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卷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卷
徑山能仁禪院住持嗣法慧日禪師臣蘊(yùn)聞上進(jìn)
欲學(xué)此道。須是具決定信。逢逆順境。心不動搖。方有趣向分。佛言。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于境界無所著。遠(yuǎn)離諸難得無難。又云。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xiàn)無上解脫道。如上所說教有明文。佛豈欺人耶。若半明半暗。半信半不信。則觸境遇緣。心生疑惑。乃是于境界心有所著。不能于此道決定無疑。滅煩惱本遠(yuǎn)離諸難。諸難者為無決定信。被自己陰魔所撓。若能一念緣起無生則不越此念。即時超出魔路。所謂魔路亦非他物。乃是昧卻此心。于此心外妄生差別諸見。而此心即隨差別妄念流轉(zhuǎn)。故成就魔境。若能直下信。此心決定本來成佛頓亡諸見。即此魔路。便是當(dāng)人出生死菩提路也
參禪人。看經(jīng)教及古德入道因緣。但虛卻心。不用向聲名句義上求玄妙求悟入。若起此心。即障卻自己正知見。永劫無有入頭處。盤山云。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不可忽。凈名云。法過眼耳鼻舌身意。欲徹此法。先須屏除六根門頭。使無少過患。何為過患。被色聲香味觸法所轉(zhuǎn)。而不能遠(yuǎn)離。于經(jīng)教及古德言句上。求知見覓解會者是。茍能于經(jīng)教及古德入道因緣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dú)w。則于自境界他境界。無不如意。無不自在者。德山見僧入門便棒。臨濟(jì)見僧入門便喝。諸方尊宿。喚作劈面提持直截分付。妙喜喚作第一等拖泥帶水。直饒向一棒一喝下。全身擔(dān)荷得已。不是丈夫漢。被他驀頭澆一杓惡水了也。況于一棒一喝下。求奇特覓妙會。乃是不唧[口*留]中。又不唧[口*留]者
上士聞道。如印印空。中士聞道。如印印水。下士聞道。如印印泥。此印與空水泥無差別。因上中下之士故。有差別耳。如今欲徑入此道。和印子擊碎。然后來與妙喜相見
示真如道人
火宅塵勞。何時是了。安樂得一日。便是千萬日樣子也。于一日中。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便與三世諸佛諸大菩薩相契。不著和會。自然成一片矣。世尊說火宅喻。正為此也。經(jīng)云。是舍唯有一門。而復(fù)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虍(dāng)墮落為火所燒我當(dāng)為說怖畏之事。具在經(jīng)中。是舍唯有一門而復(fù)狹小。謂信根狹劣在火宅中。無智慧而戀著塵勞之事為樂。不信有出火宅露地而坐清凈妙樂故也。若在其中。信得及識得破。不戀著幼稚戲處。心不馳求不妄想不緣諸境。即此火宅塵勞。便是解脫出三界之處。何以故。佛不云乎。于一切境。無依無住。無有分別。明見法界廣大安立。了諸世間及一切法平等無二。故遠(yuǎn)行地菩薩。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xiàn)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此乃火宅塵勞中真方便也。學(xué)般若人。舍此方便。而隨順塵勞。定為魔所攝持。又于隨順境中。強(qiáng)說道理。謂煩惱即菩提。無明即大智。步步行有?诳谡効。自不責(zé)業(yè)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言。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如此之流。邪魔惡毒入其心腑。都不覺知。欲出塵勞。如潑油救火可不悲哉。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教有明文。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在火宅塵勞中。頭出頭沒。受無量苦。忽于苦中而生厭離。始發(fā)無上菩提之心。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正謂此也。俗人學(xué)道。與出家兒。迥然不同。出家兒自小遠(yuǎn)離塵勞。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身居清凈伽藍(lán)。目睹紺容圣相。念念在道。心心無間。所觀底書。無非佛書。所行底事。無非佛事。不見可欲。受佛禁戒。佛所贊者。方敢依而行之。佛所訶者。不敢違犯。有明眼宗師?梢詫ぴL。有良朋善友?梢宰蓻Q?v有習(xí)漏未除者。暫時破佛律儀。