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7)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七(7)

  九三○頁倒數(shù)第二行【補充】=============================================

  云何緣起?云何緣起善巧?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招集如是純大苦蘊,是名緣起。若復(fù)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唯有諸行引發(fā)諸行。而彼諸行、因所生故、緣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體是無常。

  「若復(fù)了知唯有諸法滋潤諸法,唯有諸法等潤諸法」。我想這個「唯有諸法滋潤諸法」這一句可以這樣解釋:就是「無明緣行」,無明、行就是這個「諸法」。行緣識,識緣名色,乃至觸緣受,這是「滋潤諸法」。無明和行就是我們這一念心,這一念心的活動也就在阿賴耶識里邊熏成了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這叫作「滋潤諸法」。下面一句「唯有諸法等潤諸法」就是愛、取。這愛、取的活動;愛、取也還是內(nèi)心。愛、取活動的時候就把前面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種子變成「有」了,這愛、取、有就是「唯有諸法等潤諸法」。「等潤諸法」就是把前面的識、名色、六處、觸、受變成有,叫作「等潤諸法」;這能等潤的就是愛、取,這樣意思。

  「唯有諸行引發(fā)諸行」這句話,無明、行就是引發(fā)出來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愛、取、有;愛取就是引發(fā)出來有的諸行,愛取是能引發(fā)的行,有是所引發(fā)的行。

  「而彼諸行、因所生故、緣所生故,本無而有、有已散滅、體是無!惯@是緣起善巧。這「引發(fā)諸行」,前面一段無明、行引發(fā)出來識、名色、六處、觸、受。后一段愛、取引發(fā)出來有;愛、取、有引發(fā)出來生、老死,這也是「引發(fā)諸行」。但是前面一段無明乃至愛、取、有都是屬于因,生、老死屬于果。把這一段文配合前面的緣起法,也等于是解釋前面的緣起。

  ===============================================================

  巳二、由出世道(分四科) 午一、標(biāo)

  出世間道凈惑所緣復(fù)有四種。

  這第四科的「凈惑所緣」有世俗道、有出世間的圣道的不同。這世俗道這一段昨天講過了。這以下是出世間道的凈惑所緣,就是佛教徒所學(xué)習(xí)的所修行的凈惑所緣。這一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標(biāo)」。就是出世間的圣道它的功能也能夠清凈一切的迷惑,這樣的所緣境「復(fù)有四種」不同,這是標(biāo)出來。第二科是「列」,那四種呢?

  午二、列

  一苦圣諦,二集圣諦,三滅圣諦,四道圣諦。

  一是苦圣諦,二是集圣諦,三是滅圣諦,四是道圣諦,這是列出來。

  下面第三科是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就是說明苦、集、滅、道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別」;「別」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一個諦一個諦的解釋,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釋「苦圣諦」的相貌。

  午三、釋(分二科)     未一、辨相(分二科)

  申一、別(分四科)     酉一、苦圣諦

  云何苦圣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名苦圣諦。

  「云何苦圣諦?」這個「苦圣諦」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問」,下邊就解釋!钢^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這是七種苦。「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名苦圣諦」,這個略說。廣說是七種苦;略說呢,七種苦就是一種苦,就叫做「五取蘊苦」,「五取蘊苦」包括一切苦都在內(nèi)了。前七苦是別說,五取蘊苦是總說,總別合起來,就是八苦。

  這個「五取蘊苦」;「蘊」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蘊」前面加一個「取」字是什么意思呢?「取」就是煩惱,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煩惱而有,所以叫做「取蘊」,就是凡夫的境界。有了五蘊以后又會引出來煩惱,就是它們沒個完,所以叫做「取蘊」。這「取蘊」是有五個,色、受、想、行、識。這「五取蘊苦」就是一切苦惱都在這里邊了,所以又叫做「一切五取蘊苦」。這總別合說就是八苦,這就叫做「苦圣諦」,「苦圣諦」就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九三二頁:

  謂生苦老苦等者:此中八苦,各有五相。生苦五相者:謂眾苦所隨故,粗重所隨故,眾苦所依故,煩惱所依故,不隨所欲離別法故。老苦五相者:謂于五處衰退故苦:一、誣色退故,二、氣力衰退故,三、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壽量衰退故。病苦五相者:一、身性變壞故,二、憂苦增長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離壞故。死苦五相者:一、離別所愛誣財寶故,二、離別所愛誣朋友故,三、離別所愛誣眷屬故,四、離別所愛誣自身故,五、于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憂苦故。怨憎會苦五相者:一、與彼會生憂苦故,二、治罰畏所依止故,三、惡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終布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愛別離苦五相者:謂不與彼會生愁惱故,由此因緣生怨嘆故,由此因緣身擾惱故,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故,應(yīng)受用等有所闕故。如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當(dāng)知亦爾。五取蘊苦五相者:謂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壞苦器故、行苦性故。如決擇分說(陵本六十一卷一十四頁)。

  「謂生苦老苦等者」這一段文,「此中八苦各由五相」,這是一共八種苦惱,每一種苦惱都有五個相貌,五種不同!干辔逑嗾摺,第一個苦是生苦,生苦有五種相貌,那五種呢?「謂眾苦所隨故」,這個生苦拿人來說,這當(dāng)然約人來說這個苦惱,就是從投胎開始,這一剎那結(jié)胎了開始就有色受想行識了,從那么以后都叫做「生」。這個「生」有什么苦呢?第一個是「眾苦所隨故」,就是有很多的苦隨逐它。我們前面在〈修所成地〉說過,只要你沒得圣道,你有了這個生命體的時候,這三惡道就隨著你,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隨著你;你隨時有可能跑到地獄去、到餓鬼里、到畜生的世界,這時候是苦,想到這里這真是很可怕!其實不只這三惡道的苦,還有很多苦都隨著你;這表示這個苦還沒出現(xiàn),只是隨著你,隨時會出現(xiàn)的。來到這個世間很多很多的苦都隨著你,這就叫做「眾苦所隨」。就是后邊所有的苦,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都隨著你,不過它那時候還沒出現(xiàn)就是了。當(dāng)然這小孩降生以后,可能沒降生也可能有病,那就是出現(xiàn)了,這是「眾苦所隨故」。

