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三(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三(3)

  未三、遠離作意(分二科) 申一、出體

  即此勝解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為因緣故,最初生起斷煩惱道;即所生起斷煩惱道俱行作意,此中說名遠離作意。

  這是這位禪師成就了未到地定以后,在定里邊想要成就初禪所以修七種作意。七種作意里邊,第一個「了相作意」,第二「勝解作意」已經(jīng)講完了,F(xiàn)在是第三科「遠離作意」分二科,第一科「出體」。

  「即此勝解善修善習善多修習」,這個「勝解」就是對欲界的粗劣的行相和初靜慮的微妙的行相,經(jīng)過「了相作意」的修行,有強大力量的認識;因為有這樣的認識,常作如是觀叫做「勝解」。當然前面已經(jīng)說過,有的時候修奢摩他,有的時候修毗缽舍那,都是在奢摩他里邊修毗缽舍那的,這叫做「勝解作意」!干菩、善習」,這個「勝解作意」不是說你就修一次就完了,要能夠「修」又能夠「習」,能夠多次的來修習這個勝解作意。「為因緣故」,多次的修習「勝解作意」這是成就「遠離作意」的因緣。你有了這樣努力的修「遠離作意」最后你就有進步了;什么進步呢?「最初生起斷煩惱道」,這是最先生起的一個現(xiàn)象,也就是你進步的現(xiàn)象,什么呢?能斷欲界的煩惱,這樣的道力成就了。

  「即所生起斷煩惱道俱行作意」,這個「斷煩惱道」是什么?就是勝解作意。不過就是它不斷的修,它的力量強大了它能斷煩惱了,這個勝解作意一現(xiàn)前,這個欲界的欲煩惱就完了、就結束了。這個結束還有一點不同的;譬如說我們修行的力量不夠,但是我們有慚愧心我們也可能有正念,我們的欲心動了,我這正念一提起來,也能把這個欲心排出去;但這個不是斷煩惱道。現(xiàn)在這個斷煩惱道和那個不同,就是它能把這個斷掉了以后再也沒有了,那才是斷煩惱道。即所生起的斷煩惱的道力「俱行作意」:它和你的內(nèi)心同時活動,同時活動叫作「俱」;就是這個作意,也就是這個強力的「勝解作意」。

  「此中說名遠離作意」,到這個時候能遠離煩惱了,再不會現(xiàn)起這樣的煩惱了,同煩惱遠離了所以叫做「遠離作意」?梢娺@斷煩惱,是要有「止」也要有「觀」的。這佛教徒,這是佛菩薩的大慈悲大智慧開示我們修行的方法是這樣子;不可以只是「止」,也不可以只是「觀」,這個止、觀兩個方法都要用的。

  申二、釋名

  由能最初斷于欲界先所應斷諸煩惱故,及能除遣彼煩惱品粗重性故。

  這是第二科「釋名」。前面是說出來這個「遠離作意」的體性,現(xiàn)在說出來這個名字,解釋它的名字。

  「由能」,由于這位禪師他的道力到這個時候有這種堪能性,這個堪能性是最初生起的,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笖嘤谟缦人鶓獢唷,就是消滅了欲界的煩惱,但是這個時候斷除出去的欲界煩惱是「先所應斷」的煩惱;這「先所應斷」的煩惱就是欲煩惱里邊最強力的煩惱,這個微細的煩惱不那么強的它是在后邊才斷,先把這個強大的斷掉了!讣澳艹脖藷⿶榔反种匦怨省梗堰@個強大的欲界的煩惱斷掉了,還不止于此,「及能除遣彼煩惱品」彼強力煩惱類、那一類煩惱的粗重性也同時的消滅了,那么所以叫做「遠離作意」。

  《披尋記》一○六九頁:

  由能最初斷于欲界先所應斷諸煩惱故等者:謂欲恚害所有尋伺,是名欲界先所應斷煩惱。憂根現(xiàn)行染污相應,名煩惱品粗重。

  「由能最初斷于欲界先所應斷諸煩惱故等者」,這是牒這個論的文句!钢^欲恚害所有尋伺」,就是這個;這個煩惱的名字就是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這些尋伺!甘敲缦人鶓獢酂⿶馈埂!笐n根現(xiàn)行染污相應,名煩惱品粗重」,這個欲煩惱的「粗重」指什么說的呢?不是指種子說的,指什么說的呢?是「憂根現(xiàn)行」,因為欲煩惱而有憂,有欲的人他心里面有憂、有憂愁,有很多的顧慮的問題。這個不是指種子說是指「現(xiàn)行」,有欲的人他就有憂。這個「憂根的現(xiàn)行」是「染污相應」的,就是與欲相應的這個染污心,這就是欲煩惱品的粗重。若是把欲煩惱消滅了,因欲而有的粗重這個憂就沒有了。

  這是說這個「遠離作意」所消滅的煩惱有這么兩類。這個欲界的煩惱,在初果、二果、三果圣人是斷除去欲界的煩惱。欲界煩惱一共分九品,以前曾經(jīng)說過:「初品潤二生,二三四各一,五六共潤六,第七斷三品」。這個欲界的九品煩惱初果還沒有斷,初果圣人他還沒有斷;他開始修八正道,得初果以后開始修八正道的時候,斷除去欲界的前六品煩惱,這時候是叫作二果。一共是九品,斷除了六品還有三品,把那三品也斷了就得三果。這個《俱舍論》上說,這九品煩惱,能使令初果圣人受七番生死。所以「初品潤二生」,第一品煩惱它的力量大,能使令你受兩番生死,這個欲煩惱。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這三品呢「各一」,每一品令你受一番生死。那么前一令你受二番生死,這是「二」;二、三、四各一這是「三」,加起來就是「五」。這個「五、六共潤六」,第五品煩惱、第六品煩惱,這二品欲煩惱使令你受一番生死,「五、六共潤六」。后邊還有七、八、九那三品呢,令你受一番生死。那么加起來,九品煩惱令你受七番生死。從這上面看呢,因為上面說是「斷于欲界先所應斷諸煩惱故」,后邊有說分上、中、下三品,這時候應該說就是斷上品煩惱。

  未四、攝樂作意(分二科) 申一、釋

  從是已后愛樂于斷、愛樂遠離;于諸斷中見勝功德,觸證少分遠離喜樂。于時時間欣樂作意而深慶悅,于時時間厭離作意而深厭患;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舉等故。

  這下面是第四科「攝樂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釋」。

  「從是已后」就是從這個遠離作意以后。「愛樂于斷」,這個人他歡喜斷煩惱,就是他得到了斷了煩惱的味道了,斷了煩惱的時候這心情快樂;這時候才知道有煩惱的苦惱,有煩惱的苦惱、有煩惱的人自己不知道,斷了煩惱才知道有煩惱是苦惱的事情。所以他這時候「愛樂于斷」、「愛樂遠離」,就歡喜遠離煩惱,遠離煩惱的因緣,不高興有煩惱!赣谥T斷中見勝功德」,為什么「愛樂于斷、愛樂遠離」呢?因為他在他這個勝解作意、遠離作意里邊,這些斷煩惱的這些方法里邊見到殊勝的功德了,斷了煩惱以后心情自在安樂!赣|證少分遠離喜樂」,這個「觸」就是接觸,這個「證」在這里說就是「知」的意思;就是他接觸了,他真實的知道了「少分遠離喜樂」,因為欲界的煩惱他只是斷除一少分,所以他接觸了一少分的遠離煩惱的「喜樂」;哎呀!斷了煩惱是好!

