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講法第十五講
三界一切萬相都是因緣所生,有只是虛假的有,不是真實的有。站在諸法自性皆空的角度上來說三界都平等的,萬法都是平等的。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在諸法空性的角度上來觀察諸法都是平等的。這也是一種智慧。用空性的智慧觀察世間萬有,相有理空——從事象上來看好象是有,從真理上來說就是沒有。沒有一個真實的相狀、不變的相狀,這是一種般若空慧。自求佛法,具足辯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這種空慧。一心一意的呢,只是追求佛法。不象我們現(xiàn)在,往往學佛,僅僅是一種業(yè)余的學佛,專業(yè)是找錢。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就是一心一意地修行佛法,他們的用心不一樣。有無礙辯才,為眾生演說佛法,就要有這種辯才。所以等觀三界空無所有,是對治自己的煩惱的。自己利益自己要有這種空慧,自求佛法。你要想得到根本的利益,就要從佛法當中去。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和自求佛法這是自己修行,自己利益自己。要從這個地方來。我們自己學到佛法了,不僅僅是自己對治自己的煩惱,我們還要發(fā)心,要用這樣的佛法利益人世間,利益一切眾生。怎樣利益眾生呢?你要具備無礙的辯才,你給別人講說佛法沒有辯才是不行的。你把人家說不服,道理講不深透,往往眾生的好奇很多。疑問很多,沒有無礙辯才是很難度化眾生。平時不問問題就算了,一問問題,眾生的疑問最多,你要他學好,我們要利益眾生的時候必須要有這種辯才,在化度眾生的時候就要有這種能力。有這種辯才才能除眾生煩惱之患。眾生有這些疑問就有問題煩惱有不安。所以我們要具備這種辯才之后我們就能發(fā)生這種大用。把眾生的煩惱病去除。那是度化眾生。辯才呢,通常我們說有無礙辯才。
一般說有四種無礙辯才,叫四無礙辯才。我們這種辯才在哪些地方來成就?在哪些地方達到無障礙?
第一是,諸法內(nèi)在的含義我們要通達。所以這叫做義無礙辯。我們世間有一種義,叫見義勇為,這個詞語你能懂嗎?義就是應該做的。世間上應該做的是什么?平常都在講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斷惡修善度眾生都是該做的,那就是真理就是戒律就是實相因果,所以義無礙辯才就是要把諸法實相要能明白。因果法要徹底明了。這種戒律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你要非常清楚。而且為什么不該做,這里的道理你要能通達無疑。那叫義無礙辯才。通達因果真理,通達戒律的開遮持犯。學佛就是我們要知道該做什么,為人處事該怎樣對待別人。我們常說十善業(yè),那就是我們該做的。進一步就是戒律,通達這些戒律。你受居士菩薩戒,你對這里的開遮持犯呢。所以初一十五是非常熱鬧的,是法上熱鬧,清凈地學佛。
我希望我們在三個月安居過程中要養(yǎng)成這樣的好習慣。出家人誦戒,在家人也誦戒。你把你所受的戒律讀一讀,講一講,知道我們自己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我們修行就是要修正不正確的行為。你不知道怎么修行呢?所以慢慢地我們要出一些考題。我們把平常生活過程中,最容易讓大家誤會的心態(tài)找出來,包括說的語言,一個一個拿來我們自己面對?茨阍鯓觼砥鹦膭幽,開言吐語,待人接物。好多人對道理是聽不進去的你講太深的道理后他聽不明白。你要在行為上要給他說得非常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他講的是這層道理。老百姓你就只管給他說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對老百姓最有信仰的虔誠,你只要告訴他,他就能這樣奉行,你要給他講這應該怎么做,你很難讓他弄明白這種道理,他是不是愚弄老百姓呢?
