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九(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九(1)

  《瑜伽師地論》卷十九.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

  卯六、善語(分二科)  辰一、舉頌言

  賢圣嘗說最善語,愛非不愛語第二,諦非不諦語第三,法非非法語第四。

  這一大段一共是二十七科,現(xiàn)在是第六科「善語」,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頌言」,第二科是「長行」解「釋」。長行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釋頌」。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釋善語」。又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

  辰二、長行釋(分二科)    巳一、別釋頌(分二科)

  午一、標(biāo)釋善語(分二科)  未一、總標(biāo)

  今此頌中言善語者:所謂善說、善言、善論。

  「今此頌中言善語者」,說到這個賢人、圣人,常說「善語」,最好的語言,「所謂善說、善言、善論」,這個「善語」的意義,就是善說、善言、善論的意思。看這《披尋記》解釋這三句話。

  《披尋記》六七三頁:

  所謂善說善言善論者:此三皆是善語異名。無倒記別,是名善說;語具圓滿,是名善言;正斷他惑,是名善論。

  「所謂善說善言善論者:此三皆是善語異名」,這三句話都是善語不同的名稱,意義是一樣的,但是也有多少差別!笩o倒記別,是名善說」,用這三句話解釋這個「善語」,第一句話善說,「善說」什么意思呢?「無倒記別」,就是沒有錯誤的說話,分別事情,那就叫做「善說」,你的語言里邊沒有錯誤,就可以名之為善說了!刚Z具圓滿,是名善言」,語的資具就是你的文句,詞句很圓滿不土氣,那就叫做「善言」,表達(dá)意義的語言,你用得很美,你的詞句很美,就叫做善言,不但是沒有錯誤,而這言句還是很好聽的!刚龜嗨,是名善論」,這就是你這善言的作用,「正」是主要的,他能夠除斷除對方的疑惑,你的語言有這樣的作用,那就叫做「善論」。這三個合起來就叫做「善語」,這善語有這三個意義,一個是沒有說錯,一個是語具圓滿,一個是能夠令對方除疑,這就叫做善語,這是言善語這一句話,這樣解釋。

  當(dāng)知善說有三種相,所謂悅意、無染、唯善。

  「當(dāng)知善說有三種相」,善說語言有三個相貌,「所謂悅意、無染、唯善」,這三個相貌。這是總標(biāo)「善語」的相貌。

  未二、別釋(分三科)  申一、愛語

  由第一語,令他慶悅。

  這下面「別釋」,分三科,第一科解釋這個「愛語」。前邊頌文里「愛非不愛語」,先解釋這個愛語,什么叫做「愛語」呢?「由第一語」,由第一個,就是這個「悅意」,「令他慶悅」,能使令對方心情喜悅,叫做悅意。

  申二、諦語

  由第二語,令自尸羅終無穿缺。

  「第二語」就是「無染」,第二個語言就是使令自己的品德,自己的戒律,「終無穿缺」,由始至終都沒有缺失。若是有「穿」,就是有洞了;有「缺」有缺欠的地方,那就不美好了,F(xiàn)在是沒有這些過失,沒有這些缺點,那叫做「無染」。這是顯示「無染」,是自身沒有過失。

  申三、法語

  由第三語,能令他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因此引攝利益安樂。

  這也是你說話的作用,能令聽你語言的人,從這個「不善」的地方出來,安住在良好的地方。譬如從這個十惡業(yè)出來,安住在十善法上,從染污的地方出來,安住在清凈的地方,那就叫做「出不善處,安住善處」,這是第三個「唯善」。第一個是「悅意」,第二個是「無染」,第三個是「唯善」。這個「唯善」是這樣的意思,就是有功德,第二個是沒有過失,第三個是有功德,第一個是令人聽見了歡喜;心情歡喜,而沒有過失,有功德,這樣意思。

  「因此引攝利益安樂」,因此「悅意」、「無染」、「唯善」,因此三個相貌,能使令人引趣,沒有能制造出來,「攝」是積聚,這功德不嫌少,漸漸的積聚。你若這樣子,就是有利益、有安樂了;你現(xiàn)在的安樂就叫做「利益」,將來的利益就叫做「安樂」,這是指現(xiàn)在和未來說。

  《披尋記》六七三頁:

  由第一語令他慶悅等者:此釋前說悅意、無染、唯善三差別相。當(dāng)知悅意,即愛語相;無染,即諦語相;唯善,即法語相。由此道理,下辯義中說此三相,名為釋句。

  「由第一語令他慶悅等者:此釋前說悅意、無染、唯善」,這「三」個「差別相」!府(dāng)知悅意」,即是「愛語」的相貌;「無染」,即「諦語」的相貌。這偈文上「愛非愛」,第二句是「愛語」,第三句是「諦語」,第四句是「法語」,這里邊用悅意、無染、唯善,加以解釋!府(dāng)知悅意」,即是「愛語」相,「無染」就是「諦語」的相貌,「唯善」即是「法語」的相貌!赣纱说览恚罗q義中說此三相,名為釋句」,解釋那三句話。這樣說,「善語」這句話是總說的,下邊「愛語」、「諦語」、「法語」是別說的,由別釋總,解釋這個總句。這是「標(biāo)釋善語」,解釋完了。下邊第二科是「料簡差別」,分三科,第一科解釋「愛語」,就是還有不同的意義。

