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7)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7)
亥九、清凈慧(分四科)
天一、征起
云何菩薩清凈慧?
天二、總標
當知此慧,略有十種。
天三、列釋(分五科)
地一、于真實義
于真實義,有二種慧:謂由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取真實義故。
昨天是講到這里。
地二、于流轉(zhuǎn)義
于流轉(zhuǎn)義,有二種慧:謂取正因果故。
前面第一段:于真實義有二種慧,這應(yīng)該是指清凈的緣起!赣诹鬓D(zhuǎn)義有二種慧,謂取正因果故」,這是生死的緣起。
清凈的智慧有十種,前兩種說過了。這是第三、第四:于流轉(zhuǎn)義。就是眾生在生死里流轉(zhuǎn),菩薩于此義有兩種智慧:「謂取正因果故」。就是菩薩能夠認識,這個「取」,應(yīng)該是認識的意思、通達的意思。通達它的正確的因果義,什么是三惡道的因果?什么是三善道的因果?他能夠正確地認識,這就是智慧。認識這樣的因果,就可為眾生開示:你不要做錯這件事,就可以不到三惡道去了。那和外道就不同了,外道教他的徒弟持牛狗戒,就是他不能認識正因果義。
地三、于執(zhí)受義
于執(zhí)受義,有二種慧:謂顛倒、不顛倒,如實了知故。
「執(zhí)受」是什么意思?這個「執(zhí)」,就是執(zhí)著;「受」就是領(lǐng)受。他所領(lǐng)受的,他很堅固的執(zhí)著,不肯棄舍。顛倒迷惑的眾生,他執(zhí)著有我、我所的這種執(zhí)著,是很堅固的。菩薩教導(dǎo)這類眾生,叫他棄舍我我所,還不是容易,所以叫做「執(zhí)受」。若是已經(jīng)接觸了佛法,深入地學習佛法,得到勝解以后,你要轉(zhuǎn)變他的信仰,勸他不要相信佛法,這也不容易。執(zhí)著他所領(lǐng)受的。
「有二種慧」,這個菩薩對于這方面也有兩種智慧:「謂顛倒、不顛倒,如實了知故」。就是眾生的顛倒迷惑、我我所執(zhí)是很堅固的,菩薩能如實了知。
「不顛倒」,就是相信佛法的眾生,他能夠深入地學習佛法,又能夠修四念處,他身不顛倒、口不顛倒、心也不顛倒,思想不顛倒、行為不顛倒,菩薩是真實地知道。這件事也不是容易知道的。菩薩有這樣的智慧,教導(dǎo)、教化眾生的時候,有顛倒、不顛倒的差別。菩薩教導(dǎo)眾生的時候,開示他什么叫做顛倒、什么叫做不顛倒,如實了知地教導(dǎo)眾生。
地四、于方便義
于方便義有二種慧。謂一切所應(yīng)作、所不應(yīng)作,如實了知故。
「于方便義有二種慧」,這個「方便」,就是學習了佛法以后,能夠采取行動,叫做方便。行動是得果的前方便。菩薩在這方面也有兩種智慧。
「謂一切所應(yīng)作、所不應(yīng)作,如實了知故」,就是這件事是應(yīng)該這樣做,也如實地了知;這件事是不應(yīng)該做,也如實地了知。什么叫做「如實了知」呢?就是這件事應(yīng)該做,我就能做,那叫如實了知;是應(yīng)該做,但是不肯做,不是如實了知。這件事是不應(yīng)該做,但是還是要做,那就不叫做「如實了知」。
我們發(fā)心學習佛法已經(jīng)很難能可貴了,能發(fā)心學習,很不容易了!但是,能如實了知什么叫做顛倒、什么叫做不顛倒,如實了知是應(yīng)該做、不應(yīng)該做,這還不容易!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我所。你若有我、我所的執(zhí)著,它就要顛倒,明知道不對,還是要做。
地五、于究竟義
于究竟義,有二種慧:謂雜染如實了知雜染故,清凈如實了知清凈故。
這是第五科:于究竟義。
「于究竟義有二種慧」,這「究竟」就是通過前面的方便,現(xiàn)在成功了,滿足了自己的愿望,那叫做究竟義。在這方面,菩薩也有兩種智慧。「謂雜染如實了知雜染故」,這件事是不清凈,你能夠真實地知道是雜染。譬如說作功德,那應(yīng)該是善法;但是用有所執(zhí)著的心、有所得的心去做功德,里面就有染污了。這是很微細的事情,但是菩薩能如實了知。
「清凈如實了知清凈故」:菩薩修學圣道以無所得為方便,做種種功德利益眾生,這是清凈的。你真實知道它是清凈的,不容易!說那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前一位善知識要他到一個國王那里去學習佛法。他到那兒一看,這國王很殘忍地在殺害老百姓,善財童子說:「這個人是一個罪過的人哪!是惡人哪!善知識怎么勸我向他學習呢?」他這個念頭一生起來,立刻就改變,說:「不!不!不!我要相信善知識的話!惯@時候才知道,這個國王他殺害眾生的事情統(tǒng)統(tǒng)是變現(xiàn)的、神通變化的,不是真實的殺害眾生。這個善知識都是法身菩薩,他那種無相的大悲心,是清凈的,你能認識嗎?「清凈如實了知清凈」,能認識?不容易!這個國王他殺害眾生,表面上看這是染污、是罪過;但是他不是染污啊!所以,你能認識嗎?這上面說:究竟「有二種慧,謂雜染如實了知雜染故,清凈如實了知清凈故!共蝗菀籽!在究竟上的圣人的境界,不容易認識的。
