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三十五日(二):雨華衣莊嚴(yán),無量香普熏
安居第三十五日(二):雨華衣莊嚴(yán),無量香普熏
莊嚴(yán)雨功德成就。偈言:雨華衣莊嚴(yán),無量香普熏。
【曇鸞法師《往生論注》:此云何不思議。經(jīng)言。風(fēng)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fù)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凈無遺隨其時節(jié)風(fēng)吹散華如是六返。】
這真是很美啊,天雨種種華,柔軟香潔,足踩下去,陷下四寸,他方世界不需要穿鞋子,因為沒有瓦礫、石頭這些尖銳的東西。我到靈鷲山和五百羅漢結(jié)聚經(jīng)典的毗婆羅窟,很震撼,在靈鷲山上石頭沒有尖,沒有刃,沒有銳,你找不到割手的地方。我從毗婆羅窟帶回來一塊石頭,放在放光寺聲聞塔里了,那像玉石一樣,發(fā)出來的聲音是金屬聲,沒有銳縫,十分奇特。極樂世界的大地上不需要穿鞋子的,我們看到佛像都是赤足的。
【關(guān)于赤足的故事:我到東北,有兩次遇到大下雪天赤著足來見我的。第一個在朝陽的一個寺廟,雪下的很厚,很冷,我們坐在東北大炕上,大家說講一講《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吧,講著講著就來了一個菩薩,赤著足罡罡地走過來了,這個居士說,師父您為什么穿鞋子?我說我沒有穿鞋子啊,我現(xiàn)在在炕上坐,他說炕下有鞋子嘛,我說我怕凍腳吧。他說你看我(赤著腳),我是佛教徒,你不是佛教徒。我說要是不穿鞋子就是佛教徒了,那驢啊,牛啊,馬啊,羊啊都不穿鞋子。我不是罵人的啊,當(dāng)然這個居士很有功夫啊。事沒隔多久,我在海城一個寺廟里,又有一個出家師父來了,穿了一件兩層布縫的夾衣,光著腳板子啪啪的來了,也是下著雪,冰很厚,他說我見法師,正好那時打板,我說我們一起吧,吃了飯我站起來就走了。后來其他別的出家?guī)煾竼栁覟槭裁床蛔鹬厮?我說我很尊重,我們一起吃過飯就可以了。他說為什么他赤足你不表示點什么呢?我說哦,他赤足我沒看見。因為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大部分人都需要穿鞋子,但這些菩薩大部分都有拙火定,或者內(nèi)在的善巧。我知道一個終南山的出家?guī)煾?他冬天也是不穿鞋子的,他用生石灰加上水,噗噗噗噗一踩,然后再去走,走走,又去噗噗噗一踩,那個腳燒死的皮很厚,然后冬天里就可以踩在石頭上,踩在玻璃上都沒有問題了,他是那樣弄的,很“厲害”,但是我不愿意學(xué)習(xí),不是不愿意,是沒有那個能力學(xué)習(xí)!
這個娑婆世界,到處都是割腳扎腳的東西,甚至氣候也不適應(yīng)赤足。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而是花落下來,人足履其上,一踩,落下去四寸,一舉足,就還復(fù)如初。哎呀,這太好了!彌勒菩薩下生經(jīng)》中講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也是這樣的,那時候的人類都活八萬四千歲,其間只有兩個疾病,便利與死亡。八萬四千歲就死了,但是平時要吃東西,要有便利。他的便利不象我們現(xiàn)在這樣要蓋很多衛(wèi)生間,化糞池處理不好了,還給人帶來一些煩惱。他們處理便利時就開個蓮花,等一結(jié)束,花一合,就沒入大地消失了,大地清凈如初。哎呀,我們要是生活在這個國土多好啊?也不浪費對吧?這個娑婆世界現(xiàn)在真不好,費事情。
彼國土“雨華衣莊嚴(yán)”。華衣鋪地,這是印度人特定的一個習(xí)慣。有一次我去西雙版納的一個山寨,他們用芭蕉葉鋪地,你走的時候他們就拿著芭蕉葉一葉一葉地鋪著,你走到什么地方他們都給一路鋪過去。印度有這個風(fēng)俗,來了一個人,大家認(rèn)為他是福田,是智者,是善巧者,是師長,是王者等等,他們就會把自己的衣鋪在地上,讓此人走過去,F(xiàn)在西藏人還有這種習(xí)慣,他們感覺衣也不足以珍貴,人就趴在地上,然后讓其尊重的人從身上走過去。我們都知道釋迦佛的因地,以發(fā)鋪地,燃燈古佛從發(fā)上走過去以后,就給他授記。供佛真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
