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第九講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xù)來學(xué)習(x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大家請打開經(jīng)本,請看經(jīng)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xué)習(xí)了破除妄相的第一部分,是幫助凡夫破除我相,脫離迷情。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第二部分,是破除二乘人的法相。在這部分也分兩個層面,第一是破除緣覺十二因緣法,第二是破除聲聞的四諦法。

  我們先來看第一層: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度緣覺的。緣覺是從十二因緣上悟道,這段經(jīng)文就是破除緣覺的十二因緣。聲聞緣覺雖然破了我執(zhí),而法執(zhí)尚存,因為實相中如果有一法未亡,都是虛妄所在,不能夠徹證真空圓融之理,所以也要破除法執(zhí)。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叫做緣覺。緣覺,梵語就是辟支佛,辟支是因緣的意思,佛譯為覺,合起來就譯為因緣覺,我們簡稱為緣覺,也叫做獨覺。佛在世的時候,為緣覺人開示了十二因緣法,緣覺圣人看到花開花落悟道了。因為花不常好,月不常圓,人不常在,都短暫的很,所以都不可得。他們就是從因緣所生法,而悟道覺悟的,所以稱為緣覺;有些人生在佛前或者佛后,或者生在佛住世的時候沒有因緣親聞世尊講經(jīng)說法,只能憑自己宿世的善根,獨宿孤峰,春睹百花開,秋觀黃葉落,觀察萬物的緣生緣滅,生命無常的道理而悟道,叫做獨覺。無論是緣覺或者是獨覺,都是從因緣而悟道的。

  十二因緣,因是親因,緣是助緣,因緣具足,則生萬法。十二因緣又叫十二緣起,十二有支。十二因緣的名稱:第一個是無明,第二個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是十二因緣。世尊說十二因緣法,是以因果法則,開示生命三世流轉(zhuǎn)的真相皆是十二因緣。事實上,釋迦世尊也是以十二因緣,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在《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中記載,世尊在雪山修道,苦行六年,后來到尼連禪河,入水沐浴,浴罷獨行,來到畢波羅菩提樹下,結(jié)跏趺坐。經(jīng)中說,至第三夜,觀眾生性,以何緣故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為本,若離于生,則無老死;又復(fù)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因于欲有、色有、無色有之業(yè)生;又觀三有業(yè)從何而生,即知三有業(yè)從四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即知四取從愛而生;又觀愛從何生,即知愛從受生;又觀受從何生,即知受從觸生;又觀觸從何生,即便知觸從六入生;又觀六入從何而生,即知六入從名色生;又觀名色從何而生,即知名色從識而生;又復(fù)觀識從何生,即便知識從行而生;又復(fù)觀行從何而生,即便知行從無明生。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逆觀十二因緣,第三夜分,破于無明,明月出時,得智慧光,斷于習(xí)障,成一切種智。這就是經(jīng)中給我們說這十二因緣的由來。

  下面我們來具體的了解一下這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第一個是無明。無明,我們大家學(xué)佛,這個名詞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也有好多的居士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無明。大家一來就來找?guī)煾,師父,何為無明?無明就是一切煩惱的總稱,由于我們最初一念妄動,障蔽妙明本覺,對真空實相不了解,迷惑了,對妙明真相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的執(zhí)著,這就叫無明。我們錯誤的見解就稱為無明,無明就是迷惑心,到底迷惑的是什么,就是對我法二空之理的迷惑。第一、眾生不明了五蘊幻化不實,妄執(zhí)我們四大假合的身體是我們自己本有,不知道他是因緣和合法,是四大假合,還有,六塵緣影是我們自己的心,六根接觸到塵了,我們認為是自己本有,這就是我執(zhí)無明;第二、就是眾生不明了諸法緣生無性之理,妄執(zhí)萬有現(xiàn)象為實法,這就是法執(zhí)無明。認為我們外界的種種的萬法都是實法,眼見為實,不知道他是因緣所生的,都是沒有自性,沒有自體,都是假和合。為什么加一個“假”呢?我們看到的都是假象,都是一個因緣所組合的假象,這就是所謂的內(nèi)執(zhí)根深為我,以為我們的根為我,外執(zhí)器世間以為法,迷了我法二空的真理,把真理給昧卻了,所以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由于對我法二空的真理迷惑所起的一念不覺,這是無明。

