵,所以這個法界就亂七八糟了。是嗎?你懂嗎?
早課也作了,晚課也作了,午堂功課也作了,都作了,誰灌頂。靠赡阋沧髁。然后要修個密法,不知道什么莫名其妙的財神法,大威德法,那就趕緊去灌頂了。有發(fā)財嗎?當沒發(fā)財你說平等平等,沒發(fā)財?shù)扔谟邪l(fā)財,有發(fā)財就是沒發(fā)財。你這一法誰灌頂呢?為什么呢?都是獨頭無明。
你不要以為你學佛學得很認真,你還在獨頭無明起作用的情況之下。你記得啊,跟著慣性走,跟著流行走,跟著人家說,跟著走,這個叫模仿效果。模仿,流行,就是獨頭無明。這大概沒人跟你講過,我相信也沒有人會講。
但是我們跟你講,希望大家在學佛學什么,就學這個警覺性,你那覺性要起。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自己反復的去思考“我這樣做對嗎?我這樣的修法,是嗎?佛陀叫我這樣嗎?”念佛你也念了,這樣念對嗎?你說“師父說的對”,那個師父就是人家說。書本里頭記載這樣念,那都是文字,你一定要弄清楚。
現(xiàn)在我要跟各位談的就是,這卷經(jīng)文里頭,大家簡單的都看過了,他所講的就是密法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他是怎么樣的表達呢?
各位要知道,他有幾個。第一是他的語言是透過有為法的世界中種種的事相,把他轉移為無為法的法界狀態(tài)。你留意吧,我講這一句話已經(jīng)給你一個定義,你所看到的,都是有為法的記載。但事實上他在講的是,無為法的法界里面的東西。
那么,有為法的世界里的種種事相的記載叫做“顯”;那無為法的世界里頭那種境界、那種狀態(tài)叫“隱”,這個叫做“秘密隱顯俱成門”。是《華嚴經(jīng)》里頭,十玄門當中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十玄門中的一條,秘密隱顯俱成門,《華嚴經(jīng)》經(jīng)文的語言表達方法。
所以我跟各位談,所有密法,不管是我們中國本身的這個密法,或者西藏的密法,或者日本的東密,臺密的密法,還有我們中國南方的南密,他的根本源頭《華嚴經(jīng)》。你不要以為我在自大,我不是自大。關鍵就在這里,秘密隱顯俱成門,十玄門里頭交代得很清楚。這個門,這個玄門,秘密隱顯俱成門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在這一卷經(jīng)文里,《四十華嚴》的第一卷經(jīng)文里,交代得非常清楚。這是第一個。
你弄清楚,現(xiàn)在在跟你灌頂,一層一層地灌頂,你不要醍醐灌頂都感覺不到。
第二個,這里面談到一個時空的轉換。
時空,是有為法世界才有的,無為法世界沒有。在前面我跟各位講過了,《八大菩薩神變經(jīng)》,八大菩薩經(jīng)里頭,八大菩薩,你假如拿這個東西來看,就是八個角,是不是?就八個角落,八大菩薩就是指這八個角落。八大菩薩就講四方、四維。你留意看看,四方、四維,東南西北叫四方,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叫四維,這八大菩薩的位置,八個角落。上方、下方,所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構成十方。
華嚴一講到十方就講生命的總體性。你要記得,生命的總體性,是華嚴這種性宗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他所特有的語言模式。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這個語言模式里頭帶有一個思維模式,一講到十方就是動態(tài)。我們一般講三維空間,就長、寬、高嘛。是不是三維立體空間,對不對?這一講到十方這樣,上下的時候,那我們叫四維空間嘛,一般講的第六度空間就產(chǎn)生了。這四維,時間的動態(tài)就出現(xiàn)了。因為有時間動態(tài)在這個地方,時間的動態(tài)感在,所以永遠是無常的。
永遠永恒的名字叫做無常,知道嗎?全宇宙中沒有永恒,永恒就是無常。你要找永恒在那里你必須在瞬間中找到,只有在瞬間你才能找到永恒,你離開瞬間找不到永恒。
你不看我談這個東西很簡單的,這不簡單。數(shù)學家一直到現(xiàn)在沒辦法求證,這是永恒的東西,因為永恒在瞬間里面。你不了解瞬間,沒有辦法體驗永恒。學佛最大的快感就在這里。
你要認知什么叫空性,你只有從瞬間中去體現(xiàn)永恒是什么,那空性就證得了。我講得比較快啊,一句話就帶過去了。從瞬間中體驗永恒,就證得空性。
但是,你要進入瞬間里頭,沒那么快,那叫做入剎那際三昧。入剎那際三昧,你就證得永恒了。這個時候,你就到勝蓮華世界,與賢首如來同一果位。那個世界,里面所住的菩薩都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這些超級等覺大菩薩。
你知道嗎?所以一句話很簡單,你要做到不容易。你知道了也沒用,知道不算,做到才算。
這個是第二層意義。
第三層意義,我們?yōu)槭裁?hellip;我相信各位有所感覺,我在整個講座當中強調的是這個,這個東西在總體性上面來講,他是在激發(fā)我們的生命因素。要知道,學佛不是知識的東西,學佛是生命的東西,生命里頭就一定牽扯到你的生命因素。
我可以告訴各位,自古到今,講佛法的人沒有人會跟你談這個東西。但是你不要忘了,從佛陀開始到今天,所有祖師大德所講的都是講這個東西。
在古代沒有“生命因素”的這個詞,所以你以為他們沒講,那你弄錯了。因為他們所講的都是在講激發(fā)生命因素。
你說“哪里有?”當然沒有,因為他“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你知道這八個字什么意思嗎?因為所有文字都是時空當中的一種什么,文化,都是文化,佛教的文化,不是佛陀的真理,佛陀的真理是語言文字沒有辦法標舉的。
我簡單地跟各位談一個問題,一談到密法,大概你會知道唐密,對不對?但是,我可告訴各位,不只在座,今天全世界的人大概不知道“唐密”這兩個字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你想唐密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你的腦筋會產(chǎn)生一種錯亂,唐密的那個東西,還是唐密那兩個字的詞?告訴你,唐密的那個東西跟你的定義,跟所有學者的定義是不一樣的,知道嗎?
而唐密這兩個字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不會超過一百年。不信的話你們查一查,他什么時候出現(xiàn)唐密?是學者定位以后才有,知道嗎?我是沒去查過啦。
但你從修行的立場上,你就可以感受到,唐密這兩個字出現(xiàn)在文獻記載上面的時間絕不長,絕對不長。為什么呢?
這就犯了剛才我們所講的,你現(xiàn)在所談的唐密都是人家所說的,你不是真正體會到唐密是什么。對不對?而且你所謂的唐密也是開元三大士以后的那一段到會昌五年結束的那一段密法。
問題就在這里,唐密并不能這樣定義。這樣定義的唐密有什么意義呢?開元到會昌,那不過那幾年而已,幾十年而已。那叫什么唐密文化?不是。
所以不要輕易相信學者所說的話。各位在座當中有很多學者,我不是否認你,你們的努力我都知道。因為我也曾經(jīng)是學者。
你要留意到。這個就是覺性的問題,生命的因素存在這個問題。生命的因素這個部分,是未來二百年到三百年之間,佛教思想研究的顯學,第一顯學,是菩薩道的重點。未來這一百年啦,是菩薩信仰跟菩薩道,也就是大乘佛教復興的啟蒙階段。
我跟你談,你可能不知道哦。你以為現(xiàn)在,我告訴你現(xiàn)在北傳佛教的大乘佛教是在淹滅不張的時代里。你不要以為你是大乘佛教的弟子,你是大乘佛教的信徒,你現(xiàn)在是大乘佛教的迷信的弟子。你知道嗎?
