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八(3)

  九、于諸言說非量加行言論太過。雖說法論而好折伏起諍方便。

  有十種違逆戒定慧三學的事情,在十種里面第七種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這第七種里又有十一種,現在說的是第九種。

  「于諸言說非量加行」說這位修行人,他對于同人說話之中有非量的加行。就是沒有一個「量」,就是自己應該有一個數量,我不要超過。但是他有非量加行呢,就是在這方面特別的用了心,用了心力!秆哉撎^」發(fā)表的言論有過了頭。什么地方過了頭呢?「雖說法論」雖然同人說話是說的佛法,「而好折伏起諍方便」歡喜折伏對方,總是挑別人的毛病折伏人家,這件事是「起諍方便」。是引起煩惱的方便,就是容易引起煩惱,因此而引起煩惱。這件事對于自己用功修行也有障礙的。

  十、于先所見所聞所受。非一眾多別別品類諸境界中,心馳心散。

  前面是第九,這是第十!赣谙取咕褪沁^去所經過的事情,所見的、所聞的!杆堋咕褪茄鄱巧嗌硪,色聲香味觸這些事情,不是少數而是很多的!竸e別品類」,就是一樣一樣的事情有多少類別,這些境界里邊「心馳心散」;蛘呤巧啤⒒蛘呤菒、或者是世間上各式各樣的事情,心里面跑到那些境界里邊散亂。這也是妨礙自己修學佛法的。

  《披尋記》九四三頁:

  于先所見所聞所受等者:此說于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zhí)取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故。

  「于先所見所聞所受等者:此說于色聲香味觸中,不如正理執(zhí)取相好」不符合佛法無常、無我的正理,執(zhí)取它里邊的相好。「不正尋思,令心散亂」所以也是障道的因緣。

  十一、不應思處而強沈思。應知是名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

  「不應思處而強沈思」不應該思惟的境界,而勉強的沈下心來去思惟那件事,這也是一個錯誤的地方!笐敲嘉┲T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這也是障礙修道的?础杜麑び洝。

  《披尋記》九四四頁:

  不應思處而強沈思者:不應思處,略有六種:謂思議我乃至思議諸佛諸佛境界。如前已說。(陵本二十五卷八頁)于是處所強攝其心思擇諸法,是名不應思處而強沈思。

  「不應思處而強沈思者:不應思處略有六種,謂思議我乃至思議諸佛境界。如前已說(陵本二十五卷八頁)」,像前面的文已經說過了,這是在陵本的二十五卷八頁那里邊說過。那里邊說思議我、思議有情、思議世間、思議有情的業(yè)、思議有情的果報、思議靜慮者的境界、思議諸佛、諸佛的境界。

  「于是處所,強攝其心,思擇諸法,是名不應思處而強沈思」。

  午八、第八法

  八者、于諸靜慮等至樂中深生愛味。

  這是十種「違逆學法」第八種。前面十一種是屬于第七種。

  「于諸靜慮等至樂中」這個人他奢摩他已經修行成功了,他已經獲得了色界四禪。初禪、二禪、三禪,這三種禪定里邊呢都有輕安樂,有殊勝的輕安樂!干钌鷲畚丁股钌畹囊饜壑模瑦壑@三昧樂。這樣子也障礙他修學圣道。

  午九、第九法

  九者、樂欲證入無相定者,于諸行中隨順流散。

  這位修行人他歡喜「證入無相定者」離一切相,不與萬法為伴侶,使令他自己的心湛然寂靜而住。既然歡喜這樣子嘛,可是呢「于諸行中隨順流散」就是在這一切相上,這一切有為法里邊,隨順那件事,隨順那一個樣的相,而流動散亂其心,這樣子也是障礙自己修行的。

  午十、第十法

  十者、觸身苦受乃至奪命苦受時,貪愛壽命希望存活。隨此希望傷嘆迷悶。

  這是第十個「觸身苦受」,有特別的苦惱觸他的身,在他的身接觸到特別苦惱的境界苦惱的感覺!改酥恋綂Z命的苦受」就是特別嚴重的苦的感覺。這個時候「貪愛壽命希望存活」這個修行人他愛著他的壽命,希望不要死掉了,能夠排除這種苦惱能繼續(xù)地生存。

  「隨此希望」他隨著自己這樣的希望心,當然是有困難,就「傷嘆迷悶」。就是特別的悲傷、感嘆,心里面很困惑。這可以看出來這個人對于毗缽舍那比較鈍一點,如果有毗缽舍那的話,應該沒有這件事!甘敲N違逆學法」。

  《披尋記》九四四頁:

  貪愛壽命希望活存者:謂于命根不取中夭相故,致有此失。

  「貪愛壽命希望活存者:謂于命根,不取中夭相故」。就是這個「命根」,就是這個命的根,就是他的心理和生理連接起來不分離的那個力量。「不取中夭相故」他不去分別這個是有可能會死掉的,它不去這么想,就是希望繼續(xù)地長壽。「致有此失」所以會有這樣的事情。

  巳三、結

  是名十種違逆學法。

  這十種是不順于修學戒定慧的事情。這句話是結束這一段。

  辰二、正顯隨順(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對治如是十種違逆學法隨順學法?

  前邊是十種違逆學法,現在是第二科「正顯隨順」,顯示隨順戒定慧的這些事情,順于正道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對治十種違逆學法」,就是破壞這十種違逆學法是什么呢?隨順戒定慧的法,這是「征」。

  下邊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能治法」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明能治法(分三科)   未一、標

  謂有十種。

  隨順戒定慧這樣的功德有十種不同。這是「標」。

  下面第二科是「列」出來。

  未二、列

  一、不凈想,二、無常想,三、無常苦想,四、苦無我想,五、厭逆食想,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七、光明想,八、離欲想,九、滅想,十、死想。

  第一個是「修不凈觀」心里面觀想這個不凈,就破除去第一種,障礙修行的違逆法。就是「一者所有母邑少年盛壯可愛形色,是正修學善男子等上品障礙」。這是破除這個障礙,若「修不凈觀」就破除去了。

  「二無常想」!笩o常想」就是破除第二種于薩迦耶所攝諸行生起愛著,這樣子呢就破除去了。用「無常想」可以破除去。

  「三無常苦想」就是破除去懶惰懈怠的這種障道因緣。

  「四苦無我想」就是破除那薩迦耶見,破除這個「我」的執(zhí)著。

  「五厭逆食想」第五個就是「依于段食貪著美味」,這樣的障道因緣應該修這個厭逆食想。前面「于食知量」那里說了很多。

  「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這一個隨順學法就是「于諸世間種種戲論,非一眾多別別品類。所思念中,發(fā)欲貪愛!箍梢云瞥ミ@個障道因緣,一切世間不是「苦」就是「集」,所以都是戲論都是令人苦惱的事情。你能夠修一切世間都是「苦」、都是「集」就會破除去這種障道因緣了。