  第二個是行,行就是造作的意思,指一切的行為,由于一念不覺,迷惑,認假為真了,就生出種種的煩惱來,因此造出種種的業(yè)來,這叫做行。

  第三是識,這里的識不是第六識的意識,而是第八阿賴耶識,我們都有一點佛學(xué)基礎(chǔ)的都知道,阿賴耶又是種子庫,他又叫做藏識,我們的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阿賴耶又叫做藏識,我們無量劫以來造作的種種的業(yè),都稱為種子,含藏在第八識阿賴耶里面。比如說我們眼見到的,我們耳聽到的,不管你有沒有善惡的意識,哪怕你沒有任何的意識,它也儲藏在阿賴耶里面,它就是一個種子庫,種子都藏在我們的阿賴耶里面了。當我們遇到什么樣的緣,你這個種子自然就出來了,所以它有含藏的意思。說這個阿賴耶是我們生死流轉(zhuǎn)的根本,當我們一個人臨欲命終的時候,阿賴耶是人生的時候、投胎的時候他是先來,我們?nèi)怂懒说臅r候他是最后一個走,先來后走,做主翁,都是以他為主的,他最后一個離開我們的人體。

  在沒有受生以前,他叫做中陰身,中陰身還能在我們死了的時候,沒有受生以前這么一個階段,我們通常說四十九天,七七四十九天,他叫做中陰身,中陰身還能保持原有的形態(tài),就在沒有受生的時候他還保持原有的形態(tài)。怎么理解呢?就好比我們?nèi)说闹嘘幧硭是人的形,畜生的中陰身還是畜生的形,但是他比原來的形狀小,他無形無質(zhì),以他過去的業(yè)力,與和他有緣的父母,因為他的業(yè)力,并不是說父母指人道的,是指六道的,與他有緣的父母業(yè)力相感召,也就是說當他投胎的時候,眼前一片黑暗中,只能見到父母交媾處有光明,他看到這個光明,業(yè)識剎那間達到父母身邊,在迷昧之中突然生起愛欲的心,男的愛母憎父,女的愛父憎母,于父母的精血之中納識為胎,就住里面來了,阿賴耶于精血當中,父母交媾,然后就住到胎中,納識為胎,從此業(yè)識就處于胎獄之中,在胎胞中了。這是我們講的識,他是指的阿賴耶識,我們一定要明白。

  第四、名色,因為剛投胎的時候,六根未成,心識不能顯發(fā)它了別的功能,只有心的名稱,沒有心的作用,心識在這個階段不能稱為心,只能稱為名;剛投胎的時候,形體不全,五官沒有長成,不能稱為身,只稱為色。這是嬰胎還沒有完成六根的一個階段,他只是胎,還沒有成形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是在住胎五個七日之內(nèi),在《修行道地經(jīng)》中,把胎兒在子宮中的發(fā)育經(jīng)過,敘述的比現(xiàn)在的胚胎學(xué)還要詳細。第一個七日,只是父母的精血和合而成的凝滑之物,這是第一個七天;到了第二個七日,十四天之內(nèi),如薄酪,就像特別松軟的奶酪一樣;第三個七日,漸漸長成軟肉,這時逐漸快有形狀了,長成軟肉了;第四個七日,就是漸成堅固之肉;第五個七日,開始生出諸根的形狀,慢慢慢慢就都在開始了。師父在看玄學(xué)書的時候,上面也是這么說,說我們?nèi)藶槭裁炊家员亲訛橹,因為在我們(nèi)藳]有成形的時候,先成鼻子的形狀。人死后的中陰身是七天一個生死,所以民間都有燒七的習(xí)慣,我們這邊也是這個風(fēng)俗習(xí)慣,佛教我們的超度,也是以七天為一個周期,七天做一次法會,請大眾來給助念,幫助讀經(jīng),超度亡靈。我們現(xiàn)在也經(jīng)常做這個工作,我們的師父們也都去幫助這些亡靈,叫他們能夠求生凈土。要是條件好的就做七個七,做七次,條件不好的也要做一個七,人在投胎后也是七天一個變化,所以最好還是做七個七,比較圓滿。從名色到出胎是要經(jīng)過三十八個七日的,我們在座的好多老菩薩們,這些女居士們,你們這些也都有經(jīng)驗,要經(jīng)過從名色到出胎,要經(jīng)過三十八個七日。

  第五是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在母胎中的十個月,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完備,六根在出胎后,對六塵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所以六根也叫做六入,就這么一個意思。