已為眾所擯斥。以俗人較之。萬不及一。俗人在火宅中。四威儀內(nèi)與貪欲嗔恚癡為伴侶。所作所為。所聞所見。無非惡業(yè)。然若能于此中。打得徹。其力卻勝我出家兒。百千萬億倍。打得徹了。方可說煩惱即菩提無明即大智。本來廣大寂滅。妙心中清凈圓明。蕩然無一物可作障礙。如太虛空一般。佛之一字亦是外物。況更有塵勞煩惱恩愛作對待耶。在火宅中打得徹了。不須求出家。造妖掜怪。毀形壞服。滅天性絕祭祀。作名教中罪人。佛不教人如此。只說。應(yīng)以佛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佛身而為說法。應(yīng)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xiàn)宰官身而為說法。乃至應(yīng)以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身得度者。即皆現(xiàn)之而為說法。又云。治生產(chǎn)業(yè)。皆順正理。與實相不相違背但只依本分。隨其所證;渫。同入此門。便是報佛深恩也。但念念不要間斷。莫管得不得便是夙與般若無緣。今生未打得徹。臨命終時亦不被惡業(yè)所牽。于日用二六時中。亦不被塵勞所困。后世出頭來亦得現(xiàn)成受用。學(xué)道無他術(shù)。以悟為則。今生若不悟盡崖。到盡未來際常存此心。今生雖未悟。亦種得般若種子。在性地上。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不生邪見家。不入魔軍類。況忽然心華發(fā)明耶。當(dāng)此之時。三世諸佛證明有分。諸大祖師無處安著。非是強(qiáng)為。法如是故。真如道人欲學(xué)此道。但只依此做工夫。久久自然撞著矣。如上所說。乃一期應(yīng)病與藥耳。若作實法會。又卻不是也。古人云。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程。寫至此興雖未已而紙已盡。且截斷葛藤更數(shù)日。真如道人。又連黏此軸來致謝曰。聞前日老師興尚未已。更望鋪華錦上。不識可否。予應(yīng)之曰。已展不縮。復(fù)為續(xù)此葛藤云。歸到家了。自然不問程途。見真月了。自然不看指頭矣。佛說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頓漸偏圓。權(quán)實半滿。無不是這個道理。凈名云。依于義不依語。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佛只說因語入義。不說因義入語。禪家千差萬別。種種言句亦如是。今時學(xué)道人。不問僧俗。皆有二種大病。一種多學(xué)言句。于言句中作奇特想。一種不能見月亡指。于言句悟入。而聞?wù)f佛法禪道。不在言句上。便盡撥棄。一向閉眉合眼。做死模樣。謂之靜坐觀心默照。更以此邪見。誘引無識庸流曰。靜得一日。便是一日工夫?嘣铡J獠恢。盡是鬼家活計。去得此二種大病。始有參學(xué)分。經(jīng)云。不著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fù)不依言語道。亦復(fù)不著無言說。又云。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fù)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辨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所以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jīng)不依不了義經(jīng)。語默二病不能除。決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了始有進(jìn)修趣向分。第一莫把知得底為事業(yè)。更不求妙悟。謂我知他不知。我會他不會。墮我見網(wǎng)中。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滿足想。此病尤重。于語默二病。良醫(yī)拱手。此病不除。謂之增上慢邪見人。除夙有靈骨。方能到這里。得轉(zhuǎn)身一路。既能轉(zhuǎn)身。即能轉(zhuǎn)物。既能轉(zhuǎn)物。方謂之了義人。既了其義。即了此心。既了此心。試于了處微細(xì)揣摩。元無可了。于無可了處。剔起便行。有時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有時將丈六金身卻作一莖草。種種變化。成就一切法。毀壞一切法。七顛八倒。皆不出此無所了心。正當(dāng)恁么時。不是如來禪。不是祖師禪。不是心性禪。不是默照禪。不是棒喝禪。不是寂滅禪。不是過頭禪。不是教外別傳底禪。不是五家宗派禪。不是妙喜老漢杜撰底禪。既非如上所說底禪。畢竟是個甚么。到這里莫道別人理會不得。妙喜老漢亦自理會不得。真如道人請自看取
