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淺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淺釋修正版--- 凈慧法師

  序 言

  以前發(fā)表的凈慧法師淺釋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根據(jù)錄音整理。經(jīng)凈慧法師認(rèn)證,重新核對?,不影響淺釋內(nèi)容原義。如果前后有文字不符時,以此為準(zhǔn)。

  敬請諸位法友同仁涵諒。

  特此說明!

  智慈愧拜

  佛歷二五五三年八月

  西歷二零零九年十月

  諸位法師,諸位仁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阿彌陀佛!一句口頭禪,四字洪名結(jié)法緣。聽經(jīng)聞法是一種因緣,這種因緣就像大家見面,是一種緣分。過去生中我們曾經(jīng)是朋友,結(jié)過善緣;所以,才有今天共同聽經(jīng)聞法。如果結(jié)惡緣,不能以這種因緣相聚。這是我今生第一次公開講法。緣起是在座兩位修行人要去南方住茅棚,再三請法;我不得不應(yīng)請講法。講此經(jīng)是隨機選定的,希望諸位起歡喜心。同時,我不需要諸位一文錢供養(yǎng)。

  我講法的原則;一是,佛愿將法體之肉供眾生果腹,我愿將心滴之血供眾生飲漿;二是,我們到一起互相探討、互相交流;三是,如語者、實語者。別人講法,講理悟、講體悟,我還講證悟;就是證到哪里,說哪里話。凡是我講的都是自己走過的路,而且把佛經(jīng)修證過程結(jié)合起來,我不講別人怎么說的。請諸位認(rèn)證一下,看我所講和實際修道是否相符。

  我是什么人不重要,能不能把佛法的真實義理講出來才重要。如果講出來了,諸位聽了覺得好,可以隨便聽、隨便問。我歡迎諸位提問,把我問倒。我學(xué)佛二十六年,見過很多修行人,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人能在證悟上把我問倒。這不是驕慢,而是激勵諸位超過我。

  有的法師講法很好,但是知見不一樣。在座修學(xué)凈土的比較多,講靜坐都熟悉。有的法師講,靜坐就是消除自己的散亂心;還應(yīng)為調(diào)整身心!洞蠓痦斒楞嚴(yán)經(jīng)》中說,修行人要“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八個字非常重要。靜坐時,根塵不偶,因緣不立;遠(yuǎn)離煩惱,一心念佛。眼耳鼻舌身意用靜坐念佛來都攝。這樣才能靜下來,修行身心。佛住世時,十人修行,十人得度;像法時代,百人修行,十人得度。為什么?不去靜坐念佛,都修塔造廟,修功德去了。

  有人問,一本經(jīng)書,一句佛號,四字洪名,不用靜坐,能往生嗎?能往生。在佛法末時后五百歲可以往生;現(xiàn)在世肯定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到哪不一定。為什么?神識沒得到凈化,充滿業(yè)力,中陰身沒得到解脫,無明一點沒破,能往生到哪兒去?如果我說謬了,我墮拔舌地獄。所謂“帶業(yè)往生”,是業(yè)報剩的非常少,微微寥寥,一百的罪業(yè),了去九十九,還剩一點,可以帶業(yè)往生。否則,什么時候了去罪業(yè),還完欠賬,才有資格談往生。我再跟諸位講,未圓滿不來果位的情況下,不可能往生。菩薩是怎么修證的?由一果羅漢、二果羅漢進(jìn)入三果羅漢圓滿后發(fā)菩提心,發(fā)菩提心的往生極樂世界或兜率內(nèi)院;屬于帶業(yè)往生。否則,繼續(xù)修行證四果羅漢。發(fā)菩提心的四果羅漢為大阿羅漢,也可以往生佛凈土;屬于無業(yè)往生。不發(fā)菩提心的四果羅漢為鈍根阿羅漢,去享天福,請八萬四千大劫的長假,還要墮落。三果以下的羅漢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如讀小學(xué),沒讀高中、大學(xué)就想讀研究生一樣,不可能。所以,修行人必須從當(dāng)下開始,靜坐念佛,六字洪名,凈念相繼,必然往生。末法時代的眾生,一本經(jīng)書、一句佛號,萬人修道,一人得度。修行人不講其他法師講得對錯,只講證悟不同,知見不同;如吃鮮桃,沒吃到就不知滋味如何,說不出真實的義理。

  我再講一下,極樂世界是精神世界還是物質(zhì)世界。我可以準(zhǔn)確地告訴諸位,極樂世界是物質(zhì)世界。佛經(jīng)上說瑪瑙、金銀、七寶池、八功德水、蓮花化生,這些都是物質(zhì)的。今生的肉體也是物質(zhì)的,是神識業(yè)報感召來的。佛的愿力是救度沉輪眾生,愿力所成就不同星球,就是娑婆世界。業(yè)報感召到這個國土,好了就感召到另外一個星球,或天人身,或極樂世界等。極樂世界的菩薩是變異生死,不受輪回;人的神識受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神識輪回,不是肉體輪回;往生極樂世界是神識往生,不是肉體往生,肉體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是實有物質(zhì)世界,不是虛無精神世界。極樂世界在銀河系的西方,中間隔著很多佛國土,是阿彌陀佛愿力所成。

  娑婆世界好不好?我們智慧不開,不能到報身盧舍那佛的佛國土那里去,報身佛的佛國土和極樂世界無二無別,包括彌勒菩薩的兜率內(nèi)院;只是我們見不到娑婆世界清凈的一面!妙法蓮華經(jīng)》中【地下涌出品】,涌出滿三千大千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都是報身佛周圍的菩薩。所以,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一樣都有凈土,佛經(jīng)上說的一點都不差。佛經(jīng)上說的極樂世界是三輩九品,不同品位菩薩所居,就如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名稱一樣,極樂世界是一個總稱。阿彌陀佛化身在這個極樂世界,其報身在安養(yǎng)世界。在極樂世界修到上品上生,再化生出來是十地菩薩,這些十地菩薩圍繞在阿彌陀佛的報身周圍。

  現(xiàn)在佛是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等,本師釋迦牟尼佛是過去佛,那么現(xiàn)在世界有沒有佛?有。釋迦牟尼佛的化身還在,法還在,這是其一;其二,我們在毗盧遮那佛的法性身之中,法性身包含娑婆世界。有人會問,你怎么知道的?如果有修證的人,不用證得其它果位,當(dāng)證得定境時,會立即感到和宇宙相通,自己的心和佛的法性接上流,會感到娑婆世界有多大,心量就有多大。有證悟的人,就不會這么問。我二十年前就證得了,開始心量像房子那么大,接著像地球那么大,然后就無窮大。我們在佛的法性身之中,山河大地?zé)o處不是佛法,處處都是般若。但是,有很多龍、神主持各種事物,還有諸天王主宰各自的星球,不同星球法不同而已。地球太陽東升西落,包括一個蘋果都是法,有主樹神主持的結(jié)果。有人說,現(xiàn)在是末法時代。我告訴諸位,現(xiàn)在的佛法和佛住世時的法一樣,只是人沒去修、沒去行,身口意受外部環(huán)境牽引,五蘊熾盛,才感覺是末法。佛法還是正法時代的佛法,若依法修道,現(xiàn)在和佛住世一模一樣,這就是正法久住。修行人必須知道實相;誰若老老實實靜坐修行一百天,就會感應(yīng)到。對修行人來講,用時間修道;時間最重要,花錢買不著。修行人要念滋在滋,不論在家、出家,做好份內(nèi)的事,對得起工錢或供養(yǎng),再利用時間靜坐念佛,抓緊時間修行。修行重要,修行靠身體,用身體去爭取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證出世間常樂我凈。

  有的人念阿彌陀佛沒幾天,一見藥師佛好,就改念藥師佛,用攀緣心念佛,不知實相。實相是,佛佛平等,界界相同。阿彌陀佛在藥師佛那里是護(hù)法,藥師佛在極樂世界也是護(hù)法,佛佛互為護(hù)法,不存在相,不存在誰大誰小等。要破相、離相念佛。往生藥師佛佛國土的有兩種人;一是,報身愿求往生東方凈琉璃世界的修行人。二是,往生東方凈琉璃世界成就法性身的菩薩。后一種很難往生東方藥師佛佛國土;其報身必須先到極樂世界去成就,化身必須到兜率內(nèi)院去成就。

