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五(8)

  午十一、端嚴(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端嚴?

  這個「沙門莊嚴」這一科,分十七科,F在是第十一科「端嚴」,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端嚴」,這個出家人,修學圣道的人,怎么叫做「端嚴」呢?

  未二、釋

  謂能成就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持衣持缽、端嚴形相。

  「謂能成就」,就是這位修行人,他能成就這樣的事情;什么呢?就是「若往若還、若睹若瞻、若屈若伸」這樣的事情,「持僧伽胝」就是大衣,「持衣」就是其余的衣、「持缽」,「端嚴形相」,就是這些事情,都有端正莊嚴的形相。

  未三、結

  是名端嚴。

  這就叫做「端嚴」。

  這是第十一科。下面第十二科,叫做「知量」。

  午十二、知量(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知量?

  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知量呢?

  未二、釋

  謂于凈信諸婆羅門長者居士,極恣衣服飲食敷具病緣醫(yī)藥諸什物中,知量而取。

  「謂于凈信諸婆羅門長者居士」,就是這位修學圣道的人,他對于佛法僧有清凈信心的「婆羅門」、或者是「長者」、或者是「居士」!笜O恣衣服飲食敷具病緣醫(yī)藥諸什物中」,這個「極恣」就是極大的這種布施的心情,隨你意的去取、去拿去,你拿多少都可以,他能夠隨你意;是這么樣發(fā)心的居士,他布施這個衣服、飲食、敷具、和這個病緣的醫(yī)藥,還有其它的一切的這些資生具!钢慷 ,你這位修行人需要這個,你要知道量。你用多少、你需要多少,你就拿多少;你不可以拿得太過,叫「知量」。

  未三、結

  是名知量。

  「是名」叫做「知量」。

  午十三、成就賢善士法(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成就賢善士法?

  這是第十三科,也是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這位修行人「成就了賢善的法」?賢善的人的一種法。這是征。

  下面解釋。

  未二、釋

  謂生高族凈信出家,或生富族凈信出家,顏容姝妙喜見端嚴,具足多聞語具圓滿,或隨獲得少智、少見、少安樂住。由是因緣,不自高舉、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是其諦實。既了知己;精進修行法隨法行。

  「謂生高族」,說是這位修行人,他在家的時候他是生在「高族」,高貴的家族里邊,家里邊都是特別有權勢的人。「凈信出家」,因為對于佛法有清凈的信心,所以他就拋棄了這個在家的欲,從這欲的家里邊出來,這是一種人!富蛏蛔濉,或者是這位出家人,他原來是生在大富的人家里邊,有很多的財富,但是他也能夠「凈信出家」。

  這種人「顏容姝妙」,他的面容特別的美妙!赶惨姸藝馈,很多人都喜見他的端正的端嚴的相貌!妇咦愣嗦劇梗@種人也是有學問的人,讀了很多的書的。「語具圓滿」,他說話也是非常美妙的,言辭美妙。

  「或隨獲得少智少見少安樂住」,或者這二種人他出家以后,他能夠在佛法里邊努力的學習,隨順他的努力的程度,他得到了佛法里邊多少的智慧,少少的有點智慧;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種智慧,他知道苦、知道無常、知道無我,這些智慧。「少見」,就是有了見地,應該走那一條路,他有這樣的見地的,其實也是智慧!干侔矘纷 梗偕俚挠悬c安樂住,就是靜坐有點成就,可能得欲界定最后的等持、或者是未到地定的「安樂住」。

  「由是因緣不自高舉」,他的家族都是高貴而是大富的,還有學問,他在佛法里邊還有這么多的成就,他應該高舉了;但是他不高舉,他不高慢!覆涣陸趟,不輕視任何人,對任何人不輕視。

  「能知唯有法隨法行,是其諦實」,這就是表示他的智見。這個「見」;成就了什么見?就是這個;他能知道世間上一切的事情,只有「法隨法行」修學圣道這件事,是真實有義意的,其它都是虛妄,都是不真實的!阜S法行」;這個第一個「法」,這個「法」字就是涅槃;這個「隨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不是涅槃;但是它能夠隨順涅槃,向涅槃那里去,有這種作用。那么修行八正道,他能夠學習八正道,這叫做「法隨法行」。只有這一件事是真實有價值的!甘瞧渲B實」,這是真實不虛的,「是其諦實」。這他能夠出家原因也就應該是在這里。

  「既了知已精進修行」,他了知了以后,他也能這樣做,他就不懈怠,不怕困難精進地去修這個「法隨法行」,修這個八正道,就是修戒定慧。

  未三、結

  是名成就賢善士法

  這個「成就賢善士法」是這么回事情,就是能放得下,還是有見地,能修學圣道,知道「唯有圣道」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它都是不值得,沒有價值的。

  午十四、成就聰慧者相(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成就聰慧者相?