天四、結(jié)名
如是菩薩五義十種差別凈慧,當知是名最勝凈慧。
結(jié)束前面這段文,結(jié)名。
「如是」,像前面這五雙,就是菩薩的五種智慧;每一種有一雙,就是五義十種差別,「當知是名最勝凈慧」。
下面看《披尋記》p1448:
「當知此慧略有十種等者:〈決擇分〉說:慧波羅蜜多有五清凈:一、通達諸相清凈」,這個相有遍計執(zhí)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也可以這么說。你能夠通達而沒有疑滯,就叫做清凈。
「二、通達緣起清凈」,這上面意思就是第二段:流轉(zhuǎn)義。第一段是真實義,是通達諸相清凈。第二段流轉(zhuǎn)義,這上面說,通達緣起清凈。
「三、通達教導(dǎo)清凈」,第三是于執(zhí)受義。執(zhí)受義就是菩薩教導(dǎo)眾生的智慧清凈。
「四、通達士用清凈」,第四是于方便義,方便義就是修學圣道。修學圣道是眾生的道心的作用。
「五、通達證得清凈。(陵本七十五卷七頁)此說五義,如次應(yīng)知!惯@里說這個五義,如其次第,應(yīng)該知道。那就是:〈決擇分〉說的這五種清凈和這里說的這五義,意思是相同的。這么樣解釋這段文。
戌四、結(jié)(開列九門)
如是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能證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九、清凈慧,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征起,第二段總標,第三段是列釋,現(xiàn)在第四段:結(jié),結(jié)束這段文。
「如是菩薩」,這位有清凈慧的菩薩,「極善決定無量妙慧」,他對于一切法極能善巧的決定,這是不可限量的大智慧。
「能證菩薩大菩提果」,有這樣智慧的人,他堪能證悟菩薩的無上菩提果。
「菩薩依此能圓滿慧波羅蜜多」,發(fā)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能這樣學習,他就能圓滿慧波羅蜜多,能夠速證無上正等菩提的。
看《披尋記》p1449:
「極善決定無量妙慧者:若諸菩薩已入大地」,我們講過,已入大地就是十地菩薩,都是圣人!敢焉仆ㄟ_菩提自性,己善通達菩提方便,彼所有慧自內(nèi)所證,不從他緣」,菩提和般若,般若是從因說,菩提是約果說。已善通達菩提的自性,已善通達菩提的方便,菩提的自性,是果上的自性;已善通達菩提方便,就是:方便是菩提的因,菩提是果。
「彼所有慧自內(nèi)所證」,彼菩薩所有的智慧,就是因中的智慧、果上的智慧!覆粡乃墶梗@是要自己用功才能成就的,不能夠借重他人的力量,要你自己努力!聞所成慧是借助外緣,思慧和修慧要你自己努力才能成就的,所以不從他緣,思慧、修慧就是要自己,不從他緣。「名善決定」,這善決定這么講。因為,聞慧的時候,不能說善決定;這思慧、修慧,修慧通于凡圣,展轉(zhuǎn)地深妙,到佛的境界││善決定。
申三、總辨(分二科)
酉一、明所攝(分二科)
戌一、攝一切種(分二科)
亥一、標
復(fù)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纜中,處處散說;今于此中攝在一處,略說應(yīng)知。
這下面是第三科:總辨。六波羅蜜這一大科分成三科,第一科總標,第二科是別釋。這兩科都學習過了,現(xiàn)在是第三科:總辨。這是把六波羅蜜統(tǒng)在一起來說明。分兩科,第一科是明所攝。分兩科:第一科,攝一切種,又分兩科:第一科是標。
「復(fù)次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世尊彼彼素怛纜中」,就是釋迦世尊,「彼彼」,是一部一部的素怛覽的經(jīng)里面,彼一部經(jīng)、彼一部經(jīng),各式各樣的經(jīng)里面,「處處散說」,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分散的這么去解釋這六種波羅蜜多。《華嚴經(jīng)》有講、《法華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大集經(jīng)》、《涅槃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各式各樣的經(jīng)里面都有講。
「今于此中攝在一處」,現(xiàn)在,就是彌勒菩薩敢說這句話,就是在這里把諸經(jīng)中說的六波羅蜜多,把它聚會在一處。這件事還不簡單!