  這部經(jīng)典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要感謝這位法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是禪宗開悟之經(jīng),學(xué)密、學(xué)凈之人稱這部經(jīng)為破相之經(jīng)。金剛是一種比喻;般若即智慧;金剛般若比喻無形的智慧堅不可摧;波羅蜜是智慧的彼岸。諸位可能不信,無形智慧怎么破壞不了呢?人身上最硬的地方是骨頭,骨頭聽神經(jīng)的,神經(jīng)受意識支配,意識是無形的。誰能把意識拿出來?意識讓人向東人就向東,讓人向西人就向西。所以,無形的智慧最堅硬,破一切相。宇宙的萬事萬物都可以被智慧轉(zhuǎn)化,才可稱智慧的彼岸。諸佛具足大智慧,倒駕慈航的佛位菩薩也具足大智慧,普通的修行人不具足大智慧。此經(jīng)經(jīng)名了義,經(jīng)義究竟,六祖大師聽一遍就開悟了。

  此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請法的是須菩提。須菩提雖現(xiàn)聲聞像,已發(fā)菩提心,是新發(fā)意菩薩。新發(fā)意菩薩和阿羅漢有什么區(qū)別?發(fā)心不一樣,功德不一樣。發(fā)菩提心的阿羅漢為大阿羅漢,為新發(fā)意菩薩,可出三界;未發(fā)菩提心的阿羅漢為鈍根阿羅漢,不能出三界。菩薩和阿羅漢的區(qū)別更大,品位前菩薩成就須一大阿僧祇劫,從品位菩薩至成佛須二大阿僧祇劫。但是,啟修就有成就的那一天,三大阿僧祇劫畢竟還是有限的時間;若不修行,時間無始無終,輪回永無停止。菩薩遍布這個世界,現(xiàn)不同身、不同像,法化有緣人;遵佛旨,該現(xiàn)世時現(xiàn)世,不該現(xiàn)世時不現(xiàn)世。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經(jīng)開頭是“如是我聞”,結(jié)尾多是“依教奉行”。一些人只記住如是我聞,忘了依教奉行;只知守戒,不知依教奉行才是真正的持戒。佛制戒律,就如世間的法律一樣,是修行人身心行作的底線。一個守法的人不會去做違法的事,沒有騙人、害人的心,法律對他還有用嗎?沒用了。守戒不是被動的不殺生、不飲酒、不偷盜等,戒律是最低的標(biāo)準(zhǔn)。好好修行、靜坐念佛,心里不用總想守戒,行上持戒就可以了。佛住世時,修行人多是托缽乞食,住山洞、樹下,一日一食,過午不食,行頭陀行。乞食就是破相,不生驕慢心;讓眾生種福田,把眾生當(dāng)父母想。佛住世,弟子都不生驕慢之心,我們有沒有驕慢心呢?現(xiàn)在修行人有福,有的出家人一日三餐,滿面紅光。有的出家人輕視在家人,只記住讓眾生種福田;也有在家人輕視出家人,為厭世而出家。出家、在家,只是相不同,承傳佛法因緣中;在弘傳佛法上是一,不是二。一時、地點、聽眾這里略去不講。

  【善現(xiàn)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hù)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樂欲聞。”

  有位德高望重的長老須菩提向佛請法,這位須菩提長老現(xiàn)聲聞像,實是新發(fā)意菩薩。發(fā)菩提心的修行人,如何能保持住、不退轉(zhuǎn)、其心堅固呢?

  保持所發(fā)菩提心不退轉(zhuǎn)很難,首見利己差別念,再付代價無報還。舍利弗發(fā)菩提心,常保持不住。這就是品位前菩薩須一大阿僧祇劫的根本。原因是降伏不住其心,順逆多起妄心,淡化所發(fā)真心。盡管這么難,但在行上退轉(zhuǎn),道不退轉(zhuǎn);心退轉(zhuǎn),性不退轉(zhuǎn)。沒有一位新發(fā)意菩薩從菩提道中退出,都在魔難中成就。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說,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保持心不生妄念、保持清凈愿心,讓三界所有眾生都證入佛道,遠(yuǎn)離諸有。

  眾生分胎、卵、濕、化,有色與無色,有想與無想等。這些眾生充滿世間,貪著諸有,迷戀觸樂,受生六道,無有出期。菩薩由于聽聞佛法,累世修行,是眾生的榜樣,菩薩不但要出離,而且要帶領(lǐng)眾生出離。有了菩提愿心,其力堅固,才能破除各種魔障。新發(fā)意菩薩已知世間諸有無常,出世間有道可成,入世間有眾生可度。同時,不為成道而成道,不為度眾生而度眾生,成道與度眾生都是因緣的事。因為眾生不是人度,是佛、法、愿、緣度眾生;不為佛度眾生,是為報佛恩,度脫自己的父母。眾生業(yè)感萬千像,一體同悲人不詳。

  有人問,發(fā)菩提心有那么難嗎?有一位居士見其母身體不好,勸她靜坐念佛,恢復(fù)健康,心情愉快。家人卻不理解,紛紛指責(zé),不給老人買肉吃都已經(jīng)不孝了,還勸信佛?多苦啊。這位居士在眾親屬的指責(zé)下,長時間痛哭,百嘴莫辯。讓父母念佛是好事,怎么都不理解呢?還得像做了壞事一樣,向親友道歉。這還沒像舍利弗那樣,挖了左眼要右眼呢。發(fā)菩提心就這么難,想保持住就難上加難。遇到困難時,發(fā)菩提心的人,在行上暫時不做了,是行退;心里想,這樣的事先放一放吧,是心退;但是菩提道、菩提性不退。從新發(fā)意菩薩至成佛,廣度無量眾生。因為菩薩能以佛法化度眾生,成佛有佛國土接引眾生,讓有緣眾生得以化度,才能度脫無量無邊眾生。而發(fā)菩提心、行菩提道的菩薩,又無眾生可度。眾生的像是無常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真常的。佛度眾生,度的是眾生的佛性,不是眾生的身像,這是度眾生的實質(zhì)。若不明白這個實質(zhì),就是“我度眾生、人度眾生”,“有眾生”、“有我”,“度眾生的身命”,這就是佛說的有四相。四相是無常相,人身之我不是真我,常住佛性才是真我,是心現(xiàn)假像示現(xiàn)世間,接引的是人常住自性和眾生所有佛性,不是眾生的身命。如果心中有四相者,沒有明心見性,不知佛法真諦,不能成為菩薩,其心不能稱菩提心,其行不能稱菩薩行。根源在于自心未脫離諸有,未掙脫魔綱,未證得解脫。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fù)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yīng)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fù)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yīng)如所教住。”

  佛告須菩提說,菩薩所行之事,雖在世間,隨順世間法則,應(yīng)無所執(zhí)著而行布施。

  布施分法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的功德大于財布施。法布施是供養(yǎng)眾生之慧命,使其慧命增長;財布施是供養(yǎng)眾生身命,使其身命增長。菩薩行人的財布施是為法布施服務(wù),讓眾生得到財布施后,心生歡喜,能接受法布施。這樣的布施不貪求眾生的財物回報,不執(zhí)著眾生的音聲贊嘆,以無欲無求之心或報恩之心布施;既報佛恩,又報眾生恩,這才是無所執(zhí)著而行布施。

  法布施和財布施實際不離身命財?shù)拇鷥r,不是口上說的、心里想的,而是要實打?qū)嵢バ凶龅。布施是菩薩六度萬行之首,平常人做不到,偈云,日夜忙碌只為錢,財寶富貴人人貪。誰肯將錢送別人,無求布施難上難。人修布施為圓滿,內(nèi)財外財一起捐。一切的一一一切,無有休止窮極限。菩薩這種無欲、無求、無相、無受的布施,功德不可稱量、不可思議,已得佛壽命財增長。而著相布施、有欲有求布施,其功德被有所限,為有限福德。有限福德要在諸有世界得到回報,在眾生境界是好事;在菩薩境界,是可怕的事。一是,耽誤不起時間;二是,受輪回之苦。諸有在因果律中,無著才能擺脫因果律。眾生認(rèn)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懷疑天下會有這樣的人嗎?會做這樣的事嗎?而菩薩行人卻認(rèn)為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再正常不過。有人執(zhí)著聽法是為眾生而聽;我講,聽法是在為自己而聽,眾生在哪里,只有自利才能利眾生,自己無利,何利眾生。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告須菩提說,想一想,能以色身見佛嗎?

