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 b5 十二因緣 第七項 受
“〔第七項 受〕
受,即是感受、領納。及領略境界而受納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緒作用。如領受境界而適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樂;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憂愁。受,有苦受、樂受,還包括舍受:”
眾生每天都在經驗中,各各有自己的主觀意識慣性喜好,符合的就喜歡而產生貪欲(樂受);不符合的就生氣而產生瞋恚(苦受);不苦不樂的感覺就是愚癡(舍受)。所以與無明相應產生的作用,不外乎貪瞋癡。無明不破,活在自我的觀念和習性中,接觸到外境,產生的不是貪愛就是瞋恨或愚癡,貪瞋癡就是無明的產物。如果與明相應,就不會起貪瞋癡,也就不顛倒執(zhí)著造業(yè)了,這個地方很重要!
“如常人的無記舍受,是苦樂的中間性;又如四禪以上,與輕安相應的舍受。”
舍受有兩種:一是無記,似乎沒有什么感覺,傻傻的;另外是四禪以上,意識活動都停止了,所以也沒有什么感受。
“經說,根境識三者和合觸,觸已受,受已思,思已想!
觸時俱生受、思(行)、想,三者是相續(xù)產生的作用。
“有情的染愛,不是無因的,是由于苦、樂、憂、喜等情緒的領「受」,才引發(fā)染愛!
修行就要找到根本的因,眾生之所以會造業(yè),會產生痛苦煩惱貪愛污染,都是從“受”而引發(fā),所以修行其實不難。如果你只是盲信,就可能很困難。有的要改習性,怎么改也改不過來,因為不知道原因在何處。這里談到的“觸”與“受”,是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可以體驗的身心狀態(tài),是可以著手觀察感覺處,。就是這里出了問題,現(xiàn)在的身心功能是由過去的無明所產生,我們在觀察時,很容易發(fā)覺自己的情緒隨外面的境界而起落:喜歡的就貪愛,不喜歡的就生氣,誰得罪了你,就會恨他一輩子,這都是從“受”而產生的。這個“觸、受”是重點,我們無法按照《雜阿含經》中佛陀教導弟子們的“觸只是觸,受只是受”去做。因為我們的感覺是那么的真實,在遇到逆境或別人對你不尊敬時,就會覺得:“我被侮辱傷害,多沒面子”!那個“我”就從內心生起來了。冷靜返觀看看真有一個“我”被傷害嗎?其實那個只是“受”而已,我們迷惑于受的感覺,把那個“受”當作“我”了。我們從來沒有發(fā)覺過平常所說的“我、我、我”到底是什么!其實我執(zhí)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受上。真正用功的人在這里下功夫很重要!喜歡的情緒起來時,就觀察喜歡的情緒;不高興的情緒起來時,就“看著”不高興的情緒,認真去觀察歡喜和瞋恨的感受能停留多久,那個“受”是虛幻的剎那過去,還是真實地永遠存在?只要真的觀察,就會發(fā)覺一個問題:我們生生世世被這個“受”迷惑了,被它騙了,在這里身不由己造了多少業(yè)啊!只是因為對這個受不清楚而已。我們有否發(fā)現(xiàn)歡喜滿足或生氣不滿的真實內容?這些情緒是相互交雜的,也許今天早上很歡喜,下午碰到不如意的事情緒馬上就變了,一天之中變化多少情緒!可以在天堂,也可以在地獄。我們有沒有看清,如果喜樂是真的,為什么過會兒就變成痛苦?如果煩惱痛苦是真的,為何碰到如意的事又會歡喜起來?我們的心靈感受隨著事物的變化起落好快喔,這個感受是真的還是虛幻的呢?希望達到喜樂滿足,我們愿意做牛作馬甚至生命都可以不要;瞋恨心起來時,殺心也會起來,甚至要毀滅這個世界,沒有辦法也要毀滅自己!這一切都在于不清楚受的真實與否,故叫無明。
所以,修行不是在外面找什么,是往里面觀察。我們這一生就是被這個受主宰控制,一個欲望起來了,一生為它而執(zhí)著拚斗,即使你的愿都滿足了,那些東西能否永恒存在?只為這個心靈的感受,一生都在糊里糊涂中造業(yè),不知道心的執(zhí)取越來越深。有取識就是由于再這個“受”的感覺中不自知而一直在執(zhí)取,名利恩愛乃至人間的一切,越來越深地執(zhí)取,到死的那一剎那還放不下。為何“此蘊滅已,余蘊相續(xù)”?就是執(zhí)取的作用!執(zhí)取的意識是由于平常的慣性而一直存在,一天不消除,輪回就永遠不停,這就是根源處!要破無明從哪里去觀察?就從五蘊身心當下的“觸受”。當它又在慣性中造作時,要看清楚它的虛幻性,有一天明白時,你會啞然失笑:“唉,真是夠糊涂的”!就是這一點上的無明――生命中的作用不自知,使我們生生世世輪回痛苦不已。要止息生死輪回,就在于清楚知道生死的根源就在身心的“觸受”,這也是佛陀最重要的體證處。
十二緣起講的就是這些,佛陀揭示了生命的作用就是十二緣起。但我們迷失了,以為外在以及身心是真的,在生命緣起的功能中執(zhí)著有實在性,把它叫做“我”,明明知道它有一天一定會滅,還執(zhí)著有永恒不變的“我”。此生的五蘊功能實在無法挽留時,還希望有一個靈魂(我)生生世世永遠存在。所以只要還有我執(zhí)的一點點實有感存在,貪愛執(zhí)取就破不了。會執(zhí)取就是因為有我(以為有),如果明白無我,那還會執(zhí)取貪愛嗎?
無明與“我”的關系,“我”與“觸、受”產生的關系,這都要明白,才能發(fā)覺真相。這一些都可以在我們的生命中觀察體會的,只要看得清楚深刻,真的明白清楚了,就會超越出來,這是重點。講到這里先點出來,也是以后下功夫的重點,要注意。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 《中觀今論》講座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