  這是第十四科「成就聰慧者相」,也是先是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成就聰慧者相」呢?這個沙門的莊嚴,其中有一個叫做「成就聰慧者相」,什么叫做「聰慧者相」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先是「標」。

  未二、釋(分三科) 申一、標

  謂由作業(yè)相表知愚夫;由作業(yè)相表知聰慧。

  「謂由作業(yè)相表知愚夫」,說這個人笨、這個人糊涂、愚癡,從什么地方知道呢?就是從「作業(yè)」,從他的行動上看;從他行動相看,就表示這個人是糊涂。你不須要用語言來告訴誰,你是糊涂、你是聰明,不須要用語言,就是你的行動就表示這件事了。

  「由作業(yè)相表知聰慧」,由于你的行動,你的身口意表現出來的行動,就知道你這個人聰明,就是這樣子。從這個地方來看你的聰慧者相,或者是愚癡相。這是「標」。

  申二、征

  其事云何?

  這第二科是「征」。

  說是這個「作業(yè)相」是怎么回事情呢?那個事情是怎么樣呢?

  下邊第三科解釋。

  申三、釋

  謂諸愚夫,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諸聰慧者,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

  「謂諸愚夫,惡思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怎么叫做「愚夫」呢?不管你有多大的學問,你怎么樣有智慧;但是你的內心你的意業(yè),身口意這個意業(yè)「惡思所思」,那些有罪過的那些思惟,你就這樣思惟;那些有罪過的思惟,是你所思惟的!笎赫f所說」,他說的話都是有罪過的語言,是他所說的話!笎鹤魉鳌,就是那有罪過的行動,是他作的事情,這就叫做「愚夫」,這「愚夫」就這么講。

  「諸聰慧者」,說是從他的行動上就知道他是有智慧的人,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善思所思、善說所說、善作所作」,就是他的身口意都是有功德而沒有過失的;他修學八正道,能夠修學十善法,而能夠出離世間,有出離的愿望,修學戒定慧。

  未三、結

  是名成就聰慧者相。

  這是沙門莊嚴。

  下面第十五科就是「堪忍」,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午十五、堪忍(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堪忍?

  這個沙門的莊嚴還有一條就是「堪忍」,能夠容忍、能夠忍耐。怎么叫做他的忍耐呢?這是征。

  下邊就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事」分二科,第一科「不反報他」。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舉事(分二科) 酉一、不反報他

  謂如有一、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

  「謂如有一」,謂如有這么一個人,就是這么一個修行人。「罵不報罵」,你罵他,他不回答你,不報之以罵!覆_」的時候,你對他憤怒了,他不報之以憤怒。「打」他呢他不報、他不打你,你打他他不打你。你罵他,他不罵你。「弄不報弄」,你譏弄他、譏笑他、輕視他,他并不回報之以「弄」,這樣子。

  按我們一般人的見解,你罵我,我罵你,這樣才是英雄。但是現在這個修行人,不是這個態(tài)度。你對他這樣子,他無動于衷,這就是忍的關系,這叫做「忍」。這是舉出來這個事,忍辱的這個忍受的事相,「不反報他」。

  下面第二科,「能自忍受」。

  酉二、能自忍受

  又彼尊者、堪能忍受寒熱饑渴蚊虻風日蛇蝎毒觸;又能忍受他所干犯粗惡語言;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

  「又彼尊者」,又那位可尊重的那個人,「堪能忍受」他還能夠忍受什么?「忍受」這個「寒熱」、大寒大熱他能忍受,「饑渴」的事情,「蚊虻風日蛇蝎毒觸」的事情他都能忍受!赣帜苋淌芩煞复謵骸沟恼Z言,別人去觸惱他,觸犯他干擾他,他也能忍受。「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的、猛利的、堅勁的、「辛楚切心奪命」的苦受,他也能忍受。

  申二、釋義

  為性堪忍、有所容受。

  這是第二科「釋義」。前面是「舉事」,舉這個忍的事項;這第二科解釋它這個義。

  「為性堪忍」,說這個修行人他的心性,就是能夠「堪忍」。怎么叫做「堪忍」呢?「有所容受」,這些事情能容得下,他不介意。

  未三、結

  是名堪忍。

  「是名」叫做「堪忍」。這的確是…這些事情他都能容忍,也是不得了。

  午十六、柔和(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柔和?

  這是第十六科叫做「柔和」。

  怎么叫做「柔和」呢?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柔和」?

  下邊就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成就法」,他成就的這個柔和的相貌。

  未二、釋(分二科) 申一、舉成就法

  謂如有一、于大師等具足成就慈愍身業(yè),具足成就慈愍語業(yè),具足成就慈愍意業(yè)。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應所受用,凡所飲食無有私密。如法所獲如法所得、墮在缽中為缽所攝而為受用。

  「謂如有一」,就是這個修行人。「于大師等具足成就慈愍身業(yè)」,這個「大師」當然是佛,這個「等」就是其余的同梵行者,和尚、阿阇黎乃至同學,這一切同梵行者!妇咦愠删汀勾软纳順I(yè),這個慈能與樂,就是歡喜他好,這樣的心情,對任何人都有這種心情;我不愿意你有不如意的事情,希望你心情快樂身體健康,希望你善根增長,這一般的這些情形;對于佛當然是特別恭敬!妇咦愠删汀勾软恼Z業(yè),這語言也表示慈愍的這種語業(yè)。「具足成就」慈愍的意業(yè)。這個身口意都是慈愍的,都是特別的良好,這是身口意這三種。