  午二、料簡差別(分三科)  未一、愛語

  或有愛語,非諦非法。謂如有一,以美妙言,稱贊他人非真實德。

  「或有愛語,非諦非法」,或者是這個因緣的變化,是很多很多的,它里邊有不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或者有人說的是愛語,但是這個愛語,不是諦也不是法,這下面舉個例子。

  「謂如有一以美妙言,稱贊他人非真實德」,譬如有一個人,他用這個很美好的語言,稱贊另外一個人的功德,但是那樣功德,不是真實的功德,稱贊人的功德,令人歡喜叫愛語,但是實在是說謊話了,稱贊他人非真實功德,不就是說謊話,不是真實的了,那就不是諦語,也不是法語,「非諦非法」。這是說只是「愛語」,「非諦非法」,下邊第二科是「諦語」。

  未二、諦語

  或有諦語,非愛非法。謂如有一,以染污心,發(fā)粗惡言,訶責(zé)他人真實過惡。

  「或有諦語,非愛非法」,或者這個人說出來的話,可以稱之為諦語,但是不是愛語也不是法語。底下舉個例子,「謂如有一」,有一個人「以染污心,發(fā)粗惡言,訶責(zé)他人真實過惡」,這是諦語。那個人是有錯誤,你就是訶斥他錯誤,這是真實話。但是用染污心,什么叫做「染污心」?就是瞋恨心。瞋恨心發(fā)出來粗惡粗暴的語言,訶責(zé)那個人真實過失。這是真實話,所以稱之為諦語;但是這種話不令人歡喜,也就不會出不善處安住善處,也可能制造出來很多煩惱,所以這種話是真實語,但是不是愛語,也不是法語。這是第二句。

  未三、法語

  或有法語,非愛非諦。謂如有一,善知稱贊,及與訶責(zé)。知可稱贊,可訶責(zé)已;然不稱贊,亦不訶責(zé)。唯善方便,為說正法,能令彼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

  「或有法語,非愛非諦」,這第三句是法語;蛘哂腥苏f出來的話是「法語」,這話說的有道理,是合法的;「非愛非諦」,但是不是愛語,也不是諦語。什么樣的情形是這樣呢?「謂如有一」,有一個人「善知稱贊,及與訶責(zé)」,他能知道,他能善知道,這個人有功德,可以稱贊他,贊揚(yáng)他;也善知訶責(zé),這個人有錯誤,你訶斥他,他是知道這件事!钢煞Q贊,可訶責(zé)已;然不稱贊,亦不訶責(zé)」,但是不訶斥他,他有功德時,也不稱贊,那就不是愛語,「亦不訶責(zé)」,也不是諦語,你有錯誤訶責(zé)你,這是諦語,現(xiàn)在不訶責(zé),所以也不是愛語,也不是諦語。那為什么稱之為法語呢?

  「唯善方便,為說正法」,只是善巧方便的為這個人宣說正法,正法是八正道的道理,說這些戒定慧的道理。說這種話,當(dāng)然這是法語,「能令彼人出不善處,安住善處」,能夠使令那個人從不善的地方跳出來,安住在好的地方,有進(jìn)步了,有功德莊嚴(yán)了,那么這是法語。但是不稱贊他,亦不訶責(zé)他,所以也不是悅意的語言,也不是諦語,但是是法語了,這是一種智慧。這樣子,把這個非愛語、非諦語、非法語也解釋了。

  巳二、略辨義(分三科)  午一、標(biāo)

  復(fù)次今當(dāng)略辯上所說義。

  前邊是「別釋頌」,這底下「略辨義」,分三科,第一科「標(biāo)」!笍(fù)次今當(dāng)略辯上」面「所說」的「義」,這句話是標(biāo)。

  午二、釋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所有善語,若標(biāo)若釋。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這第二科是解釋,佛陀在這個頌里面略示,簡要的開示「所有善語」的道理,「若標(biāo)若釋」。

  午三、結(jié)

  當(dāng)知是名此中略義。

  「此中略義」是這樣子。

  卯七、正行果利(分二科)  辰一、舉頌言

  信慚戒施法,善人所稱贊,是名趣天道,能往天世間

  這個說話,每人每天說了很多話,但是有人會說話,有人不會說話,的確有很多的問題,這里邊開示我們有這么多事情,F(xiàn)在說第七科「正行果利」,正行的利益,所得的果利。分兩科,第一科「舉頌言」,第二科「長行」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釋頌」。又分兩科,第一科是以出家的情形來說明。分兩科,第一科是「釋頌初一句」,「信慚戒施法」,解釋這一句。分五科,第一科是「信」。

  辰二、長行釋(分二科)  巳一、別釋頌(分二科) 午一、依出家辯(分二科)

  未一、釋頌初一句(分五科)  申一、信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于佛所證法毗奈耶,獲得正信。