  「粗重所隨故」,這個「粗重」是什么呢?「粗重」就是煩惱的種子。這個煩惱一出現(xiàn)的時候令你不自在,會剛強不自在,有很多的不自在不調(diào)柔,這個煩惱的相貌就是不自在、不調(diào)柔;這個「粗重」就形容這個不自在、不調(diào)柔的意思。人的貪心來了也不調(diào)柔也不自在,瞋心來了也是不調(diào)柔也不自在;沒有煩惱的時候這個人比較調(diào)柔比較自在。所以不調(diào)柔不自在是煩惱的一個相貌,這就叫做「粗重」。這生苦的時候他這五蘊里面有很多的煩惱,沒有一樣煩惱不存在他的心里面。我們凡夫的肉眼說是小孩子很天真很純潔,這話是不對的;他那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污穢在他的色受想行識里邊,不過沒有像成年人,沒有那么發(fā)作就是了。是「眾苦所隨故,粗重所隨故」!副娍嗨拦省,他的色受想行識很多苦都在那里面。這「眾苦所依」,「依」是存在的意思;這個色受想行識是眾苦的住處,是老苦也在這里、病苦也在這里、很多很多的苦都是在這里住。這個「依」表示苦就在這里住,而事實上苦沒有出現(xiàn),但是你這個身體是苦的住處,就是這樣話;你的色受想行識現(xiàn)在沒有苦,但是他將來是苦的住處,所以叫「眾苦所依故」!笩⿶浪拦省,前面說「粗重所隨」是煩惱沒有出現(xiàn);現(xiàn)在說「煩惱所依故」,但是他將來他的煩惱出現(xiàn)也在這個地方住,煩惱也是在這里住,是「煩惱所依故」。這個筐,這個盤子上沒有裝上水果,但是這個是裝水果的器,裝水果的東西。我們這個身體,現(xiàn)在這個人貪心也沒出來、瞋心也沒出來,但是它就是貪心的住處、它是瞋心的住處,一切煩惱的住處,這表示這個地方是不清凈,「煩惱所依故」!覆浑S所欲離別法故」,這「不隨所欲」,你心里面所歡喜的,他不能夠滿足你,不能隨順你所欲。這地方指什么說的呢?人都?xì)g喜長命;我活一百二十歲,我活兩百歲,活兩百歲也嫌少;活一千歲,一千歲還嫌少,總是要長壽,F(xiàn)在你這個身體不能隨你所欲的,你想要不死,沒有這回事!鸽x別法故」,因為這個身體終究有一天要死掉了,就離別了;這個「離別」就是死亡的意思,所以這個身體非死不可,所以叫做「不隨所欲離別法故」。這就是生苦有這五種差別。

  「老苦五相者:謂于五處衰退故苦」,有五個地方、你滿意的地方都失掉了,所以叫做有「五相」。那五相呢?那「五處衰退」呢?「一盛色衰退故」,這個「盛色」就是壯年的形相。壯年的形相到老的時候,這是「老苦」;老的時候,那個壯年的形相失掉了,「衰退」就是失掉了,這是一種苦!付䴕饬λネ斯省梗瑝涯甑哪莻氣力很強,到老的時候氣力也失掉了。氣力失掉了,身體就是沒有力量不能做什么事情,很多的病痛了!溉T根衰退故」,這「諸根」,眼、耳、鼻、舌、身是有形相的前五根,意根是無形相的心法。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也衰退了,眼睛看東西也不是那么好了,耳朵聽聲音也不是那么好了,鼻、舌、身都意是差勁了,這是前五根的衰退。這意根呢,這個記憶力也衰退了,智慧也不是那么好了,念慧衰退了。念慧衰退了就是所有的善法都做不來了,所以是「諸根衰退」。第四個是「受用境界衰退故」,你的六根都差勁了,你想要受用色聲香味觸,那不行了;看這個餃子很好吃,但是吃不來了,是「受用境界衰退故」!肝濉哿克ネ斯省,老到來以后,那就是來日不多了,就是要死了,所以「壽量衰退故」。所以這是老苦,老苦有這五種不同。

  「病苦」也有五種相貌,那五種呢?「一、身性變壞故」,「身性」就是地水火風(fēng)互相沖突,就是完全不健康了,所以這是一種,常常就是這里痛、那里痛!付、憂苦增長多住故」,這個病苦來了的時候;前面「身性變壞」是指色法說,指地水火風(fēng)說;這「憂苦」指你的意根,指你的意識說的,很多的「憂苦增長多住故」,多數(shù)住在憂苦里邊,心情不快樂!溉⒂诳梢饩巢幌彩苡霉省,這個滿意的境界應(yīng)該是歡喜受用,現(xiàn)在不歡喜;就是病來了的時候,不行、受不了,不能坐那兒去受用這些可意的事情了!杆、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強受用故」,「不可意」的事情,不是自己歡喜的非要受用不可;像到醫(yī)院去,那些苦惱的境界你不受?不受也得受,是這樣意思,「非其所欲強受用故」!肝濉⒛芰蠲匐x壞故」,這個病來了的時候,能令你的壽命很快地就失掉了,就可能接近死亡了,這樣意思,有這種可能。這是病苦的相貌。

  「死苦五相者:一、離別所愛的盛財寶故」,死亡的時候,你有很多的財富,這個「盛財寶」,「盛」就是很多的意思;或者是令你歡喜的,就叫做「盛」;這與你相離別了,這是一種苦惱!鸽x別所愛盛朋友故」,很多的好朋友也要離別了!溉、離別所愛盛眷屬故」,你親愛的人也要離別了,也是苦惱!杆、離別所愛盛自身故」,最后離別了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體是自己所最愛的,現(xiàn)在死亡了的時候也要離別了!肝濉⒂诿K時備受種種極重的憂苦」,前面四種可愛的事情都離別了,內(nèi)心里面有很多很多地、很極重的憂苦,這是第五種。

  「怨憎會苦五相者:一、與彼會生憂苦故」,自己的怨家,自己所憎恨的人,同他要聚會在一起也有五種苦,第一個是「與彼會」心里面就不歡喜,心里面就苦惱!付、治罰畏所依止故」,因為大家是有仇恨,見著面就想要傷害對方,所以心里面也是很苦惱,恐怕對方治罰我,我心里面很苦惱,是「治罰畏所依止故」;這「怨憎會」就會出現(xiàn)這件事!溉好匪乐构省,大家有怨恨就是互相說壞話,使令他不名譽,這也是苦惱。「四、苦逼迫命終怖畏所依止故」,這個怨憎會苦能逼迫他,這種苦惱逼迫他,使令他有命終的怖畏,會受到死亡了!肝、越正法惡趣怖畏所依止故」,因為大家都恨,就容易做惡事,互相傷害對方就是超越了正法,就是犯了戒了。這樣子造了罪的時候,這個罪業(yè)使令這個人會到三惡道去,還有這種怖畏。當(dāng)然這是佛教徒相信有三惡道,所以就有這種恐怖「所依止故」。這是怨憎會的五種怖畏。