大乘佛教最大的特色叫菩薩信仰,你聽過菩薩信仰有幾次?有人可能對我現(xiàn)在講的才第一次聽到。
中國佛教最大的特色就是菩薩信仰。菩薩信仰比起南傳佛教有什么特色,你知道嗎?大概你也懶得去想,因為你的師父也懶得去講,要講也講不出來所以然。我不是瞧不起他們,因為他們的腦袋里頭從來不會思考這些。
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這種反差會出現(xiàn)。你知道嗎?因為你是跟著人家說,所以你學的佛都是過去的佛。我現(xiàn)在跟各位談的是未來的佛,因為你是未來要成佛,不是你過去要成佛。過去沒你的份。過去有你的份,你現(xiàn)在就叫再來人,就叫“倒駕慈航”。知道嗎?可你不是“倒駕慈航”,你是“跌倒的慈航”,不一樣。
所以我才跟各位講,我們不但要做過去2500年前祖先的好子孫,我們更要做未來2500年后子孫的好祖先。(眾鼓掌)你要朝這個方向走。當你有這種認知的時候,你的覺性會很高。
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拼命想做過去祖先的好子孫而已。他不知道,他更要給未來的子孫做個好模范,做個好祖先啦。那你現(xiàn)在要做什么?你現(xiàn)在對佛法的認知是什么?要重新來過啊!不是背背古人怎么講,那你現(xiàn)在跟著怎么講,一聽到狀況就“語出何處”。弄錯了!你要弄清楚啊。
這是我跟各位講的第三個問題,生命因素的存在,他帶有非常大的意義。
你不要以為我只是講這個東西而已,不是。他對著佛教未來的思想發(fā)展,會起到很大的指導作用。
我常跟各位講,佛教第四期的思想發(fā)展從我們這一會開始展開。知道嗎?你想,有算嗎?
研究佛教學術思想的人很多。他們都在研究過去第一期佛教思想,第二期佛教思想跟第三期佛教思想的斷簡殘篇。
一個有志氣的佛教知識青年應該向未來,走第四期佛教思想的發(fā)展,你才能有可能很完整地展開你生命能量極限。知道嗎?這就是我一再鼓勵各位的地方。
那么生命因素是什么?有哪些是未來第四期佛教思想發(fā)展的第一顯學?在菩薩信仰里頭跟菩薩道里頭,他最重要的是這一點。
我談這個東西是有另外一個重點在的。
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經(jīng)常在吵架。各位知道嗎?小乘佛教說他是“原始的、原汁原味的,大乘佛教的經(jīng)典都是偽造的。”有沒有?大乘佛教說“我是大的你是小的。”你是dou mo跟xie yi, 聽懂嗎?dou mo就是正房啦,xie yi就是偏房,后續(xù)的二太太、三太太。就好像有這種味道在爭啊.不對啊!
我簡單的用一個詞,有機會我們再講這個專題。大乘應該來講,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他叫做宏觀的或者是總體的佛法。小乘佛教應該來講是微觀的、或者是個體的佛法。
各位有沒有學過經(jīng)濟學?個體經(jīng)濟學跟總體經(jīng)濟學。馬歇爾博士他們所主張的叫個體經(jīng)濟學,就講供需理論,廠商理論,這叫個體經(jīng)濟學。那么個體佛法講的就個人成就的部分。
那總體佛法講的是普度眾生,這就菩薩信仰的部分。這根本總體個體完全不一樣。
總體經(jīng)濟學是凱恩斯所提出來的一般理論,是講政府的財政政策跟經(jīng)濟政策,他是不是也是經(jīng)濟學?
廠商理論、消費理論,有沒有?供需曲線,是不經(jīng)濟學?
兩個都是經(jīng)濟學,但兩個領域是完全不同的,他們不是互相比較的。
你要留意到!這里面有非常錯綜復雜的關系,但是他們兩個是互補的,是一體的,不能分割的。有機會,我們作專題的這種學術演講,現(xiàn)在不講太多。
但是我要告訴各位,生命因素是在這個地方,總體佛法是在培養(yǎng)跟激發(fā)整體、所有的眾生的生命因素,提升他們的生命因素的水平一直到修行開始線這邊。
而個體佛法是從修行開始線開始修的,知道嗎?就是圣解脫道的部分。
但我告訴你,圣解脫道不是每個人都能修的,不是每個人都能修行的。我們前面跟各位講過,人格性不健全的人是不能修行的。一修的話,男的成魔、女的成精啊。
不要看妖精,妖精怎么來的,人格性不健全修行就變妖精嘛。對不對?為什么修行修了老半天會傷害眾生呢?就人格性不健全嘛。所以這些人都要先經(jīng)過矯正,然后提升他的生命品質的水平,到達修行開始的階段以后,才有一個初步的訓練?梢粤,完成了,去修行吧!不行的,回去,再來,重考!你還沒及格,還不能進大學。對不對?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宏觀的佛法里,他本身帶有一種微觀佛法的前行跟基礎要件,他在做這種培訓的工作。有沒有?弄清楚?這是第一個最大的特色。
我們一般人這些弄不清楚。我告訴你,你身為一個大乘佛弟子,這個觀念沒有搞清楚,你沒有辦法幫大乘佛法宏法。知道嗎?
所以菩薩道也好,菩薩信仰也好,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里面還有一些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包括從宏觀的政策里,如何提出有效的方法來提升整體、全體、所有眾生的生命因素水平,那是第四期佛教思想發(fā)展中第二個顯學。知道嗎?
為什么現(xiàn)在會提出這些東西來呢?因為現(xiàn)在的學術理論與工具,有很多東西我們可以用。過去的佛法里,沒有這些東西。因為在那個時代里,不談這些東西。他沒有這種文化的沃土與背景。所以,雖然有提到了這個部分,不明顯。
而我們現(xiàn)在,現(xiàn)代的,尤其是當代的佛教知識青年們,你應該擁有這些資糧可用。這是我們提供給各位的。
因此,如何激發(fā)生命因素的成長,就變成這部經(jīng)里頭很重要的一個篇幅,很重要的篇幅。我們也在這個地方跟各位談到了,這個都是“秘密隱顯俱成門”之間的一大塊領域。
所以這里面我們可以作這樣的一個結論:一切世間有為法,是顯的;生命的真諦是隱的;為令這個隱的生命真諦能夠兌現(xiàn)出來,這個叫做密法。知道嗎?所以,密法是透過有為法的相,來表達無為法里面的那種情境。假如你沒有這種情況,一直執(zhí)著有為法相上的這個部分,那叫迷信。他是透過有為法的顯,來兌現(xiàn)無為法的那個隱。你從顯的地方所看的,他代表的是密的地方。
你了解這一點,那基本上佛法的、密法的經(jīng)義、精神、真諦你就掌握到了。這是不是一個大灌頂!(眾鼓掌)
你會發(fā)現(xiàn),講真理是很不值得的。假如現(xiàn)個神通,你房子都可以賣掉拿來供養(yǎng)。我跟你這種灌頂,你不會珍惜,稀稀落落的幾聲而已(眾鼓掌。你不要真的鼓到,手掌的皮都破了。你要是真的認識到這個重點的話,你就要發(fā)愿好好修學佛法。不一定是密法,我跟各位講,不一定是密法。
密法修學是比較羅嗦,要壇城要什么,你大概還要無盡的參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無盡的參學啊。知道嗎?你要能修禪,那是更好。當然我不是鼓勵你修這個修那個啦,但是你自己要去定位。
這是我跟各位談的,密教教學的語言與思維模式。密法就密在這個地方。他沒有什么神秘感,也沒有什么秘密,他只是透過有形的、有為的讓你了解到無形的、無為的,那個法界里面的狀態(tài)。
這樣,你就知道為什么叫密吧?現(xiàn)在呢,你修密法神秘兮兮的,莫名其妙的,那不叫密那叫糊涂,那叫迷,迷信,不是密。密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透過這個有為法的訓練,你會產(chǎn)生不可思議的效應,而那個是無為法世界的。
