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
入菩薩行論廣解卷八
寂天菩薩造頌 杰操大師注釋
辛三學共不共止所攝禪定之理分二 壬一釋論文 壬二出品名 初中分三 癸一教修禪定 癸二斷止之相違品 癸三如何修止之理 初中分二 子一應修止之因 子二教斷止之相違品 今初
如是精進生起已 應當心住三摩地
人若其心極散亂 如居煩惱齒隙中
由于身心寂靜故 種種散亂不能生
如前所說于善踴躍之精進發(fā)起已,心應安住三摩地,心為沉掉所散亂之人,如居煩惱毒獸之齒隙中。云何斷除散亂耶?由于身心憒鬧諸欲分別竺寂靜故,三摩地相違品之種種散亂則不生也。
子二教斷止之相違品
是故應斷世間法 亦當舍離諸分別
是故身寂靜之方便應離世間親友等憒鬧。心寂靜之方便,應悉舍五欲等一切分別。經(jīng)云:諸散亂者世間禪定尚罕能生起,何況無上菩提。故乃至未得無上菩提心不應散亂也。
癸二斷止之相違品分二 子一離世間憒鬧等 子二斷邪分別 初中分二 丑一辨世間貪著之事 丑二如何斷之 今初
由貪染著財利等 故于世間不能離
依于我我所執(zhí),內(nèi)貪著有情,外貪名利文詞等故,即不能離世間染著,故于彼諸染著之事,應斷離也。
丑二如何斷之分四 寅一辨對治相 寅二生起對治方便 寅三憒鬧之過患 寅四依阿練之功德 初中分二 卯一勸應斷貪著 卯二辨能斷貪著之對治法 今初
是故欲盡斷貪著 知者應當如是知
是故為盡斷外內(nèi)諸貪等,于取舍善巧之智者,如下所說,應明辨思維也。
卯二辨能斷貪著之對治法
已知先須具足妙止已 始生妙觀遍估諸煩惱
故應最初行勤求妙止 現(xiàn)前成就不貪世間心
行于隨一善法所緣,修專注一境,遠離沉掉,引生身心極其調(diào)柔之樂,是為止。次各以通達常遍具足空性之見,遍伏三界煩惱及其種子,以觀察實際法義之力,能引身心極其調(diào)柔是為觀。當修如是止觀時,應先求止。若不先成就止,妙觀不起故,止者,亦以于外內(nèi)世間身財?shù)葻o貪,現(xiàn)證喜樂而成,貪身財,即隨沉掉自在轉(zhuǎn)故。
寅二生起對治方便分二 卯一離內(nèi)貪有情 卯二斷內(nèi)貪名利 初中分二 辰一貪之過患 辰二知過應舍 初中分五 巳一勿遇可樂事 巳二訶五欲誑惑 巳三得已仍不知足 巳四障礙解脫 巳五虛度暇滿 今初
彼于千生流轉(zhuǎn)中 欲見所愛不可得
貪之過患者,謂自身速死無常之者,若復正貪著親友等無常法彼貪著所愛者,由彼異熟,千生之中,或能一見所欲可愛之境耶?不能見也。
巳二訶五欲誘惑
若不見時心不歡 不得平等安樂住
若不見悅意者,又復如何?若不見彼,則不歡喜,意不安樂令心散亂,不能平等住三摩地,亦不能得安樂樂也。
巳三得已仍不知足
見已仍復無厭足 如前貪愛所逼惱
從見所愛之法,由貪著故仍無厭足,還如前欲見未見之時,仍為貪愛所逼惱也。
巳四障礙解脫
若其貪于諸有情 能令真性遍蓋覆
亦能損壞厭離心 終為憂苦熱惱逼
以此之故,若貪著于諸有情,亦于真性普遍蓋覆,為現(xiàn)量親見勝義諦之障。由貪著有漏法故,亦能壞厭離生死之心,不能得解脫。悅意之人,最后亦決定相離,終為憂惱所逼也。
巳五虛度暇滿
若人如是邪思維 能令此生無義逝
若唯于欲境,思之不忘此生當無義空過,暇滿便成虛度也。
辰二知過應舍分二 巳一思維過患 巳二斷彼之理 初中分二 午一廣釋 午二攝義 初中分三 未一失壞大義且引入惡趣 未二忽近愚夫難與為侶 未三依彼無益有損 今初
由于無常親友故 卐字*輪亦能壞
善根相等諸愚夫 同行定趨于惡趣
善根不等能相引 依止愚夫何所為
為速散無常之親友,不變卐字之解脫,及證彼方便之正法,亦能失壞,愚夫善根相等,與彼同事而持,決定趣于惡趣。若諸圣人,今行人身,能引善根不相等者,依止愚夫異生何為,所欲之義不能成辦,增長非所欲故。
未二勿近愚夫難與為侶
一剎那間成親友 于須臾頃復成仇
于歡喜處生嗔怒 取悅愚夫誠難事
說饒益語反生嗔 于我利益復遮止
若于其言不聽茫 頓起嗔心入惡趣
心相續(xù)不堅固故,一剎那間能成親友,于僅略說一惡語之須臾頃復能成仇。于歡喜處,令作善法,亦生嗔恚,異生愚夫,難于取悅,于己有益之語,亦生嗔恚也,不僅此也,且于我為利益因之善法,多方遮止。若不聽其言,即于我生嗔,入于惡趣。
未三依彼無益有損
勝者嫉妬等者諍 劣者生慢贊生驕
逆耳之言生嗔恚 誰依愚夫能獲益
友愚夫者因其人 自贊毀他生大罪
樂著生死談論等 任何不善皆能生
又愚夫者,于勝己者嫉妬,于相等者爭競,于劣于己者起我慢。若贊嘆之則生驕矜。若說逆耳之言則生嗔恚。認能依于愚夫能得饒益乎?不唯不得饒益,又復狎近愚夫,則對彼愚夫,贊己毀他,為王賊等樂著生死之談論,任何不善皆定能出生,故不應與愚夫為侶也。
午二攝義
如是于我及於他 由此唯能成損害
若爾,于我及彼愚夫,由此互相親近,互為惡友,唯有損害而已。
巳二斷彼之理
彼既不能利益我 我亦不能成彼義
于彼愚夫當遠避 暫遇歡喜作恭敬
于彼不應太親密 僅如常人斯為美
猶如蜂采花中蜜 惟從其處取法義
宛如從昔未相識 不相親昵住憒鬧