「略說應(yīng)知」,就是聚在一處,說其大意,你應(yīng)該知道就是這樣意思。
亥二、釋(分二科)
天一、舉施
謂佛所說素怛纜中,所有施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或標或釋,彼皆于此或自性施,廣說乃至或清凈施趣入攝受,如其所應(yīng)皆當了知。
前面這一段是標,下面第二段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施。
「謂佛所說素怛覽中」,前面是標,這下面詳細說。佛所說的「素怛覽」,翻到中國話是「契經(jīng)」,各式各樣的經(jīng)里面,所有的施波羅蜜多、乃至慧波羅蜜多,這么多。
「或標、或釋」,彼彼素怛覽中,說六波羅蜜多的時候,或者是先標出來,然后再加以解釋。「或標、或釋」,「或」這個字,表示可能標而沒釋、可能釋而又沒標。
「彼皆于此或自性施,廣說乃至或清凈施,趣入攝受,如其所應(yīng),皆當了知」,這個地方單說施!副私杂诖恕,彼素怛覽中或標、或釋六波羅蜜多,「彼皆于此」,全部的都屬于這里所說的。這里說的就是:「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凈」,九大段。或者是屬于自性施,廣說乃至最后是清凈施,九種布施。這九種布施,就是把諸經(jīng)中說的施波羅蜜完全統(tǒng)攝了。
「趣入攝受」,就是諸經(jīng)中說的施,都趣入到這里說的施;這里的施波羅蜜,攝受了一切經(jīng)中的施波羅蜜了。
「如其所應(yīng),皆當了知」:你去讀一讀諸經(jīng)中說的施波羅蜜,你去看一看,和這里面說的施波羅蜜,你一對照你就知道了。
天二、例余
如是所余,如所宣說戒乃至慧趣入攝受,如其所應(yīng)亦當了知。
「如是所余,如所宣說戒乃至慧,趣入攝受」,這下面是第二科,例余。
「如是所余」,前面只說到施,還剩下來其他的沒有說的,那就是「如所宣說」,所余的沒宣說的,就是前面所說的戒乃至慧,也是和施波羅蜜一樣「趣入攝受」!溉缙渌鶓(yīng),亦當了知」,也是這樣就知道了。
看《披尋記》p1449:
「如是所余等者:謂如四攝事等,是名所余。」這個《披尋記》的作者韓清凈這句話說得和文不合適,不過也是可以例推了。
「于彼趣入及與攝受,亦如波羅蜜多應(yīng)知」,也可以。
戌二、攝一切行(分二科)
亥一、略明依止(分二科)
天一、舉施
又諸如來為菩薩時,所行一切菩薩行中,所有無量本生相應(yīng)難行苦行,當知一切與施相應(yīng),依止于施。
前面是「攝一切種」,就是:這里說的六波羅蜜,能夠攝受無量的修多羅里面的波羅蜜;這是攝一切種,第一科,F(xiàn)在第二科:攝一切行。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明依止。又分兩科,第一科:舉施。
又諸如來為菩薩的時候,沒成佛的時候。所行一切的菩薩行里邊,「所有無量本生相應(yīng)難行苦行」,在菩薩的時候行菩薩行,有很多的本生、就是在以前行菩薩行的那個時候,就是過去生中的事情!赶鄳(yīng)」,這完全是屬于過去世的,是與難行苦行相應(yīng)的,不容易做到的這個苦行。
「當知一切與施相應(yīng)」,當知那里的難行苦行里邊,與施相應(yīng)的,就是相合的,「依止于施」,菩薩依止于施,行諸苦行。這攝一切行,現(xiàn)在攝布施行。
天二、例余
如說其施,如是戒忍精進靜慮慧相應(yīng),依止戒忍精進靜慮慧,當知亦爾。
這是下面第二段:例余。如前面這一段說的是布施難行苦行,如是還有其他的難行苦行:戒、忍、精進、靜慮、慧相應(yīng)的這些苦行!敢乐菇洹⑷、精進、靜慮、慧,當知亦爾」,也是依止這些其余的五波羅蜜而行難行苦行的。這是例余。下面第二科,辨依差別。前邊是略明依止,這下面辨依差別。
亥二、辨依差別
或唯依施,廣說乃至或唯依慧,或雜依二,或雜依三,或雜依四,或雜依五,或雜依一切六波羅蜜多,皆應(yīng)了知。
「或唯依施,廣說乃至或唯依慧」,這是菩薩沒有成佛的時候,那一個時期,在那個地方,為教化那一類的眾生!肝ㄒ朗梗í毷且乐故┎_蜜行苦行。「廣說乃至或唯依慧」,那就是戒、忍、精進、靜慮,乃至或唯依慧而行苦行。
「或雜依二」,或者那一個時候、在那個地方、為那一類的眾生,依止兩種波羅蜜多行苦行!富螂s依三」,三種波羅蜜多和合起來行苦行!富螂s依四、或雜依五、或雜依一切六波羅蜜多」行菩薩行,皆應(yīng)了知。
酉二、明最勝(分二科)
戌一、因勝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為證無上正等菩提果故,精勤修集是大白法溟,名大白法海;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為涌施大寶泉池。
這是第二科:明最勝,這是說最殊勝的境界。前邊第一科明所攝,現(xiàn)在第二科明最勝。分兩科。第一科:明因勝。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菩薩為了證悟無上菩提果故,精勤地修集,精進地去修集無上菩提的因:六波羅蜜!甘谴蟀追ㄤ椤梗@六波羅蜜多,菩薩這樣地精勤地修行,是一切清凈法中最偉大的、最殊勝的。
「名大白法!梗兴_修行這六波羅蜜多,是一切清凈法的積聚處,一切清凈的菩薩行都集匯到這里來。
「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名為涌施大寶泉池」,就是這些六波羅蜜多,像一個水泉似的,它從那里邊涌出來很多的珍寶。菩薩從六波羅蜜多里面,成就了無量無邊的功德。
看《披尋記》p1449:
「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者」,這句話怎么講呢?「謂此六種波羅蜜多,能令無種姓一切有情皆往善趣」,這句話分兩句話來解釋。菩薩修行菩薩行六種波羅蜜多的時候,能令無種性的一切有情,沒有出世圣道善根的人,能教化這個無善根的眾生「皆往善趣」,都不到三惡道去,都在人天里面享受富樂之果,有這個作用。
「及令有種姓一切種類乘三乘法而得出離」,第二個作用:菩薩修六波羅蜜多,能令有出世善根的眾生……,出世善根就是一切種類里邊,乘三乘法,這個人是聲聞種性、這個人是獨覺種性、這個人是佛種性。菩薩修六波羅蜜多,能令這三種有出世善根的人,學習三乘法而得出離生死大苦。「由是名為圓滿之因」,因此,由這兩個理由說這句話: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六波羅蜜這個大白法,是一切有情、一切種類圓滿之因!鸽S其所應(yīng),令諸有情皆得成熟故」,隨你的根性所相應(yīng)的,都能夠使令你的善根成熟了。
戌二、果勝
又即如是所集無量福智資糧,更無余果可共相稱;唯除無上正等菩提。
前面是說因勝,現(xiàn)在說果勝。
又即如是所修集的無量福、無量智資糧,資糧是因的意思。「更無余果可共相稱」,更沒有其他的果與此資糧相稱、相適應(yīng)。誰能與他相稱呢?「唯除無上正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才能與六波羅蜜多的功德相稱,你修六波羅蜜多就能得無上菩提。
這是六度到這里講完了。下邊是第二科。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攝事品第十五
未二、四攝事(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菩薩四種攝事?
