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四(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四(3)
酉二、別離行(分二科) 戌一、結(jié)前生后
于前所舉能隨順修無常五行,已辯變異、滅壞二行。云何復(fù)由別離行故觀無常性?
十種行,變易行、滅壞行,這二種行已經(jīng)解釋過了,F(xiàn)在是第二「別離行」。因為變易和滅壞這二個行合在一科里面說,所以現(xiàn)在別離行算是第二科。第一科「結(jié)前生后」。
「于前所舉能隨順修無常五行,已辯變異、滅壞二行」,十行里邊的前五行,都是屬于無常觀的,這五行里邊已經(jīng)說明了變易行、滅壞行,這是結(jié)束前文!冈坪螐(fù)由別離行故觀無常性?」這是生后,生起后文。怎么樣又由別離的觀行,所以修「觀無常性」?別離行也是無常性。這是生起后文,這是一個問話。
戌二、標釋二種(分二科) 亥一、標
謂依內(nèi)外二種別離,應(yīng)知諸行是無常性。
這下邊第二科「標釋二種」,分三科,第一科是「標」。怎么叫做別離行觀無常性?「謂依內(nèi)外二種別離」,有內(nèi)別離、有外別離,就根據(jù)這二種別離的相貌去觀察去。「應(yīng)知諸行是無常性」,應(yīng)該知道這些有為法都是有變化的,而不是不變的。這是標,下邊解「釋」,分二科。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依內(nèi)
依內(nèi)別離無常性者,謂如有一先為他主,非奴非使,能自受用,能驅(qū)役他作諸事業(yè),彼于后時,退失主性非奴使性,轉(zhuǎn)得他奴及所使性,于主性等,名為別離無常之性。
第一科「依內(nèi)」!敢纼(nèi)別離無常性者」,就是依據(jù)「內(nèi)」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它也有別離、無常的性格,也有這種性質(zhì)的事情,這是標,下邊解釋。「謂如有一先為他主」,譬如有一個人,他以前是為這一個團體的主人。什么叫做「主」?「非奴非使」,他不是奴仆,不是人使用的人,不是!改茏允苡谩,他能自主的受用一切事情,不需要給別人批準的!改茯(qū)役他作諸事業(yè)」,能驅(qū)使別的人,做各式各樣的事情,這幾句話是形容這個「主」的相貌!副擞诤髸r,退失主性」,那個人,經(jīng)過了多少時間,到后來的時候,退失了主的性格,「主」,這個自在力失掉了。這個「主性」,就是非奴非使叫做「主性」!皋D(zhuǎn)得他奴及所使性」,轉(zhuǎn)變成是別人的奴仆了,別人的使用者,這么樣一個性格的人。「于主性等,名為別離無常之性」,他那個自在力,對那自在力來說就叫做「別離無常之性」,「別離無!惯@叫做無常之性。所以在我們出家人,做佛教會長也好,你做一個寺廟的住持也好,你要想到有別離無常的,要想到這件事。
天二、依外
依外別離無常性者,謂現(xiàn)前有資生財寶,先未變異,未為別離無常滅壞。后時為王盜賊非愛及共財?shù)戎賷Z,或由惡作,加行失壞。
「依外別離無常性者」,這是第二科,依據(jù)外邊的事情,也有「別離無常性」。什么呢?「謂現(xiàn)前有資生財寶」,就是當前,就是現(xiàn)在,不是過去,就是現(xiàn)在當前,他有「資生」,資養(yǎng)生命的財富很多!赶任醋儺悺,他有這么多的財寶,在以前的時候,是沒有變化,一直他擁有,他擁有這個財寶。「未為別離無常滅壞」,他沒有被這個「別離無!顾茐,他一直擁有財寶。
「后時為王盜賊非愛及共財?shù)戎賷Z」,經(jīng)過多少時間,后來的時候,或者為「王」,為國家,被政府,政府有這個特權(quán),把你的財富沒收了;或者是為「盜賊」強盜,或者是小偷,或者是「非愛」就是有仇恨的人。「及共財?shù)取,就是和你共有財產(chǎn)的那個人,這個所有權(quán)不是你一個人,是還有多少人共同擁有這個財富,那些共財者思想有點轉(zhuǎn)變,就把你踢出去了,他們擁有這個財富,為王所劫奪,「為盜賊非愛及共財?shù)戎賷Z」,那么你這財富沒有了,財富同你分離了。
「或由惡作」,就是你造了一個嚴重的罪過的事情,這個就是過去世,你過去世,你有什么嚴重的罪過,有這種罪業(yè)!讣有惺摹梗讣有小故乾F(xiàn)在,現(xiàn)在你擁有這么多的財富,你要管理它,或者以財生財,或者是怎么怎么樣管理,你這個行動上你有錯誤,于是乎把財富丟掉了,賠了,賠本了。看這個小字:
《披尋記》一一○一頁:
或由惡作加行失壞者:此中惡作,謂宿所作業(yè)。加行、謂現(xiàn)非理作業(yè)方便。由二差別,說彼失壞。如前于食知量中已說此義。(陵本二十三卷九頁)
「或由惡作加行失壞者:此中惡作,謂宿所作業(yè)」,過去世、以前所造的罪業(yè)!讣有兄^現(xiàn)」就是現(xiàn)在,「非理作業(yè)」不合道理的行動、方法。「由二差別,說彼失壞」,就是「為王盜賊非愛及共財?shù)戎賷Z」,這是一種!富蛴蓯鹤骷有小,這又是一種。由這二種差別,「說彼失壞」,說彼把財富失壞了,不屬于你的了,你失掉了所有權(quán)了,這叫做「別離無!。「如前于食知量中已說此義。(陵本二十三卷九頁)」。
或方便求而不能得。
或者是我想要,我沒有財富,我用我的智慧,用我的能力我去求這個財富,「而不能得」,得不到;或者失掉了以后,我還想辦法求回來,恢復(fù)回來!覆荒艿谩梗褪秦敻煌惴蛛x了。
亥三、結(jié)
如是等類,應(yīng)知是名由別離行知無常性。
前面這么多的不同,這么多的原因,應(yīng)知道「是由別離行知無常性」,有內(nèi)有外的不同,外又有這三種不同,這是「別離性」。
酉三、法性行(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復(fù)由法性行故觀無常性?
