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云大師在香港一年一度的「佛學講座」于紅磡體育館連續(xù)舉行三天。講座圓滿后,大師又應香港理工學院院長潘宗光先生之邀請,于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間七點三十分,到該校的李嘉誠樓與智度會的學員舉行座談。

  智度會是由潘宗光校長所發(fā)起,成員包括該校的學者教授,及工商界的菁英,大家有志一同研習佛法,因此定期聚會。當他們得知星云大師蒞港講演,特別把握機會,邀請大師開示。大師透過座談方式,與聽眾之間上下交流,許多嚴肅、難懂的話題,如「往生凈土」、「業(yè)報輪回」、「不二法門」、「居家修行」等,經過大師幽默智慧的舉喻說譬,一下變得輕松有趣。全場就在你問我回答、我說你會意之下,不時傳出掌聲與笑聲,前后歷時二個鐘頭,欲罷不能。

當天的問答記錄:

  時間: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間七時-九時

  地點:香港理工學院李嘉誠樓

  主持人:星云大師

  粵語翻譯:覺梵法師

  對象:香港理工學院院長潘宗光、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智度會學員

  一、

  請問大師,信仰人間佛教的人,對凈土有什么看法?

  答:佛教在中國,有大乘八宗。當中,重視修行的有禪宗、凈土宗、密宗和律宗四個宗派;偏重學理的也有四個宗派,即華嚴宗、天臺宗、唯識宗、三論宗。

  人間佛教沒有宗派,人間佛教就是佛陀本來的教示;佛陀本來的教化就是人間佛教。佛陀當初說法四十九年,他不是對鬼神傳教,也沒有對畜生、地獄說法,完全是針對人間而說;對人所說的佛法,當然叫做「人間佛教」。

  一般說凈土,要大家往生凈土。談到凈土,不管極樂凈土、華嚴凈土、彌陀凈土,乃至各宗各派所主張的凈土,都是佛陀所說,這話一點也沒錯。不過現在如果反問大家一個問題,佛陀現在究竟到哪個世界,或者哪個凈土去了呢?阿彌陀佛有住在極樂凈土嗎?到底他現在在哪里呢?你們會說:他當然在凈土里!

  其實,凈土不一定只有阿彌陀佛才有凈土,每一個人的心如果是清凈的,每一個人都有凈土。只是在佛教里講「凈土」,在基督教則講「天堂」。

  也許有人會比較,天堂和凈土有什么不同?甚至在凈土當中,也有華嚴凈土、琉璃凈土、極樂凈土、唯心凈土、兜率凈土、自性清凈的凈土、五乘共法的凈土、大乘不共的凈土,以及有余涅槃的凈土、無余涅槃的凈土,乃至人間凈土等,在這么多的凈土當中,哪個最殊勝?

  所謂「佛佛道同」,在很多的經典里,如《藥師經》說:若有人稱念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一樣可以往生極樂凈土。這個道理就如同在香港大學念書,可以到香港的政府單位任職,在中文大學、理工大學讀書,一樣也可以進入政府單位做事。所以佛教徒不必一定要計較這個凈土、那個凈土,只要你修行的功夫到達一定的程度,你要往生哪個凈土,就可以到哪個凈土去。

  也常有人問:凈土和地獄究竟在哪里?當然,凈土在凈土的地方,地獄在地獄的地方,這是第一種說法。第二種,所謂凈土、天堂、地獄、畜生,都在人間里。如果我們到市場去買菜,看到那些雞鴨魚肉,穿腸破肚,勾的、掛的、倒吊的,那不就是地獄里的刀山劍樹、油鍋地獄嗎?反之,住在豪宅華屋里的人,享受物質上的冷氣、冰箱等等的富樂,那不就像是在天堂凈土一樣嗎?所以,地獄、凈土就在人間,在人間就可以看得到。