  「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應所受用」,這個「所受用」的、那么就是這些利,利和同均的這些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這些事情!概c諸」有智慧的「同梵行者」,這個「有智」也就是有出離的愿望,而能修學圣道的人!负屯苡脩苡谩,大家和合共同的受用「應所受用」的事情。是什么呢?下面說「凡所飲食」,這一切所飲食的事情,這個飲食!笩o有私密」,他沒有說自己偷偷地吃什么東西,沒有這回事情!溉绶ㄋ@如法所得」,依法得到的這些財、這些飲食、衣服、臥具、醫(yī)藥這些事情,「如法」所得到的。如果說是在施主那一方面,他的財都是如法所得,這是一方面;而我們修行人去得這個財的時候,也是如法所得,沒有非法得來的東西,這就是兩方面說!笁櫾诶徶袨槔徦鶖z而為受用」,那么這就是利和同均的意思。

  《披尋記》八八四頁:

  如法所獲如法所得等者:〈攝事分〉說: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獲得,此物名為如法所得。若物已置在于缽內,當知此物名墮缽中。若物雖未置于缽中而將欲置,當知此物名缽所攝。(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頁)此應準知。

  「如法所獲如法所得等者」:〈攝事分〉說:「若物不依邪命」,這個衣服、飲食、臥具這些物,不是依這個邪命而來的,譬如說你有欺騙性得來的東西那就是邪命了。就是出家人也是這樣子,在家人也是,在家人你去得這個財,你也要合法,你有欺騙性也就是邪命了!覆灰佬懊欠ǚ奖惬@得」,不是那個「非法」,不合法的方法得到的東西!复宋锩麨槿绶ㄋ谩,這就是「如法所得」。

  「若物已置在于缽內」,若是這個東西放在你的缽內了。「當知此物名墮缽中」,就是墮在缽中!溉粑镫m未置于缽中而將欲置」,但是他想要放在你的缽中!府斨宋锩徦鶖z」,「為缽所攝」是這樣意思;就是那個施主想要把這個東西放在你的缽里面,那叫「缽所攝」。這是(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頁)!复藨獪手梗@個(陵本九十九卷)上這么解釋,這一段文應該按照那一段文就可以知道了。

  同戒同見。

  這個「同梵行者」大家同受一樣的戒法,都是這樣的戒,沒有說特別不同的地方。「同見」,在佛法的真理上同一個見地,都是諸法無常、是無我的,都有這種思想。

  申二、釋柔和義

  成就如是六種可樂可愛可重無違諍法、易可共住,性不惱他;與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常令歡喜。

  「成就如是六種可樂可愛可重無違諍法」,前面這一共是六種身口意。通常這個六種和合;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身口意是這樣子。這上面都說是「慈愍」當然就是可以同住,大家的語言上也沒有沖突,心情都是快樂的,身口意這是三個!概c諸有智同梵行者和合受用」,這個就是利和同均!附、見」那么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加在一起就是六種。這六種都是「可樂」、可歡喜、可愛樂、可尊重「無違諍法」!敢卓晒沧 ,你成就了這六種功德,人與人彼此之間就容易共住!感圆粣浪梗愣际谴软,身口意都是慈愍的,就是你有這樣的心腸,你當然不會去惱亂那一個人!概c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在一處,「常令歡喜」,大家都歡喜,你有這個慈愍心,我令你歡喜,你也令我歡喜,大家這樣子。

  未三、結

  是名柔和。

  「是名」叫做「柔和」。

  《披尋記》八八五頁:

  成就如是六種可愛可樂可重無違諍法者:慈愍三業(yè),是謂前三。同受財物,是為第四。同戒、同見,是為第五、第六。言可樂者,即是可愛可重總名!磾z事分〉說:由二種相成可樂性:一、體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頁)此中可愛,即彼慰意增上。可重、即彼尊重增上。言無違者,謂離貪等所有擾惱故。言無諍者,和合方便共為一事故。

  「成就如是六種可愛可樂可重無違諍法者:慈愍三業(yè),是謂前三」,這六種和合法,就是最前三個!竿茇斘铩故菫榈谒膫!竿洹⑼姟故菫榈谖、第六,這加起就是六個!秆钥蓸氛,即是可愛可重總名」,這「可樂」是總說的,下邊那個「愛」和「重」、「無違諍」是別說的;這是「可愛可重」的總名。

  「〈攝事分〉說:由二種相成可樂性」,你有二種良好的相貌就叫做「可樂」!敢、體彼有德而尊重故」,第一個,這個「體」者就是明白的意思;我知道那個人有修行,他有戒定慧的功德,這個人止觀修得很好,就是有這種功德的人就值得尊重,這叫做「可重」!付、荷彼有恩而慰意故」,那這就是「可愛」。這個「荷」就是感謝的意思;感謝他有恩,他對我有恩。說我去看醫(yī)生,他開車送我去看醫(yī)生,那么這就是有恩;蛘呶矣绣e誤的地方,他肯告訴我:「這個地方不對」,這就是有恩了。就是種種的,他有慈愍心來照顧我,他就是對我有恩了。荷彼有恩「而慰意故」,這是令我心情得安慰的,這叫做「可愛」!复酥锌蓯,即彼慰意增上」,這里面說這個「可愛」,就是那個〈攝事分〉說的那個「慰意增上」這一方面的事情,「可重」即彼「尊重增上」。

