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 b6 十二因緣 第八項 愛
“〔第八項 愛 〕
愛,是有情的特性,性欲產生了,而開始男女的染愛,染著自體與境界,染著過去與未來。廣義說,意為貪戀執(zhí)著于一切事物!
人成長了,男女的生理欲望也會起來。但十二支緣起的“愛”,最主要是指對于生命自體的貪愛染著,每天打扮、享受、順從、照顧這個肉體,是多么的執(zhí)著!不管何人,身處何境,沒有不對這個身體染著的,這叫自體愛。都把五蘊的功能以為是實在的“我”,講話也都說:“我、我、我”,雖是世俗的名言,但在這世俗的名言后面,我們都很深的認同這個叫“我”,希望保護它永遠存在。只要有“我”的實在感,就希望占有、主宰、控制外在的一切,希望隨心所欲:我的感受,我的財產,我的地位,我的名譽,我的眷屬,我所有的一切,這就是境界愛,由“我”引申出來的就是“我的”(即境界),所以有自體愛,必然就有境界愛,佛教術語稱為“我”與“我所”。染著于“我”后,就希望現(xiàn)在如何好,但是現(xiàn)在必然會變化啊,那就希望未來如何好(染著于現(xiàn)在與未來)。
為什么希望死后還要永恒存在?一般學佛者都認為:“人間是苦的,我們應該到一個極樂的地方去,希望未來比現(xiàn)在美好”。這樣的希欲其實還是自體愛引申出境界愛而已。眾生由于“無明”,在“觸”“受”后產生“愛”染,隨之而來的就是“取”和“有”。我執(zhí)產生的我見有兩種:一是思想觀念的執(zhí)著產生的我見,譬如接受基督教或其它神教的觀念,認為有上帝、靈魂、實在的我,這叫補特伽羅的我見。通過上緣起的課,建立無我的正見,明白了根本就沒有我、沒有實在的靈魂、上帝,就不再受神教我執(zhí)觀念的影響,這樣就破除了補特伽羅我見。只要破除了無明,轉變了觀念,慢慢就不執(zhí)著有一個“我”了。但是愛染會產生很深的慣性,那就是另外一種我見――生命的根身中習以為常的“我”的實在感的慣性,很深很深地潛伏在意識里,在深層的意識里變成一種很深的慣性,這叫薩迦耶我見,是生命中執(zhí)著很深的愛染以后產生的慣性。所以破除補特伽羅的我見是觀念上的,通過教育、熏習、聽法,知道根本就沒有一個實在我,就可以從觀念上破除了。但往往大家都會問:“師父,你講的法我都聽懂了,但是為什么做不到”?注意聽,“做不到”就是因為這個薩迦耶的我執(zhí)我見!這是在根身的慣性中很深的細意識的一種染著,屬于愛染的部分。所以,破了身見、戒禁取、疑惑,見法了,還有貪嗔的習性,所以叫證初果;到二果時,貪瞋就比較薄,習性慢慢淡了;三果時,習性就伏了;四果時,習性就清凈了。同樣是見法,為何有四個層次?就是看‘薩迦耶\’我執(zhí)的破除程度而定的,只有真正完全破除薩迦耶我見,才能證四果阿羅漢。所以注意,通過觀念上的教育熏習聞法,可以破除見惑(知見上的迷惑),在觀念上不再執(zhí)著有上帝、神我。但要破除思惑,即長期以來染習很深的慣性習性(愛染)就比較難,這就要深觀才能辦到。破除見惑和思惑,都是從緣起來下手的,緣起無自性在理念上是容易建立的,但是很深看到內在的問題,破除愛染,那就要深觀——進入生命中的體證修行,才能止息習性而證阿羅漢!皭廴尽笔欠浅I罴氄持,千萬不要以為聽了課,懂得無我的道理就可以了。知道無我,為什么習性還一直在?知道非實,碰到事情仍然作不了主,這就是愛染很深的慣性——習性。所以一個見法破除了見惑的人要更用功修行,就是還要破除思惑――愛染的慣性。
“在增支部經典,佛曾喻示:「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法句經說:「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以下說明「情愛的活動形態(tài)」,有三:”
增支部和法句經都告訴我們,這一種愛是私欲,是產生恐怖憂悲苦惱的根本原因。眾生哪一個不貪愛?哪一個不痛苦煩惱?不管現(xiàn)在如何得意,其實心里的憂悲苦惱都是一樣的,愛的背后因為無常變化故,帶來的必定是痛苦煩惱,所以只有離愛才能自由自在真正解脫。而且生命一定會滅,到時候面對的還是老病死,必將失去一切。下面解釋眾生的情愛的活動形態(tài)。
“一、戀舊與趨新:
有情的愛著,必然表現(xiàn)于時間中,經云:「于過去諸行不顧,于未來諸行不生欣樂,于現(xiàn)在諸行不生染著」!
