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基本知識 第五章 觀察生死談寂滅 第三節(jié) 直趣還滅之道——
佛法的基本知識
日慧法師
第五章 觀察生死談寂滅
第三節(jié) 直趣還滅之道
——三十七菩提分法
既然談到八圣道,似乎應(yīng)該談?wù)勅叩榔贰H叩榔芬嘧g作三十七菩提分法,依照它的內(nèi)涵攝為七聚。今將依此七聚法數(shù)條述于下:
一、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此亦譯念住。按:由此四處是念所住處,名為念處;若依此四能令念住,遂名念住,二譯并不相違。
二、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滅;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法,依修善說名正勤,依斷惡說名正斷。
三、四如意足:欲為主得定,精進(jìn)為主得定,心為主得定,思惟為主得定。由此,故知如意足是定(三摩地)的異名。這聚法亦譯四神足,并別作: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
四、五根:信根、精進(jìn)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五力:即前五根增上,轉(zhuǎn)名五力。
六、七覺分:擇法覺、精進(jìn)覺、喜覺、除(輕安)覺、定覺、舍覺、念覺。此中覺分亦作覺支。
七、八圣道分:此即前說之八支圣道。
此三十七品法,《大智度論》說①(注釋:見《大正》二 五·一九八中、下。):以十法為根本。旨在把這三十七法中的所有同類法,各別歸納成類,歸納的結(jié)果,共得十類,以凸顯各類增上過程。今將此一分類,整理臚列如左:
一、慧——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正見
二、精進(jìn)——四正勤→精進(jìn)根→精進(jìn)力→精進(jìn)覺→正精進(jìn)
三、定——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正定
四、信——信根→信力
五、念——念根→念力→念覺→正念
六、戒——正語→正業(yè)→正命
七、除——除(輕安)覺
八、喜——喜覺
九、舍——舍覺
十、思惟——正思惟
站在這十根本的角度,看三十七道品的本身作用,則可以說:念法之念,隨順智能于所緣中正住,是名念處。破邪法,于正道中行,名為正勤。攝心安隱住于緣中,名如意足,由軟智心成就信、精進(jìn)、念、定、慧等五法,名五根;若利智心得,則名五力,修道用,故名覺。見道用,故名道。
若站在此三十七道品的層次先后角度,看它的作用,則又可說為:四念處是三十七品中,最初欲入道時名字,舉例說,如初業(yè)行者到善知識所聽聞修道法門,先用念持所聞法,是時名為念處。若念已能持法,欲從法中求果,故精進(jìn)行,是時名為正勤。多精進(jìn),故心散亂;攝心調(diào)柔,故名如意足。心調(diào)柔后,生五根;諸法實相,甚深難解,由信根故能信;不惜身命,一心求道,名精進(jìn)根;常念道,不念余事,名念根;常攝心在道,名定根;觀四諦實相,是名慧根。此五根增長,能遮止煩惱,及轉(zhuǎn)入深法,故名為力。得力后,依行道用途,分道法為三分:第一分,擇法覺、精進(jìn)覺、喜覺,此三法,用在行道心沉沒時,使之振作;第二分,除(輕安)覺、定覺、舍覺,此三法,用在行道心動散時,攝之令定;第三分,念覺在二處,能集善法,遮惡法,如守門人,有利者令入,無益者除卻;無學(xué)實覺,此七事能到,故名為分。得此法,安隱具足后,欲證苦滅道,入涅槃無為城,發(fā)趣行時,故名為道,道即八支圣道。在此之前,種種因緣,修四諦觀,觀五蘊(yùn)苦及苦集過患,如: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怨、如賊等,于八支圣道中為正見,復(fù)于前修諸道品中,如其所應(yīng),成立所余七事,共同助成發(fā)趣,能斷一切法中愛,證得苦滅圣諦。
