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7月31日北京漢唐華夏美術館

  如來壽量品,越讀我們就越能領悟如來佛祖說法的真實義趣。這一品壽量品,顧名思義,如來是久遠劫早已成佛,到我們娑婆世界應化說法,演說救度我們眾生慧命的無上妙法,當妙法說完了,佛祖也是應化入滅。

  為什么是“如來”壽量品,而不是“釋迦佛祖”壽量品?我們知道“如來”是所有成就都具備的十大名號,或者叫作德號,這一品題目突出的是如來,如來是佛的十大名號之一,排在第一,也就是他最能夠體現(xiàn)佛所成就的真實身份。為什么成佛?我們說佛、無上士、天人師,都還不直接,唯有如來才最能夠代表佛所成就、所證得生命真諦,了悟諸法義趣。如來,簡單說,如是乘如實道,來是來成正覺,如來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是佛祖之所以成佛,什么能標志佛的成就,佛的境界,也就是佛之所以成佛的標志,在這十個德號里面,如來最能體現(xiàn)。

  如來壽量品,強調了佛法修行,就是完善我們每一個生命本來所具備的福壽兩個方面。首先是發(fā)現(xiàn),然后是恢復眾生原本具備的無量福、無量壽。佛法無非就是起到這樣一個作用,釋迦牟尼佛祖雖然給我們地球人示現(xiàn)了生、老、病、死的生命過程,但是實質上,他是憑借以往的愿力來到地球上,到娑婆世界為我們眾生說法。他的生老病死都是應現(xiàn)、示現(xiàn),就像演戲一樣,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我們看戲就能夠展示一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整個生命過程,到最后死亡,這就是示現(xiàn)。如來壽量是不是就是八十幾歲?像我們地球人壽命一樣?不是這樣的。這只是一種幻化的現(xiàn)象,如幻如化的一種現(xiàn)象。實質上如來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本性是如如不動,不受時空的局限。時間再怎么過,對證得生命真諦的大成就者來說,時間左右不了他,影響不了他,這就是如來壽量品的第一層含義。再有,如來也可以解釋為,如是如如不動,來是不來不去,原本如此,如來就是原本如此,生命所擁有的,所本具的無量福壽,是原本具備的。

  我們說佛祖說此《妙法蓮華經(jīng)》的時間是佛祖晚年所說,佛祖快入滅之前所說,所以刻意強調一下如來壽量品。不要以為如來受生老病死,逃脫不了的一種所謂的自然規(guī)律的束縛。在證得如來境界后,這種所謂的自然規(guī)律只是一種示現(xiàn),而不是真實。這一點很重要——福壽無量!之所以學佛,修佛法,佛法的實際功用、用處,他的意義,在我們生命活動中的現(xiàn)實意義,就體現(xiàn)在;兩方面。佛是;蹆勺阕,為什么在《法華經(jīng)》里單列出了壽量品,而沒有講到福?這應該是佛祖的有意安排,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首先是時間對我們生命存在的重要,所以他提出了如來壽量品。向學無學人,后世弟子特別交待,要正確理解在如來境界上,不存在生老病死。另外我們說,如來跟我們眾生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應該說是如來不僅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且他完全把握,完全擁有了法身慧命。我們把法身慧命又叫作真身,相對于真身就是應化身,證得法身以后,從法身可以出化身。這就像佛法的體用,法身慧命是本體,化身是作用,應眾生之機類而現(xiàn)身,為眾生說法。如來化身自在,百千億化身都是很自在,任運自如的。