前邊第一科是六度。在覺分持這一科里分兩科,第一科結(jié)前生后,第二科攝舉綱要。攝舉綱要分兩科,第一科是總標,第二科是別廣。別廣里邊分三科,第一科是所學處,第二科是如是學。這個如是學就從三十八卷第八頁(按:金陵本)那里開始。如是學這一科里面分兩科,第一科是結(jié)前生后,第二科是略廣分別。略廣分別里邊分兩科,第一科是略,第二科是廣。第二科廣的時候就是三十九卷開始了。這里分兩科,第一科就是六度四攝。六度四攝就是分兩大段,六度這一科講完了,現(xiàn)在就是攝事這一科。
第一科是征。「云何菩薩四種攝事」呢?四種攝事怎么講呢?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科。四科,這上面布施他沒講,因為前面六波羅蜜里邊有個布施,說了,所以這里邊就不說布施,就說三事:愛語、利行、同事,這三科。這先是第一科,征;第二科是列,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申二、列(分二科)
酉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自性一切難,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二世樂清凈。如是九種相,名略說攝事。
這是頌,下面是長行。
酉二、長行
謂九種相攝事,名為菩薩四種攝事。一者、自性攝事。二者、一切攝事。三者、難行攝事。四者、一切門攝事。五者、善士攝事。六者、一切種攝事。七者、遂求攝事。八者、此世他世樂攝事。九者、清凈攝事。
這個名字和六波羅蜜的九種名字是一樣的。前面這是(第二科)列,標列。下面第三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解釋愛語,這個布施沒提。愛語里邊分九科,第一科是自性愛語。分三科,第一科,征。
申三、釋(分三科)
酉一、愛語(分九科)
戌一、自性愛語(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菩薩自性愛語?
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亥二、釋
謂諸菩薩,于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
「愛語」什么意思呢?謂諸菩薩與諸有情接觸的時候,「常樂宣說悅可意語」,令你喜悅、令你感覺到滿意,要說這種話。不要說話像刀似的,刺你一刀,不要這么說話。凡夫的眾生是有這樣情形,因為他貪瞋癡常動,所以他會說出一些話,會刺你一下子。菩薩不!菩薩的貪瞋癡不活動,菩薩常是用般若波羅蜜調(diào)伏其心。云何調(diào)伏其心?用般若波羅蜜調(diào)伏其心。調(diào)伏其心的時候,貪瞋癡不動。貪瞋癡不動,所以說出來的話是悅可意語,不說粗暴的話。
我剛才這話,眾生說出來如刀如劍的話;但是你不說這種話,你還是說悅可意語;不然你怎么能名之為菩薩呢?你和眾生一樣,那是菩薩嗎?所以,我們要記住。當然,我們還是這句話,你非要在沒有事情的時候,多靜坐調(diào)伏其心,你非要這樣做不可!不然的話這事辦不到!因為你內(nèi)心里面有煩惱種子,有所緣緣的時候,你若沒有如理作意,煩惱就出來了。一出來了呢,就不是菩薩道了,所以,誰也不要恥笑誰,說:「你怎么這樣!」不必恥笑;就是要努力!常常努力地調(diào)伏自己。這是悅可意語。
「諦語」,這個「諦」本來是當「真實」講,真實語,就不說謊話。
「法語」,說出來的話是合法的。什么叫做法語呢?「引攝義語」,這個話能引攝出來勝義、能引攝出來智慧。這是順文,但是在《披尋記》的解釋另有意思的。
亥三、結(jié)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看《披尋記》的解釋p1450:
「常樂宣說悅可意語等者:此顯愛語有三種相」,愛語這是個名稱,它里邊的含意有三種相貌!杆^悅意、無染、唯善」就是這三個相貌。說出這個話,令你心里感覺到滿意、喜悅。這話里邊沒有染污、沒有過失「唯善」,唯獨有功德;這是這三個相貌:悅意、無染、唯善。這是標出來,下邊解釋。
「令他慶悅,是名悅可意語」,你說的這話,能令對方喜悅,這就叫做悅可意語。「即悅意」的「相」貌!噶钭允_終無穿缺,是名諦語」,諦語是這個意思:使令自己的戒法││你是菩薩,你是受了菩薩戒了。∧闶芰似兴_戒了,你的菩薩戒就告訴你怎么怎么的,你現(xiàn)在說出來的話,就是使令你自己的尸羅、你的菩薩戒沒有違犯。這個「穿缺」,「缺」是犯了重戒;犯了輕戒就是「穿」。在《大智度論》上解釋這個「穿」,就是:你念念的、種種的功德都是向于涅槃,能契合涅槃;種種的惡覺觀、惡尋思不入其心,就是心里面沒有這些雜染的念頭,那就是不穿。這樣從反面說,你心里面有雜染的念頭就是穿了,就是這個器是一個很完整的器,但穿一個洞,穿一個洞就不好了。∧莻「缺」,就是這個器缺了一塊,那就不好用了!是嚴重的犯戒了。∈敲凶鲋B語。
「即無染相」,那就是說,你說的話里邊沒有過失,也就是話里邊沒有煩惱。如果你的動機由煩惱發(fā)出來的語言,那就是那句話里面有刀,那就有染污了。