我在對比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講不講道理。講的道理比漢傳佛教還要深刻,玄妙。但對于一般老百姓不要講這么多。怎么修行怎么持咒,怎么頂禮怎么供養(yǎng)三寶。象我們這樣一個大殿堂四周都是佛教,他留下的空間并不多。你進去后你就感覺到這些高大威猛的佛好象在開會你進去顯得很妙小,只能瞌頭,頂禮。把佛的偉大,菩薩的慈悲顯示出來了。所以西藏的佛教氛圍很濃。漢傳佛教道理講得很多,天臺般若凈土禪宗。講得非常玄妙,非常圓融。但是人家就有人批評,講理講多了。他說天臺講道理,他的這種哲學上的道理發(fā)展到一種機制。但就是由于這種道理發(fā)展到非常圓融。天臺宗往往就后繼無人,非常高深,有多少人能掌握呢?沒有多少人掌握。越朝深里講,體驗的可能就比較小一些。必須要善根利智的人才能懂道理相應。一般根基差一點的就艱難。道理講多了相反不是好事,但什么道理也不講也是一個問題。就要看怎么樣適中。道理講得太多了,有人就在埋怨,說師父你們怎么只講經(jīng)不念佛啊?大家在念佛的過程當中相應的道理沒明了,念佛念得不懂道理,我們希望能對這種弊病能有所糾正。但是這種道理又不能講得太多太深。有好多人也不相應。凈土內(nèi)在的含義法門你們清楚,要知道我們修行的法門內(nèi)在的含義。我們自己修行是一回事我們要把佛法帶到世間上去又是一回事。當你要把佛法帶到世間上去,我不能開口閉口我們佛教。你到世間上去不一定以佛教的名出現(xiàn),把無我奉獻帶到世間上去,也許人家聽不出來是講的佛法,但是人家很喜歡這種道理。所以把這種理念要理解,要帶到世間上去就能突破宗教的界線。這就很好。那種突破概念之后,內(nèi)在就是義無礙智的義。理念要知道啊。諸法的內(nèi)涵要知道。當你講經(jīng)你不知道這種內(nèi)涵怎么講?很難講。這是第一種辯才叫義無礙辯。
第二種辯才叫法無礙辨。什么叫法呢?法和法的名義要結合起來。從這些名言概念當中他能夠了知這種法的內(nèi)在含義。用我們自己的智慧來通達諸法的名字,沒有障礙。所以說,與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法要善巧地安立。在所說的名言概念當中,自己能把這種名言概念能消化。當你不能消化,我們現(xiàn)在把經(jīng)書給人家背一遍,你看這講得多舒服啊,人家一聽聽不懂,太專業(yè)。古代漢語今天人聽不懂,佛法的專業(yè)術語,一說出去眾生聽不懂。名言概念是一個大的障礙,你要把這個要吃透,化為我們通俗的語言。換成眾生能聽得懂的語言。當你還沒有消化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用他聽得懂的語言給他說。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法的名字怎么來的,名言概念怎么安立的,諸佛這樣安立這個法的名字是有深刻的內(nèi)涵的。你吃透了才能為眾生講經(jīng)說法。這是第二種無礙辯才,對于法的名象要能清楚。
第三種是詞無礙辨。我們講經(jīng)說法用的是語言,這種語言來講說這種經(jīng),隨眾生能理解的語言我們能讓他聽得懂。對于一切的眾生要性不一樣,方言不一樣。語言背景不一樣。他的接受能力不一樣。你要把這些完全考慮在內(nèi),針對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法,能方便善巧讓他領會佛法的真實內(nèi)涵。有的人要詳細地講解,從理上來深入佛法。你可以給他詳細地講解,有的人呢,他就適應于簡略地講說。他能從簡略的語言當中得到修行。我們要從講說的語言上隨時掌握我自己應該怎樣講,讓他能清楚明了,我們要學會怎樣說話就很了不起了。所以說,針對什么樣的眾生我們用什么樣的語言要達到完全沒有障礙,給一切眾生說話的時候都恰到好處。要了解一切眾生,所以我們平時鼓勵大家要修和合眾,大家要團結要多理解別人。當你理解別人之后,你才知道說什么話能讓他明白道理。如果你連眾生都不理解,你怎樣去度他。他能聽懂什么樣的話,你不鉆研你怎么度眾生?所以這種有語言上的素質,語言的功底非常好,要學會怎樣說話,F(xiàn)在有很多居士你叫他講他不會講。語言上,當他坐在講臺上他就很有障礙,不知道怎么來組織語言,一看到這么多面孔他恐懼緊張。所以我們?nèi)巳硕家憻?把語言的技巧能掌握。怎樣說法能順于佛法的含義,又能順于眾生的根基。要知道這句話出去對眾生要起什么樣的作用。語言的運用上自己要達到運用自如。