  「此頌所明」,道所明的意義是什么呢?「謂如有一」,有一個人「于佛所證法毗奈耶」,佛所證悟的法和律,「獲得正信」,學(xué)習(xí)佛的法、律,學(xué)習(xí)佛所說的法、律,他得到了很深刻的信心,就是有智慧,有智慧覺悟了這個法和律,由智慧生出來的信心,那么這叫做「正信」。這個「正信」,看下文的意思,就是他相信有生死輪回的事情,人天是好一點,三惡道是苦一點,然而人天的事情也是苦,生死流轉(zhuǎn)是苦,知道涅槃是安樂的,他有這樣的信心,那就有愿,了脫生死得涅槃的愿望了,這叫做「信」。

  申二、慚

  恥在居家。

  這是第二科「慚」,慚愧。他若是有這樣的信心,他若是過在家這個欲的生活,他羞恥。有的文上,佛陀呵斥這個在家居士,得了初果的人不知羞恥,沒得初果的不提,得了初果的是圣人了,但是他要過在家人的生活,佛說這個人不知羞恥,F(xiàn)在這個人,他還沒得初果,他得了信心,他就對在家生活感覺到羞恥,那么這個「恥」就是慚愧。

  申三、戒

  受持凈戒,趣得衣服、飲食、臥具,便生喜足,減除器物,儉約資緣。

  這是第三科,就是解釋「戒」這個字。那么他就出家了,從這個污染的煩惱家出來,到這個非家的地方,到佛法僧這里邊來,受了戒,而能「受持」清「凈戒」法!溉さ靡路、飲食、臥具,便生喜足」,這個「趣」者,求也,就是追求衣服、飲食,他得到了,獲得他所求的衣服、飲食、臥具,「便生喜足」,得到的雖然不是那么好,心里也歡喜,就滿足了,這也是不容易。以前我們初開始出家的時候,讀這個經(jīng)論,說佛在世的比丘過乞食的生活,心里面就是沒有在想什么,但是現(xiàn)在思惟這件事,乞食很不容易,乞食是不容易的,可見那個時候的人忍力有多大,智慧高,就是為了圣道,這些事情不計較,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這些事情都不計較,能過得去就好了。

  「便生喜足,減除器物」,「減除」就是減少,減少使用的器物。我們一天的生活里面要用多少東西,但是這個人減少使用器物,你和人做乞食的生活,你不可以要求太多!竷約資緣」,就是減少生活所需的這些財物!纲Y」者財也,財貨就是錢財,錢財是生活所需重要的一個條件,這叫做「資緣」。但是這件事,雖然是必須的,但是要減少。我們每天要吃飯,不吃飯不能生活,那么初出家的時候,當(dāng)然是隨著原來的習(xí)慣,天天吃飯;現(xiàn)在學(xué)習(xí)《瑜伽師地論》,知道一件事,要少吃,少吃有多少好處?靜坐的時候不打瞌,少吃飯有這種好處,當(dāng)然吃太少也不行,你要知道這個量。

  申四、施

  凡所獲得如法利養(yǎng),終無私隱,必與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

  這是第四科。前邊是出了家以后,過出家人的生活,你要減少所需的衣食住,這些事情都要減少,因為向人求不容易,所以你要能忍受得了這件事,這個人能受得了這件事。

  「凡所獲得」,這第四科解釋這個「施」。他「凡所獲得」,這個「凡」是一切的意思,我所獲得一切的東西,一切的這些財物,「如法利養(yǎng)」,所得到合法的利養(yǎng),你誠實的向人祈求,知量而受,知量而取,那就是「如法」;你有虛妄心,不誠實,你向人有所求,就不如法了!阜菜@得如法利養(yǎng)」,這個財物,「終無私隱」,始終是不隱藏起來,得到的東西不隱藏起來,我私下的隱藏起來,就是把它公開。

  「必與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決定和這有智慧的人,和這共同修圣道的人,共同來受用所得的利養(yǎng)。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不要說是已經(jīng)得到的,不肯同人共同受用,就是有可能會得到,就已經(jīng)有執(zhí)著這是我所,別人若是沾點邊,就不高興,這是我們佛法的衰相,也就是人的弱點,這個我我所。最初在經(jīng)論上看見我我所,聽老師講,解釋這個意思也明白,但是心里面默然,沒有什么分別,F(xiàn)在知道這個我我所是很厲害的,我我所很厲害,很厲害的,我們沒有得到很多的人,這個我我所也輕一點,越得到多的人,我我所越厲害。這個我是更厲害了,你碰到一點都不可以,驅(qū)逐你,你不可以到這兒來,有這種事情。而這個人「施」,他就肯,能布施。

  申五、法

  所有正法,初中后善,稱揚(yáng)梵行。所謂契經(jīng)乃至論議,皆能受持研尋究達(dá),傳授他人廣為開闡。

  這是第五科解釋這個「法」,「信慚戒施法」,解釋「法」這個字。所有的學(xué)習(xí)佛法,佛教里邊的正法,經(jīng)律論都是正法。這里邊分三段,「初」善、「中」善、「后」善,「稱揚(yáng)梵行」,這個正法里面,贊嘆修學(xué)圣道,這件事的重要。這個「正法」究竟指什么說的呢?「所謂契經(jīng)乃至論議」,就是十二分教,舊的翻譯叫十二部經(jīng)!附阅苁艹帧,這個人恥在居家,而能出家受持凈戒,具足信、慚、戒、施的這個人,他對于這個正法,是非常努力的,不是不歡喜學(xué)習(xí)佛法,雖然是出了家而持戒清凈,不歡喜學(xué)習(xí)佛法,不是,他都能受持,而能「研尋」,而能「究達(dá)」,這是他自己努力,又能夠「傳授」給他人,就是「廣為開闡」,他有這個慈悲心,用慈悲心,很詳細(xì)的,很廣博的,為他人開解闡揚(yáng)正法的道理,使令所有的人都能修學(xué)圣道。