  「七光明想」第七個光明想就是破除去了「思惟諸法瑜伽作意所有過患」。這下面有解釋。

  「八離欲想」離欲想就是「于諸靜慮等至樂中深生愛味」,就是用離欲想可以破除去。佛教徒修學奢摩他成就了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那么在禪里面,在定里面修四念處,就破除去對于禪定里面的欲,這是能破除去,破除去變成無漏的禪定了。

  「九滅想」滅想是什么呢?就是「樂欲證入無相定者,于諸行中隨順流散」。這是不對的,應該「修滅想」。就是觀察諸行都是寂滅相,就能入于無相定,而不會有障道的因緣了。

  「十死想」。第十個剛才講過的「觸身苦受乃至奪命苦受時,貪愛壽命希望存活。隨此希望傷嘆迷悶」這些事情。要「修死想」這個死想實在來說呢,也就是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寂滅相,就沒有這個生死的問題了。

  未三、結

  如是十想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十種障礙學法違逆學法。

  這是結束這一段。上面這十種想,「善修」,善者「能」也。就是能這樣修習!干菩奚屏暋挂婚_始叫做「修」,繼續(xù)的修就叫做「習」。「善多修習」能夠長時期的數數地修習這十種想。能斷十種障礙戒定慧的功德,這違逆的學法都能破除去了。

  《披尋記》九四四頁:

  謂有十種等者:此中十想,如其次第,對治前說十種違逆學法應知。

  午二、隨釋光明(分二科) 未一、明建立

  當知此中有四光明。一法光明。二義光明。三奢摩他光明。四毗缽舍那光明。依此四種光明增上立光明想。

  這是第二科「隨釋光明」。前面「明能治法」是能治十種違逆學法,現在這里特別地解釋那個第七種光明想,分二科,第一科「明建立」。

  「當知此中有四光明」這里邊說到光明想實在是有四種光明的不同!敢环ü饷。二義光明」。「法光明」就是表達義的文句,能詮顯種種道理的,這個經論里面的文句叫做「法」。「二義光明」第二種就是文句里邊所詮顯的道理,這也是「光明」!溉菽λ饷鳌咕褪切拗埂!杆呐徤崮枪饷鳌咕褪怯^。

  這個「法光明和義光明」是聞所成慧和思所成慧這一種!干菽λ饷骱团徤崮枪饷鳌故修慧,修所成慧。聞慧的法光明和義光明,思慧、修慧都能夠破除內心的煩惱。煩惱比喻是「黑暗」,這法和義和止觀能破除去這些黑暗,所以叫做「光明」。你內心里面有煩惱,你把經論里面的法語,你念它一遍,這個煩惱就不現行了,就隱沒了。這光明能破除黑暗,智慧能破除煩惱,所以稱之為「光明」。這光明是有這四種不同。當然這法光明是我們比較容易學習的,這義光明就深了一點。奢摩他光明、毗缽舍那光明是更進一步能夠轉凡成圣的光明了。當然這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光明,要以「法」和「義」的光明為根據的,所以他們這個「聞思修」還不可以分離的。

  「依此四種光明增上立光明想」,就是佛陀依據這四種光明的力量建立這光明的觀想。也可以說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根據這四種光明的力量,在心里面修這種光明想。是法光明,或者你背一部經,或者你念陀羅尼咒,陀羅尼咒也是光明!噶x」就是思惟里邊的義,雖然不是修止觀,但是也可以思惟這法里邊的道理,那么你心里面就有了光明。這是「建立四種光明」。

  未二、簡今義

  今此義中,意取能斷思惟諸法瑜伽作意障礙法者。

  這是第二科「簡今義」。簡別現在這里邊說的光明想,究竟指什么說的呢?「今此義中」就是對治十種障礙學法。這樣的光明是「意取能斷思惟諸法瑜伽作意障礙法者」就是它的用意,就是取其中能斷除去「思惟諸法瑜伽作意的障礙法」。你在修止觀的時候,其中有前面這十一種「障礙法」。你用法光明能破,那你就用法光明;能用義光明,能用奢摩他、毗缽舍那光明,你就可以用它來對治。用法光明來對治,這是很容易的事情。譬如說念佛號也是光明。這「心不二用」你心在有種種的污染的時候,你念佛也可以,法光明就是念法了,或者是念義,或者是修奢摩他、毗缽舍那。修法光明和義光明比較容易,「修奢摩他毗缽舍那」,那就是難了一點。

  《披尋記》九四四頁:

  意取能斷思住法等者:謂第一義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俱光明想隨順能生思惟諸法瑜伽作意。若有前說十一過患障礙法時,此光明想能正對治,即于前說四光明中,隨其所應取其少分不偏一切。今依此義,故作是說。

  「意取能斷思住法等者:謂第一義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俱光明想隨順能生思惟諸法瑜伽作意」。這是第一義后面還有第二義。這是在第一義里邊「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這個「思所成慧」思惟這個法義,「修所成慧」就是止觀了!妇愎饷飨搿顾妓苫垡彩枪饷飨耄匏苫垡彩枪饷飨。這「俱光明想」或者說你的心,我們這現前這一念心你和光明想在一起,這叫做「俱光明想」。

  「隨順能生思惟諸法瑜伽作意」這個時候你這光明想在你心里面的時候,你就能隨順,隨順圣道,隨順戒定慧能生出來,能引發(fā)出來「思惟諸法的瑜伽作意」。瑜伽作意就是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瑜伽作意」!溉粲星罢f十一過患障礙法」的時候,「此光明想能正對治」此光明想能夠正好能破壞除去那個「障礙」!讣从谇罢f四光明中,隨其所應取其少分不偏一切。今依此義,故作是說」。就是用法光明、用義光明,不是一個光明能破一切的障礙。就是你自己酌量用它的少分,或者是用法光明,或者是用義光明都可以,是這樣意思。

  寅二、第二義(分五科) 卯一、標

  當知此中復有十種隨順學法。

  前面是「第一義」,F在是「第二義」,又一番道理來破除去前面的這十種障礙。分五科,第一科是「標」。

  「當知此中復有十種隨順學法」。

  卯二、征

  何等為十?