經典中教導我們,不要顧戀過去,不要希望未來有多好,對現(xiàn)在面對的一切也不要產生執(zhí)著愛染。意思是不要對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起執(zhí)著。
“有情由于情愛的特性,所以對過去,總是戀戀不舍(不是一般的記憶),隨時執(zhí)著,難以放下!
我們都會懷念過去美好的時光,尤其是老人,年紀愈大,愈懷念過去,見了面都在談自己過去如何。因為現(xiàn)在已經沒創(chuàng)意了、無能為力了,只好活在過去美好的回憶里,放不下過去的一切,這就產生了一個矛盾――戀舊又趨新。戀舊就是懷念過去,同時每個人都是希望未來更美好的。對現(xiàn)在的一切,其實沒有一個人永遠滿足的,都希望未來更好。所以眾生懷念過去,又希望未來改變,如果過去真的那么好,就不會欣求未來,保持這樣不是很好了嗎?未來更好,就表示要放棄、超越過去和現(xiàn)在才能有更好的未來。但是我們卻希望保存過去,又希望未來更美好,那不是矛盾嗎?
“經常懷念舊有的喜樂光榮,總覺得過去值得留戀;對未來,實時時向前追求,雖前途不一定是光明,但總覺得未來是怎樣的好,怎樣的有希望,總是不滿于固有而要求新的,并且是無限的欲求。不承受過去,不能開創(chuàng)未來;要開拓未來,又必然要超越過去。有情老是在這戀戀不舍的顧念,及躍躍欲試的前進中、矛盾著!
人就是這樣永遠不滿足,從前說當百萬富翁就了不得,每一人都說我將來要做百萬富翁,F(xiàn)在百萬富翁是很普遍的,每一家都是百萬富翁,臺北隨便哪處的房子都是價值千萬。現(xiàn)在有一百萬的不會滿足,一千萬甚至一億的也不會滿足。有很多大企業(yè)家都八、九十歲了還在拚,已經幾千億了還在拚。為什么?因為永遠不會滿足,永遠都在追求未來,希望好上加好,欲望是永無止境的。
“過去是幻滅了,未來還在夢中,現(xiàn)在就這樣一眨眼過去了。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
這幾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一秒鐘以前的都已經不存在了,未來的還沒有到,當下的一剎那就過去了,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三世不可得!暗降资裁词亲约?什么是自己所有”?如果能當下明白導師所說的這句話,那會震憾的!在座的每個人不管活了多少歲,今天與昨天相比,看起來好象一直沒有變。但是如果一年拍一張照片,五十歲就是五十張照片,排在一起看看變化之大,也許就會有很深的感觸――沒有一張是一樣的!請問:哪一張叫“我”?“我”是恒常不變之義,每一剎那的變化我們看不出來,但一年一年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其變化無常。從嬰兒到兒童、成年、中年、老年,五十張排起來,哪一個叫我?過去的已經幻滅了,因為一直變化故。人生只有最后一張是一樣的:大家燒一燒同樣一甕灰!斑^去是幻滅了,未來還在夢中,現(xiàn)在就這樣一眨眼過去了。到底什么是自己?什么是自己所有?”這幾句話真值得我們深思啊!什么叫我的?什么叫我所有?我們劉家在漢代時,天下都是我們的。但是現(xiàn)在呢?這一切不都變化了嗎?什么叫我所有?哪里有永恒不變的所有?真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
“由于情愛戀著于無常流變的現(xiàn)實,顧此執(zhí)彼,所以構成了大矛盾。如現(xiàn)代社會,偏重進取的,不滿意固有,欣慕于未來的光明;偏重保守的,認為必須保有舊有的成就,在安定的秩序中前進,混亂的變革,不一定是光明的。二者各持己見,偏重一邊而沖突、爭論不休。其實這些矛盾沖突,是因有情不能契合無常流變的事實,戀著過去或欣求未來,所引起的困惱。由于時間的必然傾向,多少側重于從現(xiàn)在到未來!