所以在這里面,你看那經(jīng)文“忽然之間”、“忽然之間”,有沒有?那就是象限轉移嘛,就是他的語言模式啊。不是我在這邊跟你牽強附會,不是。這是完全解構《華嚴經(jīng)》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
所以我們說《華嚴經(jīng)》是解讀生命奧秘的一部百科全書,關鍵是在這個地方。好了,跟你灌頂完畢了。(掌聲)
有很多人說“師父啊,趕快給我灌一下,我要修密法。”要灌也簡單哦,開瓶器拿來打開就可以灌,看你要灌哪里?不是那個意思,要把這個東西講清楚。
而且你要知道修密法絕對不是單一的。我知道我們國內有很多這種狀況,單修一個法。什么準提法,什么大威德法,什么破瓦法,這個就能代表整個密法嗎?你未免也太好笑了。這怎么會有效呢?有,即使有效果也是外道法的效果,會產(chǎn)生某些特異功能。所以,會使你對整個佛法產(chǎn)生誤解跟扭曲,也會使你對密法產(chǎn)生完全的偏見。
所以,我們?yōu)槭裁凑f,你要十二年的精進學習,就在這里呀。你想灌頂,十二年準備好,而且,十二年里你不能去別的道場參訪學習。你一定在這里面先把基礎架構全方位的展開,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條件是很嚴格的。
好,這個是我們先跟各位談的第一個部分。你要先了解到,這經(jīng)典里頭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你這了解以后,你大概就知道密法是個什么樣的狀況。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要跟各位談的,就是十方。十方當中,我們從經(jīng)文里頭跟各位談的是東方。
東方里頭,我先跟各位舉幾個東西,你仔細地看一下。
第一個,他談東方,然后有一個世界海,有一個佛號,有個上首菩薩,這四個是一個必備條件。這個,佛經(jīng)里頭,尤其這個地方,跟你提出一個基本模式。
“東方有世界海,名金沙燈雲(yún)幢世界海,有佛,佛號毘盧遮那吉祥威德王如來,還有上首菩薩,叫毘盧遮那焰願藏光明菩薩摩訶薩”。
那這四個東西,我要跟各位談他的語言模式。他告訴我們的是,你的生命啟動的時候,生命的啟動,就叫東方。知道嗎?你的啟動,東方表示太陽出來,太陽剛出來的那種狀況,就剛開始,一天開始的狀況。
你生命要啟動的時候,那有四個條件。
第一個是東方,你要啟動,東方表示啟動的意思,引擎發(fā)動。
那要發(fā)動的時候有“金沙燈云”。這個名詞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燈,燈是可以無所不在的,像云一樣,表示多。他多到像云一樣,但是他可能很微細,像沙子一樣。這個沙子是以金沙為最細,因為他會發(fā)亮。
你知道這表達的意義是什么?
從文字堆起來他有一種意義,你可以感受到。不要光是我講你才知道,你要去感覺。
這種感覺我們每個人都有,假如你現(xiàn)在想不起來,你去看小孩子。小孩子你給他吃東西,他從來沒吃過的。他吃了以后,你看他的反應,眼睛一睜開,然后內心里頭有種對話,然后他討厭或喜歡的表情馬上出來。有沒有經(jīng)歷過?那一種表情表達的狀況就是“金沙燈云幢”。知道嗎?是一種生命的覺受,你也會有。
我,舉我個人的一個例子你看。
我很討厭吃那個濃濃稠稠的,牛奶以上的我就不喝。濃濃稠稠的,就不知道怎么樣就會討厭。
有一天,有個同修送我一罐,那個什么加拿大特產(chǎn)的一種楓樹的流出來的漿,去做的楓漿的漿糖。他打開就倒了一杯,我一看這個濃濃的,像蜂蜜不像蜂蜜,一看就很討厭就擱一邊了。我也沒喝了。
他在加水在調,就像蜂蜜要調一下就變成水這樣。那我一看這樣子那“謝謝”。他泡好,把那個水放好以后,問我好不好喝。我就打個妄語說好喝。好喝就沒事了嘛。他“師父,要喝啊要喝啊,喝完我再送給你。”我就沒管他了。
過了不知道半年還多久啊,有一天火氣很大。很大,那一直想找個東西喝,降降火嘛。有個同修就把那個瓶拿來,調了,拿給我,說“師父,這喝了會降火。”
我一喝“這是什么東西啊?”
他“這個呀!”
我兩個就接不起來了。唉?那個,不是我討厭的嗎?怎么這么好喝?一口就把那一杯500CC給喝掉了。我說“再來一杯。”
那種感覺,生命中的那種感受叫“金沙燈云幢”。
他告訴我們,在生活中這種東西很多,你都可以覺醒。知道嗎?可是,你的這種感受你消失了。你在生活中是按照你的什么,意識形態(tài)的慣性。有沒有?尤其現(xiàn)代,都是易開罐的那種東西,所以你就沒感受了。Starbucks的咖啡你從喝第一杯到喝一百萬杯,同一口味,你不會有這種感受。
你要留意到,喝茶不是那種罐裝的茶,喝咖啡也不是罐裝的,要你自己動手泡,他每一泡味道都不一樣,你才有可能產(chǎn)生這種覺受。知道嗎?
所以,泡茶、泡咖啡不是泡著玩的,是泡著享受的。你要感受那個東西,你的生命就會很燦爛、很豐富,不會很呆板。你體會嗎?你的生命都是可以走這個東方的,從東方開始的,隨時隨地都從東方開始,生命就燦爛了。
可是你現(xiàn)在,都到西方去了,又不是真的西方,暮氣沉沉快要入滅的西方。那就很麻煩了,就麻煩大了。
這個是世界海,就表示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所不在的?墒悄愕囊庾R形態(tài),你看,東方,羅盤拿來向那邊一直去、一直去。
佛號叫“毘盧遮那吉祥威德王”。
“毘盧遮那”就“光明遍照”,你看,你每一個覺受都光明遍照,而且是非常吉祥的。對不對?吉祥威德王,你都能成就每一個感受。
問題是,我們都麻木了,麻木就沒感受。因為你麻木,所以你慣性;因為你慣性,所以你不能覺醒。
學佛學著覺醒啊,對不對?生命覺醒的教育叫佛教,生命覺醒的方法叫佛法。我們一再地講,可是你生命睡覺的方法叫佛法。生命麻木了,你怎么覺悟?覺悟不是憑著你這樣慣性的念佛、慣性的誦經(jīng),就會覺悟,不是啊。
在你誦經(jīng)當中、在你念佛當中,句句都是“金沙燈云幢世界海”,你絕對上品上生。(眾鼓掌)
可是,你念佛念到麻木了就沒用了,絕對不會往生。只要麻木了就去不了了。沒有聽說過那一部錄音機或那個錄音帶往生了,因為他是麻木的,因為他沒有“金沙燈云幢世界海”,不可能的。
所以你要知道生命中的這個覺醒。
當你從這地方得到啟示,得到啟發(fā),那你的成就,就是“毘盧遮那吉祥威德王”。知道嗎?
那第一個啟發(fā)你的叫做上首菩薩,就是“毘盧遮那焰愿藏光明”。
焰,是火焰。你什么時候被激發(fā)出來一種很驚艷,那個艷,有沒有?女孩很漂亮叫艷,艷麗,有沒有?那個艷,不是這個焰。那個艷怎么寫,筆畫很多很討厭的。那個艷,驚艷。當你生命中有那種驚艷覺醒的時候,那個就叫“毘盧遮那焰愿藏”。
愿,就是本質。他是你的生命因素,激發(fā)出來了,潛藏在你的生命當中的一個因素,被激發(fā)出來。哪一個都可以噢,不是指特別哪一個,哪一個都可以。因為每一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
我講這些字,都有特別定義啊。你們都知道了啊。
因為你性格不同,你所激發(fā)出來的生命因素不一樣,所以這個都是通稱。
所以,這四個東西,證明著你的生命因素。所以在,談一個生命因素,他一定具備這四個條件,這是東方的條件。西方,有西方的條件。
我們看,第二個是南方。
南方是指正確的方向。東方是指開始激發(fā)出來的方向,叫東方。那南方,是指正確的方向。善財童子南游,有沒有?向南參訪善知識,這個叫南游。南,是指正確的方向。
那,曇無竭菩薩,有沒有?那《大般若經(jīng)》上面,曇無竭菩薩向東方,東方、東方一直東方,那就東方,他開始啟發(fā),所以般若。對不對?