  這是「征」。

  下邊是第三科是「列」。

  卯三、列

  一者宿因。二者隨順教。三者如理加行。四者無間殷重所作。五者猛利樂欲。六者持瑜伽力。七者止息身心麤重。八者數數觀察。九者無有怯弱。十者離增上慢。

  這十種也能破壞除去那十種「障礙」的。這是「標列」出來。

  下面第四科再「解釋」這十種,分十科,第一個是「宿因」。

  卯四、釋(分十科) 辰一、宿因

  云何宿因?謂先所習諸根成熟諸根積集。

  第一種這「宿因」這句話怎么講呢?「謂先所習諸根成熟諸根積集」!杆抟颉惯@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這位修行人過去的時候,所熏習的所栽培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現在你能夠努力地學習,過去的善根就成熟了。「諸根積集」這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就愈來愈多、愈來愈強了,善根增長了。善根增長,這就叫做「宿因」。就是你現在的成就,不全是你現在的努力,也有以前的栽培,以前的栽培現在成熟了。這表示什么意思呢?這一個人用功修行,你不要一時之間的不理想你就氣餒了,不要這樣子。你繼續(xù)努力繼續(xù)努力終究有一天成功了,是這樣意思。如果說是有的人前一生,不是這一生,前一生有栽培,栽培得很好,今生少少的努力,前一生的善根就發(fā)生作用了就成功了,當然這樣是最理想的?墒悄阍谇耙簧耘嗟臅r候,也就是要各式各樣的努力的,才成就的。而我們前一生懈怠沒有栽培,所以今生用功修行就辛苦了。說辛苦那你不修行,不修行永久也不成,所以你還是繼續(xù)努力好了,這樣意思。這是「宿因」是第一。

  辰二、隨順教

  云何隨順教?謂所說教無倒?jié)u次。

  這是第二個怎么叫做「隨順教」呢?「謂所說教無倒?jié)u次」。就是「謂佛所說的圣教」,它是有一個很如理的次第的,你隨順它去學習那就成功了。你不要自作聰明把它掉過來,或者是怎么地不要那樣!杆f教」無顛倒的漸次。

  《披尋記》九四五頁:

  謂所說教無倒?jié)u次者:前說無倒教授漸次教授義應準知。

  就是二十七卷的后面我們學習過了。

  辰三、如理加行     巳一、征

  云何如理加行?

  這是第三個「如理加行」。這個「如」字在這里說可以當作「隨順」講,隨順佛說的教理去努力修行,這樣子。這是「標」。下面「解釋」。

  巳二、釋

  謂如其教無倒修行。如是修行能生正見。

  「謂如其教無倒修行」就是說這位修行人,他恭敬佛的教導,對于佛有信心對于佛的教導有恭敬心。所以如佛所教導的,佛怎么樣教你怎么修行,你就「無倒修行」。你不要再有錯誤,佛怎么教你就怎么隨順學習,這樣修行!溉缡切扌心苌姟惯@樣子用功修行,你會得到無漏的智慧,會得圣道,得到圣人的無我的智慧,就是「正見」,「能生正見」。

  辰四、無間殷重所作 巳一、征

  云何無間殷重所作?

  這是第四科「無間殷重所作」,怎么叫做「無間殷重所作」呢?

  巳二、釋

  謂由如是正加行故,于諸善品不虛舍命,速能積習所有善品。

  「謂由如是正加行故」就是你這位修行人能這樣的努力用功,「于諸善品不虛舍命」。你對于修學的戒定慧,修學的四念處這些善品「不虛舍命」,就是不空過光陰!干崦惯@個命,就是你的生命的時間都是很寶貴的,你不要空過光陰。那么你能無間,就是不間斷,相續(xù)不斷的用功。這個「殷重」就是很深刻、很周遍的。它告訴你說,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就一樣一樣的完全的學習,不要把其他的都不要了我就學一樣,不要這樣,那就不叫殷重。「殷重」有一個深刻周遍的意思!覆惶撋崦故遣豢者^自己的生命的寶貴時間!杆倌芊e習所有善品」很迅速的能夠積習集聚。今天也修,早晨起來也修行,午前也修行午后也修行,晚間也修行,初夜后夜也修行,這樣子修學你這個法門,這叫做「無間殷重所作」。

  辰五、猛利樂欲 巳一、征

  云何猛利樂欲?

  這句話怎么講呢?這是第五個。

  巳二、釋

  謂如有一,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謂我何時,當于是處能具足住。如諸圣者、于是處所,具足而住?

  就是這位修行人,「于上解脫」。這個「解脫」譬如說得到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也能解脫欲界的煩惱,這也叫做「解脫」。但是更高尚的圣道的「解脫」,那就是超過了禪定的解脫!赴l(fā)生希慕」對這個上解脫發(fā)生了希求仰慕的心情。怎么叫做「希慕」呢?「謂我何時,當于是處,能具足住!怪^我什么時候,我也能夠在那個空、無相、無愿,那個圣人的三三昧那個地方安住不動,什么時候能夠成就呢?

  「如諸圣者」同于那些圣人,同于那些大菩薩「于是處所具足安住」。這個地方應該是指阿羅漢,或者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于是處所具足安住」。在那個空、無相、無愿,無漏的戒定慧那里面圓滿的安住不動呢?這就叫做「于上解脫,發(fā)生希慕」就是這個出離的意愿很強。

  辰六、持瑜伽力     巳一、征

  云何持瑜伽力?

  這是第六「持瑜伽力」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持瑜伽力?」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標

  謂二因緣能令獲得持瑜伽力。

  這是「標」。有兩個因緣,能使令你成就了持瑜伽力的力量。這是標。

  下面「列」。

  午二、列

  一者本性是利根故。二者長時串修習故。

  這個「持瑜伽力」,這個「持」是拿到了,拿到了這瑜伽的力量,就是止觀的力量。止修的很好,觀也修的很好,你就取得了這「瑜伽的力量」。如果修止的時候你只是不是妄想就是昏沈,修觀的時候也是不是妄想就是昏沈,止也止不來,觀也觀不來,你就是沒有拿到「瑜伽的力量」。現在說是「持瑜伽力」就是止觀修得好。這上面有二個因緣使令你能成就「瑜伽力」。

  「一者本性是利根故」第一個因緣就是本性。就是他的「本性」者,心也,就是他的心。它的本心就是沒有經過修行,他的心性是「利根」,這就是前生的栽培了。他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很銳利,不是鈍的。

  「二者長時串修習故」第二個呢?就是我不是利根,我前生的栽培不好,也是一樣,你還是有希望的。怎么辦呢?長時期的「串修習故」不間斷的去修學止觀,你也自然會成功,也成為一個利根,你的止觀也就成就了。因為「利」這個原因就是你不斷的修習,不斷的修止不斷的修觀,這阿賴耶識就幫你忙了。你頭一支香你坐得很好,你成就那個力量阿賴耶識給你保藏起來了。雖然第二支香又散亂了,我又昏沈了不要緊,你前一支修行的功德在阿賴耶識保存起來并沒有失掉。今天也修,一天坐八支香,總有二支香、三支香修得不錯嘛,那么阿賴耶識給你保存起來了。那么第二天、第三天又有進步了,不斷的進步,阿賴耶識里面你的止觀的力量逐漸地加強了,那么你就拿到「瑜伽的力量」了,你就成就了止觀了。所以「長時的串習故」,你就會成就止觀了。

  辰七、止息身心粗重(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止息身心麤重?

  這是第七科,第七段「止息身心粗重」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止息身心的粗重」呢?

