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九講之:小乘人以七菩提分為修行,大乘以八勝道分為修行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總第九講之:小乘人以七菩提分為修行,大乘以八勝道分為修行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9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小乘人以七菩提分為修,大乘以八勝道分為修行
最關鍵的是要看看我們的見道。
剛才說過,大乘的菩提道次第是從凡夫開始的,但凡夫不算道,道有五個: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佛果)。
其實很簡單,就像我們要開車遠行,資糧就像備干糧盤纏。準備資糧是出發(fā)之前最繁瑣的一個過程,不停地要準備,想這想那、買這買那。加行位呢,就像把東西都買齊了,上車以后得給汽車加油,如果不加油就沒有動力,我就動不了。資糧和加行已經差不多了,汽油加足了、吃喝的都已經滿足了;見道就像把車開始開出了地庫,一出小區(qū)門,一條大道擺在自己面前,見道了。這就是大乘的第三個道:見道。見道位是初地,加行道是初地之前的四個位次,資糧位有三個過程。在見道之后就是修道,就像汽車雖然上了公路了,但前面漫長的公路還要小心地開,要是開得不小心也還是到不了目的地,到不了佛果、無學位。最后一個是無學位,為什么叫做“無學”呢?“學”是針對于“道”來說的,無學就像是路上沒有障礙了,沒有警示牌,沒有警察了,已經到達目的地了,已經放心了,就不需要再進行其它的學習、準備了。
大乘有這樣五個道,剛才我們說了資糧道和加行道,現(xiàn)在說見道,就像汽車開出地庫門了,公路在你的車輪底下了,已經見著“道”了;見著道了他所要做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大乘人在見道的時候,他“修行的受用”是七菩提分,也稱為七覺支,就是有七個地方獲得了覺悟: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舍覺知。這七個覺支每個部分都讓大乘人直接見道,直接獲得初地菩薩的果位。我們常琢磨哪個人、哪個法師有沒有登入初地,或者看到某個法師發(fā)脾氣了,就想他是不是登地了?于是去檢查他的七覺支。其實確確實實就是要檢查這個七覺支,七覺支部分的成就關系到一個大乘人見道與否。但從理論上對一個圣者進行檢查是十分困難的,誰知道他發(fā)脾氣是真發(fā)還是假發(fā)?或者是需要發(fā)還是不需要發(fā)?證悟的這件事情,下下是一定很難判斷上上的,但上上的想要判斷我們就太簡單了:我們一睜眼睛或者說一句話,人家心里老早就有底了;而我們自己還在那里摸索盤算,盤算得很辛苦也沒有結果,每次都不一樣,今天這次好像是這樣,明天又好像是那樣……很難判斷出什么!
大乘的見道人所見的道就是七菩提分里的這七種道。這七種道對小乘人來說很麻煩,小乘人在修行七菩提分的這種覺受獲得的時候,這是他們的修道。他們是把整個修行過程都潛藏在自己的五蘊世界,一直都不露出頭,也不關心外面的世界怎么樣,也不關心一下我該對某個人進行布施還是不該對他進行布施,一直把自己藏在自己五蘊的大海深處,即使是七菩提分的修行有了,他們還不是見道。
大乘的人七菩提分以后,就正式進入修道了,進入八圣道分。有一部佛經叫《八大人覺經》,其中有幾個“正”:
第一個是正見、
第二個是正語、
第三個是正思惟、
第四個是正業(yè)、
第五個是正命、
第六個是正精進、
第七個是正念、
第八個是正定。
對于大乘修道位的菩薩來說,八正道已經是八種圣道,不光是一個正念的問題,是因為有了內證以后,他的這個念頭,要正是正的,不要正也還是正的,他已經產生了決定性的增上生的修道動力,正念等即是加行。這個八圣道就正式形成了。
對小乘人來說,這個八圣道的部分才是見道,也就是說他從他的五蘊世界的海底露出頭了,他認為這個才是真正的見道,到了最后一個才算見道。而且這種見道與大乘人的質地還不一定相同:等小乘人真正見道的時候,大乘人借助這個已經登入二地、三地、四地去了,已經在路上跑了好遠了。
所以通過這個表格,我們就充分地理解到:大乘人的修行與小乘人的修行相比是要超越很多的,單在人無我空性的部分就已經超越很多了。七菩提分和八圣道分的區(qū)別是至為關鍵的。
小乘人以七菩提分為修行,大乘人以八勝道分為修行,是由來已久的教義角度之區(qū)別,由此決定了大小乘基本路線的根本不同,明了此理,則,既是原理不同,根本不會產生相互高低的爭議或誹謗!
下課!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九講之:四念處的修行及原理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九講之:氣息就是念頭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九講之:白骨觀的問題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九講之:靈魂深處鬧革命,再向老師掏老底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九講之: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與暖位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九講之:小乘人以七菩提分為修行,大乘以八勝道分為修行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十講之:抉擇知見的重要性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十講之:出庭作證到底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十講之:為什么在第四地談三十七道品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十講之:諸地菩薩也各有障礙
-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十講之:誰都逃不脫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