現(xiàn)在的政治也是這樣,執(zhí)政的人總是希望保持政權的穩(wěn)定;改革派則充滿希望于未來,想方設法要改革更加圓滿。人們也是一樣,有人認為我現(xiàn)在日子可以過就好了;有人則認為要積極進取創(chuàng)造輝煌的事業(yè)。生命、環(huán)境乃至整個國家人類都是一樣。我們不了解緣起法,不知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真實相,不是戀著過去就是欣求未來,其實都偏于一邊,所以人類充滿了沖突和痛苦。現(xiàn)在大家在這里聽法,年紀都有三、四十甚至七八十了,如果有時光機器剎那間前進三十年,在座的很多人包括我可能都不在了。我們現(xiàn)在每天希望未來更好,知道這個人間最后是幻滅,就會寄托在來世。如果在座的都活到一百歲,福祿壽都有了,但面對的是“再見”,那時與現(xiàn)在的心情一樣嗎?有時候就這樣想一想:過去是如幻的,那未來是真的嗎?注意聽!一秒鐘前消失的已經不再來,當前的剎那剎那又過去了,那未來是永恒的嗎?未來與現(xiàn)在、過去有什么不同?我們要看清真相,什么叫諸行無常?什么叫如夢幻泡影?什么叫如露亦如電?我們總是認為一切是那么的實在真實,如果真的看得清楚并貼切的體證夢幻泡影,愛染又從何而起?誰看到骨灰壇會愛染?既然看到骨灰壇不會愛染,那我們必然都成為骨灰壇的一份子,怎么辦?
聽到人間的一切最后都要滅,有人也許會覺得人生是消極的,而不再積極。其實處理事情要有輕重緩急的,我們主要錯誤在于染著,當我們看清自己執(zhí)著的現(xiàn)象時,要離開的是執(zhí)著與貪愛,而不是放棄人間的一切。學法的人明白了宇宙的真理,了解生死輪回的因緣,透過這樣的熏修,才能超越愛染而徹底了生死,所以重要是在了生死。一個真正破無明我見與愛染的人絕對不會消極,無我故!徹悟無我的真相,但又不偏執(zhí)在頑空一邊,站在中道的立場,知道緣起的萬法是生生不息的。體證無我就是體證無私,只有全然的無私,才能真正展現(xiàn)利他的菩薩道的身心行為,菩薩的大行就是建立在無我上。大乘佛法是站在菩薩道的立場,了解一切法的如幻無我,所以起悲憫利他心,希望大家都能離苦得樂。菩薩對眾生的關懷是無私的大愛,只有體證無我真相的人,才能展現(xiàn)無我的美德。他會很積極的應用全部的能力與生命,來創(chuàng)造人間的和諧。譬如說做企業(yè)的人還是可以做企業(yè)的,但不是只有私欲與個人的享福與染著,而是無私無我地去貢獻你的所有,這就是六度中的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有我有私的人怎能去行布施利益眾生而行菩薩道?只有真正了解無常、無我、一切法如幻非實的人,才能展現(xiàn)生命的無私,創(chuàng)造人間的和諧,去利益一切眾生而行菩薩道。這樣的人才能真正的破我執(zhí)、斷貪愛,才能真正解脫。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學法會對一切失去希望而消極了,剛好相反,無我才會積極起來。下面講的“逐物與離世”是貪愛的結果,而破除我見與貪愛的人,就不會產生這種負作用。
“二、逐物與離世:
情愛的活動,又必然是自我的活躍于環(huán)境中。以佛法而言,人類的一切愛,不盡然以男女性愛為根本。如欲界以上的有情是可以無性欲的;一類動物僅依自體分裂而繁殖。故情愛的根本,應為「自體愛」!