  《披尋記》六七四頁:

  所有正法初中后善等者:〈攝異門分〉說:初善者,謂聽聞時歡喜故;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yuǎn)離二邊依中道行故;后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后邊故。又梵行者,謂八圣支道。(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頁)契經(jīng)乃至論議,如〈聲聞地〉別釋應(yīng)知。(陵本二十五卷六頁)由具聞慧,名能受持;由具思慧,名能研尋;由具修慧,名能究達(dá)。悲愍他故,傳授于彼,隨其所受,能正開示,名廣開闡。

  「所有正法初中后善等者:〈攝異門分〉說」,本論的〈攝異門分〉里面說,「初善者,謂聽聞時歡喜故」,初開始聽聞佛法的時候,心里面生歡喜心,這叫做「初善」!钢猩普撸^修行時無有艱苦」,聽聞了以后,這里面包括了解,信解,而后開始修行的時候,「無有艱苦」,他沒有艱難困苦,不感覺到苦。修四念處的時候,心里面也是很歡喜,那就叫做「無有艱苦」!高h(yuǎn)離二邊依中道行故」,就是遠(yuǎn)離苦邊,遠(yuǎn)離樂邊,也不特別修這個苦行,可也不是非要特別的樂。就是樂呢?他心里面也不執(zhí)著這個事情。就是生活苦一點也不在意,那就叫做「遠(yuǎn)離二邊依中道」而修學(xué)四念住,修學(xué)圣道故,這是「中善」。

  「后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就是這個人,他最后修行了很久,得到了什么樣的效果呢?就是「極究竟」的時候,「離諸垢故」,他能遠(yuǎn)離貪瞋癡的污垢污染,不管你得到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或者是別解脫戒、定共戒、道共戒,修學(xué)這個戒怎么樣的深妙,這個戒定慧怎么樣的有成就,他都是遠(yuǎn)離垢染,也不會高慢,能去掉內(nèi)心的貪瞋癡,這是「離諸垢故」!讣耙磺芯烤闺x欲為后邊故」,「及一切究竟離欲」這是總說一句話,就是你所有的功德,成就的信、進(jìn)、念、定、慧,總而言之,這些功德里邊就能夠離欲,能夠遠(yuǎn)離欲染,為最后的邊。這個欲染就是離欲界的欲,離色、無色界禪定的欲,乃至離一切法的欲,心里無所著,那就叫做「最后邊」,這就叫做「后善」!赋跎啤故锹劵郏钢猩啤箤嵲谑切,就是修行的時候;「初善」包括聞思在內(nèi),「中善」是修行,「后善」是最后遠(yuǎn)離一切煩惱。

  「又梵行者,謂八圣支道」,這上面說是「稱揚(yáng)梵行」,這個「梵行」,「必與智人同梵行者」的這個梵行。這個「梵行」指什么說的呢?「謂八圣支道」,就是三十七道品最后的八圣道,(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頁)說!钙踅(jīng)乃至論議,如〈聲聞地〉」的解釋,一樣一樣解釋「應(yīng)知」,(陵本二十五卷六頁)!赣删呗劵郏苁艹帧,「皆能受持研尋究達(dá)」,這三句話怎么講呢?這上面說,由于你具足了聞慧,聞慧具足還不容易,就是你要通達(dá)什么是佛法了,這還不是容易,能夠具足還不容易,「名能受持」!赣删咚蓟,名能研尋」,研究探討里面的深義,去思惟觀察,那就叫做「由具思慧」。「由具修慧,名能究達(dá)」,在禪定里面思惟法義,叫做「究達(dá)」,這時候智慧高,心力大,所以能夠究竟的通達(dá)!副,傳授于彼」,這個動機(jī)是要有悲愍心,能夠離眾生苦,令你得到圣道的樂,這樣的動機(jī)來傳授他人,「傳授于彼」!鸽S其所受,能正開示,名」叫做「廣開闡」,這么講。

  未二、釋頌后三句(分二科)  申一、標(biāo)

  彼既成就是諸善法,當(dāng)知必獲三種勝利。

  這是解釋后面的三句,第一句「信慚戒施法」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后邊的三句,「善人所稱贊 是名趣天道 能往天世間」!副思瘸删褪侵T善法」,分兩科,第一科「標(biāo)」。「彼」那位出家人,既然成就了這么多的善法,這一共是五種,信、慚、戒、施、法,「當(dāng)知必獲三種勝利」,殊勝的利益,那三?

