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yán)經(jīng)

《華嚴(yán)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yán)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果地,故曰華嚴(yán)。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yán)法身,故曰華嚴(yán)。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xué)最..[詳情]

梵行品--《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節(jié)錄

梵行品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第十七、梵行品第十六》節(jié)錄

  《梵行品》通說,就是十住菩薩所修行的方法。

  此品是專指我們出家人所修的。只有出家。梵行才能清凈,行為才能清凈。自行他行,兩種清凈的行為,就叫清凈的梵行。修行所行,就是清凈梵行,這叫行(xing)。要說法門,那叫梵行(heng)。行(heng)和行(xing),兩個字的讀音是不同的。前頭入住了,怎么入的位呢?入住之因,要修上來所說的兩種清凈的梵行。

  《梵行品》在《華嚴(yán)經(jīng)》里頭,量雖少,但意義最深。這意思就是說,到了空,絕相了,沒有言說。言說不多,略示而已。前頭從初住開始就成佛了,一住一住,位位都成怫。怎么修的呢?不由他悟,也不由他教,自悟成佛,他得“觀”、思維修。跟他的行成為一個,就是一切法,即心自性。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每位都是這樣子。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自己成就了。不是由他開悟的。

  這品叫《梵行品》。“梵”是印度的原話。就叫蹙,簡說叫勃啰摩。翻為凈,即清凈的凈。在雜染當(dāng)中,達(dá)到清凈了,所以叫梵。又梵就是行,真實(shí)的境界。無境界的境界。就叫梵。我們的智慧。跟我們的行為,是一個了,智慧指導(dǎo)你的行為。你的行為都是智慧,這叫梵行。依著這種道理,解釋這個《梵行品》。與《大般涅槃經(jīng)、勝行品》相通的。

  《涅槃經(jīng)》講圣行、天行、梵行。嬰兒行、病行,這個智給他總說吧,就叫梵行。依著梵行,他就隨著一切相而離相。

  第一個是隨相,隨什么相呢?隨著一切世間諸法之相。隨相者就是無相!惰笮衅贰芬_(dá)到無相。那隨相是什么意思呢?象我們?nèi)疽鲁黾、乞食這都是隨相的意思,但是隨相修的時候,不要起任何執(zhí)著。談到我們學(xué)戒律,修得無所著,在你持戒相的時候,先應(yīng)懂得戒相如虛空。戒相如虛空就是離相,不要著相。隨相而無所著,隨相而離相。懂得了一切諸相,象空一樣的。這也得依緣。一種是有緣,一種是無緣,一種是生緣,一種是法緣。現(xiàn)在說的是緣起法,緣起無緣。我們所要講一切戒相,一切經(jīng)論有生緣、有法緣,現(xiàn)在我們講的是緣即無緣。但是,我們前頭講了,十住菩薩大悲心很切,不舍離眾生。知一切法的空義,性空緣起,空而隨緣。但是隨緣而不執(zhí)著。不執(zhí)著就是性空義。因此。才能達(dá)到住位不退。初發(fā)心時成正覺。一發(fā)菩提心了。成就信心,就成佛了。根據(jù)這個意思而說的《凈行品》。對一切世間的境界相。不要那么認(rèn)真。它是如幻如夢的。在《梵行品》里講就是無緣的意思。

  為什么說無緣呢?知道一切境界相,如幻如夢。此是說的無緣義。但觀察眾生而不舍離眾生,這又是有緣義了。這是你的智慧。隨緣的時候,是有分別的。緣有大有小,有遠(yuǎn)有近。知道這些境界如夢幻泡影,都是虛幻不實(shí)的,這又是無緣義。無緣義就是無分別,無分別的智慧。有緣。就是有分別的智慧。

  慧有兩種,但是。同時達(dá)到分別就是無分別。無分別而隨緣。在有相中觀察諸法無相。了知諸法平等。離念契玄。離開你的思維。念頭。這是玄義,又叫密義。我們講經(jīng)。講到經(jīng)義理的時候,不起分別心。方可知道平等平等。能這樣,才能究竟人到大乘義,就是華嚴(yán)義。是兩個。又是一。一即非一。就是二。要光說緣,那就是一。有緣無緣。就是二。梵行是砘粹實(shí)教說的。沒有權(quán)。沒有善巧方便,完全按實(shí)義說的。這個梵行的行。一行就具足一切佛法了。

  如果念經(jīng)文的話。要不到五分鐘。三分鐘就能念完了,但是要講起來啊。能講兩個月吧。

  你要盡量講,沒完沒了。收攝講,一念不生,什么都沒有。說一句話就完了,乃至一句話不說就完了。佛上座的時候,佛沒說法,上座的時候,拈花微笑。佛這一拈花。迦葉尊者微笑,佛已說完法下座了。一言沒發(fā)。這就是梵行,這叫清凈的梵行。

  又一次講經(jīng),佛升座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當(dāng)唯那師。唱了一首偈頌:“法宴龍相眾。當(dāng)觀第一義,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就下座了,什么話也沒說。法王法就這樣,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沒有言說的。而對一般眾生來說是無法接引的,所以立了經(jīng)論。本來《梵行品》跟《凈行品》是不同的。這個梵也當(dāng)凈講。梵行品不是凈行品,一個是有作,這個是無作。有作一舉一動都要依著文殊菩薩的教授、教導(dǎo)來做,心里觀,口里念。身體還要去做,身口意三行。有時候大悲跟大智,以大悲心,以特大的智慧,又修事又修理,事理雙修。又修觀又說行,觀行雙運(yùn),達(dá)到成佛。

  為什么叫梵行品?十住品完了就說梵行品。什么意思?告訴你十住怎么修成的?是修梵行而成的。以這清凈的梵行,利益眾生,修一切法目的是為了化度眾生。本來是沒有行可得。也沒有梵可說,沒有什么是凈,沒有什么是不凈。因此,必須如是說來接引眾生。

  這品提問的人是正念天子,在家的居士問出家人的事。修清凈梵行是出家人才能修的,他要想達(dá)到清凈的梵行得出家,他不出家是迭不到的。什么叫正念呢?正念名字是以德來稱的。正念是什么念,無念,無念而念才稱正念。隨做任何事情。無念這是正念。有念有著。有縛有掛礙。無念了無所著,沒念沒掛礙,什么都沒掛礙。但是念即無念,行念的時候達(dá)到無念,以無念為主,以這個來利益眾生,這叫什么行為呢?第一義天自在行。

  法會之主,還是法慧菩薩。能說的人叫法慧。問的人叫正念。正念是無念之念。那法慧又怎么解釋呢?隨你做任何事,無念這叫法。以法簡別,不是情是法。懂得了這個義理,就叫智慧的慧。要一動情感超了理。理性就失掉了。單用理性。情亡了這叫法慧。此理之前講了很多,但是。一個名詞它的義理無窮無盡。能問的人是正念天子。說法的人是法慧菩薩,這也是凈行品。凈行品到究竟了無所行。無行才清凈。有行都不清凈。從有行達(dá)到無行。所以這叫梵行品。不叫凈行品。那是無住而住,就叫佛住。無行而行是利益無眾生的眾生。大家把這兩句話應(yīng)

  該多思維思維。要記住它,這是究竟的了義。“無住之住,名為佛住。無行之行,就是利益無眾生之眾生,這叫清凈梵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