  其實,要知道凈土、地獄在哪里?第三種說法是:就在我們的心里。我們每個人的心,一天當中,時而天堂,時而地獄。例如,早上起床,心里面無憂無慮,到公園去運動、慢跑、享受新鮮空氣,這不就是人間天堂嗎?但是,回到家里,往飯桌上一坐,「有甚么好吃的嗎」?生起貪欲的心,那就是餓鬼的心。假如吃的東西不合口味,筷子一摜,碗一推,生氣了;瞋恨心,那不就是地獄嗎?有時還要罵人、打人;愚癡,這不就像畜生的行為一樣嗎?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心里時而天堂,時而地獄、餓鬼、畜生?梢哉f,在一天二六時中,天堂、地獄不曉得來回多少次。

  甚至天臺宗主張「一念三千」,十法界都在我們的一心之中。

  總之,我們的心生起了一念的清凈心、慈悲心、喜舍心,那就是凈土;如果你貪瞋、惡毒、邪見,那就是地獄。如此說來,我們不是每天都在善惡、是非、好壞當中來來去去嗎?所以「人間佛教」是包括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凡是佛陀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套用佛陀的話來說:離開了人間,離開了眾生,哪里還有什么佛道可求呢?

  人間佛教也不是哪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既不是六祖大師,也不是太虛大師的佛教,基本上應該把人間佛教回歸到佛陀的本懷去。人間佛教在現在這個時代里,很能適應現代人的根機,因為過去所弘揚的佛法,可以說有了偏差。過去多數的人都是宣揚出家的佛教,例如叫人要看破世間、要放下一切,又說「夫妻不是冤家不聚頭」、「兒女都是討債鬼」、「黃金是毒蛇」等等。這種論調對出家人來說可以,但是對在家人而言,如果這一切統統不可以擁有,那不是不要生活、不要過日子了嗎?離開了妻子、兒女,離開了金錢、名利、富樂,這樣的人生活著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現在所謂「人間佛教」,意思就是要我們對佛陀的信仰和崇拜之外,應該從對佛菩薩或對神明的依賴,進而要來關懷社會眾生,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應該從關懷人間做起,現在如果不推行人間佛教,不從事有利人間的事業(yè),每天光是念佛,每個人到了佛堂里,只是拜佛、念佛,你們肯嗎?所以佛教不能只重視念佛、拜佛,否則會失去度眾的功能。

  佛教旨在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首先要順應眾生的根機與需要。例如,你不喜歡念佛,那就禪坐;你不習慣禪坐,可以拜佛;你不要拜佛,也沒有關系,你來吃素菜;你說素菜我也吃不習慣,沒關系,我們可以談禪論道,講說佛法,甚至也可以來唱梵唄、聽音樂。乃至你不信佛也沒有關系,你可以行佛,替佛教動員社會大眾一起來行佛做善事。

  所以,現在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依大家的根機需要而設,是多元化、多功能,隨你適合哪一種法門,就順應你;能夠實踐佛陀「觀機逗教」的佛教,這就是人間佛教,就能建設人間凈土。

  二、

  信仰佛教的人相信有輪回的存在,可以投胎轉世,所以要精進修行,以免將來淪落三惡道,而能投生善道。請問大師:如果不信佛教的人,他們有沒有輪回?如何證明輪回的存在?

  答:相信輪回,對自己比較有利;不相信輪回,就表示我們沒有未來,這是很可悲的事。我們每個人現在所以甘愿辛苦,就是因為我們相信生命有輪回,所以都有一個未來的希望。

  輪回就是「因果」的循環(huán),「因」會成為「果」,「果」又成為「因」,因果循環(huán),就是輪回。就如時辰鐘從一走到十二,他不會停擺,而會再從一開始,一直走,走到十二,如此周而復始,這就叫做「輪回」。

  一般的宗教,講到人生,若問:人從哪里來?回答都是直線的──從這里到那里,都是有始有終的。佛教講因果輪回,它是圓形的,是無始無終的。例如,人有生老病死,死了也不必怕,死了又會再生;生了也不要太歡喜,生了還會死去!

