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jīng)卷第三

  中阿含經(jīng)卷第三

  業(yè)相應品第二(有十經(jīng))(初一日誦)

  攝頌如次:鹽喻惒破度羅云思伽藍伽彌尼師子尼干波羅牢

  (鹽喻經(jīng)、惒破經(jīng)、度經(jīng)、羅云經(jīng)、思經(jīng)、伽藍經(jīng)、伽彌尼經(jīng)、師子經(jīng)、尼干經(jīng)、波羅牢經(jīng))

  十一、鹽喻經(jīng)第一(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世尊告訴諸比丘:隨人所造之業(yè),則受其報。如作不善業(yè),而且不修身、戒、心、慧的話,就會受苦果而有地獄之報。如作惡業(yè),而修身、戒、心、慧的話,則受輕微的苦果,現(xiàn)法之報。并用鹽水、奪羊、負債等,去譬喻它。

  結(jié)集者的我們,所聽過的就是如是: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在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祇園精舍)。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隨人所作之業(yè)如何,就會納受其如何的果報。像如是的,如不修行梵行的話,就不得滅盡苦惱。如作如此之說的話,也就是說:隨人所作之業(yè),就會受其果報的話,則像如是的,如果修行梵行的話,便得滅盡苦惱。為甚么呢?

  (1)假如有人作不善之業(yè)的話,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的話,壽命就會非常的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用一兩重的鹽,投入在于少水當中,欲使其水為咸,而不可以飲用那樣。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此一兩重的鹽,能使少水為咸,而叵(不可)以飲用嗎?」回答道:「如是!世尊!」

  佛陀接著加以闡釋而說:「為甚么呢?因為鹽的分量為多,水的分量為少,因此之故,能使水為咸,而不可以飲用。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一人,并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壽命乃非常的短(快樂的時間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棄,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

  (2)又次,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于現(xiàn)世就得苦惱多多之報)。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呢?所謂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壽命極長(是無量住者之義。所謂修習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而過其壽命之意)。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雖作惡業(yè),然而其修持之力,使其現(xiàn)世受輕微的苦果,不受墮入地獄)。猶如有人,用一兩重的鹽,投入在于恒河的水中,欲使其水變?yōu)橄?是不可能得到的事那樣。你們的意見如何呢?此一兩重的鹽,能使恒河之水變?yōu)橄?而叵(不可)以飲用嗎?」回答說:「不也!世尊!」

  佛陀加以解釋說:「所以的緣故為何呢?因為恒河中之水乃非常的多。一兩重的鹽為少量,因此之故,不能使其變咸叵飲。像如是的,有人如作不善之業(yè)的話,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的。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呢?所謂有一個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壽命極長之故。這叫做如有人作不善之業(yè)的話,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現(xiàn)世輕微的苦果)。

  (3)又次,有人如作不善之業(yè)的話,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業(yè)的話,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一個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壽命極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奪取他人之羊那樣。甚么叫做有人奪取他人之羊呢?所謂奪羊的人,或者是王,或者是王臣等人,極為有威勢。而那位羊的主人,乃為貧賤而無權(quán)力。因為無力之故,便以種種的希望,就叉手(合掌)而求索,而作如是之言而說:『尊者!可見還羊,若見與直!』(請您還我的羊,或者給我以羊的代價)。這叫做有人奪取他人之羊。像如是的,如有人作不善之業(yè)的話,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么有人作不善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壽命為非常的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受苦果地獄之報。

  (4)又次,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呢?所謂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壽命極長,這叫做: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雖作惡業(yè),然而修持之力。使其現(xiàn)世受輕微的苦果,不會墮入地獄)。猶如有人,雖竊他人之羊,還被羊主人把牠奪取去那樣。甚么叫做有人雖竊他人之羊,羊的主人還把牠奪取呢?所謂竊羊的人:乃為一貧賤無勢力之人,而那位羊的主人,或者是王,或者是王臣,乃極為有威力,由于有威力之故,會收縛那位竊羊的人,還而會奪取其羊,這叫做有人雖竊他人之羊,還被主人奪回。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呢?所謂如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而壽命極長。這叫做如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

  (5)又次,如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其壽命非常的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猶如有人,負他人五錢,而為其錢的主人所縛,乃至一錢,也為其錢主人所縛。為甚么有人負他人五錢,就會被那錢主人所縛?乃至一錢,也為其錢主人所縛呢?所謂負債之人,因為是貧窮而沒有勢力,由于貧窮而無勢力之故,會負他人之五錢,而為錢主人所縛,乃至一錢,也會為錢主人所縛,這叫做有人負他人五錢,而為錢主所縛,乃至負人一錢,也會為錢主所縛。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呢?所謂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壽命非常的短,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地獄之報。

  (6)又次,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甚么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呢?所謂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其壽命極畏。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雖作惡業(yè),然而修持之力,使其現(xiàn)世受輕微的苦果,不會墮入地獄)。猶如有人,雖負他人百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乃至千萬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為甚么有人雖負他人百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乃至負人千萬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呢?所謂負債之人,

  其產(chǎn)業(yè)無量,極為有勢力,由于這樣的緣故,雖負他人百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乃至千萬錢,也不會被錢主人所縛。像如是的,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為甚么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呢?所謂有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壽命極長,這叫做有人作不善之業(yè),必定會受苦果現(xiàn)法之報。他在于現(xiàn)法當中,假如會受善惡業(yè)之報,也是非常的輕微!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十二、惒破經(jīng)第二(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聞目揵連和尼干子的弟子釋惒破,共論護身口意的比丘是否會生不善漏,令至于后世之事?佛陀乃對惒破說:比丘有不善的身口意行,有漏、煩熱、憂戚的話,如在于后時不善的身行滅,而不更造新業(yè),棄舍故業(yè)之時,即在現(xiàn)世便能得至究竟。并說:如是正心解脫,比丘便得六善住處。所謂六根、六境相對時,不喜不憂,舍求無為,而得正念正智!惒破乃離棄尼干子,而皈依三寶。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于釋羇瘦(釋迦族之國),迦維羅衛(wèi)(迦毘羅衛(wèi)),住在于尼拘類園(在城外,園內(nèi)有釋迦族為佛所建的精舍)。

  那時,尊者大目揵連(神通第一)和比丘眾,都俱在于中食后,有

  事要作之故,都集聚而坐在于講堂里。這時,尼干(離系,為者那教的教祖,六師外道之一),有一位弟子,為釋種,名叫惒破(后皈依佛,為乘虛教化,意無榮冀第一的弟子),在于中后(正午之后),彷徉而到了尊者大目揵連所住之處,到后,共相問訊,然后退坐在一邊。

  于是,尊者大目揵連,乃問如下之事而說:「在惒破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的話,你是否會見到有這種事情的人會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煩惱),令其至于后世嗎?」

  惒破回答說:「大目揵連!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善于防護,我也可以見到有這種事情的人,因于此,而生于不善之漏,令其至于后世的。大目揵連!如果有人前世行不善之行,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