  「言無違者」,就是那個「無違諍」這個什么意思呢?「謂離貪等所有擾惱故」!高`諍」,我說東你偏說西,大家有沖突,那就是…不是貪的原因就是瞋的原因,就是貪、瞋、癡的原因才有沖突,F在「無違諍」就表示這個人沒有這個,貪瞋癡不動,這個意思;沒有這些貪瞋癡的擾惱的事情。「言無諍者和合方法共為一事故」,彼此和合共為一事而沒有沖突,那就是因為有前面這六種功德的關系。

  這就叫做「柔和」,這「柔和」的內容是這樣子。

  午十七、賢善(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賢善?

  這「賢善」怎么講呢?這是第十七科,最后一科,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賢善」?下面第二科解釋。

  未二、釋

  謂如有一、遠離顰蹙,舒顏平視;含笑先言,常為愛語;性多攝受善法朋侶,身心澄清。

  「謂如有一、遠離顰蹙,舒顏平視」,說這個人「遠離」了「顰蹙」;「顰蹙」就是皺眉頭,就是心里面有事情。「舒顏平視」,他這個容顏非常的愉悅,這個「舒」就是開朗的意思,就是有一點愉悅、喜悅的面貌!钙揭暋,不向高看,不向高也不向低,平平這樣向前看。

  「含笑先言」,他說話,他的面容是含笑,就是「舒顏」叫含笑。彼此間見面有事情的時候他先發(fā)言,這表示他謙讓謙虛的意思;并不是自己很高慢的時候,要你和他說,他才向你說;不是!赋閻壅Z」,他心里面有慈悲心,發(fā)出來的語言都是愛語;說你不對、那也是愛語;說你對、也是愛語,都是慈悲心、慈愍心發(fā)出的愛語。當然說這種話…,當然也就在對方的感覺,你用好心腸,彼此都有好心腸,互相都是愛語。你若有智慧,聽什么話、所有的語言都是愛語,「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如果你用是非煩惱去體會,什么是愛語?都是不可愛的了。所以這個「常為愛語」。

  「性多攝受善法朋侶」,說這個修行人他的心性就是歡喜;這個「多」實在就是歡喜。「攝受善法朋侶」,就是歡喜去連絡這種人,同這個有「善法」的「朋侶」,就是有功德的人,他歡喜同這種人來往。這個「朋」這個字,司馬遷講的好,「同明相照」叫做「朋」,這司馬遷他知道怎么講這一句話;這是兩個月就是兩個光明,你也發(fā)出光明給他,他也發(fā)出光明給你,這叫做「朋」。歡喜同這樣的人建立關系!干硇某蝺簟,身也清凈,心也清凈。

  未三、結

  是名賢善。

  「是名」叫做「賢善」。

  《披尋記》八八五頁:

  身心澄凈者:謂由修習勝奢摩他毗缽舍那,遠離身心粗重,獲得身心輕安,由是調伏一切世間貪憂,是名身心澄凈。

  「身心澄凈者:謂由修習勝奢摩他毗婆舍那」,你修這個止和觀,其實就是四念處!高h離身心粗重」,修行有了成就了,就是這個粗重遠離了。這個「粗重」;一種是煩惱的粗重,若遠離了煩惱的粗重,那就是圣人了;現在說這個四大有「粗重」,由于你靜坐的功夫高了的時候,這個四大的粗重遠離了,你就得輕安樂了。那么「獲得身心輕安」,先得到心輕安,然后得到身輕安,這個身心都有輕安!赣墒钦{伏一切世間」的貪憂,這些貪愛的煩惱,「是名」叫做「身心澄凈」。

  這叫做「賢善」,這里面的內容也是很高貴的境界,高尚的境界,這叫做「賢善」。

  一共十七科,就這個「沙門的莊嚴」分十七科,這十七科講完了。

  巳二、辨住學(分十六科) 午一、不樂利敬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愛樂正法愛樂功德。

  這是第二科。這個「沙門」的「莊嚴」是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分二科,第一科是「辨成就」十七種莊嚴,F在是第二科「辨住學」,它分十六科,第一科是「不樂利敬」。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假設這個沙門,這個出家人成就了前面這個十七種莊嚴的功德,「成就如是諸法」!笎蹣氛ā梗@個人當然他是歡喜正法,就是歡喜這個十二分教,長行重頌并授記……就這十二分教!笎蹣饭Φ隆梗瑦蹣酚墒纸,其實十二分教就是經律論,從這里成就的功德,也就是圣道這些事情,對于這個有歡喜心,對于法有歡喜心、對于功德有歡喜;那就表示不是法、不是功德的事情,他不歡喜這個。