  一粒種子,把它埋到泥土里,遇因緣就會開花結果,這就是「因緣果報」。所以,我們現在講因果,講輪回,這當中「緣」很重要。也就是說,不管我們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這當中還會受到「緣」的影響,這就是「因、緣、果」的關系。

  人為什么要喝水?因為口渴;口渴,喝了水以后會有什么結果呢?喝水就不再口渴了,這就是因果輪回。

  宇宙之間,不管你信不信輪回,都不是問題;因果輪回,這是一個必然而真實的現象,這個現象合乎真理。真理,就是要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例如,輪回,并非男人有輪回,女人就沒有輪回;不管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大家都在輪回之中;不管你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大家都要輪回,所以它有普遍性、平等性、必然性,這就是真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因果輪回的思想。世界有成住壞空的輪轉,時間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生有生老病死的階段,這一切都是輪回。

  人吃了青菜五谷,排泄成為肥料;肥料再滋潤草木,又供人所需。人喂食豬羊,豬羊又供人食用,彼此輪回。水被太陽蒸發(fā)為蒸氣,遇冷凝結致雨;花果枯萎成為種子,經過播種又再開花結果。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哪里去呢?還是有再回來的時刻。

  輪回是圓的,輪回是希望。輪回可以有好的未來,可是也有不幸的降臨,例如現在的政黨輪替,家族的興亡,在在都說明了現世的輪回。

  世間上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都是各有前因莫羨人。富貴不過三代,帝王朝代很少超過千年的;所謂:「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傷他人,看看輪到我。」因為輪回,知道有因果;因為輪回,可以看出無常

  火車的車輪輾轉不停,這是向前;輪船的輪機,不但向前,還可以左右。吾人因為起惑、造業(yè)、受苦;「惑業(yè)苦」的框框一直緊緊的束縛住人生。在這生死輪回中流轉,雖不畏于滅亡,但終難免有輪回之苦!

  有一首四句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惯@就是輪回的最好說明。

  三、

  請大師開示,何謂「不二法門」?

  答:「不二法門」是出自《維摩經》,是維摩居士和許多菩薩、羅漢們論道的公案。

  在《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記載,有一天,維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往探病。雙方幾番對答后,突然話鋒一轉,維摩詰問道:「諸位!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說吧!」

  一時有三十一位菩薩,先后各就所見,一一回答這個問題。最后沒有人再發(fā)言了,維摩詰于是問文殊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

  文殊菩薩回答:「照我的見解,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這才是入不二法門。」意思是說,一實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較、歸納、演繹等方法去揣度探尋,必須直觀體驗,向內發(fā)掘,能夠這樣實踐,才能夠進入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說后,反問維摩詰說:「現在換我來請問你,菩薩是怎樣進入不二法門的?」此時維摩詰默然無對,眾皆愕然,唯獨文殊菩薩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奧秘,乃贊嘆地向大家說道:「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

  意思是說,不二法門離言絕相,如何用語言表達?如果可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門了。所以維摩詰的「默然」,意味著無上妙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文詮,超越這些有形的障礙,直探本源,這才是菩薩的入不二法門。

  在現實生活里,我們如何實踐「不二法門」?所謂「不二」,生和死是二個嗎?從不二法門來看,生死是一個;生了必定要死,死了還會再生,生死是一體不二的。有和無是二個嗎?其實有、無也是一個。一個茶杯,裝了一杯水,這是有,大家看得到。但是大家所看到的茶杯是假相。茶杯是紙漿做的,紙漿取自木材,木材來自大樹,大樹要集合宇宙間的陽光、空氣、水份、泥土等因緣才能成長。所以,宇宙之間其實只有一個,叫做「緣起」──有因緣才能生起,沒有因緣,連世界都沒有。因緣,就是真理,就是不二。