  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息勞乏」。

  巳二、釋(分四科)     午一、息勞乏

  謂如有一或由身勞身乏,發(fā)身粗重發(fā)心粗重。此因易脫威儀而便止息。

  「謂如有一」有這樣的修行人,「或由身勞身乏,發(fā)身粗重」;蛘咭驗槟闵眢w有勞動了,特別的用力量,結果你身體就沒有力量就特別的疲倦。這個時候就「發(fā)身粗重」,你那個身體就是粗重,就不適合修止觀,這時候修止觀修不來。就是你特別勞累的時候,就修止觀修不來。這時候因勞累而有的「身粗重」障礙你修止觀!赴l(fā)心粗重」這個身粗重,它不止于身粗重,它還影響你的心,心也就沒有力量去修止觀了。心也沒有力量呢,沒有那種堪能性了,不調柔、不自在,那么這叫做「心粗重」分二部分。

  這個文上看出來,我們這個欲界的人,也是人間的人,當然有身有心。而這個身的力量影響心,這一方面很強,這個心也能影響身。但是我們地面上的人這一方面也是有,但是不是那么強。所以這里面告訴我們「由身勞身乏,發(fā)身粗重發(fā)心粗重」。所以經行的時候,在坐禪的時候,你開靜了要經行,你快步經行的時間不要太長、時間不要太多。你的這個體力消耗不多,那么你在坐下來的時候你還能修止觀。如果你經行的時間太久,你要是經行的太快,體力消耗的太多,下一支香靜坐的時候不行了。就是你「身勞乏」了,你心力也受影響你就不能修止觀了。所以這個地方還有這個問題。但是你不經行也不行,不經行你這個身體里面坐久了氣血瘀止,也是身粗重也影響心粗重,就不能修止觀的。這個年紀大的人,他可能走路慢,可能沒這問題;年紀輕的人容易有這個問題,他感覺我走路快也很自在不算什么,但是時間太多了、太快了,你第二支香也受影響的。

  「此因易脫威儀而便止息」這樣的情形要怎樣來調適呢?這個很容易。你若能夠「易」就是變易,變易你的威儀!该摗拐,離也。把前面那個,譬如說你走路走得很快,時間很多會消耗你的體力太過了,那你把威儀轉變一下就好了,不要走那么快,時間短一點。時間長有影響,那么時間短一點,那么這問題就解決了!付阒瓜ⅰ惯@個「身勞乏、身粗重心粗重」就沒有了,就改變了。

  午二、息尋伺

  或由太尋太伺,發(fā)身粗重發(fā)心粗重。此因內心寂止方便,而便止息。

  前面是「息勞乏」,F在第二科是「息尋伺」!富蛴商珜ぬ拧够蛘哂捎谶@位修行人,他修毗缽舍那觀這個尋伺太過頭了。太過頭了的時候呢?「發(fā)身粗重」身體也感覺到疲累,心也有點疲倦了,就是不堪能修止觀了。「此因內心寂止方便,而便止息」那么你也可以改變一下,你不要尋伺那么厲害,你心里面寂靜下來,那么也就好了。

  午三、息惛睡

  或由心略心劣惛沈睡眠之所纏繞,發(fā)身粗重發(fā)心粗重。此因增上慧法毗缽舍那順凈作意,而便止息。

  這是第三科「息惛睡」。「或由于」這個人的「心略心劣」就是他不去對于外面的境界心里不去分別,就是「略」。但是這個不是修止觀的這個止,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心沒有力量,不去分別境界。是什么叫做「心略心劣」呢?就是昏沈睡眠;枭虻臅r候、睡眠的時候就是「心略心劣」。你的心為惛沈睡眠之所纏繞的時候「發(fā)身粗重」。你平常你這個你只睡一個鐘頭,忽然間睡了一個半鐘頭,就感覺到不對勁,這身體就感覺不對勁了。你一睡多了也不對,睡少了也不行。你常常注意這個事就是這樣子。發(fā)出來身粗重,發(fā)出來心粗重。

  「此因增上慧法毗缽舍那順凈作意,而便止息」。由于「昏沈睡眠」發(fā)出來「身心的粗重」那么怎么辦呢?你就是因這個「增上慧法」,表詮顯增上慧的法「毗奈耶」,這個法就是佛菩薩說的那個經論、這些文句「毗奈耶」!概我够蛘哒f是律也可以,或者說這個法的作用能滅煩惱,所以就叫「毗奈耶」!疙槂糇饕狻挂睬懊婢褪欠ü饷、義光明這些。這些法、義它是隨順清凈的作意,隨順清凈心的活動。你若能夠這樣子呢,思惟這個法義,那前面因昏沈睡眠的身粗重、心粗重就停下來了,是這樣。這樣的情形,若要昏沈睡眠太多了,這個身粗重心粗重,最好是一方面經行,一方面誦經,思惟法義,這樣子容易破除。若是你還是坐在那里,可能還是困難,有點困難的。

  午四、息煩惱

  或由本性煩惱未斷有煩惱品,身心粗重未能舍離。此因相續(xù)勤修正道,而便止息。

  這是第四科「息煩惱」。「或由于本性」你的本心這個煩惱久遠劫來常常地有煩惱的熏習,成就的這些煩惱,你沒能夠斷,沒有能夠修學圣道把它斷除!赣袩⿶榔飞硇拇种亍惯@時候煩惱隨時,或者由色聲香味觸的所緣緣的引發(fā),或者是你的法塵引發(fā)你自己有不如理作意引起來種種的煩惱。這個煩惱的活動使令你「身心粗重」,你不能舍離。

  「此因相續(xù)勤修正道,而便止息」。這怎么辨呢?這就是你要長時期的「勤修戒定慧」,也就能夠滅除去本性的煩惱了,「而便止息」。

  辰八、數數觀察(分二科)   巳一、征

  云何數數觀察?