  后時(同一時間),世尊在于閑靜之處宴坐(禪坐)時,曾用凈天耳(天耳通)出超于人(勝過于普通人的聽覺),聽到尊者大目揵連和尼干的弟子釋惒破共論如是之事。世尊聽后,就在于晡時(申時)從禪坐起來,往詣講堂,在諸比丘們之前,敷一座位而坐在那里。世尊坐后,垂問而說:「目揵連!你剛才和尼干的弟子釋惒破共論甚么事呢?又由于何事而集坐在于講堂呢?」

  尊者大目揵連白佛說:「世尊!,我今天和諸比丘們俱在于中食后,有所為之故,集坐在于講堂。這位尼干的弟子釋惒破,曾在于中后(正午之后),彷徉來到于我所住的地方,共相問訊,然后退坐在一邊。我就問如是之事:『在于惒破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的話,則你是否見到像這種事情的人會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嗎?』尼干的弟子釋惒破即回答我而說:『如果有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我見這種事情的人,也會因此而生有不

  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的。大目揵連!如果有人,前世行不善之行的話,則會因此而生有不善之漏,使其至于后世的!皇雷!剛才和尼干的弟子釋惒破共論的就是如是。由于此事之故,方集坐在講堂。」

  于是,世尊曾對尼干的弟子釋惒破說:「如果我所說的,是對的話,你就應當說為對。假如不對的話,你就當言為不對。你如有所疑之處,便可以問我:『沙門瞿曇!這有甚么事?這有甚么含義?』隨著我所說的,你如果能納受的話,我就可以和你共論此事。」惒破回答說:「沙門瞿曇!您如果所說的為對的話,我當會說為是對,如果為不對的話,當會說為是不對。我如果有疑問的話,當會問瞿曇您:『瞿曇!這為甚么事?這有甚么含義?』隨沙門瞿曇您所說的,我就受持。沙門瞿曇!但當和我共論此事吧!」

  世尊垂問說:「在于惒破您的意見如何呢?如果有一位比丘,曾經(jīng)生起不善的身行、漏、煩熱、憂戚,然而他乃在于后來,將不善的身行消滅,不更造新的惡業(yè),已棄舍故業(yè)(舊的業(yè)),就在于現(xiàn)世當中便得究竟而沒有煩熱,而常住不變,所謂圣慧之所見,圣慧之所知。您認為如何呢?惒破!像這種比丘,其身口意都防護,你是否見到此事,而會因此而生不善之漏,令至于后世嗎?」

  惒破回答說:「瞿曇!如果有一位比丘,其身口意有這樣的防護的話,我就不能見到此事會因此而生于不善之漏,不會令其至于后世的!

  世尊贊嘆而說:「善哉!惒破!再者,你認為如何呢?惒破!如果有一位比丘,其無明已滅盡,智明已生。他由于無明已盡,智明已生之故,生『后身覺』,便知道為生『后身覺』(身體之極限度的感覺,也就是如實而知道此身之最后邊所生的感覺,或感受),生『后命覺』,便知道為生『后命覺』(生命之極限度的感覺,也就是如實

  而知道壽命之最終點所生的感覺或感受),身壞命終,壽命已完畢,即于現(xiàn)世的一切所覺的,便就告盡止息,當知已終至于冷(肉體死后之冷靜)。猶如甚么呢?惒破!猶如因為有樹而有影那樣。假如有人持利斧來斫破那株樹的樹根,斬截為一段一段(一節(jié)一節(jié)),打破成為十分,或成為百分,然后以火燒燃而成為灰,或遇大風所吹散,或投入在于水中。在惒破你的意見如何呢?影乃有了樹才會有,那么,那株樹影從此已經(jīng)滅絕其成因,是否滅而不生嗎?」惒破回答說:「如是!瞿曇!」

  佛陀說:「恕坡!當知!那位比丘也是如是,其無明已盡,智明已生。那無明既盡,智明已生后,則生『后身覺』時,便知生『后身覺』,生『后命覺』時,便知生『后命覺』,其身壞命終,壽命已完畢后,則在于現(xiàn)世的一切所覺,便都滅盡止息,當知已到了究竟冷靜。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心完全得解脫),便得六善住處(六常住,六根不著于六境,而平靜的生活狀態(tài))。那六善住處呢?惒破!比丘眼根看見色境時,不喜不憂,舍求(沒有愛、惡之心理狀態(tài)),而無為,而正念正智。惒破!一位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就叫做第一善住處。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之知法(耳聽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時,都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為,而正念、正智。惒破!當比丘的,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就叫做第六善住處(指第六之意知法,總合眼等之六,而為六住處)。惒破!比丘像如是的正心解脫的話,就能得此六善住處!

  惒破白佛說:「如是,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脫,而得六善住處。那六善住處呢?瞿曇!多聞的圣弟子,眼根看見色境時,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為,而正念正智。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像如是的正心解脫,叫做得第一善住處。像如是的,耳、鼻、舌、身、

  意等,如意知法時,都不喜不憂,舍求而無為,而正念正智。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如是而正心解脫,叫做第六善住處。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如是的正心解脫,而得此六善住處!

  于是,惒破乃重新白世尊而說:「瞿曇!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瞿曇!猶如明目的人,將覆倒之人,使他仰起,將蓋覆的人,把他啟發(fā),將迷惑之人,示之以道,在黑暗當中,施大光明。如有眼根的人,便能看見色境那樣,沙門瞿曇也是如是。都為我而用無量的方便說法,而顯現(xiàn)真義,而隨其種種之道(甚深之道)。世尊,我現(xiàn)在自皈依于佛與法,以及比丘眾,唯愿世尊納受我為優(yōu)婆塞(近事男,虔誠的在家信徒)。我從今日開始,終身自皈依于三寶,乃至命盡!

  世尊!猶如有人,飼養(yǎng)不良之馬,希望能得其利,然而徒自疲勞,而不能獲到利益那樣。世尊!我也是如是。那位愚癡的尼干,并不善于曉了真義,不能解知,不識良田(可植福德之田,指三寶),而我卻不自審察,長夜都在奉敬、供養(yǎng)、禮事他,都希望能得其利,都徒勞刻苦而沒有益可得。世尊!我現(xiàn)在再自皈依于佛、法,以及比丘眾,唯愿世尊納受我為優(yōu)婆塞!從今日起,終身皈依三寶,乃至命盡!