這是第三科,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法性行故觀無常性」呢?下面第二科解釋。
戌二、釋
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于現(xiàn)在世猶未合會,于未來世當有法性。如實通達如是諸行,于未來世當有法性。
「謂即所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于現(xiàn)在世猶未合會」,這三種無常,在現(xiàn)在這個時期又沒有和你碰到一起,你還沒有倒霉!赣谖磥硎喇斢蟹ㄐ浴,現(xiàn)在沒有,但是「未來世」就是將來世,還是有這種事情的,有這個「法性」。因為這些財富的這種事情是這種性格,它就是不會永久的。「如實通達如是諸行,于未來世當有法性」,就是你修無常觀的佛教徒,你應(yīng)該真實的明白這件事,「如是諸行」就是這么多的財富,于未來世會有「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的,這樣會有的。這是解釋,下面第三科結(jié)束。
戌三、結(jié)
如是等類,名為通達法性無常。
你的財富不會永久的,你要知道,知道這件事。
《披尋記》一一○一頁:
于未來世當有法性者:謂未來世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定當?shù)糜薪K不超越如是法性故。
「于未來世當有法性者:謂未來世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定當?shù)糜小,一定會有,這三種無常一定會有的!附K不超越如是法性故」,無常就是「法性」,所以這些有為法,它不會超越這個無常的法性的,一定是要無常的。
這是第三科說完了,下面第四科「合會行」。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酉四、合會行(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復(fù)由合會行故觀無常性?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戌二、釋
謂即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于現(xiàn)在世合會現(xiàn)前。如實通達如是諸行,于現(xiàn)在世現(xiàn)前合會。
「謂即如是變異無常、滅壞無常、別離無常,于現(xiàn)在世合會現(xiàn)前」,萍水相逢和你遇到,遇到在一起去,你就是有這種事情了。「如實通達如是諸行,于現(xiàn)在世現(xiàn)前合會」,你要真實的,不是迷迷糊糊的,你不認真的思惟,不是!你要真實的通達,這些有為法于現(xiàn)在世,現(xiàn)前了,和你碰到一起去了,你也就會遭遇到這些「別離無常、滅壞無常、變異無!沟。第三科「結(jié)」。
戌三、結(jié)
如是等類,名為通達合會無常。
申二、結(jié)
彼于如是內(nèi)外諸行五無常性,由五種行,如其所應(yīng)作意修習多修習故,獲得決定。
這是第二科,結(jié)束這一段!副擞谌缡恰梗褪悄莻修行人,那位禪師對于這個,這個是什么?指「內(nèi)外諸行」五種無常性!赣晌宸N行」,由這五種觀行,在奢摩他里面去觀察,「如其所應(yīng)作意修習多修習故」,「如其所應(yīng)」,這個是變異無常,是這樣修觀; 是滅壞無常,這樣修觀;別離無常,這樣修觀;「修習」而要「多修習故,獲得決定」,就在你的思想里邊,在你的智慧上,就決定知道是無常的,這樣子。就是這五種無常,到此做一個結(jié)論。
未二、苦行攝(分三科) 申一、標
如是由證成道理及修增上故,于無常行得決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
這是第二個:苦行。前邊是五個無常行,說完了。現(xiàn)在第六個是苦行,屬于這一面的。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如是由證成道理」,前面這一大段文,由佛的圣言量來證成是無常的,由現(xiàn)見知道是無常的,叫「證成道理」!讣靶拊錾瞎省梗霸谏菽λ镄逕o常觀的力量的關(guān)系,「于無常行得決定」,決定知道是無常的,不會執(zhí)著還有一百年,不會這么想的!傅脹Q定已;從此無間趣入苦行」,就從這里開始,沒有第三法來加在里面,你就進入到苦的觀行了。這是標。
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別釋三行」。分三科,第一科解釋「不可愛行」。分兩科,第一科「釋」。
申二、釋(分三科) 酉一、別釋三行(分三科)
戌一、不可愛行(分二科) 亥一、釋
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常。是無常故,決定應(yīng)是有生法性。如是諸行,既是生法,即有生苦。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作是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你在奢摩他里作這樣的無常觀行的思惟:「如是諸行皆是無!梗涂隙ǖ闹肋@一切有為法是不長久的!甘菬o常故,決定應(yīng)是有生法性」,因為他是不是永久的,就決定知道他應(yīng)該「是有生法性」。這因緣生法,原來是沒有的,現(xiàn)在因緣和合了,就出現(xiàn)了。叫「有生法性」,他有生。如果無為法,就是無生,無生無滅。這有為法,就是現(xiàn)在沒有,他會有的,因緣和合他就有了。
「如是諸行,既是生法」,這些內(nèi)外,這些有為法,既然是因緣所生法,「即有生苦」,他若生,他就有苦。因為你若不生,就沒有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這些事情。所以這個生是眾苦之本了。「既有生苦,當知亦有老病死苦」,你生了以后,就有老、有病、有死的苦,老苦、病苦、死苦;還有「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生苦乃至到求不得苦是七苦。這是由無常故,就知道這個諸行還有七種苦惱。
亥二、結(jié)
如是且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行。
這是第二科,結(jié)束這一段文。前面這個修這么多的無常行,就會有這么多的苦。而這些苦是不可愛的。老也不是可愛的,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都不是可愛的事情。你這樣觀行,這樣觀,「趣入苦行」,你就由無常行進入到苦的觀行了。怎么樣觀察苦?就是這樣觀察。前邊這個苦行,觀察完了。現(xiàn)在「結(jié)縛行」,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戌二、結(jié)縛行(分三科) 亥一、標
如是復(fù)于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jié)縛行,趣入苦行。
「如是復(fù)于有漏有取,能順樂受一切蘊中」,這個前邊這一段文,「如是」!笍(fù)于有漏有取」,這個「有漏有取」后邊有解釋。總而言之,他就是五蘊,五蘊是有漏的、是有取的!改茼槝肥堋惯@個時候,你的色受想行識,「能順樂受」,能隨順引發(fā)樂的覺受。你這時候這五蘊有這種事情!敢磺刑N中」,這個樂受不會離開你的五蘊的,另外有樂受。一切的樂受,都在你的色受想行識里面。
「由結(jié)縛行,趣入苦行」,這時候有這種可能,也就是出現(xiàn)了這種因緣,能順于樂受的這一切境界。那么這種境界!赣山Y(jié)縛行,趣入苦行」,就是由你內(nèi)心里面有煩惱,煩惱是結(jié),是縛!赣山Y(jié)縛行」,煩惱也是行,也是心法。這個煩惱,「趣入苦行」,就綁住你進入到苦惱的境界去了,你不能不去的。你的煩惱把你綁住,把你綁票,你不去也得要去,到苦惱里面去。而這個「順樂受」,實在是你自己愿意去的。愿意去,在佛菩薩來看,就是你的愛煩惱,你愛煩惱把你綁住了,把你送到苦惱的地方去了。就是你歡喜的那個境界去了。你的愛煩惱,把你綁住,送到你歡喜的地方去。若在佛來看呢,就把你送到苦惱里面去了。你自己不認為是苦,認為是快樂,是這么回事。這是標。下面是「征」。
亥二、征
所以者何?
怎么叫做「由結(jié)縛行,趣入苦行」呢?