  我們眾生之身,與如來相同之處是都具備一樣的法身慧命,只不過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他,或者是修學多年的行者已經(jīng)認識到了生命的真諦,認識到真實生命,了解生命的實相確實存在,不受時空局限。但是沒有完全把握。把握真身具體怎么說?我們知道法身慧命,是智慧之身,智慧成就。佛法的智慧是用般若來代替,般若智,不是我們現(xiàn)代漢語里的智慧的意思,我們大家都讀過《般若心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是最簡單地解釋般若的經(jīng)典。般若,簡單說,戒定慧中的定慧,尤其是定,定就是如實地觀照、觀察,如實地觀察生命的本質。觀照,通過修觀,通過修照,通過修定,然后定的功夫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上升到慧,定慧等持,從定上升到慧。像《般若心經(jīng)》開始說的“觀自在菩薩”,整個《般若心經(jīng)》以觀察的觀開始,觀是修般若的方法,離開觀,般若就無從談起。般若慧絕對不是我們的雜念妄心,雜念多、妄念多跟般若智慧沒關系,般若慧是觀照功夫。般若慧的成就才是法身的成就。我們?yōu)槭裁匆睢栋闳粜慕?jīng)》,不是說念念就完了,要知道《般若心經(jīng)》的作用、意義、好處。用《般若心經(jīng)》起般若觀照,定慧等持,去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所具備的,與如來一樣不受時空局限的生命實相。去發(fā)現(xiàn)他、去肯定他,進而完全把握他,應用他,這是我們念誦《般若心經(jīng)》的目的、作用。法身慧命就是般若成就,別無二途。

  我們在這兒說的是《妙法蓮華經(jīng)》,為什么要強調般若經(jīng)典?我們說般若是方法、是手段,而《妙法蓮華經(jīng)》是一種境界,是成就。般若是通往《妙法蓮華經(jīng)》佛之境界的途徑,離開般若別無他途,為什么?我們一開始就說的如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如來,雖然現(xiàn)在還不是,但是我們是未來的。現(xiàn)在已成就的如來,就像我們的佛祖,他也是跟我們一樣的眾生,怎么上來的?通過修般若。佛祖說般若說了很長時間,四十九年說法,二十二年說般若。這個是歷史考證的,大家公認的。為什么說般若?眾生跟佛比較,相同之處是法身相同,不同之處是報身、化身不同。甚至我們現(xiàn)在談不上圓滿報身,只能說是化身。為什么化身不同?佛祖化身是自在化身,雖然生來和我們人一樣生老病死,但是佛祖住在真身,住在法身慧命上,化身對他無所謂,就像我們之中的有些人,只是愿力示現(xiàn)而已。我們眾生還依賴這個化身,我們也算是應化身,但是我們這個化身并不是建立在真身的基礎上的愿力化身,我們這是迫于業(yè)力,很無奈,在業(yè)力牽引下,業(yè)的化身,用其他宗教的話說“罪孽的化身”。有些宗教的話說人生來就是有罪的,這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的愿力,都是逼迫而來的,是業(yè)力牽引。這就是佛的化身與我們眾生業(yè)化身的不同:佛是愿力感召來到我們世間。眾生和如來相同的法身慧命,是體,是根本。法身是本體,化身是建立在法身的基礎上,我們只要把握好實相法身慧命,化身就是無所謂了。因為化身是一種示現(xiàn),有人說他很虛幻不實,或者說是無常,這就是指的我們業(yè)力化身。我們要是忘失了法身,而只注重化身的話,或者叫作業(yè)報身的話,無有是處,背道而馳,遠離了如來生命實相,解釋生命實相用如來這個詞最直觀、最直接。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如其本來,原本如此。但現(xiàn)在還到不了這個境界,要體悟佛法,體悟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在佛祖來說,他是已經(jīng)法身自在了,因愿力而來示現(xiàn)成佛,給我們地球生命作了一個表率和榜樣,也叫作來成正覺。更重要的是如來通過示現(xiàn),給我們眾生指出了證得永恒生命的方法。乘如實道,就是體悟般若的真實之道,才能夠證得正覺的法身,正覺的境界,得到不生不滅的永恒生命,無量壽。