  第六個觸,觸就是接觸的意思,胎兒出生后兩歲以內(nèi),小孩天真純樸,六根與一切外境接觸,只是一種單純的直覺,沒有憎愛的分別,這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分別,這個時候六根交際一切外境的作用,就叫做觸。他只是接觸,沒有生起愛憎的分別心來,后面才生出來的!涅槃經(jīng)》云:未別苦樂,是名為觸。沒有分別苦與樂的時候,這個時候名為觸。

  第七個就是受,就是領(lǐng)受,領(lǐng)受所處之境。接觸了以后他就要領(lǐng)受了,受就不是單純的觸了,我們剛才講了,觸是沒有愛憎的分別,到了觸的時候,因為他接觸不同的境界,生起苦樂兩種感覺,這個就叫做受了。當兒童長到四五歲,或者到了十歲期間,知道接受一切的境界,對于飲食、衣服、玩具他都會有要求了,而且能分別好壞,他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接受分別了,但是他雖說分別、還沒有特別強烈的貪愛之心,這個為受。受了以后、隨后再去熏習(xí),習(xí)氣再去熏習(xí)這個種子,就會產(chǎn)生愛了。

  第八、愛,因為受會產(chǎn)生愛。這時候就是貪愛了,這個時候兒童長到十一二歲,逐漸逐漸的大了,欲望漸增,對于五欲的塵境心生貪愛,只是還沒有廣去追求,愛是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洞蟪肆x章經(jīng)》云:貪染名愛。他有了貪染的心了。

  第九、就是取了,取就是要去追求、要去造作。人到二十歲以后,進入社會,接觸人事,逐漸欲望熾盛,對財色名利,千方百計的去爭取、去貪求,這個時候就貪得無厭了。

  第十、就是有,因為貪,有就是業(yè),為了達到五欲的滿足,爭名奪利,不擇手段,這身口意三業(yè)就有了,自己已經(jīng)具足了身口意三業(yè)了,有了種種的善惡業(yè)作為業(yè)因,必然召感以后生死的果報。

  第十一就是生,生就是受生。以今生所造的業(yè)為因,感得來世受報之果。那至于受生到三善道還是三惡道,都是由業(yè)力來決定的,這是生,來生果報已經(jīng)生起來了。

  第十二、老死,未來受生之身又要老了,死了。有老就有死,這是自然規(guī)律,諸根衰敗叫做老;人老了,不免憂悲苦惱,身壞命終叫做死。像我們?nèi)艘剿赖臅r候,家屬不明理,自己也糊涂,哭哭啼啼,舍不得親人離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離開親人,舍不得丟掉自己所有的一切,舍不得這個娑婆世界,生離死別,不明理的話誰不傷心?總希望自己能夠多活幾年,包括我們現(xiàn)在好多學(xué)佛的,學(xué)佛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多活幾年,讓我身體好,讓我心情愉悅嘛。學(xué)佛了,佛法是覺悟,反而稀里糊涂的。這是因為人們,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并不是隨著人的生死而生滅,我們不是隨著這個色身的腐朽壞掉,而我們的佛性就沒有了,就是說這個佛性并不是隨著嬰兒的出生而有的,也不是因為我們老死了佛性就沒有了,人死了只不過就是換一種身份,換一個房間,就像我們搬家一樣,另換一間房子,所以不要執(zhí)著這個身體是真的,以至于貪戀這個世界不肯離去。

  尤其,像我們念佛求生凈土的人,要坦坦然然,歡歡喜喜的,知道我們不但是將來,我們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是極樂世界的人了,就已經(jīng)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了,像師父就時刻準備著,真的就是這樣,非常坦然。在娑婆多留一天呢,我做著極樂世界的事業(yè),多去講講經(jīng),為這個社會留點我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如果走了我也是高高興興的,換一個萬億紫磨真金色身。以后有因緣,你們還沒有往生,師父再回來腳踏蓮花,再來度化你們,再來和你們?yōu)閹煘橛,就是這樣的,多自在的。哪有一個什么滅?哪有一個什么生?都沒有,都是生滅的現(xiàn)象。我們只是看到了生滅的現(xiàn)象,我們一定要心胸坦蕩蕩,把生死看得明白,你活的特別坦蕩蕩的,而且特別的快樂的。所以我們?yōu)槭裁磳W(xué)佛的人心胸要博大,就是因為我們把這一切看的都明白了,看的都透徹了,不再糊涂了,所以這個真修行人,他的妄念就是比較輕的,他是不怕死的。我們都聽說過二祖神光大師的公案,當他在遇法難的時候,他把衣缽交給三祖以后,他就去還殺身之債,在臨刑的時候,他面無難色,并且做了一個偈子:將首迎白刃,猶如斬春風(fēng)。