亥三、釋
以于愛等結(jié)處,生愛等結(jié)。于貪等縛處,生貪等縛。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
「以于愛等結(jié)處,生愛等結(jié)」,這個「愛等結(jié)」,就是愛結(jié)。一共有九結(jié):愛結(jié)、恚結(jié)、慢結(jié)、無明結(jié)、見結(jié)、取結(jié)、還有疑結(jié)、嫉結(jié)、慳結(jié),這九種結(jié)。這九種結(jié),它的生起,一定有一個因緣的,叫做「處」。「愛等結(jié)處」,就是引發(fā)這些煩惱的一個所緣緣的境界。這個所緣緣境界出現(xiàn)的時候呢,「生愛等結(jié)」,愛煩惱的所緣緣就生出愛煩惱了。乃至嫉妒、慳吝的煩惱的因緣,就生出來嫉妒、慳吝等的煩惱。
「于貪等縛處,生貪等縛」,這個「貪等」就是貪瞋癡,也是有個所緣緣的境界。這些都是系縛,這煩惱系縛著你。你不貪,不可能是不貪的,就是把你綁住了。「生貪等縛」,那個所緣緣的境界,引生你內(nèi)心的貪瞋癡的系縛。這個「愛等結(jié)」,九結(jié)和「貪等縛」,他們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輕重之別。九結(jié)是比較輕的,貪瞋癡是重的。就是由輕而重,由小而大。這個煩惱是這樣子。
「便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你有了「貪等縛」,有九結(jié)、有三種縛,結(jié)果就能使令你「招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赋畋瘧n苦」愁思、愁慮、悲傷、憂郁,很多的痛苦。這個「生老病死」是生理上的苦惱。這個「愁悲憂苦」是你心理上的苦惱,身心的苦惱!敢磺袛_惱,純大苦蘊」,這是總說的。生理上的苦惱、心理上的苦惱,總合起來,就是「純大苦蘊」,就是你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面有一切的擾惱,都在里邊了。一切擾亂你,令你苦惱的事情,都在這里頭。這件事,這些東西,就是由于你有九結(jié)、有三縛所引起的、現(xiàn)出來的。這是這個結(jié)縛行能令你生出苦惱。
《披尋記》一一○二頁:
以于愛等結(jié)處等者:結(jié)有九種:謂愛結(jié)、恚結(jié)、慢結(jié)、無明結(jié)、見結(jié)、取結(jié)、疑結(jié)、嫉結(jié)、慳結(jié)?`有三種:謂貪瞋癡。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jié)。令于善行不隨所欲,故名為縛。義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八卷六頁)由是說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
「以于愛等結(jié)處等者:結(jié)有九種:謂愛結(jié)、恚結(jié)、慢結(jié)、無明結(jié)、見結(jié)、取結(jié)、疑結(jié)、嫉結(jié)、慳結(jié)」,這九種煩惱!缚`有三種:謂貪瞋癡。當知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jié)!惯@個結(jié)字怎么講?就是能令你有苦惱,你的煩惱令你有苦惱。你有愛、恚、慢、無明這么多的結(jié),他這個結(jié),令你有苦惱。你放縱這個煩惱,結(jié)果煩惱就給你苦惱,給你受苦,這叫做「結(jié)」!噶钣谏菩胁浑S所欲,故名為縛」,這個貪等縛,縛是系縛,把你綁住了,這什么意思呢?「令于善行不隨所欲」,使令你對于有功德的活動,你不能夠隨所欲為。你想要做功德,不行!它障礙你,「故名為縛」。你的貪瞋癡障礙你作不成!噶x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八卷六頁)由是說能招集生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純大苦蘊」,這樣意思。
戌三、不安隱行(分三科) 亥一、標
如是復(fù)于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蘊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
前面結(jié)縛行,是能順樂受一切蘊中,由結(jié)縛行趣入苦行,這是順樂受,F(xiàn)在第三科是「不安隱行」,分三科,第一科「標」。
「如是復(fù)于有漏、有取」,前面說是由結(jié)縛行引入壞苦,引眾生在世間上受苦不是這一種的,如是前面結(jié)縛行是這樣子!笍(fù)于有漏」,還是在你這個色、受、想、行、識里邊!疙樂强鄻芬磺刑N中」,你的受、想、行、識有時候順樂受,有時候順苦受;這個時候順非苦樂,你這個時候就是這樣子的「一切蘊中」!赣刹话搽[行」,你這個時候是非苦非樂,這個就叫做不安隱行。「趣入苦行」,也引你到苦惱的地方去。這是標。下面第二科「征」。
亥二、征
所以者何?
所以然是什么呢?為什么順非苦樂,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呢?這是征。第三科解「釋」。
亥三、釋
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粗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
「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你的色、受、想、行、識是有漏,是有取的。這個時候有漏、有取,當然通于樂受、通于苦受。而現(xiàn)在呢,是順于非苦樂。這個時候你的感覺也不苦也不樂,在我們欲界的人也有這種感覺,但是這個地方,如果到了色界四禪就是非苦非樂。由不安隱「順非苦樂一切蘊中」!赣刹话搽[行,趣入苦行」就是你在奢摩他里面修這不安隱行,那就感覺到苦了,這是標。下面第二科征,「所以者何?」下面第三科解釋!赣新、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這「有漏、有取」是指什么說的呢?就指你順于非苦非樂的一切諸蘊的覺受,這一切諸蘊這時候是非苦非樂,這非苦非樂里面是有漏、有取的、是有煩惱的。
「粗重俱行苦樂種子之所隨逐,苦苦、壞苦不解脫故,一切皆是無常滅法」,順非苦樂一切的色受想行識里面,里面有「粗重俱行」,有粗重和它同時俱生俱滅。是什么呢?就是「苦樂種子之所隨逐」,就是令你苦惱的種子,種子就是功能,這種功能能令你苦惱,這是苦種子;這種功能能令你輕安,得輕安樂,得廣大喜樂;這種種子之所隨逐,你現(xiàn)在色、受、想、行、識里邊,現(xiàn)在是不苦不樂,但是它里邊有「粗重俱行的苦樂種子之所隨逐」,隨逐你,在你的色、受、想、行、識里面隨逐你。「苦苦、壞苦不解脫故」,那個苦種子能令你受苦苦;樂種子能令你受壞苦,這二種苦你并沒有解脫,你現(xiàn)在雖然是不苦不樂,但是并沒有解脫苦樂,沒有解脫這二種苦,這二種苦沒解脫故,由「一切皆是無常滅法」,解脫、不解脫,總而言之你都是生滅變化?催@個《披尋記》解釋這個有漏、有取。
《披尋記》一一○二頁:
有漏、有取順非苦樂一切諸蘊等者:佛世尊說:略五取蘊皆名為苦。義顯諸蘊是行苦性。以此諸蘊從后有業(yè)煩惱所生。是故說言有漏、有取。與不苦不樂受相應(yīng)俱有,是故說言順非苦樂,此粗重性遍行一切若樂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樂受中,是故說言粗重俱行。若于不苦不樂受中,不能了知一切唯苦,于其所生苦受、樂受生不舍思,起不舍行,故為苦樂種子之所隨逐,由是說言苦苦、壞苦,不得解脫,依此義故,佛世尊說。應(yīng)觀不苦不樂受性,是無常有壞滅法。謂已滅者,即是無常,其未滅者,是滅壞法。如攝異門分說(陵本八十三頁十五頁)。
「有漏、有取順非苦樂」,它有漏、它有取,而它本身是順非苦樂,能令你隨順,感覺到不苦也不樂。「一切諸蘊等者:佛世尊說:略五取蘊皆名為苦」,略說你的色、受、想、行、識都叫做苦,你有色也是「苦」,受想行識都是苦!噶x顯諸蘊是行苦性」,這一句話「順非苦樂一切諸蘊」,這表示這個時候呢,這色、受、想、行、識是行苦,在三苦里面不是壞苦,也不是苦苦。「以此諸蘊從后有業(yè)煩惱所生」,因為你這個色、受、想、行、識諸蘊!笍暮笥袠I(yè)」,從現(xiàn)在的生命體這叫做自體有,這個生命之后,還有生命,那個諸蘊呢,從后有業(yè)煩惱生起,后有業(yè),一個業(yè),一個煩惱。「后有業(yè)」,就是將來生命的因,能得將來生命的因,就是后有業(yè),不但是業(yè)還有煩惱,煩惱所生,能令你的五蘊生起來。「是故說言有漏、有取。與不苦不樂受相應(yīng)俱有,是故說言順非苦樂」,所以這么說!复舜种匦员樾幸磺腥魳肥苤校艨嗍苤小,這個粗重性,苦樂受的種子就是粗重性,「遍行一切」,它普遍地活動在一切苦受之中,樂受之中也是有的!溉艨嗍苤腥舨豢嗖粯肥苤校枪收f言粗重俱行」,是這樣的意思。