這一段也蠻重要的,很多人把修行當做只是離欲(尤其性欲)。導師點出,人類真正的愛是對自體的染著,是希望永恒存在的自我保護的實在感。如果說是以性欲為本,欲界天以上的色界天與無色界天是沒有性欲的;還有一些自體繁殖的動物也不存在性欲,但這些眾生都屬于六道的范疇。所以性欲不是根本問題,而我執(zhí)我見的自體愛,才是真正取著的地方,情愛的根本是自體愛。
“「自體愛」是對色心和合的有情自體,自覺或不自覺的愛著它,即深潛的生存意欲!
我們有意無意的總是要保護這個身心,那種永恒存在的意欲才是真正的生死根源。
“有了我(主宰),即自由支配者,又名我愛。以自體愛為中心不斷的向外擴展,于是關連自體的環(huán)境也愛著,愛著于境界,即「境界愛」,又名我所愛!
我愛就是“我”,我所愛就是“我所”,我與我所是我們最執(zhí)著的地方。
“自體愛與境界愛,有此必有彼,是相依共存的!
因為有“我”才有“我的”,如果我見我執(zhí)破了,我所也會隨之而破(‘我所\’因‘我\’而有)。我與我所是相依共存的,一邊有,另一邊就會有;這一邊沒有,那一邊也沒有。
“有我即有我所,這本為緣起依存的現(xiàn)實。如在家庭中,即認為我的家庭而樂著;我的身體、衣物、事業(yè),我的朋友、國家,我的名譽,我的意見等愛著,也是境界愛!
不管愛的是“我的”名譽利益、朋友家人,還是“我的”國家世界等,仔細分析其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有‘我\’故,對我所的執(zhí)著表明我執(zhí)還沒有斷,沒有我即沒有我所。人類之所以會斗爭,是由于觀念不同而已,觀念的不同來自個人的主見不同,符合我的觀念就好;不符合我的就不高興而斗爭,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斗爭,都是觀念不同,個人利益不同,其實出發(fā)點都是從“我見”引申出來的“我所見”。
“由于情愛的愛著,想自主,想宰他,想使與自我有關的一切從屬于我。”
人們處處都想占有與主宰,這種主宰欲在家里表現(xiàn)得更明顯,外面作不了主,回到家就要做主宰者:我今天不高興,回來大家要看我臉色,孩子要聽我的,因為你是我生的。我們處處都在表現(xiàn)“上帝、大我”,從這些小地方都可以看得出來。
“然而自我的自由,要在我所的無限擴大中實現(xiàn);不知我所關涉的愈多,自我所受牽制愈大!
我們的欲望不止是對自己生命的執(zhí)著(我執(zhí)),擴散開來表現(xiàn)在外,希望擴大外在條件的占有,那個“我”才能覺得安定。如果我沒有錢,心也不安,錢就是我的依靠;希望擴大占有事業(yè)以及人際關系等外在的種種條件,然后就覺得心比較安定。但是導師就點出:外在的攀緣越大,占有愈大,關涉愈多,自我受的牽制就越大。比如說,家里的牽涉范圍就是管老婆(老公)或孩子,讓你生氣痛苦的范圍就是這里而已。但是當你的事業(yè)越多,官做得越大,人際名利條件愈復雜,煩惱痛苦就愈多,因為條件變化愈大。
“想占有外界以完成自我,結果反成為外界的奴隸;蛘哂捎谕锤形宜木锌`,想離棄我所而得自在!