  好,我們再把十二因緣再重新總結(jié)一下:無明,就是無始一念不覺,障蔽真心的一種虛妄;行,就是因為無明所造的一切的業(yè)因;識,就是依所造而現(xiàn)世投胎的阿賴耶識;名色,就是神識依父母精血,身心漸次發(fā)育的一種狀態(tài);六入,就是在母胎中六根初長成的名稱;觸,是六根與六境接觸,生起了這種愛憎的一種作用;受,是對所接觸的外境,分別了苦樂的一種感覺;愛,是對境生起的一種欲望;取,是廣求五欲的造作;有,就是由貪愛而造作的業(yè)力;生,就是依所造的業(yè)力去投胎、去受生;老死,就是無常轉(zhuǎn)變根敗身亡的一種現(xiàn)象結(jié)果。順觀從無明到老死這十二因緣,我們就明白了一切眾生,都是依十二因緣,而在六道中輪轉(zhuǎn)不息,這叫做順觀流轉(zhuǎn)門。

  但是只知道一切眾生是如何流轉(zhuǎn)的,而不知道解脫的辦法,還是沒有用的,這就需要逆觀十二因緣,就是逆觀還滅門。

  我們?nèi)松膽n悲苦惱,是依老死而來的,老死從何而來呢?是因為從投生做人而來的;那我們再來看為什么要投生呢?因為有的這個業(yè)牽引而來,有了業(yè)了,都是因為業(yè)的牽引而來;有的業(yè)是怎么來的呢?就是妄取而來,因為妄取你會造有的業(yè)嘛;那妄取是怎么來的呢?就是因為你有貪愛的心,貪愛的心驅(qū)使了業(yè)力;那貪愛心是由領(lǐng)受而來的,你有這個向往的,好壞的感覺了,你就會生出貪愛,這是領(lǐng)受而來的;領(lǐng)受是由六根,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而來的,接觸的六種境界而來的;接觸是由六入而來的,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入是由名色而來的;名色怎么來的呢?名色是由業(yè)識而來的;識是受行的業(yè)力牽引而來;而這個行,是由無明的迷惑心所驅(qū)使,胡作非為,妄作胡為而來的。心不迷惑,自然就不會胡作非為,不會妄作了。講到這里我們就明白了,生死的根源就是無明,無明滅了,行等后面十一支也就滅了。

  那么如何來滅除這個無明呢?《心經(jīng)》中說,是諸法空相。無明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實物,無明當體是空,不是真的,本來沒有,那又何談破呢?實際上無明沒有什么可以破不破的,一覺便沒有了。就像我們說的,一燈能破千年暗,只要燈一亮,這個黑暗也就沒有了,一覺便了。所以無無明,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無明等著你去破,無明當體即空,不是真有,只要一覺。就像我們妄念一樣,我們回到我們的念佛上面來,大家更好的理解。妄念來了以后,你不要想著我怎么去破妄念,只要一提起圣號,妄念自然沒有,轉(zhuǎn)妄念為佛號,轉(zhuǎn)無明為覺悟,就這么一個意思。大家能不能聽的明白,妄念來了,不要想著我怎么又來妄念了,怎么辦?我用什么辦法把它去掉?這又是妄念。妄念來了不要去管他,也不要自責(zé),也不要煩惱,它是無量劫以來的習(xí)氣,這個習(xí)氣本來沒有,它也是因緣和合法,它也是諸法空相,我們就當下提起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妄念當下沒有安足的地方,它也是生滅法,我們只要轉(zhuǎn)一下也就行了。

  就像波,波本來沒有,是因為動才起了波,你不動自然沒有波,不就是水了嘛,都是濕性,波的本質(zhì)是濕性,波本來沒有,只要不動不就是水了嘛,哪還去找一個波去?波浪的波,可不是師父吃飯的缽,你們不要看師父吃飯的缽。這個波本來沒有,它的本質(zhì)就是水,濕性,只要不動,就沒有波了。無明就是這樣,你不要想著我怎么去破,不要找方法去破,你只要覺悟它自然就沒有;你只要念佛,妄念自然就沒有了。你們千萬不要想著我怎么去破妄念,我怎么去消除妄念,轉(zhuǎn)念,轉(zhuǎn)念即覺。所以沒有無明,就沒有破,又有什么破可言呢?所以經(jīng)中說,亦無無明盡,就連破盡無明也沒有了。下面的乃至一詞,是省略之詞,把中間的十支全部省掉了,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諸法空相,根本沒有老死,我們講了,我們的清凈本性不會因為你老死了就滅了,不會因為你生了他就長了,這些老死都是生滅的現(xiàn)象,都是諸法空相,既然沒有老死,又有什么盡可言呢?這樣就把十二因緣法的,順觀流轉(zhuǎn)門和逆觀還滅門都破了。