「若于不苦不樂受中,不能了知一切唯苦」,說是這個禪師,他于不苦不樂受中,不能明白一切皆是苦!樂受也是苦,苦受也是苦,不苦不樂受也是苦,不能了知一切皆是苦。「于其所生苦受、樂受生不舍思」對他苦樂受的種子生出來的苦受和樂受,「生不舍思」就引出來一種執(zhí)著的思惟,不舍就是「執(zhí)著」,舍就是「無著」!溉粲诓豢嗖粯肥苤,不能了知一切唯苦」,「于其所生苦受、樂受生不舍思」,若舍就是無著的意思,不舍就是有執(zhí)著的意思!钙鸩簧嵝小咕褪巧饋聿荒軛壣幔@個苦受、樂受不能棄舍的;你棄掉了樂受,誰愿意棄樂受?愿意棄苦受,而不愿意棄樂受,但苦受、樂受是不相離的,你有樂受你就有苦,所以「生不舍思」,不能棄舍。
這個「舍思」,思心所就是業(yè),就是行動。你行動的時候,你身體的行動和口上的語言是由思心所表現(xiàn)出來的!钙鸩簧嵝小,你心里面也不舍思,你行動上也不舍行,就是不能夠不執(zhí)著的!腹蕿榭鄻贩N子之所隨逐」,你心里面有執(zhí)著的這種思惟,所以你就會為苦樂種子之所隨逐,如果你不受一切法,就是生不舍思,起不舍行,你能夠有無著、無住的這種大智慧,就不為苦樂種子之所隨逐了。「由是說言苦苦、壞苦,不得解脫,依此義故,佛世尊說。應(yīng)觀不苦不樂受性,是無常有壞滅法。謂已滅者,即是無常,其未滅者,是滅壞法」,現(xiàn)在雖然沒有滅壞,將來會滅壞的。
酉二、別配三苦(分二科) 戌一、壞苦
如是行者,于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jié)縛行,趣入壞苦。
前面是別釋三行:不可愛行、結(jié)縛行、不安隱行,現(xiàn)在底下「別配三苦」。就是以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配三苦。分三科,第一科是「壞苦」。
「如是行者,于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由結(jié)縛行,趣入壞苦」,前面這一段文說的是這位修行人,于能「隨順樂受諸行及樂受中」,這個諸行能隨順樂受,那也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這些!讣皹肥苤小,樂受中就是你隨順樂受,樂受現(xiàn)前了,你的心在樂受里面。「由結(jié)縛行,趣入壞苦」,為什么人會這樣子呢?「由結(jié)縛行」,就是內(nèi)心有煩惱,內(nèi)心里有煩惱才能隨順樂受諸行及于樂受中,就是「由結(jié)縛行,趣入壞苦」,這樂受是壞苦。
戌二、苦苦
于能隨順苦受諸行,及苦受中,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
能隨順苦受的諸行,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遇見了色聲香味觸法諸行!讣翱嗍苤,由不可愛行,趣入苦苦」,前面那個不可愛行,趣入到苦苦。
戌三、行苦
于能隨順不苦不樂受諸行,及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行苦。
能順不苦不樂受的諸行,也還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這些法!讣安豢嗖粯肥苤小,就是你能隨順不苦不樂受中,由不安隱行,趣入苦行,你觀察是不安隱,就是那里面有苦受種子、有樂受種子,它一現(xiàn)行了,就令你有所變動。那就叫做不安隱行增上力故。
酉三、結(jié)說三受
如是由結(jié)縛行、不可愛行、不安隱行增上力故;于三受中作如是說:諸所有受,皆悉是苦。
「于三受中,作如是說」,由這三種受。「諸所有受,皆悉是苦」,苦受是苦,樂受也是苦,不苦不樂受也是苦。
申三、結(jié)
如是名為由無常行,作意為先,趣入苦行。
前面這一大段就是由無常行,就是十種無常行!缸饕鉃橄取梗阍谏菽λ锩孢@樣作意,去觀察。「為先」,就是以它為領(lǐng)導(dǎo)者,為主要的一部份!溉と肟嘈小,進一步去觀察一切法,色受想行識是苦。
《披尋記》一一○三頁:
諸所有受皆悉是苦者:攝異門分說,謂諸樂受,變壞故苦。一切苦受,生住故苦。非苦樂受,體是無常,滅壞法故,說之為苦,乃至廣說,(陵本八十三卷十五頁)其義應(yīng)知。
「諸所有受皆悉是苦者:攝異門分說,謂諸樂受,變壞故苦」,這是樂受,樂受不變壞的時候,人感覺快樂嘛,它若是變壞的時候,你就感覺苦惱了。所以「謂諸樂受,變壞故苦」!敢磺锌嗍埽」士唷,一切苦受生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苦,一切苦受存在的時候,你也感覺到苦,「生住故苦」。「非苦樂受,體是無常」,這時候你的內(nèi)心不感覺到苦,也不感覺到樂,但是這個「非苦樂受」它不是永久的!笢鐗姆ü省,因為它是一定要滅壞的,是屬于這種法故!腹收f之為苦」,所以說是苦,「乃至廣說」。
未三、空行攝(分二科) 申一、釋(分二科) 酉一、舉有所得
復(fù)作是念:我于今者,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唯有假名我我所法,唯有其見,唯有假立此中可得。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復(fù)作是念」,這個禪師在奢摩他里面,心里面還這樣的念:「我于今者」,我現(xiàn)在,「唯有諸根」,唯獨有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肝ㄓ芯辰纭梗ㄓ醒鄱巧嗌硪馑墤]的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肝ㄓ袕谋怂T受」,唯有從六根引發(fā)六識去觸對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心里面就會有受;蛘呤菢肥、苦受、不苦不樂受。「唯有其心」,這個時候唯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是六識是他的心。這個「唯有諸根,唯有境界,唯有從彼所生諸受,唯有其心」,這是因緣所生法。
「唯有假名」,這是在這個有這么多的東西,就是十八界,諸受!肝ㄓ屑倜椅宜ā,這個時候這個眾生,一定是執(zhí)著有我我所的?墒沁@個時候應(yīng)該觀察我我所是假名字,但有名無實,不是真實有我我所法!肝ㄓ衅湟姟,這個時候唯有從六根六塵六識這假名我我所法中就會有諸見:有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好多見!肝ㄓ屑倭⒋酥锌傻谩,這些諸見都是方便安立的!复酥锌傻谩,可以得到安立的,不是有真實,是不可得的。「唯有假立此中可得」。
「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就是這么多,你若把這么多生命體的內(nèi)容除掉了呢,「更沒有若過」,或者超過這個數(shù)目還有多少,或者是「若增」,或者是有增加多少,這樣意思!赋烁鼰o若過若增」。前面是「有所得」,下面第二科「無所得」。
酉二、明無所得
如是唯有諸蘊可得。于諸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或復(fù)于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驈(fù)說彼能造諸業(yè),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
「如是唯有諸蘊可得」,前面這一段文的觀察,你就會知道只有色受想行識可得!赣谥T蘊中,無有常恒、堅住、主宰,或說為我,或說有情」,在色受想行識諸蘊里面沒有「常恒堅住」,堅固地存在;「無有常恒」,不是有永久性的,無有堅住的;「無有主宰」,也沒有說有一個東西是有主宰力量,就是沒有我了。「或說為我」,這個境界無有常恒堅住主宰,那么這里面就只是有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而已。那么這樣子在里邊這個情形,「或說為我」,或說這就是我,我就是這樣子。「或說有情」或說這是有情,這個有情有常恒堅住主宰的作用,這個叫有情,這個叫做我,F(xiàn)在說修無我觀,就是沒有這個我。