  「于時時間欣樂作意而深慶悅」,時時地,他在靜坐中或不靜坐的時候,就自己歡喜、「欣樂」這個心就有歡喜的作意出來,「而深慶悅」,深深地慶幸自己:哎呀!我今天才斷了煩惱;從無始劫來都沒斷煩惱,現(xiàn)在斷了煩惱心里面非常喜悅!赣跁r時間厭離作意而深厭患」,也時時間厭離煩惱的存在,心里面有這樣的作意,「而深厭患」,對于煩惱的厭患是特別的深刻!笧橛矏干蛩叩襞e等故」,為什么這位修行人時時地有欣樂作意而深慶悅?于時時間有厭離作意而深厭患呢?「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舉等故」,可見這初果圣人,得了未到地定的人還有這個問題,他有時候也會昏沈、也還會睡眠這件事,還有這件事的啊!說是他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無功用任運地不昏沈也不散亂,那是你相應的時候;不相應的時候也會昏沈也會睡眠也會掉舉的,有這個事情。現(xiàn)在因為用這個欣樂作意、厭離作意能破除去昏沈、睡眠、掉舉這些事情,有這個作用。

  申二、結

  如是名為攝樂作意。

  這是第二科結束這一段。前面這一段文說的道理,這就是「攝樂作意」。這個「攝」這個字可以當做「取」字講,「引取」的意思,引導的「引」、取來的「取」。你自己主動地引發(fā)出來這個欣樂作意、厭離作意,你自己主動的要發(fā)動這件事,這個作意。也就是在定里面這樣子思惟觀察。

  《披尋記》一○七○頁:

  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舉等故者:由欣樂作意除遣惛沈睡眠,由厭離作意除遣掉舉惡作。如是別配其義應知。

  「為欲除遣惛沈睡眠掉舉等故者:由欣樂作意除遣惛沈睡眠」,這心里面一歡喜,這個昏沈睡眠就沒有了,就減少了!赣蓞掚x作意除遣掉舉和惡作」,除掉了這兩種過失。「如是別配,其義應知」。

  未五、觀察作意(分二科)     申一、釋(分二科)

  酉一、觀察(分二科)         戌一、思惟靜相

  彼由如是樂斷樂修正修加行善品任持,欲界所系諸煩惱纏若行若住不復現(xiàn)行。

  這下面是第五科。前面這個「攝樂作意」說完了,現(xiàn)在說第五是「觀察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是「觀察」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思惟靜相」。

  「彼由如是樂斷樂修正修加行善品任持」,就是那個禪師由于這個攝樂作意,「樂斷樂修正修加行」,當然他有這個歡喜心,他就是努力的修這個不凈觀,就是了相作意和勝解作意,努力的修行!干破啡纬帧,這個有意義的止觀的功德他能夠任持而不失掉,不會說:我今天我不靜坐了,我要出去跑一跑,沒這回事!赣缢抵T煩惱纏若行若住不復現(xiàn)行」,他這個功夫有了成就了,他這個精進的力量也進步了,所以欲界所有煩惱…;前邊說那個遠離作意,只是斷重的欲煩惱,輕微的還在;可是現(xiàn)在由于第四個攝樂的修行,他努力地修行的時候,「欲界所系的諸煩惱」就是所有的煩惱這些欲煩惱纏,「若行若住不復現(xiàn)行」,或者你不靜坐、有什么事情出去了,或者靜坐,「不復現(xiàn)行」,煩惱不動了,欲煩惱完全沒有了。那么這叫「靜相」,這是「思惟靜相」。當然這個修行人常檢查自己,檢查自己我現(xiàn)在的內(nèi)心是什么境界?

  《披尋記》一○七○頁:

  彼由如是樂斷樂修者:此中樂斷,謂于煩惱。樂修,謂于遠離。

  「彼由如是樂斷樂修者:此中樂斷,謂于煩惱」就是歡喜斷煩惱!笜沸,謂于遠離」就是遠離這些煩惱的因緣;煩惱的因緣主要是在自己心里邊;就是要繼續(xù)修不凈觀。

  便作是念:我今為有于諸欲中貪欲煩惱不覺知耶?為無有耶?為審觀察如是事故;隨于一種可愛凈相作意思惟。

  「便作是念」,他因為內(nèi)心里面寂靜住,欲界的煩惱完全不活動了,在心里面就這樣子檢查自己:「我今為有于諸欲中貪欲煩惱不覺知耶?」我今天我內(nèi)心里面還有這種欲煩惱,「于諸欲中的貪欲煩惱」還是有這么多的煩惱,但是我不知道嗎?這樣子檢查自己!笧闊o有耶」?為是沒有欲的煩惱呢?自己問自己,這么反觀自己!笧閷徲^察如是事故;隨于一種可愛凈相作意思惟」,為了認真的深刻的來觀察自己,就是反省自己這件事:我的欲煩惱究竟是有沒有?這件事。那就是要考驗自己一下;怎么考驗呢?「隨一種可愛的凈相」,令人引發(fā)欲煩惱的這些凈相,「作意思惟」,故意的思惟這個欲的這些凈相。

  戌二、起染污心

  由未永斷諸隨眠故;思惟如是凈妙相時,便復發(fā)起隨習近心、趣習近心、臨習近心;不能住舍,不能厭毀、制伏、違逆。

  前邊這是檢查自己,現(xiàn)在是第二科「起染污心」。

  「由未永斷諸隨眠故」,由于這位禪師他的勝解作意的修行,雖然有了進步但是有限度,并沒能夠永久的消滅欲煩惱的種子。故「思惟如是凈妙相」的時候,「便復發(fā)起隨習近心」,他就又發(fā)動了「隨習近心」,隨順習近的心,就是親近這個欲,隨順親近欲的這種心情就生起來了!溉ち暯摹,生起了隨順而后就向前進,「趣」者向也,就向那件事去了!概R習近心」,「臨」者入也,就入于這種欲的煩惱里邊去了!覆荒茏∩帷,他一觀察凈妙相的時候,心里面不能夠棄舍一切的欲,不能住于清凈的境界里面!覆荒軈挌А⒅品、違逆」,他不能夠厭毀這個欲,所以就發(fā)起了「隨習近心」,不能制伏「趣習近心」,不能違逆「臨習近心」,所以就是就隨著去了,就是隨著欲去了。

  《披尋記》一○七○頁:

  便復發(fā)起隨習近心等者:隨、謂隨順。趣、謂趣向。臨、謂臨入。如是次第,習近諸欲,是故其心不能等住于舍。即由如是隨習近心、趣習近心、臨習近心,如次說言不能厭毀,不能制伏,不能違逆。

  「便復發(fā)起隨習近心等者:隨、謂隨順。趣、謂趣向」,就是向那方向去了叫「趣向」!概R、謂臨入。如是次第,習近諸欲,是故其心不能等住于舍」,心不能清凈。「即由如是隨習近心、趣習近心、臨習近心,如次說言不能厭毀、不能制伏、不能違逆!惯@是起了染污心。

  酉二、正知

  彼作是念:我于諸欲猶未解脫,其心猶未正得解脫;我心仍為諸行制伏,如水被持,未為法性之所制伏。我今復應為欲永斷余隨眠故,心勤安住樂斷樂修。

  這下面第二科是「正知」。前邊「觀察」就是檢查自己,現(xiàn)在是自己知道了。

  「彼作是念」,那位禪師他在定里面、心里面就這樣想:「我于諸欲猶未解脫」,我沒有解脫這個欲的纏縛。「其心猶未正得解脫」,我有的時候還修止、有的時候還修觀,實際上還沒能夠得解脫!肝倚娜詾橹T行制伏,如水被持」,我這個心還為這些欲的境界所制伏!溉缢怀帧梗@個水被堤、或者什么障礙物把它障礙住了!肝礊榉ㄐ灾品,我沒能夠為這不凈的法性所制伏;我的心還是為欲所制伏,未能為不凈的法性所制伏,沒能夠!肝医駨蛻獮橛罃嘤嚯S眠故,心勤安住樂斷樂修」,我現(xiàn)在應該繼續(xù)努力永斷欲的隨眠故,「心勤安住」,還要繼續(xù)精進的安住在勝解的「樂斷樂修」,還是修這個不凈觀才可以的;這叫做叫「正知」。