若爾,愚夫異生,既不能利益于我,我亦不能得益于彼,故應遠避愚夫,樂處寂靜也。若偶爾相遇宜歡喜為作恭敬,令彼歡悅,亦不應太相親密,僅如暫遇之通常人,遠離貪嗔而已,斯為善也。如村內(nèi)行乞食等時亦應如蜂采花中之蜜,于色等無所貪著。資生行道,為法義故,受取法衣僧伽黎等,于諸士夫,如昔從未相識,應離親昵憒鬧而住,亦猶如是。
卯二斷外貪免得等分二 辰一有境之罪 辰二境之罪 初中分二 巳一我慢之過患 巳二貪著之過患 今初
我有利養(yǎng)及恭敬 我為眾人所歡喜
若起如是驕慢言 死后當生大怖畏
我得眾多利養(yǎng),我受恭敬,我為眾人所歡言,若說如是等驕慢言,由我慢及貪著之罪,當墮地獄中,死后發(fā)生可怖之事也。
巳二貪著之過患
是故若由愚癡心 貪著種種可樂事
彼彼總皆成虛空 唯能生起苦自性
故諸智者不應貪 由貪能生怖畏故
是故于有利事業(yè)遇昧無知之心,所貪著之種種境,彼彼總歸皆成虛空,其果唯能發(fā)起苦性。是故于取舍善巧者,于利養(yǎng)不應貪著,由貪能生惡趣畏故。
辰二境之罪分二 巳二欲境不可保信 巳二毀譽無所損益 今初
諸法自性散離故 當堅信解當觀察
若能獲得多財利 亦能獲得美名聞
盡其所有名利聚所欲于我皆無干
雖有此諸所貪之境,而不可保信,彼皆決定自性散離,當堅信解,當深觀察。誰得如是利養(yǎng)眾多,名聞顯揚,而死時名利之聚,凡所欲者,悉皆無關,死時彼等悉皆不能相隨亡故。
巳二毀譽無所損益
若有他人罵詈我 贊揚於我有何樂
若有他人贊揚我 罵詈于我何不樂
于毀譽不應貪嗔,若有他人背罵我,有人當面贊我何足為喜?有障其歡喜者故。若有他人先我,或有他人贊我,或有人罵我,何足為憂?毀譽不能高下我,故于彼不應貪嗔也。
寅三憒鬧之過患分二 卯一愚夫難近不應貪著憒鬧 卯二引證 今初
有情勝解種種別 如來尚難令歡喜
況復惡人如我者 故于世法勿貪著
不得助時既加訶 得利之時復譏毀
有情自性難親近 云何能令生歡喜
有情勝解種種差別,不能盡人悅之。佛以種種事業(yè),為作利益,尚不能令彼歡喜,況不知其意樂,如我之惡人不能得其歡心,更何待言?是故應舍狎近世間之意樂。彼諸有情于不得援助者,則輕之曰,彼先世不作福德所致也。于得利養(yǎng)者,則又毀之曰。彼行于邪命也。彼等自性難以習近,故彼諸愚夫云何對我能生歡喜?不生歡喜,故不應狎近也。
卯二引正
愚夫唯求自利故 非得自利不歡喜
愚夫一切非親友 是諸如來所宣說
何以故,愚夫無論如何,唯求自利,此外更無他事,能令歡喜,任何愚夫異生,悉不可為親友,是諸如來之所宣說也,月燈經(jīng)云:“凡夫不可為親友,雖與彼說如法語,意不信從生嗔恚,現(xiàn)前顯示凡夫行”。又云“雖久親近諸愚夫,后時仍復成疏遠,愚夫體性既廣知,智者于彼不依止”。
寅四依阿練若之功德分五 卯一伴侶殊勝 卯二處所殊勝 卯三養(yǎng)命殊勝卯四分別殊勝 卯五不散亂殊勝 今初
叢林鳥獸及草木 從不能為逆耳言
與彼同游則安樂 何時我能與為侶
多聞智者,勿與愚夫為侶,應住林間。林間鳥獸樹木,皆不能為逆耳之言,與之為伴,則得安樂,應當發(fā)愿,何時我方能懷彼等共住也。
卯二處所殊勝
石室廢祠空舍宅 或信濃蔭大樹前
佛子何時能如是 于家無貪無顧戀
無主攝持之住所 自然成就空曠地
自在受有無貪著 何時我得居其處
處所謂山巖地穴,或空廢天祠,或大樹近旁,盡其所有可樂住處,悉可居住。于家宅等先舍棄已,欲后不復取者,應當發(fā)愿,何時能于家宅,不復回顧,無所貪著。無主攝持之所,自然空曠之地,自在受用,于身財?shù)认o貪著,應當發(fā)愿,我何時方能住于其處也。
卯三養(yǎng)命殊勝
一缽支身度時日 蔽體唯依糞掃衣
此身脫然無藏護 何時住此無畏處
土缽摶食,以度時日,著他人所棄不用之衣,無可竊掠者,此身雖脫然獨處,不作藏護而無盜賊等怖畏,何時方能如是而住,當再再發(fā)愿,亦應修加行也。
卯四觀察殊勝分二 辰一于身貪之對治分別觀察 辰二于親友貪之對治分別觀察 今初
親身無常往尸林 昔人白骨從橫處
我身可怖亦如是 何時心能泊然住
我身腐朽也惡臭 貪食腥膻狐貍等
聞之裹足不敢近 當來必有如是事
于自身起無常作意者,當往尸林,觀昔時他人死后之尸骸,與自身相等,同具可怖之法,應當發(fā)愿,何時我心方能泊然而住,觀我此身亦具如是法也。應如般若經(jīng)所說,起膨脹等想也。生起不凈想者,謂我此身當來必成朽腐,貪食不凈之狐貍等,聞其臭氣,亦厭惡不欲近前,如是思維,觀與尸林之屍身無別也。
辰二于親友貪之對治分別觀察分三 巳一不應貪著親友 巳二明其故 巳三等同一處一日之伴侶想 今初
唯是此身也生時 與生俱來骨肉等
若尚散壞各分離 余親愛者何待言
應斷與親友不離之貪著,此唯一之自身也生之時,與之俱來之骨肉等,尚且散壞,各各分離,由各各不相系屬之業(yè)自在而來之余親友等,其必分離,更何待言,當作速疾散離想也。
巳二明其故
生時獨來一人生 死時亦唯一人死
若他不能代受苦 奚為因親作障礙
暫時共住,于彼無所貪著,生時獨自生,死時獨自死,依彼造集罪業(yè),異熟苦等,若他人不能代受,何故為親而障礙善法,毫無利益,故不應貪著也。
