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四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四

  寂天菩薩造頌 杰操大師注釋

  已二學波羅密多行之法分四 庚一修不放逸為不壞菩提心行之因 庚二釋學戒之理特明護正念知為清凈防護一切善法之方便 庚三釋學余四波羅密之理庚四由回向支之門學釋布施之理舍身財善根利他 初中分二 辛一釋論文 辛二出品名 初中分三 壬一總明修不放逸之理 壬二廣釋 壬三攝義 今初

  如是如來最勝子 已發(fā)堅固菩提

  復應恒時無動搖 勵力無違諸學處

  諸如來子菩提薩埵如前所說,已堅固受持二菩提心,其心應剎那亦不動搖,常學六度四攝,無有違越,當勵力不放逸,守護勿失。

  壬二廣釋分二 癸一于菩提心修不放逸 癸二于學處不放逸行 初中分二 子一菩提心不可舍棄之理 子二舍棄之過患 今初

  若率爾作本無心 或雖觀察未詳辨

  是事雖已誓愿為 容當再思慎作止

  若經(jīng)諸佛及佛子 以大般若所觀察

  自心亦已屢研尋 此中尚復何猶豫

  若于某事未觀功過率爾從事,或雖略分別,而未詳察,則于此事初雖誓愿為之,后時仍應再加思考,或作或舍,既思考已然后行止。如妙臂請問經(jīng)說,然諸佛及彌勒等諸菩薩,于密嚴等經(jīng)中,以大般若觀察菩提心贊其功德,謂不可棄舍,自心亦先由思維功德之門,以多因相觀察定應受持。即已善觀察而始受持,何故又復猶豫?應當守護,直至成佛,勿令失壞也。

  子二棄舍之過患分三 丑一入于惡趣之過患 丑二失壞他利 丑三障礙登地 初中分三 寅一入惡趣之因 寅二引證例知 寅三斷相違過 今初

  若已如是發(fā)誓言 而于其事不成辦

  則為欺誑諸有情 我當墮落生何趣

  若已如是誓愿安立一切有情于大覺位,而不修加行事業(yè),以成辦其事,則是欺誑彼等一切有情我當生墮何趣?非墮惡趣不可也。

  寅二引證例知

  經(jīng)云若心欲布施 微少下劣尋常物

  其人布施不果行 后當墮入餓鬼中

  今於無上菩提果 志心思維作施助

  欺誑一切諸眾生 欲生善趣何可得

  所施之物雖尋常劣少一搏之食等,若意中思維而未果行,如正法念處經(jīng)云:“若思欲施者有纖毫未施,當生餓鬼趣中,若已發(fā)愿而不施,當墮有情地獄中。”

  分別諸趣經(jīng)云:“若人欲收嘉谷實,必于如是嘉禾本。心中發(fā)愿欲布施,由慳吝故不施予,彼生餓鬼世界中,所受痛苦無窮盡!闭f為餓鬼之因。今既志心思維非徒空言,具足恭敬發(fā)言明了,愿常為一切有情助伴,令得無上大樂及人天安樂,又復猶豫,欺誑一切眾生,何處善趣可生,不能生善趣也。

  寅三斷相違過

  或有棄舍菩提心 能成聲聞解脫

  業(yè)果之理不思議 惟一切智能了知

  若爾經(jīng)云圣者舍利弗先發(fā)菩提心已,修行之時,魔乞右手,即斷右手,以左手持與之,魔出不悅之言,心生疲厭,舍菩提心,后成阿羅漢,應成相違,舍利弗等舍菩提心,仍證解脫果,業(yè)果之理,非異生所能思議,惟一切智方能了知,他人不能思維也。

  丑二失壞他利分三 寅一失壞菩提心成重罪故能壞他利 寅二若障他菩薩善法罪亦同等當墮惡趣 寅三明其因相 今初

  菩提薩埵諸墮中 退菩提心為最重

  若有違犯如是行 是壞一切眾生利

  失壞發(fā)心,于菩薩根本墮中為最重,若犯如是重罪,則壞利他意樂,損減一切有情義利,修行之所依壞故,大集經(jīng)云:“縱百千劫修行十善業(yè)道,若發(fā)心欲求獨覺阿羅漢果,其時即成犯戒過失,失壞律義起如是心,較他勝罪尤為極重。”謂已受菩薩戒者,舍菩提愿,則成根本墮,未受戒者,失壞此心,其罪較別解脫戒之他勝為尤重也。