  世尊!我本來無知,對于愚癡的尼干,有信有敬,然而從今日起,要斷除其因緣。為甚么呢?因為都欺誑我之故。世尊!我今三自皈依于佛、法,及比丘眾。唯愿世尊納受我為優(yōu)婆塞!從今天起,終身自皈依三寶,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釋氏惒破,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十三、度經(jīng)第三(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沙門梵志當中,有三種主張,所謂:人所為的一切,皆因(1)宿命造,(2)尊佑造,(3)無因無緣。佛陀斥為邪說邪見。佛陀乃開示自知自覺的緣起法,即因六界,便有六處,因六處,便有更樂,因更樂,便有覺,有覺的話,便知苦集滅道之四相。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則能以正智而盡苦際。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三度處(為教派之據(jù),有三種),異姓、異名、異宗、異說。所謂有智慧的人乃善受、極持,而為他人講說,然而不能獲得利益。那三種呢?或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作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是由于宿命所造的(因于前世所作之業(yè))。又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都是由于尊佑所造的(因為自在天所創(chuàng)造的)。又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無因無緣而自有的(無因論)。

  (1)就中,或有一種沙門、梵志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

  為的一切,均為由于宿命所造的話:我便會到他那個地方去,到后,就會問他而說:『諸賢者們!你們實在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由于宿命所造的嗎?』他們定會回答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則諸賢者均為是殺生的了。為甚么呢?因為其一切都是由于宿命所造之故(既為一切都是宿命之因而來,則前世作因故,今世應當殺生。雖自身以為不殺生,然而被宿命的因緣所押而不止,而至于殺生)。像如是的話,則諸位賢者們,均為是不與取(他人不給你,而你卻去取來-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的了(總計為身三、口四、意三之十惡業(yè))。為甚么呢?因為其一切均為由于宿命所造之故。諸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為是由于宿命所造,而此見解為真實的話,則于內(nèi),因內(nèi)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對于一切事應做或不應做,都不得由自己的愿望或精進。因為由于宿命所造之因,作或不作,都沒有自己的意愿及方便-努力所能左右它)。諸位賢者們!如果對于作以不作(作,或者不作),不能如實而知道的話,就會失去了正念,而沒有正智的話,就無可以教的了』。如果沙門之法,如是而說的話,則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門、梵志。

  (2)就中,如有一種沙門、梵志,曾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因于尊佑(自在天)所造的,我便會到他們那邊去,到后,就會問他們而說:『諸位賢者們!你們實在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都是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的嗎?』他們定會回答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諸位賢者們,就統(tǒng)統(tǒng)都是殺生的了。為甚么呢?因為其一切都是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如是的話,則諸位賢者均為是不與取(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十惡業(yè))的了。

  為甚么呢?因為其一切均由于尊佑(自在天)所造之故。諸位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由于尊佑所造,此種見解如果為真實的話,于內(nèi),因內(nèi)之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無欲、無方便(解如上)。諸位賢者們!如果作,或者不作,都不知真實之義的話,就會失去正念,沒有正智的話,就無可以教的了!蝗绻抽T之法,如是之說的話,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些沙門、梵志。

  (3)就中,如果有沙門、梵志作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者。我便會到他那里去,到后就會問:『諸位賢者!實在作過如是的見解,如是之說,說人所為的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嗎?』他們定會回答而說:『爾』(是的)。我就又會對他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諸位賢者們,就統(tǒng)統(tǒng)是殺生的了。為甚么呢?因為以其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之故。像如是的,諸位賢者們,均為是不與取(偷盜)、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十惡業(yè))。為甚么呢?因為以其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之故。諸位賢者們!如果一切均為是無因無緣,而其見解為實在的話,則于內(nèi),因內(nèi)之作以不作,都無欲、無方便(對于一切事,應做,或不應做,都不得由自己的愿望或精進。因為由于無因無緣之故,作與不作,都沒有自己的意愿及努力能左右它)。諸位賢者們!如果對于作以不作(作或不作),都不知如真(不如實而知)的話,便會失去正念,沒有正智之故,就無可以教的了。』如沙門法,乃如是之說的話,乃可以用理去降伏那沙門、梵志。

  我所自知、自覺之法,如為你們說的話,則不管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間,都沒有人能降伏,均不能穢污,均不能抑制!為甚么我所自知、自覺之法,如為你們說的話,則不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間所能降

  伏,所能污穢,所能抑制的呢?所謂有六處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覺之法,為你們所說的,則不是被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世間的人所能降伏,所能穢污,所能抑制的。又有六界之法,是我所自知、自覺之法,為你們說,則不是沙門、梵志,或者是天、是魔、是梵,以及其余的世間之人所能降伏、所能污穢,所能抑制的。

  甚么叫做六處法,為我所自知、自覺,而為你們說的呢?所謂眼處,耳、鼻、舌、身、意等處,就是六處法,是我所自知、自覺,而為你們說的。甚么叫做六界法,為我自知、自覺,而為你們說的呢?所謂地界,水、火、風、空、識等界,叫做六界法,是我所自知、自覺,而為你們說的。

  由于六界和合之故,便從母胎而生。由于六界之故,便有了六處,由于六處,便有了更樂(感觸),由于更樂(觸)之故,便有了覺(領(lǐng)受)。比丘們!如有覺的話,便會知道苦如真(如實而知道這是苦),知道苦之集,知道苦之滅,知道苦之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苦之滅、苦滅之道)。甚么叫做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呢?所謂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和有怨憎之人共聚之苦)、愛別離苦(和恩愛者必須離開之苦)、所求不得苦,略為(要約的說)五盛陰苦(由于五陰之存在而感受之苦),這叫做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甚么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呢?所謂有了此愛之感受,當來會有了樂欲,而共俱求彼彼有(未來有愛、喜、貪俱,彼彼集者,也就是希求出生在此處、彼處,而為有愛)。這叫做知苦集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集)。甚么叫做知苦滅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滅)呢?所謂此愛受,在于當來,有樂欲,共俱,而求彼彼有斷無余(求此處彼處之『有』之斷滅無余存),而為舍、為吐盡、為無欲、為滅、為止、為沒,這叫做知苦滅如真(如實而知道苦的寂滅)。甚么叫做知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苦之滅之道)呢?所謂八支圣道,正見,……乃至正定(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第三十一經(jīng)有八圣道之詳解),是為八圣道,這叫做知苦滅道如真(如實而知道悟之滅之道)。比丘們!當知苦之如真(苦應如實而知,苦應知),應當斷除苦之集(集應斷)。應當作證苦之滅(滅應證),應當修苦之滅之八圣道(道應修)。如果比丘知苦如真(如實而知道一切都是苦),斷除苦之集,苦滅作證(證悟寂滅),修苦滅之道的話,就叫做比丘之一切漏已盡,諸結(jié)已解,能以正智而得苦際(滅盡所有的苦惱)!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十四、羅云經(jīng)第四(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取水器瀉出水。而留一些水,以喻道之少者。將少水盡瀉,以喻盡棄道者。把水器覆著地上,用以喻道之覆者。水器由覆,朝上仰放,則喻道仰(空)者。以這些譬喻教誡羅候羅。如知己作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的話,則道性會漸少而至于空。并用王象入陣戰(zhàn)斗之譬喻。又以人用鏡觀其面之凈,或不凈,喻人也當如是的反省。應觀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時所作三業(yè)之凈不凈,為自,或為他,而后當行則行,當舍則舍。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于王舍城,住在于竹林迦蘭哆園(竹林精舍。迦蘭哆為栗鼠,本為其飼養(yǎng)處。)