  這是第八科「數數的觀察」分二科,第一科是「征」。這個第八條叫做「數數觀察」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依尸羅」,第二科是「依作意」。依尸羅,依這個戒法來說,來解釋這個「數數觀察」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依尸羅(分二科)   未一、標

  謂依尸羅數數觀察惡作不作,數數觀察善作而作。

  「謂依尸羅數數觀察惡作不作」這是說這位修行人他根據佛的戒法,佛所制定的毗奈耶的戒,去數數的一次又一次的去觀察這件事。觀察什么呢?「惡作不作」觀察這件事!笖禂档挠^察善作而作」,觀察這件事。就是這個「惡作你不要作」,「善作你應該作」,但是經過數數觀察才這樣子的,是這樣的意思。

  《披尋記》九四五頁:

  數數觀察惡作不作等者:嫌惡所作,是名惡作。若犯所犯,惡作定生。由是說有惡作罪聚。攝事分說:由五種相除彼所生五種惡作。乃至廣說。(陵本九十九卷九頁)是名惡作不作。與此相違,若有所作非惡作攝,是名善作。于此善作應勤加行,是名善作而作。

  「數數觀察惡作不作等者:嫌惡所作,是名惡作」。這解釋什么叫做惡作。這個「嫌惡所作」,我作了這件事以后我就后悔了,我不高興我作了這件事。這個「惡」,不念惡(俄)念惡(勿)!赶訍骸沟囊馑,是名「惡作」。這個「惡作」,換一句話說就是后悔了,后悔自己作的事情,不應該作自己悔恨,叫做「惡作」。

  「若犯所犯,惡作定生」若是你毀犯了所犯的戒,你受了這樣的戒,你現在違犯了。犯了以后,你這個后悔的心一定會生起來,不應該犯戒!「惡作定生」。

  「由是說有惡作罪聚」由于你犯了戒,你有悔恨了那么你這表你有「惡作的罪」,作錯了事情一樣一樣地積聚下來有很多罪,這就叫做「惡作」。

  「攝事分說:由五種相除彼所生五種惡作」。在「攝事分」,現在這是「本地分」。這個在攝事分的《瑜伽師地論》里邊那上面說:有「五種相」,這五種法,你學習這五種法就能夠滅除去「彼所生五種惡作」,那五種惡作就被破除去了!改酥翉V說」。那五種法在(陵本九十九卷九頁)。這是兩種,兩種兩個五,一個五種惡作一個是破除去五種惡作的五種法。這是兩個五種在九十九卷九頁那里面已說了。

  「是名惡作不作」就是不會后悔了,破除去惡作以后你就不會后悔了。

  「與此相違,若有所作,非惡作攝,是名善作」。這是與惡作不同的!溉粲兴,非惡作攝」那么與后悔的事情不一樣的,就是我作了這件事我不后悔,那應該是屬于善,屬于有功德的事情「非惡作攝」不屬于惡作的,是名叫做「善作」!赣诖松谱鲬诩有,是名善作而作」。你應該精進地努力作這些功德有意義的事情。這樣子這個文的話:「惡作不作,善作而作」是這樣意思。前邊是「標」。

  下面是「辨」,辨就是說明。

  未二、辨

  于其惡作不作不轉,于其善作不作不退。

  就是這樣意思?催@個《披尋記》解釋。

  《披尋記》九四六頁:

  于其惡作不作不轉等者:未生惡作令其不生,是名惡作不作不轉。于未得善雖或未生,然于已得住不退失,是名善作不作不退。

  「于其惡作不作不轉等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未生惡作,令其不生」沒有生起的這種悔恨的事情,那我再不要作這種事情,那叫做「惡作不作不轉」!笎鹤鞑蛔鳌咕褪沁@種有罪過的事情沒有作,沒有作你就永久不要再作,這是「不轉不生起」!噶钇洳簧,是名惡作不作不轉」。

  「于未得善雖或未生,然于已得住不退失,是名善作不作不退」。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呢?「于其善作不作不退」怎么講呢?就是「于未得善」這樣的善法你還沒成就,所以就是「善作不作」!鸽m或未生」然于已得的善法,「住不退失」我不會再退墮。我金剛經背起來了,我一直的再背,如果你不背,不背就退下來了,這樣的意思。「于其善作不作不退」是這樣的意思。

  于其惡作作而棄,于其善作作而不舍。

  這又一個解釋?催@個《披尋記》。

  《披尋記》九四六頁:

  于其惡作作而棄舍等者:惡作作已。速疾悔除,是名惡作作而棄舍。善作作已數數修習無忘失念。是名善作作已作而不舍。

  「于其惡作而棄舍等者:惡作作已」已經作了,「速疾悔除」要迅速地懺悔,這個過失把它除滅,是名「惡作作而棄舍」。

  「善作作已,數數修習,無忘失念」這個有意義的事情作完了以后還繼續(xù)的作,一次又一次不斷的作「無忘失」,你的念一直能夠憶念這件事而不忘失,是名「善作作已,作而不舍」。這是依「尸羅」來解釋這個「數數觀察」是經過數數的觀察思惟,使令自己有這樣的智慧能改善自己「惡作不作」,善作一直的有「善作不舍,善作而作」。

  下面第二科「依作意」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午二、依作意(分二科) 未一、標

  又于煩惱斷與未斷觀察作意,增上力故數數觀察。

  又這個修行人,常常的用功修學戒定慧,修學戒定慧你的成績怎么樣呢?什么成績呢?就是于煩惱是斷、或者是沒有斷。這個自己的煩惱是斷、是沒有斷?要怎樣才知道呢?要「觀察作意增上力故」就是由于這個觀察的作意的力量,用它的力量常常觀察自己,「數數的觀察」不能夠說一時,觀察一次不可以,是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因為這個煩惱有的時候它不動。比如說這個人并沒有斷煩惱,但是他現在煩惱不動,就好像斷了好像滅除了。這是一時的一種相貌,再過一個時候再觀察又可能煩惱又動了,那你才知道煩惱沒有斷。如果是只觀察一次這是不準的不能為準的,所以要數數的觀察。這是「標」。

  下面第二科是「辨」。

  未二、辨

  若知已斷便生歡喜,若知未斷則便數數勤修正道。

  因為你一次又一次常是這樣子來反省自己,你就會知道我這個煩惱是斷了!副闵鷼g喜」你心里生歡喜!我修止觀沒有白辛苦了,這個煩惱是不起了,便生歡喜!溉糁磾唷拱ρ!我昨天沒有動心今天動心了;蛘咭灿休p重的不同!溉糁磾,則便數數的勤修正道」這樣子就不會有增上慢的這個問題。這是依作意來觀察自己,來檢查自己,這樣意思。

  辰九、無有怯弱     巳一、征

  云何無有怯弱?

  這是第九沒有「怯弱」這樣的心情。

  巳二、釋

  謂于后時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未知未見未證得故發(fā)生怯弱。其心勞倦其心匱損,彼既生已而不堅執(zhí)速能斷滅。

  這是說這個修行人他的計劃,他心里面預先給自己留一個計劃。說我現在是不及格,但是我繼續(xù)努力我在將來,或者我三個月內,或者我在這一年內「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我應該知見!笐C得中」,這個「知」應該說是心,「見」應該說是慧。我能夠由我的內心,由我的智慧認識到這個程度!笐C」就是要成就了!钢姟箲撌窃趯W習中,這個「證」就是經過修行而成就了。比如說我想要得三三昧,空無相無愿三三昧,我在這一年內我要得三三昧,「應證」。這是將來、后世,不是現在是以后。「于后時應知應見應證得中,未知未見未證得故」當然我現在是沒有,我現在沒有成就,沒有成就的時候呢「發(fā)生怯弱,其心勞倦!剐睦锩娓杏X到我能成就嗎?心里面有一點怯弱,有一點感覺到唉呀!我不及格、我不行,其心就是勞倦了!钙湫膮T損」因為經過勞倦了,心里面就沒有力量了,這個力量就損耗了就減損了;蛘呤俏矣媱澪覍沓删湍敲淳烷_始行動,行動的時候心里面辛苦了,唉呀!我不行我不行,就是這個意思。

