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講話 第三輯 七、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七、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閑岔。時光快得很!轉眼之間,念佛七今天圓滿了,大勢至圓通章,今天也就講完了。現(xiàn)在講最后一段經文: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這段是總結本章全文。本章出自《楞嚴經》,佛問諸大菩薩各人證得圓通的法門。大勢至菩薩答說:我對各種法門,無所選擇。惟把六根統(tǒng)統(tǒng)收攝起來,深心念佛,使凈念現(xiàn)前,而相繼不斷。入三摩地(此云正定),以這個法門最為第一。
「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二句,是全章宗要。前文從學念佛的本源說起,中間修行的過程,乃至因果雙圓,以及游化度生,都已說明,惟未及修行的方法。最后這兩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攝六根是因,凈念相繼是果。為能都攝六根,才能凈念現(xiàn)前,而相繼不斷。希望大家深深體會,信受奉行。以下分三段來講:
、逋懈墘m廣造諸業(yè)
念佛為何要都攝六根呢?因「根」與「塵」接,即起諸「識」,造諸業(yè),自心不得清凈,永在生滅道中流轉。必須把六根收攝起來,即關閉六根之門,不令向外攀緣,不與外面六塵境界相接觸,使六識不生,漸漸降伏妄心,才能顯露真心而凈念現(xiàn)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轉,本具真心被妄法掩蓋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難相應。必須了達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顯露真心。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任何宗派,都得明白這種道理。
三界諸法,森羅萬象,多如塵沙,釋尊把它歸納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動,不出十八界的范圍。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雖然千差萬別,綜合起來,不出六塵:眼之對境為色塵,耳之對境為聲塵,鼻之對境為香塵,舌之對境為味塵,身之對境為觸塵,意之對境為法塵!缸R」性本空,在根塵相接時才生「識」!缸R」以分別為義,六根對境,不起分別作用。有了「識」才起分別,故「識」能廣造諸業(yè)(在欲界為善業(yè)、惡業(yè),在色界、無色界為不動業(yè),是謂三業(yè)。)既造業(yè)──因,必受報──果。受報后再造業(yè),如是循環(huán)無端,受永無止休的生死輪回。為甚么說造業(yè)由于「識」的分別呢?譬如造殺業(yè):殺人為報怨,殺畜生為吃肉。若不起分別,怨親平等,自然不會殺人了。若不起分別,不覺得肉好吃,自然不會殺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殺業(yè)了。造盜業(yè),亦由知道衣物財寶的珍貴可愛而起。造淫業(yè),更是由于男女互相愛悅而起。若不起分別,一視平等,當然也就不造盜業(yè)淫業(yè)了。這說明了果報由于造業(yè),造業(yè)由于六識分別,六識分別起于根塵相接,病根就在這根塵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緣塵,廣造諸業(yè)」的始末因果關系。所以大勢至菩薩要都攝六根,使根塵不相接觸。根塵不接,六識即無由生起。六識不生,才能除妄顯真,凈念現(xiàn)前,進而相繼不斷。
、鏀z根歸性念佛即心
上節(jié)講念佛方法,要都攝六根,不使緣塵生識,而免造業(yè)輪回,F(xiàn)在講六根怎樣攝法?上面講都攝六根,就是關閉六根之門,但不是說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塞住,攝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須知念佛是妙有法門,一心念佛,即是都攝六根了,F(xiàn)在解釋給大家聽聽: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緣味塵,即是收攝舌根。眼觀佛像,不分別凡夫境界,即是收攝眼根。耳聽自念之佛聲,不分別其他聲塵,即是收攝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攝鼻根。身體繞佛拜佛,即是收攝身根。意根發(fā)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憶佛念佛,即是收攝意根,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時,佛是佛,塵是塵,日久功深,則六塵境界,無非佛的境界,即是凈念現(xiàn)前了。