示空慧道人
擔(dān)荷此事。直是具決定志。一棒打不回頭底。若半進(jìn)半退。似信不信。縱得個入頭處。亦禁大爐鞴烹鍛不得。況欲向千差萬別處作主宰耶。妙喜這般說話。如在鬧市里揚(yáng)石頭。著者方知?栈鄣廊恕2豁氁芍
乍得心身寧靜。切須努力。不得便向?qū)庫o處挆根。教中謂之解脫深坑可畏之處。須教轉(zhuǎn)轆轆如水上葫蘆。自由自在。不受拘牽。入凈入穢。不礙不沒。方于衲僧門下。有少親近分。若只抱得不哭孩兒。有甚用處?栈鬯贾
大珠和尚云。心逐物為邪。物從心為正。雖一期應(yīng)病與藥。未免垛生招箭。而今未了底聞此語而不疑。則大珠空費(fèi)老婆心。已了底聞此語而不疑。則心與物俱是剩法。畢竟如何。不許夜行。投明要到
既有個趣向。狗子無佛性話。冷地里謾提撕則個。若道知是般事便休。我說此人智眼未明在。妙喜雖似平地起風(fēng)雷。然亦不出雪峰道底
五通仙人問佛。佛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遂召五通仙人。五通仙人應(yīng)諾。佛云。那一通汝問。我今時有一種弄泥團(tuán)漢。往往多在那一通處。錯認(rèn)定盤星
國師三喚侍者話。瑞巖喚主人公話。睦州擔(dān)板漢話。投子漆桶話。雪峰輥毬話。風(fēng)穴佛話。這六個老古錐。各欠悟在。妙喜恁么道。大似掉棒打月。旁觀看之不為分外
示廓然居士(謝機(jī)宜)
學(xué)世間法。全仗口議心思。學(xué)出世間法。用口議心思則遠(yuǎn)矣。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蓋心意識乃思量分別之窟宅也。決欲荷擔(dān)此段大事因緣。請猛著精彩。把這個來為先鋒去為殿后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jié)。正當(dāng)恁么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棲泊。生死魔無棲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無毫發(fā)許為我作障。所以道。觀法先后。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得到這個田地了。盡作聰明。盡說道理。皆是大寂滅。大究竟。大解脫境界。更非他物。故盤山云。全心即佛。全佛即人。是也。未得如是。直須行住坐臥勿令心意識得其便。久久純熟。自然不著用力排遣矣。思之
龐居士一日在草庵中獨(dú)坐。驀地云。難難十碩油麻樹上攤。龐婆聞得接聲云。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女子靈照云。也不難也不易。饑來吃飯困來睡。妙喜曰。此三人同行不同步。同得不同失。若以心意識。搏量卜度。非獨(dú)不見三人落著處。十二時中亦自昧卻自己本地風(fēng)光。不見本來面目。未免被難易不難易牽挽。不得自在。欲得自在。請將此三人道底。作一句看。妙喜已是他泥帶水。下注腳了也。古德有言。但辦肯心。必不相賺。只恐當(dāng)人信不及。于日用應(yīng)緣處。被外境所奪。不能純一做工夫。則成間斷。當(dāng)間斷時。未免方寸擾擾。正擾擾時。卻是個好底時節(jié)。佛言。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便是這個道理也這個道理。說似人不得。唯證悟者舉起便知落處
梁武帝問達(dá)磨。朕造寺度僧。不可勝數(shù)。有何功德。達(dá)磨曰。無功德。帝曰。云何無功德。達(dá)磨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之隨形。雖有而非實。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始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圣。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帝不契。達(dá)磨遂渡江之魏。如今要見真功德。不用別求。只向不識處薦取。若透得此二字。一生參學(xué)事畢
祖師云。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rèn)得性。無喜亦無憂。真實契此心者。內(nèi)不見有能證之人。外不見有所證之法。祖師說個轉(zhuǎn)處與隨流皆為迷。此心向外取證之者。赴個程限耳。佛說一大藏教。大喻三千。小喻八百。只是說程限底文字而已。若謂如來實有恁么事。則是謗佛法僧
心火熾然。熠熠不息。貪欲嗔恚癡。繼之如鉤鎖連環(huán)。相續(xù)不斷。若無猛烈志氣。日月浸久。不覺被五陰魔所攝持。若能一念緣起無生。不離貪欲嗔恚癡。倒用魔王印。驅(qū)諸魔侶。以為護(hù)法善神。且非強(qiáng)為。法如是故。故凈名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增上慢謂大闡提敗善根非器眾生。不信有佛乘。生死岸頭可憑可仗者。如此輩人雖不信。然亦于平等法無所欠少