  申二、結

  如是名為觀察作意。

  前面這兩大段:一個是「觀察」,一個是「正知」,這兩大段這就叫做「觀察作意」。這修行人,就自己觀察自己是這樣子。

  未六、加行究竟作意(分二科) 申一、辨相

  從此倍更樂斷樂修,修奢摩他毗缽舍那,鄭重觀察修習對治;時時觀察先所已斷。由是因緣,從欲界系一切煩惱心得離系。此由暫時伏斷方便,非是畢竟永害種子。

  這是第六「加行究竟作意」。一共是七個作意,現(xiàn)在是第六「加行究竟作意」分二科,第一科「辨相」,說明「加行究竟作意」的相貌。

  「從此」從這個觀察作意的結果,是加倍的更歡喜「樂斷」煩惱、「樂修」這個不凈觀了。「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也還是和以前一樣修奢摩他、又修毗缽舍那的,修「毗缽舍那」那就是不凈觀了,修不凈觀!膏嵵赜^察」,這「鄭重」就是頻繁的意思,一次又一次的這樣子修止又修觀、修觀又修止!感蘖晫χ巍,就修習這個不凈觀來對治內(nèi)心的欲煩惱!笗r時觀察先所已斷」,時時地觀察,我以前用功的時候我已經(jīng)斷了這個煩惱;自己成就的境界也觀察,沒成就的境界也觀察,也是觀察。

  「由是因緣,從欲界系一切煩惱心得離系」,由于你能夠?qū)W習前面的六種作意,結果從「欲界系」屬于欲界的一切的欲煩惱「心得離系」,你的心從欲煩惱遠離了它的系縛了!复擞蓵簳r伏斷方便」,現(xiàn)在解脫了欲的煩惱這不是得圣道,不是的;這是「暫時」的你的不凈觀的力量「伏斷」的方便的力量,把這欲煩惱停下來,是暫時性的調(diào)伏住、息滅了這個欲煩惱。這個「伏斷的方便」,就是你修不凈觀,這個不凈觀是伏斷的方便;但是這個伏斷是暫時性的!阜鞘钱吘褂篮ΨN子」,不是永久的消滅了欲的種子;這不凈觀達到這個程度也只是使令它不活動,欲煩惱不再活動而已,它不能究竟的斷除欲的種子。

  斷除欲的種子是要修無我觀、修畢竟空觀才可以的。但是這個時候還是以不凈觀…;佛告訴我們先要修不凈觀調(diào)伏欲的現(xiàn)行。你若直接修無我觀,還不行,還修不來。因為你不修不凈觀,這個欲它障礙你,它時常的活動;你內(nèi)心里面有欲的活動就障礙你的無我觀修不成功。所以佛告訴我們,先修不凈觀把煩惱賊停下來,然后再修無我觀就成功了。不過現(xiàn)在是修世間的禪,不是修出世間的圣道。

  申二、結名

  當于爾時,初靜慮地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煩惱對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這第二科「結名」!府斢跔枙r」就是正當那個時候。這「初靜慮地」,這位禪師在「初靜慮地」:有四個靜慮,是初靜慮,在這個境界里邊!盖凹有械馈梗褪堑贸蹯o慮以前,就是還沒得初靜慮在初靜慮之「前」,這「加行道」就是努力修行不凈觀的這件事「已得究竟」,已經(jīng)到此圓滿了。「一切煩惱對治作意已得生起」,欲界一切煩惱的對治的法門的作意,你修不凈觀的這個勝解作意「已得生起」,也已經(jīng)圓滿的現(xiàn)起來了,「是名加行究竟作意」。

  未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從此無間,由是因緣證入根本初靜慮定;即此根本初靜慮定俱行作意,名加行究竟果作意。

  這是第七科「加行究竟果作意」!笍拇藷o間」,就從這個第六「加行究竟作意」不間斷,繼續(xù)努力地這樣修止修觀!赣墒且蚓墶咕汀缸C入到根本初靜慮定」;就是色界四禪都稱之為「根本」,在佛法里邊無量無邊的三昧都是依此為根本的。你成就了色界四禪,在色界四禪里邊修四念處可以得阿羅漢、可以得辟支佛道、可以得無上菩提,無量無邊的神通、無量無邊宏揚佛法度化眾生的事情,都是從禪里邊現(xiàn)出來的,所以稱之為「根本」,F(xiàn)在這位修行人他證入了色界初禪了,這是第七「加行究竟果作意」。

  「即此根本初靜慮定俱行作意」,和定同時的作意,名字叫做「加行究竟果作意」。這樣看出來,前六個作意: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都是未到地定;到了第七作意才是色界初禪,是這樣子。這時候這個修行人由未到地定修七種作意成功了,進步到色界初禪,不是欲界的人了;但是這個人是欲界的果報,但內(nèi)心里成就了色界初禪的功德了。

  午二、總配屬(分三科) 未一、辨喜樂(分三科) 申一、微薄位

  又于遠離攝樂作意現(xiàn)在轉時,能適悅身離生喜樂,于時時間微薄現(xiàn)前。

  這是第二科「總配屬」。前邊是第一科「別辨相」就是別辨七種作意的相貌,一個作意、一個作意的相貌說完了,F(xiàn)在第二科是「總配屬」分三科,第一科是「辨喜樂」分三科,第一科是「微薄位」。

  「又于遠離攝樂作意現(xiàn)在轉時」,在七種作意里邊,這位修行人在他學習到遠離作意的時候,又進一步到攝樂作意的時候,這二種作意現(xiàn)前的時候,「能適悅身離生喜樂」,這個「離生喜樂」能適悅你的身體,令你身體有喜悅。你成就欲界定的時候,得到了第九心住「等持」,前面:寂靜、最寂靜、專住一趣、到「等持」雖然心里面也很寂靜但是沒有輕安樂,沒有喜悅這件事,沒有。得到未到地定以后,到了未到地定也有輕安樂,但是那還不是色界初禪的喜樂,F(xiàn)在說是初禪,就是說你成就了遠離作意、成就了攝樂作意的時候;這個「現(xiàn)在轉」,這個「轉」就是現(xiàn)起、出現(xiàn)的時候,相續(xù)現(xiàn)起叫做「轉」。「能適悅身」,能夠喜悅你的身體;誰喜樂你的身體呢?就是「離生的喜樂」,這下面有解釋!赣跁r時間微薄現(xiàn)前」,就是在你靜坐的時候,時時的就小小的現(xiàn)出來,有一種喜樂現(xiàn)出來在你的身體里邊。這是「微薄位」,就是小小的。

  申二、增廣位

  加行究竟作意轉時,即彼喜樂轉復增廣,于時時間深重現(xiàn)前。

  這是第二科「增廣位」。到了「加行究竟作意」現(xiàn)前的時候!讣幢讼矘贰梗讣幢恕骨懊娴奈⒈〉南矘贰皋D復增廣」,就展轉的增長廣大了、這個喜樂!赣跁r時間深重現(xiàn)前」,你時時的入定,時時的修不凈觀、修奢摩他、修毗缽舍那的時候,這個喜樂很深重的出現(xiàn)了,就不同了,和以前不一樣了。

  申三、遍滿位(分二科) 酉一、配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轉時,離生喜樂遍諸身分、無不充滿無有間隙。

  這是第三科「遍滿位」,這個喜樂「遍滿位」分二科,第一科是「配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轉」的時候呢,「離生喜樂遍諸身分」,這樣的喜樂普遍到你全身,「無有間隙」,沒有一個空隙的地方是沒有喜樂的,這個喜樂普遍到你身的一切處,乃至汗毛孔都有喜樂。

  酉二、證離欲

  彼于爾時遠離諸欲,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

  這第二科「證離欲」,前面第一科是「配作意」,現(xiàn)在是「證離欲」。

  「彼于爾時」,就是那個禪師到這個時候,這第七個作意的時候。「遠離」欲界的一切的欲煩惱了,「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了,達到了這個程度了。

  《披尋記》一○七一頁:

  遠離諸欲等者:《顯揚論》說:離欲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斷欲界煩惱雜染。離惡不善法者,謂斷欲界業(yè)雜染法,能墮惡趣故名為惡。能障于善故名不善。尋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伺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離者,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生者,謂從此所生。喜者,謂已轉依者依于轉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diào)安適受受所攝。樂者,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令身怡悅安適受受所攝。初者,謂次第定中此數(shù)最先故。靜慮者,謂已斷欲界離染之法,尋伺喜樂所依,依于轉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謂修習。圓滿住者,謂于入住出隨意自在。(《顯揚論》二卷五頁)又于下文一一自釋,皆應了知。言于初靜慮圓滿五支者,如前〈三摩呬多地〉說:于初靜慮具足五支:一、尋,二、伺,三、喜,四、樂,五、心一境性。(陵本十一卷八頁)