  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色身見佛。為什么呢?真佛離色相,無相是真佛;離相無著色,見性乃真佛。眾生非眾生,身相非身相;眾生著身相,身相是眾生。

  佛說,一切色相都是無常虛妄相,若能破無常虛妄相,證知佛性真常,才能見佛真身。

  這里須菩提與佛都以肉身面對面,相互身見,怎么會說“不能以身相見佛”呢?這個世界就是生滅法則,有生就有死,有誕生就有涅槃,佛也不違背這個法則。試想,當(dāng)初須菩提和佛見面,現(xiàn)在還能見面否?身相見不到了。佛的真身,我們色身見不到。當(dāng)人有證悟時,心一定見得到。佛還要親自加持,但不是人的色身見,而是人的心識見。眾生的肉身無時不處于生滅之中,將來都得扔在這個世界。劫盡時,地球都要化作一道流星,消失在宇宙之中;又依佛愿力,重新化現(xiàn),生滅無常。

  人身充滿業(yè)報,神識充滿業(yè)力。佛的真身是純凈的,性無染污,智慧無礙。智慧無礙是證得的,不是想出來的。世人聰明,什么都懂,這不是智慧。智慧不是用思維想問題,用眼睛見問題,用耳朵聽問題,而是人心空諸相問題。于定空三昧中,即能觀察世與出世諸法空相,又能觀察世與出世諸法實相,才是智慧。世間空相為無有掛礙,出世間空相為我性真空;世間實相為相有想有,出世間實相是空有妙有。智慧是誰修誰得,不修免談。修行若不從靜坐念佛修起,天天喊修行,仍然是在說佛法,沒有開始;只有開始靜坐念佛,才是開始修行。色身包括思維,是虛妄不實的,本身就是生滅法。

  怎樣理解諸相非相?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色相。存在即有相有,見聞覺知;又有想有,非有非無。以色相存在是諸法實相的一個方面,無色相存在是諸法實相的另一個方面。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用諸法空相否定諸法實相,或用諸法實相否定諸法空相;二者既可合二為一,又可一分為二。有人問,《心經(jīng)》中說諸法空相,那什么是諸法實相呢?我告訴諸位,定中觀察的色相是諸法空相;沒有入定的人,不能觀察到諸法空相。人挨打知道疼是實相,有病吃藥也是實相,吃飯喝水等也是實相;空氣、電波、光能被人覺知等,這都是世間的諸法實相。還有,六道眾生的識體,既不能被見聞覺知,又可以被見聞覺知;這也是世間的諸法實相。在世間,若說諸法空相,能讓太陽倒轉(zhuǎn)嗎?偈云,幻想成真是科學(xué),世間萬態(tài)可改變。自然法則有宰主,諸法實相不能偏。現(xiàn)代文明有史前,盛極一時無,F(xiàn)。央劫循環(huán)無終始,諸法空性人不見。非相就是諸法空性,從理性上講,物體是無常的,比如塑料瓶,喝完水扔掉,回收后又把它變成原料。從空性上講,定境現(xiàn)前,一念不起,心和佛的法性身接上流,這個世界的星塵物色都不見,只感覺到自心沒有邊際,小而無內(nèi),大而無外。凡夫只知諸法空理,不知諸法空相。能入深禪次定的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談得上諸法空相。

  心中自有佛性,“吾心即佛”是世間說,諸相非相時才了見佛性。首先,覺知的是佛的法性身;然后,觀察宇宙人生真相,知見覺十方諸佛與菩薩是真實存在;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等,定中觀察,就如人見人這樣真實。修行人的證悟是真實的,同樣是肉體,凡夫是業(yè)報之身,生老病死,在八苦之中纏繞;圣人的肉體每時每刻處在極樂狀態(tài),法喜充滿,沒有煩惱,見山河大地都是佛法,萬物都在說法,佛像都在表法。所以,圣人的肉體才是世間凈土,時刻處在常樂我凈狀態(tài)。用人的思維想一千年、一萬年也想不出來是什么狀態(tài)。只有修行證得時,才知是什么狀態(tài),“獨一樂自享”,別人無法理解。佛教不是宗教,把佛教誤為宗教太渺小;世間的萬態(tài)包括科技發(fā)展,只見到佛法的末梢,未見到佛法的本源。要回過身來見,主山、主地、主海、主樹、主空、主夜、主晝等神,都在起作用;人讓桃子長在玉米桿上不可能,這是兩種神分管的。說到諸法空相,凈土宗有一公案,有一人特別傻或心眼不太多,在那站著念佛就“走了”,有沒有這樣人?有,但是,幾萬個修行人中有一個,那是特例。什么是傻?思維特別簡單,就知念一句佛號,吃的好不好,穿的好不好,美與丑,世間一切相都沒有,一切法也沒有,F(xiàn)在人一個比一個聰明,一個比一個靈光,哪有一個傻的?用一個特例說人人可以做到,不可能。所以,修行人要知道實相。讓誰傻也傻不了,裝不了,因為不能達(dá)到諸法空相。

  有的人認(rèn)為洞察世事就是開悟,那是沒開過悟,不懂什么境界是開悟。開悟是識得自我,即自己的神識看到自己的肉體,或躺或坐,神識離體輕明。開悟的人知道開始修行了,可不像世俗人,聽誰講得好不好,有沒有道理,語言生不生動等,全都放下。知道體內(nèi)有神識,知道地獄輪回苦;世間萬事都可舍棄,就是修行萬萬不能舍棄。所以,禪宗人講開悟是修行的開始,而不是結(jié)束。禪宗人修到開悟時快馬加鞭,一刻不敢停,爭分奪秒,時間比什么都寶貴。凈土人證得念佛三昧,做夢時高飛,而且往自己的心里飛;開始是向外飛,飛的一尺來高至空中,當(dāng)能往自己的心里飛,找不到邊際,覺不出大小時,才有把握往生。為什么?因為自性非常大。臨開悟前,有時見物體模糊不清;若開悟后,有時見物體是移動的,不是物體在動,如放電影,片子在動,人物沒動?傊,看破假像佛,才見真性佛。

  【正信稀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dāng)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fù)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yīng)取法,不應(yīng)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yīng)舍,何況非法。’”

  佛告須菩提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的人,不僅于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而與無量諸佛種諸善根。

  正法時代的修行人,一部分是從兜率內(nèi)院隨佛弘法而來,另一部分修行人業(yè)報尚輕,佛緣較重,信奉此經(jīng)不為難。像法與末法的修行人,受正法影響,仍有一部分人依正法修行,也能信奉此經(jīng)。而末法后五百歲,是末法中的末法,修行人已無參禪靜坐之說,修行人甚為稀有,F(xiàn)代人對“末法時的末法”不好理解,實際現(xiàn)代就已顯現(xiàn)。人若想修行,天魔與妖邪、魔眾一起來,如“仙上身”,人生是非,諸事不順等。所以,那個時代的人無法參禪靜坐,其它經(jīng)典也隕沒了,只剩下一本經(jīng)書、一句佛號。

  在末法時代的末法時,若有眾生對此經(jīng)章句真信、不生疑惑,得無量福德,佛知佛見。為什么呢?那時仍有菩薩示現(xiàn)世間,于無量劫來已無四相,已不執(zhí)著語言文字、諸法相,深知深信佛法,不隨世間“無佛法”之說,性已解脫,心不取諸有之相,已知“過河不能再背船行走”之理,法中無我,諸有無我。所以,對佛法深信不疑。另外,乘愿再來,在踐行佛前所發(fā)誓愿,隨順世間,弘法利生,不是受業(yè)再來。菩薩行人知道,那時仍有一些與佛有緣的人能夠化度、需要化度。現(xiàn)在人也有不相信佛法的,特別是大乘經(jīng)典。因為現(xiàn)在人以“我”為中心;說話、辦事以“利益”為中心,只做利益自己的事,誰要批評我、妨礙我,我跟他斗個沒完。不論出家、在家,都有這樣的人和事,類似于末法中的末法,這樣的人不能得度。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告須菩提說,想一想,佛為成佛而成佛嗎?佛為說法而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無有定法才是佛的無上正等正覺。

