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菩薩品第四(2)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光嚴童子是位在家菩薩,名叫光嚴,童子,是未婚的青少年,亦稱童男。他也不敢去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

  這跟禪師的問答是一樣的,禪師的問答往往在勝義諦,不是凡人通常的禮節(jié)性問答。光嚴童子見到維摩詰,問他從什么地方來,答言:“吾從道場來”,道場,指修行辦道的場所。

  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fā)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光嚴童子即此請教維摩詰:哪里是您的道場?維摩詰從勝義諦回答說:無虛假的直心、能辦事的發(fā)行、增益功德的深心、無錯謬的菩提心是道場。發(fā)行,就是發(fā)起菩薩行。菩薩的道場,不僅在寺廟精舍禪林,菩提心是其真正的道場,念念不離菩提心,即是常住道場。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場,于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xiàn)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喙。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

  又說:布施、持戒、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神通、解脫乃至方便等菩薩萬行皆是道場。“愿具”就是自愿受具足戒。“背舍”是禪門中的八背舍,逐級舍離下層禪定以升入上層禪定,又叫做八解脫。

  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

  方便,即十度中的方便度,指成就利益、度化眾生所需的各種條件、技巧。“四攝”是菩薩度眾生的四種方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必須以各種技巧主動地攝取眾生進入佛道。四攝法也是佛在《阿含經(jīng)》中所說出家、在家佛弟子都應修習的課目。

  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

  “多聞”指多聽聞佛法,聽聞以后要如說而行。

  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伏心,即降伏自心,方法是“正觀諸法”,時時以如實知見的正見觀察自心。能自如進入禪定,《阿含經(jīng)》中叫做“降伏心”。

  三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為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

  三十七道品、四諦,都是舍離有為法證得無為法的正道,都可通過修行實證,真實不虛,是佛陀經(jīng)過修行實踐所證實的真理,不是欺誑世人的。法華三經(jīng)中的《無量義經(jīng)》中,佛開示他幾十年所說法皆以四諦為本。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緣起,指十二因緣,導致生死苦果的無明、行乃至老、死等十二緣皆空故,都是無盡,畢竟空,沒有一個實體,故超越時空、數(shù)量,沒有邊際,沒有盡頭,說為無盡。

  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如實知見煩惱的本性空,就是道場,所謂以煩惱為道,轉煩惱為菩提。因為煩惱也是本具心力的發(fā)動,其本性空故,即是佛性,眾生唯以無明起念,使佛性發(fā)動為煩惱,如實知見煩惱的本性,可以將煩惱轉為菩提,如將貪轉為慈悲,將瞋轉為精進,將癡轉為般若,等等。

  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

  觀眾生皆無我,皆有佛性,即是道場。觀一切法皆空,即是道場。降魔即是道場,降魔的訣竅,就是安住于佛魔一如的法性而不傾不動。藏密有訣曰:一念不生是最上的降魔秘訣。眾生、一切法、諸魔,都是修行菩薩道的道場。成佛必須先降魔,沒有魔障就不能成佛。

  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無所趣”就是不往到三界,不墮在三界,雖然現(xiàn)身于三界行菩薩道度眾生,以三界為道場,而不住著于三界,實際上超越三界,故說不趣三界。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

  “獅子吼”比喻菩薩說法,無所畏懼。猶如百獸之王獅子在諸獸群中無所畏懼,一吼能令諸獸畏伏。

  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佛所證得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是道場,因為佛離一切過失。

  三明是道場,無余礙故。

  佛所得宿命、天眼、漏盡三明是道場。如實知見自他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知曉其中的因果關系,知曉有無煩惱,皆如實盡知,無所障礙,叫做三明,是菩薩必須修證的功德。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只有佛才能夠一念知一切法,成就一切智,這個地方的“一切智”不是般若經(jīng)、中觀學所說三智中證得諸法實相的一切智,而是般若經(jīng)、中觀所說的一切種智,即如實知見全法界一切的佛智。

  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于佛法矣!’

  菩薩若與六度等諸波羅蜜相應,以般若為導修持諸度,教化眾生,當他如是修持時,舉足下足,步步皆從道場中來,住在大乘佛法中。而不是說只有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寺廟是菩薩的道場。

  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詰居士給光嚴童子說此道場法時,令五百天人都發(fā)起了菩提心。光嚴童子自愧智慧不及,不堪去問疾。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菩薩品第四(2)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