  「彼既生已而不堅執(zhí)」說是這件事,你若長時期的努力這件事一定會成功的。所以你計劃成就的功德,如果出現了的話「而不堅執(zhí),速能斷滅」。出現當然多數是逐漸的,多少有一點消息。比如說是你靜坐想要得三三昧,很久都沒有消息,但是忽然間,可能到了一百天以后了就有消息了,有多少好消息了。不是完全成就有那么一點好消息,這就是「彼既生已而不堅執(zhí)」。不堅執(zhí)自己,我不行我不能成就,就不會這樣。「速能斷滅」很快的就把這個怯弱的心斷滅了、斷掉了,這是這樣意思。這一段的文,就是告訴我們鈍根人,修行困難的人,你沒有成就的時候不要「怯弱」,繼續(xù)努力終究會有好消息。是這樣意思。

  辰十、離增上慢    巳一、征

  云何離增上慢?

  這第十科,第十法怎么叫作「離增上慢」呢?

  巳二、釋

  謂于所得所觸所證,無增上慢離顛倒執(zhí)。于真所得起于得想,于真起觸所于觸想,于真所證起于證想。

  這上面是說:譬如這個人計劃要得色界四禪,色界四禪現在成功了,成功了要離增上慢。怎么叫做「離增上慢」呢?「謂于所得所觸所證,無增上慢」。這是三個字,一個是「得」、一個是「觸」、一個是「證」;蛘哒f是初禪名之為「得」,二禪名之為「觸」,三禪四禪名之為「證」;蛘呤浅醵U二禪名之為「得」,三禪名為「觸」,三禪的樂,輕安樂特別殊勝稱之為「觸」,四禪名之為「證」!笩o增上慢」你不要有增上慢的心情!鸽x顛倒執(zhí)」就是遠離錯誤的執(zhí)著。

  「于真所得起于得想,于真所觸起于觸想」就是如實的這樣去認識它!赣谡嫠C起于證想」,那么這就叫做「離增上慢」。從這些文字上看不是少數人不歡喜多學習佛法,不歡喜深入經論,不歡喜這個事情,我少少的學一點就好了,這樣子就夠我用了。但是實在是認識的不夠!所以就努力的修行,努力的修行有成就了就容易有誤會。得初禪以為是得初果了,得二禪三禪四禪就認為是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了,那么就變成了增上慢。他修行真實是有成就,但是認識錯誤了,那么就變成增上慢了,變成了顛倒執(zhí)著的人了,F在這里說你不要有增上慢「于真所得起于得想」,真實得的是初禪而不是初果,得的是二禪三禪四禪,而不是二果三果四果,你能認識它真實的相貌,那么就沒有「增上慢」了。當然這就是要多學習才能知道的。

  卯五、結

  如是十法,于樂修學諸瑜伽師所應修學。初中后時恒常隨順無有違逆,是故名為隨順學法。

  結束這一大段。前面說這個十法,對于這個歡喜修學諸瑜伽師所應修學的「初中后時恒常隨順」。初開始修學乃至中間及后時「恒常隨順不要違逆」,不要違背了,隨順戒定慧的這個法門!腹拭麨殡S順學法」。前面是第六科。

  下面是第七科「瑜伽壞」分二科。第一科「征」

  子七、瑜伽壞(分二科)    丑一、征

  云何瑜伽壞?

  「云何瑜伽壞?」怎么叫作這個止觀的修學是被破壞了,不能成就了。這是「征」。

  下面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略辨四種」分四科,第一科「標」

  丑二、釋(分二科)   寅一、略辨四種(分四科)    卯一、標

  謂壞瑜伽略有四種。

  謂壞瑜伽略有四種不同。

  卯二、征

  何等為四?

  第二科「征」。第三科「列」。

  卯三、列

  一者畢竟瑜伽壞。二者暫時瑜伽壞。三者退失所得瑜伽壞。四者邪行所作瑜伽壞。

  「一者畢竟瑜伽壞」這是究竟的被破壞了,無論怎么樣都不能成就了。「二者暫時瑜伽壞。三者退失所得瑜伽壞。四者邪行所作瑜伽壞」分那么四種壞瑜伽,瑜伽壞不同。這是標列出來。

  下面第四科是解釋,分四科,第一科解釋「畢竟瑜伽壞」分三科。第一科「標」

  卯四、釋(分四科)   辰一、畢竟瑜伽壞(分三科)    巳一、標

  畢竟瑜伽壞者:謂無種姓補持伽羅。

  他的內心里面,他的阿賴耶識里面,沒有這個出世間圣道的種子,這種人是「畢竟瑜伽壞」。

  巳二、征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第二科「征」。第三科解釋。

  巳三、釋

  由彼身中無能趣向涅槃法故。畢竟失壞出世瑜伽。

  由于那個人的色受想行識里面,沒有趣向涅槃的功能,就是沒有那個圣道的種子。

  「畢竟失壞出世瑜伽」這個人究竟的失掉了、滅壞了出世間止觀的功德,他是絕定不能成就了,這是「畢竟瑜伽壞」。

  下面是第二科「暫時瑜伽壞」分四科,第一科「標」

  辰二、暫時瑜伽壞(分四科)   巳一、標

  暫時瑜伽壞者:謂有種姓補特伽羅。

  就是他的內心里面有這無漏的功德、有這無漏的種子。這是第一科「標」。

  下面第二科「征」。

  巳二、征

  何以故?

  下面第三科。

  巳三、釋

  由彼身中有能趣向涅槃法故,雖闕外緣時經久遠,定當緣會。修習瑜伽令其現起。善修習已當般涅槃。

  「由彼身中有能趣向涅槃法故」這是第三科解釋!鸽m闕外緣時經久遠,定當緣會」,這個人是暫時瑜伽壞,他內心里面不是經過栽培,自然而有涅槃無漏的種子。他有這個種子,但是也需有外緣,就是有佛出現世間。前面解釋過,在「修所成地」那兒有解釋過、在「聲聞地」一開始也有說到。雖然是沒有外緣來幫助他的時候,「時經久遠」這時間經過有很多劫!付ó斁墪箾Q定因緣會具足了,終究有一天佛出現世間了,而他這時候沒有業(yè)障,那么他見佛聞法有了信心。