龐居士問馬大師云。如水無筋骨。能勝萬斛舟時如何。祖云。我這里無水亦無舟。更說甚么筋骨。居士于言下頓息諸緣。遂回南岳。見石頭和尚。一日石頭問居士。自見老僧后。日用事作么生。居士云。若問某甲日用事。直是無開口處。頭云。知子恁么方始問子。居士遂述一偈曰。日用事無別。唯吾自偶諧。頭頭非取舍。處處勿張乖。朱紫誰為號。丘山絕點(diǎn)埃。神通并妙用。運(yùn)水及搬柴。這個是俗士中參禪樣子。決欲究竟此事。請依此老法式。彼既丈夫。我寧不爾。不可忽。勉之勉之
示覺空居士(唐通判)
以斯道覺斯民。儒者之事也。吾佛亦曰。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又佛者覺也。既已自覺。而以此覺覺諸群迷。故曰大覺。又德山曰。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覺亦非覺。彥舉道友。儒釋俱學(xué)。而不偏故。取是義而名其所居。曰覺軒。以此軸來求法語。仍書尾囑之曰。覺軒之義。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彥舉既知是義。大神大明無上無等等矣。又何必妙喜再下注腳。然彥舉之意。非獨(dú)欲發(fā)明是義。以自覺而已。蓋因是義以覺諸未覺者。法施之普亦佛菩薩之用心也。予嘉其志。故直書以示之。凡登是軒者。當(dāng)見其義而亡軒可也。茍執(zhí)軒以為義。則非獨(dú)不了其義。而亦未睹其軒也。軒義俱亡。覺心獨(dú)朗。始可與言覺也矣。覺義深遠(yuǎn)。言不能盡。繼之以偈曰。覺空空覺空空。覺覺覺空空空亦空。欲識無窮好消息。都盧只在此軒中。信筆信意。一揮以塞來命而已
示新喻黃縣尉
妙喜與如是老人。素昧平昔。紹興丙子暮春。邂逅渝川江亭。一見便得之。詞色之間雖未相酬酢。而心已許之。既而來驛舍。吐露若合符契。自慶驗人之眼不讓古人。又喜般若社中得一個英靈漢?梢苑龃舜蠓ù。然此大法炬。為吾家內(nèi)外護(hù)。次日同赴任宰飯。飯罷復(fù)坐兀齋。如是老人盡發(fā)所蘊(yùn)字字句句。皆有落著。不似今時士大夫說。世之所謂口鼓子禪。因說夢一巡。到這里方信三世諸佛說夢。六代祖師說夢。天下老和尚說夢。即今妙喜與如是老人。又在夢中說夢。忽然有個沒量大漢。夢里覺來。方信三世諸佛所說者。不是夢。六代祖師所說者。不是夢。天下老和尚所說者。不是夢。何以故。夢與覺一。語與默一。說與無說一。所以云。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如是之法。說亦如是。默亦如是。三世諸佛亦如是。六代祖師亦如是。天下老和尚亦如是。妙喜即今與老如是人。所說者亦如是。所證者亦如是。如是老人。當(dāng)如是受用。如是修行。與如是人。說如是事。令未得者得入如是境界。同報佛恩。使如是之法。眾生界中相續(xù)不斷。則如是老人。不虛說夢。妙喜老漢不虛證明矣。且道。如何是不虛證明底道理。還委悉么。如是如是(咄)且截斷葛藤
示羅知縣(孟弼)
聰明利智之士。往往多于腳根下蹉過此事。蓋聰明利智者。理路通。才聞人舉著個中事。便將心意識領(lǐng)覽了。及乎根著實頭處。黑漫漫地不知下落。卻將平昔心意識學(xué)得底引證。要口頭說得。到心里思量計較得底。強(qiáng)差排。要教分曉。殊不知。家親作祟。決定不從外來。故永嘉有言。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以是觀之。心意識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何以故。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聰明利智之士。以心意識為窟宅。行住坐臥未嘗頃刻不與之相酬酢。日久月深。不知不覺。與之打作一塊。亦不是要作一塊。為無始時來行得這一路子熟。雖乍識得破欲相遠(yuǎn)離。亦不可得。故曰。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識真是無爾回避處。除是夙有靈骨。于日用現(xiàn)行處。把得住作得主識得破。直下一刀兩段。便從腳跟下做將去。不必將心等悟。亦不須計較得在何時。但將先圣所訶者。如避毒蛇猛虎。如經(jīng)蠱毒之鄉(xiāng)。滴水莫教入口。然后卻以三教圣人所贊者。茶里飯里。喜時怒時。與朋友相酬酢時。侍奉尊長時。與妻兒聚會時。行時住時坐時臥時。觸境遇緣;蚝没驉簳r。獨(dú)居暗室時。不得須臾間斷。若如此做工夫。道業(yè)不成辦。三教圣人皆是妄語人矣。士大夫平昔在九經(jīng)十七史內(nèi)。娛嬉興亡治亂;蚰婊蝽槨;蛘蛐。無有一事不知。無有一事不會;蚬呕蚪。知盡會盡。有一事一知。一事不會。便被人喚作寡聞無見識漢。他人屋里事。盡知得盡。見得盡識得。下筆做文章時。如瓶注水。引古牽今。不妨錦心繡口。心里也思量得到?陬^亦說得分曉。他人行履處。他人逆順處。