那南方是性海,是正確的方向。
西方,唐三僧帶孫悟空叫“西游記”嘛,西方是太陽要下山的地方,表示成就最后的歸宿,成就。所以他取到的經(jīng)典,你看,風一吹,哇,無字天書,因為一切皆空。般若成就的叫西方。
那北方就不一樣了,是指這一個成就的是什么,妙用,所以叫“不空成就”。不能空,空了就不能成就,所以叫不空成就如來。
所以他每一個方位,有他代表的意義。
而南方是指正確的方向,所以叫“金剛海藏世界海”。正確的方向也有很多,但是第一個要領就是金剛,堅固不移。
現(xiàn)在我們沒有信心,要跟著這個師父學。“師父很好,可是頭上不放光。對不對?他講的不知道算不算。講一講他還咳咳,應該有成就的人是不會咳嗽才對。他修到喉嚨都不好,他哪有成就。”(眾笑)
所以,你就會去找那個叫什么活佛、法王,那個你根本碰不到他的。見面談不到三分鐘,就人家把你趕出去了。你說“哇,他好殊勝啦。”因為只有三分鐘而已。對不對?被人家掃地出門,你也很愿意說“他很有成就啊。”為什么?因為你自作踐,甘作下賤人。你不是真的在找法。法是什么?
我真的跟各位講,我每節(jié)課給你的,你是還不完的,我跟你講。每節(jié)課給你那么多,你有沒有修。
你聽完以后就“哇,這個師父講的真好。”就回家了,回家又忘光光了。下輩子你還不完,我跟你講,你要不修的話,你負債,菩提債你負很多。
回去一定要修,至少要一再地回味。你說“我不會修,至少也要,唉呀…不錯是不錯,我該怎么用功?”帶著疑情參下去也是修,你連一個疑情又不參。
你看,明天你再看,有很多同修來。你問他“昨天怎么沒看到你?”“哎呀,我忘記了。”你明明記得很清楚,怎么會忘記,還有種種的理由。這都表示我們自己不夠堅固。
金剛是指堅固。你現(xiàn)在知道這個法好,那你要堅固地去進行啊。
可你沒堅固啊,今天來,“明天我不能來,因為有某某某某法王,某某某某活佛在哪里灌頂,我要去灌一下,后天再來。”這個叫什么?這個叫“骨質疏松海”。(眾笑,鼓掌)
這哪叫堅固海啊?對不對?你到處問導游,問導游什么,沾醬油是吧,這邊也沾一下,那邊也沾一下。問“今天為什么來?”“因為沒有法王灌頂,所以我來了。”“明天為什么不來?”“因為有法王灌頂,所以我不能來了。”
沒有到南方,你沒有南方就不會有西方成就。你要記得。∵@個思維模式跟語言模式都交代得很清楚。
“金剛海藏”,他很堅固,你每個人都有。你有很多少方法,你要修學哪個方法,你要如何堅固,都有你的方式,你要用你的方法。沒有說你一定要如何,沒有。但是你自己有沒有很堅固的這種信心,是絕對的。
這個堅固的信心來自于你對生命的肯定。所以我們一再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定位,你不定位不行啊。這是絕對的。
那你在哪里確定,就在哪里成就。你要確定你的方位就是上首菩薩。
“難摧伏”,要動搖你都難摧伏,你看。
“速疾精進王”,有沒有?你有沒有馬上采取行動?
當年啊,我常舉我的例子,因為這是我自己的經(jīng)歷。我決定要出家以后,我不能馬上出家,小孩子才四、五歲而已,我怎么出家?我一定要把他弄大一點才可以。弄大,我又不能跟打氣一樣。對不對?我要等十年后,等他們稍微懂事一點了,那我才能出家。要不然丟給家人來處理,那一個女人怎么撫養(yǎng)那兩個小鬼,對不對?那我一定要把這個弄好。
我就確定十年后出家。而且,你看從元旦到除夕365天都可以,都叫第十年。不行,我要確定哪一天之前一定要出家。我就跟菩薩講“我跟你講了,以后就是你的事了,我不管。我是,我剩下來是速疾精進王。我自己要一直精進了,我不能等啊。”
所以,那十年,就非常精彩。真的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拍連續(xù)劇都很精彩,高潮迭起,每一幕、每一幕都講不完的。所以現(xiàn)在講給你們聽,你們也會覺得說“師父,你講得那么,那個樣子…”那就不好了。是真的,不是,不只是神奇而已。
這個就什么?難摧伏,不能摧伏的,你也要摧伏。而且你的行法是速疾精進,有沒有?而且這精進一定要在群眾中最精進,而且不讓人家知道。
所以第一個我就改變生活形態(tài),我就不在社會上奮斗了。因為社會上我已經(jīng)奮斗過了,那我最好去當公務人員。聽說公務人員九點上班十點到,十一點就可以下班吃午飯,這樣我才有時間精進嘛。
結果進去以后,沒當公務人員不知道當官的苦,還是我這個叫業(yè)障重的命,當公務人員一天也是二十四小時上班。但是這樣子,我做得很好。因為我領一份國家薪水,就不能辜負全國同胞,一定要認真地做,所以我在經(jīng)濟部里創(chuàng)造很多不可思議的業(yè)績。(眾鼓掌)
這就是,你都是你自己馬上要做,而且直接就跟法界相應。法界相應真的是這種狀況,那你所成就的就“普光遍照吉祥藏”。有嗎?
這個,你不要看這么四句話很簡單,他都是相應一體的。這就是語言模式。你不用特別去找理由,他就是這個樣子。因為他是生命整體的,他不是個人的。
這個不是金庸寫小說,那名字起得美就好。這名字美,前后是一致的,是相關的。知道嗎?那金庸小說,金庸前輩子是學華嚴的,他的武俠小說才會寫得那么好,不然寫不出來。知道嗎?
我們先休息一下,等一下再看看。
《四十華嚴》第27講(2007年9月26日)B
好我們再接著跟各位介紹。這個十方我就不一個一個跟各位講了。南方有四個,我們只念一遍來看個大概。
西方,西方世界海叫做“須彌山幢毘盧遮那摩尼寶燈世界海”。
這個世界海表示成就。西方是表示成就,所以他像須彌山高,突出、突顯的意思。所以用幢,有沒有?須彌山幢,最高的意思。
所以我們在看《華嚴經(jīng)》的時候,經(jīng)常會驚訝。你假如不整理對照,根本就不知道,這么整理一對照“嗨!他的成就就這么不可思議!”
用山幢,幢知道嗎?大殿那個,圓圓的那個,那個叫幢。像須彌山那么高,他的成就,就像這個樣子。
他佛號叫“法界智燈王”。智慧成就,智慧。
“燈王”,“燈”就是“小”。因為佛經(jīng)里頭用來表示光明是三個東西,第一個是日光,第二個是月光,第三個是燈光。燈是,日光和月光照不到的地方,用燈。那么他用燈王,表示最大的。
他都有他表法的意思在,假如我們不能體會這個表法的部分,你就很難去感受佛法在講的那個殊勝是什么。
我跟各位講,為什么我想要講經(jīng)?當初就是我跟同學辯論,因為他學佛,他吃素,他要出家。
她媽媽生了20年的孩子,才生這么一個男孩子,其他八個是女孩子,他就要去出家。而我要結婚,我送帖子到他家去,她媽媽在哭“看到你要結婚,我就啊,白生了孩子,早知道也就不生了。生了二十幾年以后,他竟然要去出家。”那時候,我的無名火就冒起來了,我就跑到廟里去大鬧南天門,把他綁回家。
綁回家了,他就很生氣,他就詛咒我,大概詛咒我下阿鼻地獄,因為那時候我還沒認真學佛,都不知道。
罵完我以后,我也有點不好意思,說:“好吧,那你學佛多久?”