  「修習瑜伽令其現起」他這時候能修止觀,就使令那無漏的種子發(fā)生現行了。

  「善修習已當般涅槃」而他能夠努力去修習,他就能得涅槃得圣道了。

  巳四、結

  是故說彼所有瑜伽暫時失壞。

  不是永久的,是暫時失壞。這是第二種。

  辰三、退失所得瑜伽壞

  退失所得瑜伽壞者。謂如有一退失所得所觸所證,若智若見若安樂住。

  這是第三種「退失所得瑜伽壞者」是什么呢?「謂如有一退失所得所觸所證,若智若見若安樂住」。這個人他能夠修學圣道,他是修止觀先修止,先修止的時候得了色界四禪,得了初靜慮,乃至二、三、四靜慮。得了靜慮以后「退失所得所觸所證,若智若見若安樂住」,得到的禪定又失掉了,不是得圣道退掉了,得圣道是不能退掉的。在《瑜伽師地論》立場得了圣道以后是不能退的,只有得禪定會有退的可能;蛘呤亲约悍乓菀簿蜁说舳U定,或者其他的因緣也會退掉禪定的!溉舭矘纷 咕褪沁@個禪失掉了。這是「退失所得瑜伽壞」。

  辰四、邪行所作瑜伽壞(分二科) 巳一、釋(分二科) 午一、不如理行

  邪行所作瑜伽壞者:謂如有一不如正理精勤修行。雖多用功無所成辦。不能成辦一切瑜伽亦非善法。

  「邪行所作瑜伽壞者」這是第四科,瑜伽壞分二科。第一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不如理行」。

  「謂如有一不如正理精勤修行」就是有這么一個人,他不能夠隨順佛陀所教導的正理去精進的用功修行,他不。「雖多用功無所成辦」雖然他也很能夠很長時期的用功去靜坐,但是也不會有成就的!覆荒艹赊k一切瑜伽亦非善法」,他不能成辦一切佛法中所說的瑜伽!敢喾巧品ā顾退闶怯幸稽c成就,那也不是善法?础杜麑び洝。

  《披尋記》九四七頁:

  亦非善法者:謂雖精勤修行,然由非理作意所引,或起顛倒、或起邪見,是故名非善法。

  「亦非善法者:謂雖精勤修行,然由非理作意」由于他用功的方法,不是佛法中合道理的修行。「所引或起顛倒、或起邪見,是故名非善法」。我們在前面那個「有尋伺」的三地里面,那個不如理作意里面,也提到外道得到四禪八定,得到四禪八定反倒有邪知邪見這些題。

  午二、虧損凈命(分二科)     未一、別辨相(分二科)

  申一、起惡欲樂(分二科)     酉一、招集利敬(分二科)

  戌一、舉因緣(分二科)       亥一、為說法

  又如有一多諸煩惱性多塵穢。而識聰銳。覺慧猛利。成俱生覺。善攝所聞,于聞究竟,或少或多;蜃】臻e。有在家者及出家者。為性質直。來至其所。因為說法。令心歡喜。

  「又如有一多諸煩惱性多塵穢」前面是不如理行,他很難成辦瑜伽,F在是第二科「虧損凈命」就是清凈的生命,清凈的生命就是生活所需都是如法的,由如法行為來的,叫做「凈命」,F在不如法,非法的手段欺騙人來的生活,那就不是凈命,就是破壞了凈命。分二科,第一科是「別辨相」辨這個說明「虧損凈命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起惡欲樂」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招集利敬」。就是欺騙人得到了利養(yǎng),得到了恭敬。分二科,第一科「舉因緣」。怎樣欺騙人呢?就說這些因緣分二科,第一科「為說法」為人說法。

  「又如有一多諸煩惱性多塵穢」說有這么一種人,他的煩惱很多,貪瞋癡的煩惱很多!感远嗖_恚」他的心很不清凈有很多污染。

  「而識聰銳」但是這個人雖然煩惱很、很污染,但他的心很聰明很靈敏的。

  「覺慧猛利」他的智慧還是很厲害的很勇猛、很利、很銳利。

  「成俱生覺」他這個是與生俱來的智慧,不是經過學習的,是前生帶來的智慧很高。

  「善攝所聞,于聞究竟,或少或多」他若聽聞了一個道理,他就能攝持住而不會失掉,記憶力很強!赣诼劸烤埂箤τ诼犅劦氖虑,他能把這件事思惟的很圓滿!富蛘呱俜值,或者多分的」這個人,這一段表示智慧很高。

  「或住空閑有在家者及出家者」這個人或者是他在閑靜處,不是在城市里,在閑靜處住。在那里住的時候,有在家的人或者有出家的人。

  「為性質直」這個在家人、這個出家人,他的頭腦簡單這個人。

  「來至其所」這個人來到這個有智慧而又多煩惱的人這里,到空閑處。

  「因為說法」這個多煩惱有智慧的這個人,就給這個在家人、這個出家人說法,他所知道的這些事情。

  「令心歡喜」使令頭腦簡單的出家人和在家人聽了很好心里歡喜。這是為說法的因緣而得利敬,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一段。

  下面這第二段「行矯詐」。

  亥二、行矯詐

  又行矯詐。妄現種種身語相應調善所作。

  而這個人又會表現出來一種欺騙人的威儀,「妄現種種身語相應調善所作」。虛妄的,就是有意的欺騙人,現出來身相應的調善所作,現出來語相應的調善所作,就是表現出來有修行的相貌,這是「行矯詐」。這是第二科「顯所為」。

  戌二、顯所為

  由是因緣招集利養(yǎng)恭敬。妄現種種身語相應調善所作。為諸國王大臣居士乃至商主恭敬尊重,咸共謂之是阿羅漢。

  就是由前邊為人說法和行矯詐這二種因緣,他就是招集來利養(yǎng)恭敬,別人對他有所供養(yǎng)對他還很恭敬。

  「稱頌大福德想,及得種種衣食臥具」贊嘆他是大福德,就是這樣想!讣暗梅N種的衣食臥具病緣的醫(yī)藥,及資身的什物」這些生活所需得的很多。

  「為諸國王大臣居士乃至商主恭敬尊重,咸共謂之是阿羅漢」說這個人是阿羅漢,就是這樣子。

  《披尋記》九四七頁:

  又行矯詐等者:謂如前說方便顯己有勝功德,矯詐構集非常威儀。為誑他故,恒常詐現諸根無掉,諸根無動、諸根寂靜。由是令他謂其有德當有所施、當有所作(就是為他作種種事),乃至廣說。(陵本二十二卷十頁)此應準知。

  酉二、恐失利敬(分二科)    戌一、戀著愛眾

  或于隨彼回轉弟子。若諸出家若在家眾,戀著親愛。隨順而轉。

  這是第二科「恐失利敬」。前面第一科是「招集利敬」招集利敬,得到利養(yǎng)恭敬了,他用這個欺騙的手段得到了利敬。得到了以后呢,他又害怕失掉利敬。分二科,第一科是「戀著愛眾」。