  諸佛愿力不同,所度眾生也不同,國土因眾生有所區(qū)別。如極樂世界無聲聞、緣覺,乃至無六道眾生。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要度我們這些眾生,愿力所化三界,才有聲聞、緣覺,乃至六道眾生,這就是無有定法。佛無定法可說,根據(jù)眾生的根基不同、業(yè)報不同而說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說菩薩法,不說聲聞、緣覺、六道輪回?zé)o常法。釋迦牟尼佛要示現(xiàn)三乘法,雖然接引、化度的都是佛性,但是眾生所感之身有所區(qū)別;所以,說法有所區(qū)別。把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所說之法拿到這個世界,眾生不能受持;把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法拿到極樂世界,也不適用于諸菩薩。不能用這部經(jīng)去評論另一部經(jīng),用這部經(jīng)的章句去衡量那部經(jīng)的章句。佛說法對象不同,所說法有所區(qū)別,但唯一佛乘統(tǒng)攝三乘,這是隨順世間說;出世間是無為法,無為法有三乘差別,聲聞、緣覺也修無為法,而成圣道,未出世間又可能出世間。菩薩在無為中又有所為,妙有續(xù)慧命,而證無上菩提。外道也修無為法,他們的無為法是世間的無為,不是出世間的無為。世間的無為是不受世間的是非煩惱所縛,擺脫世間煩惱而成仙,求長壽快樂。不能修行出世間的無為法,不能證圣。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告須菩提說,想一想,若有人用很多七寶供養(yǎng)三寶或施舍于人,福德多否?福德多少就不是功德,功德是福德性,不可說多少,不能用多少衡量。福德有報盡之日,功德無報,卻永恒相隨。若有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四句偈,或為他人說,不求功德,是無相供養(yǎng),是法供養(yǎng),是身、命、內(nèi)財供養(yǎng),勝于七寶布施福德。

  此經(jīng)與其它大乘經(jīng)典一樣,開示佛真身常法、常僧,告訴我們破四相、破法相、破非法相、破非非法相。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執(zhí)著文字相,不要向紙上覓佛法,不要向人中找真佛,只能向人中尋善知識。要向自性尋佛法僧三寶,才不枉聽聞此經(jīng)一回。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說,證果之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是什么感受。

  證一果羅漢還有七返生死;二果羅漢有一返生死;三果羅漢是不來果,滿三果后可直接發(fā)菩提心,可帶業(yè)往生極樂世界;四果羅漢為成道果,發(fā)菩提心為大阿羅漢,為無業(yè)往生極樂世界。這些證果之人若是想,我是幾果羅漢,那就不是證果之人。想的不是證果多么尊貴、多么偉大,而是如何報佛恩、行佛法,自利利他,遠(yuǎn)離諸有,離苦得樂。因為證果的人知諸法實相,眾生父母我為子,度眾生是為自己度。偈云,無道時求道,有道時無道。不空時求空,真空時不空。求道可得道,得道不覺道。求空可證空,證空方悟道。證果的人根本都沒有證果那個想法,不覺有道而實證道。有人覺得吃素沒吃肉,沒造殺業(yè),如何如何。我告訴諸位,農(nóng)民要保護(hù)莊稼,舍小保大,必須灑施農(nóng)藥,一用藥蟲子死了,多少眾生為這口糧食、果菜等喪失生命。這個世界上誰也離不開誰,離不開牛、馬、羊、雞等,一切生物相互依存,這是生物鏈。如果貓沒了,老鼠橫行,人類就不得安寧。那些為人而死的眾生,都是冤親債主。要知道度眾生是為自己度,若不發(fā)菩提心,往生極樂世界時都來障道,挎筐提簍的來要帳,怨親債主都來清算帳,想往生?不行!把欠帳還完再往生;再去成佛。修行人想往生,必須發(fā)菩提心,在佛前發(fā)下大愿,將來要度脫這些眾生,而且現(xiàn)在要念經(jīng)、放生等做一些善事,求得眾生的諒解,才不障道。我再講在座一位僧人的真人真事,她想求法修行,有一個鬼來障道,對法師說,“你要度她,得先度我。因為在唐朝時,她做主考官,貪贓枉法使我失去功名,參軍死于玄武門之變。我跟她數(shù)世,不得救度。”這位法師先依法收這個鬼為弟子,送往地府任職,然后才滿這位僧人所愿。人說三兩句話,開悟的人就知道修到什么程度,什么道次。人境雙亡心自寂,無心道果自然成。爭論墮落于名相,依法苦行心自明。

  【莊嚴(yán)凈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云何?菩薩莊嚴(yán)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yán)佛土者,則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告須菩提說,想一想,佛在燃燈佛所有無所得?

  今天我們聽聞此經(jīng)有所得沒有?我告訴諸位,在自性上無所得,F(xiàn)在,聽經(jīng)聞法是讓我們明白以命修性,通過修身、修口、修意改變心態(tài),心得到端正后,性覆的無明減少。有所得沒有,在性上一絲也沒增加,一絲也沒減少。但是在做人這一段,是通過有命、有壽,再通過造作來修心性。若認(rèn)為這個身體不怎么樣,離開這個身體修行就沒門兒。我們在南瞻部洲,在四大洲中最不好的就是此洲,人平均壽命為七、八十歲,但是能修行。因為這個地方最苦,只有最苦的人能知修行,出離這個苦。富貴修道難,“我有錢,什么也不缺”,染著于今生的快樂,享受錢帶來的物欲。一提修行,認(rèn)為是吃苦,不愿去做。事實上,肉體上得到的快樂非常有限,而且非常低級;只有肉體徹底改變,使身體得到應(yīng)該得到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人只知手是勞作的,卻不知圣人的手能發(fā)出無限的舒暢和快樂。所以,修行人百分之百是為自己修行,一旦證得這個快樂,他人搶不去,分享不了,不可替代。

  如何莊嚴(yán)佛凈土?阿彌陀佛凈土早莊嚴(yán)好了,不需要我莊嚴(yán)。只需要我生其心,有這種想法,讓我的心性知道,將來要成就自性的國土,莊嚴(yán)自性的法界,而不是莊嚴(yán)佛凈土,是莊嚴(yán)自性佛的凈土。三魂七魄在哪里?一魂七魄住于肉體,三魂被三界所攝,七魄受五行所控,只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才談得上莊嚴(yán)自性的佛凈土。

  “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應(yīng)在色相上生其心,拋開色相。修行人有一句話是“心不輕仁”,就是對世界上任何眾生都不輕視。正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在這講經(jīng)可以,讓我去砌墻,我不會;讓我去做木活,我也不會。蒼蠅會飛,它待在臟的地方有抗病能力,我就不如它。動物有各自的本能特性,都有一種神力在主持,不可輕視。人只不過是善惡業(yè)對半,有人身可以修行,失去人身,再想得人身的時候就非常非常的難。眾生感召的業(yè)報萬千像,無量無邊,得人身的眾生才有多少?非常有限。所以,不應(yīng)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而生其心,要遠(yuǎn)離諸相而生其心。這種“生其心”就是讓人發(fā)起求道之心,今天不發(fā)起求道之心,永遠(yuǎn)不能成道;今天發(fā)有求道之心,將來就能證道。最起碼能得一個修持方法,一門深入下去,肯定有回音,肯定有回報。

