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jīng)講記(十九)

  1997.06.26講于法云文教協(xié)會

  法句經(jīng)講記(十九)

  釋傳道主講

  〈篤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貳、釋頌義及因緣

  14.信不染他 唯賢與人

  可好則學(xué) 非好則遠

  染,一音(冉)jiam2入檢切

  一音jiam7入念切

  與,音(予)u2英矩切

  一個已于佛法生「信」,又能躬行實踐佛法之人,因為深體因果事理,所以他對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乃至起心動念,均十分謹慎。他不但「不」同流合污,而以惡法「染」污「他」人,反倒會以(「唯」,以之意)「賢」善(「賢」,善也)之法,助(「與」,助也)「人」向上、向善。對于合宜的(「可」,宜也)、良「好」的善法,他「則」發(fā)勇猛心精進地「學(xué)」習(xí);若「非」合宜又良「好」的善法,「則」思「遠」離而不受浸染。

  ※※※※※※

  關(guān)于進德修業(yè),儒者有謂:『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1意思是說:見到善的人和事,則猶恐不及地去親近他、去實踐他;見到不善的人和事,則猶如伸手入滾湯一般的戒懼戒慎!

  原始阿含的學(xué)佛道次第亦說:當(dāng)先依生得慧以分別善惡,具慚愧心以省善察惡,而后住不放逸以止惡行善──這三善根具足,才算完成了學(xué)佛修道的預(yù)備工作。如果連這基本的道前基礎(chǔ)都未具備,那顯然缺乏修學(xué)佛法的真誠與決心,即使幸而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亦難獲致聞法的實益。

  所以,善惡染凈的分別抉擇,以至去惡從善、轉(zhuǎn)染成凈,始終是佛法修學(xué)者──不論初學(xué)或久學(xué)──的重要課題!知所抉擇取舍,無異開啟了智慧──迷悟凡圣關(guān)鍵的鎖鑰,故說:慧,即『于所觀境簡擇為性』。2

  所簡擇的是什么?這不僅是六根所觸對的一切境界,并且是自己對境所起的身語意行的善惡與染凈:是自己應(yīng)修而未修、應(yīng)學(xué)而未學(xué)的一切善;也是自己應(yīng)斷而未斷、應(yīng)凈而未凈的一切惡;乃至修學(xué)何種法門,可以對治自己的煩惱塵勞,均是智慧的簡擇范疇。個人唯有確知自己心行的善惡與染凈,并從而提升凈化它,那末,個人才有向于善凈的可能;也唯有個人向于善凈提升,那末,他人與世界才有向于善凈的可能!

  但是,凡夫眾生囿于情見、執(zhí)見,要做到善于分別抉擇,終究是有一點困難的。也許對于他人的善惡,還容易分別抉擇;一旦面對自己,常常就是一堆的理由與借口!簢酪源,寬以律己』,到底是眾生的通病,所以佛法才在分別善惡之后,說到具慚愧心與住不放逸──對于自己所欠缺的一切善,自覺慚愧,所以愿發(fā)勇猛心去充實、去學(xué)習(xí)。而對于自己所具有的一切惡,更是深感慚愧,而更發(fā)勇猛心去斷除、去凈化。足見在抉擇善惡染凈之后,能修、能斷的關(guān)鍵,就在于個人慚愧心的強弱,與意志力的是否貫徹始終。

  在長期的教學(xué)相長生涯里,不免深深地感覺到,凡夫眾生的確是學(xué)壞的容易學(xué)好的難,學(xué)形式(外表)容易而學(xué)實質(zhì)(內(nèi)心)難,批評別人容易而自我反省的難。何以如此呢?其癥結(jié)不外上面說到的擇法能力差、缺乏慚愧心,再加上意志力薄弱所致。

  有一次和一位同參道友聊起這個想法,他也感慨系之地說:眾生剛強難度,真是一點都沒錯!收了一些徒弟,本想好好地將自己的學(xué)問道德教授下去的,奈何各人的福報因緣不同,一切也只好任其各隨因緣而發(fā)展了!