  我們看到大海里的水,一遇到刮風就起波浪;水和波浪看似二個,實際上是一個,水是波浪,波浪即是水。耳環(huán)、手鐲、項鏈、金表,都是黃金所做的,黃金本體是一,但是做成各種飾物,就有各種不同的假相。

  張小姐、李小妹、王先生、趙女士……,在不二法門中,只有一個心,沒有那么多分別。我愛你,愿意為你而死;我恨你,希望你即刻就死。愛和恨是因為我們的分別心而造成巨大的偏差,但是在真理里,無愛無恨,法界平等,都是一樣,這就是不二法門。

  中國文化講究禮義廉恥,重視精神本體的價值,香港理工學院接受西方的思潮,發(fā)展物理、化工等應用科學。其實體和用要結合,體用是一而不二,不是分開的。乃至世間、出世間也是不二,煩惱和涅槃也是不二,有和無也是不二。有的未嘗有,無也不是無,所謂「空中生妙有」,要「無」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虛空不空,如何容納森羅萬象?所以,要從「空」里面才能顯現勝義的「有」,我們要把「空」「有」的兩頭截斷,把它歸于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這才是真正的真理。

  何謂「不二法門」?維摩詰的「一默一聲雷」!這就是不二法門。所謂「不二」,這是佛法上的出世法,佛法講「煩惱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澀的鳳梨、柿子,經過和風的吹拂,陽光的照耀,就能成熟而變成滋味甜美的水果,可見酸即是甜,甜離不開酸。所以「煩惱即菩提」,這是出世法。

  出世法看世間,是從理上來解悟,但是在還沒有覺悟的時候,不可以在理上廢事。我們可以用理來解事,可以因事而明理,能夠「理事圓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吾人若能將「不二法門」的哲學應用在生活上,自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

  四、

  有時聽聞佛法,覺得道理非常好,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境界的時候,卻派不上用場,請教大師,怎么辦才好?

  答:佛教講「說時似悟,對境生迷」。有時候自己想要這樣、想要那樣,但是境界一來,就無法自主。所以平常講修行,就是要慢慢的增加自己的力量,要能說得到,就一定要做得到。

  修行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件事情。衣服破了,要修補一下;家俱壞了,要修理一下;頭發(fā)亂了,要修整一下;指甲長了,要修剪一下。不管日用、儀容,都需要修理、修補、修飾、修正。乃至鍋碗壞了,也要修鍋補碗;鞋襪壞了,也要修鞋補襪;人的行為有了偏差、過失的時候,更需要修行。

  修行,就是修正行為。修行不一定要到深山里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觀鼻、鼻觀心地自我獨居;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誦經、持咒、念佛、參禪。如果天天誦經拜佛,卻是滿心的貪瞋愚癡、自私執(zhí)著;不如法的修行,如何會有如法的結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修行,也能修心,內外一如,所謂「誠于中,形于外」,則必能凡事皆辦,凡修必成。

  不管修行或修心,應該從生活里確實來修。食衣住行、行住坐臥之間,乃至做人處事、交友往來、舉心動念、晨昏日夜,都可以修行。例如:穿著衣服,莊嚴整齊固然需要,但是破舊敗壞,只要清潔淡雅,也無不好,這就是穿衣的修行。飲食三餐,美味可口,人之所欲;所謂粗茶淡飯,也覺得別有滋味,這就是飲食的修行。居住房屋,深宅大院,固然很好;簡陋小屋,也如天堂,這就是居住的修行。出門有汽車代步,快速敏捷;無車無船,也能安步當車,這就是行走的修行。

  做事勤勞負責,求全求成;做人誠實正直,求真求圓,這都是修行。凡是交往,情真意切;凡是接物,至誠懇切,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其他諸如經商的人,將本求利,貨真價實,老少無欺;當官的人,為民服務,守信守法,這就是生活中的修行。

  過去禪門大德們,搬柴運水、典座行堂、種植山林、牧牛墾荒,甚至米坊篩米、修鞋補衣等,這都是生活中的修行。

  所謂修行,就是先要把人做好。做人如果尖酸刻薄、無信無義、無道無德、慳貪吝嗇、陰謀算計;心性品德上的缺點不去除,正如碗盤未洗,骯臟垢穢,如此怎么能用來盛裝美味的佳肴供人受食呢?