  這是「標(biāo)」,下面是「列」,分三科,第一科解釋第二句「善人所稱贊」。

  申二、列(分三科)  酉一、第二句

  一者、諸佛諸佛弟子真實善人之所稱贊。

  「一者、諸佛諸佛弟子真實善人所稱」揚(yáng)「贊」嘆的,贊嘆這個人,你成就了信、慚、戒、施、法,你成就了這個功德了。「真實善人」這句話怎么講呢?就是得圣道的人,叫做真實的善人,沒有惡心,有慈悲心,不是凡夫。

  酉二、第三句

  二者、若彼尸羅財施之所攝引福德資糧,法施攝引智慧資糧,善圓滿者,便得趣入證解脫處,清凈諸天眾同分中。

  這是解釋第三句「是名趣天道」這句話,第一句「諸佛諸佛弟子真實善人所稱贊」,這是解釋第一句。現(xiàn)在是第二「若彼尸羅」,若是那位修行人,他的戒和「財施」,他所有獲得的如法利養(yǎng),終無私隱,必與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這是他的財施。由這個持戒和財施所攝集的,所成就的這是「福德資糧」,這是屬于福德資糧。這個「資糧」是因,就是得圣道的一個助因!阜ㄊ⿺z引智慧資糧」,他對于十二分教努力的受持研尋究達(dá),傳授他人廣為開闡,你能這樣子努力的話,你就會成就,引發(fā)積集智慧資糧,「智慧」也是得圣道的因緣,所以也叫做「資糧」。這兩種資糧,一個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善圓滿者」,你能夠圓滿的成就,「便得趣入證解脫處」,那你就能夠進(jìn)步,由凡而圣,見到真理了,證悟了真理,也就能斷煩惱了,能達(dá)到解脫處,達(dá)到這里。

  「清凈諸天眾同分中」,這個「清凈」就是無漏,得到無漏的智慧了,見到真理,斷了煩惱,得到清凈的智慧,這就叫做「清凈」。色無色界的諸天,就叫做「清凈諸天」,「眾同分中」,得到和他們相同的生命體了,那么這個人就會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上去了,他是見到圣道了的人。

  《披尋記》六七五頁:

  便得趣入證解脫處清凈諸天眾同分中者:此釋頌中趣天道句。《顯揚(yáng)論》說:或有處清凈身清凈,謂色無色界已見諦者。(《顯揚(yáng)論》十八卷十七頁)即此所說證解脫處,清凈諸天眾同分中。由已見諦,名證解脫;色無色界,名清凈處故。

  「便得趣入證解脫處清凈諸天眾同分中者:此釋頌中趣天道」這一句話!浮讹@揚(yáng)論》說:或有處清凈身清凈,謂色無色界已見諦者」,這樣的人。這個「處清凈」,就是指色界、無色界是處清凈;你生到那里,而你已經(jīng)見到圣諦了,見到苦集滅道圣諦的道理了,那就叫做「身清凈」。這樣的人,叫做證入「證解脫處,清凈諸天眾同分中」,這是《顯揚(yáng)圣教論》十八卷十七頁。「即此所說證解脫處,清凈諸天眾同分中。由已見諦,名證解脫;色無色界,名清凈處」,就是能斷煩惱了。

  酉三、第四句

  三者、若彼二種資糧猶未圓滿,便能令彼速得圓滿,身壞已后定生善趣,多往天上樂世界中。

  「三者、若彼二種資糧猶未圓滿」,這是第三科解釋第四句,「能往天世間」,解釋這個第四句。若是這個修行人,這兩種資糧還沒能夠圓滿的具足,那怎么辦呢?「便能令彼速得圓滿」,那就能使令這個人很快的獲得圓滿。這是因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這個修行人有上進(jìn)的愿望,有上進(jìn)意愿的關(guān)系,他的意愿引導(dǎo)他向前進(jìn),努力的向前進(jìn),若沒圓滿,非圓滿不可;如果你沒有這個愿,那就不行。所以我們這個出家人,應(yīng)該有上進(jìn)的意愿,那么你就會知道努力的向前進(jìn),沒有這樣的意愿,一天就是混光陰,到時候吃飯,到時候睡覺,這時間就完了。

  「便能令彼速得圓滿,身壞已后定生善趣」,這個人福德資糧也很好,智慧資糧也很好,那他現(xiàn)在的生命體一定是老病死,以后他一定生到好的地方去,生到善趣!付嗤焐蠘肥澜缰小谷,不會到三惡道去。這是解釋第四句,就是「能往天世間」。前面這一大段,是依據(jù)出家人的意思來解釋。

  午二、依在家辨(分二科)  未一、釋頌初一句

  復(fù)有差別,謂如有一,于佛所證法毗奈耶,獲得正信,信惡尸羅當(dāng)墮惡趣,信慳貪者得貧窮報。如是信已,于現(xiàn)法中,惡戒慳貪,深生羞恥;以羞恥故,棄惡尸羅,受清凈戒,棄舍慳貪,以無垢心安處居家,廣說乃至善行布施。