華香普施,性德周遍
“無量香普熏”,這所有的引導(dǎo),無外乎還是講性之周遍啊,怎么描述也離不開這個啟發(fā)。不管是普降華衣,還是香普熏之法界,皆是依周遍性而顯示的。我們有一個梵唄叫“爐香贊”,說“爐香乍熱,法界蒙熏”。法界蒙熏,這是不得了的一個功德,我們點一根香能不能使法界普熏呢?現(xiàn)在我們的功德力有沒有這樣呢?但你若是順性發(fā)心,這是無遮的。學(xué)過比丘戒的人都知道什么叫“遮”,稱為遮難,就是你有障難了。我們要是順性發(fā)心了,是無遮的功德,就是說你遮蓋不住,它會傳達到法界。所以說平等舍啊,平等發(fā)心,做一點點的善事,做平等的舍,其功德就會周遍法界,那就會顯示性德,但是凡夫往往做點滴之善就會強化自己,而不是平等回施于法界,所以多建立得失的計較。那么這些智者,順性發(fā)心的這些善巧者,他把這點滴功德、大的功德,也都回向給法界眾生,使性德周遍之彰顯成熟起來。
雨功德成就,無外乎揭示著性功德周遍的事實。極樂世界種種依報莊嚴(yán),無疑是為了揭示性功德成就。此性功德成就是沒有隔離的,它不因為此世界、彼世界而顯現(xiàn)作用差異。我們?nèi)羰琼槺硐?極樂世界甚為殊勝,但是若順本質(zhì)來說,其性德是沒有隔離的,平等一味,雖不同世間,作用不一。故依彼世界清凈莊嚴(yán)依報功德,揭示性功德不隔離的這種事實,來引發(fā)娑婆世界眾生乃至他方世界眾生的順性抉擇,或者說成就順性抉擇的這樣一個愛樂。因為我們平時不愛樂順性作為,因為違性作為習(xí)慣了,就是在表相里、在外在的環(huán)境中迷失,而內(nèi)在的、自性的啟迪與印契往往不能成熟,所以天親菩薩列舉了大量的彼國依報莊嚴(yán),來啟迪性功德。性功德不因為不同的世界產(chǎn)生隔離,不是說極樂世界就別放異彩,娑婆世界就會顛倒,不是這樣子的。只要我們是順著這個性功德作為,它是真實不虛的,利益是一樣的。
所以娑婆世界不過是違性之依報而造成的這種沉淪,我們這個世界的大地也好,虛空也好,以及前面學(xué)的種種東西一對比,都是濁惡的、硬化的,極樂世界的七寶都是柔軟的、調(diào)柔的,其水溫也好,風(fēng)也好,都是適意而形成的一種順性的功德,這所有的皆是讓我們有親近感,這個本家本國的事實功德,就是家珍的常數(shù)啊。我們常數(shù)這個家珍有什么好處呢?讓我們有親切感,不陌生,否則我們真正遇到這樣的功德、這樣的稀有因緣時就會感到陌生,陌生就會一帶而過,有的人修行中突然得到法喜,或者說有相應(yīng)的東西,因為陌生,所以很快就丟失了,又被習(xí)慣、被逆性的作為所吞噬,所埋沒,故常數(shù)家珍有這樣一個串習(xí)的優(yōu)勢。
“隨其時節(jié)風(fēng)吹散華如是六返”,為什么說六返呢?我們這個世界有早上中午晚上下午,晚上有初夜中夜后夜,所以稱為日有六返,六返,是為了順應(yīng)我們的習(xí)慣,要是沒有這六返,往生彼國的人說,哎呀一天到晚天亮著,沒有什么變化,那沒有意思,怎么辦呢?他就順應(yīng)我們說,彼國這個華啊,落華然后沒下去,落華就沒下去,如是六返,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我們在這個世界看見青色可能就是青色,白色就是白色了,大家看不到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也就是說其活力是有限的,很快就會枯萎,就會變掉,娑婆世界的這個花啊,也真是道德、善緣所成啊。那么極樂世界的花就不是這樣子的,“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亦然,暐曄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個安立無量眾生于佛正道,華為佛事,安可思議?”