「令他出不善處安住善處,因之引攝利益安樂,是名法語」,這是法語和引攝義語合而為一來解釋。你說出來的語言能令他人出不善處,從那個罪過的地方出來,安住在無罪過、有功德的地方。你說了這個話,「因之引攝利益安樂」,就會引發(fā)出來、能令那個人得到利益安樂,那么你自己也有利益安樂,這就叫做法語,這就叫做引攝義語。這個解釋很好!「即唯善相」的意思,這兩句話:法語和引攝義語即唯善相!噶x如〈思所成地〉說。(陵本十九卷一頁)」。
這里面說的菩薩的愛語的自性,就是:悅可意語,就是諦語和法語、引攝義語。「諦語」就是沒有染污,沒有過失。「法語、引攝義語」是有功德。菩薩說出來的愛語符合這三個條件。符合這三個條件不容易,如果你面對的眾生本身很柔和、有禮貌對你,你說出來的話就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有可能做得到。但是眾生他不是,他說話像刀似的刺激你,你還有可能說得出來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這就難了,不容易啊。所以要預(yù)先準備好,預(yù)先要多靜坐,修無我觀、修畢竟空;我不可得、我所不可得。「我、我所」,是什么東西?是引發(fā)貪、瞋、癡的因緣。你能觀無我、無我所呢,引發(fā)貪、瞋、癡的因緣沒有了,貪、瞋、癡就不動了,不是說斷除,它就是能調(diào)伏貪、瞋、癡不動。外面的所緣緣!不能作貪、瞋、癡的所緣緣,所以就能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如果自己不預(yù)先地訓(xùn)練自己,這事辨不到,非要自己訓(xùn)練自己不可。我們前面「忍品」已說過了,要忍。就是你照那樣學習,自然就可以悅可意語、諦語、法語、引攝義語,不能學習的話,這事辨不到,也就和眾生一樣,說話像刀子似的,那就很多的煩惱來了。
前面自性愛語已經(jīng)解釋完了。我感覺《瑜伽師地論》非常好,光是愛語,它講這四種語言,非常地真實、非常地有功德。我們這樣學習,假設(shè)為人講開示,就是講得好,我們學習彌勒菩薩的法語,就是講得好。說我沒能做到,但是你能說得很好也好,能做到,應(yīng)該打一百分,所以要學習《瑜伽師地論》,常常溫習啊,講開示很容易,而且還是講得好,若不溫習就忘了,那就不行。
戌二、一切愛語(分三科)
亥一、發(fā)起
云何菩薩一切愛語?
這一切愛語怎么講呢?這是征起。下面總標。
亥二、總標
謂此愛語,略有三種。
亥三、列釋(分二科)
列出來名稱,再加以解釋。分兩科。
天一、別釋三種(分二科)
地一、釋(分三科)
玄一、慰喻語
一者、菩薩設(shè)慰喻語。由此語故,菩薩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先發(fā)善言;舒顏平視,含笑為先,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diào)適,或問晝夜怡樂,或命前進善來。以是等相,慰問有情,隨世儀轉(zhuǎn),順睹人性。
第一科是別釋三種。又分兩科,第一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慰喻語。
這愛語有三種:第一種是菩薩要學習「菩薩設(shè)慰喻語」,這「設(shè)」字怎么講呢?這個字是學習,菩薩要學習「慰喻語」。
「由此語故,菩薩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什么叫作「慰喻語」呢?這是解釋。「由此語故」,由于菩薩說這個語言的關(guān)系啊,「菩薩恒時」,長時期,不是短時的哦,面對諸有情的時候,「遠離顰蹙」,「蹙」這個字也念「ㄐㄩㄝˊ」,但是應(yīng)該念「ㄘㄨˋ」;恒時對諸有情,遠離顰蹙:不會趨眉頭、不會愁眉苦臉的,不會這樣子,沒有這個事情。
「先發(fā)善言」,不要等眾生說話,你先說話,先說有意義的語言!甘骖伷揭暋梗甘骖仭诡伱骈_朗,「舒」是開朗的意思!钙揭暋,不要向高看、不要向低看!负橄取,菩薩的面容開顏微笑,先要這樣子!富騿柊搽[吉祥」,或者要說話的時候,「先發(fā)善言」,要怎么說呢?說什么話呢?「或問安隱吉祥」,問你,你的心情很安穩(wěn)、你的事情都很吉祥吧!可以問這種話哦。菩薩對人的面貌,因為心慈悲、心有大智慧,不是用貪、瞋、癡同人見面,所以會這樣子。我們凡夫?qū)W習菩薩道啊,應(yīng)該這樣學習。
「或問諸界調(diào)適」或問四大:地、水、火、風時節(jié),四大調(diào)和!富騿枙円光鶚贰,晝?nèi)龝r、夜三時,心情快樂!富蛎斑M善來」或者對他說:請你進來,「善來」你來得好!敢允堑认啵繂栍星椤褂眠@類的相貌,慰問眾生!鸽S世儀轉(zhuǎn)」菩薩這樣做,也不是違背世間的禮儀,隨順世間的禮儀去活動,世間的禮儀,有一些也是很有禮貌的嘛。
「順睹人性」,「睹」這個字,我看《大正藏》正文也是這個字「睹」,但下面《覺堪記》說是「都」,在《遁倫記》上面就不是「睹」,是「都」!疙樁既诵浴鼓?這么講也可以:「都」啊,就是城市里面的人,是國家的首都,政府首都所在地,是一國之中,文化最高的地方,應(yīng)該是這么說!肝幕罡叩牡胤健梗莻地區(qū)的人都是讀過書的人,懂得禮貌!疙樁既诵浴闺S順讀過書、有禮貌的人,那個習慣性,隨順有禮貌的人這樣做,菩薩也這樣做,你不要隨順沒有讀過書、不懂禮貌、田野中的人,不要隨順那類的人,沒有禮貌,菩薩也應(yīng)該這樣學習,叫作「慰喻語」。
