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儀規(guī)入門 第七講:隨師行
佛教儀規(guī)入門 第七講:隨師行
憨山大師的醒世歌,其中有一偈云;[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名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煉亦徒然]。說明名師(善知識)難遇,如能找到一位好的師長,終身受益,并可以了脫生死,所以要好好常隨師學、尊師重道。
一、內行與外行
隨師行可分[內行]及[外行]兩方面:內行是跟隨師長學法修道,外行是隨師出門的禮節(jié)及奉待師長。要講當侍者有很多規(guī)矩,是出家沙彌(尼)的時候要學習的,順便一提沙彌(尼)共有三種:[驅烏沙彌(尼)],意思說年小能力不夠,只有驅逐烏,年紀七歲以上至十三歲。[學法沙彌(尼)];十四歲至二十歲的,學習當待者、法師等法;愛持十戒,然后列入僧倫,受具足戒。(比丘師等法;受持十戒,然后列入僧倫,愛具足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比丘戒有三百四十八條)。還有[名字沙彌],二十歲以上那么多戒律及儀規(guī)。此兩種情況,不能受具足戒,只可當[名字沙彌]。
當前在香港本地發(fā)出家的人不多,年紀輕發(fā)心出家者更少,有些法師出門都是由居士隨行,所以居士們有必要發(fā)心學習一些最基本隨師行的禮節(jié)及怎樣奉待師長。因為舉止動靜很重要,不但自己沒有規(guī)矩還會影響師長的教育與名譽。隨師行應當堅持做到五個原則,即是恭敬、供養(yǎng)、隨順、護持、請示、若能做得圓滿,那就不負隨師行此任務了。
二、十個字奉行
。1)恭敬
跟隨師父學法修行,必具有恭敬心,恭敬是從小事做起,現(xiàn)舉例來說明:發(fā)心請師父住鋪用齋,約定時間,弟子應該要比師父早到,千萬還要讓師父反過來等候弟子,否則便是顛倒并無恭敬心。外出行路時,弟子應在師父的后面,腳不要踏著師你的影子,亦不要離太遠,以能見聞師父舉動或小語方為合適;若遇上熟人時則應合掌而過,不應只顧駐足漫談;到一處,師坐,弟子側立,師命坐然后方坐,坐不交足,不靠椅背,不比師父高坐,不離太遠坐,隨時留意師父何需要,更不得到處串寮等等?梢姽Ь葱耐怯尚∈律戏从吵鰜淼。
。2)供養(yǎng)
供養(yǎng)分內和外,外供養(yǎng)是指質,所謂四事供養(yǎng):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師父為佛法付出身心,給眾生種福田。作為弟子不單供養(yǎng)物質,身心也要供養(yǎng)出來,此是外供養(yǎng)《法華經》說,佛陀于因地為仙人采果、挑水、煮飯等,身心奉獻師長,便是一個好榜樣。所謂求法妄忘軀,必命為期,只有這樣的恭敬供養(yǎng),才能打破我執(zhí)與法執(zhí)。
。3)隨順
學法者最好專心跟隨一位師父學習,若要外出參學,要依師父指定的方向,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便是一例,都是跟著善知識的指示去參訪,他首先參的是文殊菩薩,得到根本智,再由文殊菩薩指示他行足,到社會各行各業(yè)里去參學差別智,要學習無無量法門,才有能力隨緣度眾生。但要知道,每當去一方參學時,都要付出不定期代價,比如恭敬心、供養(yǎng)心、還有時間。佛陀在菩提樹下發(fā)誓[我不成正覺終不起座],六年苦行,靜思悟道;初祖達摩,九年面壁;唐代馬祖廿二年不開口;近代虛云和尚三年洞里生活。為成道業(yè),自古至今多少大德背后付出的時光代價,不勝枚舉。