  「愛別離苦五相者:謂不與彼會生愁惱故」,不與所愛的人聚會在一起心里面就是苦惱,這是一種苦!赣纱艘蚓壣箛@故」,前面只是說內(nèi)心的愁苦,現(xiàn)在「生怨嘆」把內(nèi)心的愁苦表現(xiàn)在言語上,這就叫「生怨嘆故」!赣纱艘蚓壣頂_惱故」,由「不與彼會」,這個身體是苦惱!改畋吮姷滤紤僖蚓壱鉄釔拦省;「念彼眾德」就心里面憶念所愛的人有種種的好、種種的功德,思戀他就想要同他聚會,但是又不能聚會心里面「熱惱」,也就是苦惱!笐(yīng)受用等有所闕故」,如果聚會在一起有種種受用;現(xiàn)在不能聚會,所以「應(yīng)受用」的事情有所不足,不足就不能受用,這是這個苦惱。

  「如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當(dāng)知亦爾」!笎蹌e離苦」有這五種不同,那么「求不得苦」也是這樣,也是一樣,也是「求不得生愁惱、由此因緣生怨嘆故、由此因緣身擾惱故、念彼眾德思戀因緣意熱惱故、應(yīng)受用等有所闕故」,這求不得也是這樣子。前面這是愛別離,其他的譬如說:或者是求財,求財而求不得,也有這五種苦惱。

  「五取蘊苦五相者:謂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壞苦器故、行苦性故」,有這五種不同!干嗥鞴省,這「器」這個字,有所承受叫做「器」。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五取蘊,它是能生出來種種苦的器;現(xiàn)在只是這個器,有這么一個器,苦還沒出現(xiàn),但是這個器是能生出來種種苦的,所以叫做「生苦器故」!敢郎嗥鞴省梗褪巧鰜矸N種苦以后,這個苦在那里?也還在色受想行識上,所以叫「依生苦器故」!缚嗫嗥鞴省梗缚嗫唷挂彩窃谶@里!笁目嗥鞴省,也能生出來「壞苦」,壞苦也是住在這里。「行苦性故」,這色受想行識,他是屬于行苦的這一部份!溉鐩Q擇分說」(陵本六十一卷一十四頁)。

  四諦里面的「苦圣諦」,什么叫做「苦圣諦」?就是「八苦」叫做苦圣諦。這是把這「苦圣諦」解釋完了。下面是「集圣諦」。

  酉二、集圣諦

  云何集圣諦?謂若愛、若后有愛、若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等,名集圣諦。

  這個「集圣諦」就是能聚集眾苦,他有力量能把這苦集聚出來,所以叫做「集圣諦」。通常說是愛煩惱和見煩惱都是叫做「集諦」;但是這上面說出四種愛,以愛為「集圣諦」。「謂若愛、若后有愛」,這「若愛」這個愛,就是愛著自身,愛著自己現(xiàn)在這個生命,這里面表示包括著我愛,執(zhí)著有我,就是那個見煩惱,包括這個在內(nèi)。「若后有愛」,這個「后」就是現(xiàn)在的生命以后還有生命,對于那個生命也是有愛,愛著那個生命。當(dāng)然我們佛教徒相信有因果、相信有未來的生命,就會有這樣的分別:我對我現(xiàn)在的生命不滿意,我現(xiàn)在這個色受想行識我不滿意,我希望將來的生命好過現(xiàn)在;那么那就是后有愛了。所以有的人愿意做功德,希望將來的生命好一點,那這叫作「后有愛」。

  「若喜貪俱行愛」,前面這個愛和后有愛都是我愛;愛著自己。下邊這兩個愛是我所愛!溉粝藏澗阈袗邸,就是歡喜這個境界,歡喜這個色聲香味觸;對于色聲香味觸有愛著,「貪」者著也。「俱行愛」,這個「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喜貪的境界和你內(nèi)心的喜貪同時出現(xiàn)了,那么叫做「喜貪俱行愛」。「若彼彼喜樂愛」就是沒有出現(xiàn)。這話意思就是屬于你的了,你所愛的色聲香味觸是屬于你的,你隨時可以享受,這叫做「喜貪俱行愛」!溉舯吮讼矘窅鄣取,就是不屬于你的,但是你也是愛,你也是有喜有樂,但是你不能「俱」,因為不屬于你的,但是你還是有喜樂,一樣一樣的喜樂的境界你歡喜它,這也是個愛;蛘哒f「喜貪俱行愛」是現(xiàn)在,「若彼彼喜樂愛」是過去的和未來的,這兩種是我所愛。前面是我愛、我所愛,加起來「名集圣諦」,這就叫做「集諦」。因為有愛才有苦,如果沒有愛就沒有苦了,但是人非愛不可,所以非有苦不可。

  《披尋記》九三三頁:

  謂若愛若后有愛等者:決擇分說:愛云何?謂于自體親昵藏護(hù)。后有愛云何?謂求當(dāng)來自體差別。喜貪俱行愛云何?謂于現(xiàn)前或于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彼彼希望愛云何?謂于所愛色等起希求愛。(陵本五十五卷十三頁)此應(yīng)準(zhǔn)釋。

  「謂若愛若后有愛等者:決擇分說:愛云何?」什么叫做愛呢?「謂于自體親昵藏護(hù)」,謂于你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這是你最親近的一樣、最親近的事情。「藏護(hù)」,就是保護(hù)他,不要凍著、不要餓著、也不要辛苦這些事,保護(hù)他!负笥袗墼坪?謂求當(dāng)來自體差別」,就是希望將來的身體要怎么怎么好,我希望他怎么怎么好,這就叫做后有愛,實在也是對于自己身體的愛,但是和前面自體愛,有現(xiàn)在、有未來的不同,所以叫做差別!赶藏澗阈袗墼坪危恐^于現(xiàn)前或于已得可愛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就是你所愛的境界顯現(xiàn)在你的前面,或者是你已經(jīng)得到了「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愛,這是「喜貪俱行愛」。下面「彼彼希望愛云何?謂于所愛的色等起希求愛」,這就是沒有現(xiàn)前,或者不是你已經(jīng)得到的,對于這種境界你滿意的你「起希求愛」。這是(陵本五十五卷十三頁)有解釋,「此應(yīng)準(zhǔn)釋」。

  酉三、滅圣諦

  云何滅圣諦?謂即此愛等無余斷滅,名滅圣諦。

  前面苦諦、集諦解釋完了。所以這記憶力非常重要,讓你講什么叫做苦諦?什么叫做集諦,你若把這一段文講,就講得滿好的了;若是忘記了,忘記不行,你講不來。

  現(xiàn)在第三個,什么叫做「滅圣諦」?「謂即此愛等無余斷滅,名滅圣諦」,就是前面說四種愛「無余斷滅」,就是全部沒有剩余的、全部的滅掉了,就是沒有我愛也沒有我所愛,這個時候就是滅圣諦。這個「愛」是苦之因,苦的因滅掉了,苦的果也沒有了?嗟墓麤]有了是什么呢?無色受想行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了,這是一個不生不滅的境界,那就叫做「滅圣諦」,這是「謂即此愛等無余斷滅,名滅圣諦」。