  我們看宣化法師的解釋:如來有二身,就是真身和應身。真身是法身,應身是化身,雖然名詞不同,但是體用相同。應身就是化身,佛祖和我們地球世界的人一樣,看上去也受生老病死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但實質上他住在實相上,在真實上。舉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應身好像水中的月影。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凈無濁,皆能現(xiàn)出月光?墒撬械脑聸]有去,天上的月也沒有來。所以說如來是不來不去。水里的月亮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月亮在哪兒?在他的本位上,佛祖到我們世界來就像水中月應現(xiàn)來的,真身他已經(jīng)證得如來果位,他住在生命的本位上——法身慧命。有人會問了,法身慧命的本位在哪兒?在什么方位?是不是指的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也是為了方便眾生的方便法,真正的本位在哪兒?還是要多體悟般若,《金剛經(jīng)》上講的生命的本位在哪兒?“應無所住”,這是金剛般若中最能體現(xiàn)佛祖發(fā)現(xiàn)的生命本位的一句話。“無所住”,或者簡單說是不執(zhí)著,這就是生命的本位,沒有一個固定的位置。

  還有如來有三身,剛才說二身(真身、化身),這里說如來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一是真身,三身中第一清凈法身,就指的是法身,真身。第三是千百億化身,化身就是應化身,為什么三身里面多了個圓滿報身?真身是般若智慧成就,光有般若智慧,真身在哪兒呢?真身無形相、無所住,簡直就像空中的無線電波一樣,無形相,也沒有質量,有能量沒有質量,他虛飄著,法身無所不在,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法身,生命自身的偉大就是無限時空、無量福壽,所以他可以涵蓋整個時空,這就是法身、真身。但是這樣就太玄、太神了,光有能量沒有質量不能成為宇宙,大宇宙如果沒有物質存在就不成其為宇宙。后面說只有空間,沒有時間,這個世界能展現(xiàn)嗎?不能展現(xiàn)。所以我們生命不僅有無限的能量,還有無限的質量,是作為具體的事物而存在,所以有圓滿報身。真身也就是法身,是般若智慧的成就的體現(xiàn),而圓滿報身是無量福德,積功累德,具體說我們做的任何一件善事,有意義的事都會積聚起來,莊嚴我們的報身,轉化為質量,轉化為我們可見的報身,具體地展現(xiàn)在時空里面,顯現(xiàn)出來。報身沒有固定的,佛的圓滿報身是非常的不可思議,以前我們打過比方,我們眾生要想見到佛的報身,就像螞蟻要想看我們人的整個形相,是不可能的。那我們眾生的報身怎么理解呢?形相不盡相同,大體上是一樣的。為什么不盡相同?因為心念、意念不同,外現(xiàn)的形相就有不同。相由心生,這句話最能說明報身的形相。報身是德成就,法身是智慧成就。要認識法身、肯定法身、真身,可以通過體悟般若,很快,我們參悟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徹悟、大悟,有一句成語叫作“恍然大悟”,悟就是見到了法身。這是快的,走的慢一點的,我們只要修學的路子對,方法對,這一生肯定能夠見到法身,能夠開悟,當生能夠成就法身。我們的腦子一定比我們的腳快得多。而圓滿報身當生肯定是完不成的,只有好的意念、好的想法,只有善心還不行,還要用雙腳走出去,把善事落實了,這才是莊嚴自己的德報身,多生多劫,點點滴滴的積功累德。佛的報身在佛成就的十大名號中,最少后面這四個“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是指德報身的成就,而“如來、應供、正遍知”這些是指法身的成就。

  我們主要講的是真身和化身,再細分,還有報身。但是為什么前面主要說的是如來有二身,真身和應化身呢?因為報身時時刻刻在變化,在增減當中。勤修福德、勤修;,報身就越來越圓滿。我們要不勤修;邸懈怠,或者是走反面的路子,做一些有損于自己;鄣氖虑,我們的報身就顯得陋劣。報身就是相,相學,如來相、菩薩相、羅漢相、眾生相、地獄相、畜生相都是從報身的角度講。

  下面是這一品中,有人談到的認識上的問題。

  有人問:“二乘是圣人,尚且不見佛不聞法;我們是凡夫,為何能見到華嚴經(jīng)典?”

  答:“因為二乘人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聞大乘法。我們能見到華嚴經(jīng),要感激龍樹菩薩的恩典。我們在往昔種下善根,與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結了法緣,所以今生得聞此經(jīng)典!