巳三等同一處一日之伴侶想
宛如世間行旅人 偶爾同投止宿處
如是三有旅途中 偶爾受生同一處
如諸同行旅者,偶于一日,同投一止宿之處,由業(yè)力故,于三有旅途中,同一種姓,亦唯是血脈等之關聯(lián),同一生處受生而已,不應貪著也。
卯五不散亂殊勝分二 辰一智者應依阿練若 辰二依阿練若之功德 今初
眷屬環(huán)繞徒悲苦 應及四人尚未來
從床榻上舁身起 當早獨往叢林間
生之終不外乎死。死時諸世間親友,悉為憂惱所逼,應及早乘未有四人從家宅床榻上舁舉其尸體之前,往森林中依止阿練若也。
辰二依阿練若之功德分三 巳一無憂惱逼 巳二善品不壞增長 巳三故我應依阿練若 今初
既無親知亦無怨 孑然一身住閑靜
計我此身早已死 即令今死復何恨
住叢林間有何功德?無能生貪嗔之親,亦無懼作損害之怨,唯此一身,住寂靜處,舍諸親友,未死之前,已作如死之想,遠離貪著,雖死亦絕無人為之憂惱也。
巳二善品不壞增長
任令何人住于前 不能令我生憂惱
若修隨念如來等 無能令心散亂者
故我一人當獨往 郁茂蔥蘢林將間
住阿練若,雖有怨親等住于其前,悉不能以憂惱損害等,擾亂此住森林者,修隨念如來等,解脫及一切智道,故智者應離憒鬧住林間也。
巳三故我應依阿練若
無多擾惱常安適 一切散亂皆寂靜
是故住極其欣悅身心安樂之森林,易得養(yǎng)命之具,無多擾惱,無病等故能生安樂,一切散亂悉皆寂靜,我就一人孑然獨住,損惱少善法增長故。
子二斷邪分別分二 丑一于五欲修厭患 丑二于阿練若修歡喜 初中分三 寅一思維受用五欲果有怖畏 寅二思維身等體性不凈 寅三思維能生眾多不可受樂事 初中分二 卯一勸勤修善法 卯二思維五欲過患 今初
舍置別余邪思維 為令此心平等住
亦為調(diào)伏自心故 我當一心勤精進
欲心害心等,別余思維,悉皆舍置,修二種菩提心,我當專注一心思維法,平等住心,亦當依彼修實際義伏斷煩惱,故應勵力發(fā)勤精進也。勇猛長者所問,經(jīng)云:“復次長者也家菩薩,住寂靜處,應當思維,我今何故住寂靜處,唯寂靜非善行也!蹦酥梁喂饰医褡〖澎o處,應令所修善法圓滿故也。
卯二、思維五欲過患
若於今世若后世 諸欲唯能生衰損
今生殺縛及刑刖 后世能成地獄苦
貪著五欲,現(xiàn)生后世,諸欲能生廣大衰損聚,此生若殺若縛若割截刑刖,后世能成地獄等,妙月女請問經(jīng)云:“以欲為因有情墮地獄,貪著五欲成餓鬼畜生”云等。
寅二思維身等體性不凈分二 卯一觀尸林相思維過患 卯二配合生時現(xiàn)法思維 初中分六 辰一所貪味者無果 辰二最后不外棄于尸林 辰三于自他身不應慳貪守護 辰四不應施以裝飾 辰五應極怖畏 辰六于衣所覆者不應貪著 今初
匍匐男女鬼卒前 為彼再三作祈請
或諸罪業(yè)或惡名 為彼一切非所畏
我寧趣入恐怖中 亦寧耗損諸財物
若于彼身能抱持 善哉我心亦歡喜
彼唯骸骨更無他 不能自主亦非我
何故于彼深好樂 愛著不能趣涅槃
于男女鬼卒前,再三啟請,唯愿我之匹偶,與我某甲,常得共住。為彼女故,我寧不避諸罪,或被惡名,乃至殺戮等災禍怖畏,亦寧趣入。為彼之故,耗損一切財物,不亦不恤,但于彼女之身,常能抱持,不亦善哉。如是好樂貪著之身,骸骨之外,更無他物,從初以來,非有自在,亦未屬于我,毫無所用,何故極其愛樂,周遍貪著不趣涅槃,應斷欲貪,勤趣解脫道也。
辰二最后不外棄于尸林
初時殷勤好護持 后時驚愕何如此
先為他見或未見 恒以衣等覆其面
汝昔迷戀貪著者 今仍如前現(xiàn)量轉(zhuǎn)
鳥鳶啄去現(xiàn)其形 何故汝今欲逃避
若彼女人,初美妙時,殷勤愛樂,藏護扶持,及時觀之,乃大驚愕。未至尸林以前,他人或見或否,有衣等覆其面。汝煩惱貪著之面,今正現(xiàn)量轉(zhuǎn),死時于尸林中為鳥鳶等啄去其衣,極其顯明如是見時,何故逃避,爾時亦應貪著也
辰三于自他身不應慳貪守護
昔時若為他眼見 汝心慳惜極防護
云何今為他啄食 汝心不惜不防守
若他人目視汝之婦女,汝亦耽耽防守,其身今為烏鳶等啄食之時,汝何不守護,應仍貪著守護也。
辰四不應施以裝飾
若見如斯朽肉堆 烏鳶狐貍所食啖
可于鳥獸肴膳前 花曼旃檀莊嚴供
復次,于尸林中,烏鳶狐貍等,見此朽肉,亦以為食。于烏等所食之物,何故以花蔓旃檀金等莊嚴而供養(yǎng)之?生時亦不應施以莊嚴也。
辰五應極怖畏
久死尸骸不動搖 汝今見之猶怖畏
全身搖曳如起尸 汝今見之何不畏
住于尸林之時,見久死之尸骸不動者,汝猶怖畏逃避,今于生時猶如起尸,無論如何,應盡力發(fā)起如是思維之意樂。作如是想,云何不畏?應如是起尸不應貪著也。
辰六于衣所覆者不應貪著
若其覆蔽猶貪著 何不貪愛未覆者
若于尸骸非所樂 何故抱持衣覆者
若于衣覆之身,尚且貪著,棄于尸林之時,彼無蓋覆,何不愛樂就亦愛之也。若棄于尸林者非所好汝何故抱持依覆者,等不凈故。
卯二配合生時現(xiàn)法思維分三 辰一現(xiàn)量不凈不應貪著 辰二比量決定不應貪著 辰三破凈執(zhí) 初中分五 巳一于觸不應貪 巳二破凈 巳三身心別別非所貪處 巳四思維其罪歸于自身 巳五形色非可貪處 今初
