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五)-海仁老法師(7)
妙觸宣明,成佛子住。是答佛問:‘從何方便入三摩地。’妙觸揀非凡夫能所對待之妄觸,賢護既根塵俱泯,能所雙亡,唯一藏性,性空真觸,性觸真空,曰妙觸;能發(fā)明即空即假即中圓三諦理,曰宣明。從此登十地,居等覺,堪紹佛種,是真佛子,曰成佛子住。佛問圓通等三句,是答佛問:‘悟十八界,誰為圓通。’意謂佛問誰為圓通,如我賢護所證,以觀觸塵為修因最上。佛法傳入中國,古德亦有因觸塵而悟道者。如云門禪師參陸尊宿,三次叩門不開,至第四次,尊宿開門曰:道,云門將腳踏入,尊宿將門一關,云門腳被夾斷,因此悟道。又水寮和尚參馬祖,問:如何是西來意。祖云:禮拜著,水寮下拜將起,馬祖忽伸足至彼胸前,將其踏倒;水寮呵呵大笑日:‘百千三昧,無量義門,于一毛端,識取去。’是亦因觸悟道。又茶山主,騎騾子下山售糧,值大雪,過橋時,連人帶騾,跌落河中,因此開悟而說偈曰:‘我有明珠一顆,卻被塵勞封鎖;今日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又昔日德山參龍?zhí)?點火送單,將入丈室,龍?zhí)栋鸦鸫迪?德山觸門檻跌倒,因此開悟曰:‘竭世樞機,等一毛置于太清;窮諸玄辯,如一塵投于巨海。’
摩訶迦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后,供養(yǎng)舍利,燃燈續(xù)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fā)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唯以空寂修于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壬六迦葉觀法
摩訶迦葉,譯云大龜氏,族姓,其名畢多羅,樹名,因父母禱此樹而生,故以此樹立名。迦葉而曰摩訶,揀非余迦葉;又摩訶迦葉本身財富,千倍多于瓶沙王曰福大;能頓舍財富而出家曰舍大;身光熾盛,映蔽諸天,曰光明大;樂修苦行,為佛所贊,且讓半座與座,曰贊嘆大;能入一萬三昧,曰定大;佛將入滅,拈花示眾,當時百萬人天,悉皆茫然。唯迦葉破顏微笑,悟佛拈花之旨,曰智慧大;佛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付囑迦葉,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是付囑大;佛滅度后,倡導結集佛經,護持流通正法,是護法大,為僧眾之首,是位大;悲愍貧窮,;毴,是悲大;受佛命持袈裟,于印度雞足山石壁入定,等彌勒佛出世授衣后,將顯大神通,入火光三昧,是神通大;尊者入滅前,上天禮佛發(fā)塔,為諸天說法,是德大;法華經授記,將來成佛,名光明如來,是果大。因具種種大功德,故曰大迦葉。紫金光比丘尼,是尊者在家時之夫人,后亦出家,成阿羅漢。因是眷屬,故隨迦葉從座而起,頂禮佛足,然后自述往昔得道因緣。此界指娑婆世界,佛名日月燈,是以三智立名。日喻一切智,破見思暗;月喻道種智,破沙塵暗;燈喻一切種智,能破無明暗。當時迦葉,于此娑婆世界,得親近日月燈佛,聞法修學。佛滅度后,感佛恩德,供養(yǎng)舍利,并燃燈以續(xù)日月之明,及以紫金光涂佛塑像,自爾時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今云:此紫金光聚比丘尼,即我眷屬同時發(fā)心。同時發(fā)心,其意有二;一指過去,毗婆尸佛滅度后,其塔像金壞時,有貧女,欲修無財,后乞得金錢,請匠敷金;金匠歡喜同成功德,并誓為夫婦,九十一劫來,人間天上,身恒金色,常為眷屬。二指今生同時發(fā)心,從佛出家。
我觀世間六塵變壞,是指法塵;因法塵為前五塵落謝之影子,念念遷變壞滅,剎那不停,眾生于此執(zhí)我我所;故起貪嗔癡,而造殺盜淫等業(yè),今迦葉觀此法塵,生滅無常,不生住著,頓息分別,心中澄寂,而進入定境,內滅六識,外空法塵;曰滅。能盡七識,滅盡意根,法執(zhí)不起,曰盡。由于修滅盡定,心無分別,不知時間之久暫,故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一彈指頃。我以空法等六句是答佛問;‘以何方便,入三摩地。’佛問以下,是答佛問:‘悟十八界誰為圓通。’梵語頭陀,譯云抖擻,意謂能精進辦道,抖擻法塵。頭陀之法,約有十二:一謂阿練若,即居寂靜處。二常乞食,三次第乞,四一坐食,五節(jié)量食,六過午不食,七糞掃衣,八但三衣,九冢間住,十樹下宿,十一露地宿,十二常坐不臥。修此十二法者,名頭陀行。迦葉家中富有,出家后竟修頭陀苦行,因年老佛勸其舍苦行。答云:因修苦行,若不值佛,亦證僻支;今雖值佛,仍不敢舍,所習苦行。佛即贊曰:‘善哉!迦葉,頭陀住世,則我正法,得以久住。’故曰世尊說我,頭陀為最。迦葉尊者因修空觀,法塵既銷,根識亦盡,微妙法性,得以開悟發(fā)明,自此銷滅煩惱,成無學道。故曰:佛問圓通,如我所修所證,唯以法塵為本修因,是為最上。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辛二觀五根分五。壬初那律觀眼