他說:“5年。”
我說“你這家伙學佛五年,好,我也五年。我肯定我五年一定超過你十年。那五年后再辯論。”
你知道,我們這種個性,就是什么都不服輸,以死要辯論,也不能輸啊。我就把工作辭掉,認真地研究佛法研究五年以后,發(fā)現(xiàn)大家對佛法都誤會了。社會上誤會了,連你也誤會了,那我沒誤會。那我知道他學佛是學錯了,我肯定他學錯了,因為他到現(xiàn)在還找不到善女人結婚。后來我說你都不出家,連我出家我跟他講,叫他出家他也不愿出家,所以他一定對佛法根本錯誤的認知嘛。
所以那時候我就決定,要把佛陀的真理告訴大家。而我那個時候,我真正了解到佛法,不是語言文字解釋上的問題,就佛法有很多這些密密麻麻的東西,一般人用大腦無法去體會的,無法去解讀的。像這種東西,都不是大腦能解讀的。
這輩子的事,下輩子會怎么影響,你怎么知道?就像我常跟各位講,你將來一定投胎到過去的時代。這句話你一定聽不懂。
“我怎么會投胎到過去去?”你不但投胎到過去去而且還被人家超度,你都不知道。因為你所種的因是過去因,不是未來因,你不可能投胎到未來。這一點我告訴你,你的大腦就根本想不到。
“我死要死到未來去,怎么會死到過去去?”因為你不了解佛法在講什么。
佛法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同時出現(xiàn)的。不是從過去走向現(xiàn)在、現(xiàn)在走向未來,這個是大腦的思維邏輯。佛法不是這種思維方式。
但你不知道,你只能用大腦想一想“我再怎么投胎都投胎到未來。我修的很多福報,未來哈…嗯嗯嗯”(眾笑)
我告訴你,未來什么都沒有,你只有過去你沒有未來。因為你腦子里頭裝的都是過去,不是裝的未來,那你怎么可能投胎到未來呢?腦筋里所裝的都是過去的東西,你只能投胎到過去,怎么投胎到未來?但是這個東西你的大腦是不可思議的。
可是在佛法中是很正常的,什么因什么果。種的都是過去因,當然投胎到過去果,怎么可能投胎到未來果呢?你想想看,種過去因要投胎未來果,這不符合佛家的因果邏輯吧。
可是你的大腦,叫做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而這不可思議的狀況在你的生命中是一再的重復表演,大腦始終夠不到,所以你對佛法永遠都不能了解。
你看看,這文字講得都很清楚。他整個結構,這個結構都是不可思議。
好,他的菩薩,就是第一個成就的那個果,就是“普遍出身吉祥威德王菩薩摩訶薩”。這個是上首菩薩,佛號叫“法界智燈王”。你看,這每一個都有他的這種表達的方式。
東方、南方、西方,都很清楚了。
我們看看北方。北方,就是成就以后,智慧成就以后的妙用,空宗啟妙用。
所以他的世界海叫“寶衣光焰幢”。用空性起作用,叫寶衣光焰幢,那么就隨著你的因緣在哪個地方起作用,要有事相表達,他用寶衣。光表示智慧的作用,光焰。幢,幢也是高顯的意思。
所以很多修行人有成就以后,他再來的時候,他不一定現(xiàn)出家相,你知道嗎?他會以世間相出來。所以我們說像愛因斯坦,像愛迪生,這些人都是過去生有修行,這輩子來在這邊成就的。你不要看那個現(xiàn)在大家比較清楚的,什么那個,耳朵聾的眼睛瞎的那個音樂家叫什么?貝多芬,那個莫扎特,凡高這些畫家、音樂家都是過去修行人,這輩子再來。但是你看不出來,他是個修行人,這個叫做“寶衣光焰幢”,有沒有?他成就,你看看,不可思議的成就。
你說再怎么教怎么學,你過去生沒有修行成就以后,你想過來你想當愛迪生?愛迪生,你自己想的,你發(fā)明到那里“啵”就失敗,不但電燈泡不亮,就電燈泡破了。你沒辦法,因為你沒有那種成就。
一定在修行中,所以修行很重要。你這輩子修行成就以后,下輩子來按照你的生命性德從前面一直到現(xiàn)在,你的事業(yè)菩薩事業(yè)就會一直出現(xiàn)。
你看看那些菩薩們,他們成就為什么不執(zhí)著于名,不執(zhí)著于利?因為他們是來修行的。你知道嗎?
貝多芬為什么會聾了瞎了。他是聾了還瞎了,我忘了,聾了啊。他聽不到聲音,可是他為什么譜得出來?那你會說“那菩薩修行有成就怎么會聾了?”那是你的意識形態(tài)。
我們學佛,我跟各位講,學佛兩個層面。
一個是學佛教意識形態(tài),佛教文化、佛教知識、佛教常識、佛教笑話、佛教倫理的這些佛門的這些東西,這叫三教九流的東西。
另外一個是佛教,我們中國人講叫佛家,古代就叫佛家,就是佛陀真理的這個部分,那就是佛教學問跟佛教行法,然后要達到佛教的標的——佛陀的境界,這個部分才是佛陀的真正的信徒。
假如你只是搞佛教意識形態(tài)、佛教知識常識、佛教笑話,那不是佛陀的真理的信徒,那是佛教的教徒,你可能對于真理還會產(chǎn)生排斥。
所以各位這邊要留意一下。你真正是佛陀真理的信徒,這輩子只要有點成就,下輩子再來,那都不可思議,大企業(yè)家,你做什么都會成功。知道嗎?
當然你有時候也會造業(yè),修行中會造業(yè),那個成功的過程,那你會有業(yè)力。像貝多芬一樣,耳朵聾了。聾了又怎么樣,不影響他成就吧。對不對?
而我們四肢健全五官正常的人,你也沒他的成就啊。對不對?那是你的福報,你沒有造那個業(yè)。但是,你世間真正生命的花朵要綻放出來的那份芬芳,你沒有,你只是學到一些雜訊的福報而已,沒有真正的福報。
所以這個善根很重要。為什么要修行,各位一定要在這邊有些成就。
好,這是北方的。他佛號叫“吉祥大光明遍照一切虛空法界”。
你看在這個世間,你可以到處表現(xiàn)你自己,F(xiàn)在我們不能表現(xiàn)你自己,處處有障礙呀。對不對?你看這個是要無有障礙嘛。
所以他第一個表達出來的這種應用,也就是上首菩薩的名字,叫“無礙吉祥盛贊王”。無礙,很自在。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慢慢看。
這是四方。然后四維,就是東北方、東南方、西北方、西南方。
這個“一切大地王”世界海,是東北方。
這個地方,我想不詳細跟各位談。我想跟各位談的是,這個北方、西方,有幾個特色,我要跟各位談一下。
這個東南西北,我們講西方是成就,北方是成就以后的妙用,所以這兩個地方他有特別的地方。這個特別的地方,各位很難去體會到。
那么經(jīng)文里頭,他有這種表達法。也就是西方、北方、西北、東北、還有上方,一共這五個方向?偣彩,這五方剛好占了一半。這一半的菩薩,上首菩薩,就這里講的上首菩薩,都有寶冠。
那么北方,是第一次,他不戴寶冠而有寶髻,那發(fā)髻上面有明珠,叫髻明珠。發(fā)髻上面有摩尼珠,所以叫髻明珠。
所以這五方佛的造型要怎么造呢?要按照這十個方向。你看看那個第十一個。這里面呢,他一共分有方位,然后世界海、佛號、上首菩薩,有供養(yǎng)云,然后有供養(yǎng)、有樓閣然后有獅子座,還有寶冠或者明珠,絡覆其身。透過這些后面所講的內容,來確定佛像的造型。知道嗎?佛像怎么造,他有標準,不是沒標準。
所以這五方的佛呢,是有戴寶冠的。北方的佛不戴寶冠,只有髻明珠。
這個很清楚,一看就知道他是哪一方的佛了。有沒有?