同依于一食物中 出生便溺及津唾
此中便溺非所愛 汝于津唾何愛樂
若其樂著唯細滑 兜羅棉枕何不貪
謂無氣味及漏泄 欲者唯為不凈迷
諸具欲貪下愚人 謂兜羅棉雖細滑
不能兩兩相交會 由斯不樂兜羅棉
若謂所好為女人之津唾,二者之因,同為食物,果成便溺及津唾二者,此中不好便溺,何故獨好津唾,等是從不凈因生之不凈果故。于細滑兜羅棉枕,不能好樂,如觸女人,謂不如女人身有漏泄氣味,是諸具欲者,于不凈愚以為凈貪著之所行也。諸具欲愚味之惡人,謂兜羅棉雖細滑,不能兩相交會,故不愛兜羅棉,此乃顛倒執(zhí)著,故于觸不應貪也。
巳二破凈想
若謂所貪非不凈 唯余骨瑣筋絡纏
血肉污泥涂其外 此物何故置懷中
汝身自具多不凈 即彼堪供汝受用
何故于他不凈囊 貪求不凈生貪欲
若謂所貪非為不凈,于骨瑣筋絡纏結之上,涂以肉泥,于彼女人,何故抱持,非所應也。復次汝身亦有眾多不凈,汝恒可自受用,何故于他人不凈皮囊,貪著渴慕,于自身不滿足,愛樂女人之身,不應爾也。
巳三身心別別非所貪處
若謂所好為肌膚 妙著美觀為所欲
肌膚色質(zhì)本無心 汝于是中何可樂
若貪其心是何物 不可觸知不可見
誰能觸見所未聞 無故抱持何所為
若謂我不愛兜羅棉,而愛他身之肌肉,故欲觸欲見,則所樂者,非心自性,死人肌肉,汝何不愛樂?應當愛樂,然不如是,故不應貪著也。若謂貪著他人之心,汝所愛樂之心,復是何物,彼既不可觸亦不可見,未聞有能觸之者,于無義之身,抱持貪著,何為毫無利益,不應貪著也。
巳四思維其罪歸于自身
他身自性唯不凈 若不了知未為奇
自身性亦唯不凈 若不了知深可怪
復次于別人之身,個不了知性為不凈,未足為奇,常時漏泄不凈之身,若亦不知性是不凈,深可怪也。此加重之語也。既知不凈,應破貪著也。
巳五形色非可貪處
離云凈日照開敷 新茁蓮房偏棄置
未知汝貪不凈心 耽斯穢窟有何樂
離云日光照射開敷之妙蓮,妙觸美觀等悉皆具備,汝貪著不凈之不凈心,何故舍彼而愛此不凈穢窟,不應愛樂,故于形色不應貪也。
辰二比量決定不應貪著分四 巳一是不凈生源作不屈想 巳二是不屈果故作不凈想 巳三喻明身不凈 巳四于自身作不凈想 今初
地面若為不凈污 偶一觸之生厭惡
他身不凈出生處 汝今何故欲相觸
復次若地方為嘔吐等不凈所污,偶一觸之,亦深厭惡,他人之身,為不凈出生之處,汝何好樂觸之?不應爾也。
巳二是不凈果故作不凈想
若于不凈既憎嫌 從不凈田所出生
從于不凈種子也 他身何故置懷抱
若非貪于不凈,從母胎不凈田所也生,胎中種子父母精血所生他人之身,汝何故置諸懷抱?不應貪著也。
巳三喻明身不凈
從不凈生不凈蟲 于彼小蟲非所喜
眾多不凈知性身 從不凈生何可樂
復次,汝于不凈中所生不凈小蟲,既不愛樂,汝于眾多不凈自性之身,從三十六種不凈物自性所生,何故愛樂?
汝今非唯于自身 不凈自性不訶厭
乃復于他不凈囊 貪求不凈生貪欲
汝不唯于自不凈不知訶厭,乃復于他不凈蘊,貪求不凈以充其不凈囊,而生貪欲也。
巳四于自身作不凈想分二 午一身不凈想 午二若貪著彼應貪著尸林之身 今初
龍腦旃檀可意香 香粳時蔬諸美食
但令入口復吐之 地也沾污成不凈
龍腦等可意香,大米或青菜,但令入口復吐棄之,地亦為不凈所污,故不應貪著也。
午二若若貪著彼應亦貪著尸林之身
現(xiàn)見不凈有如此 若猶于此心狐疑
當往觀于尸林中 所棄他人不凈體
若知朽壞皮裂時 能令人生大恐怖
何故復于自他身 后時貪著生歡喜
若現(xiàn)見此身如是不凈,仍作凈想而起狐疑,當觀尸林中所棄他人不凈之身。既知其身皮破皺裂,極可怖畏,云何此后,復于自身及他婦女之身,數(shù)數(shù)生起愛樂,非所應故,當觀等同尸林死尸,斷貪著也。
辰三破凈執(zhí)分三 巳一 故為莊嚴不能使身凈 巳二身不免可怖性 巳三作可厭想 初中分二 午一身不凈不能以旃檀等香使凈 午二不相系屬外來之香不能為貪著之因 今初
身所薰染之香氣 亦唯旃檀等非馀
何故依于余物香 于作人身起貪著
若彼自性本臭惡 于彼不貪何不可
若謂身雖不凈,以旃檀等妙香薰之,故應愛樂身所薰染之香,亦唯 是龍腦旃檀等,非余人身所有。何故以無關外來之香為貪著他身之因?若身自性臭亞,于彼不貪有何不可,身貪能為眾苦之因故。
午二不相系屬外來之香不可為貪著之因
世間貪著無義人 云何于彼以香涂
是則芬芳出旃檀 于此身中何所有
何故依于余物香 于余人身起貪著
世間貪著無義之人,為身貪故,盡力以旃檀等妙香薰之,然彼妙香,是旃檀之力,身于此中有何香力?絕無之也。何故依外在之香,于人身起貪,不應爾也。
巳二身不免可怖性
若時發(fā)長爪甲深 牙齒污穢垢膩染
人身自性本如是 袒露觀之堪怖畏
如此刀劍傷自身 云何于彼勤剪剔
若謂剪薙發(fā)列爪端可愛,發(fā)長迭垢,穢氣所染是身自性,袒觀可畏,如以刀劍自殺其身,何故勤加剪薙不應爾也。
巳三作可厭想
我執(zhí)愚癡力所蒙 于地顛狂頻洗濯
僅見久死舊尸骸 若于尸林猶厭舍
搖曳尸骸遍城邑 于此尸林何喜愛
故諸人以愚我故,煩惱顛狂擾亂其心徒勞勤苦,洗濯地大體性凡人皆如是也。若偶見尸林枯骨于尸林中身便生厭患,由彼意樂增上,于彼動搖枯骨遍滿之城邑尸林,尚愛樂否?不應愛樂也。