  若是像《心經(jīng)》上這樣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這就是一個畢竟空的境界,畢竟空就是「滅圣諦」。若是大乘佛法直接觀色受想行識畢竟空,直接就悟入這「滅圣諦」了。小乘佛法他不觀自性空,就觀這無常滅,觀無常滅就是觀這無明滅則行滅,識滅則名色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這時候就悟入于寂滅的境界,那叫做「滅圣諦」!讣创藧鄣葻o余斷滅」,就是所愛的境界滅了,愛的心就沒有了,那叫作「滅圣諦」。

  酉四、道圣諦

  云何道圣諦?謂八支等圣道,名道圣諦。

  這是第四段「道圣諦」!钢^八支等圣道,名道圣諦」,「八支」就是八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jìn),這就是八支道。這個「等」就是四念處」,這三十七道品一開始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個就叫做「圣道諦」。你修這個八正道、修四念處,你就能夠滅除去這個愛,滅除我愛、我所愛,就證悟了「滅圣諦」了,那就是圣人。開始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個時候就成為圣人了。

  如果我們知道什么是苦諦?什么是集諦?什么是滅諦?什么是道諦?這只是在文字上這樣學(xué)習(xí)一下,你若不這樣修行、只是口頭講一講;若是你肯修學(xué)八正道,那就能成就滅除苦、集二諦而得到「滅圣諦」,那就是圣人了。

  申二、總(分三科) 酉一、明建立(分二科) 戌一、標(biāo)

  當(dāng)知此中依黑品白品果因建立故,建立四圣諦。

  這下邊第二科是「總」;前邊是「別」,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一諦一諦個別的解釋,現(xiàn)在總在一起再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明建立」,建立這四諦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

  「當(dāng)知此中」,你要注意,這里面這個四圣諦是依這黑品、和白品、和果、和因來安立這四諦的,故建立這四圣諦。這是「標(biāo)」,下邊解釋。

  戌二、釋

  謂苦諦是黑品果,集諦是黑品因,滅諦是白品果,道諦是白品因。能得、能證故。

  「謂苦諦是黑品果」,這「苦諦」是令人苦惱、令人不如意的事情,所以用「黑」字來表示;這「品」者,類也;黑這一類的果,令人苦惱的果。「集諦是黑品因」這個集諦是黑品果的因,有因就有果,果是由因來的!笢缰B是白品果」,這個滅諦是清凈令人安樂自在的這一類的,就是佛教徒修學(xué)圣道所成就的果就是「滅諦」。

  這上面這個事情;我們?nèi)说姆謩e,我們愿意有神通,愿意有宿命通、有天眼通,這些事情。但是這佛法里邊先告訴你這個滅諦,告訴你要得這個滅諦。滅諦就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受想行識,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心里面離一切相;若有所緣境,也就有能緣的分別心。現(xiàn)在這個所緣的境界不可得了,能緣的分別心也不起了,這個時候無能、無所,是個畢竟空不生不滅的境界;這是我們的果。這佛教徒,我們學(xué)習(xí)佛法久了,和初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的人應(yīng)該是不一樣。如果是初開始學(xué)習(xí)佛法,佛教徒修學(xué)老半天、修學(xué)了多少生,最后得的個果是一無所有,你歡喜嗎?你歡喜這個果嗎?但是世間上的人,在學(xué)校里學(xué)了很多的知識,學(xué)習(xí)了很多的本事,學(xué)習(xí)了很多的能力,然后在世間上做事,成就越來越多,一二三四五……沒辦法計算了,很多的房地產(chǎn),很多很多如意的事情是越來越多;這佛教徒所修行的成就,這「滅諦」是果,一無所有,你歡喜不歡喜?但是這個事可是有事情的。

  「滅諦是白品果,道諦是白品因」;「道諦是白品因」就是得滅諦果的一個因緣!改艿媚茏C故」;這道諦為什么是白品因呢?因為這道諦這個戒定慧,三十七道品它有能力「能得」,能得到種種功德。「能證」,能證悟這個滅諦的真理,有這個能力,所以它是道諦的因。

  《披尋記》九三三頁:

  能得能證故者:謂由道諦四種行相善多修習(xí),能得能證滅諦果故。

  這上面說是「謂由道諦」,「道諦」有「四種行相」,四種行相就是這個道、如、行、出;一個道、一個如、一個行、一個出。

  這個「道」就是「道諦」的道。這個「道」是通行的意思,從這里到另一個地方中間通行無阻。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接觸一切境界的時候,不管是事是理,我們這一念心與事與理接觸的時候沒有煩惱的阻礙,那就叫做「道」。你遇見境界的時候心里有煩惱那也不行,那就不是「道」了。這個「如」,「如來」的如。這個「如來」的「如」是什么意思呢?「契證理故」叫做「如」。我們這一念心,當(dāng)然是包括智慧;通達(dá)這無常、無我的道理,然后心才能夠于一切法心里面才沒有阻礙,才能沒有阻礙,你才沒有煩惱現(xiàn)前的,所以叫「如」。這個「行」是「正趣向故」,就是向涅槃去了。你現(xiàn)在的行為有能力向涅槃那里去叫做「行」;若是我們貪心起來了、瞋心起來了,那就不能向涅槃去了,就在生死流轉(zhuǎn)了,有流轉(zhuǎn)的力量;在生死里流轉(zhuǎn)的力量,或者有力量到三惡道去,這不是涅槃行。能向于涅槃,那當(dāng)然是苦、空、無常、無我,像四念處、四正勤…乃至八正道,才有這個力量的,所以叫做「行」。這個「出」怎么講呢?能舍棄一切生死,能永遠(yuǎn)的離開了三界那就叫做「出」。這是「道諦」的相貌。

  這個「道諦」,「謂由道諦四種行相善多修習(xí)」,實在就是修四念處…就是修八正道!杆姆N行相善多修習(xí)」,你能夠多多地去修習(xí)去,修學(xué)這個八正道,也就是這「四種行相」。「能得能證滅諦果故」,你能夠成就這個「滅諦」,就是到達(dá)圣人的境界了。

  這是「明建立」,建立這個四諦,就是黑品的因果、白品的因果!缚嗉故鞘篱g的因果,「滅道」是出世間的因果,是約這樣的道理來建立四圣諦的。

  下邊第二科是「喻次第」。

  酉二、喻次第

  又苦諦如病、初應(yīng)遍知;集諦如病因緣、次應(yīng)遠(yuǎn)離;滅諦如無病、次應(yīng)觸證;道諦如良藥、復(fù)應(yīng)修習(xí)及多修習(xí)。