比方說: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就仿佛這種境界。因為他專心一志在玩味韶樂,雖在吃肉,而舌不起識的作用,等于味塵不現(xiàn)前了。我們念佛念到純熟時,六根自然收攝,對六境亦不起識的分別作用,則風聲鳥鳴,無非佛號了。從前有一老修行,每晚必定念佛若干聲。某日,他覺得剛念不久,即聞打「四板」(起床板號),他以為「夜巡師」看錯了時間,可是大家都起床,上殿了,他亦隨眾上殿,但聽見全部早課,都是念的「阿彌陀佛」。早課既畢,天也亮了,接著就過堂吃早粥了。他甚覺奇怪,大惑不解!于是請方丈和尚開示。方丈說:「那是你念佛的功力一時降伏粗塵,雜念暫停,得到一心不亂,亦即一時的凈念現(xiàn)前。所以長夜化為短時,睡眠化為清醒。到此境界,凡有所聞皆是佛聲,所以在做早課時,經文呪語皆化為彌陀佛號了。」凡夫在初下手時,大都離不開六塵境界,這就要用佛境來轉,久之,即能將塵境轉成佛境了。
大勢至菩薩,修證圓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攝六根,歸于一性,即是妙有法門。只見佛境,不見凡境,妄念不起,凈念現(xiàn)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缧姆鹨蝗鐑裟钕嗬^
上節(jié)說到都攝六根,凈念現(xiàn)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能所雙亡,心佛一如!辜茨軆裟钕嗬^了。但是說來很簡單,做起來并不太容易,因為我們凡夫,從無始以來,打妄想的路子太熟了,不知不覺,妄想就來了。倘若勉強克制,還會發(fā)生毛病哩!菩薩深明這種道理,所以用念佛方法,使六根漸離六塵,而達到一心不亂。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訣:即「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心意攀緣塵境,原是熟路,現(xiàn)在系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緣,久而久之,就把馳向塵緣之路淡忘而生疏了,這就是熟處轉生。念佛,最初念不慣,本是生路,勉強的念,用心的念,念習慣了,不知不覺就要念了,這就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自能都攝六根;生處轉熟,自能凈念相繼了。
上來所講的話,是對修行用功的人說的,現(xiàn)在我再勸一勸初發(fā)心的人:諸位在社會上,已經過了半輩子了,是不是感覺人生空虛,認為人生不過如此呢?倘能感覺人生空虛,已與佛法接近了。人們年輕的時候,總是迷執(zhí)著一切真實,如結婚、生子、名利、權勢等等。到了幾十歲以后,才知道那些都不是真正快樂,都非實在,真如做夢一樣,所以感到人生空虛了。此時正好走入佛門,填補其空虛。否則,即會走入歧途,甚至流于「斷滅空」,以為死了就好了。其實這更錯誤,死了哪能好呢?倘或落到三惡道去,其苦更甚了。死后的事,雖然不能見個明白,但我可以舉出那些頑劣的冒失鬼,作個比喻:比如大家都要講求衛(wèi)生,他說他不怕害病,亂吃東西,一旦真害了病,還不是痛苦呻吟呼爹喚娘嗎?又如那些好勇斗狠的人,拿刀弄槍,不怕吃官司,一旦真的吃了官司,杻械枷鎖,關入牢獄,那苦頭不是很厲害嗎?等到吃了官司,后悔就來不及了。何況淪入三途,后悔還來得及嗎?趁著現(xiàn)在沒死,趕快念佛!千萬不可心粗膽大,硬說:「我不怕地獄!」
念佛的具體方法,就是上邊說的都攝六根,把凡夫的熟處轉生,把彌陀的生處轉熟,進一步將六境轉成佛境,轉入轉深,即轉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這個境界,就是「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這個道理更好,不懂也沒關系,只要你深信切愿,念來念去,自然會念到這個境界的,但是這個境界還有心與佛的影子存在。再進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凈念相繼,純歸中道了。最初下手時,當然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念到能所雙亡,雜念不生,即是凈念現(xiàn)前。再進到心佛一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片佛心,無有間斷時,即是凈念相繼,入于三摩地了,亦即證入「無生法忍」了。《楞嚴經》謂之「圓通」,此即「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們要本著這個要領,好好念佛就對了。
佛七真快,這是最后一支香,打起精神,好好念佛求證圓通吧!
- 上一篇:佛堂講話 第三輯 六、攝念佛人歸于凈土
- 下一篇:佛堂講話 第四輯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