「或復(fù)于此說為生者、老者、病者,及以死者」,或者說于此色受想行識里邊,「說為生者」這個中陰身去投胎去,一剎那間色受想行識現(xiàn)前就是「生」,叫做「生者」。而這個生者的意思就是它是色受想行識所生之法的主體者,它是能生的!咐险摺股眢w疲勞了是老了,衰老了,但是心里面有色受想行識這個我的!覆≌摺拐f這個時候病痛了!讣耙运勒摺。
「或復(fù)說彼能造諸業(yè),能受種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無有我故」,上面說到「無所得性」,「或復(fù)說彼能造諸業(yè)」,說這個我能造諸業(yè)!改苁芊N種果及異熟。由是諸行皆悉是空」,從這看,這么多,六根也好、六境也好、六識也好,乃至諸受也好,乃至我我所也好,這些諸法!富驈(fù)說彼能造諸業(yè)」就是作者!改苁芊N種果及異熟」,這個「種種果」是現(xiàn)在所受的果報,「異熟」是將來受的果報!赣墒侵T行皆悉是空」由這樣說法皆悉是空,什么理由說它是空?「無有我故」,這里面沒有我,生老病死里面沒有我,死亡里面也沒有我。
申二、結(jié)
如是名為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
這空性就是無我,不可得也是無我,由無我行趣入空性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一○三頁:
由是諸行皆悉是空者:唯依諸蘊假說我等有種種相,當知此種種相唯是諸行,除此別無我等自相可得,是故說言皆悉是空。
「由是諸行皆悉是空者,唯依諸蘊假說我等有種種相」,有這么多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很多相!府斨朔N種相唯是諸行,除此別無我等自相可得,是故說言皆悉是空」。這下邊是第四科「無我行」。前邊是說的「空行」,這是說「無我行」。
未四、無我行攝(分二科) 申一、釋
復(fù)作是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yīng)。彼亦一切從緣生故,不得自在,不自在故皆非是我。
「復(fù)作是念」,這位禪師他在奢摩他里他這樣作念:「所有諸行,與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yīng)」,所有的這一切法,當然在這里面單說有漏的、有為的有漏法!概c其自相及無常相苦相相應(yīng)」,「自相」就是不遍于他法的,在別的法上沒有這件事,只有你有你自己的性格,其他的人沒有,那就叫做「自相」。「及無常相」,所有的有為法都有變異相,都有無常相,像前面說的!缚嘞嘞鄳(yīng)」,就是生老病死苦,苦相相應(yīng)。「彼亦一切從緣生故」,這時候這些自相、共相、苦相相應(yīng)的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里沒有我叫做空行,現(xiàn)在說「彼亦一切從緣生故」,這色受想行識每一法都是因緣有的!覆坏米栽凇梗筒荒塥氉缘卮嬖,不可以!覆蛔栽诠式苑鞘俏摇,所以這一切諸行都不是我。
申二、結(jié)
如是名為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
你現(xiàn)在觀察不自在,你就通達無我義了,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
巳二、覺了諸諦(分三科) 午一、現(xiàn)不現(xiàn)見別(分二科) 未一、于現(xiàn)見蘊(分二科)
申一、釋(分四科) 酉一、苦諦相(分三科) 戌一、標
如是行者,以其十行攝于四行,復(fù)以四行了苦諦相。
這是第二科覺了四諦,前面觀察十行這一大科說完了,現(xiàn)在第二科觀察四諦。分三科,第一科是現(xiàn)不現(xiàn)見別。「如是行者」,前邊修十種行的這位禪師!敢云涫袛z于四行」,它一共有十種觀行就含攝了佛陀說的這四種行!笍(fù)以十行所攝的四行去了苦諦相」,去明白苦的相貌。
戌二、配(分四科) 亥一、無常行
謂無常行五行所攝: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
這底下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是標,下面第二科是「配」。分四科,亥一「無常行」!钢^無常行」,前面以十行攝于四行,復(fù)以四行了苦諦相,這下邊解釋。「謂無常行五行所攝」,這無常行,苦諦用無常去觀察,這個無常行是什么呢?「五行所攝」,用五種觀行都屬于無常行,那五種行呢?「一、變異行,二、滅壞行,三、別離行,四、法性行,五、合會行」,這前面解釋過了。
亥二、苦行
苦行三行所攝:一、結(jié)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
這是第二科,第二科是「苦行」。前面是無常行,包含了五種行,下面說到苦行,它包含了三種行所攝!敢、結(jié)縛行,二、不可愛行,三、不安隱行」,這三行屬于苦行。
亥三、空行
空行一行所攝:謂無所得行。
第三科是「空行」,空的觀行,在奢摩他里修如是觀,名為空行!缚招幸恍兴鶖z」,苦行是三行所攝,無常行是五行所攝,苦行三行所攝,加起來就是八行。那么,第三空行是一個觀行所攝!钢^無所得行」,在空行里面無所得行、覓我不可得、無所得行,無所得行就叫空行。
亥四、無我行
無我行一行所攝:謂不自在行。
「無我行一行所攝」,無我行在十行里面來說呢,能攝到一個行!钢^不自在行」,就叫做「無我行」。
戌三、結(jié)
彼由十行悟入四行。
彼由這個十種觀行悟入到四行,就是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這第二科集諦相。前面苦諦相解釋完了,苦諦這一段很長。下邊是說「集諦相」,分兩科,第一科是「標」。
酉二、集諦相(分二科) 戌一、標
復(fù)由四行,于苦諦相正覺了已,次復(fù)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
「復(fù)由四行于苦諦相正覺了已」,「復(fù)由四行于苦諦相」,就是前面說的這個四行: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赣诳嘀B相正覺了已,次復(fù)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這個苦行觀察完了,苦諦觀察完了,次復(fù)觀察如是苦諦,這個苦諦什么因,何因而有?何所集成,「何起」怎么樣會生起苦呢?「何緣」,什么緣的力量使令你有苦?這是標!复螐(fù)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什么因緣、什么集、什么起、什么緣,而有如是苦諦呢?「由斷彼故,苦亦隨斷」由于斷了因集起緣,苦也就沒有了,「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這是標。
下邊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第一義」。一共有三種解釋,這是第一義的解釋,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釋因。
戌二、釋(分三科) 亥一、第一義(分四科) 天一、名因
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為因。
就是這個禪師在奢摩他里面修毗缽舍那觀,他就了知到愛能引苦故,知道這苦是從什么地方來呢?是由愛來的。有愛就會有苦,「愛能引苦」。所以愛是苦的因,「說名為因」。
這個愛能引苦:譬如說是,我們看那個殯儀館那里,很多人死了,我心里不動,沒有關(guān)系,看見和沒看見一樣。但是,若是我的哥哥、我的弟弟、我的父親、我的母親若死,那可不行,心里邊痛。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你有愛。你對于你的父母兄弟姊妹有愛,所以你心里苦。其他的人哪,他有病、他倒霉、他死,你無動于衷,就是你對他沒有愛。如果那個人是我的好朋友,他若是倒霉了,我也是苦,因為我對他有愛。所以「愛能引苦」。這是一回事。斷了愛的……阿羅漢沒有愛了,阿羅漢沒有苦。但是阿羅漢有智慧,有智慧的時候,就知道這件事怎么做,怎么做。就是不用愛來處理事情,用智慧來處理事情。用智慧處理事情的時候沒有苦,用愛來處理事情就會引起苦、引起問題,這是一個很明顯的事情。愛能引苦,愛所以是苦的因。