  寅二若障他菩薩善法罪亦同等當墮惡趣

  若人但于剎那間 障礙菩薩作福德

  即為壞諸有情利 應受惡趣無邊苦

  若復有人,僅一剎那,于彼菩薩福德善行而作障礙,即是損減彼菩薩成辦有情義利之能力,彼為障者,應受惡趣生無邊數(shù)返。寂照神變三魔地經(jīng)云:“若人劫奪南瞻部洲一切有情財物,且斷其命,若復有人,障礙菩薩善法,下至施予畜生一搏之食,其罪較彼重無數(shù)倍!笔枪视诖藨斄粢。菩薩何處有不何知,此罪極易犯故,若能于此善為防護,依補特伽羅罪生罪之門,多能杜絕故。

  寅三明其因相

  壞一有情安樂事 尚于自身致衰損

  況壞遍滿虛空界 有情義利何待言

  如前說所行,何故有無邊罪,若壞一有情一生安樂,尚能退失自身增上生,況遍虛空際一切有情無上安樂之因,悉為摧壞,必生惡趣,復何待言。

  丑三障礙登地

  如是由斯罪墮力 復依菩提心威力

  輾轉升沉生死輪 登菩薩地常為礙

  若如前所說,舍菩提心者,其罪墮力,亦具菩提心威力,二者輪流牽引,輾轉生死,由業(yè)力故當生惡趣,由對治力當生人天。如是往返,久為障礙,不得登于極喜等地。是故當勤勵力,寧舍身命亦勿退失菩提心也。

  癸二學處不放逸行分三 子一慎止惡 子二勤修善 子三勤斷惑 初中分五 丑一若不防止罪墮惡趣當相續(xù)不絕 丑二為佛菩薩之所漠視 丑三暇滿難得 丑四若生惡趣無暇修善 丑五暇滿難得之故 今初

  是故如其所發(fā)愿 我應敬慎期必成

  若不從今奮精勤 愈趨愈下轉沉弱

  是故如其所發(fā)為利有情當成佛之愿,凡所應學修之事,我當敬慎令其成辦。今已發(fā)心受戒,今后于所學若不精勤,由罪墮力,當愈趨愈下,相續(xù)生于惡趣也。

  丑二為佛菩薩之所漠視

  往昔為利諸有情 無數(shù)如來出于世

  我由眾罪所障復 未得親承如來教

  我今壞戒仍如此 數(shù)數(shù)如初難值遇

  惡趣逼惱并系縛 備遭割截屠戳苦

  若恃諸佛菩薩救護,以為無妨,過去有無數(shù)諸佛作饒益一切有情之事,而我退失發(fā)心及所學,以自罪故,不為彼諸依怙之所教誨,如現(xiàn)證莊嚴所謂“雖令勝天降如雨”云等,若冀后來救護以為無防者,我今若放逸而行,仍復如前,數(shù)數(shù)仍不得入于諸佛,作肓行境,當相續(xù)受苦,應住惡趣中,或雖生善趣,而遭病惱系縛又復于惡趣中受諸逼惱,割截手足,殺戳其身,痛苦無盡。

  丑三暇滿難得分二 寅一若退失菩提心則難得四緣具足之暇滿 寅二縱得之亦速失壞故應勵力 今初

  既值如來出世間 更得人身具信心

  堪修善法如今者 實為希有難多得

  若作如是想,謂后世得暇滿時當勤勵力,勿作是想,如來如優(yōu)曇缽羅花出于世間,于三藏等圣教敬信得人身,生中國諸根具足,業(yè)果無倒等堪修善法所依,自他圓滿具足,如是者堪為希有,如是堪修二菩提心之暇滿何時可得,極難得也。

  寅二縱得暇滿亦速失壞故應勵力

  雖如此日身無病 飲食支身暫未死

  年命剎那難保信 色身須臾如泡影

  若謂已得此身,既無違緣,順緣亦具,且待后時勤勵力,不可如是推延。無違緣病惱之人身,如白日,言如此日者,謂無病之日。如此是具足飲食等順緣,無逼害等違緣,而此日仍剎那不住,迅速壞滅,誑惑不實,此身須臾如影,自無主宰,應即今勵力,不可推延也。