  修學(xué)凈土的人,必須要從靜坐念佛開始,達(dá)到凈念。念佛法門最方便、最穩(wěn)妥,但也是最難的。有人會說,佛不是說法法平等嗎?那是方便說。《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中,有難入易出、易入難出、易入易出等不同法門。今生修道,今生就成就,確有其事,多為密行之人。難入難出,是人的根基。凈土法門就是易入難出,誰都可以修;但是,末法時代,萬人修道,一人得度。只有都攝六根,靜坐念佛一路下去,達(dá)到一心不亂,才能成就。罵打不生氣了,忍字頭上一把刀,只有求道之心,就這么生其心,破一切假相,F(xiàn)在正值壯年,百年之后,還能如何?身體也得留在這個世界上;再過一百年,各位的去處都不一樣,千差萬別。各在哪層天,哪一趣,《救亡經(jīng)》說的非常清楚。若定中去過地獄,就知實相和《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中所說一模一樣,上面有飛叉,地下有鐵驢、鐵狗,一日之內(nèi)萬死萬生。有個人生前做官,揮霍老百姓的錢像潑水似的,死后墮挖心拋腑小地獄,想求暫時的休息都不可以。我與他有緣去地獄見他,生前做人時的風(fēng)采蕩然無存,地獄可不論人生前是誰,只有業(yè)隨身。有人想,“有錢能使鬼推磨”,死后多燒點大寶、紙錢吧。我告訴諸位,燒什么都白燒,閻羅王都是法身大士,是菩薩在那執(zhí)掌呢。菩薩要是貪圖人燒的大寶、紙錢,就不是菩薩了。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shù),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shù),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告須菩提說,出世間的“無為”供養(yǎng),是無四相的具體表現(xiàn)。

  道家講的“無為”是世間的無為,而無出世間的無為,修到“世間第一法”為止不前,仍屬有為。

  佛說,無為受持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的功德,大于有為的無法比喻的功德。用世上恒河沙的財寶供養(yǎng)佛,不如受持四句偈,或為人說這四句偈。為什么?因為這能幫人播下菩提的種子,今生得不到成熟,將來有成熟的一天。今天聽聞此經(jīng)的善因都種到人的八識田里,早晚有開花結(jié)果的那一天。所以,受持此經(jīng)或為人說四句偈,福報大于用三千大千世界的寶藏供養(yǎng)佛。用寶藏供養(yǎng)佛福報甚多,于自性又無功德。受持四句偈或為人說不求功德就是功德。有功德想就落有為法,就不是功德。修行人供養(yǎng)乞討的人,就是行無為法,但也不要刻意去做。有為只是人天福報,總有享盡的一天。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fù)次,須菩提!隨說是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當(dāng)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yīng)供養(yǎng),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dāng)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jīng)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告須菩提說,現(xiàn)在有讀誦受持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的人,一定是行菩薩道的人。關(guān)鍵能受持,無四相的受持,實際與菩薩修六度萬行是一回事。此經(jīng)為大乘經(jīng)典,如佛法身住世,人天皆應(yīng)供養(yǎng),自然也供養(yǎng)讀誦受持此經(jīng)之人。

  今天講此經(jīng),有很多天人來擁護(hù)道場,也尊重道場每一位聽經(jīng)聞法的人。我們見不到,但能感知到。道場的清香告訴我們,天人正在擁護(hù)道場。在座有很多在家人,于末法時代仍可修得大成就;出家人相對容易修行,更容易成就。但會有魔子魔民相擾,破壞佛法,不得不慎。在相上有出家、在家之分,在出世間的證悟上、在性上無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dāng)何名此經(jīng),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jīng)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dāng)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fù)有人,于此經(jīng)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佛告須菩提說,此經(jīng)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金剛般若波羅蜜”是世間比喻,在出世間無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相。在性上具足智慧,無“智慧”之名,無“彼岸”之說。本性具足,何有金剛不壞!這里佛只隨順世間,用“金剛、般若、彼岸”比喻本無四相的真如自性。

  佛隨順世間,根據(jù)眾生業(yè)力而有所說。在出世間,在佛真如法性那里,無法可說,無一句法可說。眾生愚迷,執(zhí)著文字般若、紙上三十二相,不知佛真如法性。文字般若、紙上如來在無常力之下,很快不復(fù)存在,而佛真如法性,佛性之法,佛性真僧,無常力永遠(yuǎn)不能破壞。佛的三十二相,是示現(xiàn)給眾生見的,讓眾生起歡喜心而求道;證悟后方知真佛無相,有相不真常。所以,有佛入涅槃,無涅槃佛。佛的真如法性本來就沒有誕生、涅槃,只是隨順世間眾生根基而示現(xiàn)。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wù)f是經(jīng),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jīng)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jīng)。世尊!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dāng)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jīng)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dāng)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jīng),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稀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fù)有人得聞是經(jīng),不驚、不怖、不畏,當(dāng)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節(jié)節(jié)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yīng)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yīng)離一切相,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yīng)住色生心,不應(yīng)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yīng)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yīng)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yīng)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dāng)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jīng)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時,須菩提流著眼淚對佛說,此經(jīng)太好了,沒有聽聞過。若有人聽聞此經(jīng),堅信不疑,去修禪定而求證悟,要知道這樣的人能成就唯一佛乘。

  只有定能生慧,慧出三界,無定無慧,不能出三界,不能成就佛乘。為什么禪宗對“定”這么重視!有禪有定生智慧,才出世間、破四相、明心見性。定從參禪靜坐中來,無坐無定,F(xiàn)在人不理解真相,拿一句“行住坐臥都是禪”來比喻參禪不須坐,是誤人誤己之說。“行住坐臥都是禪”是圣人的證悟語,在有定力的智慧下,才有“行住坐臥都是禪”。如無定的智慧,“行住坐臥都是禪”是一句空話、虛辭、虛空鳥跡,F(xiàn)在還有人說,靜坐是外道。不知外道的坐和佛教的靜坐有本質(zhì)區(qū)別,所依法不同,戒行不同,坐姿不同,所參不同,證悟境界不同等,能說白菜和蘿卜是一回事嗎?

  佛告須菩提說,正法時代中受持此部經(jīng)不難;末法時代中能信受此經(jīng)太難;能聽聞此經(jīng)的人都太少了。因為現(xiàn)在人的名聞利養(yǎng)心太重,我執(zhí)我見太重,四相具足,利益為天。何況佛法末時后五百歲能信受此經(jīng),更難、更稀有。只有菩薩行人在正法、像法、末法乃至后五百歲都擁護(hù)、受持此經(jīng)乃至其它大乘經(jīng)典,以無四相修行,為引領(lǐng)眾生求道。

  現(xiàn)代人也喜歡此經(jīng)與大乘經(jīng)典,但是有一部分人在作樣子,圖虛名,連聲聞、緣覺的道都沒修,就好大喜功,眼高手低,如同孩童戲言“我是科學(xué)家”。我歡迎眾生讀誦、受持此經(jīng),但是要從聲聞、緣覺開始修行。有證悟后才能破四相,遠(yuǎn)離四相,知無四相,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證菩提果。否則,就如水中月,鏡中花。很多人沒有一天靜坐念佛的功夫,妄談佛理、妄談大乘,沙漠上種水稻,空想無收。大乘經(jīng)典或無四相,是定生智慧后的悟入、證入,才會有大乘人的大乘境界。

  世間有兩種人值得憐憫,一種人聽聞此經(jīng)或其它大乘經(jīng)典心生驚怖,不敢相信,認(rèn)為釋迦牟尼佛也是人,所說經(jīng)典也是那么一說,不會有真信之人,更不會有受持之人。另一種人從文字上讀這部經(jīng)、讀那部經(jīng),而行上不求證悟,把佛經(jīng)作為花瓶擺設(shè),空閑欣賞之物,或依佛住房、依佛吃飯、依佛穿衣。前一種人是愚癡,善根不足而成為可憐憫者;后一種是懈怠、放逸,不知啟修而為可憐憫者。只有真修實證的人,才不驚、不怖、不畏。

  世間的忍辱是有相忍辱,心字頭上一把刀,忍無可忍箭上弦。有相忍辱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有的流淚或嘆氣,總認(rèn)為有理可講,有辱可忍。在出世間的忍辱上,無“忍辱到極限”這么一說,因性上無名相,無辱可忍,一切都是佛法般若,都是助我成道。往昔佛修忍辱仙人時,心無四相,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時,不生嗔恨,還發(fā)愿成佛后,第一個度他,感謝幫助早日成道。這就是菩薩行人的“離一切相而生其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在順逆二境中有所染著。如果行人不離相忍辱、不離相布施,是被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只見名聞利養(yǎng),不見出世間無為功德。得一時快,而不離千劫苦。佛是如語者實語者,贊嘆離相發(fā)菩提心的人,才是真正發(fā)菩提心,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為佛護(hù)念。

  世人很難理解菩薩行人的境界,誰殺了他,他要感謝誰,因為是幫他早日得了解脫,還清欠債。而世人執(zhí)著于我身、執(zhí)著于金銀財寶等諸有相,別說殺他、打他,說一句不順耳的話,都心生嗔恨,欲報復(fù)而后快,這就是有所住而生其心。