我們不了解這些經(jīng)典的語言模式,所以就看不出來。
所以我可以這樣子跟各位講,簡單地講,只要講到北方的佛,包括不空成就如來,他頭上就是一個寶髻,就發(fā)髻上面有個明珠。他不是這個肉髻而已,有一顆明珠。
那么西方、西北方、東北方這三個方位呢,是有寶冠的,也就是說這三個方位的佛是戴五方帽。很簡單講是五方帽,不一定是五方帽。那你要戴五方帽,也可以。但是你可以用寶冠來莊嚴,寶冠怎么做都可以,他是一個區(qū)別。
上方的佛呢,他就比較特殊,那一個寶冠上面,有個摩尼珠。北方是摩尼珠,沒有寶冠。上方的佛,有寶冠,有摩尼珠。這是一個區(qū)別。所以寶冠上有一個像太陽的,那因為變承平面,就變成一個圓圓的珠子,就好像太陽一樣,那個是上方佛。大概各位都不留意。
那一個上方佛,你可以把他當作毗盧遮那佛。但是,他手印是不一樣的。
那這里面,所牽涉到的問題,都是這十個條件里面,或十一個條件里面所表達的。這個就是密教語言模式、思維模式跟行為模式的地方。
你不要以為這些都沒有。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里把這個東西交待的一清二楚。這樣子,你看,各種佛就好區(qū)別了。有沒有?有沒有繳費呀?不小心都給你講出來了。(眾鼓掌)
我們一般人看不出來,因為他這個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是很清楚的。
我再跟各位談一個,這個佛像上面,他手印上拿的什么東西,就從這個供養(yǎng)云上面來看。有沒有?哪個方位供養(yǎng)什么,云就出來了。是不是很清楚?
好,你看看這個語言模式里頭,我特地把這里面列了一個叫供養(yǎng)。有沒有?這個供養(yǎng)其實經(jīng)文里頭十方佛都只有一個供養(yǎng),就是“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八個字。“頂禮佛足”是我們佛弟子的一個基本工作。你見到佛像你就拜,就是供養(yǎng)。
所以我跟各位講說,當你業(yè)相現(xiàn)前的時候,你趕快供養(yǎng)。但是我們中國把他轉了,叫趕快懺悔,懺悔就要拜佛。
所以有很多人,叫做頑固分子,娑婆眾生剛強難化。叫他拜懺,他說“我又沒錯,我為什么要拜!”
是啊,你沒錯為什么你的理想不能兌現(xiàn)?可見你有障礙,有業(yè)障。對不對?這個叫業(yè)相。
“我明明是對的,他為什么要說我。”對不起,108拜。
你就是不甘心呀,“我又沒錯,明明是我對,為什么要我拜。”不是你對錯,因為你業(yè)相現(xiàn)前。
各位要留意,你業(yè)障現(xiàn)前而不懺悔不供養(yǎng),那你頭大。你一定會業(yè)苦臨身。你知道嗎?所以,要認真拜懺,認真拜佛。
我們?yōu)榱吮苊膺@些,也不叫你拜懺,也不叫你供養(yǎng)。因為真的供養(yǎng)當然是“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那頂禮佛足之前有種種供養(yǎng)具供養(yǎng)。有沒有?
當然你要供養(yǎng),不然你怎么供養(yǎng)?對不對?那些供養(yǎng)完畢以后,再“頂禮佛足以為供養(yǎng)”,對不對?
所以,我就叫你做歸零功課,歸零嘛,回到佛前,把你的心調整回來。“我生命要覺醒,因為我碰到業(yè)障,業(yè)相現(xiàn)前。所以趕快歸零,從新再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法。
那么你要懺悔,要怎么樣?一定要供養(yǎng)。
怎么供養(yǎng)?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供養(yǎng)”這兩個字,跟各位講說,他的定義,供養(yǎng)就是善根培養(yǎng),培養(yǎng)善根,培養(yǎng)你的善根。
當你發(fā)生一件事情,這明明是你對,可是業(yè)相現(xiàn)前,業(yè)相,一個目,又一個目,兩個目,業(yè)相現(xiàn)前的時候,你要趕快散財,解散你的財物,不是統(tǒng)統(tǒng)解散。你要認為業(yè)有多大你就散多少,做供養(yǎng)。
在供養(yǎng)當中要加上七菩提分,這個叫做“法供養(yǎng)最”。這句話我們一般不會解釋。
“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是不是這樣念?對不對?是指“各種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殊勝”,是不是這樣解釋?錯了,不是這樣解釋。因為你這是大腦解釋。
各種供養(yǎng)當中要帶上法供養(yǎng),這個供養(yǎng)才殊勝。他這八句話是這樣解釋的,“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是你所有供養(yǎng)里頭都要帶上法供養(yǎng),法供養(yǎng)就是加上七菩提分。
在《普賢行愿品》“廣修供養(yǎng)”中,有講各種供養(yǎng)以后,他再加上“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有沒有?然后呢,那個法供養(yǎng)是剛好七條。不是剛好七條,那個七條就是七菩提分法。
七菩提分法,你從擇法覺分、念覺分、這個什么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這個定覺分、舍覺分,七條,是原始佛教的根本定義。來到華嚴這種大乘佛法,剛才我們講的,菩薩信仰、菩薩道上面,尤其透過菩薩道進入到普賢道的時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狀況里,那就是那七條了。你要把那七條帶上去,“如說修行供養(yǎng),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攝受眾生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這個,七條忘了,七條。那七個就是性宗,普賢道的七菩提分法,把他擴大。
所以你在做各種供養(yǎng)的時候,要把這七個名相,最少七個名相,要帶起來,一個兩個都可以,加上你的供養(yǎng)具的供養(yǎng),那個才是最殊勝的。(眾鼓掌)
你就端一盆花供養(yǎng)。當然供養(yǎng)了,下輩子很漂亮。知道嗎?你弄兩個石榴來供養(yǎng),兩個月餅來供養(yǎng),可以。這個石榴供養(yǎng),下輩子百子千孫呵。(眾笑,鼓掌)那百子千孫是阿貓阿狗不一定好,你要弄清楚啊。這個月餅供養(yǎng),下輩子甜甜蜜蜜,沒問題,團團圓圓沒問題,但是呢,吵吵鬧鬧也團圓啦。對不對?這是事供養(yǎng),你必須要理供養(yǎng)。
理供養(yǎng)就是把那七大條帶上去。我們每一個供養(yǎng)當中啊,你別老像我這樣子背不完整,最好七條都很順,很順地背。每一次供養(yǎng)就聯(lián)想,隨著你的深入,你的殊勝就一直增加。知道嗎?隨著你的那疑情的深入,他就一直地增加。“不舍菩薩業(yè)供養(yǎng),不離菩提心供養(yǎng),利益眾生供養(yǎng),繞益眾生供養(yǎng)…”你就把這個部分一直帶上去,“如說修行供養(yǎng)”什么,你就一直帶上去。
那么隨著你疑情的深入,你的殊勝就會一直增加,一直提升,你的生命品質會一再的超越。這個才是真正的“法供養(yǎng)最”。
不是我“一切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我就一直背那七句,去做那七句。事修都沒有你只有理修,理供養(yǎng)沒有事供養(yǎng)。供養(yǎng)具是事供養(yǎng),你要理供養(yǎng)再加上去,理事無礙。當你這“理事無礙”變成你生命因素的時候,剛才講那生命因素的時候,那你的事修“事事無礙”兌現(xiàn)了。有沒有?(眾鼓掌)
所以我們在經(jīng)文解讀的時候,由于你的慣性,當作當然兒地,想當然兒地解釋,你就產(chǎn)生偏差了。對不對?