  丑四若生惡趣無暇修善分三 寅一生惡趣時無暇修善 寅二若生善趣時不勤勵力在惡趣中昧于取舍 寅三惡趣極難解脫 今初

  以我如今所行為 再得人身尚難必

  若時不能得人身 無緣修善唯作惡

  不應推延作是思維,謂暇滿人身,陸續(xù)可得,后世修行亦未為晚。如我今所行為,唯惡無善,后世人身尚不能得,若不得人身生于惡趣,唯有造罪,纖毫之善亦不能作,故善趣難得也。

  寅二若生善趣時不勤勵力在惡趣中昧于取舍

  若時有緣能行善 而我不作諸善業(yè)

  惡趣眾苦所昏蒙 爾時我何能為力

  若時有機緣行善,而我不勵力勤修善行,若生惡趣后,長時恒為苦受之所逼惱,于取舍處,悉皆愚迷莫辯,其時我纖毫善事亦不能作,故應及今得暇滿時勵力勤修也。

  寅三惡趣極難解脫

  若時眾善不修行 唯積眾罪多無量

  縱經(jīng)百千俱胝劫 善趣之名亦不聞

  后世得暇滿極難,而今世又不修諸善,唯積眾罪,百千萬劫中善趣之名亦不能聞故。

  丑五暇滿難得之故

  以此之故世尊言 幸得人身極希有

  如大海中盲龜項 幾希能值浮木孔

  由惡趣中難生善趣,以此之故,如相應阿笈摩中:“佛告諸比丘,若此大地變?yōu)榇蠛?中有浮木唯具一孔,為風所漂,飄忽動搖,海中復有盲龜,百千萬年恒昂其首。汝等比丘,于意云何,大海浮木唯一孔中,盲龜之項寧易趣入否?不也,世尊。佛言汝等比丘得人身難,亦猶如是。若不修善,惟積諸惡,善趣之名亦不得聞,以此之故,佛言如大海洶涌中,海波漂蕩往來,有一孔之浮木,經(jīng)百千萬年始浮出水面之盲龜,其頸得穿入浮木之孔,其事甚難,亦猶如事!惫视诖说孟緷M之時,當于善法勤致力也。

  子二勤修善分三 丑一由先積有無邊之罪應勵力斷除 丑二僅唯一次受惡趣苦,苦雖已盡而惡業(yè)不盡之理 丑三是故于罪應勤對治之理 今初

  于一剎那作罪惡 當墮無間經(jīng)長劫

  無始輪回積眾罪 不生善趣何待言

  如于菩薩起嗔恚心,僅一剎那所作之罪,亦當歷劫墮無間獄。無始輪回所積之罪,若不以對治力而摧毀之,因自相續(xù)有罪,不能生于善趣,更何待言。故應依四力門勤治罪障也。

  丑二僅唯一次受惡趣苦,苦盡而惡趣業(yè)不盡之理

  非唯僅受此罪已 便從惡趣得解脫

  即于正受此罪時 又復廣造諸余罪

  或謂所造惡業(yè)之果盡已,當生善趣,故解脫惡趣并非難事。不爾,僅唯受先所造業(yè)之果已,唯盡彼業(yè)果,彼補特伽羅未能便從惡趣而得解脫,如是正受先業(yè)苦果之時,時時復造積別余能生重苦之罪故。惡趣所依善力微劣,常積諸罪,當勤精進滅惡趣因也。