復(fù)次,若從四向、果來看八正道的修行,于八支中,能夠隨意各別分行其事的,只有果位;若是初向(見道位)的諦現(xiàn)觀,和修道位(隨現(xiàn)觀)中的諸向道,當(dāng)其正入觀時,就只能從斷、證的功德上,反映有如是的八支功德聚,此外,是不可以差別事而說的。婆藪跋摩的《四諦論》,舉《蜫勒》(《藏論》)用八功德心來顯示八支功德聚相,其意甚佳,可作淵鑒。論說①(注釋:見《大正》三二·二九四中。):
復(fù)次……能成八功德心,故說八分:由得正見,故心清凈;由得正覺(思惟),故心鮮潔;由得正言(語),故心平坦;由得正業(yè),故心無悔;由得正命,故心軟滑;由得正精進(jìn),故心隨教;由得正念,故心安住;由得正定,故心不動。
善哉!尊者迦旃延之說也。
觀察此說,這八功德心,即是智能之心,也正是正現(xiàn)觀時,忍、智功德所顯。
談到這里,對于先說八支圣道是見道用,七覺分是修道用的理趣,似乎可理解為:八支圣道是依最初見道的諦現(xiàn)觀中成辦斷、證功德層面立說;雖然,如果照佛陀所說:若無八支圣道,是中無第一乃至第四果;若有八支圣道,是中則有第一乃至第四果。照這樣說,可知能成辦斷、證事的諸余勝進(jìn)道,也都必須用它,非它莫屬。至于七覺分,亦是與八正道同時,于即將見道時便已具足,否則,定慧不能平等,止觀不能雙運(yùn),世第一法的無間三摩地尚不可得,何況轉(zhuǎn)向見道無間道?若論七覺分的差別事用,也是只能在修道果位中,預(yù)為當(dāng)來勝進(jìn)向道,作各種排除障礙或過失的訓(xùn)練準(zhǔn)備,一旦轉(zhuǎn)向勝進(jìn)道時,令能速疾轉(zhuǎn)進(jìn),過關(guān)斬將,不容稍有留難;而這時的七覺分,亦只以如實覺的功能,攝入八支圣道功德聚中,不另說用途了。若更論所作皆辦的無學(xué)道,他們于四諦、四諦智、三十七道品等,都已學(xué)習(xí)圓滿,成為他們身中的功德,除盡形壽弘法外,在學(xué)道方面,則更無余事了。
七覺分、八支圣道既然是見道位和修道位的事,則所余道品,就自然是見道前之事了。因此,早期小乘的論典許初業(yè)地修四念處;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如其次第,分別修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至于七覺分、八圣道之用,有部同前說,經(jīng)部與前相反。此中,后代的論師把初業(yè)地和暖等四善根位分別確立為資糧道和加行道。
大乘唯識宗①(注釋:此下分位,乃依張澄基譯法爾出版社出版的《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菩提道次第論》之說所寫,詳該書二○九至二一一頁。考此論之分位,則是依《大乘莊嚴(yán)經(jīng)論·覺分品》立論,見《大正》三一·六四三至六四四頁,惟論中尚未有此細(xì)密畫分。),則分資糧道為三品:小品修四念處,中品修四正斷,大品修四神足;加行道之暖、頂位修習(xí)五根,忍、世第一法位修習(xí)五力;七覺分、八圣道的修習(xí)次第,許同經(jīng)部。見道前修法的調(diào)整,應(yīng)該是和他所許的資糧道和加行道要經(jīng)過一大阿僧只劫修行的時間有關(guān);由于加行道已鄰近見道,時間很短,在資糧道的時間很長,故理宜依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廣修戒、定、慧三學(xué)資糧。由于這種關(guān)系,三十七道品的內(nèi)涵,當(dāng)然也有若干幅度的調(diào)整和充實,成為極嚴(yán)密的理論系統(tǒng),不過,在此避免太繁,不能及也。