  這些話從一位積極勇健于自行化他的法將口中道來,不免是令人詫異的!再聞其詳,才知道有時徒弟們犯了錯,他苦口婆心地為其分析前因后果,望其改過而別再任性而為。沒想到徒弟們的反應(yīng),有的是反過來挑他的毛病,好伺機反詰!有的則露出一臉的不以為然,認為是他在找麻煩!他意興闌珊地說:自己的學(xué)問道德、優(yōu)點長處,徒弟們一點都沒學(xué)到;倒是自己的缺點短處,在徒弟的身上『發(fā)揚光大』!

  聽了他的話,真是于吾心有戚戚焉!不過我還是舉了一個例子來與他共勉:印順導(dǎo)師在《中國禪宗史》書中,介紹達摩的弟子時,就提到有所謂『得我(達摩)髓者慧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總持』的傳說。3你也不錯啊!有弟子各得你的一分──雖然是惡的一分;但是正可以藉此機會,透過放大鏡來看自己,以激勵自己加緊用功、努力精進地斷惡修善啊!有什么不好!是啊!在自我解嘲之余,似乎也只能相視苦笑了!

  『師父引入門,修行在個人』,幾乎是佛弟子人人耳熟能詳?shù)?但是,且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到底為了什么而修行?是為了獲得師父的器重賞識嗎?或者是為了勝過我們的師兄弟?是為了贏得信徒的恭敬嗎?或者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yǎng)?假使我們修學(xué)佛法的動機不過如此,那未免偏離佛法太遠!

  可還記得佛的慈訓(xùn):『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4為了追求那身心煩惱俱泯的涅槃寂靜,世間的一切榮辱、毀譽、稱譏,全都可以相忘不理的!但是,『忘世間』并不是放棄世間,而是該做的、值得做的,全力以赴、徹始徹終地去完成,縱使有再大的磨難險阻橫在眼前,都不畏懼、不放棄!該提起時,提得起;該放下時,也放得下,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有了這樣的理解,修行就不止是在人前做做樣子,刻意求功;而是不擇時、地、人,發(fā)自內(nèi)心、見諸言行的真誠、謙卑與良善。因為我們深深知道:個己言行的善惡,雖然對他人和社群、環(huán)境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但最直接的,還是影響自己,和別人對自己的觀感。

  所以,盡管別人偷雞摸狗、作威作福、壞事做盡、惡事干絕吧!我們還是一本初衷地堅持,堅持自己向于善凈的目標前行──因為我們深信:一時的稱心,并不代表永遠的得意,而我們愿意為自己的言行徹底的負責(zé)!有了這樣的態(tài)度,不用別人逼迫你,你都能夠做到「可好則學(xué),非好則遠」,這也才符合佛陀教法中自律自發(fā)的精神!

  15.信為我輿 莫知我載

  如大象調(diào) 自調(diào)最勝

  輿,一音(余)u5英渠切

  一音【有】u7英遽切

  載,音(再)tsai3精蓋切

  象,音(上)siong7時共切

  調(diào),音(條)tiau5地僑切

  真誠的「信」心,是「為我」們修學(xué)佛法、度脫煩惱的車「輿」(「輿」,車也)。有了信心作為基礎(chǔ),廣修一切善,盡斷一切惡,凈除一切塵染,始能將我們從有煩惱的凡夫境地,運載至沒有煩惱染污的圣境。

  如「莫」能「知」此信,實為幫助「我」們修習(xí)一切法門的基本運「載」工具,而不能于佛法生信;在將信將疑的情境下,即無法依之而獲得學(xué)佛的如實利益。

  譬「如」馴象師運用種種方法,來使「大象」得到「調(diào)」伏,誠然并不容易;但是仍不如依佛教法修行之人,能夠「自」我「調(diào)」伏之「最」上殊「勝」。

  ※※※※※※

  圣人與英雄之別,就在于前者是調(diào)伏自己、戰(zhàn)勝自己,而后者則是調(diào)伏別人、戰(zhàn)勝別人;一是向內(nèi)的修養(yǎng),一是對外的事功,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調(diào)伏得了別人、征服得了別人的,未必就調(diào)伏得了自己、征服得了自己。更何況『戰(zhàn)勝增怨敵,敗苦臥不安』,還不如『勝敗兩俱舍』,尚能得到『臥覺寂靜樂』!5

  我們不妨可以試試看:假設(shè)你一拳揮出去的力道,有三百磅的話,你能夠在揮拳的那一剎那停住它,并且將拳收回來,那個力道就絕不僅止于三百磅。

  所以,隨順內(nèi)心的瞋恨,而揮出你的拳頭,或者反唇相譏,是容易的;但是在盛怒之下,還能夠及時收回那即將揮出去的一拳,和罵出口的一句話,則是困難的!──尤其當(dāng)對方的罩門自暴在你眼前,而你占盡優(yōu)勢之時。