  【持經(jīng)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fù)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fù)有人,聞此經(jīng)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jīng)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fā)大乘者說,為發(fā)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jīng),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jīng),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yīng)供養(yǎng);當(dāng)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yīng)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古圣先賢把《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稱為金、銀、銅三輪王,而沒有把《大藏經(jīng)》和此經(jīng)列為王。這是以乘為綱,以修為目,綱舉目張,目張綱起。就是以菩薩修戒定慧方法為代表,稱銅輪王;以發(fā)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為代表,稱銀輪王;以證菩薩道,化度無量眾生為代表,稱金輪王。其它大乘經(jīng)典為綱下之目,綱目為一,互為妙用。

  佛告須菩提說,受持此經(jīng)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就有很多人供奉此經(jīng),每日讀誦此經(jīng)。我問他們,為什么這樣修行?他們說,供奉、讀誦此經(jīng)可以祛病,讓身體健康。他們雖不明佛理,但屬善行。

  佛說,一日三次以無量身供養(yǎng)佛千萬億劫,其福德不如有人聽聞此經(jīng)后,堅信不逆,讀誦、受持并為人解說之功德。做到聞此經(jīng)堅信不逆的人,是受持此經(jīng),悟入大乘經(jīng)典境界,證知佛性的人,才能廣為人說此經(jīng)實義,共同悟入大乘境界,破著相之苦,破著想之苦,破急躁之魔,破求通之魔。這樣的人才承擔(dān)得起佛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其功德才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此經(jīng)是佛為發(fā)菩提心者所說,欲成就菩提者所說。所以,人天供養(yǎng)此經(jīng),護(hù)持擁護(hù)此經(jīng)之人。

  【能凈業(yè)障分第十六】

  “復(fù)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yè),應(yīng)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yè)則為消滅,當(dāng)?shù)冒Ⅰ穸嗔_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yǎng)承事,無空過者,若復(fù)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yǎng)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jīng),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dāng)知是經(jīng)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人受持讀誦此經(jīng)為他人輕賤,說明此人前世業(yè)報深重,應(yīng)墮三途。所以,才感召今世為人輕賤。但是,有讀誦受持此經(jīng)的功德,雖被人輕賤,前世所造罪業(yè)則為消失,被法空所空掉,而證入佛道。

  佛說,讀誦受持此經(jīng)的功德要比供養(yǎng)無量諸佛的功德大的多,特別在末法時代,功德更是不可思議。若說功德這么大,恐怕有人心狂意亂,有所懷疑。說我們怎么沒見到功德呢?沒見到功德才是有功德,見到功德則落入有為。當(dāng)知讀誦受持此經(jīng)的功德、果報同樣不可思議;果報是受持此經(jīng),證入佛道。

  因行苦真,果必成就,實相念佛,為受持此經(jīng)。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兩彰,心佛雙泯,為實相念佛。末法時代,甚至有人認(rèn)為靜坐就著魔,這是不明佛理,訛傳之說。一些修行人多著魔,著魔者多是急求感通,希求境界,瞞昧因果,不求明師,不通教義之人。行人要知一念分十法界,一念貪為餓鬼,一念嗔為地獄,一念癡為畜生,一念慢疑為修羅,一念誠為人道,一念十善為天人,一念四諦為聲聞,一念十二因緣為緣覺,一念六度萬行為菩薩,久行正知正見正行必成佛道。若以我為中心,處處在在“我”大于一切,與什么善行都逆著來,就落魔道。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dāng)生如是心,我應(yīng)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dāng)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yán)佛土者,即非莊嚴(yán),是名莊嚴(yán)。須菩提!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佛告須菩提說,我應(yīng)度脫一切眾生,而無一眾生得度者而住,而降伏其心。

  佛說,若人有四相、著四相,心被相困,行被相擾,實非菩薩;若有法得,昔于燃燈佛所,燃燈佛就不與我授記。已無有法得故,證得佛道,燃燈佛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dāng)?shù)米鞣。這是諸法實義,因為成佛不從諸相有中得,不從諸想有中得,是自心證入中道,自性無所得,功德圓滿才能成佛。世間所言一切法者,皆是佛法;出世間自性解脫,無一切法。若有人說,“我當(dāng)度脫無量眾生”,要知這不是菩薩,未證人法二空。若有人說,“我當(dāng)莊嚴(yán)佛凈土”,不知莊嚴(yán)自性佛凈土,要知這也不是菩薩,未證人法二空。要知證人法二空的菩薩,無四相,離相生心。在出世間上,無世間眾生可度,眾生自度;無佛凈土可莊嚴(yán),自性莊嚴(yán)。

  “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這是真實話,離相的話。說我修行,佛度我了嗎?我這個肉體最后要留在這個世界,佛沒度我這個肉體,這個肉體是眾生,度的是我這個心性。自性和我身有什么關(guān)系,和我身修行有什么關(guān)系?講性命雙修就是解決這個問難。不修自己的身心,自性解脫不了,必須修身心才能自度自性。通過有限的時間自修身心,才能度脫無限真常的自性,二者是相依而存又相分各立的關(guān)系。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告須菩提說,一體同觀只有佛所化之身才能具足,是佛肉身依真苦行,證悟到佛法性身的智慧,報身的愿力,化身的妙用,才有釋迦牟尼佛的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一體同觀。肉眼能分明照見色境。天眼對遠(yuǎn)、廣、微細(xì)事物皆得明見;垩凼钦找娍绽淼闹腔。法眼是審細(xì)了知、差別諸法、洞觀如幻緣起的慧力。佛眼是究竟證知諸法真性的慧力。一體同觀是佛身清凈,離欲所得,五通凡夫(外道)所不能得,聲聞緣覺亦不能得。

  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心,了不可得。眾生種種心歸于無明心,心能造業(yè),心能轉(zhuǎn)業(yè)。心不常住,心歸無心,心空性現(xiàn)。世間眾生的各種心隨業(yè)流轉(zhuǎn),修行人的清凈心、慈悲心、菩提心等也是由當(dāng)下一念心善業(yè)累積,功德成就。三心了不可得,就是讓我們不著相有生心,不著想有生心。

  眾生之愿心不敵愛力,佛念不敵欲念,信心不敵疑心,心隨境轉(zhuǎn)。拿著無明找煩惱,三心常變常有,一心化為百千種心。證悟無心,自稱“活死人”,“墓中僧”,或“無心道人”等,已證心空,悟三心了不可得,性本自具。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佛告須菩提說,無相法界,三心了不可得,不著相有生心。用七寶施舍還有福德嗎?無福德才說福德多。

  世間福德有享盡之日,非想非非想處天人福德有時,無非還是地獄人。世間所修福德是為修心服務(wù),無福德身心不能修行。然后在心上把福德空去,空心入道。為功德而功德,為修善而修善,為度眾生而度眾生,為成道而成道,就會把心留在三界;度眾生就把心留在世間,善業(yè)就把心留作天民,道業(yè)落入有為果,福德便成了西行的包袱,越背越重,不得解脫。偈云,忍之無忍是真忍,善之無善是真善。無有功德真功德,空中妙有是真空。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yīng)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佛告須菩提說,佛之肉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隨順世間示現(xiàn),是無量功德成就。佛像具足的肉身也要隨世間示現(xiàn)入涅槃,這就是佛教菩薩離相見佛,無相真佛。

  人現(xiàn)在能以肉眼見佛肉身嗎?不可能。佛之肉身已入涅槃,人的肉身色目不能見佛真身,此世界佛真身常住。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耀于生死。”釋迦牟尼佛因地名為善慧菩薩,亦名忍辱仙人;在兜率內(nèi)院時為圣善菩薩,亦名護(hù)明菩薩,無量劫來早已成佛。來此世界示現(xiàn)為:“我生胎盆盡,是嚴(yán)后來身。我已得解脫,當(dāng)復(fù)度眾生。”世人若執(zhí)著佛肉身色相具足就無人學(xué)佛了,我身好壞也不過如此,學(xué)佛修道又有什么意義?所以,知真佛而修道,見自性而明佛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wù)f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人說,佛有法所說就是謗佛,眾生非眾生。佛在世間所說之法,是隨順世間眾生根基所說,讓不同業(yè)報之人聞思修,用世間法修出世間。而在出世間,真佛無言語、無音聲、無白紙黑字,法字了不可得。所謂“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到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世人一聽“無法可說”就著兩邊兒,一著文字,二著斷滅。不求了業(yè)修慧,證知真常之法,性成真常之僧。