  我們能夠聽到《華嚴經(jīng)》或者《妙法蓮華經(jīng)》確實是有宿緣,有前因的。有些人雖然修行多年,但是從沒有完整地去體悟佛法,他也許還停留在小乘基礎教理的程度上。我們雖然起步晚一點,但是一開始就能夠從《妙法蓮華經(jīng)》這樣的高度,我們的進步就很快。

  壽量品后面主要講了一個譬喻的故事(詳見經(jīng)文),佛祖晚年說法都是用形象的講故事的方式。一些修行人固執(zhí)己見,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固步自封,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或者是井底之蛙,得少為足。修二乘,方便權法就認為那個是最高的,真正的、究竟的法他接受不了,認識不到。佛祖最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講這部經(jīng)。佛祖將最能代表佛法經(jīng)典的《妙法蓮華經(jīng)》放在晚年說,說完了,佛也就入滅了,看大家還珍惜不珍惜,重視不重視。一般人最后的話,肯定是最真實的話,要不然佛的常隨眾,多少年跟隨佛祖的弟子,對佛祖很依賴,或者說他們聽慣了佛祖二十幾年說般若,后來說的就接受不了。

  這一品的大意,一是佛祖入滅不是真入滅,只是化身示現(xiàn)。他實質是住在無量壽,住在本位上。第二點就是如來的入滅,就會令更多的不能夠接受本經(jīng)究竟真實說法(不是權法)的人,引起珍重、重視,并接受他,從而能夠真正走向大乘了義的佛的境界。至于逐字逐句地解釋經(jīng)義,有時間大家可以看看宣化法師的講解,很詳細的。

  要體悟常住不滅的法身慧命,更好地體悟《妙法蓮華經(jīng)》,最基本的般若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另外再加上《六祖壇經(jīng)》,要把這三部代表般若的經(jīng)典能夠悟一悟。這樣在般若慧觀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體悟《妙法蓮華經(jīng)》。這一品強調了法身慧命,真身、清凈法身,法身是常住的,還有一個詞是如來,如如不動,如其所來。佛也好,眾生也好,有真身和化身二身。真身是本位,是原本、根本,是本源,化身是示現(xiàn)。如來有三身,眾生也有三身,其中如來法身是相同的,其他的就有天上、地下,相差得非常懸殊。我們只要堅持積功累德,依據(jù)般若慧觀,靜則依據(jù)般若,動則依據(jù)如來的五戒十善這樣具體的善心、善行,積功累德,就能夠成就圓滿報身。這樣積聚資糧,就能夠漸漸走向生命的大自在(法身)、大圓滿(報身)。

  這就是壽量品的大意就說到這兒。

  問:這一品中提到“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這里的成佛指的是成就圓滿報身佛嗎?

  答:這一品如來壽量品,主要是指佛祖法身的成就,佛祖悟法身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前。成佛有;蹆蓚方面,或者是法身、報身兩個方面。法身成佛,徹悟就象征著成佛,因為見到法身了,體悟到、認識到法身,對生命的實相毫不懷疑了,徹悟就是成佛,禪宗說的“明心成佛”,這個我們當生就能完成。我們說的即身成佛,就是指的法身成就。還有一個成佛說的是更圓滿,法身佛是自在,體悟法身就擁有了自在,首先是壽自在,無量壽,不受時間的影響,百年以后到哪兒去啊?生命還會不會繼續(xù)啊?這些都是大障礙,不自在。而悟到法身,時間上就自在了,無量壽。另外在成就法身佛的基礎上,通過百千萬劫的積聚資糧,不斷地行愿,最后成就圓滿報身。報身圓滿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垭p圓,真正的佛。要具備佛的十大德號,指的是;垭p圓。從這個角度講,需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夠完成圓滿報身。有一句話說“百劫修相好”,修圓滿的相好就要百劫。

  問:應化身的能力和法身有關,是否還與報身有關?