寅三思維能生眾多不可愛樂事分二 卯一總明 卯二別釋 今初
況復如是不凈物 不酬其值不可得
為成此事費勤劬 亦遭地獄等災害
如是不凈女人之身,仍非酬以財物等值不能得,為彼與我身故,求取資財現(xiàn)生辛苦,費大勤劬,后世復能成地獄等災害也。
卯二別釋分二 辰一不能得所愛樂 辰二眾多不可愛樂過失隨逐 初中分四 巳一無愛樂之時杌 巳二疲困所苦不能享樂 巳三跋涉遠道難遇所欲之事 巳四為他所自在能致眾多非愛樂事 今初
少年無力致資財 及年方長此何用
消磨歲月積財富 老矣得之有何益
童稚少年之時,不能為求女色而致資財,及其盛年,未得所求以此資財復何所用,盛年能積財富,歲月既逝,身亦衰老,何用所欲,不能享受也。
巳二疲困所苦不能享樂
或有貪欲下劣人 黎明而起極勤劬
抵暮歸家身疲極 僵然而臥如死尸
或有具欲之仆役等下劣之人黎明而起,服勞執(zhí)役,身極疲頓,抵暮歸家,僵而臥,猶如死尸,既不念欲,亦不能受欲也。
巳三跋涉遠道難逢所欲
或由煩惱游異域 跋涉長途受諸苦
心欲求于諸女色 而諸女色終難遇
或有煩惱重者,游諸異域舍離鄉(xiāng)里,跋涉長途,受諸苦惱欲逢女色,而諸女色,終不得見,何況受欲。
巳四為他自在能致眾多非愛樂事
欲求自利諸愚人 為彼彼事鬻自身
彼不可得定無義 徒為他業(yè)風所吹
諸欲求自利者,昧于方便,為財利等事,鬻其自身。然不得其值,于己無益,徒為他人事業(yè)風所動搖,自無主宰,其后二人皆當受苦,不得所求也。
辰二眾多不可愛樂過失隨逐分五 巳一自無主宰速疾舍壽 巳二為他自在諸苦隨逐 巳三能障解脫唐捐暇滿 巳四思維過患發(fā)解脫心 巳五思維貪著欲境為一切過患生源 今初
或有也賣自己身 他所雇傭無自在
仍懼妻室育子時 樹下祠中無宅舍
欲貪欺誑諸愚人 常稱求活故謀生
不顧生命臨軍陣 為利甘為人役使
或復有人,自鬻其身,為人奴役,自無主宰,聽他使令,彼之妻室生子之時,仍恐自無家宅,或在樹下,或在神祠,隨其所遇隨地生產(chǎn)。為欲所狂之愚人,欲求長生,謂言求利,為養(yǎng)生命,而為求利故,不顧生命,沖鋒陷陣。為求利故為人仆使,受種種苦。
巳二為他自在諸苦隨逐
具貪欲者或斷肢 或貫尖扦為人幢
或被弋矛相刺擊 亦見投火焚其身
為欲貪故,諸具欲者,或斷肢體,或違王令尖扦所貫,或為予戟刀劍所穿,或復烈火自焚其身,皆有之也。
巳三能障解脫唐捐暇滿
積聚守護散壞諸熱惱 財為無邊衰損汝應知
諸有貪著資財散亂者 陷三有獄脫苦終無期
于諸具足貪欲者 所欲害多而利少
猶如俯首轅下駒 偶一嚼嚙路旁草
畜生如是不為奇 何可人為瑣屑事
造諸惡業(yè)生諸苦 壞我難得暇滿身
積聚守護,終歸散壞,徒受逼惱,應知一切時中,財為無邊衰損之根本也。諸貪財者,于種種境其心散亂,為業(yè)自在,再再輪回生死欲脫三有苦,而得解脫,終無其期。僅為現(xiàn)世貪著五欲之諸具欲者,有上述之苦等重大過患鮮有安樂。如曵車之牲畜,行于路中,偶得一嚼路旁之草。唯為現(xiàn)世求樂除苦,畜生之力猶勝于人。畜生亦能成辦不足為奇之現(xiàn)生,安東極瑣屑事,何可為彼之故,今難得大義有暇圓滿。由貪顛倒境業(yè),以諸苦而摧壞之,應思維如是過患,于暇滿所依,勤求心要也。
巳四思維過患發(fā)解脫心
所欲決定必壞滅 能令墮于地獄等
非為成于大義利 長時所生疲極苦
若僅以其俱胝分 微苦即能成大覺
具欲而行菩提道 苦多菩提不可成
如國王樂之五欲,亦決定壞滅,于彼貪著能令墮地獄等。非為大義利故,無始以來,役于五欲所有極大?,僅以其百萬分之一難行之苦,成佛亦非難事。諸貪著惡法者仍不如是。諸具欲貪者,為求五欲所受之苦,較修菩提行所受尤大,而五欲之果,不能得菩提也。
巳五思維貪著欲境為一切過患生源分二 午一思維欲之過患 午二于寂靜地修歡喜 今初
當思地獄等諸苦 利刀毒藥及猛火
危巖及與諸怨敵 無可比喻貪欲者
思維為求五欲,造罪感果,受地獄等苦,知諸欲過患,雖利刀毒藥猛火危巖怨敵等。悉不可為喻,故于諸欲悉不應貪著也。
午二于寂靜地修歡喜分二 未一總明 未二別釋 今初
如是于欲生厭離 于閑靜處生歡喜
如前所說,于欲既生厭離,應于閑靜處生歡喜,于彼修禪定也。
午二別釋分三 未一處所等圓滿殊勝 未二得自在之功德 未三知足之功德 今初
諍論煩惱悉空寂 住于寂靜叢從中
可愛月光旃檀香露滌 廣大磐石適悅如華居
萬籟蕭然微颸拂林薄 為他饒益白凈善心生
于寂靜處應如何住耶?如轉(zhuǎn)輪王受用五欲之樂,外道爭論他人貪嗔緣等之煩惱空寂,散亂息滅寂靜森林之內(nèi),先已修行具足善根之士夫,于清涼月光如旃檀香涂清涼之處,廣大磐石猶如華屋舒適可愛無不悅意之聲音林間微風輕柔寂靜,徐徐吹拂,以為點綴,于此處所,修菩提心等,生起為他饒益之心,諸瑜伽師依阿練若世間之樂更無過其上也。
未二得自在之功德
空屋樹下石室等 隨心所欲而安住
遠離執(zhí)持守護苦 無依無著放意行
信無他人之空屋,樹下、石穴等,于何處欲住幾許時,即住爾許時,多所執(zhí)持守護不壞等苦,翻皆遠離,無依無著放意受用。