還要有一個耐心,經得起考驗,在常隨師學的過程,切勿因小小的困難,或不如意事,而生退畏,而生退畏。古今中外,從此處到他方,都會遇到不合意的事,這是一種成就的考驗!斗ㄈA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當知有師父求法,與八個同參到北方要親近一位師父,師父用洗腳水淋身上,無論怎樣責罵他,他求法之心終不退卻,結果,其他人都走了,中傖 一人留下,經過長時期的考驗,終被師父接納,后成為繼承者,大振宗風。由此看到,十方大德為了求法常隨師學,忠貞不二,一心一意追隨師父而得成就。在家信眾也是這樣,要有一個歸宿,與某道場有緣,有師父可以教導我,選定后便要有耐心,應好好珍惜自己的選擇[隨師行]。
。4)護持
護持三寶,恭敬師長,切勿因時間長了,接觸師父多了,司空見慣,又或感覺到師父的缺點,推動奠基恭敬心,就隨隨便便。為人弟子,須先用智慧的眼光選定師父,既已選擇再不要講師父的過失,在任何情況下,總不退道心,對自己勤修苦練,對師父要必恭必敬,要好好護持師父,以師父弘法之志為己任,以圓滿師父的弘愿為已愿,這樣的護持才不負師恩。
(5)請示
請師父開示,包括了請轉法輪、請益、有不明白的事請教等等。師父教導時,弟子要合掌,洗耳諦聽,這是外行的一種禮儀規(guī)矩,同時內心應具恭敬。幸遇師教,當生歡喜,精進修學,將成大器。古今十方大德雖受人供養(yǎng)恭敬,其背后是受過許多艱辛與磨煉的,方為人師。
又因為佛法是人們生活的指南,請轉法輪可使大家解脫煩惱,可成就菩提。所以請示功德很大。
大家要如是學習恭敬三寶,依止師長,精神必得充實,受益無窮。
下面講一點外出掛單規(guī)矩:
子孫叢林只讓常住子孫僧侶居住,通常不接待外來僧眾,在外云游參學的僧眾可以到十方叢林住宿,叫做[掛單]或[掛搭]。為甚么僧眾離開一個寺院到另一寺院居住叫掛單呢?原來從字面解釋[掛]是掛搭衣缽,[單]是名單。意思是把自己的衣缽列僧堂,將名單排在東序或西序的僧眾名單下,表示在這里暫時已住上。
掛單規(guī)矩和手續(xù)
先到客堂經知客師同意掛單,安排住在云水堂,言其如行云流水,過而不留的意思。住云水堂可以隨時向客堂告假他往,又或住進禪堂或念佛堂及當職,現(xiàn)時的規(guī)條隨便得多,但基本上亦必須在客堂辦理掛單手續(xù),和嚴守寺院清規(guī)。在家居士留宿寺院亦同樣要遵守寺規(guī)。
在客堂的一問一答中,知客師可得知你的身份和來寺院的目的。
對僧侶言——
問:大德甚么上下?-(你叫甚么名字?)
答:草字或末學某某。一(只答自己的法名兩字)
問:哪里發(fā)腳?-(你從哪里來?)
答:××地。
問:哪年發(fā)心?何時受具?衣砵堂,令師上下等。一一答之(略)。以下在家信眾也一樣。
問:到此有何因緣大事?一(來這里有啥事?)
答:打擾常住。一(借一宿)。
或者掛單經單。-(來聽經)。
以及親近常住等等。
總之,不論是出外求法,或是隨師行,都要懂得規(guī)矩,尊師重道,才是名符其實的隨師行。
- 忙碌的人應該用什么方便又有次第的方法學佛?
- 改惡行善 罪自消滅,做一個身心清凈佛的佛弟子
- 念佛往生與行善積德有關系嗎?只念佛能往生西方嗎?
- “萬法皆空”中的“萬法”包括因果嗎?
- 別做讓自己人生留下遺憾的事
- 任何時候都別輕視小細節(jié)!
- 修行如去心垢身心得清凈
- 我今灌沐諸如來 浴佛的起源與意義
- 佛家的孝道 救度父母出輪回
- 修行從小事認真做開始
- 注意足下 即是修行方法也是修養(yǎng)
- 這個人人常說的口頭禪 很多人都誤解了它的意思
- 修行要從認真做小事開始
- 佛真的無所不知嗎?
- 不要誤解了“隨緣”的意思
- 這個人人常說的口頭禪很多人都誤解了它的意思
- 五戒在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 被罵不答不接惡
- 佛教教育的傳統(tǒng) 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
- 修行猶如洗廁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