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
安居第四十五日(二):先完成往生大事
莊嚴(yán)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偈言: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
“一切所求”,很多人認(rèn)為這是一個比較夸張的話,實際不是。前面大義門中講到——順性可以滿足十方九界眾生的一切需求,予一切眾生真實究竟的利益,是一個圓滿的給予,能使三惡道免除惡道之苦報,使三善道免去迷失,使三圣道免除不究竟,即滿足他們的一切究竟愿樂。那么莊嚴(yán)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偈言“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故。這個“故”,揭示了性顯性用,說明不是我們妄作妄為的結(jié)果,而是一個性德的真實。所以莊嚴(yán)一切所求功德成就,即是性顯性用的一個揭示罷了。
“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許多人問世俗的愿望能不能滿足呢?實際是能滿足的。
我們都知道,往生有二種——往向與返向。若往向,我們說是往生彼國。若返向,是以彼國功德回施眾生,回施眾生亦是往生。一個是與不安的有情說往向往生的善巧,與已經(jīng)于法抉擇的有情說返向往生的善巧,在自利利他的作為中得到法的滿足。
對于滿足世俗的愿望,在返向往生這個教法中,是許的。如阿彌陀佛第二十二愿中說——“除修短自在”。
有的人在這個娑婆世界有許多雜染的貪圖、未完成的世俗心愿,這類人往往會說等我把世俗的心愿完成了再去學(xué)佛。《四分律藏》中舉例說有外道,看到年輕沙門,就說,哎呀,你們年輕啊,年輕時要好好放逸,行五欲之樂,老了再去行梵行,那多好啊,世俗也有,出世也有了。這實際是過去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體系,即年輕的時候就要有事業(yè)、家庭、作為,然后到四十五歲左右就都要出家,摒棄一切,去做一個梵行者。在印度,出家(不僅指佛教中的出家)是很高尚的行為。
阿彌陀佛教法中的返向往生,就是于往生心智抉擇者,可以去償還自己的世俗意樂愿望。你說是不是用“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把我們給勾過去,下面到底能不能完成呢?能完成的,這一點大家要放心,這是阿彌陀佛在此殊勝教法中的一個真實作為。但往生是主題啊,往生這個主題不能丟,往生安住彼國,不違安養(yǎng),返向十方世界完成你的世俗愿,是可許的。實際許多人都有很多世俗愿望,心里都在打世俗的鼓,嘣嘣嘣嘣,天天都在想世俗的事情。那你先要把往生這個大的愿望解決了,就是有不退轉(zhuǎn)的法益了,再到娑婆世界完成你的未了情、未了緣、未了事、未了作為,沒有問題的。
你說我就沉淪沉淪,把自己的業(yè)做完才好吶。業(yè)是做不完的。但我們要是往生彼國以后,回來再處理這些未了緣、未了情、未了事,沒問題了,那就可以做完了——因為你已經(jīng)覺悟了,再去償還還這些業(yè)債、情債、事債等等,沒有問題了,你沒有畏懼了,你不會埋沒在里面永遠(yuǎn)不能出頭了。因為你大事已畢,你得到了自由的、覺悟的善巧,你有不退轉(zhuǎn)的攝護,你在這個娑婆世界,乃至他方世界都可以作為了,不要說這一生的未了事、未了緣、未了情,你多生多世的未了事、未了緣、未了情都可以解決。你可以去找他(她),做什么呢?拉著他(她)就往生了。要不然在這個世界上糾纏,你找他(她),他(她)找你,又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