  一切都不可得,《心經(jīng)》是大乘法門,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是要破緣覺的法執(zhí),指出他們所修持的十二因緣法都是空相,是根本沒有的,了不可得,從而教育他們回小向大。諸法皆空,佛法了不可得,心性不可著,一切都不可得。就像《金剛經(jīng)》中說的: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修道成佛的法,就像一個渡船的竹筏,我們要渡過了這個生死苦海,我們過了河,就要把筏舍掉,不能老背著筏到處跑;我們同樣也要把法舍掉,佛法都要舍,何況世間的虛幻之法,更要舍了。其實應(yīng)該說,一切都要舍掉,我們現(xiàn)在學(xué)佛,學(xué)的一個是誤會了,我們現(xiàn)在好多人真的是都執(zhí)著這個法,全都執(zhí)著這個法上面了,佛經(jīng)是給我們說的放下。不是說讓我們放下世間法,所有的東西你都要放下,拿起佛經(jīng)是為了更好的放下,大家能不能理解師父說的?拿起佛經(jīng)是為了更好的放下,連佛經(jīng)都要放下,明了理后是幫助我們放下的。現(xiàn)在我們是牢牢的把佛法給拴住了,我們都錯解如來真實義了,所以我們一直都在說,愿解如來真實義,我們都錯解了。

  就像《金剛經(jīng)》中說的,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學(xué)法就是這樣,應(yīng)無所住。我們?nèi)W(xué)佛法,我們都是用有所住的心去學(xué)佛法,有所住的心去做一些善法、去修六度,反而把佛法變成善法了,而不是佛法。在我們行住坐臥的時候,我們的心一點都不去染濁,一點都不在心里去有掛礙,不去執(zhí)著它,佛法說讓我們放下,我們就徹徹底底的放下,而不是說把別的東西放下了,我們每天把經(jīng)本,佛法裝的滿滿的,這就是我們錯誤的地方。你看我們現(xiàn)在做一些善法,放生,師父昨天在一個新聞報道中看到的,幾個居士為了自己去行善,買了幾條眼鏡蛇,把蛇放了,為了放生而放生,放到哪個地方了呢?放到學(xué)校門口的草叢里面去了,這個學(xué)校每天過來的都是孩子們,最后市政府教育局趕緊出一個公告,讓孩子們放學(xué)一定要注意安全,你把蛇度了,你把人害了。其實他們自己不是為了放下,而是更執(zhí)著自己修善,執(zhí)著自己。我們學(xué)佛法真的最糟糠的就是這個,都是為了自己去學(xué)佛,不顧別人。而佛法里面叫我們利益眾生,把自己放下。而我們學(xué)佛法是把自己捧的高高的,把別人放下,借著修善法去利益自己,這也是一種大自私。包括我們修念佛法門,也是這樣,什么是阿彌陀佛?是無量的覺悟,無量的慈悲。我們一念阿彌陀佛了,知道自己可以往生,然后就開始貶低別人,你們是業(yè)障鬼子,你們將要墮落地獄,你們也不念佛,這是標準的大邪見、大執(zhí)著。雖說你念佛了,但是念的可是糊涂佛,佛一點都沒糊涂,是你糊涂了。所以我們學(xué)佛法一定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做一切的善法我們不去執(zhí)著,要把自己的身心干干凈凈的、利利索索的放下。這也不但是破這種二乘人的,我們現(xiàn)在執(zhí)著的更厲害的。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jīng)文,無苦集滅道,這叫四諦法門,也叫四圣諦。諦是真實無虛假之意,也就是真理的意思,稱為諦,依四諦法門而修可以超凡入圣,所以也叫做四圣諦。四諦法門是聲聞所修之法,聲聞是佛教中的小乘圣人,他們因為聞佛的聲教而開悟的,所以叫做聲聞,因為聽佛的聲音,聽佛的講經(jīng)說法而開悟,所以稱為聲聞。