  眾生業(yè)感萬千像,隨業(yè)流轉(zhuǎn)斷滅身。千年前身今何見,我今肉身存何年。所以,眾生非眾生,眾生性隨業(yè)現(xiàn)眾生。眾生見人生人,羊生羊,鳥生鳥,便認(rèn)為眾生不變。不知昨日的人,今日的羊,明日的鳥,因業(yè)而相互轉(zhuǎn)化,像同本不同,業(yè)同人不同,迷誤本性,流轉(zhuǎn)六道;所以,眾生是名眾生。昨日人已覺,今性已解脫;眾生中無我,覺了自然明。證道之人知佛真法不在文字上,而在證悟上;修得世間法,證得是出世間的智慧,在文字上找不到出世間的智慧。肉身思維無法理解出世間之法,離開世間法又求不得出世間之法,出世間的智慧是在世間修道參悟而證得。色身不常住,唯性乃是真。業(yè)轉(zhuǎn)迷不知,性覺是彼岸。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說,佛于法無所得,真性無法,性中無他物,佛性無上正等正覺,自性具足,不從外來,乃為真得。有法可得,被法所縛;無法可得,方為解脫。

  有人問,既然如此,講佛法是“頭上安頭,腳上安腳”。實則把出世間法和世間法搞顛倒了。這里是出世間法,拿出世間法往世間法上安,是多余的。世間法是依法修道,依法證入,依法破四相,證得出世間。在世間借假修真,心上功德增長,性上了無一法可得。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fù)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告須菩提說,以無相清凈心、無染著心在世間行一切善法,為凈心善行。眾生之性在世間平等無二,無高下,在凡不減,在圣不多。世間善法依相行善,相非真相,離相真心,性上無善惡。世間依相行善才有六度萬行,依相離相為真行。無相無行為虛無,落入空道。

  在這里,有人不理解在達(dá)摩祖師時代,禪宗為什么以《楞伽經(jīng)》為宗,六祖惠能后以此經(jīng)為宗。一句話,道可漸修;理可頓悟!独阗そ(jīng)》是漸修,此經(jīng)是頓悟!独阗そ(jīng)》說得也非常好,禪分四種:凡夫禪;觀察禪(聲聞、緣覺);攀緣如禪(菩薩禪);如來禪。聲聞緣覺煩惱、業(yè)習(xí)之根不斷,未達(dá)漏盡;所以,不離分段生死。菩薩意生身分三種,三昧樂正受意生身;覺法自性意生身;無行作意生身。意生身是得如幻三昧,通達(dá)究竟力,明白自我,救攝饒益一切眾生,猶如大地載育眾生。眾生有外五無間,內(nèi)五無間。外五無間在地獄,內(nèi)五無間指貪愛為母;無明為父;迷境識;行做癡;名聞利養(yǎng)。身有二障,煩惱障和智障。心有兩種煩惱,見惑和思惑。兩種死,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人可造業(yè),性不造業(yè)。佛有兩種法通,說通和自宗通。世間有七種無常;名無常;行無常;性無常;事無常;因無常;造作無常;色無常。魔分三類;人魔;外魔;心魔。而此經(jīng)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立刻悟真如實性。理頓悟后,尚需漸修,離開漸修基礎(chǔ),很難證入頓悟;菽茴D悟不是多數(shù)人做得到的。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shù)譬喻所不能及。”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人以無量七寶供養(yǎng)佛和眾生,不及有人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說此經(jīng)或四句偈所得福德千萬億分之一。世人認(rèn)為這是空說,供養(yǎng)三寶或賑災(zāi)捐款一百億元人民幣還不如一個人空說此經(jīng)或四句偈嗎?所以,不敢相信。

  佛說的是實相,供養(yǎng)一百億元是有為供養(yǎng),福德將被諸漏在無限長的時間內(nèi)漏失掉,其人仍為分段生死。妄心不真,一世名聞,幾世福報,六塵所擾,五毒不減,落入諸有,空費時日,不出輪回。而能受持此經(jīng)者,能除妄心,能轉(zhuǎn)六塵,能離五毒,出離諸有,解脫自在,成就圣道,饒益無量眾生。何況能為他人讀誦、解說此經(jīng)?世間的福德與出世間的功德誰大,不言而喻。當(dāng)然,既能離相供養(yǎng)一百億,又能受持、讀誦或為他人說此經(jīng)或四句偈,功德更大,為世間稀有。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dāng)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佛告須菩提說,千萬別以為佛有度眾生之念,想都不要這樣想。因為實相無有一個眾生是佛度,都是眾生自覺佛性,自度至彼岸。不是佛將某一眾生送到彼岸,阿彌陀佛接引也是接引覺悟眾生。若說有眾生是佛度者,是佛有四相;而佛無四相,不可這么說。佛示現(xiàn)世間,依佛法度化眾生,轉(zhuǎn)迷為覺,是眾生依佛法自己轉(zhuǎn)迷為覺,不是佛把眾生轉(zhuǎn)迷為覺。現(xiàn)在世間有人自稱是佛,說“我是佛,我能度人。”此是魔說,不可相信。因為釋迦牟尼所示現(xiàn)肉身佛都不能把眾生的煩惱、業(yè)報一筆勾銷,把充滿煩惱業(yè)報、不具足功德的眾生直接送往佛凈土,不能如是化度眾生。

  佛說,我釋迦牟尼,此非真我;不要執(zhí)著有我,若執(zhí)著有我、妄作有我,便是凡夫。所說凡夫也不是真正的凡夫,是迷而不覺的眾生。釋迦牟尼佛肉身今何在?唯舍利留存世間,唯像留存世間,世間所留又不常住,還會被無常力化為虛無。這里的我是我性真常,無相真佛常住,沒有任何無常力可以破壞。真佛、真法、真僧是我性具足,性是真我。凡夫之人是心迷眾生,貪著諸有,造諸惡業(yè),不得出離三界,雖是非想非非處天人或聲聞四果,也是大凡夫,漏根未盡。在世間依佛法而修,積聚無量功德,覺悟自性真常而出世間者,還是凡夫嗎?佛性無凡圣,眾生一般同,只是迷與覺,覺了自圣凈。佛度眾生非佛度,依教去奉行;法度眾生非法度,心性轉(zhuǎn)萬法。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zhuǎn)輪圣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佛告須菩提說,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來觀想判定是不是佛,轉(zhuǎn)輪圣王也具三十二相。清凈法身是福德力、慧德力二力圓滿所成,這是以相不能觀想判定的。佛現(xiàn)三十二相是隨順世間,真佛無相。所以,不能以肉身色目見佛,不能以肉身音聲求佛。若有人這樣做,是心往外求,不見自性,心外求法,不能見佛。有相有破不真常,有聲有求有為法。

  有人會說,觀世音菩薩不是天天循聲救苦嗎?這里怎么又有不能用音聲求佛了?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間音聲,救度眾生脫離三災(zāi)八難之苦。不能自己不修持,賴上觀世音菩薩化身,把自己弄到極樂世界去,F(xiàn)在這個時代,眾生攀緣心重,一聽哪位法師有名,就去追星,我之所以隱世就是這個緣故。又有人問,佛法不在言說上,不在文字上,那到底在哪里呢?方便說,在傳承上,在修持上,在心念上,在證悟上,在解脫上,在彼岸上;實相說,法無定法,無法可說。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佛告須菩提說,不應(yīng)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也不要想以不具足相觀如來。具足與不具足是兩邊兒,仍是世間相。具足相觀為著相,以不具足相想為偏法,都落入有為。菩提心、菩提行、菩提相都為世間說;出世間自性菩提圓融,哪有心、行、相?