天二、名集
既引苦已,復(fù)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為集。
這是解釋這個「集」,什么叫做「集」!讣纫嘁选,這個愛,你有了愛的時候,就能令你有苦惱。你的心里面有愛一動,就熏習了一個力量。你常常有愛在活動呢,這個力量就愈來愈多。愈來愈多,這個力量,它是苦因,但是它還沒有力量去把苦引出來,它不能。所以「復(fù)能招集」,你繼續(xù)愛呢,就使令愛所栽培的、所種植的苦因力量加強了,它就能招集,把苦能集來、集聚來,是這個意思!讣纫嘁,復(fù)能招集,令其生故」,能令這個苦出現(xiàn),「說名為集」,能令苦出現(xiàn)的這個力量,叫做「集」。而這個集是誰?就是這個愛,愛繼續(xù)愛的時候就是集了。
天三、名起
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為起。
「既生苦已,令彼起故」,既然你不斷的愛所熏成的力量能令苦生起,這時候叫做「生」,這時候這個愛叫做生!噶畋似鸸省梗沽钸@個苦現(xiàn)出來了。前邊是「生苦」能令苦生,苦還是沒生,只是有力量叫它生,現(xiàn)在「令彼起故」,就是令苦現(xiàn)出來了!刚f名為起」,這叫做起。
天四、名緣
復(fù)于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故,說名為緣。
第四科是緣!笍(fù)于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復(fù)于當來」,這個苦現(xiàn)出來以后,就是生老死現(xiàn)出來了!笍(fù)于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現(xiàn)出來以后,又怎么的呢?你這個愛,又繼續(xù)在那里,能攝受苦的種子,來種植苦的種子,繼續(xù)這樣做。這個攝受苦的種子,就是能成就苦的力量,栽培苦的力量。「次第招引諸苦集故」,以后你栽培了苦的種子,叫做集。由這個種子引苦現(xiàn)起,就叫做苦。這個時候就叫做緣。這樣說呢,這個緣,是指未來的苦,愛能令當來也有苦,叫做緣。前面是因、集、起,是指由過去到現(xiàn)在;這個緣就是由現(xiàn)在到未來,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一一○四頁:
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至說名為緣者:謂愛能植眾苦種子,是名為因。既植種已,復(fù)能相續(xù)潤彼令生,是名為集。種既潤已,令于五趣差別生起,是名為起。既生起已,復(fù)與當來諸苦為引發(fā)緣,是名為緣。
「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至說名為緣者:謂愛能植眾苦種子,是名為因!惯@個《披尋記》這個解釋比較分明一點!笎勰苤脖娍唷梗覀兊膼壑脑谏曄阄队|上活動;初開始活動的時候呢,「能植眾苦種子」,能種植令你苦惱的功能性。這功能性原來是沒有的,你的愛一活動,就有了,有了種子;這個種子將來能令你苦,「是名為因」!讣戎卜N已,復(fù)能相續(xù)潤彼令生」,既然栽培了苦的種子以后,你還繼續(xù)地愛,繼續(xù)地愛,這個愛的力量,滋潤那個種子,叫它生苦,「是名為集」。
「種既潤已,令于五趣差別生起,是名為起。」這樣說呢,頭一開始,「謂愛能植眾苦種子」,實在就是無明緣行。無明緣行的結(jié)果,就有了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讣戎卜N已,復(fù)能相續(xù)潤彼令生」,就是十二緣起的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了。你繼續(xù)地愛,這個力量能滋潤你以前栽培的那個種子,叫它力量強大,它就有力量令苦生起,「是名為集」!阜N既潤已,令于五趣差別生起,是名為起」:這個種子既然被愛滋潤了以后,「令于五趣」這個種子力量更大了,更大到什么程度呢?「令于五趣」,使令你在這個五種趣中:天、人、地獄、餓鬼、畜牲,這五種趣里邊,「差別生起」:不同的果報就現(xiàn)起了。你做善,這個愛有多少拘束,不是太無限度的愛,是有限度的愛,就是有點道德的,那么就在人天中得果報;如果是沒有道德,無限度的愛的話呢,那就跑三惡道去了。相續(xù)令生,「五趣差別生起,是名為起」。
「既生起已,復(fù)與當來諸苦為引發(fā)緣」,「既生起已」,就是你果報一現(xiàn)起了以后,現(xiàn)起了以后又怎么的呢?你還繼續(xù)愛,繼續(xù)愛呢,你這一愛,又給將來的「諸苦」,什么是苦,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是苦,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苦。能為將來的眼耳鼻舌身意諸苦為引發(fā)緣,又引苦。就是這樣子沒完,不斷地引發(fā)諸苦,「是名為緣」。
前面那個苦諦,用無常、苦、空、無我這四種觀行觀察苦諦,F(xiàn)在觀察集諦,用因、集、起、緣這四個,來觀察這個集諦,是這樣子。這是第一種解釋。
亥二、第二義
復(fù)有差別:謂了知愛是取因故;復(fù)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復(fù)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又能引發(fā)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隨其所應(yīng),當知說明因集起緣。
「復(fù)有差別」,復(fù)有不同的解釋!钢^了知愛是取因故;復(fù)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謂了知愛是取因故」,這按十二因緣來說,這愛煩惱是取煩惱的前方便,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愛煩惱是取的前方便,因愛而有取,所以愛是取的一個因。這就叫做因,這因就這么講。
「復(fù)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復(fù)能招集」,這個愛,若繼續(xù)地愛呢,到取的時候,這十二因緣里邊的。河、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這四個取。這四個取,實在也就是愛。所以你這個愛,再繼續(xù)活動、廣大地活動,發(fā)展起來了。「復(fù)能招集」,就能招出這集來。什么叫做集呢?「即以其取為因有故」,就因為你這個取的煩惱的力量為因,而有了愛緣取的「有」,十二緣起的那個「有」。就是把那個栽培的種子,因為愛取的滋潤,它的力量強大了,能有苦惱,能使令你有苦惱現(xiàn)前,這叫做有。這個有就是業(yè)力。
「復(fù)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到了「有」的時候,你的愛沒有完,還是要愛的,所以「又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這個「有」,就是強大的業(yè)力,以它為導(dǎo)首,「當來生故」:將來的生命就現(xiàn)出來了。是這個意思,那么這叫做「起」。
「又能引發(fā)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你這個「有」,使令你的生命現(xiàn)起了呢,但是沒有到此為止,又能夠引發(fā)出來苦惱的事情。什么呢?「以生為緣」,因為你生命體現(xiàn)出來以后,就會有老病死等諸苦現(xiàn)起,「諸苦法故」,這就叫做「緣」。「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這叫做「緣」。這老病死以生為緣,實在就是以愛為緣;以愛為緣,就有老病死的問題了!鸽S其所應(yīng),當知說明因集起緣」,由前面這段文你就應(yīng)該知道,什么叫做因、什么叫做集、什么叫做起、什么叫做緣?催@《披尋記》解釋很清楚。
《披尋記》一一○四頁:
隨其所應(yīng)當知說名因集起緣者:此中差別,謂愛望于取支,說名為因。望于有支,說名為集。望于生支,說名為起。望老死支,說名為緣。
「隨其所應(yīng)當知說名因集起緣者:此中差別,謂愛望于取支,說名為因。」這個愛為取的因。這樣說,取也還是愛,但是這個愛特別重、特別強大起來,還是多方面的愛,這時候!竿谟兄,說名為集」:這個愛對有支來說,叫做集,就是能令你苦惱現(xiàn)起!竿谏,說名為起」:這個十二緣起的那個生支,就叫做起。就是你這個色受想行識現(xiàn)起了,你舊的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滅了,新的色受想行識一剎那生起了,這就叫做生。而這個生,就是這個生支,對愛來說,就叫生支。望于生支,說名為起,這時候愛叫做起!竿纤乐Вf名為緣」:這個愛,對老病死來說呢,就叫做緣。就是,以愛為緣而有老病死了,是這么意思。
亥三、第三義(分二科) 天一、釋(分二科) 地一、因
復(fù)有差別,謂正了知煩惱隨眠,附屬所依。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后有生因。
這是第三個道理的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因。
復(fù)有不同的意義,謂正了知,就是這位禪師在奢摩他里面,很正確明白了一件事,什么呢?「煩惱隨眠」,就是我們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的時候,這煩惱動了、貪瞋癡動了。動了沒有白動,就是在阿賴耶識里面造成煩惱種子,這叫做隨眠!该摺咕褪撬X,這是比喻,就是人出來活動,然后活動一個時期,疲倦了又去睡覺去了。說我們這個煩惱活動去,煩惱有時候活動、活動,它不能一直活動,它有時候休息了,活動叫現(xiàn)行,休息的時候叫做隨眠,隨眠其實就是煩惱的種子,煩惱的功能在那里。這個煩惱隨眠是所有的煩惱,各式各樣煩惱都有隨眠!父綄偎馈梗@個煩惱種子它在什么地方住呢?「附屬所依」,就是附屬你的所依的阿賴耶識里面,不過小乘佛教沒有明顯的說阿賴耶識,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識里面,就依附在那里住,叫做「附屬所依」。
「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后有生因」,現(xiàn)在從這么多的煩惱里面呢,一個有力量的煩惱,就是愛煩惱。愛煩惱的隨眠種子等,是當來世后有生因。這個「后」就是當來世,當來世生命的一個因,你這個愛的隨眠是將來生命現(xiàn)起的一個因,一個種子,一個力量。這是解釋因,解釋完了,下面第二科解釋集起緣,分二科。
地二、集起緣(分二科) 玄一、標
又正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yīng),是集起緣。
「又正了知彼所生纏」,「彼所生纏」,彼愛煩惱所現(xiàn)起的煩惱,「纏」是現(xiàn)起的煩惱。隨眠是種子,種子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就在我們心里面出來種種的煩惱了,叫做纏!赣终酥怂p」,你要知道彼愛隨眠所生的愛煩惱,就是愛煩惱現(xiàn)行叫做纏!鸽S其所應(yīng),是集起緣」,隨其各種因緣適應(yīng)的,那就叫做集、叫做起、叫做緣。這是標,下面第二科解釋。
玄二、釋
謂后有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后有愛,復(fù)能發(fā)起喜貪俱行愛。此喜貪俱行愛,復(fù)與多種彼彼喜愛為緣。
「謂后有愛能招引故」,這個煩惱種子、愛煩惱的種子一現(xiàn)行了呢,就有后有愛,愛煩惱種子活動出來叫后有愛,怎么叫后有愛呢?「能招引故」,能招引來以后的生命的現(xiàn)起。將來……我們這個生命終究有一天會死掉了的,以后還有生命,那個生命從那兒來的?就是從你的愛煩惱引出來的,是這樣子。「謂后有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這就叫做集。它有這力量,后有愛能引起將來的生命體,這叫做集。
「此后有愛,復(fù)能發(fā)起喜貪俱行愛」,這個后有愛又能夠發(fā)動出來一種愛,什么愛呢?「喜貪俱行愛」,就是你內(nèi)心的喜、你內(nèi)心的貪,這個喜不是清凈的,是染污的所以叫做貪。俱行、俱行愛,就是和你所愛的境界俱生俱滅,同時活動就叫做俱行愛。這個「喜貪俱行愛」,喜貪的所緣境是你的所有權(quán),這個所愛的境界是你的所有權(quán),這叫做喜貪俱行愛,你自己有權(quán)力……所愛的境界同時俱生俱滅叫作俱行。
「此喜貪俱行愛,復(fù)與多種彼彼喜愛為緣」,這個喜貪俱行愛,它不會知足的,這是我的,是我我所,是我所愛的境界,不到此為止了,不是的,它還會,這個喜貪俱行愛,它還會叫你突破所有權(quán)的范圍,「與多種彼彼喜愛為緣」,那些還不是我的所有權(quán),我繼續(xù)發(fā)展把它都搶過來,都屬于我的,就是彼彼喜愛為緣,這就叫做緣。下面結(jié)束。
天二、結(jié)
如是依止愛隨眠等、及三種纏,能生后有,及能發(fā)起諸愛差別,是故說名因集起緣。
「如是依止愛隨眠等」,這愛的隨眠沒有現(xiàn)行,這叫做因!讣叭N纏」,就是隨眠種子……「及三種纏」,就是愛的隨眠種子現(xiàn)出活動有三種煩惱!改苌笥小,能生起后來的生命!讣澳馨l(fā)起諸愛差別」,那就是……一個后有愛、一個是喜貪俱行愛、一個是彼彼喜樂愛,這是所愛的差別!甘枪收f名因集起緣」。
《披尋記》一一○四頁:
謂正了知煩惱隨眠至因集起緣者:此中差別依愛、后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如次說名因、集、起、緣。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jīng)說:愛者,謂于現(xiàn)在自體貪著。后有愛者:謂于未來自體希求。喜貪俱行愛者:謂于已得攝受資財現(xiàn)前境界深生味著。彼彼喜樂愛者,謂于未得攝受資財非現(xiàn)境界種種追求。其義應(yīng)知。
「謂正了知煩惱隨眠至因集起緣者:此中差別依愛」,是愛的種子!负笥袗邸⑾藏澗阈袗、彼彼喜樂愛」,是依愛的種子,現(xiàn)出來的行動,這三種愛!溉绱握f名因集起緣」,在種子的時候叫做因,那種子現(xiàn)行的三種愛,按照次第集、起、緣,「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jīng)說:愛者謂于現(xiàn)在自體貪著」,現(xiàn)在已經(jīng)現(xiàn)前的我們的生命體,愛著這個 身體,這是一種愛!负笥袗壅撸褐^于未來自體希求」,這是現(xiàn)在這生命體結(jié)束了,還希望再有一個生命體,那么叫后有愛,另外我們佛教徒因為學習佛法,知道我們這個生命不會永久存在,將來還要有生命,就會想,我希望將來的生命比現(xiàn)在好一點,那么這就叫做后有愛。「喜貪俱行愛者:謂于已得」,就是說你用你的智慧力量,用你的業(yè),過去福德業(yè)力的力量的活動力,你已經(jīng)成就了。「已得攝受的資財現(xiàn)前境界深生味著」,因為你自己的活動力量,你積聚了很多的資財、很多的欲,對這些境界深深味著,深深愛著。「彼彼喜樂愛」是什么呢?「謂于未得」到的,你沒有攝受的資財,「非現(xiàn)境界」不現(xiàn)于你前面的,不是你所有,現(xiàn)起種種的追求。不屬于我,我追求過來,還是讓它屬于我的,那么就叫彼彼喜樂愛。
戌三、結(jié)
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集諦相。
前面是結(jié)束這段文,這四種行,因集起緣,就明白了,什么叫做集諦相貌。
酉三、滅諦相(分二科) 戌一、釋(分四科) 亥一、滅
于集諦相正覺了已,復(fù)正覺了如是集諦,無余息滅,故名為滅。
苦諦、集諦,解釋完了,現(xiàn)在再解釋這滅諦相。分二科,第一科是釋,第一科是解釋這個滅!赣诩B相正覺了已,復(fù)正覺了如是集諦,無余息滅」,你在奢摩他里面還要這樣觀察,觀察這個集,「集諦,無余」,沒有剩余的,全部都息滅了,這就叫做滅。所有的煩惱、煩惱的種子,和煩惱的現(xiàn)行,完全息滅了,這叫做滅。
《披尋記》一一○五頁:
如是集諦無余息滅者:謂彼見修所斷煩惱斷故,下分上分諸結(jié)斷故,畢竟斷故,是名無余息滅。