梵語阿那律陀,亦云阿樓陀,譯云無貧,又譯如意。是佛堂弟,摩訶男為其親兄,時佛姨母,親織金蘭袈裟,三年始成,將往供佛,佛知其愛心得福有限,而謂姨母曰:可將此衣供僧,得福更大。姨母不聽再三懇佛受之。佛云:若聽佛言,是真供養(yǎng)。姨母無奈,遂持衣供僧,僧中上座,憍陳如不敢受,如是展轉,至五百阿羅漢,皆不敢受,最后至彌勒菩薩,竟被接受。取衣披身,入城化食,為人擁觀,爭相瞻仰。時一穿珠師,供養(yǎng)菩薩竟,請為說法,因菩薩辯才無礙,珠師聞法歡喜,竟忘曾允為宰相穿珠,致?lián)p失工資十萬,后聞妻怨言,頗有悔意,無心聽法,菩薩因攜珠師返回施舍,問憍陳如,得十萬金,與聞法供養(yǎng)菩薩,功德熟大?答:十車金亦不及供養(yǎng)菩薩及聞法功德。如是展展相問,至阿那律陀;答云:即使得閻浮提金,亦不及供養(yǎng)菩薩與聞法功德。彌勒菩薩言:如尊者所說,有何憑據(jù)。答:我憶過去,為采樵夫,曾供養(yǎng)僻支佛一缽稗子飯,至今九十一劫以來,天上人間,享受無盡。珠師聞言:生大歡喜,作禮而去。阿那律陀,以一缽稗子飯供養(yǎng)僻支佛之因緣,九十一劫,不受貧困,而得無貧名。
我初出家以下是自述得道因緣。無貧初出家時,每每聽法,常樂睡眠,一日為佛所訶:‘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故曰如來訶我,為畜生類。無貧聞佛訶斥,啼泣自責,精勤辦道,七日不眠,致雙目失明,不能隨眾,殊感苦惱。佛安慰曰:汝肉眼雖失,而能見之見性未失,遂教以明不循根之修法,曰樂見照明金剛三昧。亦即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見之見性,不向外流,滅妄歸真,從此心心寂滅,念念圓明,能斷煩惱,猶如金剛之堅利,故曰金剛三昧。無須憑借,肉眼之浮塵,或勝義根,亦能觀見十方世界。不為煩惱所亂曰精,證不生滅理名真。此精真妙見,能見一切洞達無礙,觀十方大千世界,猶如觀掌中之果。因此佛印無貧,已證圣果。故無貧曰: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是旋見亡塵,循元脫根,不必用根,遠離塵勞,回復元明真見,是為第一。
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遺后,得后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壬二繼道觀鼻
周利槃特迦,譯云繼道。西域風俗;女人產子,須回娘家,其母待產返家,兄弟二人,皆相繼生于道邊,是以得名。今繼道自述得道因緣。伽陀譯孤起頌;繼道初出家時,五百羅漢同教一偈曰:‘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正念觀時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時經百日,不能成誦,故曰得前遺后,得后遺前。兄惱其愚,遣令還家,途中遇佛,度歸精舍;教以掃帚二字,仍得前忘后。阿難問佛,何以愚癡至此?佛云:繼道過去于迦葉佛時,曾為三藏法師,因吝法不誨,故遭此報。今佛愍其愚,教以修習數(shù)息觀。鼻中氣息共有四相:有聲曰風,結滯曰氣,出入不盡曰喘,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天臺止觀,調息當離風氣喘三相,而幽綿自在。繼道先觀鼻息,唯調出入,工夫純熟,心漸微細,繼而窮其生滅,唯是一心;日久定深,更能窮盡,生住異滅,微細行相。其息初起曰生,不斷曰住,漸微曰異,已斷曰滅。諸行即四相遷流;剎那,是時之最短。因窮盡鼻息,生住異滅四相遷流,在于剎那,剎那無體,唯是一念,念性本空,故無障礙而心通豁達,斷見惑,證初果;進而二果,三果,甚至斷思惑;成阿羅漢。住佛座下,蒙佛印證,成無學道;此答入道方便。佛問以下是酬答佛問;‘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如我所證阿羅漢道,是以反觀鼻息起處,唯是一心,根不緣塵,窮諸行空,循順空理,背塵合覺得成無漏,鼻根為本修因最為第一。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7)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6)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5)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3)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1)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0)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9)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8)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7)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6)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5)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4)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3)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2)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四)-海仁老法師(17)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