未了的事,未了的緣,未了的情,都是糾纏不清的,那我們往生彼國極樂世界后,以“短自在”身再來這個娑婆世界了這些未了情、未了緣、未了業(yè),就都成我們渡脫眾生、利益有情的方便了。這個法真是不亦樂乎的,你看出世入世都完成了,太美好了!許多方法你夢都夢不到,你可以于十方界做道場了,你可以將此身心奉塵剎了,你可以不怕世俗了,為什么呢?——你已經(jīng)在不退轉(zhuǎn)地得到了究竟的認(rèn)知、安住,你有極大的方便,可以分身到無量的世界,去實施無量的教法,交流、認(rèn)知、償還等等,都是沒問題的。而我們?nèi)绻谶@個娑婆世界沉淪,就容易迷失墮落,不可自拔,自救之力尚沒有,怎么能利人利世呢?怎么去償還你的未了事、未了緣、未了情呢?償還不了的。人人心中都有世俗愿望,你就大大方方地放在那兒吧,往生以后再說。它在我們記憶的如來藏、意識海、阿賴耶實中不會泯滅的,你放心吧,你先去成佛,再去度眾生,眾生無邊。
“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在往返二種往生中是一個很實際的教法。第五門的修持,最主要就是安住于佛陀的本愿,隨順著佛陀于往生的住持與加持,回入娑婆世界,雖然自身尚沒有究竟完成這樣一個作為,但是現(xiàn)身中、現(xiàn)世中,返向回施著阿彌陀佛的殊勝教法、國土的莊嚴(yán),饒益著周邊的有情,令其走出迷途,往生彼國。
這是個修行方式,就是說我們在現(xiàn)世中、即身中都可以完成我們的未了事、未了緣、未了情,你抉擇一下就可以了——你說若是與我有緣、有情、有事,往生彼國再說,不往生,不能說了,那可能就有方法了。要不然以你這一生的修持,了不掉啊!太多的糾纏,太多了,說不清道不明,一天一夜的想法都無量無邊,你怎么解開呢?所以說一起往生彼國,讓阿彌陀佛來給你述評述評,阿彌陀佛一“點評”就好了——阿彌陀佛灌頂授記,那我們就得方便了,得大總持門,于一切世界得方便。
我們的娑婆世界糾結(jié)太多太普遍,那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就是一個快樂的念佛人,在出世入世二法中,我們大可以放心地去修持,去認(rèn)知什么是主什么是次。主體的問題解決了,次要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的,我們在喜悅的、智慧的、平等的、安心的情況下去解決它,去認(rèn)知它,面對它,成熟它。這樣我們作一個世間出世間的無畏的修行者、念佛者、智慧者、具有慈悲善巧者、不退轉(zhuǎn)者,那在這個濁惡世間真是一個巨大的善緣。
娑婆世界雖然是五濁惡世,我們一旦遇到了念佛這樣一個完整的教法,一種令人心璀璨的教法,令心智舒展的教法,令我們不再畏懼的一個威德的教法,我們真正去實踐它,就會變成一個快樂的人,在這個痛苦的世界變得快樂,在這個濁惡的世界變得清凈,在這個迷失的世界變得覺悟明了,那這個世界就太需要我們這樣的念佛人、覺悟人,具足慈悲的清凈人了。不是自封的,是因為在法的加持下,在法的實踐下,在法的作為下而成熟了這樣一個自他二利。
如果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當(dāng)然是很好的,但凈土這樣一個法則,如果認(rèn)真地實踐,在我們這一生中,都是可以滿足我們出世入世的愿樂的。所以”眾生所愿樂,一切能滿足”,這樣一個“莊嚴(yán)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正是阿彌陀佛的威德愿力所成就,此成就是回向一切眾生的,我們只要隨順這個教法,這種成就與功德在我們凡夫的生命的現(xiàn)下,就會升起它無礙的光明的力與作用,就會成熟這樣的力與作用,就會完善這樣的力與作用,使我們走出娑婆世界的迷失困惑,使我們真正在這一生隨順著法教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這個生即現(xiàn)生之生,非是生死之生;是順性覺悟之生,非是人的死亡與生存這個生;是即下心性的認(rèn)知的再生,遠(yuǎn)離了迷失的再生,運用了智慧、遠(yuǎn)離了愚癡的再生,不是說死掉了活掉了這種生與死;是我們心智在依著法則而變化,依著擇法的殊勝而成就的一個即時的利益,也就是即心即是、心作心是的一個殊勝功德的善巧的使用。使我們在自業(yè)他業(yè)中被動輪回的生命變得主動起來,變得自由,變得喜悅,變得輕松,變得有慈悲有智慧了,變得有方便了,不再那么迷失沉淪痛苦掙扎,不再那么敵視了,不再那么大的怨氣了,不再那樣做了,沒有必要,那樣太苦了,那是沒有必要的一種生活模式,那是一個愚癡者的生活模式,那是沒有教法的一種生活模式。而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要走出這樣的困惑,走出這樣的沼澤地,走出這樣的一個令我迷失沉淪的鐵圍山,我們要把他輕輕地打破,就像文殊的寶劍一樣,輕輕地一落,就開了口子,我們就從口子走出來了,要不然在這個世界就是十分痛苦與掙扎的。