中觀的根本論典《大智度論》,即使站在聲聞乘的立場,似乎也不曾刻意的去作道階配當(dāng),相反的,它的說法,極具彈性,如論說①(注釋:見《大正》二五·一九八上、中。括號內(nèi)之文,原書不通順,今權(quán)順之。) :
問曰:四念處則能具足得道,何以說三十七?……
答曰:四念處雖具足能得道,亦應(yīng)說四正勤等諸法。何以故?眾生心種種不同,結(jié)使亦種種,所樂所解法亦種種;佛法雖一實一相,為眾生故,于十二部經(jīng),八萬四千法聚,作分別說。
若不爾,初轉(zhuǎn)*輪,說四諦則足,不須余法。
以有眾生厭苦著樂,為是眾生故,說四諦(法,謂)身心等諸法皆是苦,無有樂;愛等諸煩惱,是(集)苦因緣;是苦所盡處,名涅槃;(至涅槃方便),是名為道。
有眾生多念,亂心顛倒故,著此身、受、心、法,(于)中作邪行,為是人故,說四念處。如是等諸道法,各各為眾生,說,譬如藥師,不得以一藥治眾病,眾病不同,藥亦不一。
佛亦如是,隨眾生心病種種,以眾藥治之。或說一法度眾生,如佛告一比丘:“非汝物莫取!北惹鹧:“知已,世尊!”佛言:“云何知?”比丘言:“諸法非我物,不應(yīng)取。”
或以二法度眾生,定及慧;或以三法,戒、定、慧;或以四法,四念處。是故四念處雖可得道,余法行異,分別少異,觀亦異。以是故 ,應(yīng)說四正勤諸余法。
論中又曾說①(注釋:見《大正》二五·一九七上。):
有人于苦諦多惑故,為說苦諦而得道,余三諦亦如是;或有都惑四諦故,為說四諦而得道。如佛語比丘:“汝若能斷貪欲,我保汝得阿那含道。”若斷貪欲,當(dāng)知恚、癡亦斷。
又說②(注釋:見《大正》二五·二八七中。):
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眾生空;我、我所無故,則不著余法。大乘弟子利根故,為說法空,實時知世間?杖缒鶚。
這些說法,都充分顯示出佛無定法與人,眾生亦不必拘限以如是等模式的道法得道。大、小乘經(jīng)典記載,聲聞、菩薩,或聞佛一偈或一席教示而得道的,多得不勝枚舉。即今末法亂象環(huán)生之世,我相信有志之輩,若有聞思基礎(chǔ),善能辨別是非,遇善知識的無倒指引,如法精進(jìn),成就某種程度的定慧,非不可能!
- 般若心經(jīng)略說(一)
- 般若心經(jīng)略說(二)
- 般若心經(jīng)略說(三)
- 般若心經(jīng)略說(四)
- 禪七講話 自序
- 禪七講話 甲篇禪七·話頭禪 第一日
- 禪七講話 甲篇禪七·話頭禪 第二日 疑·疑情
- 禪七講話 甲篇禪七·話頭禪 第三日 無頭公案
- 禪七講話 甲篇禪七·話頭禪 第四日 離心意識
- 禪七講話 甲篇禪七·話頭禪 第五日 修行歧路
- 禪七講話 甲篇禪七·話頭禪 第六日 祖師的權(quán)便
- 禪七講話 甲篇禪七·話頭禪 第七日 禪宗的獨(dú)特家風(fēng)
- 禪七講話 乙篇乙亥新正禪七講話 第一日 直心與參禪
- 禪七講話 乙篇乙亥新正禪七講話 第二日 趨向不露頂處
- 禪七講話 乙篇乙亥新正禪七講話 第三日 牧牛
- 禪七講話 乙篇乙亥新正禪七講話 第四日 貴眼正不貴奇特行履
- 禪七講話 乙篇乙亥新正禪七講話 第五日 德山的悟緣
- 禪七講話 乙篇乙亥新正禪七講話 第六日 自悟自證
- 禪七講話 乙篇乙亥新正禪七講話 第七日 向無下手處參
- 禪七講話 外一篇 參話頭開悟解疑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