  「又苦諦如病、初應(yīng)遍知」,又這「苦諦」,四諦里面第一個苦諦「如病」,譬如就像人有病!赋鯌(yīng)遍知」,它在四諦里面它是第一個,你應(yīng)該要知道它這回事情,應(yīng)該明了、通達(dá),通達(dá)這是苦。通達(dá)它是苦;譬如說是病苦、老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這些苦不一定非是佛教徒,所有的人都容易知道這是苦;但是生苦,多數(shù)人不知道生是苦。這個五取蘊苦,多數(shù)人不知道;譬如人在不老不病、也沒有怨憎會、也沒有愛別離、也沒有求不得,他感覺到快樂,并沒有感覺苦;但是在佛教徒來說這時候也是苦,這就是五取蘊苦,這個五取蘊苦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圣人才知道。不要說是我們欲界的人,就是色界初禪乃至到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在佛法上來說那都是五取蘊苦,這些苦是佛教徒的圣人,圣者才能知道的,我們一般人不知道。所以「初應(yīng)遍知」,現(xiàn)在這是,它是四諦之初,我們應(yīng)該要知道;不但是知道老病死是苦,五取蘊也是苦,「初應(yīng)遍知」。但是這件事我在想:你若不學(xué)習(xí)經(jīng)論,你知道這是苦嗎?你若不學(xué)習(xí)經(jīng)論,知道五取蘊是苦嗎?你可能認(rèn)為「我成佛了」,你可能會這樣想了。我這樣說我不知道你聽懂我的話沒有?「初應(yīng)遍知」。

  「集諦如病因緣」,這個「集諦」譬如像病的因緣。為什么會有?五臟六腑各式各樣的病,有病的「因緣」。為什么有?這個原由就是「集諦」,這個「集諦」是這樣的譬喻!复螒(yīng)遠(yuǎn)離」,你應(yīng)該「遠(yuǎn)離」這病的因緣。誰愿意有病呢?誰也不愿意有病。但是你不愿意有病,你需要遠(yuǎn)離病的因緣,你才能沒有;你只是不愿意有病,但是不遠(yuǎn)離病的因緣,還是不能遠(yuǎn)離病的,不能遠(yuǎn)離病。所以「集諦如病因緣,次應(yīng)遠(yuǎn)離」。這「初」是苦諦,「次」是集諦;集諦是應(yīng)該遠(yuǎn)離,遠(yuǎn)離這個我愛、遠(yuǎn)離我所愛才可以的。這樣看出來一定要修無我觀才可以,光是在我所上觀察它苦、空、無常,不行,還要觀察我是不可得,要修無我觀才可以的。

  「滅諦如無病」,這個「滅諦」就譬喻是這人病好了,沒有病了!复螒(yīng)觸證」,這是在集諦以后你應(yīng)該成就的事情,就是「觸證」,接觸這件事,成就這件事。

  「道諦如良藥」,這「道諦」;要沒有病,應(yīng)該怎么樣辦呢?要服藥、要看醫(yī)生,醫(yī)生那就是佛菩薩了,就是經(jīng)律論都是醫(yī)生,經(jīng)律論也就是「良藥」。這個「道諦如良藥」,吃這良藥這病痛才會好!笍(fù)應(yīng)修習(xí)及多修習(xí)」;這「道諦如良藥」要吃藥,就是在佛法上這個四念住…乃至到八正道,這是應(yīng)該修習(xí)的,而且還要多修習(xí)才可以的;小小地就坐半個鐘頭沒有用的。

  《披尋記》九三三頁:

  苦諦如病初應(yīng)遍知等者:此中遍知唯說苦諦;義顯苦諦有二種相名遍知故:所謂自相及與共相。余諦不爾,但知自相,是故不說。又復(fù)遠(yuǎn)離唯說集諦,義顯集諦是黑品因,因若遠(yuǎn)離苦亦永斷,是故偏說。

  「苦諦如病初應(yīng)遍知等者:此中遍知唯說苦諦」,其他的集諦、滅諦、道諦都沒有說遍知,唯獨苦諦說遍知。「義顯苦諦有二種相名遍知故」,這里邊是有道理的,什么呢?顯示苦諦有二種相貌你應(yīng)該遍知,這二種相都要知道,所以叫作「遍知」!杆^自相及與共相」,這苦諦本身有二種相貌,一個是「自相」,一個是「共相」。譬如觀這個苦、空、無常、無我;觀無常、無我這就是共相,因為這個也通于集諦也通于道諦,但是這個這是共相。這苦呢?觀察生苦、老苦、病苦、死苦這些,那么這就是它本身的相貌,就是「自相」。所以它有自相、有共相,所以叫做「遍知」。

  「余諦不爾」,那個集諦、滅諦、道諦,它們不具足二種相!傅韵唷,集諦就是說一個本身的事情,那就屬于「自相」,那四種愛就是自相;滅諦、道諦都是說自相,沒有說到共相,「是故不說」遍知。

  「又復(fù)遠(yuǎn)離唯說集諦,義顯集諦是黑品因,因若遠(yuǎn)離苦亦遠(yuǎn)離」,「又復(fù)」這個「集應(yīng)遠(yuǎn)離」這句話,唯獨說「集諦」。集諦是怎么回事呢?集諦為什么只說遠(yuǎn)離呢?「義顯集諦是黑品的因」,因若能夠棄舍了,因所得到的苦果也就沒有了,「是故偏說」叫做遠(yuǎn)離。這是一個問題,我們不愿意苦,但是苦的原因不愿意遠(yuǎn)離,這是不行的;現(xiàn)在佛告訴我們要遠(yuǎn)離苦的因,才可以。

  酉三、辨得名(分二科) 戌一、諦義(分二科) 亥一、第一義

  又苦諦苦義、乃至道諦道義,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

  這是下面第三科「辨得名」,前面是用譬喻辨別它的次第。這地方「辨得名」,就是為什么叫做「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為什么叫做「諦」?這個苦諦是苦的意思,有苦的道理;乃至道諦有道的道理。這苦、集、滅、道這四種道理「是如是實、非不如實,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所以也要記住為什么叫做「諦」?這上面說出個道理來。

  《披尋記》九三四頁:

  是如是實等者:理成就性是名為如,義無虛妄是名為實,如應(yīng)安立名無顛倒。

  「是如是實等者:理成就性是名為如」,苦義乃至道諦的道義「是如」,這「如」字什么意思呢?「理成就性」,它的那個真理本來就成就了所以叫做「如」,就是有道理的所以叫做「如」。這個「如」字還有一個意思;佛說的法,佛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佛這樣為我們講說和苦集滅道本身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叫做「如」;就是佛說話是真實的不說妄語,這就叫做「如」!甘菍崱,「義無虛妄是名為實」,那個道理沒有錯誤,不是虛妄的,是真實的;就是有道理而是真實不虛的就叫做「諦」!溉鐟(yīng)安立名無顛倒」,這「無顛倒」這句話怎么講呢?就是如其所應(yīng),安立這樣苦、集、滅、道的次第的名字,所以叫做「不顛倒」。如果安立的名字是錯了,那就是顛倒了,F(xiàn)在如其所應(yīng)安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所以沒有錯,就叫作「無顛倒」。這樣來解釋這三個名詞,一個如、一個實、一個是無顛倒。