未三知之功德
自在受用無貪著 不為一物所系屬
所有知足受用樂 雖南面王未易有
處所受用任其如何隨意自在享受,亦于彼無貪,于不屬于任何人之處所,僅依粗劣衣食知足安樂,雖天人帝王也不易得,智者應當勉力依阿練若也。
癸三如何修止之理分二 子一修自修平等之理 子二修自他互換 初中分二 丑一總明 丑二廣釋 今初
依于如是種種相 思維阿練若功德
應即息滅諸分別 應當修習菩提心
最初應當勤修習 自他不異平等舍
所受苦樂相等故 應護眾生如愛己
應依于前所說種種相思維憒鬧等寂靜之僻遠處之功德,追求五欲等之遍計,悉皆息滅而修菩提心,由何方便之門而修耶?應先勤修自他平等。彼復云何?如己求樂息苦,于他人之苦樂去取,亦應如是,為他求樂除苦,如己無異,愛一切有情悉如自身,而攝取守護也。
丑二廣釋分四 寅一釋修自他平等之義 寅二修自他平等之法 寅三如是修之功德 寅四修自他平等即能生起 今初
如手足等維有多差別 同為一身悉皆所愛護
如是別異眾生諸苦樂 悉欲求樂如我等無異
眾多無邊有情,於彼不能生起,我想欲令於彼之苦樂去取,如己相同,云何可得?各自身手足等多種差別,亦作我想等,同為一補特伽羅守護之一身,天人等趣差別,而彼等苦樂無別,觀其無差別,悉皆如我執(zhí)以為我,此樂我應成辦,此苦我應遣除,作如是想此一切皆如彼而修,是修自他平等之義也。
既我自身所在苦 不能損惱他人身
故知但由執(zhí)我故 于自所苦難安忍
如是他人之所苦 雖未降臨加我身
彼亦能令我生苦 執(zhí)為我故不能忍
他人之苦不能損惱我,亦如我之苦不能損惱他人,不應除他之苦如除自苦。無過,若我之苦不能損惱他人,亦如他人之苦,不能損我,縱然如是,此是我之苦,亦由自身于我貪著,方于自苦不能忍受,由修執(zhí)持別余有情為我別人諸苦,雖未降臨我身,亦作如是想,謂彼有情苦我當除遣,亦猶如是,由于有情貪執(zhí)為我,故于彼之苦不能忍也。
卯二釋應修相等之故分三 辰一廣解 辰二攝義 辰三釋難 初中分三巳一安立因 巳二因決定 巳三釋不能修自平等之難 今初
我應除去他人苦 是苦受故如自苦
我應為他作饒益 是有情故如自身
別余有情之苦,我應除去是苦故,喻如我之苦。我應成辦,他人利益安樂彼有情是有情故。喻如于我自身成辦安樂。
巳二因決定分二 午一正顯因決定 午二釋難 今初
若時自他二者間 欲求安樂均相等
我于他有何差別 何故唯勤求自樂
若時自他二者間 不欲受苦亦均等
我于他有何差別 何故護己舍他人
觀自他苦樂應等一去取。若自他欲求安樂相等,我與他補特伽羅有何差別,毫無差別,何故惟勤求我之安樂,而不勤求他人安樂,不應理也。若自他不欲受苦相等,我與他有何差別?毫無差別,何故不守護他人安樂,惟成辦我之安樂,守護令不壞失,二者應同一成辦也。
午二釋難
若云他身所受苦 不能損我故無關
未來自身所受苦 今亦無損何須護
若謂我當受彼苦 是為顛倒邪分別
今時死者是余身 后時生是他身故
若時彼人于彼苦 唯彼自身當防護
足之所作何關手 何故于彼亦防護
若云此雖不應理 由執(zhí)為我故能爾
何故不執(zhí)我為他 此即應力求斷者
若謂有情受苦,于我無損,故不守護,此極不應理。懼老受苦不應少年積資財,懼明日及午后受苦,不應于今日午前作出除苦之方便。后來之苦,是未來苦,于竿時之補特伽羅,不能作損害,何故畏懼,競競防守?當不應爾,若謂此情,我若不遮止后來苦因,后來我當受苦,故我于遮彼之道,應當勵力,此是謂今時我能受后時苦之遍計顛倒,死時之補特伽羅是余身,后生時之補特伽羅得是余身,彼二不可合為一故,論文之義,蓋謂既各各別異,一人之苦另一人不應為除,是以前后剎那各各別異之理而破,非觀待勝義而破也。復次何時處身分有何痛苦,應即以彼身分除遣防護之,如是為刺所穿非手之苦,何故以手防護足之苦,不應爾也,若謂不相關之苦。固不應以另一人為除之,然此中是由串習之我所執(zhí)?令一人之苦,另一人為除此自有自在之我而不可執(zhí)以為他者,即是應盡力斷除者也。補特伽羅我執(zhí),于貪著境顛倒決定也生一切衰損聚故。
巳三釋不能修自他平等之難
謂是相續(xù)及聚積 如鬘軍等唯虛妄
有苦者誰畢竟無 此中誰為主宰者
若無主宰受苦者 一切有情無差別
若謂彼二不能相比,各各補特伽羅不相系屬一補特伽羅之手足是聚積,老少前后世是一相續(xù),故后者一人之苦應一人為除,前者不爾。自所主宰之聚積相續(xù)亦應無有。所謂相續(xù)及聚積如鬘及軍等,是依自眾多支分安立之假法。亦是依前后眾多有續(xù)及有聚而安立之假法故,若謂是一補特伽羅之我所所攝是彼補特伽羅所自在轉(zhuǎn)變故于別異時處,一人之苦亦另一人為除,無所謂有苦者之補特伽羅我無故,彼補特伽羅有主宰者誰能主宰此苦樂,非誰所自在轉(zhuǎn)受,等相同也。以此之故無能主宰受苦之我,我與他之苦釋無差別,然有語言互相觀待之自他苦,應勤除他苦,亦如自苦也。
辰二攝義
是苦受故應為除 此中何須定分別
不須爭論問何故 眾生之苦皆應滅
若應除苦皆應除 不除我亦如有情