  《披尋記》八八五頁: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等者:自下別顯增上戒學清凈殊勝及與清凈因緣。應依〈思所成地〉配釋其相。(陵本十七卷一頁)至下當述,由是此說正法及與功德唯說于戒應知。

  「若有成就如是諸法等者:自下別顯增上戒學」,下邊的文是特別的顯示出來這個增上戒!盖鍍羰鈩佟,這個「增上戒」是清凈的、而特別是殊勝的事情!讣芭c清凈因緣」,它是清凈法成就的因緣,就是定慧成就的因緣,就是戒了!笐馈埂此妓傻亍祦怼概溽屍湎唷梗@個〈思所成地〉就是(十七卷一頁)那里!钢料庐斒,由是此說正法及與功德唯說于戒」,這是指戒說的。

  不樂利養(yǎng)恭敬稱譽。

  說這位修行人,他「愛樂正法愛樂功德」,這是他歡喜的。他不歡喜什么呢?不歡喜「利養(yǎng)」,這個名聞利養(yǎng)的事情,還有「恭敬」他、「稱譽」他的事情,他心里面并不是那么喜歡。這是一樣。

  午二、不執(zhí)邪見

  亦不成就增益損減二種邪見。于非有法未嘗增益,于實有法未嘗損減。

  「亦不成就增益損減二種邪見」,這是第二科。分十六科,現在是第二科「不執(zhí)邪見」。說這個修行人,他不成就「增益」的邪知邪見,也不成就「損減」的邪見。這「增益、損減」;就是不增加上去,它沒有、不要增加;它有的,不要損減,不要減少;就是非常的誠實,也可以這么解釋。說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這就是增加上去;本來沒有我,你執(zhí)著有我,這就是「增益」。這一切法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實的;你執(zhí)著真實,那就是「增益」了。也不損減,這如幻如化的事情還是有,你不要減少,不要減去。這個修行人,不成就這二種邪見。

  「于非有法未嘗增益,于實有法未嘗損滅」,就是解釋前面這句話的。這二句話實在也就是包括了這個人的修行,你心里面一有執(zhí)著,這里面就有增減了。

  午三、不著世論

  于諸世間事文綺者、所造順世種種字相綺飾文句相應詩論、能正了知無義無利;遠避棄舍,不習不愛,亦不流傳。

  這是第三科叫做「不著世論」!赣谥T世間事文綺者」,對于世間上作這種「文綺」的事情的人。這個「文綺」,在這個辭海上的確有這么一句話叫「文綺」,「文綺」指什么說的呢?是華美的絲織品叫「文綺」;但是在這里又不像是這個意思。在這里這段文的意思,應該說是就是他歡喜好的文章,應該是這樣意思,就是認為作好的文章這是一個重要的事情!杆祉樖婪N種字相綺飾文句」,世間上就是有智慧的人,古代的有智慧的人,他造的這個隨順世間人的思想的種種的「字相」,就是種種的文字,每一個字都有它的體相,造出來很多字。用這很多字組織成一種華麗的文章,就是「綺飾文句」。「相應詩論」,用種種的文字作成很多的詩詞,這樣的事情。

  「能正了知無義無利」,這個修行人能知道,這件事不是真實有義有利的;對于現在也沒有義,對于將來也沒有利。因為這個…寫文章也是不錯,寫詩也是不錯;但是對于圣道來說,有什么意思呢?實在是沒有什么意思。你文章怎么寫得好,詩怎么作得好,臨命終的時候一點用也沒有。若是你靜坐、修學戒定慧有成就的時候,八苦交煎也無妨,這才有作用。你來生的時候,有了圣道你就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可以在人間天上,也可到佛世界去繼續(xù)的修學圣道,得無生法忍、得三明六通、有種種圣德,這個事情才是有用的;到那時候還不會寫文章嗎?還不會作詩嗎?所以這個修行人對于文章的事情,對于詩詞歌賦的事情,他不注意這個事情!高h避棄舍」,遠遠地躲開這件事、棄舍這件事!覆涣暋⒉粣邸,不歡喜這個事情,也不去學習,也不愛著這個事情,也「不流傳」這個事情。

  這是「不著世論」。

  午四、不畜長物

  不樂貯蓄余長衣缽。

  這是第四個。說這個修行人,他不歡喜積蓄很多的衣服、積蓄很多的缽,他不歡喜作這個事情。

  這是「不蓄長物」。下面第五科「不習居家」。

  午五、不習居家

  遠離在家共喧雜住,增煩惱故。

  這個「在家共喧雜住」這句話,不能離欲的人,對于圣道沒有什么歡喜心;不能離欲的人,自然就是「喧雜住」,自然就是「喧」,就是歡喜談論這個世間的雜事,就是「雜住」。這個初出家的人,也是因為有道心,對于佛法有歡喜心所以肯出家。但是對圣道還沒能深入的時候,也自然還有這個習氣,自然就是歡喜談這些話。當然這個是初開始、還是可以原諒的。