  「遠離諸欲等者:《顯揚論》說」,《顯揚圣教論》上解釋說:「離欲者,謂或緣離欲界欲增上教法」,怎么叫做「離欲」呢?「謂或緣」就是這位佛教徒或者是「緣離欲界欲」的「增上教法」;這個離欲界欲是增上教法的作用,你想要「離欲界欲」你要學習這個「增上教法」,就是佛陀說的教法,這個經(jīng)、修多羅的法,這個教法有增上的作用,能令你離欲界欲。現(xiàn)在是「緣」就是學習,學習這個增上教法可以離欲界欲,是這個意思!富蚓壉私淌跒榫辰缫选梗蛘卟皇俏易约洪喿x佛陀說的教法,不是;我是隨順一個善知識跟他學習,他開示我:你這樣子修不凈觀、怎么叫做不凈?怎么修不凈觀?怎么修止?怎么修觀?這些事情他開示我;這是約人說的。有的人是要親近一個人、一個善知識學習佛法;有的人不是,他不須要親近人,自己去閱讀,這有這樣的情形。「斷欲界煩惱雜染」,他從這二條道路都可以,你從這里去學習最后結果「斷欲界的煩惱雜染」,把欲界污染的欲煩惱消滅了,那么這就叫做「離欲」;這個「離欲」怎么講?就是這樣意思。

  「離惡不善法者」,這「離惡不善法」這句話怎么講呢?「彼于爾時遠離諸欲」、「遠離諸欲」這句話解釋完了;下面「遠離一切惡不善法」怎么講呢?「謂斷欲界業(yè)雜染法」,這句話是說你用功修不凈觀達到了這個程度,能夠消滅欲界的「業(yè)雜染法」,欲界有三雜染:一個煩惱雜染、一個是業(yè)雜染、還一個是生雜染;現(xiàn)在說這個業(yè)雜染。這個「業(yè)雜染」就是十不善道,就是殺盜淫妄這些事情!改軌檺喝す拭麨閻骸,「惡不善法」這個「惡」字什么意思呢?就是你若去做殺盜淫妄、貪瞋癡、說謊話這些事情,就能使令你墮落到三惡道去,「故名為惡」,這個「惡」是這個意思。「能障于善故名不善」,你做惡法的時候就能障礙你做善法,善法就不歡喜做了。「能障于善故名不善」,這「不善」這么解釋。這是把「遠離一切惡不善法」解釋完了。

  「尋者、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下面這「有尋有伺」這個「尋」字怎么講呢?「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就是這位修行人他心里面,他的身口意里面有「出離尋」、有「無恚尋」、有「無害尋」的修行就「能對治二種雜染」,能消滅這個煩惱雜染和業(yè)雜染。這個煩惱雜染和業(yè)雜染怎么會消滅呢?就是因為你學習了,你修行這個出離尋、你修行這無恚尋、無害尋的關系。這「出離尋」是什么?就是不凈觀啊!你修學不凈觀,就從種種欲里面出來了,不會沈溺在欲里邊不能出來、困在里邊,不會。從欲里邊解脫出來了,所以叫做「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就是修慈悲觀。這是從這些染污的尋里邊解脫出來;現(xiàn)在說這個「尋」是指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說的。為什么修行人要學習這三種尋呢?因為他能對治二種雜染;這煩惱雜染、業(yè)雜染會自動的息滅嗎?自然會沒有了?不是!你要修不凈觀、修出離尋、修無恚尋、修無害尋才可以的。

  「伺者」,「有尋有伺」這個「尋」解釋完了;這個「伺」是什么呢?「謂能對治二種雜染,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還是這個,但是這個就是比前面微細了,他的作用也是對治前面的煩惱雜染和業(yè)雜染的。

  「離者」;這個「有尋有伺」解釋完了,下面「離生喜樂」這個「離」字怎么講呢?「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謂由修習」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的關系,你就「對治」就是消滅了這二種雜染。「斷所治障」就是所治的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是障礙你的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的;現(xiàn)在你這樣修行就把這些障礙斷掉了,斷掉了以后「所得轉依」,你成就的那個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是「依」。你做惡事也靠你的色受想行識;你做善事也靠你的色受想行識;你修學圣道也要靠這個色受想行識,就所有的做為完全要靠你的色受想行識的,所以他是個「依」。但是以前你那個「依」里邊有很多的欲煩惱、有惡不善法,現(xiàn)在滅掉了這二種雜染,就是清凈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所得轉依」,這個清凈的色受想行識就叫做「離」,這個「離」字是這么的意思。「離者,謂由修習對治斷所治障所得轉依」,就指你的色受想行識說的。

  「生者」,「離生喜樂」這個「生」什么意思呢?「謂從此所生」,就從你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邊生出來,叫做「生」。

  「喜者,謂已轉依者依于轉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diào)安適受受所攝」,現(xiàn)在解釋這個「喜」字。這個「喜」明白一點說;譬如說是我想要得初禪,但是我還沒得!我就是夜間也修行、白天也修行、又減少吃飯、又減少睡眠,很辛苦啊!一直的沒有成功心里面都不快樂,忽然間這一天成功了心里歡喜,就是這么意思,這叫作「喜」。這個「喜者,謂已轉依者」,「謂」這個禪師修這個對治法,已經(jīng)把色受想行識里面欲的污染、惡不善業(yè)的污染、業(yè)雜染、煩惱雜染已經(jīng)消滅了,所以「已轉依者」!敢烙谵D識」,這個時候你的色受想行識里邊這個識是轉識,就是前六識叫做轉識。前六識是轉識這話是這樣說:如果你沒得初禪當然通于前五識,你靜坐的時候有什么聲音你還能夠聽得見的;現(xiàn)在得到初禪的時候前五識不動了,那個「轉識」就指第六識了。

  「依于轉識,心悅心勇」,就是你那第六識心里面喜悅、心里面歡喜!感挠隆梗莻喜悅里面有個勇猛的力量,因為你有了定的時候,定里面有勇猛的力量的!感倪m」,心里面很適和、很和平的。「心調(diào)」,「調(diào)」者順也,就是沒有沖突;你心里面有欲、有業(yè)雜染的時候很多的沖突矛盾,現(xiàn)在沒有這樣;心里面和、心里面調(diào),「調(diào)」者順也。「安適」,心里這個時候因為有悅、有勇、有適、有調(diào)的關系,你這個時候的身口意也就是你這個第六識很安樂、很平安、很和平的!甘堋、這樣的感覺,就是這個喜的感覺!甘芩鶖z」,這個喜的感覺不是孤獨的,不是就它一個,不是;它還有其他和它在一起的,還有其他的心心所法在一起,當然這里面也有定心所,都在里面的,所以「受所攝」的其他心心所法。這是把這個「喜」講完了。

  什么叫作「樂」呢?「樂者,謂已轉依者依阿賴耶識」,就是這位修行人已經(jīng)得轉依了。這個時候是「依阿賴耶識」的,不是轉識了,這是根本識。「能攝所依」,它這個阿賴耶識在你不知不覺之中,它來統(tǒng)治你的這個色受想行識,你的色受想行識是受它的控制的,叫「能攝所依」!噶钌礅鶒偂,那個阿賴耶識因為這時候有了定的關系,它令你那個身體,你的眼耳鼻舌身這個四大、這個生理的組織「怡悅」,「怡」也就是「悅」,有喜悅有快樂。「安適、受、受所攝」,也還是這樣,但是這個是屬于「樂」。這個「樂」是無分別的境界,因為這是阿賴耶識的境界;前面那個「喜」是第六識,是分別。他「分別」就是剛才說的:「我沒有白辛苦啊!我現(xiàn)在成就初禪了啊!」心里面生歡喜心。