故他人之苦,亦是苦故,我應為除,何用決定判別自他分類,為他人之苦悉應除,則不復計較,諸有情苦于我無損何故應除。若為自苦非所欲而除之,一切之苦悉應除也。若不除他人之苦,則我之苦亦如他人之苦,非所應除。如于己愛著執(zhí)持,于他亦應如是愛著執(zhí)持于除彼苦,應重視也。
辰三釋難分二 巳一思有情苦菩薩自身不隨苦自在轉(zhuǎn) 巳二應思苦之理今初
或部大悲多生苦 何故殷勤令生起
菩薩思維眾生苦 悲心何嘗令苦生
或謂悲心以他一切苦為自所有,則苦甚多何故不舍離苦,而反殷勤修侌生起耶?菩薩思維有情苦,云何悲心增上能生多苦?彼能除自身一切苦故。
巳二應思苦之理
若以一苦為方便 即能消滅眾多苦
諸具悲者于自他 悉皆應令生彼苦
是故花月嚴菩薩 雖知受彼國王害
不求免除自身苦 為盡眾生多苦故
設遇輕微之苦,若以一苦,即能滅無邊眾生生死眾苦,則義利甚大,諸具悲者,應令自他生如是苦也。故如三摩地王經(jīng)云,花月莊嚴菩薩,知有王難當殺其身,亦不避自苦,安然忍受,見其能盡眾多有情之苦,故不聽眷屬阻止,入于城內(nèi)也。
寅三如是修之功德分五 卯一唯致力他利無有大苦 卯二其樂殊勝故應利他 卯三息自驕慢 卯四不求果報 卯五是故應修自他平等 今初
若能如是修相續(xù) 樂求息滅他人苦
猶如鳧雁見蓬池 不勞驅(qū)遣自趣入
于自相續(xù),如前所說修自他平等已,樂除他苦,欲除他若。欲除彼故,如鳧雁趣入蓬池,雖自受苦乃至殺戮,亦踴躍歡喜無間趣入,為利他故,心無苦也。
卯二其樂殊勝應作他利
度脫一切諸有情 幾許歡喜廣大海
于彼若尚未為足 何為欲求解脫樂
今諸有情度脫三有,歡喜大海妙善充盈,所欲之事,悉皆成辦,豈尚不滿足,唯求一己解脫何為?于一切有情未作之事,應當憶念精進成其義利也。
卯三息自驕慢
如是雖作利他事 不以為奇不驕舉
如是于利他事增上歡喜,雖作他利,而不作我施恩惠想,無驕慢心,不以為奇也。
卯四不求果報
唯是樂為他義利 異熟果報非所求
一向唯樂成辦他利,不希異熟果報也。
卯五是故應修自他平等
如于極小逆耳言 亦護自身不令受
護他之心亦應爾 大悲心當如是修
應修自他平等,如極細微惡言,亦護自身不令受之,思維欲護他人,不令受憂苦,亦應如是,大悲心應如是修也。
寅四修自他平等之心能生
由串習故諸凡夫 于他有情精血滴
雖非我物謂為我 亦能視他為自身
諸修行者于他身 何不如是執(zhí)為我
如是亦于我自身 不難安立以為他
或謂于他身作我想,于他之眼作我之眼想,此心不能生起,于他苦樂,如己苦樂,而作去取之心,云何能生?若不串修,誠然如是然依慣習力,于他父母等之精血滴,雖非我身之物,亦作我候而執(zhí)持之,若能串修,于他人身,何故不能執(zhí)以為我應當執(zhí)取。由串修故,能生視他如己之心也。故應思維珪他人歡喜攝持之,力求為之除苦也;蛴凶g本無“雖非我物謂我物”一句。故于我此身,應舍受執(zhí)施之於他,如是串修,不難習於愛執(zhí)如我也。
孑二修自他互換分二 丑一總明 丑二廣釋 初中分二 寅一自他互換之理 寅二能如是串習之故 今初
應觀自身多過失 于他見為功德海
于己棄舍我執(zhí)心 于他攝取當修習
我愛執(zhí)持是諸罪之源,有大過失,盡盡力息滅。愛一切有情而攝持之,是眾善之源,應見為功德大海、悉舍我愛執(zhí)持,而愛他攝取,是所應修習也。
寅二能如是串習之故
如何于彼手足等 許為人體之支分
而不如是許眾生 為諸有情之支分
或謂有情無邊故,不能攝以為我。如我之手等,各各別異。亦可許為身之支分,而欲加守護有情雖多,若串習歡喜攝受,如己身受執(zhí)亦當如是。何故于眾生之支分諸有情等不欲守護?應欲守護也。
丑二廣釋分三 寅一釋自他互換之理 寅二換己意樂隨修之理 寅三加行隨修之理 初中分二 卯一廣釋 卯二攝義 初中分三 辰一應串習愛他攝受 辰二應力斷我愛執(zhí)持 辰三思維自他為主之得失 初中分五 巳一能自他換且滅驕慢 巳二勸修此法不求果報 巳三利他為重 巳四修已能生 巳五欲脫自他苦應修自他換 今初
此身本無主宰我 如是薰習起我想
于余有情亦練修 我想何不能生起
是故雖作利他事 不為希有不自矜
或謂自他互換之心不能修起,其說不然。如于此補特伽羅無我之身,由串習故,便生執(zhí)我之心,于他有情,亦串習愛樂執(zhí)持,執(zhí)我之心云何不生?以串習故,定能生起也。如是串習于諸有情悉攝為我,雖作利他之事,亦不以為奇,不起驕慢也。
巳一勸修此法不求果報
如以飲饌奉自身 不希酬報索償值
如于輕微逆耳言 亦于自身善防護
亦應如是修大悲 思善防護諸眾生
譬如自食其食,未有希其酬報者也,此中有無邊功德,故如于輕微逆耳之言,亦防護自身,不令受之,思防護眾生免其受苦之心,及大悲心,應如是串習也。
巳三利他為重
大悲依怙觀世音 是故亦為諸眾生
生死怖畏遣除故 以自名號為加持
有情輕苦亦須防護,故大悲依怙觀世音,乃至眾生輪回之內(nèi),所有警惶怖畏悉為除遣故誓愿持我名者於輪回中悉無警惶怖畏,以己之名號亦為加持也。密嚴經(jīng)云憶念三稱其名也。
巳四修已能生
修菩提心勿畏難 由于如是修行力
初時聞名生畏者 彼時無彼心不樂