  「是無顛倒,非是顛倒,故名為諦」這樣解釋是第一義的解釋,F(xiàn)在「第二義」。

  亥二、第二義

  又彼自相無有虛誑,及見彼故無倒覺轉(zhuǎn),是故名諦。

  這又一個解釋!赣直俗韵酂o有虛誑」,又彼苦、集、滅、道這四諦本身的情況,佛這樣的為我們開示,是沒有虛誑的,沒有欺騙我們,是真實的!讣耙姳斯薀o倒覺轉(zhuǎn)」,「及」就是另一個態(tài)度;前面說是「又彼自相無有欺誑」,就是佛這樣子開導(dǎo)我們苦集滅道的自相是沒有虛誑的;「及見彼故」就是聽法的人能這樣修行,修行最后成功了,就是到了初果以上;初果以上的人他見到苦諦、集諦、滅道、道諦了!敢姳斯薀o倒覺轉(zhuǎn)」,見到苦諦、集諦、滅道、道諦的人有什么相貌呢?是「無倒覺轉(zhuǎn)」,他就得到一種智慧,這個智慧遇見一切法的時候不會顛倒,不會有煩惱現(xiàn)起,不會有錯誤的思想行為現(xiàn)起,沒有顛倒的分別,那就是有智慧現(xiàn)前!甘枪拭B」,所以也叫做「諦」。這又一種解釋,這是第二義解釋。

  所以「諦」這個字,就是本身沒有虛誑,你這樣修行成功以后,你會成就不顛倒的智慧,那就叫做「諦」,是這樣的意思。如果你有無常觀、有無我觀,你這智慧能一直保持不變,那就是「無倒覺」。如果你在上面有常、樂、我、凈,起了貪瞋癡了,那就是「顛倒覺轉(zhuǎn)」了,就不是「諦」了。

  《披尋記》九三四頁:

  又彼自相無有虛誑等者:世間愚夫于彼諸法覺無乖諍,名彼自相無有虛誑。又諸圣者已見諦故,如其法性證無乖諍,名見彼故無倒覺轉(zhuǎn)。此依世俗及與勝義建立差別,是故名諦。

  「又彼自相無有虛誑等者:世間愚夫于彼諸法覺無乖諍,名彼自相無有虛誑」,世間上的「愚夫」愚癡的人。「于彼諸法」,就是于苦、集、滅、道的諸法。「覺無乖諍」,聽佛說了這樣講:這是苦、這是集、這是滅、這是道,聽佛這樣宣說的時候,感覺到承認(rèn)這是對的,不乖違、沒有諍論!该俗韵酂o有虛誑」,這句話是這樣意思!赣种T圣者已見諦故」,就是佛教徒已經(jīng)修成圣道以后的人,他已經(jīng)得到了無常、無我的智慧,他見到苦集滅道四諦了!溉缙浞ㄐ宰C無乖諍」,這苦的法性,集滅道的法性,在他那個圣智上的觀察也是沒有「乖諍」的,與佛所說是一致的是相契合的,「名見彼故無倒覺轉(zhuǎn)」!复艘朗浪准芭c勝義建立差別,是故名諦」,這依世俗來說,你聽聞佛法然后感覺到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這也叫做「諦」。修學(xué)圣道成功了的人,他用圣智來觀察的時候,也是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是故名「諦」。

  這第一段說什么叫做「諦」,下面第二段什么叫「圣諦」。分二科,第一科是「問」

  戌二、圣諦(分二科) 亥一、問

  問:何故諸諦唯名圣諦?

  「問:何故諸諦唯名圣諦?」叫作四圣諦?什么原因這苦、集、滅、道諸諦「唯名」叫做「圣諦」?而不說叫作凡夫諦?凡諦呢?

  亥二、答(分二科) 天一、唯諸圣證

  答:唯諸圣者于是諸諦同謂為諦,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諦唯名圣諦。

  回答里面分二科,第一科「唯諸圣證」!肝ㄖT圣者」,唯獨是一切佛法里邊修學(xué)圣道成功的圣人!赣谑侵T諦」,于是苦、集、滅、道諸諦!竿^為諦」,他們認(rèn)為這都是「諦」,他們說這是「諦」。為什么呢?「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他能真實的認(rèn)識這苦、集、滅、道;真實的能觀見苦、集、滅、道。這個「如實了知」是指識說的,「如實觀見」是指智慧說的。這個「識」是心王,「智慧」是心所;心王和心所在一起,在心王來說、就是在「識」來說,叫做「知」;在智慧來說叫「觀見」,這么解釋「如實了知,如實觀見」。

  「一切愚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這些不修學(xué)圣道的人,這些愚夫,他的心意識不能「如實知」苦、集、滅、道;他的智慧也不如實能見到苦、集、滅、道的,「是故諸諦唯名圣諦」,叫作圣諦,這是一個解釋。

  天二、具二諦義

  又于愚夫,唯由法爾說名為諦,不由覺悟。于諸圣者、俱由二種。

  這是第二科「具二諦義」。「又于愚夫」,這些沒有得圣道不修學(xué)圣道的人!肝ㄓ煞枴梗@是佛說的話自然是真實不虛的,所以叫做「諦」!覆挥捎X悟」,不是因為他本身覺悟了苦、集、滅、道才名為諦,因為他沒有覺悟,所以不能名為「諦」。

  「于諸圣者、俱由二種」,但是對于佛教徒里面的圣人來說,這二種都是俱足了,也是由法爾,也是由覺悟,「俱由二種」。

  未二、顯義(分四科)       申一、苦差別(分三科)

  酉一、釋得名(分三科)      戌一、生苦

  又生苦者:謂于生時發(fā)生種種身心苦受,非生自體即是其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

  這是第二科「顯義」。前面是「辨相」,辨這個四諦的相貌,說完了,F(xiàn)在第二科是顯示四諦的義。分四科,第一科是苦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釋得名」,又分三科,第一科是「生苦」。

  「又生苦者:謂于生時發(fā)生種種身心苦受」,這「生苦」這個苦,「謂于生」的時候,你得到了色受想行識以后,「發(fā)生種種身心苦受」,就會在色受想行識上發(fā)生出來各式各樣的身的苦受、心的苦受,這是表示這件事,這件事實是這樣子!阜巧泽w即是其苦」,不是那個色受想行識本身就是苦,不是。這個生苦,說它將來它會生出來「種種身心苦受」所以叫做「生苦」,是這樣意思!阜巧泽w即是其苦」,不是這「生」本身就是苦,不是這個意思。「為苦因緣,故名為苦」;那什么理由說「生」是苦呢?它為苦做因緣,能生出來苦,所以叫做苦。這是一種解釋。