玄二、慶悅語
二者、菩薩設(shè)慶悅語。由此語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其所昌盛而不自知;如應(yīng)覺悟,以申慶悅;蛑沤渎勆峄墼觯鄰(fù)慶悅。
一共是三種語言,第二種是「慶悅語」!赣纱苏Z故,菩薩若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什么叫作「慶悅語」呢?「由此語故」由于菩薩能說出來這樣語言的緣故,所以叫作「慶悅語」。菩薩若看見有情妻子、眷屬、財谷、還有他的事業(yè)!钙渌⒍蛔灾梗星榈钠拮、眷屬、財谷,財富、事業(yè)這方面,「所昌盛」就是很殊勝、很美好!付蛔灾顾约哼不知道!溉鐟(yīng)覺悟」,菩薩隨其所宜來覺悟他,就是贊嘆他。「以申慶悅」申訴菩薩內(nèi)心的歡喜心表達出來,就叫作「申」,來祝賀他、令他歡喜。這是一種「慶悅語」。
「或知信戒聞舍慧增,亦復(fù)慶悅!够蛘咂兴_知道這個眾生在佛法里邊,栽培了信、戒、聞、舍、慧的善根,這五種善根有增上,栽培的很好。菩薩也是來贊嘆他,來慶賀他,也是這樣做!富蛑,這個「知」是什么意思?表示要真實,說你不知道,你不要說。要知道眾生的信增上、戒增上、聞、舍、慧增上,真實的贊嘆他,你若不知道,不要贊嘆。若他沒有這個功德,你贊嘆他,那等于毀辱他了,也等于你在說謊話了。若說謊話,那怎能算是贊嘆呢、怎么能算是慶悅呢,要說真實話喔,這叫作「慶悅語」。「慶悅語」分二種:一種是世俗諦的慶悅,一種是佛法的善根里面,真實的德行,在這方面要真實的贊嘆。
玄三、勝益語
三者、菩薩設(shè)勝益語。由此語故,菩薩宣說一切種德圓滿法教相應(yīng)之語,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恒,F(xiàn)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
這是第三種愛語,叫作勝益語。菩薩要學習這勝益的語言,有殊勝法義的語言!赣纱苏Z故」,由此語能得大利益,所以叫作勝益語。什么語呢?「菩薩宣說」菩薩為眾生宣說,「一切種德」就是佛啊,佛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圓滿,佛為眾生宣說的法教,「法」是佛所說的,法是教導(dǎo)眾生的,佛說的法語!赶鄳(yīng)之語」菩薩要宣說與佛的法語相應(yīng)的語言,要說這種話!敢磺蟹N德圓滿法教」是佛陀說的法,菩薩說的話要與佛說的話相應(yīng),說這話干什么呢?「利益安樂一切有情」能令他將來得大利益,能令他現(xiàn)在得大安樂,或者現(xiàn)在得大利益,將來得大安樂,這種語言有這種作用,要宣說這種語言。「恒,F(xiàn)前以勝益語,而為饒益」菩薩呢,若是常于眾生現(xiàn)前的時候,以勝益語,而饒益眾生,而這樣做。這可見圣位的菩薩、法身菩薩,那不要說了。主要是我們凡位菩薩,怎么能夠說這種話呢?就是要常常學習經(jīng)論才可以,若不學習經(jīng)論你會說這個話嗎?你不會說嘛。
地二、結(jié)
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yīng)知。
結(jié)束前面這段話。這樣說呢?菩薩一切的愛語,就是這三種:「慰喻語」是初見面的時候說的話。「慶悅語」可能以后就說慶悅語。最后要說「勝益語」。這是表示出來菩薩的般若波羅蜜,也顯示出來菩薩的大悲心!
這個地方呢,若是不修無我觀,心里面有我、我所的時候,這些話說不出來。有「我、我所」的時候,說出來的話,就會保護「我」。如果你沒有成就,那也沒有什么事,若有成就,面對眾生的時候,就會害怕眾生來奪取你的我、我所,就害怕了,說出來的話,就不是慰喻語、慶悅語、勝益語,(而)說出一些話來保護自己。雖然不是有他心通,但從你說的話,就可以知道你心里面的事情了。若說這種話呢,表示沒有我、我所,心里面完全放下,不感覺到我有什么東西被人搶去,沒有這個顧慮。所以說這個話是完全很自在,很安祥的這樣講話。
若有我、我所,這話講不出來,那怎么辨呢?一定要修無我觀才可以。常常要修無我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巩斎,這里面我空、法空都在內(nèi),一定要這樣做。所以很明白地說呀,什么叫作害怕?「有我」就害怕,若「無我」就不怕。說我看見老虎來就害怕,就是因為有「我」,若常常修空觀呢,這「我」就逐漸地消失、「我」就逐漸地微弱、逐漸地就沒有這個事情。而有智慧的人會隱藏自己,他會假借一個什么、什么的,就過去了,但是內(nèi)心隱藏的就是害怕。這是我們凡夫有的時候,自己是這么回事,但自己還不太懂,但是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