  丑三于罪應勤對治之理分四 寅一得暇滿不勤修善是為自欺 寅二現(xiàn)生當受苦 寅三后世當為惡趣之苦所逼 寅四應勤止惡修善之理 今初

  獲得如是有暇身 我今若不修善法

  誑惑自欺無逾此 愚蒙過此亦無有

  如是有暇之身極為難得,得之能成大義,我今既已得之,于增上生及解脫因之善法,若不勤修,其為自欺,無余方便能過于此,昧于取舍亦更無愚蒙過此者也。

  寅二現(xiàn)生當受苦

  若我即達如是理 由愚癡故行怯弱

  逮其臨欲命終時 必當心生大憂悔

  若我既知當勤止惡修善之理,由愚癡故,于菩提心行之諸學處,后復怯弱,將死之時,自知當墮惡趣,必起大憂惱,是故當生大精進也。

  寅三后世當為惡趣之苦所逼

  地獄烈火難堪忍 若于我身久燔矣

  熾然難忍憂悔火 定當熱惱逼我心

  由失壞菩提心等罪,當生地獄中,地獄難忍之火長時梵燒我身,爾時難忍憂悔之火,定為熱逼我心,故應勵力毋為罪墮所染也。

  寅四應勤止惡修善之理分二 卯一虛度暇滿復牽墮地獄等同無心 卯二當思愚昧之因 今初

  極難幸遇有利地 何幸我今忽遭逢

  我身若尚具慧心 后復牽纏入地獄

  豈非咒述迷我心 今我于此無知覺

  應當作是思維,此極難獲得,得已能成大義,暇滿有利之地,以誰之力而幸得之;我若尚具能辨利害之慧心,后復牽引墮于地獄者,恐是為惡咒所迷,故我于此時無成辦義利之心爾。

  卯二當思愚味之因

  不知何物令愚蒙 究竟我心有何物

  何物令我愚蒙耶?若我懈怠自在轉時,當作是思維,我雖不知何物所迷,令我惑亂,然我心中必有何物令我愚迷也。

  子三勤斷惑分三 丑一思維煩惱過患 丑二于斷煩惱之難行不應疲厭 丑三于勤斷能斷之性修歡喜心 初中分三 寅一思維煩惱害已之理 寅二不應于煩惱修忍 寅三為摧煩惱奮起心力 初中分四 卯一令我不能自主 卯二造無量苦 卯三為害之時無盡 卯四不可為煩惱助伴之理 今初

  嗔恚貪欲諸怨敵 并無手足能動轉

  亦非善巧具雄力 云何役我如仆使

  根隨煩惱所攝之貪嗔等我之諸敵,既無手足,亦未持兵仗,既非大力勇士,亦非善巧智臣,云何此諸煩惱,能役使我,令我不能自主也。

  卯二造無量苦

  泰然安住我心中 恣意于我作侵損

  于彼含忍不憤發(fā) 所忍非處堪訶遣

  若時諸天及非天 悉皆群起為我敵

  彼終不能牽挽我 令入無間烈火中

  彼煩惱敵具大力 能一剎那拋擲我

  須彌一觸成灰燼 猛烈無間巨焰中

  彼安住于我心中,恣意以地獄等苦而損惱我,于彼含忍而不發(fā)憤,忍所不應忍,是極應訶譴之事。應視煩惱如仇,精進消滅之。又煩惱之性相差別,因及作業(yè)等,如“現(xiàn)觀”論所說應知,而主要應致力觀其過患也,若時天及非天等,悉皆一致群起與我為敵,若我不隨煩惱自在而轉,彼等終不能牽我令入無間火內。唯自相續(xù)之煩惱,是我勁敵。無間烈火,若遇之者,須彌山王,亦能灰燼無余,煩惱能于剎那間,擲我入于其內,故于煩惱敵,應精進摧伏也。

  卯三為害之時無盡

  我標所有煩惱敵 長時相逼無終始

  世間所有諸怨仇 未有如斯長相守

  復思別余過患,我之隨一煩惱怨敵,皆常時存在,無間終始,別余世間怨敵,未有能經(jīng)歷長時如彼煩惱之久者,僅修一次煩惱之對治,任于何處彼終不復生,故應如流不斷恒常精進,盡力摧伏煩惱也。

  卯四不可與煩惱為助伴之理

  若能隨順及承事 他人悉為作利樂

  諸煩惱敵徒順承 后仍若厄相逼惱

  若于世間別余怨敵,以飲食等隨順承事,而作依止,彼等悉當我助伴,令得利益安樂。若依諸煩惱敵而作承事,使其勢力增長,后復以苦痛來相逼惱,故唯精進摧伏之,方為令自身安樂之道。