“諸供養(yǎng)中法供養(yǎng)最,人家在掏紅包的時候我就法供養(yǎng)最,我都修法供養(yǎng),不修事供養(yǎng)。”你只有理供養(yǎng)沒有事供養(yǎng)。所以到時候你啊,是餓死的阿羅漢,因為你只有理修沒有事修。
我們是講理事無礙。“理事無礙”到變成你生命因素的時候,你就“事事無礙”了。那是要八地以上的菩薩啦,你放心。我不是瞧不起你,假設你還沒到八地,那你就要理事兩方面都修。
因為八地是“愿波羅密圓滿”,那個愿就是本質,就是你生命中的每一個生命因素全部兌現(xiàn)出來了,那時候就事事無礙了。這嚴格講要是九地以上。八地是在訓練,理事無礙變成事事無礙的過程。
所以你看看,解讀經(jīng)典絕對不能一廂情愿,不能自己想、自己當然。你又不是佛,你想得了算數(shù)?對不對?這個很清楚了。講一講老是跑出去了。
好,東北方。把這個,五方佛的這種狀況跟各位談了。
那,事實上要跟各位談的另一個狀況就是,為什么,你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佛法,這個經(jīng)文他有這么樣的一套模式在,一套模式。這套模式明確地講,全名應該是樣講說:《華嚴經(jīng)》經(jīng)中生命改造工程的心靈方程式,這個方程式就是這個模式。
各位,你有沒有這樣去體驗過?我們講,生命最深層的體驗,生命中最深、最深的體驗有沒有?有的話,這套心靈方程式,你就擁有了。
但是你要是沒有的話,你必須去經(jīng)歷一番。這個經(jīng)歷,一定要經(jīng)歷過大德們所說的“大死一番”。沒有經(jīng)過這個“大死一番”,不可能的。
所以修行人呢,可能不是說故意去找苦吃,不是,他有他的堅持。
修行人當中有沒有不吃過苦的那種大德呢,有沒有?
有。但是我告訴你,整個人類歷史上、佛教史上,我只找到一個人,清涼國師。
除開清涼國師,連釋迦牟尼佛都修到昏倒餓死。對不對?釋迦牟尼佛當年修到百病纏身昏倒了,還好遇到那牧羊女,把他救活了。那個牧羊女喂的羊也剛好是吃素的。羊要吃塊肉就完了,世尊就破功了,今天就沒有佛法聽了。
其他沒有,你看六祖惠能,是不是很苦、很慘。對不對?只有清涼國師,不是。這個人出家八十多年,經(jīng)過九個皇帝,是七個皇帝的國師。一生無災無難,榮華富貴。那真的他是榮華富貴。就這一個,其他沒有了。
我真的,我是找了很多很多,沒有。每一個修行人啦,都是一塌糊涂,就大死一番然后才得成就了。你一定要經(jīng)過這個部分。
那么,這一種體驗,這種生命奧秘的這個部分,他表達出來的語言,在印度是怎么表達?我們沒有看梵文,我們根本不知道。但是,他是怎么翻成中文,而是這么微妙、這么精確、這么微細、這么精準,是怎么來的?我想,今天我們要是一個佛教知識青年的話,你應該有這個疑情。
我跟各位一樣,都是現(xiàn)代人,我不是ET。你看清楚,我有鼻子有眼睛,我長得跟你都差不多一樣,都是媽媽懷胎十個月生下來的,都在這個世間,受同樣的教育,跟你一樣。你所擁有的疑情,我都有,你所懷疑的,我也跟你一樣懷疑過。你有沒有想過,經(jīng)文為什么那么精準?從我剛才舉例的那種狀況,可以知道是很不可思議的。
他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這些經(jīng)典的翻譯,第一個都是大阿羅漢的人參與,而且不是一個人翻的,是一大堆人。從鳩摩羅什一直到實叉難陀,到般若三藏這邊,日照三藏、般若三藏這邊,這些譯經(jīng)院里頭都是三千人以上,分工在做的。
今天你所看到的,我跟你講,《普提道次第廣論》幾個人翻?一個人,法尊法師。是我?guī)煾傅耐瑢W,就我來講應該叫他師伯。一個人翻的算嗎?我不是否認他的功德跟成就,那個經(jīng)文都是支離破碎的,那種翻譯的不準。
臺灣有個人,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在場,自己翻譯《金剛經(jīng)》,從英文版翻譯成中文版,他說那是最正確的。那叫見鬼!從梵文翻成英文就一個人翻,從英文翻成中文又一個人翻。
你要知道,那個人從梵文翻成英文是靠字典翻的。那個人從英文翻成中文又是靠字典翻的。你要知道,字典也好,詞典也好,是依于經(jīng)典才有詞典。翻書是依于書,是依于詞典來翻譯的。他把經(jīng)變成書了,那叫“金剛書”,不叫《金剛經(jīng)》。你要留意到。
所以那種文句本身粗糙,不但粗糙,極度的粗糙。他雖然就詞典來講的話,是正確的。但是詞典是依于經(jīng)典來的,不是書本依于詞典來的。你要留意到這個地方。所以,已經(jīng)都走樣了。
所以翻譯經(jīng)典,這種生命奧秘的這種經(jīng)典,他不是逐句逐字的翻,不是,這樣的翻譯,你根本就弄錯。
《佛說阿彌陀佛經(jīng)》,他知道嗎?在梵文里頭沒有《佛說阿彌陀佛經(jīng)》!斗鹫f十方諸佛稱贊不可思議功德經(jīng)》,對不對?光是經(jīng)名,鳩摩羅什就把人家改掉了。
為什么?他為什么要改?他好大的狗膽,竟然敢擅改佛陀的命名。為什么?
因為他知道“秦人好簡”,你要懂得這個前提。中國人,秦就是,他是姚秦之間把他找過來。所以他稱中原當時這一帶的中原的人叫秦人,好簡。
所以我們都叫《彌陀經(jīng)》、《彌陀經(jīng)》。哪一個傻瓜會說,《佛說十方諸佛稱贊不可思議功德經(jīng)》,你還沒講完他就睡著了。對不對?現(xiàn)在大家都講,《佛說阿彌陀經(jīng)》就簡稱《彌陀佛經(jīng)》。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對鳩摩羅什來講他已經(jīng)非常簡化了,我們還要更簡化叫《彌陀經(jīng)》。那你怎么講,你想想看。
所以在翻譯經(jīng)典時候,他是就民族性,民族的生命重點,在做這種調整。
所以這種詞句、這種文句,你要翻成英文的時候你必須重來。重來,你不可能照這種經(jīng)文一字一句地去翻,不可能的。你要深通英文的語言在運作的那種模式,然后把這種狀況給帶進去,翻呢是翻,這種生命感要翻出去。
結果你,我不知道你們,這些人在翻的時候,只有把文字翻過去,生命沒有翻過去。生命沒有翻過去,這樣翻譯是不行的。
所以我們常跟各位講,我們學佛人,是要做佛陀真理的弟子,不是要做佛教文化的信徒。你一定要弄清楚啊。
你假如逐字逐句的,字典什么意思,這個就要講什么字什么句的話,你就變成佛教文化的信徒了。你不是佛陀真理的弟子,你沒有辦法常隨佛學,你沒有辦法隨佛而學。佛怎么講、佛怎么說、佛怎么想、佛怎么做,你那個你學不來嘛。
佛陀是生命覺醒的,你要去學那個覺醒的部分。可是你全部死在文字相,你留意嗎?留意到嗎?