  當(dāng)然,你可以選擇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地給對方一頓痛快!但是這股怨氣或怒氣出完之后呢?即使自己能夠全身而退,卻與對方結(jié)下了惡緣,日后就不免要再繼續(xù)這么糾纏下去,劃得來嗎?但是,若只一味地忍氣吞聲,恐怕到頭來,自己會受到嚴重的『內(nèi)傷』呢!

  這習(xí)題似乎難解,任誰也無法給予我們標準答案,告訴我們應(yīng)該如何拿捏與面對。就有人也為此困惑,而去請教孔子說:『以德報怨,夫子您認為如何呢?』孔子聽了,就頗不以為然地回答他說:『你以德報怨,又拿什么來報德呢?倒不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才符合中庸之道啊!』6

  依佛法說,不因?qū)Ψ絺δ?你就去傷害他,這是道德;但是如果因為自己的道德,而姑息對方、縱容對方,甚至讓對方得寸進尺、氣焰高張,那便是不道德!所以,修養(yǎng)與懦弱、道德與不道德,其實只在一線之隔;如何精準地拿捏,就靠我們多多熏習(xí)佛法,而以佛法的智慧來化解這一切。且記住:應(yīng)該調(diào)伏的從來是自己,而不是別人;自心若得調(diào)伏,哪還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化解不了的仇恨呢?

  16.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為七財

  17.從信守戒 常凈觀法

  慧而利行 奉教不忘

  18.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已不貧 賢者識真

  慚,音(讒)chham5出談切

  學(xué)佛修行,是一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路程,想從煩惱雜染的凡夫,蛻變而成為解脫清凈的圣者,必得循著佛所教示的道次第,階次而行,才可能成就。這一路上,佛說有七種圣財,可以資益我們成就佛道,那就是信心、德行、慚、愧、多聞、布施與智慧。

  有了這七種資糧,再加以如法修行,那末,假以時節(jié)因緣,定能圓成圣道。所以說「信」心是法「財」,「戒」行德行是法「財」,「慚」、「愧亦」是法「財」。多「聞」是法「財」,布「施」是法「財」,再加上智「慧」,是「為七」種成佛的圣法「財」。

  「從」對佛法有真誠的「信」心伊始,進而恪「守」佛化的道德「戒」行;「!箲褢M愧心,去「凈觀」身心內(nèi)外一切諸「法」的善惡染凈,再以智「慧」去分別抉擇,「而」廣行「利」人利己的一切善「行」,改正損人利己、損己害人的一切惡行,即可謂之為「奉」佛「教」法「不忘」失之人。

  今「生」若得擁「有此」七種圣法「財」,那末,「不問男女」、階級與種姓,「終」能因為修學(xué)佛法的種種功德,而獲致現(xiàn)生及來世的善果。有智慧又有福報,修道路上即「已不」復(fù)「貧」乏,這是善根深厚的「賢者」始能「識」得,并且依之奉行的「真」理。

  佛所以宣說這三首偈頌,乃為了化度比羅陀夫婦二人。比羅陀的父親修陀羅,在佛世可說是一位大心護法的長者。他雖擁有無量數(shù)的財富,卻沒有一般豪富的驕奢之氣,反而信仰佛法、虔修道德。因感于釋尊的法乳恩深,于是他對自己立下誓約,在每年臘月初八這一天,都要禮請佛及弟子們前來應(yīng)供。即使自己往生了,都會付囑子孫們延續(xù)這項供僧的傳統(tǒng),奉行不廢。

  修陀羅長者終于走完了這一期的生命旅程,他的兒子比羅陀繼承了父親的家業(yè)之后,因為不善營謀,家道遂日漸中落,乃至幾近家徒四壁的地步。眼見這一年的臘月已經(jīng)來到,手邊卻沒有余裕可以備辦供佛及僧的食物,比羅陀的心中真是愁得一籌莫展啊!