  那時,尊者羅云(羅候羅,不毀禁戒,誦讀不懈第一,佛在俗時之子),也游化而住在于王舍城的溫泉休中(位于王舍城的舊址附近,古時有一溫泉精舍)。于是,世尊過夜而至于翌日的平旦之時,著衣持缽,而入于王舍城去行乞食,乞食之事完畢后,到了溫泉林之羅云所住之處。尊者羅云遙見佛陀來臨,即便往迎,而執(zhí)取佛陀的衣缽,為佛敷一坐具,汲水洗佛之足(對長者之禮貌)。佛陀洗足后,就坐在羅云為其敷設(shè)之座。

  于是,世尊即取水器,將水倒瀉,而留少水后,垂問而說:「羅云!你現(xiàn)在看見我執(zhí)取此水器,將水倒瀉,而留一些少水嗎?」羅云說:「看見啊!世尊!」

  佛陀告訴羅云說:「我說那些道行少的人,也是如是,所謂知己妄言(知道此為妄言后,卻又說此妄言),是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的人。羅云!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云!當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說后,又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盡瀉棄其余留之水,然后垂問而說:「羅云!你是否又看見我取此留有少水之器,而將里面的水,統(tǒng)統(tǒng)瀉棄之事嗎?」羅云回答說:「看見了,世尊!」

  佛陀告訴羅云說:「我說他將道盡棄之事,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為妄言后,而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而無慚無愧。羅云!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詫后,又取此空的水器,覆著在于地上后,垂問而說:「羅云!你是否又看見我執(zhí)取此空的水器,覆著在于地上之事嗎?」羅云回答說:「看見了,世尊!」

  佛陀乃告訴羅云說:「我說他之道,會翻覆,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為妄言后,又說妄言,而不羞不悔,而無慚無愧。羅云!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世尊說后,又取此覆水之器,發(fā)令仰已(使它由覆而仰起),然后垂問而說:「羅云!你是否又看見我取此覆水之器,使它起仰之事嗎?」羅云回答說:「看見了,世尊鎮(zhèn)!」

  佛陀告訴羅云說:「我說他之道會仰之事,也是如是。所謂知道此為妄言后,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不慚不愧。羅云!他也是無惡不作的人。因此之故,羅云!當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羅云!猶如國王有大象,入于陣斗時那樣。用前腳、后腳、尾、(胳后頸骨)、脊、脅、項、額、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護其鼻。象師看見后,便作此念:這匹王的大象,猶然如故,而惜其生命。為甚么呢?因為這匹王的大象進入陣斗時,曾用前腳、后腳、尾、、脊、脅、項、額、耳、牙等,一切都皆使用,唯保護牠的鼻之故。羅云!如果王的大象入陣斗時,用前腳、后腳、尾、、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的話,即象師看見后,便會作此念:此王的大象,不再惜其生命了。為甚么呢?因為這匹王的大象入陣斗時,用前腳、后腳、尾、、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之故。羅云!如果王的大象入陣斗時,用前腳。后腳、尾、、脊、脅、項、額、耳、牙,以及鼻等,一切都盡用時,羅云!我說此王的大象入陣斗時,乃無惡不作。像如是的,

  羅云!所謂知道此為妄言,而又說此妄言,而不羞不悔,無慚無愧。羅云!我說他也是無惡不作。因此之故,羅云!應當要作如是而學:不得戲笑妄言。」

  于是,世尊即說偈頌而說:

  人犯一法謂妄言是不畏后世無惡不作

  寧瞰鐵丸其熱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

  若畏于苦不愛念者于隱顯處莫作惡業(yè)

  若不善業(yè)已作今作終不得脫亦無避處

  (人如違犯于一法,所謂:妄言是。由于不怖畏有后世之故,就會無惡不作)。

  (寧可吞噉鐵丸,其熱度有如火燃,也不可以犯戒,而受世人之信施。)

  (如果怖畏苦果,而不愛念的話〔不喜愛苦果〕,則在于隱處、顯處,都不可以作惡業(yè)。)

  (如果對于不善之業(yè),已作,或者今作的話,則終究不能得到解脫,也無可逃避之處。)

  佛陀將偈頌說完后,又問羅云說:「你的意見如何呢?人用鏡子作甚么呢?」尊者羅云回答說:「世尊!是為了欲觀看其顏,要看一看是否潔凈,或不潔凈的。」

  佛陀說:「像如是的,羅云!如果你將作身業(yè)時,就應該觀察那身業(yè):我將作身業(yè),此身業(yè)到底是清凈呢?或不清凈呢?為了自己而為呢?或者為他人而為的呢?羅云!若觀察時,就會知道:我將作身業(yè)。此身業(yè)為凈,或者為自己而為,或者為他人而為。如不善的話,就會與其苦果,而受于苦報。這樣,則,羅云!你就應當舍棄那將作的身業(yè)。羅云!如觀察時則知:我將作身業(yè),此身業(yè)為不凈,或者為

  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善的話,就會與其樂果,而受樂報。這樣,則,羅云!你就應當納受那將作的身業(yè)。

  羅云!你現(xiàn)在如作身業(yè)時,即應觀察此身業(yè):如我現(xiàn)在將作身業(yè)時,此身業(yè)到底是清凈的呢?或者不是清凈的呢?是為了自己而為的呢?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的呢?羅云!如觀察時即知:我現(xiàn)在所作的身業(yè),此身之業(yè)為清凈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不善的話,就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羅云!你應當舍棄此現(xiàn)在所作的身業(yè)。羅云!如觀察時即知:我現(xiàn)在所作的身業(yè),此身業(yè)為不清凈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果為善的話,就會與其樂果,而會受樂報。羅云!你就應當受此現(xiàn)在所作的身業(yè)。

  羅云!如你已作過身業(yè)的話,就觀察其身業(yè):如我已經(jīng)作過的身業(yè)的話,則此身業(yè)已經(jīng)過去,已經(jīng)滅盡變易。是清凈呢?是不清凈呢?是為了自己而作的呢?是為了他人而作的呢?羅云!如觀察時則知:我已作過的身業(yè),那身業(yè)已經(jīng)過去了,已經(jīng)滅盡變易,這身業(yè)為清凈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果不善的話,就會與之以苦果,而受苦報。羅云!妳應當往詣善智識、修習梵行的人之處。就將那已經(jīng)作過的身業(yè),至心發(fā)露表白出來,應該悔過而說,千萬不可覆藏,更應善于持護。羅云!如觀察則知:我已作過的身業(yè),那身業(yè)已經(jīng)過去,已經(jīng)滅盡變易。那身業(yè)為不清凈,或者為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果知道為善,而與其樂果,而受其樂報的話,羅云:你就應該在于晝夜都歡喜,而住于正念正智,口業(yè)也是如是。

  羅云!如果由于過去之行之故,已經(jīng)生意業(yè)的話,就應觀察其意業(yè):如由于過去之行之故,已起意業(yè)。而那意業(yè)到底為清凈呢?為不清凈呢?是為了自己而為的呢?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的呢?羅云!如