我們在跟你各位展開這個部分,是真的,我是覺得真的很累。≈v經(jīng)不必講得那么認真嘛,對不對?(眾鼓掌)照著本子念就好了。
我這樣講,你有沒有震撼我不知道,我很震撼啦。(眾笑)
因為我在講的時候抑揚頓挫,不是講給你聽的,是我自己在澎湃啊。你知道嘛?所以說,我每次講經(jīng)都是三寶加持,佛菩薩加持,是這個樣的。不是我自己我要講什么,不是我要講的。卡位進來這里面,就像海濤一樣,海潮一樣澎湃,一直在沖擊啊。是這樣的狀況。
所以我們也期望說,各位,您在學佛的過程里,真的也從這個地方來。這才真的相應,跟佛相應。不是跟我相應,跟我相應沒用。
這是學佛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關鍵處。你要真的能夠抓到這一點,你要成就只是遲早而已,你可以快一點成就,可以晚一點成就,但是你絕對在正確的軌道上。就好像你找到了,你上了交流道以后,朝正確的方向走,你要開180也可以,500也可以,要開80也可以,沒關系,只是早到跟晚到而已。對不對?
彌勒菩薩他就是要晚到,他要一定要慢慢走,所以他打坐兩只腳也不折起來。釋迦牟尼佛就不是,拼命往前沖,一輪200,四輪800。所以他晚上睡覺不躺著睡,一定坐著睡。他一天吃三餐,他不行,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彌勒菩薩一天沒有八餐他才不干,因為他是人壽四萬八千歲要來成佛的,你想想看,他有可能不吃嗎?他成天都在吃。
因為這個速度沒關系,精進不精進并不重要,但是你那個正確點要抓得到。這是各位真的,你在修學上面要留意到的。
所以我們說,翻譯經(jīng)典,在解讀經(jīng)典的時候,你要抓到那個模式,經(jīng)典的語言模式。生命的,不是大腦的。
你看這種對比以后,我們所看到的那種狀況,真不可思議啊,真不可思議。他不是巧合,是生命中的自然顯現(xiàn)。所以我們叫兌現(xiàn),一點人為的因素都沒有。
你不要以為說,三千個人在那邊翻譯,那當然有人假設從各種方向來,不是。你看譯經(jīng)院,譯場,有沒有?譯場的組織里頭,你看看,每一個人的工作,他都分工得很清楚,分工很清楚。
那我們今天的人,“人定勝天”,對不對?雙手萬能,那個腦袋萬能,什么都要超越古人。一個人就來翻譯了,他就要超越古人,那叫傲慢又自大。因為你不懂的生命是什么東西,他一直用書本的方法去理解佛經(jīng),無有是處。
各位,你一定要記得,佛教的不是哲學的。佛教叫阿毗達摩,是論學不是哲學。論學是你實踐以后所體會的,在佛經(jīng)的或者是佛教的論學里面,他只是一種陳述。他不是議論,所以他也沒有推理,你要留意到,佛經(jīng)沒有推理的。佛經(jīng)是不推理的,他只是你的體驗,他陳述出來而已。知道嗎?雖然里面有很多問,問“云何?云何?”有沒有?云何得怎么樣怎么樣,那么他是在做答,都是體驗上的東西,不是推理的東西。你要留意到。
所以我們在看佛經(jīng)里頭,菩薩們在跟佛陀對話時候,有時候我們會說“根本就答非所問嘛,風馬牛不相干的東西,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是,他是生命的東西,他不是你大腦里面推理的東西。你要記得這個原則。∷,什么叫做生命的東西,你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去感受。
我一再地跟各位講:真理,假如與生命無關的話,那個真理叫物理。真理一定跟生命有關,跟生命、生命的本質有關,跟生活有關,跟人生有關。你慢慢地去體會,跟人性絕對有關。所以他不是知識的東西,你不能用大腦對知識的那種合理的推理,來要求你的生命怎么做。當你用大腦那個合理的推理,來要求生命怎么做的時候,那個生命本身是無血無淚的,那個生命是災難。
所以我常跟各位講幾個東西,那本冊子,有沒有?禮拜一、禮拜二、禮拜三、禮拜四、禮拜五、禮拜六、禮拜天,然后上午六點開始一直排到晚上十二點,有沒有?那本,你最好不要用。
用他很有效率,你就已經(jīng)被他框死了。你就一直在那模式里頭動。有沒有?你的人生,跟電腦操作的機器人一樣,完全是在那個里面運作,對不對?你想想看。這個你有沒有用過?我告訴你,我是用過,我用過差不多20本而已,20本就20 年。
我告訴你,那是人類的災難。把生命掐在那里面,你的生命還有什么可言?那是人類發(fā)明的眾多商品當中,非?膳碌纳唐贰
還有你們的手機也是一樣。當然很不幸,我一次要用兩支手機。你走到哪里,無所遁其形,完全被操縱住了。有沒有?
那都是人類所發(fā)明的這些工具里頭,非常不好的工具,非常不好的東西。因為他把你的生命,給規(guī)格化了。你的生命膚淺了,你變成整個族群里的一個螺絲釘而已。是非?膳碌。
當然這是很有效率的,但是對生命來講,它是無限的傷害。
各位,學佛啊我是希望說,我們能活出真正的生命,不要活在那個生命的假象里。那怎么樣活出真正的生命來?那就是你要用功的地方。所以你進入佛門以后,不要再增加意識形態(tài),不要再增加任何的束縛。
當然有些訓練,你在修法的過程里,他有需要一些限制,那僅限于那個時候。除非你是專業(yè)修行,每天真的那個行法做得很好。
那么,每個行法都有他一定的限制跟規(guī)范,那是為了達到那個行法的目標,他必須要的。比如有個修法一天洗澡要洗六次,每四個小時洗一次。因為他每次修行,每次行法下去都會滿頭大汗的。那你要換服裝,不是叫你都用清潔劑洗,那不是擴大污染嘛。人家一天污染一次,你一天污染六次。佛陀不會叫你去污染的。你沖個涼,擦一擦,換新衣服,就可以了。
但是你不知道的,你就框死在那里。有個“菩薩”這樣講“師父你看,我是個富貴手。”我們是不是叫富貴手?這個,手會脫皮啊。
他說“戒律規(guī)定,上廁所以后要用肥皂洗20次”。
我說“你見鬼啊,誰說肥皂洗20次?”
他說“那個,戒律里頭規(guī)定,那個什么什么。”
我說“那個規(guī)定沒有錯,他是指你上完大便以后用手去挖肛門,挖完以后那個手要用沙子洗20 次。它是沙子!沒有跟你講,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改變了。對不對?你有衛(wèi)生紙那么好用,那手又沒有沾到,你干嘛洗20次?”
他說“戒律規(guī)定。”
我說“去死好了。”(眾笑,鼓掌)這個叫食古不化。
因為那個戒律規(guī)定是在那種環(huán)境中,那種環(huán)境。所以你看印度人,有沒有?他右手吃飯,左手擦屁股。那當然左手要抓沙抓20次,才會洗干凈嘛。你不是呀,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現(xiàn)在是用水沖,坐在那里按鈕一按。你干嘛還去洗20次,還要用肥皂洗?真是莫名其妙的人。那這個是食古不化。
我們知道戒律有規(guī)定,但你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你要讀經(jīng),不要污染經(jīng)書,所以手要洗干凈嘛。那你洗干凈就達到目的了,那你為什么一定要這樣呢?這個就是不能起變化,就死在那文字相上。那這樣的人,他學佛以后一定很痛苦了。本來沒富貴手,光是用肥皂洗就洗出富貴手來了,你要什么辦?
所以我們,我是跟各位談,我們時代是不一樣了,整個生活環(huán)境也改變了,那你應該要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有些約束是要增加的,有些約束是應該要刪除的,這是情況不一樣的。
- 上一篇: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26講
- 下一篇:四十華嚴 第一卷 第28講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