我們每天想占有更多的東西,有人就感覺到了自己的欲望愈大,牽涉愈大,就越痛苦,感覺到了被“我所”控制與束縛了,又想把“我所”拋棄掉。
“哪知沒有我所,我即成為毫無內容的幻想,從何能得自由?”
你認為那個‘我\’被外在的條件束縛了,因而想丟棄,但由于內在的“我執(zhí)”沒有去掉,只想去掉外在的條件,一旦失去了外在的條件,你執(zhí)著的內心反而就空洞沒內容了,更苦了,如何有真正的自由?所以真正的自由是去掉內心的執(zhí)著、不是外在的東西!比如說,看到社會種種的問題,我們能厭離社會嗎?看到人間這么苦,難道活到太空中去嗎?我們要超越的是內心對外在的這些束縛與執(zhí)著,而不是厭離外面的條件。我們覺得家庭和工作很苦,難道不要家庭和工作嗎?我們要找出家庭產生苦的原因,找出事業(yè)與人際關系痛苦束縛的原因,要去掉的是我見我執(zhí)與束縛,而不是去掉家庭、社會、工作。
“從愛染出發(fā),不能理解物我、自他、心境的緣起性,不能契合緣起事相,偏于自我或偏于外境,造成極端的神秘離世,與庸俗逐物!
與無明相應就不能了解外在的一切條件和我的關系,我們的心境為何起落?由于不了解緣起法則故。你和人事物就無法和諧相處,也就是不能契合緣起的一切事相,就會有所偏,不是偏于自我就是偏于外在條件,就會造成極端的神秘離世與庸俗的逐物。什么叫神秘的離世?很多人認為人間是污染的,要去深山與世隔絕,到很神秘的那種境界中去苦修——修禪定等種種有為的造作。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受外面的束縛而得到快樂,然后他在禪定中又得到一些身心的感受,就以為得到神的啟示、外力的加持,得到其它的特殊能力,外道的修行都偏于這個觀念。什么叫庸俗的逐物?在人間只是庸俗地追逐名利等一切外在的條件。這就是兩個極端,就是因為不能契合緣起事相,也就是不了解緣起的真義。如果知道自他、物我、身心與外在一切是相依相緣的,就不會相對而偏頗。相依相緣很重要,什么叫相依相緣?彼此互利、兼容、利他、和樂,不會偏于一邊,不會只關心自己而不關懷他人,也不會只注重物質或心靈。一切法是緣起的,緣起就是相依相緣的,那就不會偏于一邊——世俗的享樂主義或苦行的修道主義。
“不過這二者,自體愛是更強的。”
自體愛與境界愛相比,自體愛比較深而強烈。因為自體愛是“我”,而境界愛是“我的”,是從“我”而引申的。
“在某種情形下,可以放棄外在的一切,力求自我的存在。例如:遇火災、海難。進一步,在某種情形下,只要生命不斷,甚至連手足耳目都可以犧牲,就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也是覺得這是更于自我有意義的。”
如果遇到海難,有人要求你把家里所有的財產(即使價值上十億)給他,才來救你,你會想,只要活著就有機會,財產不重要,保命要緊。從個體的執(zhí)著與金錢的執(zhí)著相比,個體的執(zhí)著就比較深。英雄烈士為了國家愿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認為這樣做對自我是更有意義的。我們還有一種講法――舍小我完成大我,以小我的犧牲可以完成大我的成立,還是站在“我”上進行比較。
我們對自體的愛比對境界的愛還深。最近?吹诫娨晥髮Оl(fā)生火災,碰到這樣的危險,是物品重要還是生命重要?自然是人先跑出來再說,不會因貴重東西沒有拿而放棄逃生。從很多行為就可以看出我們對自我的染著比較深,即自體愛比較重要。
“此自體愛與境界愛,如以現(xiàn)在、未來二世說,即四愛:
(1) 愛:為染著現(xiàn)在有的自體愛。(2) 后有愛: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3) 貪喜俱行愛:現(xiàn)在已得的境界愛。(4) 彼彼喜樂愛:未來欲得的境界愛!