  「復(fù)有差別」,這是第二科,依在家來說明這個道理。分兩科,第一科釋頌的頭一句,就是「信慚戒施法」,解釋這一句。「謂如有一,于佛所證」的「法」和律,「獲得」了「正信」,這個正信是信什么?是「信惡尸羅當(dāng)墮惡趣」,就是相信,若是殺、盜、淫、妄,做這些惡事的話,那將來就到三惡道去了,他相信這件事!感艖a貪者」會「得貧窮報」,將來是得貧窮的!溉缡切乓,于現(xiàn)法中,惡戒慳貪,深生羞恥」,就是解釋這個「恥」,就是有這樣信心的人,「于現(xiàn)法中」,于現(xiàn)在的生活里邊,「惡戒慳貪,深生羞恥」,如果自己是惡戒,是慳貪,就感覺到羞恥。

  「以羞恥故,棄惡尸羅,受清凈戒」,因為有羞恥心,有慚愧心了,他就能向前進(jìn),就棄舍這個罪過的事情,不做這個殺、盜、淫、妄,修學(xué)十善法,「受清凈戒」,稟受三歸、五戒、十善,乃至到菩薩戒,「受清凈戒」,但是這個是沒有出家,在家。「棄舍慳貪」,把這個慳貪的心棄舍,「以無垢心安處居家」,雖然沒有出家,但是他持戒清凈,有布施的好心腸,所以沒有染污心,安處在居家里邊。「廣說乃至善行布施」,這個人不但是有好心腸,而且還能受三歸、五戒、八戒,乃至到善行布施,有這樣的功德,這就是解釋了「信慚戒施法」,這樣意思。

  未二、釋頌后三句

  由此因緣,于現(xiàn)法中圣賢所贊,身壞已后,乃至當(dāng)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

  「由此因緣,于現(xiàn)法中圣賢所贊」,這是解釋后邊這三句,由于他記住了「信慚戒施法」的因緣,所以「于現(xiàn)法中」,為「圣賢所贊」所贊嘆!干韷囊押,乃至當(dāng)生善趣天上樂世界中」,這個人,這是把這后三句都解釋完了。

  《披尋記》六七五頁:

  復(fù)有差別等者:此中顯示在家正行,及正行果所有勝利。是故于此行中,略無有法,正行果中,略無趣天道勝利。

  「復(fù)有差別等者:此中顯示在家正行,及正行果」,正行的果,就是生到天上去,「正行」就是信、慚、戒、施、法,「所有」的「勝利」,生天上去,也是勝利!甘枪视谡兄,略無有法」,「法」這個字不明顯,沒有說初善、中善、后善這個事情!刚泄校詿o趣天道」的「勝利」,并沒有建立得圣道的解脫,沒有這件事。前邊是「別釋頌」,下面是「略辨義」,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

  巳二、略辨義(分三科)  午一、標(biāo)

  復(fù)次今當(dāng)略辯上所說義。

  這是「標(biāo)」,下面第二科解釋。

  午二、釋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二種正行,及正行果所有勝利。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和「出家」兩種「正行」,都是信、慚、戒、施、法,「及正行果」,一個生天,一個得圣道,「所有」的「勝利」。

  午三、結(jié)

  當(dāng)知是名此中略義。

  結(jié)束這段文。下邊第八科「多聞」,分兩科,第一科是「舉頌言」。

  卯八、多聞(分二科)  辰一、舉頌言

  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yuǎn)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在《大毗婆沙論》上有這四句話,《成佛之道》上也是有這四句話,但是改了幾個字,下邊第二科「長行」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別釋頌」。又分兩科,「依世間道」來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解釋頌的第一句,「多聞能知法」這一句。

  辰二、長行釋(分二科)   巳一、別釋頌(分二科)

  午一、依世間道(分二科) 未一、釋頌第一句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于依先時正所應(yīng)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無倒教法,恭敬聽聞,聞已遂能了知其義。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于依先時正所應(yīng)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無倒教法,恭敬聽聞,聞已遂能了知其義」,這是說這個人,這位佛教徒,「先時」以前,「正所應(yīng)作」,這是他主要所應(yīng)該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這樣子,施、戒、天,「無倒教法,恭敬聽聞」,這樣的教法,里邊是沒有錯誤的,沒有顛倒的,他能夠恭敬的聽聞這樣的佛法,「聞已遂能了知」里邊的道理。

  《披尋記》六七六頁:

  于依先時正所應(yīng)作施論等者:謂于諸欲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凈品法,是名正所應(yīng)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此為善說正法者,初時所作無倒言論。義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五卷五頁)是故此說先時正所應(yīng)作無倒教法。

  「于依先時正所應(yīng)作施論等者:謂于諸欲能廣開示過患」,這里邊說的要義是什么?「遂能了知其義」,這個「義」是什么?這上面解釋,「謂于諸欲」,就是說在色聲香味觸上這些欲,你能開示他的過患,能這樣開示!赋鲭x清凈品法」,出離欲才是清凈,在欲里邊就是污染,能這樣開示清凈品法!甘敲鶓(yīng)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呵斥欲的過患,贊揚(yáng)出離欲的清凈,這里邊說到這個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要義,是這樣子。「此為善說正法者」,這段文這么解釋,施戒,施論、戒論、生天之論,這個戒論、生天之論,非要離欲不可!噶x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五卷五頁)是故此說先時正所應(yīng)作無倒教法」,這樣的佛法,當(dāng)然是令人清凈,但是佛教徒少了,誰肯離欲呢?這是問題。