第四種樂說無礙辯。非常喜歡說,老法師有人聽法時候,他怎么累怎么困他都要講下來。他歡喜,只要有人聽他就喜歡講。以這種善法欲,天臺宗專門有隨喜五品的修行。他本身就是一種修行,我沒弄懂怎么給別人講?在講解過程中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有助于你自己的學習。你理解了給眾生講是利益眾生你講的過程當中,我們發(fā)心利益眾生而講經(jīng)說法。這個過程很多時候就是鍛煉自己,培養(yǎng)自己的。你原來還沒弄懂這個含義,在講說的過程當中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加被。所以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法門。在隨喜五品的修行過程中專門有讀誦講說贊嘆,都是修行的法門。所以我們現(xiàn)在能理解多少講多少,這是一種學習。一天一天就增加自己的智慧。開始你講得很艱難,后來講得很自在,開始人家聽不懂,后來慢慢就能聽懂了。一個字你能講幾天就越來越深刻了。隨著自己智慧的開發(fā)。菩薩能把一切智的含義講出來,能把八萬四千法門的道理全部貫穿講透,他所說的法都是真實的,隨著可以度化眾生的根基,眾生就能得到無窮盡的利益。他們喜歡聽聞什么樣的法就給他們說什么樣的法,具備方便善巧,讓別人聽起來不會感到滿足厭煩。所以在這種過程當中以歡喜演說的辯才能力,這種樂無礙辯才。天臺智者大師講妙法蓮華經(jīng)的妙字,三個月說妙字。講得太透徹了。所以說這就是有辯才,要說無礙辯才。
我們自己在佛法過程當中呢,我們自己要具備無礙辯才的時候,才能利益眾生掌握諸法的內(nèi)涵,諸法的名相。在言語的運用上,運用自如。給一切眾生歡喜講說沒有障礙。讓一切眾生都歡喜聽,能聽明白。這是你的功德,修行四無礙辯才的時候就是你的功德,也是利益眾生的資本。所以能除滅眾生的煩惱之患。如其本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從彌陀如來智慧神通加被。你等空三界空所有的智慧從彌陀如來邊上生,你具足辯才,你的辯才從彌陀如來的加被當中出生。你能夠去滅眾生的煩惱之患,從彌陀如來邊上出生。彌陀如來是我們的法身父母。彌陀如來的根本力量來成就我們,度化眾生自利利人的根本。時時刻刻要不離佛,念于這些空慧,辯才,來成就度化眾生煩惱的能力。從如來生,解法如如,理解佛法有真俗二諦。就是能知道一切眾生的根基,善巧安立一切法的名相。親近彌陀如來我們也能理解二諦,如其所有,盡其所有。
解法如如,如其真諦,都能圓滿覺悟。善巧地知道這種集,煩惱集合起來就是生死的因,就是煩惱因的集合。滅掉這些煩惱因,修道到究竟成佛。從因至果。把這種從因至果,就是世間法,乃至出世間法的一切真地都能完全知曉。我們平時諸佛在講經(jīng)說法的過程中,此時苦,汝應知。從四諦法中給你講,這是苦,對你有逼迫性,你要清楚。煩惱是感未來受苦難的作用,集就是苦的因,滅呢就是寂滅,一切煩惱究竟不生,誰才能達到煩惱究竟不生呢?諸佛。這種煩惱。一切邪見也根本不起。能夠知道這種極滅,就是四諦法當中舉出兩種,最后的因和最后的果。出世間的因和出世間的結果,世出世間法完全包含,都能善巧地知道。眾生喜歡聽什么法,就給他講什么法?傄屇隳艿玫嚼,這是從如來這種智慧,由于對于佛教有非常善巧方便的理解思行,他的內(nèi)心不再歡喜于世間上的男女長短是非。這些說來有什么用處呢?對我們自己了生脫死沒有半點的作用。所以說讓我們流落到三界,世間上的人都會說光是俗人,世語,世俗的話語。這些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再歡喜于世間上的世俗語言,在講解怎樣對治煩惱,了脫生死。一心一意地講學佛法。
我們自己領會了佛教,能精進于佛教。我們自己開言吐語的過程當中,具足了演說佛法的善根。贊嘆三寶功德的善根,這是口業(yè)上具足了。前面是意業(yè)上具足。從如來身解法如來。內(nèi)心里有這種智慧,口業(yè)上能講說佛法。不為世間世俗語言。在行為上修諸善本。一切善的根本。善就是根本。所以善本也有許多解釋。第一種解釋就是善的根本。要明心見性。一切修行都是為明心見性。如實知自心。只要我們能夠認識自心,三千大千世界再沒有其他的東西,盡虛空遍法界唯一真心寶藏。我們能認識我們的真心的時候明心見性,善惡都是從這里生起來。修行要認識自心,明了自心。善就是一切利益的根本。我們要求利益,要求世間的利益,出世間的利益。所有的好處所有的利益修行善法。我們要把一切善法要修起來。我們要把一切善法都回想到明心見性這個地方來。自成佛道,我們內(nèi)心要發(fā)菩提心,要發(fā)心究竟成佛,佛道是什么?就是成佛的方法,成了佛之后度化眾生。在因地里修學成佛的菩提心。到果地里究竟成就菩提覺悟。然后度化眾生,這就是佛道的根本。所以說,能夠知道世出世間法,一切法本來皆空,無有生滅,生滅只是假象,在生滅當中有不生滅的東西,能顯現(xiàn)不生不滅的本來,所以能了知這一切法都是寂滅相。自性本空,空性如如,沒有生滅。