  「初者,謂次第定中此數(shù)最先故」,這上面這個論文上沒有這個「初」字,這是《顯揚圣教論》上的文有這個「初」字。那個「初」字是什么意思呢?是「次第定中」,這九次第定,按照次第這前后次第來說,「此數(shù)最先故」,這個「初禪」在數(shù)目上來數(shù)這個數(shù)目的時候,它最先它是第一,「最先故」所以叫作「初」。

  「靜慮者」,這「靜慮者」怎么講呢?「謂已斷欲界雜染之法」,「謂」這個修行人這位禪師,已經(jīng)斷滅了欲界的煩惱雜染、欲界的業(yè)雜染;生雜染還不能斷的!笇に畔矘匪馈,這個時候你的色受想行識里面也有尋、也有伺、也有喜、也有樂!杆馈梗就是依止你的色受想行識!敢烙谵D依心住一境性」,這個時候你這個尋伺喜樂以什么為依止呢?就是「依于轉依」的色受想行識,而那個「心住一境性」,那叫作「靜慮」。這個同時,心里面還是寂靜住的;雖然說是有喜、有樂、有尋、有伺,但是心里還是寂靜住。

  就是這個地方有點事情;譬如我們現(xiàn)在靜坐的時候,沒有成就心一境性,我們隨時可以眼睛睜開能看見東西,耳能聽見聲音,也能感覺到冷,也感覺熱…這所有事情,就是我們沒有得定;但是現(xiàn)在若得了初禪、可不是;他心里面有喜樂尋伺,但是心里還是有定,和定相應的。這是什么呢?和我們沒得定的人的分別就是:我們內(nèi)心里也可以有時候有歡喜、有種種分別,但是前五識隨時和外面境界接觸心里面會亂;但是現(xiàn)在得了初禪的人他前五識不動,和外面的境界隔絕了,只是內(nèi)心里面這樣境界,所以還是定,還是在定里面他不亂。

  不過在《成實論》上說是有前后的次第,譬如說「尋伺」:「尋」是粗、是粗略的觀察;這個「伺」是微細的觀察,它們不同時的,有前后的分別。喜、樂也有前后,也可能同時、也可以前后的。不管是前后、是同時,都是與心一性境相應的,是這樣的意思。這個「尋、伺」是得初禪的因,「喜、樂」是你得到初禪的利益功德,這個「心一境性」是依止;你這些因、這些功德以心一境性為依止處的,這樣意思。這個「心一境性」就叫作「靜慮」,這樣意思。

  「具足者」,在那個《顯揚圣教論》上還有「具足」這個詞的,什么意思呢?「謂修習圓滿住者」,這「具足」這二個字是表示修習初禪功德圓滿的人說的。這個「住」就是定,這個定圓滿了。「謂于入住出隨意自在」,「謂」這個修行人他修成的初禪,他入初禪、他住在初禪里面、或者是從初禪里面出來,他都是隨意自在的,那就叫作「具足」。這可見有的人得初禪的時候不自在;你想入,有的時候還不能入,還不是那么容易的,它就是不順;有的時候要住不能住、一定要出;有時候想出還不能出,就是不自在;那就表示你初禪的功德沒有具足,F(xiàn)在這里面是說入住出都是自在的,我愿意入就入、愿意住就住、愿意出就出,這就表示你初禪的功德都具足了,所以這個「具足」是這樣的意思。

  這以上這些文是(《顯揚論》二卷五頁)!赣钟谙挛囊灰蛔葬尅,下面文也通通有解釋,「皆應了知」。

  「言于初靜慮圓滿五支者」,「如前〈三摩呬多地〉說」,這是本論《瑜伽師地論》前面〈三摩呬多地〉上有說這件事。「于初靜慮具足五支」,五個部分:一個是「尋」,第二是「伺」,第三是「喜」,第四是「樂」,第五是「心一境性」在(十一卷八頁)。這都要記!你要記住初禪具足五支;五支是什么?你要記住這件事。

  于初靜慮圓滿五支具足安住,名住欲界對治修果,名隨證得離欲界欲。

  這是連續(xù)前面的文。說「初靜慮圓滿」了五支都具足了,「安住」在心一境性里。「名住欲界對治修果」,這個人他是欲界的人、他不是色界天上的人;他在欲界里,可能是在人間、也可能是欲界天。「對治修果」,修這個不凈觀、修這個七種作意成就了,最后加行究竟果作意。「名隨證得離欲界欲」,這就是隨順他努力的修行,現(xiàn)在成功了。這是「證離欲」這一段解釋完了。

  未二、辨彼業(yè)(分七科) 申一、了相作意攝

  又了相作意,于所應斷能正了知,于所應得能正了知;為斷應斷,為得應得,心生希愿。

  前面這一大段是「辨喜樂」,你成就了初禪你所得的喜樂,是有分三個次第的,這一段講完了,F(xiàn)在是第二段「辨彼業(yè)」分七科,第一科是「了相作意攝」,屬于「了相作意」的業(yè)。

  「又了相作意,于所應斷能正了知」,這七種作意,每一種作意的功能作用是不一樣的。這「了相作意」有什么業(yè)用呢?「業(yè)」者、用也!赣谒鶓獢嗄苷酥,對于自己所應該斷的欲界粗鄙的苦惱你應該知道,你要「能正了知」;如果你沒有讀不凈觀的文還不知道這個欲的苦惱,這粗鄙的這種境界還不認識;你要讀這個文,佛菩薩這樣開示了才會知道的!赣谒鶓媚苷酥,對于所應得的初禪那個微妙的境界你應該知道,當然這還是要靠佛菩薩的開示。

  「為斷應斷,為得應得,心生希愿」,這位禪師得了未到地定以后想要得初禪,你對于這件事:「為斷應斷」的欲界的欲,「為得應得」的色界初禪,「心生希愿」,你的心里面建立了一個愿望,要有這個愿;我要斷欲界的欲,我要得色界初禪,你要有這個愿。這個愿從那里來的呢?從「了相作意」來的。

  我們中國佛教很多的大德就是弘揚凈土法門,當然就是講信、愿、行。其實信、愿、行是普遍一切法門都要有信、愿、行。說我出家,你為什么要出家?你也是有個愿的,怎樣能滿足你的愿?就是行;信、愿、行一定都是這樣子。如果是出了家的時候,出家是出家,心里沒什么愿:我希望有什么成就;沒有。反正一天就這樣生活就算了,那就是你沒有這個愿的關系。

  現(xiàn)在這《瑜伽師地論》上處處標明這件事,前面〈修所成地〉:「以涅槃為上首」。我為什么要出家?我為什么要學習佛法?我想要得涅槃!我有這個愿。譬如說我現(xiàn)在要吃飯,那么我要去做飯;天天不忘這件事所以天天要做飯,F(xiàn)在你也是,你修禪定原來你就是要有這個愿,愿要建立起來才可以啊!沒有這個愿的時候沒有什么事情作嘛!說:我從佛學院畢業(yè)了就失業(yè)了;這可見得在佛學院這個讀書、佛法的學習,不知道學什么呀!怎能說是離開了佛學院就失業(yè)了呢?怎么能說這種話呢?我們?nèi)羰菍W習《瑜伽師地論》能知道很多事,知道這阿羅漢他心里面是怎么回事情。我們學這個〈聲聞地〉、〈修所成地〉才知道,阿羅漢的表面上,用肉眼看他也是眼耳鼻舌身意、也穿衣服、也吃飯、也走路,這有什么特別?但是你若學了〈修所成地〉、〈聲聞地〉喔!阿羅漢內(nèi)里面他心里有什么什么功德!才知道凡夫有什么什么罪過!你不學習你知道這事情?