他人邪正處。一一知得下落。一一指摘得。無纖毫透漏。及乎緩緩地問他。爾未托生張黃李鄧家作兒子時。在甚么處安身立命。即今作聰明說道理。爭人爭我?v無明使業(yè)識。檢點(diǎn)他人。不是能分別邪正好惡底。百年后卻向甚么處去。既不知來處。即是生大。既不知去處。即是死大。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便是這些道理也。儒者亦云。死生亦大矣。棒打石人頭。嚗嚗論實事。臘月三十日。無常殺鬼到來。不取爾口頭辦。不遷怒不貳過?鬃营(dú)稱顏回。謂圣人無怒無怒。則不為血?dú)馑w。謂圣人無過。無過則正念獨(dú)脫。正念獨(dú)脫則成一片。成一片則不二矣。邪非之念才干正。則打作兩橛。作兩撅則其過豈止二而已。不遷怒不貳過之義。如是而已。不必作玄妙奇特商量。士大夫?qū)W先王之道。止是正心術(shù)而已。心術(shù)既正。則邪非自不相干。邪非既不相干。則日用應(yīng)緣處。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心術(shù)是本。文章學(xué)問是末。近代學(xué)者。多棄本逐末。尋章摘句。學(xué)華言巧語以相勝。而以圣人經(jīng)術(shù)。為無用之言?刹槐。孟子所謂不揣其本。而欲齊其末。方寸之木?墒垢哂卺瘶鞘且。孟弼正是春秋鼎盛之時。瞥地得早能回作塵勞惡業(yè)底心。要學(xué)出生死法。非夙植德本。則不能如是信得及把得住作得主宰。時時以生死在念。真火中蓮華也。既以生死事在念。則心術(shù)已正。心術(shù)既正。則日用應(yīng)緣時。不著用力排遣。既不著排遣。則無邪非。無邪非則正念獨(dú)脫。正念獨(dú)脫則理隨事變。理隨事變。則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則省力才覺。省力時便是學(xué)此道得力處也。得力處省無限力。省力處得無限力。得如此時。心意識不須按捺。自然怗怗地矣。雖然如是。切忌墮在無言無說處。此病不除。與心意識未寧時無異。所以黃面老子云。不取眾生所言說。一切有為虛妄事。雖復(fù)不依言語道。亦復(fù)不著無言說。才住在無言說處。則被默照邪禪幻惑矣。前所云毒蛇猛虎尚可回避。心意識難防。便是這個道理也。日用隨緣時。撥置了得靜處便靜。雜念起時但舉話頭。蓋話頭如大火聚。不容蚊蚋螻蟻所泊。舉來舉去。日月浸久。忽然心無所之。不覺噴地一發(fā)。當(dāng)恁么時。生也不著問人。死也不著問人。不生不死底也不著問人。作如是說者也不著問人。受如是說者也不著問人。如人吃飯吃到飽足處自不生思食想矣。千說萬說。曲說直說。只為羅孟弼。疑情不破。他時后日驀然失腳蹋著鼻孔。妙喜忉忉怛怛。寫許多惡口。卻向甚處安著。妙喜自云。因地而倒。因地而起。起倒在人。畢竟不干這一片田地事。寫至此。一軸紙已盡。且截斷葛藤
- 上一篇:大慧普覺禪師法說 第二十一卷
- 下一篇:幻住明禪師語錄
-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四卷
-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三卷
-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二十二卷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 大慧普覺禪師法語 第十九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八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七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六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五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四卷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第十三卷
- 大慧普覺禪師贊佛祖 第十二卷
- 大慧普覺禪師偈頌 第十一卷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第十卷
- 大慧普覺禪師云居首座寮秉拂語錄 第九卷
- 大慧普覺禪師住福州洋嶼庵語錄 第八卷
- 大慧普覺禪師住江西云門庵語錄 第七卷
- 大慧普覺禪師再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 第六卷(塔銘附)
- 大慧普覺禪師住育王廣利禪寺語錄 第五卷
- 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 第四卷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