  所謂「人成即佛成」!生活中的修行,就是要讓自己做人無虧于天理、無負于人道。如一般人講,做人要誠實、信用,要孝順父母,要忠于朋友;能說到做到,培養(yǎng)自己的力量,慢慢就可以「心能轉境」,自然就能發(fā)揮力量。

  我們平時老是重視外面的力量,如胡適之說:被人牽著鼻子走。假如我們能慢慢訓練自己的心,心中的所思、所想,你肯定它、主宰它,而不要「心隨境轉」,讓心里的力量強大起來,不隨外境動搖,那就有力量了。

  五、

  有人說,養(yǎng)豬本來就是要提供給人吃的,所以殺豬其實是幫助它早日投胎轉世。請問大師,這種說法合理嗎?

  答:這種說法不合乎佛法,我們不能認定豬生來就是要給人吃,因此就能任意殺生;就如老虎也會吃人,難道我們會同意:人本來就是要給老虎吃的說法嗎?

  過去人好吃牛肉,現在有了狂牛癥;過去人好吃豬肉,現在有了口蹄疫;過去人好吃雞鴨,現在有了禽流感。這何嘗不可以說,動物是在用自己的生命,來保護自己的生存呢?

  長期以來,人類肆無忌憚地破壞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現在大自然不是也在對人類逐一反撲嗎?例如沙塵暴、臭氧層破洞、溫室效應,乃至地震、洪水、土石流等,難道人類對這一切威脅到我們生存的警訊,還不能有所自覺嗎?難道人類為了生存,還能理所當然地對宇宙的動植物加以殘害嗎?

  所以,傷害生命的行為,都不能視為是合理而應該的事。佛教提倡不殺生,不殺生是一種慈悲;不殺生而護生,進而倡導生權平等,這是最合乎現代舉世所關心的生態(tài)保育,也是最積極的重視環(huán)保。

  佛教對生命的尊重關懷,從一些偈語可以得到印證。諸如:「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為別形軀;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閻王斷,自揣應如何?」「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等。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儒家有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古人的「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都是對生命的珍惜愛護。

  根據佛教《六度集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為鹿王時,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動國王制定動物保護區(qū),禁止獵殺。佛滅度后不久的阿育王,更廣植樹林,庇蔭眾生,設立動物醫(yī)院,規(guī)定宮廷御廚不得殺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對于護生的最好示范。今人若能設立動物之家,讓動物養(yǎng)老、醫(yī)療等,都是積極的護生。

  現代素食風氣興盛,素食不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長養(yǎng)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眾生苦之心;平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傷或燙傷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卻為了一己口腹之欲,殺雞拔毛,宰豬殺牛,活魚生吃等。在此之時,可曾體會它們垂死之痛?所謂:「一指納沸湯,渾身驚欲裂;一針刺己肉,遍體如刀割;魚死向人哀,雞死臨刀泣;哀泣各分明,聽者自不識。」

  豢養(yǎng)寵物也是現代人的時尚;然而所謂:「人在牢獄,終日愁欷;鳥在樊籠,終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飛!拱养B雀關在牢籠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動物,亦不合護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動物也是護生,例如:不倒提雞鴨、不鞭笞牛馬、不彈射鳥雀,不垂釣魚蝦等。只是現代的社會,釣魚、釣蝦場到處林立,有的人雖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純粹以垂釣為樂,盡管釣上來之后又再放生,但當下已對魚蝦造成傷害;如此誘殺弱小,把痛苦加諸在其他生命之上,何樂之有?

  其實,不殺生之外,還應積極地護生。護生最大的意義就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這就是放生。放生、護生,才是對生命的尊重,也才有自我生命的尊嚴。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