有這種智慧的時候能對治生身煩惱。什么叫生身呢?我們現(xiàn)在的身體是從業(yè)而來的。“無業(yè)不生娑婆”我們佛教上講的惑業(yè)苦,由迷惑造業(yè),由造業(yè)受苦,F(xiàn)在肚子餓了,因為你有身體,你瞌睡來了,你有身體。四大在有當中,要受有的制約。為人不自在,自在不為人。所以這人說我今天不吃飯,不吃飯是你自找的。你要是沒有造業(yè),怎么有今天這種身體?都是從業(yè)中感生來的,煩惱就是生身的根本。我們說無明,一切到生老病死,所有因緣給你講得清楚,一切法本來皆空,生滅只是一種假象,不生不滅才是真象,知道這個真理之后能滅一切生死果報。完全超脫,用空慧來對治我們自己的生死煩惱,讓煩惱能消滅,內(nèi)心里沒有執(zhí)著沒有分別無明,包括煩惱完全消滅掉,這種身體是一種習慣。我們今天沒有身體你習慣嗎?有很多人念佛沒有身體了,他非要有個東西讓他抓住才甘心。他空不下來,知道一切法究竟寂滅,他把煩惱的習氣全部消除。我們現(xiàn)在對一切有的執(zhí)著,身體的執(zhí)著,萬事萬物的執(zhí)著,執(zhí)著的習氣完全消除。佛法在名言概念上來講,煩惱習氣是貪心的習氣,貪稱癡慢疑,那就是我執(zhí)了。執(zhí)著的煩惱,堅固的執(zhí)著。對一切有形成一種習慣,一種堅固的執(zhí)著——煩惱是貪稱癡慢疑,由學戒和貪稱癡漫疑兩種習氣完全空除盡。要超脫出三有果報的修行,很不容易。
什么叫執(zhí)著?我們的身體已經(jīng)形成執(zhí)著了。如果這個身體哪一天死掉了悲痛萬分,舍不掉,F(xiàn)在搞修建的過程當中,已經(jīng)死了很久的人,你把他的墳移開,他不高興,他要鬧鬼。所以一般眾生對他的身體是放不下的,F(xiàn)在居士也是這樣,聽經(jīng)聞法,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什么放不下呢?他就是一種執(zhí)著。所以身體死掉了他還要執(zhí)著他。對身體的執(zhí)著,堅固,無明煩惱的執(zhí)著。有沒有?死掉了他還有,那很艱難。我在高寺接收了很多骨灰,大家都不敢去,說晚上聽到有很多人在那里說話。有很多人死掉了他的骨灰被燒掉了,他的靈魂還不愿意離開。你想解脫生死,怎樣能解脫生死呢?對于身體不要太執(zhí)著,身體不是你的,F(xiàn)在男女的身體,你執(zhí)著身體是我的,到最后他說你要把我燒掉哦,死掉了他還執(zhí)著他的身體。你叫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不去,他要守著他的骨灰壇子。這時怎么能往生呢?煩惱的習氣最粗重,對有的執(zhí)著是最微細的。學佛的人要爭取把對外有的執(zhí)著現(xiàn)在要開始放下。放不下不行,修行就是障礙,往生就是障礙。所以我們今天要把身體放下,修苦行。人家不干的事情你去干,掃廁所,把自己的執(zhí)著去掉。人人都不愿意去,他不愿意,人家不愿意干的事情我去干,是對治自己的執(zhí)著的。忍辱也是修苦行,別人罵我,打擊我的自性心很自然。我們自己以前的業(yè)并不圓滿,所以今天來受果報,別人就要批評我誹謗我。連釋迦牟尼佛都有人誹謗他。你的要求不要太高,你能和釋迦牟尼佛相比嗎?我們現(xiàn)在還是眾生你就希望別人不誹謗你,不批評你。有批評是很正常的,在接受了眾生的批評中把自我強烈的觀念能對治,批評你受不了,你的心老是放不下,我執(zhí)就顯出來了。如果你忍受得下去,不分辯,很善巧的我執(zhí)就開始對治了。你自己受了就行了。接受了之后,乃至你什么也不受呢,有人送你禮你不接受這個禮品是誰的呢?還是他的嘛。這是個比喻,還有一個比喻是什么?如仰天自唾,向天上吐口水,肯定還是落到自己身上。惡人見了善人要誹謗,往往我們想誹謗別人,對別人并沒有多少損傷
所以我常教大家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你把人家說贏了又怎么樣?最多增加了一點虛榮心而已。到最后你就是一個是非婆,到最后你的快樂就是一種虛榮心,虛妄的我執(zhí)在開始增加。本來沒有一個我,你老是說我贏了,那是虛妄的東西嘛,根本沒有的。你偏在沒有的東西中來找自我的感覺,那就是自我欺騙。虛榮心就是我執(zhí)的增加,虛榮心是一種生死根本,我們要能出離生死的根本就是要忍辱。非常艱難的,你要能忍受,人家做不起來的你要去做。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以身供佛,燃身供佛,燃頂供佛。
