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際禪林七日禪修開示(第四季度)·第四講 修行要無欲無求

  第四講修行要無欲無求

  (2007年12月3日早六支香)

  各位大德:

  在修行的路上,要一路順利地走過來很不容易。各人的發(fā)心,各人的環(huán)境,以及各人的身體素質,都和修行有著緊密的關系。在所有這些問題當中,最值得我們經常注意的就是要做到無欲無求。

  從世間法來說,我們要做到無欲;從出世法來說,在修行上要做到無求。這都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必要的要求。

  在世間法上,所謂的無欲,起碼要做到三點:第一點,對于名聞利養(yǎng)要看得破,放得下;第二點,在五欲的煩惱中,要把握得住,要站立得穩(wěn)當;第三點,在眷屬上也要能擺得開。作為在家學佛的人,所說的無欲,就要慢慢地從這三個方面下手,從這三個方面看破、放下。

  關于第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名聞和利養(yǎng)擺在面前,怎么去面對它,是斤斤計較,還是得失隨緣?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因為名聞利養(yǎng)和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有著實際的利害關系。怎么去突破它?最主要的就是要安于本分,守本分,本分之外的不去鉆營強求。能夠安于本分,內心的煩惱就會慢慢地淡化。一切的煩惱都是從不守本分的追求中產生。所以,如何對待名聞利養(yǎng),就以“守本分”三個字來解決。關于財、色、名、食、睡的五欲,和名聞利養(yǎng)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是一件事,也是兩件事。所說的五欲完全是一種過度的,過量的追求,完全是一種不守本分,不安本分的要求。所以,就要有一種潔身自好的思想,就要以持戒的要求,道德的要求來突破,跳出對五欲的追求。

  關于對家庭眷屬,這是作為在家人,甚至出家人也是難舍難割的大事情。有些出了家的人,對家庭的父母兄弟,有的中年出家的人家里還有子女,雖然出了家,對這些眷屬還是割舍不掉。不但在思想上牽牽掛掛,就是在實際生活中,也有分心的地方。既然出了家,所謂:割愛辭親,走入空門,就要以另外一種方式來回報六親眷屬的恩德,以修出世法,以解脫生死來回報六親眷屬。出了家的人,如果說還想用財力來回報六親眷屬,那種牽掛就太厲害了,那就跟不出家的人沒有什么區(qū)別。所以,出家人如何對待自己的六親眷屬,就要以求解脫,了生死,從根本上來回報。所謂:了生脫死,作人子弟的這一筆恩惠才能夠真正得到圓滿的回報。

  作為在家居士來說,如何對待六親眷屬,這是做人的本分職責和義務所在。在盡到自己的職責和義務的前提下,從感情上要淡化一點。從責任上要強化,從感情要淡化,這才能夠提得起、放得下。如果在情感上過分的難分難舍,那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種障礙。回過頭來說,在家居士對六親眷屬完全不能盡到責任和義務,那也是不對的。在盡職盡責中,又要淡化感情,這個不容易,要用智慧來處理這些問題。從無欲的方面來說,最起碼要處理好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突破以上三個方面對修道的障礙,對自己成就道業(yè)的障礙。

  我們在佛堂里參加禪修的,老年人占多數(shù)。對于老年人來說,來日不多,更應該在眷屬的觀念上逐步淡化,要看得破,要放得下。不要僅僅局限于這一生一世的眷屬關系,要回過頭來看過去無量劫,要放開眼光看未來,還有無盡的時空,還有無盡的善緣法緣。這樣就能突破眼前的障礙,共結未來的善緣、法緣和佛緣。

  怎樣做到無求呢?在修行上,在世間法上,一切都是有求皆苦。世間法有求皆苦,修行上有求也是一種苦。因為有求就有期盼,有求就有妄想,有分別,有執(zhí)著。一旦所求不能如愿,就有失落感,甚至于會動搖信心,那就是一件很苦的事。因此,在修行上不要有所求。

  第一,不要求神異,不要求看到菩薩,看到殊勝的境界。因為佛菩薩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舉心動念之間。不需要求,越求越遠,不求自得。有了靈異,有了靈感,不要欣喜;沒有靈異,沒有靈感,也不要失望。那就是一種無求的心態(tài)。有求就有分別,有分別就不是智慧,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分別就無法見到真理,見到真如,見到佛性。因為真理是無分別的,真如是無分別的,佛性也是無分別的。有分別就有缺陷,無分別就沒有缺陷,就是圓滿。

  第二點,更不要求我要快點開悟,快點成就。成就得快慢,開悟得遲早,不能預約。會一個朋友,拜見一位老師,可以預約。哪一天開悟,哪一天成就,無法預約。因為那是一件善因善緣一切都成熟了,瞬息之間的機會。那是無法預約時間的。我們只要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成就、開悟就好比是我們的目的地,是我們的家鄉(xiāng)。只要找到了到達目的地,回到家鄉(xiāng)的正確的路,就一直走下去,不要左右顧盼,不要走一步退兩步,更不要起心動念: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什么時候才能到達目的地。有一個廣告詞說:家就在身邊。家鄉(xiāng)離得我們很近,就在眼前。距離越近的東西,越是難以把握。成功的經驗,歸家的路,開悟的機緣都在眼前,都在當下。就是我們要求速達,要求速成,分別、執(zhí)著、妄想太多,太深厚,所以家就在眼前,煩惱是一個障眼法,咫尺萬里,無法跨越這一步,無法突破這個障礙。在目前的家好像離我們千里萬里,其實家就在身邊,就在眼前,但我們還漂泊在天涯海角,這是什么道理呢?這是我們的業(yè)障太重,煩惱太重,執(zhí)著太深,眼前的這個障眼的障礙太厚,一下子突破不了。如果有那種力量,猛然回頭,當下即是。就在猛然回頭的一念上,我們沒有力量。所以,在修行的路上,只問耕耘,莫問收獲;在修行的路上,一直走下去,一直修下去,一直在功夫上,在方法上用下去,家就在身邊,總有一天歸家穩(wěn)坐。

  第三點,幾乎所有講修行的書上都說:即心即佛,悟在當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就給一些急于求成的人,產生了一種急躁的情緒,不肯耕耘,而是等待收獲。這是將心待悟。越等待,距離開悟的時間越是遙遠。所以,不要將心待悟,要在功夫上努力。

  修行的路上,做到無欲無求,我們就能夠減輕很多負擔,丟掉很多包袱,就能輕裝上陣,就能比較快的到達目的地,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回到自己固有的寶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