  「或于隨彼回轉弟子」或者這個人「隨彼回轉弟子」,就相信他的在家人或出家人「隨彼回轉」他叫他怎么的就怎么的,隨他意的活動。

  「若諸出家若在家眾,戀著親愛」他和這些人互相戀著、互相親愛,就是有了感情了。

  「隨順而轉」他這個在家、出家的弟子,隨他的意思去活動,他教他怎么的他就怎么的。

  戌二、妄立瑜伽(分二科)     亥一、明彼念

  為多招引復生是念。此諸出家在家弟子信順于我。咸共謂我是阿羅漢。彼若依于瑜伽作意止觀等處來請問我。我得彼問或不能對。彼因是事當于我所舍信向心。不復謂我是阿羅漢。由斯退失利養(yǎng)恭敬。我于今者,應自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

  這是第二科「妄立瑜伽」分二科,第一科「明彼念」。

  「為多招引復生是念」就是這個人為了多多的招引出來他的信徒,多多招引來利敬,這是他的目的。那么心里怎么辦呢?他心里有這樣的念。

  「此諸出家在家弟子信順于我」,他對我有信心能隨順我的意思作事!赶坦仓^我是阿羅漢」,說我是阿羅漢。

  「彼若依于瑜伽作意止觀等處來請問我」說這些相信我的人「彼若依于瑜伽作意」,各式各樣的情況來請問我的話「我得彼問或不能對」,我不能回答他。

  「彼因是事當于我所舍信向心」,因為我不能回答他的問題,那他會對于我失掉了信向的心了。

  「不復謂我是阿羅漢。由斯退失利養(yǎng)恭敬」,對我的利養(yǎng)恭敬就失掉了,不利養(yǎng)恭敬了。

  「我于今者,應自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那我現在怎么辦呢?解除這個困難呢?就應該自己思惟籌量觀察安立一個瑜伽。以前的瑜伽是跟別人學習的,現在不我自己發(fā)明一個。這是他有打這個主意,這是「作念」。下面第二科是「明妄立」。

  亥二、顯妄立

  彼由是事增上力故,耽著利養(yǎng)恭敬名譽。獨處空閑自諦思惟籌量觀察安立瑜伽。

  「彼由是事增上力故」就是前面這一段,他這樣想這件事非作不可。因為他內心里面耽著,就是貪著利養(yǎng)恭敬名譽,貪著利養(yǎng)、貪著恭敬、貪著名譽。

  「獨處空閑」自己深入的思惟籌量觀察,也就發(fā)明出來一個瑜伽,一個止觀的方法。

  《披尋記》九四八頁:

  應自思惟籌量觀察者:此中思惟,謂由隨相行。籌量、謂由隨尋思行。觀察,謂由隨伺察行。

  「應自思惟籌量觀察者:此中思惟,謂由隨相行」就是表面上的差別,表面上的情況加以思惟,就是「隨相行」。

  這個「籌量」是什么意思呢?「謂由隨尋思行」那就不是隨相形了,就是在相上再進一步去思惟。

  「觀察,謂由隨伺察行」這個「伺」,又比那個「尋」更微細了。這樣說就是分三個階段!杆嘉故浅跻徊,「籌量」是第二步,「觀察」是第三步。有三個階段,有深淺的不同,這樣子安立了,他發(fā)明出來的這種「瑜伽」。

  然此瑜伽不順契經不現戒律違逆法性。

  他所發(fā)明的所安立的這個「瑜伽」,不合乎「經律論」,不合乎「佛法」的。

  《披尋記》九四八頁:

  不順契經等者:謂于攝圣教義不相符順。是名不順契經。于諸制立學處,或增或減,是名不現戒律。違正教量,名違逆法性。謂違圣言,或違法相等。如思所成地說應知(陵本十五卷十三頁)。

  「不順契經等者:謂于攝圣教義不相符順」就是他發(fā)明的這個止觀,和佛教的教義是不相合的「是名不順契經」。

  「于諸制立學處,或增或減,是名不現戒律」他這個止觀所需要的戒法也是他發(fā)明的。但是也是參考了佛教的,或者是增加一點或是減少一點,「是名不現戒律」。

  「違正教量,名違逆法性」就是違背佛所說的圣教,不符合法性的真理。不符合法性的真理,這種止觀不能證悟法性的。

  「謂違圣言,或違法相等」違背佛的法語,也就是違背了法相的因果!溉缢妓傻卣f應知」(陵本十五卷十三頁)這是「起惡欲樂」。

  下邊第二科「起覆藏想」分二科,第一科是「略標」。

  申二、起覆藏想(分二科)    酉一、略標

  若諸比丘善持三藏,彼于其所覆自瑜伽不欲開示。若諸在家出家弟子,于此瑜伽私竊教示不令彰顯。

  「若諸比丘善持三藏,彼于其所覆自瑜伽不欲開示」,若是佛教里的「比丘善持三藏」他心里面有經律論的知識!赋帧顾睦锩婺軘z持經律論里面的法語,那么對瑜伽是有心得的!副擞谄渌沧澡べぁ鼓莻多煩惱有智慧的那個人,就是在佛教的比丘這個地方隱藏他自己發(fā)明的瑜伽,隱藏起來!覆挥_示」不愿意說出來,不對比丘說他發(fā)明的瑜伽。

  「若諸在家出家弟子,于此瑜伽私竊教示不令彰顯」,若是另外的對他有信心的在家出家弟子「于此瑜伽私竊教示」。那么那個人就對相信的在家出家弟子,偷偷的開示他發(fā)明的瑜伽。「不令彰顯」不令他們在大眾里公開的發(fā)表,不這樣。這是「略標」。

  下邊解釋。第二科「釋因」分二科,第一科「恐有詰發(fā)」。

  酉二、釋因(分二科) 戌一、科恐有詰發(fā)

  所以者何?恐有善持三藏教者,聞彼如是瑜伽處已。以經檢驗,不順契經。以律顯照,不現戒律。以法觀察,違逆法性。由是因緣便不信受。以不信言詰難于我,諍競舉發(fā)。

  「所以者何?」為什么這樣子呢?「恐有善持三藏教者,聞彼如是瑜伽處已」。他恐怕對佛法有心得的這些人,「聞彼如是」聽到他這樣的瑜伽處,瑜伽的境界已。

  「以經檢驗,不順契經」以佛法的經論,以佛法的修多羅來檢查他的瑜伽,是不相順,與契經是不相順。

  「以律顯照,不現戒律」以佛教毗奈耶的律,和他那個發(fā)明的瑜伽的律來對照一下也不合,不符合!不能顯現出來佛法的戒律。

  「以法觀察,違逆法性」以佛法的真理去觀察它,它也不順于法性的真理,由是因緣便不信受。

  「以不信言詰難于我」他這個人他這樣想,「以不信言詰難于我」那個佛教徒對他不相信的語言來詰難他、來難問他的話「諍競舉發(fā)」,大家諍論就是把他這個過失說出來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