佛法都是為了對治根本的無明,虛妄煩惱,堅固的執(zhí)著。把這種無明煩惱習氣全部消滅。在現(xiàn)實生活中去鍛煉,當你不鍛煉是沒有辦法的,家里的人打你有什么辦法呢?深深地忍受,慢慢學會了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不敢反抗,F(xiàn)在就不行了,他們要強調平等,小孩知道什么,他錯了你不敢教育他,他沒有學會一種東西,他慢慢長大了我執(zhí)越來越膨脹,受不得一點委屈。所以這種待人接物他不會,不知道怎么忍讓。在世間上就是強烈發(fā)展,所以現(xiàn)在的娃娃非常難以教育,動不動就跳樓,這就是自我的剛強,個性的剛強,難以教化。沒有辦法,你不敢說,我們要認識到這種習氣毛病來源于我執(zhí)。我們要感謝傷害我們批評我們的人,為什么?他們成就了我們的忍辱力,他們教我學會了忍讓。教會我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社會上不止是我,還有許多的眾生。眾生當中相互忍讓,和合。我們要感謝這些人,在忍辱中來對治自己的煩惱,你不會學佛就要拿鞭子打你。所以知一切法,我們要在生活過程當中,在忍辱過程當中,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修苦行。所以要跟自己對著干,相當不容易啊。會學佛的人是自己跟自己斗爭,以善來斗爭惡,自己和自己斗爭。你要把天下的人打贏不算英雄,要能戰(zhàn)勝自己才是真英雄。往往在外面能戰(zhàn)勝很多人,不喜歡和自己作戰(zhàn)。這時你的煩惱執(zhí)著虛妄分別,你就很難對治了。所以我們現(xiàn)在的怪惡習不好對治,學法過程就很艱難。要能知道一切法皆自寂滅,對一切的煩惱身身都能放下,能修苦行來對治他。
聞甚深法,心不疑懼。聽了非常深的佛法我們自己不恐懼,如果我都沒有了我為什么要修行要了生死,斷滅空什么都沒有了。所以說,這個時候,他的懷疑心,恐懼心就能生起來了。我們聽了這種非常深刻的法我們不要懷疑不要恐懼。在《具舍論》當中講了聽了非常深刻的法,自己起不了信心,或者不能理解,高推佛智。這是佛講的法,也許我現(xiàn)在根基還不成熟我不明了。等將來我根基成熟了我一點也不懷疑。釋迦牟尼佛是真語者,他說的都是真話,等根基成熟了之后就能理解。以深刻的信心不懷疑釋迦牟尼佛也不懷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能發(fā)生深刻的信心理解,我們就不懷疑了。能深入佛法,這也是對于佛法的一種態(tài)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有這種能力,他一點都不懷疑不恐懼,能常常修行佛法。不象我們現(xiàn)在僅是用業(yè)余的時間來修行,連續(xù)不間斷的修行叫常修行,這都是自己利益自己。斷除煩惱執(zhí)著,對自己有利益。
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用大慈悲心利益廣大的眾生,什么叫大悲心呢,我們感受到別人的痛苦的時候好象我自己的痛苦。我自己不想受到誹謗,我也不誹謗別人。我自己不喜歡受傷害,人家也不喜歡受到傷害。我們感受到眾生的苦難就象我們自己在受苦難一樣,能夠有大慈悲心,急眾生之所急,痛眾生之所痛。要能這樣,你的大悲心才能生起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有大悲心,都能為一切眾生而念佛修行。他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大悲心能為救濟眾生讓自己迅速成佛。他這種大悲心非常深遠微妙,體現(xiàn)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能成就深刻的悲心。悲憫于一切眾生在受苦受難,趕緊自己成就大菩提才有力量救度眾生,這種大菩提非常深刻,你這種深遠的大悲心,你不要只是在那里掉眼淚,如貓哭老鼠。我們要用智慧去悲憫眾生,要用智慧去救度眾生,才是深遠微妙的大悲心。
我們居士很愿意管寺廟里的事情。師父們在管教這些徒弟,他要用他的方法來給師父建議,師父你不要這樣管教,他要睡覺你讓他睡嘛,要錢給他錢嘛。這個娃娃知道什么呢。你太嚴格了他就不跟著你學了。所以發(fā)心出家的小沙彌那些居士喜歡得不得了。有錢給他用,小和尚拿到錢高興死了。他又不買經(jīng)書,去買亂七八糟的東西,小和尚有錢了就學壞了,再也教不好了。你有錢你直接交給師父,徒弟不敢直接拿居士的供養(yǎng)的,他自己包里有錢了就為所欲為。居士們也很喜歡,有好吃的給小和尚有錢也給這個小和尚,這個小和尚沒幾天就被慣壞了。我經(jīng)常說居士們不要管這種事情,師父們知道怎樣教育徒弟。你不相信師父你來寺廟干什么?這個時候你要反醒一下。所以我們的悲心不要假,要真真實實地悲憫眾生,要他好好修學,行善法斷煩惱。所以這個很難做。