  謂現(xiàn)法中種種惡行,及當(dāng)惡趣苦無義因,諸惡行所,應(yīng)速遠(yuǎn)離,及往善趣,舍生惡趣苦無義因。

  「遂能了知其義」,這里邊「了知其義」,《披尋記》這么解釋,現(xiàn)在是《瑜伽師地論》本身的解釋。謂「遂能了知其義」,什么義?「謂現(xiàn)法中種種惡行」,這是說凡夫在現(xiàn)實的境界里邊,這身口意,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有種種的惡行,有罪過的事情!讣爱(dāng)惡趣苦」,「及當(dāng)」,你現(xiàn)在做了惡行,那么當(dāng)來有惡趣苦,就是到三惡道去受苦。這「無義因」,「當(dāng)惡趣苦」是果,這「無義」是「因」,「無義」就是包括外道的苦行,也是無義的因,也包括煩惱,種種的惡行是由煩惱發(fā)動出來的,所以煩惱是惡行的因,是以無義為因!钢T惡行所」,煩惱為諸惡行的依止處,依止的處所,「應(yīng)速遠(yuǎn)離」,這些事情經(jīng)過學(xué)習(xí)佛的正法,「多聞能知法」,就是學(xué)習(xí)佛的正法的時候,你就會明白這件事,是「應(yīng)速遠(yuǎn)離」,應(yīng)該趕快的,你不要拖延,等到明年,等我老的時候,我再修行!笐(yīng)速遠(yuǎn)離」,應(yīng)該趕快的遠(yuǎn)離煩惱,遠(yuǎn)離惡行,遠(yuǎn)離無義的苦行,這樣!讣巴迫ぁ,修學(xué)善法,往生到善趣去,「舍生惡趣」苦的「無義因」,棄舍這件事。

  未二、釋頌第二句

  彼由了知如是法義,法隨法行,能遠(yuǎn)苦因,能引樂因;由此因緣,得樂舍苦。

  「彼由了知如是法義,法隨法行」,這是第一句的解釋,「多聞能知法」這一句解釋完了!副擞闪酥缡欠x,法隨法行」,他也就能這樣用功修行,「能遠(yuǎn)苦因」,就是遠(yuǎn)離煩惱,也不做這些罪過的事情,「能引樂因」,能引發(fā)你得涅槃的因緣!赣纱艘蚓,得樂舍苦」,那么你就得到涅槃樂,而棄舍了生死苦。

  《披尋記》六七六頁:

  彼由了知如是法義等者:無倒聞思,及善身語意業(yè),是名法隨法行。由此不墮惡趣,當(dāng)往善趣,是名能遠(yuǎn)苦因,能引樂因。

  這樣講,這是解釋第二句「多聞能遠(yuǎn)惡」。

  下邊第二科是「依出世道」,前邊是「依世間道」,「依世間道」,當(dāng)然還是世間的善惡果報說,我們不要說得涅槃。

  午二、依出世道(分二科)  未一、釋頌第三句

  若于增上四圣諦等相應(yīng)教法,恭敬聽聞,聞已遂能了知其義,謂一切有生死大苦寂靜涅槃。

  這是依這出世道,來解釋這頌文的第三句!溉粲谠錾纤氖ブB等相應(yīng)教法」,這個「增上」就是殊勝的意思,什么殊勝呢?就是闡揚(yáng)四圣諦的教法,佛說四圣諦這樣的法語,這是殊勝的教法,叫「增上」。「四圣諦等相應(yīng)教法」,與四圣諦相應(yīng)的法語,「恭敬聽聞」,你能夠有恭敬心去聽聞這樣的佛法,「聞已遂能了知其」中的道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謂一切有生死大苦寂靜涅槃」,這就是這教法的真義,生死大苦寂靜了,就是涅槃,你能明白這個道理,這就叫做「聞已遂能了知其義」。

  《披尋記》六七六頁:

  謂一切有生死大苦寂靜涅槃?wù)撸河?a href="/remen/sanjie.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三界中諸生死苦皆永寂靜,是即涅槃。了知此者,名了知義,謂勝義諦之所攝故。

  「謂一切有生死大苦寂靜涅槃?wù)撸河谌缰兄T生死苦皆永寂靜,是即涅槃」,這個生死苦寂靜下來,這個寂靜下來是什么?就是你有這個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了,這個大苦就寂靜下來,這是有余涅槃;到無余涅槃,就是這惑業(yè)苦都停下來了,這身體也除掉了,得到法性身了,這時候寂靜涅槃!噶酥苏撸酥x,謂勝義諦之所攝故」,這勝義諦不生不滅的境界,那就叫做生死大苦皆永寂靜,是即涅槃。