雖有眾多功德,而自他互換難修。串修雖難,不應退卻,修即能生以如是串修之力,先聞其名即生怖畏之怨敵,后時若成親友,反非彼不樂也。
巳五欲脫自他苦應修自他換
若人欲求自及他 遠離怖畏得救護
應修自他相換法 秘密正士之所行
是故于自他生死涅槃之衰損,欲速為救護者,應修自他相換。此於非法器應當秘密,是大乘道究竟之秘密正士所應行也。
辰二應力斷我愛執(zhí)持分二 巳二我愛執(zhí)持為一切布畏之因 巳二思維能作一切罪行 今初
為所貪愛之自身 少可怖處亦生怖
于此能生怖畏身 何不嗔之如寇仇
不修自他換為愛自身,遇蛇蝎等稍可怖畏之物亦生大怖畏,于此能生怖畏之身,誰有智者,不嗔疾之猶如冠仇,不應愛執(zhí)也。
巳二思維能作一切罪行
此身常患饑渴病 為求療治具方便
殺戮禽獸及蟲魚 伏道要人行動掠
乃於殺害殺父母 盜取三寶清凈財
能成無間焚燒業(yè) 何有智者于此身
貪愛守護作供養(yǎng) 不疾視之如冠仇
于之輕棄而訶譴
由我愛執(zhí)持故,于身饑渴等病,欲求治療之法,故殺鳥獸蟲魚等,于行旅者伏道要劫奪他財物。為愛持之身得利養(yǎng)恭敬故,有恩如父母亦能殺害。盜竊三寶凈財以彼罪故,能招無間焚燒之苦,誰有智者愛執(zhí)此身,愛樂守護,而作供養(yǎng),不視之發(fā)寇仇,不作輕蔑?應多方制止我愛執(zhí)持也。
辰三思維自他為重之得失分二 巳一自他愛執(zhí)功過之相 巳二應舍我愛執(zhí)持 初中分二 午一廣解 午二攝義 初中分五 未一由施增上而行 未二由損惱增上 未三由贊譽增上 未四事業(yè)加行增上 未五得樂增上 今初
若問施已何所用 是自利心魔事業(yè)
問愛用己何以施 是利他心天人法
若由慳吝增上,謂以財物施他,自己何所受用,惟思自利,是魔事業(yè),能生怖畏故,若言我受用己,以何施他,唯思他利,是天人法,能生切圓滿故。
未二由損惱增上
為己之故而損他 能成地獄等熱惱
為他人故自受損 圓滿資糧無不成
若為己之安樂故,而于他作殺等損惱,自身當墮地獄等,若為他人故而損自身財?shù)?為他之故而舍一切悉得圓滿也。
未三由名聞增上
欲求自身高勝者 惡趣丑陋愚癡因
若即以此推及他 能成善趣享用樂
自于名聞贊嘆等欲求勝他,后世當生惡趣若生人中亦下賤丑陋愚癡無智。若修以此欲求高勝之心推之他人,后世得生善趣,且恭敬承事一切圓滿也。
未四事業(yè)加行增上
若為自利使命他 當受果報為奴役
若為他利自勞作 當受果報為人君
若為自利,令他無自在,為我奴使,自身后世,當生賤族,受人奴役。若為他利益安樂而自勞作,后世自身當為尊為導,族姓賢善容色圓滿。
未五利樂增上
盡其世間諸樂事 皆從求他安樂生
世間所有諸苦事 悉由唯求自樂生
總之世間所有安樂,皆由欲他安樂作利他事而生。世間所有苦痛,悉由我愛執(zhí)持求自安樂而生。故應力除我愛執(zhí)持也。
午二攝義
總之愚夫唯自利 能仁唯作他利益
即于此二見差別 是中何煩多贅言
何煩贅言廣加解說,愚夫愛著自利,一切不可愛樂之事,悉皆由此出生,能仁唯作利他之事,一切圓滿悉皆究竟。觀此二者差別當生勝解也。
巳二應舍我愛執(zhí)持分四 午一未見之過患 午二現(xiàn)見之過患 午三聰明過患 午四應舍我愛執(zhí)持 今初
若于自樂及他苦 不能互換正修行
豈唯正覺不能成 輪回中亦無安樂
自樂他苦,應正互換,先維求成辦自樂,免除自苦反之,當于他愛樂執(zhí)持唯力求成辦他樂,免除他苦。若不如是,不能成佛。若作是思唯,不能成佛,亦可即住輪回中亦無圓滿安樂也。
午二現(xiàn)見之過患
后世姑置且勿論 如人傭仆不作務
主人必不酬傭值 現(xiàn)生利益亦不成
若不舍我愛執(zhí)持,而修愛他攝受,后世過患姑置勿論,現(xiàn)世為人雇傭者,若不作務服勞,主人自任其役者,必不與其雇值,現(xiàn)生之利益,亦不能成辦也。
午三總明過患
能成現(xiàn)見未見樂 圓滿安樂悉棄舍
由于令他受苦因 愚夫受諸難忍苦
若不以他利為重,舍棄自他相換,能成現(xiàn)見未見現(xiàn)生后世安樂之方便,一切圓滿安樂皆失,由損惱他為眾苦因,味苦樂道諸凡愚人相續(xù)受示堪難忍之苦。
午四應舍我愛執(zhí)持
一切世間所有諸逼惱 怖畏苦痛凡諸衰損事
悉皆從于我執(zhí)而也生 此大惡魔于我有何益
于諸世間,所有人及非人一切逼惱心之怖畏身之苦痛,所有一切衰損,悉由緣我而起我愛執(zhí)持之所出生,此能生一切不可愛樂事之我愛執(zhí)持大魔,于我何益?當力除之也。
愛執(zhí)自身若不舍 則不能免諸苦惱
如人執(zhí)火若不舍 終當不免被焚燒
若愛執(zhí)自身,全不放舍,自不能免除一切有情之苦。如人以手執(zhí)火不舍,則不允免被燒也。
卯二攝義分三 辰一自他互換之理 辰二換己息違悖行 辰三不違悖行 今初
是故為滅自災害 亦為息滅他人苦
應舍自身為他人 亦應攝他為自體
輕棄他有愛自身,為一切不可愛樂事之生源,是故為滅自災害,及滅他苦痛,故應舍我愛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