包括我們現(xiàn)在,出家的同修也是這樣,在家的同修也是這樣。你的悲憫心要從根本上去悲憫他,不要在那里掉幾滴眼淚。你有能力沒有?沒有就好好修學念佛。我們內(nèi)江四十多萬人沒有多少人學佛,你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才能救度這些眾生父母。我們自己要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盡快成就三不退轉承辦佛道來度化眾生。彌陀凈土法門是成就我們真實的慈悲心,體現(xiàn)在往生心上,非常微妙,當你沒有這種往生心菩提心,你的悲心從什么地方體現(xiàn)?僅僅是表象上,很多是悲哀心,不是悲憫心。那有什么作用呢?要發(fā)深遠微妙的悲心,要以報恩心,菩提心來成就我們自己的往生心。一旦往生,他的大慈悲才能顯現(xiàn)。要慈悲救濟眾生,救濟的對象無量無邊。前面的深遠微妙是說悲心的深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慈悲心的廣大,學習阿彌陀經(jīng)的大慈悲心。
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決斷疑網(wǎng),慧由心出。于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酃饷鲀,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凈故。猶如大地,凈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凈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于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于諸世間無染污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云,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于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yōu)曇缽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眾游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獅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成就這樣的功德非常殊勝。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沒有一個法不能修正的,叫究竟一乘,一乘就是佛乘。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即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佛乘就是讓大家成佛,沒有別的目標。成羅漢菩薩,上生天上。平時所說的人乘天乘五乘佛法,三乘佛法,就是一乘。所以說就只為大家成佛,沒有別的目標。大家現(xiàn)在學佛,有很多誦經(jīng),離自己成佛還遠得很,但是誦經(jīng)中的感應他很驕傲,他說我誦經(jīng)還是很有感應的。那僅是一點小的好處,離我們成佛還遠呢,不僅是為世間上一點點感應,一點點好處。乃至我們以后能掙幾個錢,不是這樣的。這就是到世間上,就陷進去了,他在寺廟短期出家?guī)讉月,然后就回去掙錢了。我說我們學佛是為了成佛,不僅僅是一點點感應。出家究竟成佛的道路他偏偏生不起信心來了,所以說這個一佛乘就是要求我們成佛不僅僅是為世間上的一點好處,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不會見到阿羅漢就不當菩薩了,要不斷地進步,能把成佛的功德完全具足,叫究竟一乘。
至于彼岸。眾生是此岸,成佛是彼岸。能究竟到達成佛的彼岸。能把各種懷疑斷除,智慧從自心中流露出來。于佛教法,對于佛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都能了達。
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智慧廣大如四大海水一樣。三昧是什么,定心,一心不亂。定心,一心不亂的能力很具足。有智慧,所以說他的內(nèi)心非常光明清凈。超越日月,清凈善法完全具足圓滿,他自己的智慧內(nèi)心象雪山一樣明靜,光明四照。所以他能夠把其它的東西能映照出來,所以說有這種智慧了之后,能從自心當中生起一種智慧,讓我們能把功德法修行起來。不管做什么功德,我們自心都是清凈無疑,一點執(zhí)著都沒有,象大地。不管你善的眾生,惡的眾生沒有分別心。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的平等心能夠象大地一樣,對一切眾生能平等呵護。