  但是這位修行人,他是「遠離」這個「在家共喧雜住」,就是遠離這個「喧雜住」;其實這種意思,就是出了家以后,你剃光了頭穿了出家衣服,你一直的不能學習佛法,你還是不能遠離這件事的;你的道心發(fā)不起來的時候,你還是要「喧雜住」,還是這樣境界。但是這個修行人,他是有程度的,他遠離這件事。為什么要遠離呢?「增煩惱故」,這些事情都是令你煩惱增長的,增長你的煩惱的,所以他愿意遠離。

  午六、樂近賢圣

  樂與圣眾和合居止,凈修智故。

  那么他歡喜什么呢?他歡喜和圣人同住,和圣人是和合的,沒有沖突在一起同住。為什么和圣人在一起住呢?「凈修智故」,能夠清凈你所修習的智慧,使令你這個暖、頂、忍、世第一,這苦、空、無常、無我這個圣道的智慧增長,清凈的成份繼續(xù)的增上,能幫助你的道業(yè),所以要和這些人同住。這個「在家共喧雜住」,是增長煩惱的事情,所以要遠離。

  這是第五科和第六科,下邊是第七科「不樂攝受」。

  午七、不樂攝受

  不樂攝受親里朋友,勿我由此親友因緣當招無量擾亂事務;彼或變壞、當生種種愁戚傷嘆悲苦憂惱。

  「不樂攝受」,他不歡喜去連絡這個「親里」的這些事情,以前大家有親愛的關系;「里」就是同鄉(xiāng),我們同在一起住、常常見面也是有感情,和在家時候的朋友,我不要和他們連絡;這個「攝受」就是同他連絡。不歡喜同這些人連絡,什么理由呢?「勿我由此親友因緣當招無量擾亂事務」,我不要因為這個親友的關系,我招感來很多擾亂我修學圣道的事情,這一切一切就是為了修學圣道。

  當然這樣說,這個人一點人情都沒有了,不講人情了。那這件事對不對呢?說:好!講人情;我同這個親戚朋友打打電話,同那個親戚通一封信,這個感情愈來愈多,他也給你回封信,他今天也送你東西,這一個朋友,那個朋友,你的用功修行時間能有多少呢?結果你的圣道沒有修成功還是隨業(yè)流轉,誰也不能照顧誰,誰也不能幫助誰,都是要隨業(yè)受報。他隨業(yè)受報的時候很苦,你為之奈何?無可奈何!若是你不講這個人情,你的光陰,你的時間都用在修學圣道上成功了。喔!這個人有困難你有能力去幫助他;那個人有苦惱你也能幫助他。這是我的什么人,這個什么人…,現在正是你可以同他攝受了,這時候你有能力去攝受他,去救護他。所以說講人情對不對?這個地方就是「不要講人情」,這個地方就是這個意思,不要講人情。當然這是…人總是講人情心情順點,不講人情就有問題了。但這地方明白地說「不要攝受」,不要同這人拉關系。

  「彼或變壞,當生種種愁戚傷嘆悲苦憂惱」,你和這些人拉關系;你和他拉關系,他也和你拉關系。這樣子大家有了感情的時候,他若是「變壞」,他若倒楣的時候你心里面就痛,心里面就難過了。就「當生種種」的「愁戚」就憂愁,「傷嘆悲苦憂惱」,就會有這種事情。這事你看……就和在家人、一般人一樣,一點的道的氣氛沒有,就是這樣子。

  午八、不著煩惱

  隨所生起本隨二惑不堅執(zhí)著,尋即棄舍除遣變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后法眾苦。

  這是第八科「不著煩惱」。說這修行人,他雖然很重視圣道的修行,不重視人情。但是你若圣道沒有成功的時候,你心里還是有煩惱的。雖然是這樣子,「隨所生起」,隨種種因緣所生起的「本隨二惑」,一個根本的煩惱和隨順惱;根本煩惱就是重煩惱,隨順惱就是輕微的煩惱!覆粓詧(zhí)著」,有了煩惱的時候,他「不堅執(zhí)著」這件事。比如說我們若是貪心來了、瞋心來了的時候,自己感覺到這是不對嗎?有沒有感覺不對?他這「不堅執(zhí)著」,就是感覺到錯誤,我不應該有煩惱,這叫「不堅執(zhí)著」的意思。「尋即棄舍」,他立刻地;這「尋」就是立刻地;不要是等到三年以后我再修止觀吧!他不是;立刻地棄舍,就是修止觀了,修止觀就把這煩惱棄舍了!赋沧兺隆,而且把煩惱的種子也消滅了它,叫「除遣變吐」。

  「勿由我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后法眾苦」,我不要因為這二種煩惱的因緣,「當生現法」的「眾苦」,「當生后法」的「眾苦」。你有了煩惱的時候,你現在的時候就會有苦惱。原來這個苦惱是…;說是外邊的人不講道理,使令我苦惱;其實在佛法的道理上不是這樣子。你本身若是沒有煩惱的時候,任何人不能令你苦惱,因為你那個心隨時與圣道相應的時候,這苦惱都不能干擾你。我們從表面上看,說那個人病得很苦惱,病得很厲害;但是那若是得圣道的人他不苦,他心里面能離一切相。所以你看那個空、無愿、無相三昧,心能離一切相,心里面沒有病,沒有老病死這回事情,沒有這個相。心能夠在這個離一切相的境界上安住,他就是沒有苦了。