  未二、釋頌第四句(分二科)  申一、約根已熟補(bǔ)特伽羅辨

  彼由了知如是法義,若根已熟,資糧已滿,便能獲得如是義識,心清凈故。纔聞法已,于諸圣諦未現(xiàn)觀者,能入現(xiàn)觀;已現(xiàn)觀者,便得漏盡。

  這是第二科,前面解釋頌的第三句,現(xiàn)在這以下解釋頌的第四句,就是「多聞得涅槃」,分兩科,第一科「約根已熟補(bǔ)特伽羅」來解釋。

  「彼由了知如是法義」,就是四圣諦相應(yīng)法教涅槃的道理,已了別了!溉舾咽臁梗羰悄氵@個人的根性已經(jīng)成熟了,福德、智慧的資糧也圓滿了,「便能獲得如是義識」,你就能夠成就這樣的義識,什么「義識」?就是「心清凈故」,沒有愛煩惱,也沒有見煩惱,心里面達(dá)到那最極清凈的境界,就是「義識」。

  「纔聞法已,于諸圣諦未現(xiàn)觀者,能入現(xiàn)觀;已現(xiàn)觀者,便得漏盡」,這個人將已聽聞苦、集、滅、道的圣教已,就能對這個圣諦里邊,「未現(xiàn)觀者,能為現(xiàn)觀」,他原來沒能夠修止觀,修四念住,而現(xiàn)在他就能修,一修就能達(dá)到現(xiàn)觀的境界。第一個現(xiàn)觀就是思現(xiàn)觀,就能夠?qū)@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四念住的道理,能夠很分明的決定無疑,達(dá)到這個境界,雖然還沒得圣道,但是他這種信心不可動搖,那么就叫做「于諸圣諦未現(xiàn)觀者,能入現(xiàn)觀」。這個人也了不起,能這樣子修四念處,達(dá)到這個程度!敢熏F(xiàn)觀者」,已經(jīng)修這個苦、集、滅、道四圣諦現(xiàn)觀的人,「便得漏盡」,就得到阿羅漢果了。

  《披尋記》六七六頁:

  若根已熟資糧已滿等者:〈聲聞地〉說:謂有如是補(bǔ)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后有身;謂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雜生,是名已成熟補(bǔ)特伽羅。(陵本二十一卷十五頁)此說能入現(xiàn)觀及得漏盡,如義應(yīng)知。

  「若根已熟資糧已滿者:〈聲聞地〉」已「說」,「謂有如是補(bǔ)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后有身」,「最后有身」,現(xiàn)在這個身體,是流轉(zhuǎn)生死最后的身體了,這個身體若是結(jié)束了以后,再不流轉(zhuǎn)生死了,那這叫做「最后有身」!钢^住于此能般涅槃」,就能入到這個涅槃的境界了,那就得四果阿羅漢了;「或能趣入正性離生」,這個人還不能得涅槃,但是能得圣道,能入這個離生的圣道,「是名已成熟」的「補(bǔ)特伽羅」。已成熟補(bǔ)特伽羅,就是這樣意思,他就是能趣入「正性離生」,「正性」就是無我的意思,「離生」就是遠(yuǎn)離我我所、愛煩惱、見煩惱的意思,是名已成熟的補(bǔ)特伽羅因!复苏f能入現(xiàn)觀及得漏盡」的意思,「如義應(yīng)知」。

  下邊第二科「約根未熟補(bǔ)特伽羅辨」。

  申二、約根未熟補(bǔ)特伽羅辨

  若根未熟,資糧未滿,即由如是遠(yuǎn)離諸惡,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發(fā)增上慧,由此能舍一切苦本煩惱無義,證得涅槃。

  「若根未熟」,這個人的善根還沒能夠成熟,「資糧」還沒能夠圓滿,「即由如是遠(yuǎn)離諸惡,依增上戒起增上心」,這個人因為聽聞四圣諦的教法,他就能遠(yuǎn)離諸惡,那就是受持凈戒,能遠(yuǎn)離諸惡!敢涝錾辖淦鹪錾闲摹,他持戒清凈以后,而能夠修這個四禪八定,就得到四禪八定了,叫「增上心」!敢涝錾闲陌l(fā)增上慧」,在這個四靜慮里邊去修四念住,就是能發(fā)出來圣道的智慧!赣纱四苌嵋磺锌啾緹⿶罒o義」,你若能這樣子,「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發(fā)增上慧」了,你就能棄「舍一切苦」惱的根「本」,一切苦惱的根本就是煩惱,能棄舍無義的苦行,叫做「無義」。「證得涅槃」,你就能成就涅槃的境界。這是標(biāo),下面解釋。

  巳二、略辨義(分三科)  午一、標(biāo)

  復(fù)次今當(dāng)略辯上所說義。

  「略辨義」,第二科解「釋」。

  午二、釋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先聞?wù),如理思惟,先如理思,法隨法行;法隨法行為先因故,得勝利果。

  「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先聞?wù),如理思惟」,「多聞能知法」,「先聞(wù)ǎ缋硭嘉,先如理思,法隨法行」,先是聽聞?wù)ǖ臅r候,能如理思惟,而后就是「法隨法行」,就是在禪定里面修四念住了。「法」是涅槃,「隨法」是八正道,就是修學(xué)八正道。「法隨法行為先因故,得勝利果」,就是得涅槃了。見道,見到圣諦以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午三、結(jié)

  當(dāng)知是名此中略義。

  當(dāng)知是名此中的略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