  聲聞聽聞佛說四諦法,而知道眾生輪回六道生死的苦,這是苦諦;同時了解這個生死苦惱的根源,都是因為眾生內(nèi)心有貪嗔癡,種種的煩惱,在煩惱的驅(qū)動下,身口意造作惡業(yè)積集而成的,這就是集諦;能夠把貪嗔癡斷滅,就能夠離苦得樂,得到寂滅之樂,這就是滅諦;但是要離苦,一定要切實修道,這個就是道諦。這就是所謂的知苦,知道苦是從集諦來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想得到寂滅之樂,就要修道,這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我們先來看苦諦,苦是逼迫性。眾生自從迷真逐妄以來,就與苦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不管壽命長短,苦一直伴隨著我們。除了身心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八苦逼迫外,還要受到自然界和人事方面的侵擾和惱害,所以又叫做苦苦。我們的身心本來就已經(jīng)非?嗔耍驗槲覀兊呢澿涟V,就非常的苦,所感召這個身體就非?,然后還有外界的種種侵擾、侵害、侵犯,所以苦上加苦,這是三苦中的苦苦。即使有人能夠幸免苦苦的襲擊,但是世事無常,美好的生活不能夠永恒,或者因為事業(yè)的失敗,宣布破產(chǎn),或者家境衰落,不堪回首當年的富貴榮華,樂的境界失去,那這個內(nèi)心也是一種痛苦,這就是由好轉(zhuǎn)壞,這叫壞苦。第三個叫行苦,行苦就是我們這個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異滅,諸行無常,遷流不息,這就是行苦。行苦雖然沒有什么痛苦感,也沒有快樂,就像我們由嬰兒到青壯年,到中老年,最后到老年,這個就是行苦。這個行苦雖然沒有苦感,也沒有什么快樂,但是這種時時刻刻的變化,讓人身心不得安定。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法華經(jīng)》中對我們六道、三界給我們說的非常清楚: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六道當中都脫離不了的,三界內(nèi)有這么多的苦,人世間更是三苦俱全。

  那么苦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佛說,集是苦因,苦因為集而有,也就是說,苦是從集諦而來的。這個集就是積聚召感的意思,積聚什么呢?就是積聚無量無邊的煩惱。眾生正是因為心中的煩惱,而造作種種的惡業(yè)。這個貪嗔癡的煩惱,貪了,我們就想得到,他就會有行,我們造作了種種的惡業(yè),造了惡業(yè)就會召感苦果之因。所以人生之苦,都是因為眾生心中積聚的煩惱而來的,這是集諦。由此看來,我們所受的苦,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也不是天地降生的,而是我們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第三個就是滅,滅就是寂滅,斷盡的意思,看清了苦的根源都是自己召感而來的,那么斷除一切煩惱業(yè)力,就可以了脫生死,證得涅槃寂滅之樂!峨s阿含經(jīng)》中說: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名為涅槃。聲聞人斷盡見思煩惱,解脫生死束縛,證得我空真如的生命,精神上獲得寂靜與輕安,清涼與自在,內(nèi)心不被煩惱所束縛,這就是滅諦。但是這是有余涅槃,只了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還沒了。第四個是道諦,既然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人生是苦,而且找出集是苦因,同時又知道真如生命之所在,那么我們就應(yīng)該放棄五欲,著手修道。佛指示給我們通往涅槃的修道方法有很多,從小乘而言,廣的有三十七道品,略的有八正道,再略的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依戒修定,由定發(fā)慧,自然可以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得涅槃寂滅之樂,這就是道諦。我們把苦集滅道四諦歸納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于佛說四諦法,使小乘聲聞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證悟證道?嗉瘻绲朗锹暵劮ǖ木辰,如果聲聞悟道后,還是執(zhí)著在苦集滅道四諦法上,就只能了分段生死、從三界生死流轉(zhuǎn)中解脫出來,但是不能夠了變易生死。因為還有法執(zhí),所以只能夠得到有余涅槃,而不是究竟涅槃。

  正因為如此,為破除聲聞有苦可離、有集可斷、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證的法執(zhí),《心經(jīng)》中說,無苦集滅道。這是要讓聲聞乘人知道,生死涅槃也是空花幻有。實相當中哪有生死涅槃?本來沒有,一切法自性當體本空,哪有涅槃可得?四諦法也是當體即空,所以無苦可離、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也就是經(jīng)中所說的,無苦集滅道。