  現(xiàn)在這里「了相作意」它里面的內(nèi)涵、它里面的作用就是這樣;你要知道你所應斷,知道應得,你要有這樣的愿望,你要把這個愿望建立起來才可以的。

  申二、勝解作意攝

  勝解作意,為斷為得,正發(fā)加行。

  現(xiàn)在第二科「勝解作意攝」。他有什么業(yè)用呢?「為斷為得,正發(fā)加行」,為了斷、為了得,就是正式的開始行動了,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勝解作意是這個意思。前面是「愿」,而勝解作意就是「行」;「愿、行」是這樣意思。

  申三、遠離作意攝

  遠離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煩惱。

  這是第三科「遠離作意攝」!高h離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煩惱」,就是能夠;你修勝解作意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能棄舍了欲煩惱里面的上品煩惱,把那個上品煩惱棄舍了;那么就是剛才說那一品的欲煩惱能使令你受二翻生死,應該這個就是上品了。

  申四、攝樂作意攝

  攝樂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煩惱。

  這第四科!笖z樂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煩惱」,那么就是「初品潤二生,二、三、四各一」;這「二、三、四各一」那么就是中品煩惱了。這是「攝樂作意,能舍所有的中品的煩惱」,這是它的業(yè)用。

  申五、觀察作意攝

  觀察作意,能于所得離增上慢,安住其心。

  這「觀察作意」它有什么用意呢?「能于所得」,這個修行人能對于自己天天用功修止觀的成就,認識它是在那一個階段、那一個位次上面;不會有「增上慢」這件事,不會說:我得阿羅漢了;不會有這事情。就知道自己怎么回事情,「離增上慢」。「安住其心」,他這個心不發(fā)狂;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就的;有沒成就的,我是在這個程度里面「安住其心」。

  申六、加行究竟作意攝

  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煩惱。

  這是第六科!讣有芯烤棺饕狻故鞘裁矗俊改苌崴邢缕窡⿶馈,那就是「五、六共潤六,第七斷三品」,這樣的欲煩惱就是下品的,就是微弱的欲煩惱,微細的欲煩惱。

  申七、加行究竟果作意攝

  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領受彼諸作意善修習果。

  就是斷了這么多的煩惱以后得到初禪了,這個果就叫作「加行究竟果作意」,這樣意思。

  未三、辨相攝(分二科) 申一、別配

  又若了相作意、若勝解作意,總名隨順作意;厭壞對治俱行。若遠離作意、若加行究竟作意,總名對治作意;斷對治俱行。若攝樂作意、名對治作意及順清凈作意。若觀察作意、名順觀察作意。

  這以下是第三科「辨相攝」。第一科「辨喜樂」,第二科「辨彼業(yè)」,現(xiàn)在是「辨相攝」。分二科,第一科是「別配」,一樣一樣的來配屬。

  「又若了相作意、若勝解作意」,這兩種作意「總名隨順作意」,總名字叫做「隨順作意」;是「厭壞對治俱行」,什么叫做「隨順作意」呢?就是「厭壞」;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修不凈觀就是色受想行識是不凈的,這是一個敗壞法,膿爛、青瘀、膨脹,這是個敗壞法;生厭惡、生厭離心,厭惡這個身體。作如病、如癱、如箭,這前面都講過;你能這樣去修不凈觀的時候,這就叫做「隨順作意」。這「隨順」什么意思呢?你能這樣子修不凈觀的時候,就隨順于斷煩惱,與斷煩惱相隨順;如果你不修不凈觀,你修凈觀,那就是隨順煩惱,隨順煩惱的增長廣大,而不能隨順斷煩惱這件事了,所以這叫做「隨順作意」。這表示還沒有斷煩惱,但是它能隨順斷煩惱,是這樣意思。這樣的作意與你的心同時的活動,所以叫「俱行」。就是「了相作意」和「勝解作意」是這么一個程度,是順于斷煩惱,還沒有斷煩惱但是隨順斷煩惱的。

  「若遠離作意、若加行究竟作意」,這七種作意里邊,這個遠離作意和加行究竟作意,這兩種作意「總名對治作意」,合起來是「對治作意」;它有能力能夠斷煩惱就是「對治作意」,能把煩惱消滅了,這兩種。什么叫做「對治作意」呢?「斷對治俱行」,就是斷煩惱,把煩惱消滅了,這樣的作意和你的心同時存在的,同時活動的。

  「若攝樂作意,名對治作意及順清凈作意」,七種作意那個「攝樂作意」是什么意思呢?它也名為「對治作意」,因為也能斷除中品煩惱,它有這種作用!讣绊樓鍍糇饕狻,這個「順清凈作意」就是修六種隨念;修這個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舍隨念、天隨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就這個六念。修這六念能順于清凈作意;說有的時候你修不凈觀,修的時候心里面也是厭煩了,那時候你可以轉變一下修念佛、念法、念僧的時候,心里就生歡喜心了。這樣子能隨順清凈,也是能斷煩惱;「隨順清凈作意」。

  「若觀察作意,名順觀察作意」,這七種作意里面那個「觀察作意」是「順觀察作意」,在四十種作意里面;前面這個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凈作意,這都是四十作意里面的一種,F(xiàn)在說是七種作意里面的「觀察作意」呢,「名順觀察作意」,是四十作意里面的「順觀察作意」!疙樣^察作意」前邊就是:我現(xiàn)在這個煩惱斷沒斷。课椰F(xiàn)在遇見什么境界心里面都清凈,我是斷煩惱了嗎?是還沒斷呢?自己這樣觀察自己,這叫作「順觀察作意」,所以和這個七種作意是相合的。

  申二、結攝

  如是其余四種作意,當知攝入六作意中。謂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凈作意、順觀察作意。

  這是第二科「結攝」!溉缡瞧溆嗨姆N作意」,前面這一段說到這七種作意,和其余的「四種作意」,這「四種作意」是屬于四十種作意里面的,不是七種作意的。所以是七種作意之余,也就是七種作意之外的這「四種作意」,「當知攝入六作意中」,你要知道,他可以把四十種作意里面的四種作意,可以把它攝入到七種作意里面的六作意里面。因為它們都是斷煩惱的意思,隨順斷煩惱這個意思,所以是相合的。這四種作意是什么呢?是「隨順作意、對治作意、順清凈作意、順觀察作意」這四種作意。

  辰二、例上諸定離下地欲(分二科) 巳一、總例

  如初靜慮定有七種作意,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定、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當知各有七種作意。

  這是第二科「例上諸定離下地欲」。前面是第一科說到初靜慮,修初靜慮斷除欲界欲,這一科說完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例上諸定」就是以初靜慮為例,和上面的就是二、三、四乃至無色界的四空定,他們「離下地欲」;就是二禪就能遠離初禪的欲,成就三禪的禪師能遠離二禪的欲。你成就了某一種成就,你對它就有欲;我們欲界的人對欲有欲,色界天無色界天的那些人對于他們所成就的禪定他也有欲,他也是有欲。但是現(xiàn)在這說這「離欲」這件事,就是成就初禪的人他高過了欲界所以對欲界的欲不歡喜了,成就二禪的人高過了初禪那他對初禪也是沒有欲了,乃至非非想定的人對于無所有處定也沒有欲了,是這樣意思。就是「例上諸定離下地欲」,分二科,第一科是「總例」。

  「如初靜慮定有七種作意」,就是如未到地定的人修初靜慮定,有這七種作意的經(jīng)過,經(jīng)過七種作意才成就。這初靜慮是這樣子,「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定」也是這樣子。這色界定這樣子,「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定」,無色界的四空定,「當知各有七種作意」,也都有七種作意的不同。這是「總例」是總合起來這么說。

  巳二、別顯(分二科) 午一、舉第二靜慮(分二科)

  未一、辨初作意(分二科) 申一、總標

  若于有尋有伺初靜慮地覺了粗相,于無尋無伺第二靜慮地覺了靜相,為欲證入第二靜慮。應知是名了相作意。

  下邊第二科「別顯」就是一樣一樣的來顯示這個七種作意。分二科,第一科「舉第二靜慮」;前面初靜慮說過了,現(xiàn)在說第二靜慮。分二科,第一科「辨初作意」;「辨分作意」是什么?就是「了相作意」。分二科,第一科「總標」。