自體愛和境界愛會引申從現(xiàn)在到未來的四種愛。
愛:為染著現(xiàn)在有的自體愛,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產生的愛。
后有愛:渴求未來永存的自體愛。四愛中的第一是“愛”,希望這一生過得幸福自在。然而不得已非死不可,那就希望永存,死了并不是什么都沒有,還可以到某一地方永生,這叫后有愛。后有愛是從自我的愛引申到未來。
貪喜俱行愛:現(xiàn)在已經得到的境界愛,對現(xiàn)在的名利財產等外在條件的占有。
彼彼喜樂愛:未來欲得的境界愛。希望未來比現(xiàn)在更好。注意:我們希望保存現(xiàn)在,還希望未來也存在,不但現(xiàn)在愛染,還希望未來永遠存在,這就是愛染的特質。破我執(zhí)其實就是破除這個執(zhí)取愛染。
“三、存在與否定: 愛不只是占有的戀著,經中說有三愛:
(1) 欲愛:對色、聲、香、味、觸欲的貪愛和追求。貪著物質境界的美好,如:飲食要求滋味,形式貪求美觀,男女之性愛,也是欲愛之一,這是屬于境界愛的,又名欲求!
這是對現(xiàn)存在的產生愛取,也就是我們六根觸六塵,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產生貪取,希望吃得好,穿得比別人漂亮,希望永遠不老像十八歲,還要漂亮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一切都如意……,這就是我們一般的欲求,現(xiàn)存的欲求叫欲愛,屬于欲望。
“(2) 有愛:于有情自體起愛,即自體愛。又名有求!
有求其實是最嚴重的,如果沒有這個有求,前面的欲愛也不會起,這就是我見最主要的地方,對自己產生愛著即自我保護。
“(3) 無有愛:否定自我的愛。凡是緣起的存在,必有他相對的矛盾性,情愛也是。對于貪愛之五欲久之又生厭惡;對自己身心的存在,有時覺得可愛而熱戀他,有時又覺得討厭!
無有愛就是自我否定的愛,一般比較難了解。比如說很喜歡吃某種東西,但如果一直吃到看見就害怕,那就不喜歡了。你覺得一個人很英俊,所以很喜歡他,但是真正跟他相處后,不見得永遠都會愛他,甚至會產生厭惡。否則為何現(xiàn)在的離婚率高達百分之四十?原來是很愛的,久了變成不愛而討厭了。再比如,我們很執(zhí)著這個身體,但有一天又老又病時,你就會討厭它,覺得這個身體是種拖累,感到非常痛苦。為什么有人會自殺?可見緣起的一切法都有矛盾的相對性。
“例如:印度外道,覺得生活苦惱,身心難以調治,因此企圖擺脫而求出離。這種修遠離行,以圖否定存在的愛求,又稱梵行求。”
認為人間是污染、痛苦的,身體是束縛心靈的東西,所以要擺脫它,這就是無有愛(自我否定),其實這還是站在“我”見上面。認為內在有一個清凈的靈魂叫自我,肉體是束縛它的,把這個肉體磨壞后,“我”就清凈自在超越了,他只是否定這個肉體,而認為內在有一個靈魂是真正的我,所以還是在我執(zhí)上。
“總之,染愛不但是愛著喜樂的,凡是感情掀動而不得不愛,不得不瞋,戀著而難以放下的一切都是!
瞋心跟愛染是同一體的兩面,其實是同樣的,根本是我執(zhí),沒有我執(zhí)不會瞋恨。貪欲是愛染,瞋恨不滿也屬于愛的范圍。觀察的下手處是自己的“觸”產生“受”(苦樂、貪愛瞋恨)的過程與內容,明白“受”以后“愛”,愛以后“取”“有”。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選集 前言
- 《中觀今論》講座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