  戌二、老苦等

  廣說乃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因緣發(fā)生種種身心苦受;非求不得、體即是苦。為苦因緣,故名為苦。

  這又和前面意思一樣!笍V說」就是老苦、病苦,「乃至求不得苦」。「謂由所求不得的因緣」,就會生出來種種的身苦受、心苦受;不是「求不得」本身就是苦,不是這個意思。這樣說,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都是這樣!笧榭嘁蚓,故名為苦」,都是它能做苦的因緣,所以叫做苦。這樣解釋這個苦義。

  戌三、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分三科)   亥一、標(biāo)

  如是當(dāng)知略說一切五取蘊苦,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由此五取蘊苦亦顯了所余壞苦、行苦。

  前邊說到「生苦」、說到「老苦等」,這是這兩科,F(xiàn)在第三科「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

  「如是當(dāng)知略說一切五取蘊苦」,「如是」就是前面這個生苦、老苦等是這樣子,那么「當(dāng)知」最后一個「五取蘊苦」,「謂由生等異門」,這個「五取蘊」什么理由說它是苦呢?前面那七種苦是「為苦因緣」說它是苦;那么「略說五取蘊苦」是什么理由呢?什么理由說它是苦呢?「謂由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這個「生」是一個立場,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各式各樣的立場,各式各樣的因緣「唯顯了苦苦」,那七種因緣唯是表示「苦苦」,三苦里面的「苦苦」的意思!赣纱宋迦√N苦亦顯了所余壞苦、行苦」,這個「苦苦」是表示那七種苦;那么這「五取蘊苦」是顯示什么苦呢?五取蘊苦它也表示苦苦,但是也「顯了所余壞苦、行苦」,那個壞苦、行苦在那七種苦里面沒有表示這件事;這樣子,在五取蘊苦里面表現(xiàn)出來。這樣這個八苦,前七苦是苦苦;五取蘊苦包括了苦苦、又包括了壞苦和行苦這二種。這壞苦和行苦不是前面的七種苦所表示的。

  這是「標(biāo)」,下面「征」。

  亥二、征

  所以者何?

  為什么這么解釋呢?下面第三科就解釋。

  亥三、釋

  如五取蘊具攝三受,如是能與如前所說苦苦為器;當(dāng)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未說壞苦、行苦。

  「如五取蘊具攝三受,如是能與如前所說苦苦為器」,如這個「五取蘊」,這受想行識這五蘊,它里面包括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三種受它都包攝了。「如是能與如前所說苦苦為器」,既然包括三受了,「如是」指它能包括三受,所以能與如前面所說的那個七種苦;七種苦就是苦苦;「為器」就為承載那七種苦的器,足見它本身也有這個苦苦的意思了!府(dāng)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未說壞苦、行苦」,那你應(yīng)該知道這五取蘊里邊,也就具足了前七種苦所沒有說的那個壞苦、行苦也具足了,就在五取蘊苦里面包括這個壞苦和行苦的。這是解釋。

  酉二、顯異說(分二科) 戌一、問

  問:何故世尊,苦苦一種以自聲說;壞苦、行苦以異門說?

  前面是「釋得名」,得苦的名的原因,F(xiàn)在第二科「顯異說」,表示不同的立場的說法。分二科,第一科是「問」。

  什么原因「世尊」「苦苦一種以自聲說」?以它本身的語言來表示它的苦,它本身就是苦,就說是苦,這叫「自聲說」。

  「壞苦、行苦以異門說」,壞苦是樂受,樂受本身是個快樂的境界,那么若從它本身的語言來說,它是樂,它并不是苦,F(xiàn)在說它是「壞苦」,「壞苦」就不是樂受正面上的意思,所以是「異門」;從另一個立埸來說樂受是「壞苦」,所以這是「異門」。這個「行苦」,「行」也是不苦也不樂,但是也說它是苦,那么這就不是它正面的意思;從另一個立場來說它是苦,那么「以異門說」,就是從不同的立場來說它是苦。世尊為什么這樣講法呢?「苦苦一種以自聲說」,「壞苦、行苦」這二種苦不以它自己的立場來說,從另一個立場來講它是苦;為什么要這樣說法呢?這是「問」。

  《披尋記》九三四頁:

  苦苦一種以自聲說等者:謂于苦受安立苦苦,是名以自聲說。依樂受、不苦不樂受安立壞苦及與行苦;是名以異門說。

  「苦苦一種以自聲說等者:謂于苦受安立苦苦,是名以自聲說」,以它自己的語言來說的,它本身是苦就說它是苦!敢罉肥堋⒉豢嗖粯肥馨擦目嗉芭c行苦,是名以異門說」,這就是不同的立場說的。

  前面是「問」,下面是回答。

  戌二、答(分三科) 亥一、由等轉(zhuǎn)

  答:于苦苦中,若凡若圣一切等有苦覺慧轉(zhuǎn)。

  在這「苦苦」這一種苦受里邊,這個「苦苦」的道理,不管是凡夫是圣人,「一切等有苦覺慧轉(zhuǎn)」,所有的人,平等的有苦的感覺,感覺它是苦;你感覺是苦就是智慧了。這個「轉(zhuǎn)」就是現(xiàn)起,現(xiàn)起這樣的感覺,現(xiàn)起這樣的智慧。凡夫也能感覺到苦,圣人也感覺到苦,有這種智慧現(xiàn)起,這是平等的,所以就這樣講。這樣講使令人生厭離心,容易得解脫。

  這是第一個「由等轉(zhuǎn)」,第一科是「由等轉(zhuǎn)」,F(xiàn)在第二科「由厭惡」。

  亥二、由厭惡

  又苦苦性極可厭患。

  這個「苦苦性」說它是苦而又苦,那是極可令人生厭惡的事情,人就容易發(fā)道心,容易修學(xué)圣道,所以就這樣講。

  亥三、由易入(分二科) 天一、于纔說

  又從先來未習(xí)慧者,纔為說時則便易入。

  這是第三科「由易入」,分二科,第一科「于纔說」。「又從先來未習(xí)慧者」,「又從」以前他沒有聽聞過佛法,沒有學(xué)習(xí)過佛法的智慧的人!咐u為說時則便易入」,你剛一為他說:這是苦苦,他很容易就明白;這個「入」實在說就是信,容易信受。說是「苦苦」他容易信受。這句話也是可以包括壞苦、行苦在內(nèi);說這個樂受壞了就苦,那么這也容易信受;說行苦,現(xiàn)在雖然不苦不樂,你向前進(jìn)的時候終究遇見苦了,不是壞苦就是苦苦,這也是容易信受。容易信受他就容易發(fā)道心,你若是不這樣講;樂受是快樂的;使令人生貪心了,就不容易發(fā)道心了。

  天二、于諸諦

  又于諸諦,令所調(diào)伏可化有情,易得入故。

  這是第二科「于諸諦」。由于苦、集、滅、道四諦,四諦里面你能這樣講,說這是苦苦、這是壞苦、是行苦。你能這樣講,「令所調(diào)伏」所調(diào)伏的煩惱,可教化的有情;或者說調(diào)伏的眾生,可化的眾生,教化的眾生。這個「調(diào)伏」指惡說,能調(diào)伏這個惡;「化」指生善。「又于諸諦,令所調(diào)伏,可化的有情,易得入故」,他容易從佛法上生信心,容易發(fā)道心,容易修學(xué)圣道;所以說這是壞苦、這是行苦、這是苦苦,所以從異門說。

  酉三、廣建立(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建立三種苦性?