但是佛菩薩呢,是有慧眼、有法眼,佛菩薩大慈大悲!他是教化一切眾生,他知道徒弟,這個人有道心、這個人沒有道心,完全清清楚楚的。天臺山國清寺,是從什么地方來的?智者大師在的時候,沒有國清寺。是智者大師滅度以后,晉王廣,那時候他還不是太子,更不是皇帝啊,他造的。他怎么會造這個廟呢?是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說了幾句話,不是對面說給晉王廣聽。晉王廣是請智者大師為他受菩薩戒;晉王廣請智者大師講《維摩經(jīng)》,智者大師在天臺山講《維摩經(jīng)》,但是講到《佛道品》就不講了。晉王廣要請智者大師去,智者大師就把《維摩經(jīng)》停下來,就去了,到了大佛那地方呢,天臺山有大佛,大佛是彌勒菩薩,到那里智者大師就停下來說法,就圓寂了,智者大師在山上說了幾句話就走了,說這地方應(yīng)該造廟,就是國清寺那地方,他是在修禪寺住。說這個地方應(yīng)該造大殿,這個地方應(yīng)該造藏經(jīng)樓,就這么說。說是誰能造呢?智者大師說了一句話:……好像還說到一句話:「我會來護持他」,這文現(xiàn)在在《國清百錄》上有。智者大師圓寂了,可能是章安尊者,或者是誰?就把智者大師的話記錄下來,送給晉王廣。晉王廣是有學問的人,文章寫得很好,他一看就發(fā)心造國清寺。智者大師說這事干什么?為什么不當面對晉王廣說呢?而說多少隱語也不是太明白的,那段話。就是愛徒弟啊!跟他出家的人很多,沒有地方住啊,是這么一回事,所以要造廟。叫誰造廟呢?從隱語可以看得出來,是叫晉王廣造。他看見這些話呢,他也就發(fā)心把這國清寺造了。
譬如說我們大殿是供觀世音菩薩,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都是他的徒弟,觀世音菩薩是我們的老師,觀世音要照顧我們,若是說我們隨隨便便、不發(fā)道心,那觀世音菩薩很難照顧我們,要發(fā)道心,觀世音會照顧你。你知道「護法」嗎?問題是這樣,觀世音會知道,說我這個徒弟很發(fā)道心,我照顧他。
什么叫作發(fā)道心?若學習《瑜伽師地論》,前面說:「一定要修無我觀」,修無我觀的時候,道心自然就出來了,自然什么事都是清凈莊嚴。若有我、我所,一切都是污染的,是這個意思。若修無我觀,常常修呢,自然就會慰喻語、慶悅語、勝益語,你會這樣子。是名菩薩一切愛語差別應(yīng)知。
《披尋記》p1451:
「謂此愛語略有三種等者:此中三種,如次應(yīng)知三相所攝」,三個相貌所攝,「攝」也是具足的意思,具足這三個相貌叫作「愛語」:「一、慰喻語,悅意相攝。」,「慰喻語」是具足了悅意的相貌!复思磹偪梢庹Z」也就是前面說的「悅可意語」叫作「慰喻語」。
「言隨世儀轉(zhuǎn)順睹人性者,〈菩提分品〉中說:菩薩善知世間」,菩薩善知世間上的道理!溉粢娔甑戮阕饎僬摺箍匆娨粋人啊,年紀、德行都比我強,「尊勝」都高過我,特別值得尊重!改苷钣,敷座延坐」,這樣有道德的人來呢,能正恭敬地歡迎他,然后給他預(yù)備個座位「延坐」,請他坐下來。「敬問禮拜」,恭敬地問候他、禮拜他!负险埔笄冢藓途礃I(yè)」,修特別恭敬、和藹的這種功德業(yè)!溉粢娔甑戮阆嗨普摺,年紀、品德彼此相似的,「能正問訊」也能恭敬地問候他,「酬對、歡慰」,同他談話,感覺非常歡喜、安慰!敢攒浢姥怨才d談?wù)摗,不要很強硬的語言,很柔和、很美好的語言和他共同談話。「不依等慢而自格量」,不要隨順自己的高慢心:我什么地方對你差一點呢?我又不次于你啊,心里有這個想法,那就有高慢心了。而「自格量」不是這樣子來比量,你的功德比我多啊,我又不差你多少,嘴里可能沒說出來,心里面這么想!溉粢娔甑戮惚傲诱摺箍匆娨粋年紀也輕,品德也不是那么好喔,不如我!鸽S力隨能,勤修勝德。乃至廣說!谷羰强匆娺@樣的人呢,「隨力」,應(yīng)該隨智慧力、隨心力、隨體力、隨因緣所能辨到的。「勤修勝德」,他年紀輕嘛,品德不如你,你可以說幾句勉勵他的話也可以,「勤修勝德」。這下面的文沒有解釋,「乃至廣說」。
但是我讀那段文,引來三句話:「顯實少德,覆實多過」說那個人也有點優(yōu)點、也有點功德」你就可以贊嘆他這點功德,真實地不虛偽!父矊嵍噙^」,他還有很多的過失,隱藏不要講!附K不舉發(fā),令其恥愧」,不論談話談多久、同住多少天,盡量不要說出他的缺點,令他羞恥、令他慚愧,不要講,內(nèi)容是這么說的。所以「若見年德俱卑劣者,隨力隨能,勤修勝德。乃至廣說」。(陵本四十四卷十九頁)我們還沒能學到那里!复藨(yīng)準釋」這里說愛語的三相,應(yīng)該照那里的解釋,這是說「慰喻語」。
「二、慶悅語,無染相攝!箲c悅語就是沒有過失的意思,「此即諦語」,也就是前面那個「諦語」,「由慶悅他真實德故」,這個人有真實的功德,要歡喜贊嘆!溉、勝益語,唯善相攝!梗@是有功德的語言,「此即法語,引攝義語。言一切種德圓滿法教者:謂即如來于三聚法現(xiàn)等正覺之所宣說。」這是佛說,佛于三聚法現(xiàn)等正覺,能平等地、如實地覺悟三聚法的道理,佛所宣說的圓滿法教。
「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二者、能引無義聚法,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埂阜悄芤辛x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這個人現(xiàn)在也不做善,但是也不做惡,但是有因緣的時候,也能做善,也能做惡!赣纱讼鄳(yīng)語言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是故說名為勝益語!
天二、略攝二種(分四科)
前面是第一科,別釋這三種語。這下面是略釋二種,把三種合成二種。
地一、征
云何略說如是菩薩一切愛語?