往生彼國,云何不可思議呢?曇鸞法師是這樣說的:“云何不可思議,彼國人天若欲往生他方世界無量佛剎供養(yǎng)諸佛菩薩,及所需供養(yǎng)之具,無不稱愿,又欲舍彼壽命向余國生修短自在,隨愿皆得。未階自在之位而同自在之用。焉可思議。”
就是說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也好,往生彼國也好,欲供養(yǎng)他方諸佛乃至一切有緣有情,乃至其他等等作為,資具具足,分身自在,未證佛道前,作用就象佛陀一樣,有那么巨大的善巧神變力、自在力。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雖然沒有修證,但假若依著阿彌陀佛的愿力,把阿彌陀佛國土莊嚴(yán)殊勝的功德利益回施給每一個有緣,一樣可以令一切眾生即身中得自在。此自在,就是遠(yuǎn)離我們對這個娑婆世界的計較、攀比,以及在這個世界沉淪的習(xí)慣,使我們從業(yè)習(xí)中、迷惑中走出來。這里面有短自在的修持,我們往生彼國就有這樣的自在力,未往生彼國,安心于此,亦有這樣的自在力。你可以去實踐,去認(rèn)知,這是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我們以凡夫心去思議它,那是受到極大的制約的。
所以這個法,是隨順得入的一個殊勝功德,就如百川入海。這百川的水,大大小小的,清的濁的,發(fā)源地也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流到大海,皆名為海。那我們?nèi)祟惣鞍偾щs類眾生,往生彼國,皆名極樂中人,皆得諸樂無有眾苦,就同入大海一樣啊,咸同一味。
因此我們對往生彼國的主題——我們這一生的主題,就要認(rèn)識清楚了,它如百川歸海,是自然而然、順性順勢的一個結(jié)果,順佛愿,也就是順佛勢。我們把生命、修行的主題,放在隨順阿彌陀佛的愿力上,那就會顯示性德,我們就會有一個順勢的善巧,就很省力,省力就成就了,不是費力的。
所以我們?nèi)绻幌矏偭恕⒊林亓?就要反省自己——一定是沒有念佛,沒有隨順佛愿,沒有隨順佛力,沒有隨順性德之力,我們做違性的事、違佛愿的事了,丟失主題了,那就開始費力了。
這是一個省力的成就。安住與隨順,就很省力,就活的很精彩。這個精彩是因為我們順性,順佛愿,順無為而至的善巧,使我們得到了安心與安住。這樣的生命就舍棄了造業(yè)的空間,舍棄了沉淪的掙扎,舍棄了貪欲的沉重,讓迷失攀比也休息下來了。這樣的意識法界充滿了空凈的、光明的、廣大的喜悅,就有精彩的內(nèi)容了,人就開始有智慧的快樂、慈悲的快樂、方便的快樂、無染的快樂、隨順到達彼岸的快樂、自利利他的快樂、不再糾結(jié)迷失的快樂。而在種種苦緣中,就能迅速地覺悟,能迅速地了解這個苦是背性的,背愿的,是造作的,是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糾纏不清的一種沉淪與迷失,這不是我等所需,不是念佛人所需,是迷者愚癡者惡意相加的一個成就。我們對自己不會有惡意相加,對他人也沒有必要惡意相加,造成自他傷害,那我們在念佛法門中就有自他二利的方便,這皆是隨順佛愿而成就。
這樣,我們在這一生中,念佛就是我們的主題,往生是我們的主題,離苦是我們的主題,簡單是我們的主題,輕快是我們的主題,自利利他是我們的主題。那些龐雜的事情、迷失的事情、糾纏不清的事情,交給你往生以后再來吧,現(xiàn)在不要來做,你沒有那個力量。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明智的選擇、智慧的選擇、慈悲的選擇,要做悲憫自身、悲憫他人的一個選擇,那我們就會選擇念佛這個主題的生活,往生彼國的這樣一個主題的生活,安心的這樣一個主題的生活,無染的這樣一個主題的生活,做這樣一個省力者。我們真正作為一個念佛人,盡此一生,就這樣一個主題。雖然有些業(yè)習(xí)的依附,就像一條河流有些污水一樣,你不用理它,直直地回到大海就好了。你不能說河里有一些污水就不能流了,你就直直地淌下去吧,回到大海你就知道,若凈水,若濁水,若是河流的水,若不是河流的水,一旦回到大海都是清凈的海水,因為大海能包容我們所有的業(yè)與業(yè)相,使我們咸同一味。那我們就得極大的方便,入佛智海,這樣的一生就夠精彩了,我們對的起父母,對得起師長,也對得起國土,那么也對得起自身。