如清德水洗除塵垢。我們的無明分別執(zhí)著全部洗除。用般若法能洗除煩惱習氣毛病,象大火當中最厲害的火。以煩惱為心,所有的煩惱全部都燒掉。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走哪兒都象一陣風一樣沒有障礙,虛空于一切有無所住。虛空能不能因為中國人長白一點就喜歡中國人,不會這樣,虛空是平等的。所以對一切萬象沒有執(zhí)著,猶如蓮花于諸世界無染污故,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對于世界上的一切萬象也沒有染污。
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大的車能載很多人,菩薩發(fā)心救濟一切眾生,如大車能運一切眾生出離生死的苦惱。
猶如重云,震大法雷覺未覺故。春天來了,天上的云一重又一重,云里陰陽極一撞電閃雷鳴。把世間上沒有覺醒的眾生完全覺醒過來。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這樣,走到哪兒都有這種能力,能喚醒眾生。
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有這種能力走到哪里都能講經(jīng)說法,能講經(jīng)說法,非常方便具足。你現(xiàn)在在講經(jīng)說法,我們自己對比自己就知道人家修行是非常具足的。;二資糧非常具足。
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所以我們念佛一心不亂,象金剛山一樣堅固。邪魔外道影響不了他。
如梵天王,于諸善法最上首故。眾生的最高一層,欲界中是最高最圣,福德最大,玉皇大帝。以為他能決定世間上的一切。其實他不是上帝,他的天福享盡還是會墮到三惡道中。所以梵天王于欲界善法中是最第一了,比喻西方極樂世界的同修修行善法最為上首。
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同修具備大慈悲心,能救濟一切眾生,保護一切眾生。
如優(yōu)曇缽花,希有難遇故。只有晚上開一會,很難看見曇花,非常短暫的時間你能看見曇花開就很難遇到。我們能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機遇都是非常難遇的。
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它專吃大海中的龍,它皈依佛法。凡是佛教弟子在吃飯的時候都要拿七顆米來布施這些金翅鳥,它才能不吃龍。
如眾游禽,無所藏積故。西方極樂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沒人偷東西的,沒有必要藏這些東西。娑婆世界的眾生怕自己的東西被人偷掉,所以要裝保險門。
猶如牛王,無能勝故。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力量也非常具足,能戰(zhàn)勝一切邪魔外道。
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象王很大。他自己自心非常柔軟,不象其它的猴子,他跟人很友好,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能善巧地調幅自己。
如獅子王,無所畏故。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樣,沒有什么畏懼,他有一切智慧了。我們現(xiàn)在為什么膽小,來自于我執(zhí),你晚上回去,房間里沒有開燈,你心里就發(fā)毛。心就在幻想,黑黑的里面是不是有鬼。他要損害我。還是因為我執(zhí)而起的恐懼膽小。我在家的時候我也很膽小。慢慢地克服膽小,佛教就說該來的一定會來,來了你想躲也躲不掉,不該來的你想來他也不來。你不用多余的擔心了。給你遇上了,他來了你也沒辦法拒絕,不該來的你為什么要恐懼呢?你把這個道理想透了就不怕了。學佛的人要克服恐懼心。恐懼心在那里你念佛很難一心不亂。你心不能清凈。就象虛空一樣空曠。大慈悲心是平等的。象虛空一樣。對一切眾生都是慈悲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