  果觀察時,則知:由于過去之行之故,已起意業(yè)。那意業(yè)已經(jīng)過去,已經(jīng)滅盡變易。那意業(yè)為清凈,或者是為自己而為,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而知道為不善而與其苦果,而會受其苦報的話,則羅云!你就應當舍棄那過去的意業(yè)。羅云!如觀察時則知:由于過去之行之故,已經(jīng)起意業(yè),已經(jīng)過去而滅盡變易。那意業(yè)為不清凈,或者是為了自己而為?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知道為善而與其樂果,而受其樂報的話,則,羅云!你就應當納受那過去的意業(yè)。

  羅云!由于未來之行之故,將會生意業(yè)的話,即應觀察那意業(yè)。如果由于未來之行之故,而會生意業(yè)的話,則那個意業(yè)到底是為清凈呢?為不清凈呢?是為了自己而為的呢?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的呢?羅云!如果觀察時則知:由于未來之行之故,當會生意業(yè),那意業(yè)為清凈的;蛘呤菫榱俗约憾鵀,或者為了他人而為,知道為不善而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話,羅云!你就應當舍棄那未來之意業(yè)。羅云!觀察之時,則發(fā)見由于未來之行之故,當會生意業(yè)。那意業(yè)為不凈的,或者是為了自己而為,或者是為了他人而為,而知道為善,而與其樂果,而會受樂報的話,則,羅云!你就應當納受那未來的意業(yè)。

  羅云!由于現(xiàn)在之因之故,現(xiàn)在生起意業(yè)的話,則應觀察此意業(yè)。如由于現(xiàn)在之行之故,現(xiàn)在生起意業(yè)的話,則此意業(yè),到底為凈的呢?為不凈的呢?為了自己而為的呢?或者為了他人而為的呢?羅云!如果觀察之時,則知:由于現(xiàn)在之行之故,現(xiàn)在生起意業(yè)之時,此意業(yè)為凈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知道為不善,而與其苦果,而會受苦報時,則,羅云!你就應當舍棄此現(xiàn)在的意業(yè)。羅云!如果觀察時,由于現(xiàn)在之行之故,現(xiàn)在生起的意業(yè),此意業(yè)為不凈的,或者為了自己而為,或者為了他人而為,如果知道為善,而與其樂果,而會使其受樂報的話,則,羅云!你就應當納受此

  現(xiàn)在的意業(yè)。

  羅云!如果過去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yè)的話,則已觀察而觀察,已清凈而清凈。他的一切,則是此身口意業(yè),已經(jīng)觀察而觀察,已經(jīng)清凈而清凈。羅云!如果未來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yè),應該觀察而觀察,應當清凈而清凈。他的一切,即是此身口意業(yè),應當觀察而觀察,應當清凈而清凈。羅云!如果現(xiàn)在的沙門、梵志,有身口意業(yè)的話,則現(xiàn)在觀察而觀察,現(xiàn)在清凈而清凈。他的一切,則此身口意業(yè),現(xiàn)在觀察而觀察,現(xiàn)在清凈而清凈。羅云!你應當要如是而學:我也應該即于此身口意業(yè),現(xiàn)在應當觀察而觀察,現(xiàn)在應當清凈而清凈!

  于是,世尊又說偈頌而說:

  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羅云善不善法汝應常觀

  知己妄言羅云莫說禿從他活何可妄言

  覆沙門法空無真實謂說妄言不護其口

  故不妄言正覺之子是沙門法羅云當學

  方方豊樂安隱無怖羅云至彼莫為害他

  (有關(guān)于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之事,羅云啊!對于善法,或者是不善之法,你應當常常把它觀察。如知道是妄言后,則,羅云啊!你就不可以說。禿頭的出家人,本來就是從他人的供養(yǎng)而得以生活的,怎樣可以說妄語呢?)

  (會將沙門之法翻覆,空虛而沒有真實之事,就是所謂講說妄言,不防護其口而來的。)

  (因此之故,不說妄言的話,就是正覺之子。此沙門之法,羅云啊!你應當學習!)

  (方方而豊樂,安隱而沒有怖畏,羅云啊!應該學至于此種境地,

  千萬不可以說妄語去害人!)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尊者羅云,以及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十五。思經(jīng)第五(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告比丘:如故意造業(yè),就必受其果報。如不是故意去造業(yè)的話,就不一定會受其果報。業(yè)有身三、口四、意三等十善與十惡之業(yè)。圣弟子應舍十惡業(yè)而成就十善業(yè)。如修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的話,就必得阿那含果以上的果位。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止于舍衛(wèi)國,住在于勝林給孤獨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如果有人故意造業(yè)的話,我就會說他必定會受其果報。或者是現(xiàn)世受報,或者是后世(來世)受報。假如不是故意造業(yè)的話,我就會說他不必受其果報(不一定會受果報)。就中,身故意所作之業(yè),有三種業(yè),是不善之業(yè),而會受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谟兴臉I(yè),意有三業(yè),不善的業(yè),就會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

  (1)甚么叫做身故意所作的有三業(yè),是不善之業(yè),而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呢?第一叫做殺生。極惡飲血(非常的兇惡,其手掌都被血所涂),其欲傷害眾生,并不慈愍眾生,乃至蜫蟲之類也一樣的遭其傷殺。第二叫做不與取。著于他人的財物,而用偷盜的方法去取為己物。第三叫做邪淫。那位女人或者有被其父所保護監(jiān)督,或者有母親可監(jiān)護,或者父母共同監(jiān)護,或者被姊妹所保護,或者被兄弟所護持,或者人婦之父母所保護,或者是他人的婦女,如犯她,就會有被鞭罰的恐怖的婦女,和有實名的假賃。乃至用華鬘卷飾的婦女,而侵犯這些任何一種的婦女(均為邪淫)。以上叫做身故意而作的三業(yè),是不善之業(yè),而會與其苦果,而受苦報的。

  (2)甚么叫做口故意而作的四業(yè),是不善之業(yè)。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呢?第一叫做妄言(妄語)。他或者在眾人當中,或者在其眷屬當中,或者是王家,如叫他而問他:你如知道的話,便說出來。他卻不知而說知,知道的卻說不知道,不看見過的卻說他看見過,見到的卻說不見過。為了自已,或為了掩護他人,或為了財物,知已妄言(知道所講的為妄言,而故意說此妄言)。第二叫做兩舌。欲離間他人,聽到此人之語,而去對男一人說,是欲破壞此人,聽到那個人之語。而對此人說,都是欲破壞那個人。人家和合,卻欲使其分離,對于分離的人,又欲再使其分離,而結(jié)群集黨,喜樂于群黨,稱說群黨。第三叫做粗言(惡口)。他如有話說,其辭氣則粗獷,惡聲而逆人的耳朵,是眾人所不喜歡聽,眾人所不愛聽之語,會使他人苦惱,使人不得安定,就是說此種語是。第四叫做綺語:他作不是應說之時之說,不是真實之說,作沒有義之說,非法之說,不止息(非律儀)之說。又再稱嘆不止息之事。違背應時而作不善之教言,也不是善于訶責人。這叫做口之故意所作的四種業(yè),是不善之業(yè),而會與其苦果,而受其苦報的。