地二、標
當知此語,略為二種。
地三、列
隨著世間上讀過書、有禮貌的人,他們可以成為儀軌的那種人語言,見面對人有禮貌,說出一些慰喻語。
「二、順正法教語」,菩薩說話呢,第一個隨世儀軌語,第二個是順正法教語,要隨順佛陀的正法,要隨順佛陀的法語,要說這個。這是第三科列。
地四、攝
若慰喻語若慶悅語。當知是名隨世儀軌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順正法教語。
戌三、難行愛語(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難行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三種。
這是難行愛語。
亥三、釋(分三科)
天一、于怨害所
若諸菩薩于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凈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
「若諸菩薩于能殺害怨家惡友」,就是這個人,彼此間有恨,是很惡的一種人,這個惡知識,惡到什么程度呢?能殺害菩薩的怨家惡友。這個人啊,現(xiàn)在和你見面了,大家也要說話,怎么辨呢?「以善凈心、無穢濁心」,就是用慈悲心與智慧、用憐憫心,用智慧就是「善凈心」,不是用貪、瞋、癡。「無穢濁心」,沒有貪、瞋、癡的心,用智慧和慈悲心和他說話,「無穢濁心」,沒有染污心同他說話。
「思擇為說」,就是你那智慧在這要用,一方面思惟觀察,就為他說話。說什么呢?「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惯是說這三種話,但是要用慈悲心、用智慧說這三種話!府斨敲兴_第一難行愛語」,這是不容易的,所以菩薩呢,發(fā)了無上菩提心,要多作功德、多修福、多學習經(jīng)論,使令自己的福德廣大、智慧廣大,然后面對一切眾生的時候心安,如果你不修福、不修慧啊,就是享受過去生栽培的一點;,那不行,;凼無常,過去栽培的福、栽培的慧。‖F(xiàn)在不繼續(xù)栽培;,那;勐蜎]有了,一定要努力栽培;。而栽培;勰兀褪且辛福田,在良福田那里栽培福慧,而良福田呢?佛菩薩就是良福田。我也說過:「我們早粥、午餐的時候,你恭敬地念供,心不散亂,我們不但供佛、還供阿羅漢。各位感覺到我們這里和其他人不同,這個地方有點不同,我們有供阿羅漢,其他寺廟里供阿羅漢的不多,也可能有。恭敬念供,這就是修福、修慧。×硗馕覀冑潎@自己,我們在這里又發(fā)心靜坐,也發(fā)心學習經(jīng)論,這也是福田。你在這里當職事,你就是修;哿耍灰f:「他們靜坐的時候,只是在那打瞌睡、打妄想,沒有修止觀嗎,那是良福田嗎?」你不要這樣講,這樣講錯了,講得不對啊,不要說:「他都沒來靜坐」,不要這么說呀,初開始發(fā)心修行的人,就是這樣子。最后得無生法忍以后,修行就容易了,因為他心里有畢竟空的智慧、有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他能調(diào)伏煩惱,能調(diào)伏睡眠,一切的障礙都能調(diào)伏,他坐在那里,腰也不疼、腿也不疼,那種圣人的修行,行、住、坐、臥無差別的境界,當然你在那地方修福,是良福田。但是我們沒有到那境界也是良福田,《涅槃經(jīng)》上有一句話:初發(fā)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者難,初發(fā)心者難呀,是故我禮初發(fā)心。(按:原文為「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fā)心!)不知道這句子是那位菩薩說的,初發(fā)心修行的時候,他心里面我、我所、貪瞋癡都具足,修行難,但他發(fā)心修行,所以我對他敬禮,敬禮初發(fā)心的菩薩。這是《涅槃經(jīng)》的話,但那位菩薩說的呢?我忘記,想不起來。這些大菩薩對初發(fā)心的人都有恭敬心啊,你怎么可以說:「他坐在那里打瞌睡,不是良福田!,不可以這么說。
另外我感覺有一點事情,有什么呢?有一回在加州,有一個香火廟開光,我還是去,在吃午飯的時候,有居士說:「唉呀!觀世音菩薩來了」我說:「在那兒?」,他說:「天空里現(xiàn)出瑞象」,當時我和真常法師談話,他說,我們也不動,這居士說:「你們怎么搞了,觀世音菩薩來了,都不出來看」,我說:「好好,我出來」,就看見什么?觀世音菩薩的像有彩云,當時有人照像,照出來。那是一個香火廟嘛,就是大家來燒燒香、抽簽,就是這種境界嘛,但是觀世音菩薩在這里現(xiàn)出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尊重這件事。這看出來,他們將來得無上菩提,就是在那里抽簽的時候開始的,他在那拜佛,唉呀!我的兒有病,醫(yī)生看不好,拜佛,他們用誠心拜,他就這樣栽培一點善根,將來得無上菩提了。我們也不要高慢:他們是香火廟,我們不是香火廟,你不要高慢,我們在那靜坐的時候,怎么樣啊?不要高慢。但也是初發(fā)心,很難得。你在這里當僧職事,有功德。在這里面看出一件事:不輕視初發(fā)心菩薩,說這個菩薩,他完全不及格,圣道是從這里開始,不要輕視。說是我拿一塊錢來供養(yǎng)他,他也不是良福田,不要這樣說。我拿一塊錢供養(yǎng)他,希望他發(fā)無上菩提心,戒定慧清凈具足,你這樣祝愿,這也就無量功德。你說:他這個人沒有功德,我這一塊錢給你吧!你這樣態(tài)度,沒有功德。
努力地修無我觀,努力地栽培福、栽培智慧!一定要這樣做。以后的菩薩道也容易行。就是行菩薩道的同時,能減少過失!你有我、我所在。≌f:「我也能發(fā)菩提心!」是的!你能發(fā)菩提心,但我、我所常隨著活動啊!你有過失。當時是栽培了小小的功德,同時也栽培了很多的罪過。∧愕奈、我所不是菩薩道。∈钦系K菩薩道的!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6)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