  所以如果我們不去進一步的思惟;這「心離一切相」作什么呢?「離一切相」是干什么呢?「離一切相」干什么?這地方不可思議;這個佛菩薩這種圣人的境界不可思議。但是「離一切相」這件事,非要離煩惱才可以,你若離煩惱的時候,你就能「離一切相」!鸽x一切相」也就不貪不瞋不癡了,就遠離了一切的苦惱。你現在這樣子離開一切苦惱,將來也是,一切苦惱也是不會干擾你,一切苦惱都不能干擾你。說「勿我由此二惑因緣當生現法后法眾苦」,是這樣子。

  午九、不壞信施

  終不虛損所有信施,終不毀犯清凈禁戒受用信施,終不毀呰他人信施。

  這是第九科「不壞信施」。「終不虛損所有信施」,說是這個修行人,從早晨到晚間,從今天到明天,從這一個月到下一個月,從今年到明年!附K不虛損所有信施」,不會使令那個「信施」白布施你了;他布施你一碗飯給你吃了的時候,你吃了這碗飯呢、修學戒定慧,就使令他這碗飯有功德。如果你若是人家布施你這一碗飯,你吃了以后你就是散心雜話,那他那一碗飯就白布施給你了;你不能為他作良福田,不能為他生福,那么那一碗飯就白吃了,使令那布施的人沒有功德。

  我看那一個經論上有一句話,說是那個人并不是財富很多的,他不是有很多財富,但是他歡喜布施,他是這樣子,那是怎么回事情呢?這歡喜布施,就是因為這就是等流果,他以前、以前、很久很久以前,也常作這種事情,所以他心里面作這個事情很容易就作。那么為什么他還是…?布施應該得大富嘛!為什么他沒有、還是貧苦呢?說是他沒有遇見「良福田」;他布施那個人,那個人是很平常的人,沒有令他生福。說是那個人大富貴,那么當然是因果上,就是他作過布施,他才得到這個富貴,得到大財富;但是他現在很慳吝,他不愿意布施,那怎么回事呢?就是他遇見良福田了,那個人是個阿羅漢,他供養(yǎng)他了,所以他才會得大富。雖然得大富,但是他只是…雖然得大富,但是還不是愿意布施;他這個道理這么講法。

  所以這上面說「終不虛損所有信施」,所以這件事…,所以這個出家這件事可是的確是…,你不要「虛損」了「信施」,有信心而施舍你的這些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那怎么樣才能「不虛損」呢?你就要多用功,時時要用功修學戒定慧;那么施主給你一杯水,他也會得福,不管是多少都能得福,這就是「終不虛損所有信施」。這可見我們出家人,自己不生產,唉呀!這件事很好,我出家好了;「終不虛損所有信施」。

  「終不毀犯清凈禁戒」,他很尊重這個戒法,他不毀犯!甘苡眯攀,不能夠毀犯了戒,用這樣的身份「受用信施」,不可以這樣子。這樣子就自己也有過失,而令那個信施沒有功德了!附K不毀咨他人信施」,那個居士供養(yǎng)那個出家人,你不要破壞,不要破壞!「唉呀!你供養(yǎng)那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沒有什么修行!」你不可以這樣破壞人家的;「終不毀咨他人信施」。

  午十、不舍學處

  終不棄舍所受學處。

  這第十科。說是:「這樣子啊,唉呀!修行這么難,我不能修行。我若不能修行受人信施很苦,我還俗了!我棄舍!我舍了戒,我還俗好了。」不;不棄舍!繼續(xù)努力修行。

  我看是《未曾有經》,說羅畝羅尊者聽佛一說這些事情,就是將才說的這個,羅畝羅說:「出家若這樣子!我不出家,我還俗了」,羅畝羅曾經提過這個事情。佛就呵斥他,又勉勵他,有這個事情。

  午十一、不伺他犯

  常樂省察己之過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

  這是第十一科「不伺他犯」。說這個修行人常歡喜、常注意「省察己之過失」,反省觀察自己的過失,我自己的三業(yè)是不是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注意觀察!覆幌菜徘笏┓浮,我不歡喜、總是注意別人不對的地方;不!他不這樣。

  午十二、發(fā)露己惡

  隱覆自善;發(fā)露己惡。

  這是第十二科「發(fā)露己惡」!鸽[覆自善」,自己有功德地方隱藏起來,我有錯誤的地方,有過失地方,有罪過地方,發(fā)露出來懺悔。要這樣,不隱藏!不隱藏自己的過失,要這樣子。

  午十三、出離所犯

  命難因緣亦不故思毀犯眾罪,設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

  這十三科「出離所犯」。「命難因緣」,就會失掉了我的生命的因緣,我也「不故思毀犯眾罪」,也不故意的,我犯這條戒保護我的生命,都不這樣。「設由忘念少有所犯」,假設我這時候「忘念」、忘記了,少少有一點違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很快的,就要懺悔,把這個罪過滅出去。