  (3)甚么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三業(yè),為不善,而會與其苦果,而會受苦報呢?第一叫做貪。伺見他人的財物,以及諸生活所需之具,都

  常伺求望,欲使其為我自己所得。第二叫做嫉恚。心內(nèi)懷著憎嫉,而作此念:那些眾生,應殺害,應帶縛,應收押,應免除,應逐擯而出,就是欲使他人受無量之苦。第三叫做邪見。所見的都是巔倒是非。都作如是之見、如是之說:世間并沒有所謂布施,也沒有齋戒,沒有呪說,沒有善惡業(yè),沒有善惡業(yè)之報,沒有此世與彼世(死后之轉(zhuǎn)生的世間),無父無母。世間并沒有真人往生至于善處,也沒有善去、善向于此世與彼世(他世);也沒有所謂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游止于其境地的。這叫做意之故意所作之三業(yè)。是不善而會與其苦果,而會受其苦報的。

  多聞的圣弟子,應該舍棄身之不善之業(yè),要修身的善業(yè)。也應舍棄口與意之不善之業(yè),而修口意之善業(yè)。那些多聞的圣弟子,像如是的具足精進戒德,成就其身的凈業(yè),成就口與意之凈業(yè),而離開瞋恚,離開邪諍,除去睡眠,而沒有掉舉(沒有精神昂奮,不得安靜),沒有貢高,而斷疑、度慢,而正念正智,沒有愚癡。其心和慈俱,而遍滿于一方,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遍滿于二、三、四方,四維與上下,普用于一切,其心都與慈俱。而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極為廣而甚為大。這樣的無量之善修,而遍滿于一切世間,而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作此念:我本來的此心量少(狹),而不善修。我現(xiàn)在此心,為無量,而善修。多聞的圣弟子,其心就是如此的無量而善修。如果本來被惡智識所惑,而為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業(yè)的話,他就不能再跟之而去,不能再穢污他,不會再相隨于他。」

  佛陀并垂問而說:「如果有幼小的童男、童女一出生后,其性便能行持慈心解脫的話,則在于后時,這種人的身口意是否會再作不善之業(yè)嗎?」比丘們回答說:「弗也!世尊!」佛陀同時為他們加以解釋其原因而說:「為甚么呢?因為自不作惡業(yè)的話,則惡業(yè)有甚么因由

  可以產(chǎn)生呢?因此,不論是在家,是出家,是男、是女,都應當常于勤修慈心解脫。如果那些在家、出家的男女,都修習慈心解脫的話,就不會持此身往生而至于他世,唯隨著其心,而離開這里。比丘應作此念:我本來為放逸,而作不善之業(yè),這一切的一切,可在于現(xiàn)在受報,終不在于后世而受。如果像如是而行慈心解脫,而無量,而善修的話,必定會得阿那含(不還果,三果阿羅漢),或者又會上得(向上得。所謂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是)。像如是的,悲和喜之心,與舍都俱(連上之慈。為之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而無量善修,而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乃作此念:我本來心量很少(狹),并不善修,而我現(xiàn)在的此心,乃為無量善修。多聞的圣弟子們,其應如是的無量善修。如果本來由于惡知識,而為放逸之行,而作不善之業(yè),然而他不能再將其引誘而去,已經(jīng)不能再穢污他,不再會相隨他!狗鹜硬⒋箚柖f:「如果有幼少的童男、童女,出生以來便能行舍心解脫。這種人在于后時,其身口意是否又會一再的作不善之業(yè)嗎?」比丘們回答說:「不也!世尊!」

  佛陀同時也解釋其原因而說:「為甚么呢?因為自己不作惡業(yè),惡業(yè)會從甚么地方生起呢?(無由得生起)。因此之故,不管是男,是女,是在家。是出家,都應常于勤修舍心解脫。如果那些男女、在家、出家的人,如修舍心解脫的話,就不持此身,而往生于他世,唯會隨心而離開這里。比丘們!應作此念:我本來由于放逸,而作的不善之業(yè),這一切的一切,現(xiàn)在可以受報,終不會遺留至于后世。如有像如是的行持舍心解脫,而無量,而善修的話,必定會得阿那含果(不還果);蛘哂謺系(得阿那含以上之果,如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是)!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那些諸比丘們,聽佛所說后,都歡喜奉行!

  十六、伽藍經(jīng)第六(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游化在于羇舍子村的伽藍,伽藍人聽佛的盛名,多來見佛。佛為之說法而說:凡夫由貪瞋癡,因習本有,心不厭足,故作十惡業(yè)。圣弟子則當離十惡,而行十善,而修四無量心,得四安隱的住處。聽佛說后,大家都皈依三寶。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在于伽藍園(伽藍族人之園,位于拘薩羅國中),和諸大比丘眾,都俱在,而俱至于羇舍子(村),而住于羇舍子村的村北之尸攝惒(譯為堅實,為樹名)林中。

  那時,羇舍子村的伽藍人,聽聞沙門瞿曇,這位釋種之子,舍棄其釋氏之宗族(釋迦種族),而出家學道,游化在于伽藍園,和大比丘眾一同來到此羇舍子,現(xiàn)在正住在于羇舍子村的村北,尸攝惒林里面。那位沙門瞿曇有很大的名稱,乃周聞于十方。沙門瞿曇為如來、無所著(應供)、等正覺(正徧知)、明行成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號為佛,為眾佑(世尊)。他對于此世間的天,以及魔、梵、沙門、梵志們,由人而至于天,都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如有所說法時,則初也善,中也善,竟(后)也善(從頭到尾都是善言善語)。

  有義、有文,而具足清凈,而顯現(xiàn)梵行。如果看到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時,能尊重禮拜。供養(yǎng)承事的話,就能快得善利。因此,我們應該共往去拜見沙門瞿曇,去禮事供養(yǎng)他。

  羇舍子村的伽藍族人聽后,都各和自己相等類的眷屬相隨,而從羇舍子村出發(fā),向北而行至于尸攝惒林內(nèi),都欲拜見世尊,都欲禮事供養(yǎng)世尊。大家往詣佛處后,那些伽藍族人,有的則稽首佛足,然后乃退坐在一邊。有的則向佛行問訊禮,然后退坐在一邊。有的則又手(合掌)向佛,然后退坐在一邊。有的則遙見佛后,就默然而坐在于一邊。那個時候,諸伽藍族人各坐定后,佛陀就為他們說法,而勸發(fā)他們的菩提心,使他們渴仰而成就歡喜。佛陀以無量的方便,為他們說法,勸發(fā)他們,使他們渴仰,而成就歡喜后,就默然而住。