所謂“雨華衣莊嚴(yán)”,是依香華來作為揭顯性德之周遍的一個善巧。我們看到極樂世界這一一依報莊嚴(yán)莫不是周遍的顯示,莫不是普遍如是的一個功德,這個“雨”字,很容易來代表它,普降、普及、普施,就是周遍的給予,廣潤于十方。而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作為有極大的局限,往往在很小的范圍中可能就消化掉了,法益不能遠播。
出家無漏戒,順性而立
過去說出家人是三界的禍福根源所在,三界的禍福由出家人來抉擇的——出家人衰,這個三界就會衰敗;出家人盛,三界善緣就會熾盛。這也就是所謂的周遍性。一般的世間人不被引發(fā)廣大的關(guān)注,出家人這個形象是佛形象故,他念誦的是佛語,持的是佛戒,吃的是佛飯。我們稱缽為應(yīng)量器,你稍微一點不注意,或裝得多了,或裝的少了,少了你感覺沒吃好,多了你想把它放在肚里面很困難的。這個應(yīng)量器就是讓你去思維此飲食的出處是什么?十方檀越為出世善巧故,做此福田,供養(yǎng)于僧,我等當(dāng)予善意回向,此飲食是為了道業(yè)有所成,非為美貌,非為肥美,非為有力氣,只為道業(yè)相續(xù)故。你拿著那個缽是要做審觀的。你吃的是佛飯,思維的是佛的思維的,持的是佛制的戒,所以僧眾對三界的影響是十分大的,僧人不敢小看自己。
出家不是那么簡單的,你看出家人有多大的優(yōu)勢——為一切諸佛所攝化,何以故呢?同一形象故。為一切諸佛所護念。又為一切圣者所知,圣者會查知你的,說這個出家人在干什么?為一切戒法所隱護。為一切同參道友所知,你做的是啊非啊善啊惡啊,大家都知道,都往善在鼓勵你。為一切居士所護佑,你做過分的事情居士就會遮你的,不允許你的。
僧人的戒稱為無漏戒,實際也就是順性而立,唯佛所制,所以他影響很大的。很多出家人認(rèn)為自己出家了要為自己啊、要放縱放縱自己的習(xí)氣啊,或者要做點什么,不是,影響太大了。過去僧人要求可嚴(yán)了,如問遮啊、教育啊,過去阿羅漢時代就是一阿羅漢帶一沙彌,不準(zhǔn)帶多的,后面有帶多的,世尊經(jīng)常呵他們。所以阿奢黎教就一代一代地教育下來,很嚴(yán)格的,后來僧團不斷擴大,出家人不斷增多,佛開始制戒。前十二年佛是不制什么戒的,因為都是無事比丘,多為圣賢,入于圣位故,無諸雜心,他沒有什么可犯的,所以多依善緣而成就,相當(dāng)多人在“善來,比丘”言下就證阿羅漢果了,或者七日修行就證果了。
無漏戒是順性所立,唯佛所制,一切圣者、一切菩薩所不能制,所以出家人就影響很大,為什么這么講呢?出家人身上有性德的影子,就是說這個加持的功德一直在出家人身上延續(xù),一直要延續(xù)到最后的出家人,那就是佛法最后的湮沒,持戒的出家?guī)煾冈絹碓缴?到最后還出現(xiàn)一個形象,攜妻帶子,那佛法就要蕩盡了!兜夭厝(jīng)》中的《大集時輪經(jīng)中》有講,我們可以去看一看。
所謂性德之彰顯,在菩薩戒中也是比較充分的,許多人授過菩薩戒,有的在家居士也可以了解了解性德之周遍與真實。聲聞戒主要是無漏戒,絕對是順性安立的,所以持一戒必得解脫,我們要認(rèn)認(rèn)真真地有一個戒的守護,其他戒慢慢有增上守護,就很好了。
那么釋迦文佛是不是極樂世界所化現(xiàn)呢?這是決定無疑的,《往生論注》描述說“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個安立無量眾生于佛正道。”釋迦文佛也沒有出此數(shù),因為我們知道釋迦佛是應(yīng)化身所顯,報德諸佛會分身無量來應(yīng)化世間,每個世間中這樣的化佛各個安立無量眾生于佛正道得以成就。這是不可思議的,依報佛亦復(fù)如是。那釋迦佛有沒有報身呢?這十方諸佛法報化三身各中無隔,用中無礙。他們馬上就要把《央掘魔羅經(jīng)》寄過來了,大家可以看一看十方諸佛是什么樣一個佛,我們一般把佛各自對立,因為我們對立的心習(xí)慣了嘛,所以我們把佛也對立起來。佛智慧圓明是沒有對立的,我們把每個生命體都會對立起來,說這是個獨立體,這是個獨立體,但是諸佛如來功德方便善巧是廣大無礙的,互為通用的,所以佛佛相贊,佛佛通達無礙,經(jīng)典各有印證的。
依一一妙華來作佛事,是這種無漏戒體的運用。大家對無漏的認(rèn)知很少,這個無漏,就是說無造作分而設(shè)立的,它的戒體是這樣設(shè)立的,我們一般對無漏戒的認(rèn)知也很少,很多人不知道戒的持犯方便,在這個地方持是方便,犯亦是方便,懺悔是方便,授受也是方便,持戒亦是方便,所以一切出家眾中若依此教法,若有碰觸,若生起恭敬心,若持若犯,若懺若傳播若守護若成就,皆得不可思議的功德,此賢劫中必成佛道!