這樣一個選擇,你不選,你要做為什么呢?所以我們要善自選擇,一旦有這樣的選擇力了,那我們這一生,念佛就是一個很簡單的,很必要的,需要認(rèn)真的一個生活的主題,那些雜染交織的東西若是對你有糾纏,你一定要警告自己,說我回來再處理你。一定要提醒自己,不管是事業(yè)的糾纏,感情的糾纏,什么樣的糾纏,你一定要警告自己,這個地方不能留步,一旦留步就不能自拔了。所以說先往生極樂世界,回頭再處理,此處要警策自己,這不是個苦事,這是極樂之事。
先來完成大事,再來完成次要的事情,主次分明。再普通的人對這一點都能認(rèn)識清楚的。該做不該做,輕重緩急你要認(rèn)清的,認(rèn)不清,你這個人就太沒智慧了!主次認(rèn)識清楚了,我們就知道大因大果了,我們就有選擇了。這樣雖是凡夫有情,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智慧者。不要小看這個凡夫的選擇,凡夫的選擇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說眾生心憶佛念佛,現(xiàn)前當(dāng)來必定成佛,去佛不遠(yuǎn),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把自他共業(yè)暫時一放,去憶佛念佛了,結(jié)果如香熏染,久熏必有香氣,再看這個娑婆世界的自他共業(yè),原來都是虛妄的,夢幻的,糾纏的,好解決。
這十七種依報莊嚴(yán),天親菩薩給我們做了方方面面的表述,希望我們對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有個大的對比。這樣我們在往生的路上,在往生即下的利益上,就抉擇了。在往生這個抉擇上,對于現(xiàn)實的利益、未來的利益、究竟的利益,我們就會認(rèn)識的很清楚。若即心即佛,即下就有利益。若心做心是,現(xiàn)下就有利益。若佛力不可思議,也在不斷改變著我們的執(zhí)著、妄想與糾纏。不管用哪個力量,我們現(xiàn)在的、過去的、未來的、究竟的利益都會達成的,因為我們的主題不再丟失——念佛憶佛成佛的主題,往生的主題不再丟失了。
這樣不管用即心即是、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議,這三種我們所謂的現(xiàn)緣,我們來覺悟,來認(rèn)知,來憶佛念佛,其利益必然在每一個生命的個體中,從各個角度表現(xiàn)出來,使我們有法,有喜悅,使我們擺脫了以前迷失的沉重、對立的沉重、攀比的沉重、積累的沉重,使我們逐漸快樂起來,輕松起來,那么人生就變得有意義了,我們學(xué)佛也就有意義。別人說你是個佛教徒嗎?你說是啊,我是個快樂的佛教徒。
真正作為一個學(xué)佛人,你心里一定是快樂的,一定是有輕松的,起碼有輕松的方法。你還沉重嗎?你需要沉重嗎?你需要去積累那么多掙扎的壓力嗎?那么多沖突?那么多說不清的幽怨、糾結(jié)?那么多。說不完么啊。
通過這個觀察,就來號令我們及有緣——
做一個快樂者,一個往生彼國的守護者、實踐者,一個現(xiàn)下的輕松者、解放者, 一個具有無染的順性的念佛人。
我們給自己下了個命令——
我們開始念佛了,不再念自他共業(yè)的煩惱了,不再去念糾纏與攀比了。
我們開始念佛憶佛,把念佛憶佛的輕松喜悅快樂,回施給那些念業(yè)力,念自他共業(yè),糾纏自他共業(yè)的人。
那我們就自己快樂,也要給他人帶來快樂。這樣我們會笑著生活了,要不然這生活太苦了。
(歲次辛卯六月初一 2011年7月1日)
- 學(xué)佛心智 學(xué)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xué)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fù)如來不負(fù)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