  這時,伽藍族人,在佛陀為他們說法,勸發(fā)渴仰,成就歡喜后,就各從座起,偏袒他們所著之衣(偏袒右肩),都叉手向佛,白世尊說:「瞿曇!有一種沙門梵志,來詣伽藍園,但是卻自己稱嘆自己之所知所見,而呰毀他人的所知所見。瞿曇!又有一種沙門梵志來詣伽藍園,也自己稱嘆自己之所知所見,而呰毀他人的所知所見。瞿曇!我們聽后,便生疑惑。這些沙門梵志到底是那一種人為實在?那一種人為虛妄呢?」

  世尊告訴他們說:「伽藍族的人們!你們不可生起疑惑,為甚么呢?因為有疑惑便會生猶豫。伽藍族們!你們自己并沒有凈智,才會疑惑為有后世呢?沒有后世呢?伽藍族的人們!你們也是由于沒有凈智,而疑惑所作的為有罪嗎?所作的為無罪嗎?伽藍族們!應當要知道!諸業(yè)有三種的因習本有。那三種呢?伽藍族的人們!所謂貪,就是諸業(yè)的因習本有。伽藍族的人們!如果有貪的話,就會被貪所覆蓋,內(nèi)心就不會厭足,或者會殺生,或者不與而去偷取,或者會行邪

  淫,或者知道而說妄言,或者會飲酒亂性。伽藍族的人們!愚癡的人為愚癡所覆蓋,內(nèi)心就不厭足,或者會殺生,或者會不與而取,或者會行邪淫,或者知道而說妄言,或者會飲酒亂性。

  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乃離開殺生,斷除殺生,都棄舍刀杖,有慚有愧,有慈悲心,而會饒益一切,乃至蜫蟲之類。他對于殺生的問題,已凈除其心。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乃離開不與而偷取之事。已斷不與而偷取之事,人家給與他,才會去取,樂于他人給與才會去取之事。都常好布施,歡喜而不悋惜,不希望人家之報答。他對于不與而偷取(偷盜)之事,已經(jīng)凈除其心(作徹底的解決,永不會犯)。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乃離開非梵行,已斷滅非梵行,都勤修梵行,精勤而妙行,清凈而無垢穢,而離欲斷淫。他對于非梵行,都凈除其心。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乃離開妄言,斷除妄言,所說的都是真諦之言,都喜樂真諦,安住于真諦而不移動,一切都可信,并不會欺誑世間。他對于妄言,已凈除其心的了。

  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乃離開兩舌,斷除兩舌,行不兩舌之言,不會破壞他人。不會聽此而對彼說,而欲破壞此人。不會聽彼,而向此說,而欲破壞彼人。如欲離的,就使其和合,和合的話,就會歡喜。不會造群結(jié)黨,不喜樂群黨,不稱嘆群黨,他對于兩舌之事,已凈除其心。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乃離開粗言,斯除粗言。如果有所言,其辭氣為粗獷,為惡聲逆耳之言,是眾所不喜,眾所不愛,會使他人苦惱,使人不得安定的事,都已斷除如此之言。如果有所言說的,都是清和柔潤,都是順耳入心,可喜可愛,使他人能安樂,言聲具了,而不使人怖畏,都能使他人得到安定,都說如是之語:他對于粗言,已凈除其心了。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乃離開綺語,斷除綺語,都是適時而說,說真實之說,說合于法之說,合于義之說,止息之說(合于律之說)。都喜樂止息之說。事,都順于時,而得宜,都是善教善訶。他對于綺語,已經(jīng)凈除其心了。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都離開貪伺(離開貪欲伺求他人的一切),斷除貪伺,心不懷諍?匆娝说呢斘,以及諸生活之具,都不起貪伺,不會欲使其被我所得。他對于貪伺之事,已經(jīng)凈除其心了。

  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都離開瞋恚,斷除瞋恚,有慚有愧,有慈悲心,而饒益一切的眾生,乃至于蜫蟲之類。他們對于瞋恚,已凈除其心。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都離開邪見,斷除邪見,行持正見而不類倒,如是而見。如是而說:有布施,有齋食的功德,也有咒說的功德,并有善惡業(yè)的果報。有此世間,也有他世間,有父有母之實存,世間有真人往生而至于善處,都善去、善向于此世。他世。都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他們對于邪見,已凈除其心。

  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已成就身的凈業(yè),成就口、意的凈業(yè),離開瞋恚,離開其諍,除去睡眠,沒有掉舉、貢高,而斷疑惑、度憍慢,正念正智,而沒有愚癡。其心已與慈俱,而遍滿于一方,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推進而遍滿于二三四方,四維上下,而普周于一切,其心已與慈俱,而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極為廣大而無量的善修,而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像如是的,其心與悲、喜俱,其心與舍俱,都同樣,都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極為廣大而無量的善修,遍滿于一切世間,成就而游止于其境界。

  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其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

  諍,便得四種安隱的住處。那四種呢?有此世間與他世間,有善惡業(yè)的果報。我得此正見相應之業(yè),而受持具足,身壞命終之后,必定往生而至于善處,也就是會轉(zhuǎn)生于天上界。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其人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這叫做得第一種之安穩(wěn)住處。

  又次,伽藍族的人們!如人說沒有此世,沒有他世,沒有善惡之報等事。雖然如是,但是我乃在于現(xiàn)法中,并不是由于此故,而會被人所毀,唯為有正智的人所稱譽,有精進之人,有正見的人,也會說其為有(他們有如實而知,如實而見的智慧,故知道有善惡業(yè)報)。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其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這叫做得第二種的安隱的住處。

  又次,伽藍族的人們!如果有所作業(yè)時,必定不會作惡業(yè),我已不會念惡。為甚么呢?因為自己不作惡業(yè),苦報會從那里生出來呢?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其心已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這叫做得第三種的安隱的住處。

  又次,伽藍族的人們!如果有所作業(yè)時,必定不會作惡業(yè),我已不犯世間之怖畏與不怖畏,都常當慈愍一切世間,我的心不會與眾生共諍,沒有濁而歡悅。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們,其心已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這叫做得第四種之安隱的住處。像如是的,伽藍族的人們!多聞的圣弟子,其心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這叫做得四種安隱的住處!

  伽藍族的人們仰白世尊說:「是的!瞿曇!多聞的圣弟子之心,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而得四種安隱的住處。那四種呢?