這是應(yīng)該贊嘆的,為什么呢?在娑婆世界僧法中可以袒露佛性真實的一個角度。釋迦文佛授過記——在我們這個時代能出家一日一夜,賢劫內(nèi)必得成就的。賢劫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但是一劫中能成就的人是十分少的。你說這么多出家人還少嗎?實際太少了,你一比就知道了,中國現(xiàn)在有十四億人,最多有三十萬僧人。萬分之二,還是比例太少了,所以很多人不能長期出家,我們鼓勵他短期出家吧,因為大部分人長期出家的機會、因緣還是不足的,要是能一半一半就行了,對不對?現(xiàn)在十四億有七億人出家,或者說出過家,你看是個啥威德?
【舉例:泰國、緬甸大部分男性都出過家,很多還不只一次,出過兩次、三次家,近住女(美其)也很多。一次師父一行在仰光一個很小的美其寺廟,打算第二天供養(yǎng)美其,買了幾百份面包、梨子、蘋果等,以為夠用了,結(jié)果美其隊伍排過來了,圍著公園繞了一圈,人還沒有出來完了,她們說有五百人,不得了,這是民俗帶來的現(xiàn)象!
分身無數(shù),行無量佛事
那么這個所謂的“華事”,雨香華作為佛事來利益世間,來一一普熏法界,一一照耀無量世界,一一分身無數(shù),一一安立無量眾生,為什么都是這樣來提示我們呢?就是提示我們這種周遍廣大的心所。凡夫心總是壅在一個愛憎、一個區(qū)域中,凡夫心的區(qū)域意識是十分強的,它把我們限制在一個很小的心理范圍中,受很大的局限,即所謂“違性”這個事實,象業(yè)力被鎖定在某個局面上是一樣的,不得解放,沒有廣大。
剛才有出家?guī)焸儐桚埲A三會的問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了,龍華三會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往生彼國的每一個有情,皆可以分身無數(shù),不離極樂世界可以分?jǐn)?shù)無數(shù),到無量剎土,去行無量佛事,做種種修行,種種供養(yǎng),可以分身供養(yǎng)、分身修行,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舉例:米勒日巴有意生身成就,有人說米勒日巴在這個地方出現(xiàn),同時在那個地方也出現(xiàn)。世尊也經(jīng)常會被記載在不一樣的地方出現(xiàn),有人說世尊在我們這講法了。另外有人說,不對,世尊在我們那個地方講法了。世尊會同時示現(xiàn)在很多地方,表達這個應(yīng)化的作為。以前在版納,包括在尼泊爾那一帶都這樣說,世尊,不行,您給我們留下一個什么足跡,有的人說您給我們留下一個指甲,留下一些發(fā),干什么呢?要不然您一走,我們說您在這來過,別人不相信的。世尊就留下足跡,發(fā)、甲等!
對我們薄地凡夫來說,我們分不出來身,主要是一分就成妄想紛飛了,可以打很多妄想,但是就是沒有意生身。這個意生身是一如之身,各個看到的、聽到的、感知到的是沒有差異的。有些大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xiàn)的時候,在取滅的時候他也會這樣做一做,偶而因為急需也會分身,平時一般不做,為什么呢?怕有行跡的這種不適應(yīng),或者人對這種奇特產(chǎn)生疑意,所謂不可以以怪異度世。
依通力度化世間,這是四法度眾生的一種特定的方法,但在我們中原漢地受了很大的制約,因為我們受了儒家思想這樣的育,所以一些比較大的通力都在邊遠地帶,如以前大理國或南詔時期的阿扎黎,多用通變力。因為在這些地方,不用通變力折服不了人。例如大理那個觀音塘,那兒有個大大的石頭,據(jù)說是外來軍隊來了,觀音菩薩就變作一個老人家,把那個石頭舉在空中,軍隊一看,說一個老人家就這么厲害,就退出了。所以每個文化區(qū)域有其特定的背景,會形成一些教化之異。
(歲次辛卯五月二十 2011年6月21)
- 學(xué)佛心智 學(xué)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xué)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