  真空顯妙有,生死即涅槃,痛苦即解脫,煩惱即菩提,就是我們的涅槃。我們的清凈本性本來具有,那還要從什么再得一個清凈?我們的佛性本來就有,所以佛性不是從外面得的,他本來就有,本來處處顯露,處處有作用,而我們還非得要從外面去找一個佛性,從外面去找一個自在,這就是頭上安頭。我們本來就有的,你只要放下他立刻顯現(xiàn),你只要回光返照,原來我們都在涅槃當中的,我們都在涅槃中的,沒有離開。我們都活在佛性當中,沒有離開佛性,那為什么還要去找呢?這個無苦集滅道,就是要讓聲聞回小向大,明白這個大乘真空妙有之理,本來就是具有的,這樣你才能明白,本來我們具有,我們的清凈本性本來具有,清凈本性處處顯露,清凈本性無一法可得,對一切都不去執(zhí)著,從而真正的得大自在、證究竟涅槃。

  好,我們再看下面,無智亦無得。無智,就是無般若之智可證;無得,就是無佛可成,無菩提果可得,這就是破菩薩的法執(zhí)。這是這一段的第三個部分了,破菩薩的法執(zhí)。菩薩修六度萬行諸法,以布施度慳貪、以持戒度染污、以忍辱度嗔恚、以精進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智慧度愚癡。由于修這些法的緣故,就執(zhí)著了這些法。認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所以有法執(zhí),有微細的法見。因為你清凈本性當中,是絲毫不能沾染的,你有這些輕微的法見,你心就空不凈,心空不凈,就不能證得究竟涅槃,必須要究竟涅槃,所以這里面說無智也無得,就是明示菩薩,不要著所修之行,也不要著所證之果。

  我們一修行就是我要成佛,我要怎么樣,我要怎么樣。你想怎么樣,那就說明你還有一個執(zhí),你有這絲毫的執(zhí)了,那你的清凈本性就會有一絲的障礙。我們剛才也已經(jīng)講這個道理了,我們學(xué)佛,學(xué)佛是為了放下,而不是說學(xué)佛叫你放下世間的生活,去執(zhí)著佛法,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千經(jīng)萬論都是給我們講的放下,你只要放下了,你的清凈佛性自然顯現(xiàn);你有一絲一毫的放不下,你的清凈本性就有一絲一毫的障礙,哪怕你是菩薩,絲毫的放不下。我們的清凈本性本來是空蕩蕩,現(xiàn)妙有,而我們非得去執(zhí)著有一個東西,就把我們空蕩蕩的佛性有一絲毫的染污了。我們學(xué)佛現(xiàn)在就是這樣,都是執(zhí)著佛法,這還是比較好的現(xiàn)象,他去執(zhí)著佛法,都是在行上去下手,而不是在心地上去下手。好多的居士,師父不是批評誰,我們大家也是互相學(xué)習(xí),好多的居士每天也去鞠躬,一見人就先鞠躬,鞠躬以后就說,不學(xué)佛將來還是要下地獄,這都是在行上下手,認為行就是修行,它是身口意,關(guān)鍵意也是非常主要的。像我們每天一合掌,空有不二,而我們拼命的執(zhí)著,連佛法也是空有不二的。我們按照教理去做,心里沒有沾染,沒有掛礙,這就是空和有不二嘛。不是說我們拿著教理,把我們束縛的死死的,哪怕你是醍醐,它都是諸法空相。我們要把一切放下,佛所說的千經(jīng)萬論就是要讓我們放下,而不是讓我們放下外物,去執(zhí)著善。善也不能執(zhí)著。