  這是第三科「廣建立」。第一科是「釋得名」,第二科是「顯異說」,現(xiàn)在第三科「廣建立」。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建立三種苦性?」佛陀為什么建立三種苦性?這個理由何在呢?這是問。

  下面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苦苦性」,又分二科,第一科是「總標(biāo)義」。

  戌二、釋(分三科) 亥一、苦苦性(分二科) 天一、總標(biāo)義

  謂先所說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即顯苦受及所依處為苦苦性。如是名為建立苦苦性。

  「謂先所說」,一開始所說的「生苦」…乃至到「求不得苦」這七種苦,這七種苦「即顯苦受」,就是顯示出來眾生有這七種苦的時候,這七種苦都是苦的感覺。「及所依處為苦苦性」,「所依處」就是,這個苦受就是你的心有苦的感覺,這個心以什么為所依止處呢?就是六根為心的依止處,六根也要面對色聲香味觸的六境為所緣,六根、六境是心有苦受的依止處,這個「所依處」就指六根和六境說的。這生了苦的感覺,這是一種苦;能為苦受做依止處的、也是苦,所以叫做「苦苦性」。

  「如是名為建立苦苦性」,建立苦苦就是這樣的原因建立的?嗟囊蚓壛钅阌锌嗟母杏X,所以是二個苦,苦而又苦。

  《披尋記》九三五頁:

  即顯苦受及所依處為苦苦性者:前說生等異門唯顯了苦苦,又說生等為苦因緣故名為苦;由是當(dāng)知此說苦受即彼苦苦,此所依處即苦因緣。

  苦的因緣就是六根、六境,生出苦來。

  天二、別釋相

  諸有是彼所對治法;謂少是老所治,無病是病所治,命是死所治,親愛合會是怨憎會所治,非愛別離是愛別離所治,所求稱遂是求不得所治。

  其實這下邊有壞苦的味道,但這科說是「別釋相」。前面是標(biāo)義,下面「別釋相」。

  「諸有是彼所對治法」,就是眾生有這個色受想行識身體,就有「彼所對治法」所破壞的;什么呢?「謂少、是老所治」,這個年輕的時候「是老所治」,這個老來了就把這個「少」破壞了。這樣說年少是和老年對比,年少是快樂的,老是使你不高興的;你不高興的老把你所高興的少破壞了,那就是「壞苦」的意思!笩o病是病所治」,說我身體健康沒有病,但是忽然間有病了,這個病就把你那個不病破壞了,「是病所治」,這也是「壞苦」的意思!该撬浪巍,說我的身體健康、我的壽命很自在,但忽然間死來了就把你的命破壞了。

  「親愛合會是怨憎會所治」,親愛的人在一起是人所喜樂的,但是忽然間變成怨家了,就把這親愛合會破壞了,是「怨憎會所治」!阜菒蹌e離」,不可愛的怨憎我不歡喜,但忽然間離開了我心情快樂了,「是愛別離所治」,但是你這個愛還是「愛別離」所對治,終究又變成怨家了,「是愛別離所治」,又沒有這個愛了!杆蠓Q遂是求不得所治」,你所希求的一切事情令你滿意了、成功了,你很歡喜,但是也有求不得的時候又破壞了「所求稱遂」了。這有「壞苦」的意味。

  《披尋記》九三五頁:

  諸有是彼所對治法者:此中諸有,謂諸有情有所依身。由是便為眾苦之所隨逐,是即名為苦所治法。

  「諸有是彼所對治法者:此中諸有,謂諸有情有所依身」,有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生命!赣墒潜銥楸娍嘀S逐,是即名為苦所治法」,解釋前面這一段。

  亥二、壞苦性(分四科) 天一、總標(biāo)義

  復(fù)有苦受及所依處所起煩惱,復(fù)有無病等、順樂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說為壞苦性。

  「復(fù)有苦受及所依處所起煩惱」,這個苦的感覺,「及所依處」這個所依的六根和六境?鄟砹艘院,你受苦的時候他不會就停留在這里,還會引起很多的煩惱的;苦來了的時候,瞋心來了,還可能造種種罪的這些事!笍(fù)有無病等、順樂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說為壞苦性」。這個前面這個分科,應(yīng)該重想一想!笍(fù)有無病」,還有這個「無病」等事,無病、年少、…乃至親愛合會等,這些「順樂受」的地方!讣氨怂堋惯@個樂受的因緣所生的受,這個受生起來以后又會生起煩惱;生起貪煩惱,或生起了瞋煩惱!溉缡强傉f」這是「壞苦性」;前面是苦苦性,這在是壞苦性,這是壞苦性的建立。

  天二、釋得名

  此中樂受及所依處,由無常故若變?nèi)舢,受彼增上所生眾苦。若諸煩惱于一切處正生起時纏縛其心,令心變壞即生眾苦,故名壞苦。

  這是第二科「釋得名」,前面是「總標(biāo)義」;這第二科是「釋得名」。

  「此中樂受及所依處」,引起你的樂受及樂受所依止的地方,也還是六根六境!赣蔁o常故」這個生出來的樂受不是永久的,它又變了,「若變?nèi)舢悺褂肿兓,前后有不同了;前面是樂受后來變成苦受了,「若變(nèi)舢悺。「受彼增上所生眾苦」,你就要領(lǐng)受那個六根六境的強大力量,令你引起了很多的苦惱!溉糁T煩惱于一切處正生起時」,生了苦以后,苦受現(xiàn)前以后心里面就會有煩惱,多數(shù)有瞋的煩惱!赣谝磺刑幷饡r」,你的六根接觸六境的一切處的時候,「正生起」苦受及諸煩惱的時候。「纏縛其心」,這個苦受和煩惱纏繞你的心!噶钚淖儔摹,令你心原來的樂受變壞了、沒有了!讣瓷娍,故名壞苦」,得名「壞苦」的原因就是這么回事,這樣意思。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