  答:從徹悟開始就已經(jīng)具備應化身的可能,但是徹悟初期,應化身的能力還比較小。因為從業(yè)力牽引的化身,叫作業(yè)化身,到愿力化身也就是德化身,這中間有一個轉換的過程,徹悟是轉換的開始,要有一個過程。在唯識經(jīng)典上叫作“轉識成智”,怎么轉?就是悟,徹悟以后才是轉識成智的開始,不是說廢棄的識不要了,再找一個智慧出來,不是這樣,他是在原有的識的基礎上來一個轉化。但這個轉化最明顯的,通過報身來體現(xiàn),一點一滴都是通過報身來體現(xiàn)。徹悟以后,從業(yè)報身轉向德報身的時候,業(yè)力牽引的不自在的報身轉向自在愿力的化身,首先從報身起變化,從能量的角度,為了便于理解,借用物理學能量來描述,沒有開悟之前,是在散能量,開悟以后是在聚集、收集能量。將能量聚集在一起,我們的身體,報身,有質量的,就會越來越殊勝,光度越來越亮,質量會越來越重。我們的報身就不斷地充實,走向圓滿。

  問:佛陀在世間幾十年,佛陀是不是眾生?

  答:佛不是眾生,佛是和眾生相對的生命境界,眾生指的是六道眾生,天人也是眾生,地獄也是眾生。

  問:眾生是不是能夠修成佛?

  答:佛陀過去是眾生,成佛了就不叫眾生,走出眾生的圈子,超出六道輪回,從過去的眾生,走向了生命最高的境界——佛。這里有一個大概念,就是無論是眾生還是佛,有一點相同的就是都是靈性生命。我們把靈性就叫作法身、真身,佛和眾生法身是相同的。有生有滅是化身,報身不能說是有生有滅。法身是永恒常住的,永恒存在的,因為他是原本存在的,世界萬事萬物形相各不相同,有的存在時間長,有的存在時間短,這都是指他所顯現(xiàn)的外相。但是萬事萬物存在的背后,還有一個不生滅的東西,這個就叫作原本存在。原本存在在《華嚴經(jīng)》境界上,就是不僅是靈性眾生成佛,山河大地都成佛。因為都歸到原本的本位上去了,這就比較難理解了。

  問:虛空中是否處處都有法?

  答:處處都有眾生,處處都有佛。離開眾生,離開佛,光說有法就不好理解了。法身是一種形象說法,稱為身,這是古人的說法。但是在我們科技很發(fā)達的今天,法身換成現(xiàn)代科學名詞就是靈性生命的能量,生命能量。生命能就是離不開生命,處處都在,處處有法身,就是處處有眾生,每一個眾生都有法身,因為這是生命的本源,每一尊佛都有法身,因為佛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他大自在、大圓滿。法身是無形相的,所以說他無處不在,倒不是離開了眾生,離開了佛有一個物質化的法身,那是不可思議的,那是不好理解的。生命的能量,不只是純能量,還帶有生命信息,就像我們手機,無線電話一樣,不光是能量,還帶有信息。法身可以這樣理解,是生命的本源。

  問:剛才您講到般若,要觀察,要如何才能妙觀察?

  答:應該說是慧觀,《般若心經(jīng)》這部經(jīng)以“觀”開頭,點明了般若內觀。我們知道觀是內觀自己,照是照亮周圍。般若慧觀觀注自我,或者說是觀注生命,反觀自我的方法,這是般若觀,慧觀。觀照也稱為慧觀。妙觀是《妙法蓮華經(jīng)》上面所說的佛的知見,佛開示了佛的知見,佛知見是般若慧觀的大成就,他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妙法蓮華經(jīng)》上的妙法,開示給我們眾生,令我們眾生悟入。悟,首先是體悟,首先要認識,然后更進一步,從認識進一步到佛的知見。先有一個認識,喚起我們佛知見的意識,我們不斷地強化意識,最后變成習慣,把我們凡夫知見換成佛之知見,這就是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妙觀和般若觀有所不同,所以《妙法蓮華經(jīng)》這個“妙”字,當年智者大師光講妙這個字就講了三個月,妙是佛的知見,佛的成就,而般若觀或者慧觀還是在路上、在過程中,妙觀就已經(jīng)在佛的位置上了,居高臨下,高著眼,高起步,這是妙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