「如是集諦無余息滅者:謂彼見修所斷煩惱斷故」,見道所斷煩惱、修道所斷的煩惱,這兩種煩惱,都斷掉了,這就叫做滅。這個煩惱有「下分上分諸結(jié)斷故」,從另一個……從修行的次第,有見道煩惱、見道所斷煩惱、修道所斷煩惱。若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來說,五下分結(jié)就是欲界,五上分結(jié)就是色界、無色界,這兩個地區(qū),其實實在是三個地方,它們的煩惱都斷掉了,那也就叫做「無余息滅」,「畢竟斷故是名無余息滅」,就是連現(xiàn)行的煩惱、種子的煩惱全面都消滅了,這叫做「無余息滅」。
亥二、靜
一切苦諦,無余寂靜,故名為靜。
這個滅諦有四個相貌:滅、靜、妙、離。滅就是煩惱全面的、畢竟的息滅了。這個靜字怎么講呢?「一切苦諦」,就是你的果報,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色受想行識,完全息滅了,「無余」沒有剩余的,完全息滅了,你內(nèi)心就寂靜了。你若有苦惱的時候,也就是你有煩惱的時候,你心里面不寂靜的,不靜的!腹拭麨殪o」,這時候,沒有惑、沒有業(yè),也沒有苦了,惑業(yè)苦都息滅了,所以叫做靜。這是這樣說,這是無余涅槃的境界,無余涅槃的境界是: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切都息滅了,叫做靜。
《披尋記》一一○五頁:
一切苦諦無余寂靜者,未來苦果不更生故,現(xiàn)在苦果任運滅故,是名無余寂靜。
「一切苦諦無余寂靜者,未來苦果不更生故」,現(xiàn)在這個生命體,雖然斷了煩惱,但是它現(xiàn)在還是在,也還是有老病死,但是將來的生命體,決定不再生起了。這個生命體,一剎那間滅掉了,將來不再會有這色受想行識了!脯F(xiàn)在苦果任運滅故」,我們還存在的這個色受想行識,因為沒有愛煩惱,也沒有見煩惱,它自然到時候壽命盡了,它就結(jié)束了,「是名無余寂靜」。
亥三、妙
即此滅靜,是第一故;是最勝故;是無上故,說名為妙。
第三科解釋妙,「即此滅靜」,是把煩惱完全滅掉了,把這個苦也完全息滅了,就是滅靜,「是第一故」,這是第一件事。什么叫做第一呢?就是「最勝故」,這是最殊勝的境界。怎么叫做最勝的境界呢?「是無上故」,沒有比它再高尚的了,在它的上面沒有事情了,所以叫做最勝。因為最勝,所以叫做第一!刚f名為妙」,這個「妙」字是這個意思,贊嘆滅靜的境界是最殊勝的。
亥四、離
是常住故,永出離故;說名為離。
「是常住故,永出離故」,這個滅靜的境界是永久的,不會再變化的!赣莱鲭x故」,永久的出離了惑業(yè)苦了,所以叫做「離」,「離」是這個意思。
《披尋記》一一○五頁:
即此滅靜至說名為離者:分別緣處初勝法門經(jīng)說: 謂于永斷無罪清凈安樂性中正觀行相,名妙行相。及于永斷常住性中正觀行相,名離行相。彼說永斷,即此滅靜。彼說無罪清凈安樂,即此第一最勝無上。如次配釋應(yīng)知。
「即此滅靜至說名為離者:分別緣處初勝法門經(jīng)說」,這有一部經(jīng),這部經(jīng)上說:「謂于永斷,無罪清凈安樂性中」,那就是永斷,當然就是永斷煩惱,斷了煩惱就是沒有罪了,你的心就清凈,就安樂,這樣的體性里邊,「正觀行相名妙行相」,這就是妙行相。「及于永斷常住性中,正觀行相名離行相」,這樣講;這是初勝法門經(jīng)上說的。這下面《披尋記》的作者說了:「彼說永斷,即此滅靜」,彼初勝法門經(jīng)說那個永斷,就是這里《瑜伽師地論》說的那個滅靜,永斷就是滅靜,斷除煩惱、斷除苦諦,這就叫做滅靜!副苏f無罪清凈安樂,即此第一最勝無上」,這個「離」呢,就是「常住性中正觀行相名為離」,就是這樣說,「如次配釋應(yīng)知」。
戌二、結(jié)
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滅諦相。
這是第二科,結(jié)束這一段文。這樣修行的禪師由這四種行,滅、靜、妙、離,就通達了滅諦的相貌。
酉四、道諦相(分二科) 戌一、釋
于滅諦相正覺了已,復(fù)正覺了真對治道,于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能實尋求義故,由于四門隨轉(zhuǎn)義故,一向能趣涅槃義故,所以說名道如行出。
下面第四科是道諦相,分兩科,第一科釋!赣跍缰B相正覺了已」,什么叫做滅諦,用這四種相說的很明白,「正覺了已」!笍(fù)正覺了真對治道」,你還要繼續(xù)努力,這件事還沒有做完,你還要繼續(xù)努力,要明白「真對治道」,不是假的、是真實的,能對治苦、集,能夠得到滅諦的。
「于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真實的對治道是什么呢?「于所知境能通尋求義故」,「于所知境」,就是色、受、想、行、識!改芡▽で罅x故」,你用苦、空、無常、無我這么觀呢,就是能通于你所尋求的那個滅諦的境界,就在我們現(xiàn)在的色、受、想、行、識上,你修苦、空、無常、無我的觀呢,就能通到涅槃那里,涅槃就是你所尋求的,你所希求的義故。「能通尋求義故」,就是道,道諦有四相:道、如、行、出,就是那個道!改芡▽で罅x故」,是道諦。這里邊「能通」,就是所有的修行方法,道前的方便,來正式修道的這些戒定慧,所有這些法門,你這樣用功修行呢,「能通尋求」。
「能實尋求義故」,能實尋求義故是什么呢?就是無我觀,這個戒定是幫助智慧的,它都是助道,真實能夠解決問題,到達涅槃那兒去,是無我觀!改軐崒で罅x故」就是那個「如」,道如行出那個「如」字。這個「如」字就是由無我義,能到諸法「如」那里,就是一切法寂滅相那里。你修無我觀的時候,就是完全是寂滅相了。
「由于四門隨轉(zhuǎn)義故」,這個就是「行」,道如行出的行,四門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四諦這是個教法,用語言文字這么講,這是苦諦、這是集諦、這是滅諦、這是道諦,這個語言文字是你得涅槃的門,如果你沒有這苦集滅道就是沒有門了。這是門,它不是涅槃,但是它是涅槃的門,也很重要的,你不可以廢掉它的!赣捎谒拈T隨轉(zhuǎn)義故」,你由觀察苦諦,再觀察集諦、觀察滅諦、觀察道諦,繼續(xù)不斷老是這樣觀察,「隨轉(zhuǎn)義故」,所以叫做「行」,這個「行」是這樣的意思。
「一向能趣涅槃義故」,那叫做「出」。能夠進入到涅槃那兒去叫做「出」,就是從惑業(yè)苦出來,到涅槃那兒去了,叫做出。
《披尋記》一一○五頁:
由于四門隨轉(zhuǎn)義故者:謂于四種圣諦差別隨轉(zhuǎn),是名四門。如緣起圣道經(jīng)說:曾見老死,見老死集,見老死滅,見于老死趣滅行跡。如是曾見生、有、取、愛、受、觸、六處、名色、識、行;曾見行集,曾見行滅。曾見于行,趣滅行跡。其義應(yīng)知。
「由于四門隨轉(zhuǎn)義故者:謂于四種圣諦差別隨轉(zhuǎn),是名四門」,你在奢摩他里面修觀,就是與四圣諦不同的隨轉(zhuǎn)。苦諦:這時候是觀察苦,先觀察無常、苦、空、無我; 集諦:是觀察因、集、起、緣,來觀察集諦;滅諦:觀察滅、靜、妙、離;道諦:就是道、如、行、出。是這樣子循環(huán)的觀察,所以叫做「由于四門隨轉(zhuǎn)義故者:謂于四種圣諦差別隨轉(zhuǎn),是名四門」,下面還有解釋。
「如緣起圣道經(jīng)說:曾見老死」,就是你在奢摩他里面看出生老死的苦惱的境界,「曾見老死」,這是已知苦諦!敢娎纤兰梗纤缽氖裁吹胤絹淼?從生來。生是從什么地方來?從有來。有從什么地方來?從愛、取來。這就是集諦了!敢娎纤罍纭,「生」滅則「老死」滅,「有」滅則「生」滅,「愛取」滅則「有」滅,究竟滅了,是這樣子!敢娪诶纤廊缧雄E」,你若在奢摩他里面用毗缽舍那去見,見到這老死趣滅,向「滅」那個地方去了,是什么?就是行跡,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我們在奢摩他里面修行的正觀,但是說「跡」呢,就是以前的圣人都是從這條路走過去的,所以是「跡」,經(jīng)驗之談,是這個意思。
「如是曾見生、有、取」,就是老死由生,生由有來,有由取來,取由愛來,愛由受來,受緣觸,觸緣六處、名色、識、行,十二緣起一直向上推!冈娦屑,行是怎么集的?無明集、無明緣行!冈娦袦纭,無明滅則行滅。「曾見于行,趣滅行跡」,還是要修四念處、八正道,這無明才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這樣子。「其義應(yīng)知」,這就是四門隨轉(zhuǎn)的意思。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四(2)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四(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