  (1)認為有此世與他世,有善惡的業(yè)報,我得此正見相應之業(yè),都受持具足,身壞命終之后,必定會往生而至于善處,也就是往生于天上。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其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叫做第一種安隱的住處。

  (2)又次,瞿曇!如有人認為無此世與他世,和沒有善惡的業(yè)報,而我乃在于現(xiàn)法當中,并不會由于此種論說而被其所毀,我乃唯為有正智的人所稱譽,那些精進之人,正見的人都說其為有的。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其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叫做得第二種安隱的住處。

  (3)又次,瞿曇!如有所作時,必定不會作惡業(yè),我已不會念惡。為甚么呢?因為自己不作惡業(yè),苦報怎么會生出來呢?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其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叫做得第三種安隱的住處。

  (4)又次,瞿曇!如果有所作時,必定不會作惡業(yè),我不犯世間的恐畏,和不怖畏等事。都常當慈愍一切的世間,我的心不會與眾生共諍,已無濁,而歡悅。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其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叫做得第四種安隱的住處。像如是的,瞿曇!多聞的圣弟子,其心無結(jié)無怨,無恚無諍,叫做得四種安隱的住處。瞿曇!我已知道了,善逝!我已了解了。世尊!我們盡形壽自皈依佛、法,和比丘眾,唯愿世尊授受我們?yōu)閮?yōu)婆塞!從今天起,終身自皈依三寶,乃至命盡!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一切伽藍族的人,和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十七、伽彌尼經(jīng)第七(初一日誦)

  大意:本經(jīng)敘述佛陀為伽彌尼天子講說黑白的果報。如行不善業(yè)的人,為之黑,而有黑報,身壞命終之后,自然會趣下,必至于惡處。如行十善業(yè)的人,就為之白,而有白報,命終之后,自然會升上,必至于善處。并以石、油之一沉一浮來譬喻。又說八支圣道為圍觀、升進、善處之道。

  結(jié)集者的我們,都像如是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游化在于那難陀園(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國內(nèi),王舍城之北),住在于墻村的林。

  那時,阿私羅天,有子,名叫伽彌尼。其色像為巍巍而光耀煒曄。在夜間,將向于旦時(后夜),往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邊。

  阿私羅天之子伽彌尼白佛而說:「世尊!梵志們!自我貢高。奉事于若干的天神。曾經(jīng)說:如果眾生命終的話,他必定能使其自在的往來于善處,而轉(zhuǎn)生于天上界。世尊為法之主,唯愿世尊您,能使臨終的眾生,都得往生而至于天中!」

  世尊告訴他說:「伽彌尼!我現(xiàn)在問你,你就隨你所了解的來回答我。伽彌尼!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村邑里,不管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懈怠而不精進,所行所作的為惡法,而成就十種不善之業(yè)道。所謂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這種人如果命終之時,若有眾人來到其處,各人都叉手(合掌),向他稱嘆而求索,而作如是之語說:『你們這些男女們!都懈怠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的業(yè)道,所謂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你

  們因此、緣此(由于這種因緣),身壞命終之后,必定會往生而至于善處,乃會往生于天上界!幌袢缡堑,伽彌尼!那些男女們,懈怠不精進,而行惡法,而成就十種不善的業(yè)道,所謂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這樣的人是否會為眾人各各叉手(合掌),向他稱嘆求索,而說他們因此、緣此(由于此因緣),身壞命終之后,會得轉(zhuǎn)生而至于善處,而生在天上界嗎?」伽彌尼回答說:「不也!世尊!」

  世尊稱嘆說:「善哉!伽彌尼!為甚么呢?那些男女們,懈怠不精進,而行惡法,成就十種不善的業(yè)道,所謂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像這些人如果說會被眾人各各叉手向其稱嘆求索,而說因此、緣此(由于此因緣),身壞命終之后,得以往生至于善處,乃會生到天上界,是不會有的事。伽彌尼:猶如離開此村不遠之處,有深的水淵,在那邊有人用大而重的石頭,擲著于水中,若眾人來,各各都叉手,向它稱嘆求索,而作如是之語:『愿石頭浮出』。伽彌尼!你的意見如何呢?此大而重的石頭,是否為眾人各各叉手向其稱嘆求索,而因此、緣此(由于此因緣),當會浮出來嗎?」伽彌尼回答說:「不也!世尊!」

  佛陀垂告而說:「像如是的,伽彌尼!那些男女們,懈怠而不精進,而行惡法,而成就十種不善的業(yè)道,所謂殺生、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若為眾人各各叉手而向其稱嘆求索而說:因此。緣此(由此因緣),身壞命終之后,得以往生而至于善處,而生于天上界,是不會有的事。為甚么呢?因為所謂此十種不善的業(yè)道,乃為是黑的(惡業(yè)),是會有黑報(惡報),自然是轉(zhuǎn)趣于下地,必定會至于惡處的。

  伽彌尼!你的意見如何呢?如村邑中,或者有男、女,都精進勤修,而行妙法,成就十善的業(yè)道,所謂離殺生、斷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言,……乃至離邪見、斷邪見,而得正見。這些人命終之時,如眾人來,各各叉手,而向他們稱嘆求索,而作如是之語說:『你們這些男女們!都精進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業(yè)道,而離殺生、斷殺生、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斷除邪見,而得正見。你們因此、緣此(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后,當至于惡處,會生于地獄之中。』伽彌尼!你的意見如何呢?那些男女們,精進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業(yè)道,離開殺生、斷除殺生、離開不與取、離開邪淫、離開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斷除邪見而得正見。像這類人,是否為眾人各各叉手而向其稱嘆求索中因此、緣此(由此因緣),身壞命終之后,會得轉(zhuǎn)生而至于惡處,而生于地獄之中嗎?」伽彌尼回答說:「不也!世尊!」

  世尊稱嘆而說:「善哉!伽彌尼!為甚么呢?伽彌尼!那些善男信女人等,精進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業(yè)道,而離殺、斷殺、離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言,……乃至離開邪見,斷除邪見,而得正見。這種人若為眾人各各叉手,向其稱嘆求索,因此、緣此(由于此因緣),其身壞命終之后,說他會得往生于惡處,生在于地獄中,是不會有此道理的。為甚么呢?伽彌尼!因為此十善業(yè)道,乃為是白,而有白報,自然的會升上,會必至于善處。伽彌尼!猶如離開此村邑不遠之處,有很深的水淵。在那里有人用裝酥油之瓶投入在水中而破碎,其滓瓦即沉下,而酥油印浮起來那樣。

  像如是的,伽彌尼!那些男女們,精進勤修,而行妙法,而成就十善業(yè)道,而離開殺生,斷除殺生,離開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離開都見,斷除邪見,而得正見。他在于命終之時,所謂粗色之身,四大種所造成,而從父母所生,依靠衣食所長養(yǎng),須坐臥按摩,以及澡浴、強忍等,才得以維持,是會破壞之法,也是會滅盡之法,終歸是離散之法。在他命終之后,或者被烏鳥所啄,或者被虎狼所食,或者是燒,或者是埋,終歸都盡為粉塵。然而他的心、意、識,常為正信所熏陶,被精進、多聞、布施、智慧所熏習,他乃因此、緣此(由此因緣),自然會升上,會往生于善處。伽彌尼!那些殺生的人,如果欲離開殺生,斷除殺生的話,乃有園觀之道(向上之道)、升進之道、善處之道。伽彌尼!不與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見的人,如欲離邪見,而得正見的話,乃有了園觀(向上)之道、升進之道、善處之道。伽彌尼!又有園觀之道(向上之道)、升進之道、善處之道。伽彌尼!甚么叫做又有園觀之道、升進之道、善處之道呢?所謂八支圣道,也就是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圣道。伽彌尼!這叫做又有園觀之道、升進之道、善處之道!

  佛陀所說的就是如是,伽彌尼!和諸比丘們,聽佛所說,都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jīng)卷第三完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