  神通智慧,廣大無邊的釋尊,豈不知他的愁惱所在呢!但他仍遣了目犍連,先行至比羅陀的家中探問說:『按照往例,你父親供佛的日子就快到來,不知今年你可作了什么安排嗎?』

  比羅陀恭敬地回答說:『先父的遺命,弟子絲毫不敢違逆,唯愿世尊及諸位圣弟子,萬勿見棄!讓弟子也有種福田的機會。懇請大眾于八日近午,移駕光臨敝宅,接受弟子的供養(yǎng)!荒筷B聽了他這一番誠懇的告白,也就回去向釋尊如實的稟告了。

  這廂的比羅陀既已承諾了目犍連,就陪同妻子返回她舅父家中,向其商借百兩黃金,以便好好地來準備供僧的食物,免得怠慢了佛及這些圣弟子。

  初八那一天,釋尊就依所請,率著一千二百五十名圣弟子,前往比羅陀府上應(yīng)供。到了他的宅第,大眾就座后,就先行水洗手,而后享用比羅陀所準備的食物。用餐之后,洗滌完畢才隨著釋尊返回精舍。

  雖然供養(yǎng)的錢是向親戚借來的,但是能夠親自供佛及眾位賢圣僧,比羅陀的心中還是充滿歡喜,一點都沒有悔恨。說也奇怪,自從供佛及僧之后,他的內(nèi)心就充滿著信心和熱誠,連做起事來都特別有活力,慢慢地,他的家業(yè)又活絡(luò)起來了。不多久的時間,就賺回那百兩黃金,而且還蓄積了不少財物。

  這一切,都是出乎比羅陀意料之外的,他斷沒想到自己竟然還有重振家風(fēng)的一日,內(nèi)心不禁又喜又懼,又莫名所以。于是夫妻倆就決定前去問佛,向佛請益這一切的所以然。

  二人尋到了佛所駐錫的精舍,就來到佛前,一五一十地向佛稟明這一切的轉(zhuǎn)折。釋尊聽了他們二人的描述,就以慈悲無限的眼神對著他們說:『你們就安心地運用這些財物,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吧!不要心存疑慮!

  你能夠履行父親的遺命,不違逆父親的教誨,而充滿信心,堅持道德,心懷慚愧,多聞布施,修智慧道,這已經(jīng)具足了成就圣道的七種法財,所以才能夠獲得這么好的福報。不止是你,不論男女、階級、種姓,只要肯依此七圣法去實踐,自然能夠得到殊勝的福德與善報!挥谑鞘雷鸨銥楸攘_陀夫婦二人說了以下的三首偈頌:

  「信財戒財,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從信守戒,常凈觀法,

  慧而利行,奉教不忘。

  生有此財,不問男女,

  終已不貧,賢者識真!

  比羅陀聽聞了佛所開示的偈言,不禁更加篤信佛法,內(nèi)心也益覺光明清朗,于是就頂禮佛足,帶著妻子歡歡喜喜地回家去了。從此以后,更用心實踐佛所教示的道理,并且將自己的心得分享妻兒及周遭,日后更得證無上至真之道。

  ※※※※※※

  眾生于佛法生信的因緣不一,有從信愿門入者,有從慈悲門入者,也有從智慧門入者。從信愿門入者,有人就此停留在信仰階段,而將佛陀當(dāng)作一般神祇來膜拜祈禳。從慈悲門入者,有人就此停留在慈善救濟的層面,而與一般從事社會福利事業(yè)者無甚差異。而從智慧門入者,也有人就此停留在義理的研究理解,而形同一般的世間學(xué)者。這些,都不是信仰以至修學(xué)佛法的正常道。

  我們一直在強調(diào)的一點就是:佛教是宗教,宗教是重于實踐、重于實證體驗的。如果沒有實修實證,『說食』、『數(shù)寶』,都不過圖個嘴上痛快、心理安慰,而絲毫無益于自他生命的提升!所以,好好地善用此人身吧!也好好地珍惜已于佛法生起的這一點信心!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信心難生今已生,當(dāng)努力地讓這信心生根、發(fā)芽、茁壯,進而發(fā)為自利利人的大力,才不辜負此生哪!(86期待續(xù))

  【注釋】:

  1.《論語.季氏第十六》。

  2.《成唯識論》卷五(大正31.28下)。

  3.印順導(dǎo)師,《中國禪宗史》,頁27。。

  4.《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十一(大正2.722下)。

  5.《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六(大正2.338)。

  6.《論語.憲問第十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