  午十四、自作應作

  于應作事翹勤無惰,凡百所為自能成辦,終不求他為己給使。

  這第十四科「自作應作」!赣趹乖撟鞯氖虑椤嘎N勤無惰」,就是精進而不懈怠去作這件事!阜舶偎鶠樽阅艹赊k,終不求他為己給使」,「凡百所為」就是很多很多我所作的事情,我自己努力的去把這件事作好!附K不求他」求別人,「為己」就是「你給我作!」,叫別人來作;不應該這樣子的。

  午十五、不謗甚深

  于佛世尊佛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終不毀謗;能正了知唯是如來所知所見,非我境界。

  「于佛世尊,及佛弟子」這是第十五科「不謗甚深」。對于佛的境界,及佛的弟子,有「不可思議」的「威德神力」,這種種的神通作用!干跎睢沟摹阜ń獭,佛和佛弟子所演說的特別深奧的佛法!干钌沤狻梗粋神通,一個妙法,都深深的生起信解心!附K不毀謗」,雖然說我還不懂、不明白;不明白也不毀謗!改苷酥ㄊ侨鐏硭,非我境界」,這種甚深的不可思議神力,這種甚深的法教,這是佛、佛及弟子他們的「所知所見」的境界,不是我這個人的境界,不是我這個凡夫能明了的,要這樣觀想。

  午十六、不著見取

  終不樂住自妄見取非理僻執(zhí)、惡見所生言論咒術。

  這是第十六科「不著見取」。「終不樂住自妄見取」,自己不愿意,不愿意安住在自己的虛妄分別「妄見取」!阜抢砥(zhí)」,不合道理的偏邪的執(zhí)著!笎阂娝沟摹秆哉摗梗也话沧≡谶@里。這就是要深入地、要精進地學習佛法,慢慢的才能得到正見!秆哉撝湫g」,這些不合道理的咒術,有這些惡咒術,是對人有傷害的這些咒術、不要,不要學習這些咒術。

  辰二、釋莊嚴義(分三科) 巳一、標相

  若與如是功德相應、如是安住、如是修學、以正沙門諸莊嚴具而自莊嚴,甚為微妙。

  這是第二科「釋莊嚴義」。前邊辨這個「沙門莊嚴」分兩大科,一個是「辨成就」十七,一個是「辨住學」,這兩大科解釋完了,F在是第二科「解釋莊嚴義」,那么一個十七、一個十六加起來就是三十三種莊嚴,這個「沙門莊嚴」,F在怎么叫作「莊嚴」?解釋這個,分三科,第一科「標相」。

  「若與如是功德相應、如是安住、如是修學」,「若與如是」像前面說的這個;一個十七、一個十六是三十三種「功德相應」。「如是安住」,也這樣的修學,安住在這個功德里面,而這樣繼續(xù)努力的修學!敢哉抽T諸莊嚴具而自莊嚴」,就是前面說的這么多的莊嚴,用這樣的莊嚴來莊嚴自己,這就叫「莊嚴」;不是說是把頭發(fā)剃了,把胡子剃一剃,穿上好的衣服,叫莊嚴,不是這個意思。這樣的莊嚴具,前面這是三十三種莊嚴具,是「甚為微妙」的莊嚴具。

  這是「標相」,下面舉一個譬喻。

  巳二、舉喻

  譬如有人盛壯端正、好自莊嚴樂受諸欲;沐浴身首涂以妙香、服鮮白衣,飾以種種妙莊嚴具、所謂瓔珞、耳環(huán)指環(huán)、腕釧臂釧、諸妙寶印、并金銀等種種花鬘,如是莊嚴極為奇妙。

  「譬如有人盛壯端正」,這個人正在盛年、正在壯年的時候,相貌很端正。「好自莊嚴」,就歡喜自己莊嚴。怎么莊嚴呢?「好自莊嚴、樂受諸欲」,歡喜色聲香味觸,歡喜這些諸欲。「沐浴」他的「身首」,「涂以妙香」,服這個鮮白的衣服,「服鮮白衣」!革椧苑N種妙莊嚴具」,什么「妙莊嚴具」呢?「所謂瓔珞、耳環(huán)指環(huán)、腕釧臂釧、諸妙寶印、并金銀等種種花鬘,如是莊嚴極為奇妙」,這個「盛壯端正」的這個人,有這么多的莊嚴具,這是譬喻。

  巳三、合法

  如是行者以正沙門種種功德妙莊嚴具、而自莊嚴,其德熾然威光遍照。是故說為沙門莊嚴,是名沙門莊嚴具義。

  現在第三科「合法」!溉缡切姓摺,說是現在出了家作沙門的這個修行人,他用什么作莊嚴呢?「以正沙門種種功德妙莊嚴具、而自莊嚴」,就是前面說這三十三種莊嚴,用這個來莊嚴!钙涞聼肴弧,說這個人的功德特別殊勝!竿獗檎铡,他這個功德的光明,能普遍的照耀到十方世界去了,這佛菩薩都悉見悉知!甘枪收f為沙門莊嚴,是名沙門莊嚴具義」,這「沙門莊嚴具義」是這樣子的。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