  像德清大師在《心經(jīng)直說》中說:智、即能觀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你用所得的心去做一切,哪怕是佛法也非真也,就這個意思。就像《金剛經(jīng)》中說的: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關(guān)鍵是什么,一定要應(yīng)無所住,我們都是有所住的心,有所住、有所得,你有所得了,是諸法空相,清凈心里面本來沒有一物,但是他可以現(xiàn)妙有,你非得給他加一些東西,這就是染污了嘛。我們只要把他放下,佛講的千經(jīng)萬論都是應(yīng)對我們種種放不下的病。知道我們有這個方面放不下了,佛給我們講這個法門,你從這個方面放下,我們都放下了,放下了清凈本性就現(xiàn)前了;你有那么一種病,從這個方面來給你闡述去怎么放下,你放下了清凈本性自然現(xiàn)前。曾有人問大珠慧海和尚,如何是生死業(yè),大珠和尚說,求大涅槃是生死業(yè);清凈本性當中哪有什么大涅槃?本來就有,你還去求什么涅槃?求大涅槃是生死業(yè);舍垢取凈是生死業(yè);清凈本性當中哪有一個垢與凈?貓來現(xiàn)貓、狗來現(xiàn)狗,飯來現(xiàn)飯,糞來現(xiàn)糞,師父就可以這么說,舍垢取凈是生死業(yè);有得有證是生死業(yè);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yè)。這些都是見濁。本來求大涅槃是要解脫成佛的,但是因為見地不正,而生取舍心,有執(zhí)著了,反而成了生死業(yè),豈不可惜。我們現(xiàn)在也有發(fā)心想成佛道的,不是為了個人的自私自利來學(xué)佛的,但是有所求反而變成了生死業(yè)了,就像師父說的,我們說通俗一點,把心地法門變成生死法門了,變成善法了,善法也是善業(yè),它也是生死,也是生滅,反而成了生死業(yè)了。

  這也就是說,在真空實相當中,雖行六度而無行六度之見,一法也不執(zhí),不執(zhí)著有六度可行,這就是無智。就像師父說的,行于布施不生其心,自自然然的去做,貓來現(xiàn)貓,狗來現(xiàn)狗,無有得果之心,無佛可成,就是無得。大般若經(jīng)中說:無智無證,即是證佛法身。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如筏喻者,而我們?nèi)绶び髡撸褪欠鹩梅そo我們做的比喻,我們眾生過河是執(zhí)著竹筏,而佛菩薩過河就是過河,不執(zhí)著他腳下踩的是什么,就這么一個比喻。我們學(xué)佛執(zhí)著的是經(jīng)典,而不是知道是放下,我們過河執(zhí)著的是竹筏,把竹筏看的緊緊的,這個竹筏是什么樣的,好不好看,寬不寬,坐著舒不舒服,再往后我還要大大的竹筏,放個席夢思更好,我們的眾生就是執(zhí)著竹筏,而不知道竹筏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過河到達彼岸。而佛這里就給我們講明,不要去執(zhí)著竹筏,竹筏再好它只是過河,要放下竹筏,過河,放下,放下了,清凈的本性自然恢復(fù)。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所有的法都是讓我們知道這個藥是干什么的,藥不是讓我們研究的,藥是讓我們治病的。我們都去研究經(jīng)典,把經(jīng)典牢牢的背著,我們?nèi)ジ阊芯,我們每天去讀多少遍,其實這樣做對不對呢?其目的就是一個,就是讓我們一切放下,恢復(fù)我們清凈的本性,這個才為最終目的。它是治病的,藥是治病的,藥不是留給我們看的,也不是留給我們背的,是讓我們藥到病除的。藥好比就是經(jīng)典,就好比就是竹筏,我們不要去執(zhí)著它去,其目的,放下就是對的。

  我們學(xué)佛的人都認為,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證才發(fā)心學(xué)佛,如果學(xué)到最后,竟是一無所得,那究竟學(xué)佛學(xué)的是什么?其實這正是修行人的境界問題。我們凡夫都是從世俗的角度,從我們的習(xí)氣來看待問題,認為有一個可以修的東西,有一個可以得到的東西,認為有一個菩提可得,有一個佛可以成,其實你不知道你本來就是佛。佛所講的千經(jīng)萬論,就是讓我們的佛性,你自己能夠看得見,能夠照得著。師父說看得見也是一種比喻,因為我們每天不見我們的佛性,不見的,我們的佛性處處放光,但是我們看不見。所以我們還要從外去求一個,佛就跟我們說了,你把一切都放下,你的佛性自然顯現(xiàn)出來。就像你撥開云自然就看見一個太陽,天空當中本來就有太陽,你撥云好比我們的染污,你把染污放下,太陽自然出來,而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撥開云,再去修一個太陽出來,那就不就是頭上安頭了嘛。大家能聽明白吧,撥開云,撥云見日,就是這樣,學(xué)佛就是這么直截了當,只要你的心空蕩蕩了,空了,你的清凈本性,你的光自然就出來了,你的太陽自然就出來了,不要額外再去求一個涅槃,再去求一個智慧,再去求一個佛,那些都是有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等到我們真正徹悟諸法皆空的境界時,自然能悟到真凈妙覺的無漏智,都是我們的真如自性的顯露,何嘗有什么智?又有什么得?都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撥云見日就是這么一個意思,這就是無智亦無得。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