  寅二不應于煩惱修忍分二 卯二思維于心能作煩惱 卯二思維于身能作損惱 今初

  如是恒時相續(xù)為怨敵 損惱大聚唯一增長因

  若于我心不動常堅住 何能歡喜不畏生死輪

  如是常時存在無間終始與我為敵之煩惱,能普令苦等損惱大聚增長唯一無比之因,決定安住于我心中,何能于生死中歡喜無畏。既無安樂之時,故應精進摧伏煩惱。

  卯二思維于身能作損惱

  此是生死堅牢巡邏者 亦是地獄等處行刑手

  若住我心貪著纏網(wǎng)中 何由令我身心得安樂

  煩惱不許有情出離生死,故是生死牢獄之邏卒,又化作深阱等地獄,能殺戮惡趣天人等故為行刑屠膾。此諸煩惱,若住于我心中所貪著之網(wǎng),不如理作意之內,焉有安樂之時,身心皆無安樂之時也。

  寅三為摧煩惱奮起心力

  乃至此敵未見決定降伏時

  一切時中我當不舍勤精進

  若人稍作損惱尚且發(fā)憤怒

  我慢盛者未降斯敵勿安眠

  若爾,一切不可愛樂之事,悉因煩惱而生,何時我于此難忍之怨敵,未現(xiàn)見其決定降伏,一切時中,我應勤修煩惱對治,剎那不舍。人偶遇世間輕微損惱,如以惡語相加等,亦忿恚懷恨,我慢增長,于彼怨敵,若未摧伏不能安寢,精進不懈,摧煩惱敵,亦應如是精進也。

  丑二于斷煩惱之難行疲厭分三 寅一能伏煩惱披甲精進于彼難行不應疲厭寅二為摧煩惱而起精進之利益 寅三故于摧煩惱之加行應勤精進 今初

  不殺自死世間眾苦煩惱敵

  對壘交鋒奮力克敵欲致果

  縱為鋒鏃中傷創(chuàng)鉅痛亦深

  所求大欲未成猶不甘退卻

  況為長時一切眾苦因 唯一自性怨仇欲摧伏

  縱令能生百千諸苦痛 應須勇毅不卻何待言

  不殺亦自然任運而死之苦,由諸煩惱而成。彼諸可悲愍者,軍陣合會,攻堅陷陣之時,為勵力欲摧伏敵軍。雖為槍箭等兵器所中而成重傷,然摧伏敵軍之事未成,尚終不退卻。今于常時能成眾苦之因,有生以來與我為仇之唯一怨敵,決欲摧伏,所有一切難行,縱有百千寒熱饑渴等苦加之于我,其應奮勇堅毅百折不回,乃至惑敵未伏以前,不舍精進,更何待言?

  寅二為摧煩惱而起精進之利益分三 卯一難行為自利圓滿之因故應安忍卯二難行為他利圓滿之因故應安忍 卯三先已發(fā)誓愿當令成就之理 今初

  為無義事遭敵曾負傷 猶如嚴身之具常矜炫

  為成大義而奮正精勤 縱受諸苦于我何足恤

  世人為無義小事,身為敵所創(chuàng)傷,常指以示人曰,此某時所負傷也,如身莊嚴而炫耀自得。今為成圓滿正覺之大義,發(fā)正精進之時,我縱受難行之苦,何足為害,唯是利益應當依止也。

  卯二難行為他利圓滿之因故應安忍

  若漁若獵或復事家田 僅為自身溫飽支身命

  祁寒蝎暑逼惱猶堪忍 利眾生故何苦不能堪

  漁人捕魚,獵人獵獸,農人耕稼,以自存活,僅求養(yǎng)活自身,尚能忍受寒熱等逼惱,為成辦無余有情一切安樂,如我所受難行何不能忍應安忍也。

  卯三先發(fā)誓愿當令成就之理

  十方虛空盡邊際 有情煩惱誓愿斷

  既發(fā)是愿而自身 不能解脫諸煩惱

  于己忖度不自量 所言安得非欺妄

  是故常應勤精進 摧諸煩惱毋退縮

  或謂許摧伏他人身心煩惱,然不應勤摧自己身心煩惱,如是即墮于寂滅邊故,其理不費然,已發(fā)心誓愿解脫十方盡虛空際一切有情煩惱,或若時己身尚于諸惑不求解脫,既不顧他利,自利亦不能圓滿,隨煩惱自在而轉,不知自量,復言當解脫他人一切煩惱,豈非狂妄。自為生系縛利他不能圓滿,故于摧伏自身煩惱應勤精進也。