  「若于有尋有伺初靜慮地覺了粗重,于無尋無伺第二靜慮地覺了靜相」這是「總標」;就是這位禪師成就了初禪,成就了初禪以后他還想要成就第二禪的時候,他那個時候他的內(nèi)心怎么回事情呢?「若于有尋有伺初靜慮地」,這位禪師他對于這個「有尋有伺」的初靜慮地;初靜慮里面有尋有伺!赣X了粗相」,他發(fā)覺初禪有令人不滿意的地方!赣跓o尋無伺第二靜慮地覺了靜相」,第二靜慮有高過初禪、初靜慮的功德,是更好的境界,是這樣意思。「為欲證入第二靜慮,應知是名了相作意」,他發(fā)覺初靜慮的粗相,第二靜慮的靜相,那么他就想要證入第二靜慮地,不歡喜初禪的粗相!笐敲讼嘧饕狻,這是七種作意的第一個作意是「了相作意」,這是「總標」。

  申二、別辨(分二科) 酉一、覺了粗相(分三科) 戌一、標

  謂已證入初靜慮定已,得初靜慮者于諸尋伺觀為粗性。

  下面第二科「別辨」分二科,第一科「覺了粗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謂已證入初靜慮定已」,這是這位禪師他已經(jīng)達到了初靜慮定,已經(jīng)到了這個程度了!傅贸蹯o慮者于諸尋伺觀為粗性」,這個「得初靜慮」得初禪的這個人他還是在初禪里面,他入定入在初禪里面,「于諸尋伺觀為粗性」,觀察初禪里面這個「尋伺」是令人不滿意的。這初禪的人他心里面觀察欲界是不凈,觀察這個「尋伺」;這個尋伺欲界是粗、尋伺初禪是靜,這個「尋伺」本身就是一個「粗」,就是個不滿意;令人心里面老是分別,這就不歡喜。

  戌二、釋(分六科) 亥一、義釋(分二科) 天一、尋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于緣最初率爾而起逡務行境粗意言性,是名為尋。

  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標」,第二科是解釋分六科,第一科是「義釋」!噶x釋」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尋」。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這前面是「標」標出來尋伺是粗,怎么是粗呢?這下面才說出來!改苷酥,他在初禪里面能夠很深刻的認識到!溉粼诙ǖ亍,當然在初禪里面!赣诰壸畛趼薁柖稹梗诔醵U里面「于緣最初」,就是在所緣境上「最初率爾而起」,就是忽然間就生起來。「逡務行境粗意言性」就是觀察欲界的不凈,「率爾而起」就是忽然間就現(xiàn)起來,「逡務行相」這「逡務」就是忙、就是很忙的不是那么自然地、很忙地!感芯场惯@個心在境上活動,你內(nèi)心在境上活動是一個匆務的行相,很忙的!复忠庋孕浴梗诰辰缟匣顒硬皇锹,而是很匆忙的這個叫做「粗意言性」。

  這「意言」這句話怎么講呢?這個「言」就是名字,一切的名句。我們要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有名句,你沒有名句就不能說話,所以用名句去詮顯一切法;這是樹、這是花、這是無常、這是無我,這都是名言;每一句名言,名言是能詮顯的,里面有義是所詮的,這個「言」是這樣意思。這個「意」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也能分別一切法義;這個「言」能詮顯一切法義,我們的心能分別一切法義;能分別一切法義和這個言能詮顯一切法義是相似的,所以叫做「意言」,是這樣意思。或者是這么講:你用名言說話、說出來,用這種語言去詮顯一切法義,而現(xiàn)在你內(nèi)心里面在思惟一切法義,不是說話,不是說出來話,是內(nèi)心里面思惟一切法義,所以叫做「意言」,它們是相似的。

  而這個「意言性」是粗的,粗的就是那個「尋」;「尋」是「逡務行境」很急忙地!甘敲麨閷ぁ惯@就叫做「尋」,「尋」是這樣意思。這是說「尋」的粗相。

  天二、伺

  即于彼緣,隨彼而起隨彼而行徐歷行境細意言性,是名為伺。

  第二科解釋這個「伺」的粗相!讣从诒司墶咕褪怯诒恕笇ぁ沟乃壘,「尋」的這個逡務行境的這個境就是緣,以那個境為所緣!鸽S彼而起」也是隨那個緣,那個所緣緣而就生起了這個伺,這個伺就微細的行相了。「隨彼而行」,也隨順在那個所緣境而這樣行動!感鞖v行境」,但是他在所緣境上活動的時候是慢慢的,緩慢的微細的去觀察;你太快了就是大概的分別,匆忙的去觀察只是有個概略的認識;這「徐歷行境」就是慢慢地、深入地、細微地觀察了!讣氁庋孕浴梗@是微細的「意言性」,也和前面那個「粗意言性」的大意是相同的,「是名為伺」,這個「伺」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這個名相你非要憑你的記憶力要記住;這個「尋」是什么意思?「伺」是什么意思?要記住。它的差別呢?就是「逡務行境粗意言性」;「徐歷行境細意言性」,這叫作「尋」、「伺」。

  《披尋記》一○七三頁: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至是名為伺者:此即尋思六事中尋思義攝。能正了知如是如是義、名尋伺故。

  「能正了知若在定地至是名為伺」這一段文,「此即尋思六事中尋思義攝」,那六事:義、事、相、品、時、理,那一共有六種,現(xiàn)在尋思那個「義」;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義攝!改苷酥缡侨缡橇x,名尋伺故」,就是這樣意思。

  亥二、事攝(分二科) 天一、唯內(nèi)

  又正了知如是尋伺是心法性,心生時生,共有、相應、同一緣轉。

  這是第二科是「事攝」。這六事,第一是「義」,第二就是「事」。分二科,第一科「唯內(nèi)」。

  「又正了知」,又這位得初到禪的人,他在初禪里邊這樣觀察;什么呢?「如是尋伺」,知道初禪這個尋伺「是心法性」,他不是色法性;這個尋伺是心所法,他有了知,不是那個地水火風是沒有了知的,所以他不是色法,他是屬于心法的。「心生時生」,這個心,你這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若一現(xiàn)起的時候,這個尋伺才現(xiàn)起的;因為心是王、尋伺是心所,若王現(xiàn)起了這個心所法也就現(xiàn)起了。「共有」,它和心是同時并存的,共同存在的,就是同時存在的;這個「有」是存在的意思、「共」就是同,同時存在的!赶鄳咕褪恰负汀沟囊馑,這個心王和尋伺的心所他們倆個和而不沖突,和合在一起工作的,在一起做事情!竿痪夀D」,同一個所緣境,在一個所緣境上活動;心王在這個所緣境上活動,尋伺也在這個所緣境上活動;尋在這個所緣境上活動,伺也在同一個所緣境上活動,這叫「同一緣轉」。那么這是「唯內(nèi)」,下面第二科是「內(nèi)外」。

  天二、內(nèi)外

  又正了知如是尋伺,依內(nèi)而生,外處所攝。

  「又正了知如是尋伺,依內(nèi)而生」,他在初禪里面他還做如是觀,就知這個尋伺,「依內(nèi)而生」,依內(nèi)里邊的根而生起的;就是意識由意根而生,這個尋伺也是因意根而生。「外處所攝」,它是法塵;眼耳鼻舌身意是內(nèi)處,色聲香味觸法是「外處」,那么它就是法處所攝。這地方說得很明白,這個尋伺的心所法是在法塵,法處所攝的。

  《披尋記》一○七三頁:

  又正了知至外處所攝者:此即尋思事攝。能正了知尋伺體性,或名為內(nèi)、或名內(nèi)外故。

  這個正是那個「事」;前面第一是「義」,第二是「事」,「事」分內(nèi)外。

  亥三、時攝

  又正了知如是一切過去未來現(xiàn)在所攝。

  第三科是「時」!赣终酥惯@個尋伺這件事,「一切」的尋伺:有過去的尋伺、有未來的、有現(xiàn)在的「所攝」,有時間上的不同。這是「時」。

  亥四、相攝

  從因而生,從緣而生,或增或減,不久安住,暫時而有,率爾現(xiàn)前,令心躁擾,令心散動,不靜行轉。

  這是第四科是「相」,六事里邊的第四個是「相」!笍囊蚨梗斎贿@個因,就是每一個法都有自己的種子,是「從因而生」!笍木壎梗褪怯性錾暇、有所緣緣、還有等無間緣,心法有這四緣生。「或增或減」,有的時候這個尋伺的范圍很大,有的時候很少、境界不多!覆痪冒沧 ,它不是永久的在那里活動的,是「暫時而有」,暫時的有尋有伺!嘎薁柆F(xiàn)前」,就是忽然間這個尋伺就來了!噶钚脑陻_」,使令心在種種的分別、活動,就是躁動擾亂你的心!噶钚纳樱混o行轉」,不寂靜,心里面不寂靜;「行」是屬于心和心所法在所緣境上活動叫作「行」,像人在路上走叫「行」,這心、心所法在所緣境上活動也叫做「行」,是這樣意思;這個「轉」就是相續(xù)的活動叫「轉」。

  《披尋記》一○七三頁:

  從因而生至不靜行轉者:此即尋思相攝。能正了知尋伺行相,令心躁擾令心散動不寂靜故。

  「從因而生至不靜行轉者:此即尋思相攝」,尋思「相」所攝!改苷酥獙に诺男邢,令心躁擾令心散動不寂靜故」,這就是尋伺的行相;這就是這個得初禪的人在禪定里面來呵斥尋思的過失,對它不滿意的地方,就是這個意思。

  亥五、品攝

  求上地時,苦住隨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攝。隨逐諸欲、離生喜樂,少分勝利。

  這是第五科「品攝」,有黑品、有白品,那么尋伺是屬于那一品呢?這樣說。

  「求上地時」,原來這個人是在欲界想要得初禪,所以就要用尋伺的方法,用尋伺的方法修止觀就得初禪,這個時候用這個尋伺,「苦住隨逐」,心情都是不快樂的;努力的修行,這修行人在沒有成就的時候心里面是苦住所攝,不是快樂的!所以我們應該有個感覺:「苦住隨逐」的!「是故皆是黑品所攝」,所以這個「尋伺」不是個理想的事情,但是你沒它還不行的;苦住所攝。

  「隨逐諸欲離生喜樂,少分勝利」,「隨逐諸欲」,沒有成功的時候我想要成功,想要棄舍欲界的苦惱得色界初禪的樂,這就是欲,這也是欲。成就了初禪以后,在禪定里面這些喜樂的境界也有尋伺,「隨逐諸欲、離生喜樂」,成就了初禪的時候有「喜樂」這里邊也有尋伺,「少分勝利」,這一部份是白品,他也有功勞,就是這個意思。

  《披尋記》一○七三頁:

  求上地時至少分勝利者:此即尋思品攝。能正了知尋伺二法隨逐諸欲,離生喜樂雖有少分勝利,然求上地時苦住隨逐,是故皆是黑品所攝。

  說這個尋伺的過失了。

  亥六、理攝

  隨所在地,自性能令有如是相。于常常時、于恒恒時,有尋有伺心行所緣,躁擾而轉,不得寂靜。

  這是第六科是「理攝」!鸽S所在地」,隨你這個修行人你所在的地方,你或者是在欲界,在欲界的時候你的尋伺是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這是染污的尋伺。你現(xiàn)在想要到初禪去,那么你這時候有出離欲的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還是尋伺,但比較清凈一點。不管你是什么?不管你是欲界的尋伺,你是到初禪的這個尋伺,「自性能令有如是相」,這個尋思的自性能叫你有這樣的相貌。什么的相貌呢?「于常常時,于恒恒時,有尋有伺心行所緣,躁擾而轉」,就是他一動起來令你就心情不寂靜,「不得寂靜」,就是他有這樣的現(xiàn)象。這個「恒恒時、常常時」我們前面講過了。

  《披尋記》一○七四頁:

  隨所在地至不得寂靜者:此即尋思理攝。能正了知尋伺法性躁擾而轉為其相故。

  「隨所在地至不得寂靜者:此即尋思理攝」,它就是有如是「理」:觀待道理、作用道理…這些事情。「能正了知尋思法性躁擾而轉為其相故」,為這個尋思的相貌。

  戌三、結

  以如是等種種行相,于諸尋伺覺了粗相。

  前面一共分六科;說這個得初禪的人想得二禪,他在初禪里邊由奢摩他而毗缽舍那,就是由六種行相觀察這個尋伺的過失,覺了這個尋伺的粗敝的行相,就是厭離棄舍初禪而想要得二禪。

  酉二、覺了靜相

  又正了知第二靜慮無尋無伺,如是一切所說粗相皆無所有。是故宣說第二靜慮,有其靜相;彼諸粗相皆遠離故。

  這是第二科「覺了靜相」,前面是「覺了粗相」,覺了初禪的粗相。現(xiàn)在覺了二禪的靜相。

  「又正了知」,這位修行人他在初禪里邊,還要觀察了知第二靜慮沒有尋、也沒有伺!溉缡且磺兴f的尋伺的粗相、皆無所有」,他們不需要修這不凈觀了,所以不須要有那個出離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不需要有這些事情。這個初禪的人,成就初禪的人沒有欲界的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但是他有出離尋伺,就是不凈觀的尋伺、無恚尋伺、無害尋伺。常常這樣的尋伺他就厭煩了,所以二禪沒有這件事。「如是一切所說粗相皆無所有,是故宣說第二靜慮,有其靜相」,它是有靜妙、寂靜安樂的行相!副酥T粗相皆遠離故」,彼初禪的尋伺的粗相,他完全都棄舍了,所以二禪是最微妙的,所以歡喜得二禪。

  這是第一科,F(xiàn)在是第二科「例余作意」,前面這個了相作意說完了。

  未二、例余作意

  為欲證入第二靜慮,隨其所應其余作意,如前應知。

  這位禪師想要證入第二靜慮,「隨其所應」其余的作意,「其余的作意」就是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如前應知」,像前面說的就應該明白了。下邊第二科「例上諸定」。

  午二、例上諸定

  如是乃至為欲證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于地地中隨其所應,當知皆有七種作意。

  就像初禪、二禪有七種作意,三禪、四禪、乃至非非想定也都有七種作意。

  ***        ***        ***        ***        ***        ***        ***

  佛在世的時候這外道里面,有些是修苦行的外道,但是也有修四禪八定的外道。佛臨滅度的時候,有個須拔陀外道他得了非非想定,就是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他都得到了。但是他在深山里面靜坐,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大的變動,是什么事情呢?他一觀,哦!知道這個瞿曇要入涅槃了!他得了非非想定,這是最高的禪定了,但是心里還有些疑惑;所以,他要走了我要趕快去請問他。他已經(jīng)一百二十歲了!這時候到佛陀這里來,佛這時候在沙羅雙樹下臥在那里。他想要來見佛聞法,先向阿難尊者請問,阿難尊者說:現(xiàn)在佛都要入涅槃了,不能來接見你。須拔陀說:請你慈悲,和佛說一說,我最后來看看佛,來見佛。說:不行,不行…。這佛陀已經(jīng)天耳遙聞,就對阿難尊者說:讓他來!讓他來!他是我最后的一個弟子。那么他來到佛陀這里來,佛就為他說八正道,他立刻得阿羅漢道。

  他為什么這么快得阿羅漢道?就是他成就了四禪八定了,他在那四禪八定的定里面思惟這個八正道,一下子就把我見就斷了。他因為沒有欲界的煩惱,他本來沒有了嘛!所以他再修無我觀;他不須要修不凈觀了,他就是一下子修無我觀、他就得阿羅漢道。得了阿羅漢道以后,他不忍得再看佛入涅槃,他先入涅槃,現(xiàn)這種種神通,由三昧火把自己的身體火化了。

  我們從《阿含經(jīng)》上看,從這《瑜伽師地論》上看,我們應該知道這個禪定的重要;不可以依賴這個散亂心而得圣道的,不可以;一定心要有定。在《瑜伽師地論》的觀點,一定是要未到地定,但前面的文似乎也有一點承認在欲界定里也可以,也是可以得圣道的,就是一定心里要定,才可以得圣道。就看出這件事。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