  眾生若以相發(fā)菩提心,相破而法斷,相滅而法滅。這里法斷滅是眾生心中欲出世間菩提之法斷滅,非世間法斷滅。真正發(fā)菩提心的人,實知世間佛像幻化像,隨順眾生示現(xiàn)像。佛真常,法真常,僧真常,性無諸法斷滅相。

  佛住世時,有一弟子說,我見佛具足三十二相,才發(fā)心出家修行,對此如何理解。那里說的出家修行,是眾生的攀緣心、好奇心、善心等;而這里是發(fā)菩提心,菩提心是明心見性之人所發(fā),是圣人所發(fā),這二者不是一回事。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fù)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菩薩以無量世界諸寶施舍于人,其功德不如有人證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的功德。因為菩薩不貪著福德,才說不受福德。

  施舍所用諸寶是外財,持用外財是暫時的,外財無常。外財只能滿足眾生貪愛之心或救濟身命,雖不著相施舍,仍屬菩薩修福德。若菩薩證知一切法空,我性離諸法。偈云,覺悟有情因緣事,法忍四像存世間,這樣能成就法忍。所謂“法忍”,一能忍受順逆二境,勝諸魔事。因為欲火無煙可燒人心靈;嗔水無形可毀人道行;癡風(fēng)無聲可摧人功德。二能忍耐孤獨寂寞,遠(yuǎn)離凡心,老實修道,無為而入。入分理入、行入。理入是修定慧禪觀,證得無自無他,無有分別,凡圣等一,寂然無為。不是讀幾部佛經(jīng)就是理入。行入是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為法行。三能忍住以怨報德,以惡報善。欲度眾生離苦得樂,眾生不理解,還要詆毀、憤怒等,此時的眾生若有苦難還要救度,不舍一切眾生。四能忍得世間法無忍之忍。如一位修行人弘法一生,年邁住漏雨茅棚,身染重病,饑渴無藥。這時有人問他,“你苦不苦?”他說,“我身心有苦而性無苦;我身心痛而性無痛;我身心饑餓而性無饑餓;我身心寒冷而性無寒冷。”身心成就世間法無忍之忍,性出世間。忍的功德是菩薩的功德,難以成就,還必須去成就。菩薩有忍才成就慈悲,救度眾生世間苦,憐憫眾生輪回苦,以身示范,隨因緣教化眾生轉(zhuǎn)迷為覺,出離苦海,這就是菩薩的功德。菩薩如此忍,不貪、不求、不著、不受世間福德,是真功德。一位報身在佛凈土的菩薩,本身就具足功德,證得菩提時,功德自然圓滿。功德圓滿的菩提者,愿力成就世界,無量諸寶是佛法性身幻化之物,載育眾生,法化眾生。所以,菩薩行人不要停留在物化布施上,還要六度萬行成就于忍,成就于慈悲,成就于清凈,成就于菩提。

  【威儀寂凈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佛告須菩提說,如果有人說,佛想來就來,想去就去,想坐就坐,想臥就臥,這樣的人沒有理解佛說的真義。因為如來,無有一處固定的地方來,也無有一處固定的地方去,這樣才稱如來。

  佛已證得自在,有愿力在世間隨因緣示現(xiàn)自在。若人只見世間示現(xiàn)自在,而不知出世間真自在,就被四相所著。不知佛自在真身,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世間示現(xiàn)自在者,要隨順世間示現(xiàn)涅槃,自在者不常住。而出世間自在者,無相無著,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真常久住。偈云,身示現(xiàn)佛,木雕銅鑄佛,三十二相具,非是真性佛。真性無相佛,來去自在佛,眾生迷不見,娑婆常住佛。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的星球碾碎為微塵,想一想,微塵是不是很多。

  須菩提回答,很多。

  佛說,若實有這么多微塵,佛就不說微塵多。因為,佛說微塵多,就不是微塵多,是名義上的微塵多。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如此。因為,若實有世界,是一真如法界。一真如法界也是如此。一真如法界相,本來不該說,但要隨順世間,在法理上滿足眾生所求。

  娑婆世界有無數(shù)三千大千世界,由無數(shù)星球組成,是實有世界,是物質(zhì)世界。但娑婆世界是賢劫千佛愿力所成,如阿彌陀佛十劫坐道場,愿力所成極樂世界一樣。在蓮花藏世界海里,即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各星系成因有多種說法。但在佛教里,眾生造作業(yè)報多種多樣,無量無邊,不可稱量。佛有愿力,要化度無量無邊業(yè)報眾生,就要所成不同的星球、星系,如賢劫的娑婆世界。設(shè)有三界、六道,不同業(yè)報的眾生感召不同的星球受報,F(xiàn)在是賢劫千佛第四尊釋迦牟尼佛住世,佛的法性身毗盧遮那佛住持娑婆世界,即一真如法界。偈云,毗盧遮那法性身,娑婆世界一小真。森羅萬象法中物,虛空無礙性如真。這就是娑婆世界的一合相。整個蓮花藏世界海,佛佛法身同,虛空互相通。眾生含靈動,覺者一真行。這是宇宙的一真如法界,即蓮花藏世界海一合相。

  地球有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各星球有不同時間的成、住、壞、空。娑婆世界賢劫千佛愿力盡時,此娑婆世界壞掉,化入虛空,不復(fù)存在。又根據(jù)星宿劫千佛愿力組合新的世界,不同的星球。是色有相的物質(zhì)星球,在一道流光中消失,三千大千世界在不同時間也是如此。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一合相世界都不真常,是非世界,是非一合相。眾生的貪著能止住嗎?是貪而不止,著而無住。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yīng)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人說,佛雖說無四相,但仍然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或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想一想,這樣的人能理解佛所說真實義嗎?

  須菩提回答,是人沒理解佛所說真實義。因為佛說四見非真實四見,仍是假名四見。見知見解屬知識、屬虛妄,滅盡不生,方證無上菩提。四見落入五蘊,以色見色是變相的著四相。四見是法見、見心,不是見性,不是性見。法見不離,見心不破,仍落諸有,四相具著。所以,佛說四見非四見,假名四見。

  佛又對須菩提說,發(fā)菩提心的人對世間一切諸法及法相,應(yīng)該如此離相證知,離四見而見本性,信受解悟,證自性真如,不住法生心,不著諸法之相。因為法中無我,法相非真,一切法及法相,由此世界而生,由諸眾生業(yè)報所感。此世界在無限時間的無常力破壞下,不能久住,何況諸法及諸法相。所以,非法相,假名法相。佛為接引眾生,說出破眾生心上諸法法相、見相,最后連承載法相的世界都破除掉,讓眾生無所執(zhí)著,無所處執(zhí)著,這才是佛的般若實性。讓發(fā)菩提心的人依般若實性而住,而生其心,降伏其心。佛在此經(jīng)此處所論,達(dá)佛經(jīng)三藏十二部“登山絕頂我為峰”的高度。智慧無礙,慈悲平廣?傊,見聞覺知諸法相,如露如電不真常。于無著處生其住,于無我處生其心。

  【應(yīng)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告須菩提說,若有發(fā)菩提心的人,能按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所行,能受持、讀誦或為人說,其福廣大,要勝于有人用無量世界七寶持用施舍所得之福。因為能受持此經(jīng)、發(fā)菩提心的人,已不著相,離于諸相,無相可取,保持平常心、清凈心、平等心等如如不動的慈悲心。因為這樣的人已證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是不真實。眾生著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般流轉(zhuǎn),如露亦如電般生死,異形換態(tài)。魔王著有為法,既現(xiàn)天魔身,如夢幻泡影般魔其有成就者;又住伽藍(lán),如露亦如電般破壞佛法,贊嘆有為名聞,受用有為利養(yǎng)。邪不侵正,魔王魔法等在正法的慧日下如夢幻泡影,在正法無為空寂中,如露亦如電。一切有為法,乃至一切有為世界,像晨露一樣,在慧日的照耀下,短暫而不常住,如空中閃電一樣,流失而不真常。所以,發(fā)菩提心并受持此經(jīng)的人,能證知佛性常住,自性是佛,無為而為,空有妙有。

  佛說完此經(jīng),世間四眾及天人、阿修羅等,歡喜愿聞,信受奉行。

  諸位所提疑問,我已在講經(jīng)中分別作答,不另解說。

  感謝諸位請法,感謝諸位擁護(hù)道場。

  回 向

  天仙不墜 國主清寧
  世界和平 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 念佛同音
  智心圓成 同證佛境

  講于佛歷二五五零年八月
  西歷二零零六年九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