  寅三于摧煩惱之加行應勤精進分二 卯一應勤煩惱之對治 卯二任于何時悉應勉力勿隨煩惱自在而轉 今初

  我于此事應貪著 懷恨不舍而遣除

  雖如是具煩惱相 能斷煩惱非所斷

  或謂若言我于此煩惱對治品應當貪著,深信倚任,于煩惱應執(zhí)惡不舍斗爭摧伏,即于能斷對治法生著,于所斷執(zhí)惡不舍,亦是煩惱是所應斷不爾。貪對治法,忿恨所斷,現(xiàn)如是相之相似煩惱,是能摧煩惱之對治品,非所斷類。本論后文又言應摧伏者,是所斷已凈,不須更以能斷對治制伏故。

  卯二任于何時悉應勉力勿隨煩惱自在而轉

  刀鋸鼎鑊加我身 雖斷吾頭亦易事

  終不應于煩惱敵 甘心俯首而歸順

  欲斷煩惱,眾多苦不可量,何不即隨順煩惱為善?不爾。雖以火焚死或斷我頭,亦較輕易,不過舍現(xiàn)世之身而已,煩惱怨敵,能生地獄等大苦,障令不得所樂義利,故無論如何,終不應于彼歸敬,隨其自在而轉也。

  丑三于勤斷能斷之性修歡喜心分三 寅一自相續(xù)之煩惱根本拔除已彼無安住所依 寅二從顛倒因生故若依精進必能斷除 寅三根本拔除已彼無余處更可依止故應斷除 今初

  世間怨敵被驅雖出境 還于他國潛伏收殘余

  養(yǎng)精蓄銳卷土復重來 煩惱怨敵其相不如是

  若煩惱如世間怨敵,一次驅去,有力之時,復來為害,于彼唯有隨順。不爾,通常世間怨敵,一次驅去復住于他處,收復諸城蓄養(yǎng)精銳,有力之時,為報仇敵,又復遠來。煩惱怨敵,相不如是,根本拔除已,更不能住于他處,亦不能有力還來故。

  寅二從顛倒因生故若依精進必能斷除

  煩惱以識煩惱慧眼斷 從何心中遣除更何住

  住于何處還來為我害 唯是自心怯弱乏精勤

  煩惱一次根本拔除已,更無安住之所依故。煩惱根本從顛倒生,以通達空性之般若慧眼,勵力斷其種子,斷已即已由我心中遣除,更復能往何處?依何處住長養(yǎng)力能,復來為我作損害乎?必不能也。若能如是者,亦唯由不能精進一次拔除自身之怯弱心為害也。

  寅三根本拔除已彼決無余處更可依止故應斷除

  是諸煩惱不住于境不住于根不住中

  此外亦復不住他處依于何處損有情

  彼如幻故心離怖畏正知不倒勤精進

  為無義事地獄等苦何能侵損及我身

  或謂諸惑從自續(xù)而生,自性成就,一種亦不能斷。諸煩惱自性不住于色等境,若如是諸阿羅漢,見色等時,應生煩惱故,如是亦不住于眼等根聚,思維住理之義時,雖有眼等不緣煩惱故,亦不安住于彼等中間,亦不住于彼作業(yè)之外,故一次根本拔除已,彼諸自性成就之煩惱,依可處住,于諸有情而作損惱,任于何處亦不存在故。此煩惱自性成就故如虛空,而如幻顯現(xiàn),自性成就,爾時被作自性成就不能根本拔除想,為斷煩惱,應勤精進生起通達空性之般若,斷其怖畏。既能如是為無義事,何能令地獄等諸惡趣苦損惱于我,不應理也。昔諸師亦言種子拔除已于彼諸處悉皆不住也。

  壬三攝義

  如其宣說應修諸學處 如是思維應當勤奮修

  不聽醫(yī)言而欲求醫(yī)治 其疾能療古今所未有

  如前所述多方思維,前所言之菩提心,及為守護學處故,如佛所教,不放逸勵力修行。若患必需療治之病,而不聽治病醫(yī)生之言,其病能愈未之有也。如未醫(yī)治故。是故應遵我佛醫(yī)王教言,勵力而斷煩惱。

  攝頌云:令自相續(xù)清凈離罪染,不壞善法展轉益增上,應須堅毅勤修毋懈怠,轉信善巧恒常具恭謹。

  辛二出品名

  入菩薩行論廣解佛子津梁釋不放逸品第四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