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8)
戌三、難行愛語(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薩難行愛語?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三種。 亥三、釋(分三科) 天一、于怨害所 若諸菩薩于能殺害怨家惡友,以善凈心、無穢濁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愛語。 這是第三科,「難行愛語」,這一科里邊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標,第三科是解釋,解釋里邊三科,第一科是「于怨害所」。對于怨家惡友而能夠說愛語,這是第一難行愛語,這是上一次講過了。下邊是第二科,「于愚鈍所」。第一難行愛語,這一段文字也不是難認識,但是我們不妨想一想,我能不能做到?想想自己,我能不能做到?不要光是念這個文就過去了,要想一想。我現(xiàn)在我做不到,或者我什么時候能做到?這么想一想!下面是第二科,「于愚鈍所」。 天二、于愚鈍所 若諸菩薩于其上品愚癡鈍根諸有情所,心無疑慮。思擇為說種種法教, 若是諸多的菩薩,「于其上品」就是對于那一個人的愚癡是屬于上品的。這個「上品愚癡」或者說,極容易明白的道理,他還是不明白,那就可以說是上品愚癡;或者說這種愚癡,不容易調(diào)伏,極難調(diào)伏,所以叫做上品,如果容易調(diào)伏就是下品了。這樣上品愚癡的鈍根人;鈍根,就是沒有智慧。說沒有智慧這個話,我們?nèi)菀渍f這個人一點知識沒有,其實那不一定,可能這個人是大學教授,他學問很好的,但是在佛法來說呢,這個人是上品愚癡、鈍根,也可以這么解釋!钢T有情所」,不是一個人,很多的這些上品愚癡鈍根人!感臒o疑慮」,這個菩薩對這樣的愚癡人,沒有懷疑,也沒有顧慮。說我為他講解佛法,那可能是又有疑慮,可能他聽不懂吧!或者說是不契機!沒有這些顧慮!杆紦駷檎f種種法教」,這個菩薩用他的后得智,加以觀察,為他宣說佛法中種種善巧方便的佛法,來教導他。 誓受疲勞,如理、如法、如善攝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 「誓受疲勞」,為這樣人講解佛法,是很辛苦的,但是這位菩薩決定,這個「誓」當決定講,能忍受教化他的這個疲勞,我不怕辛苦!溉缋砣绶ㄈ缟茢z取」,這個「如」這個字,很多的解釋,在這里可以當做隨順的意思,隨順道理去攝受這個人。你講出來的佛法,一定要有道理,用道理來教化這個人!溉绶ā,這要隨順佛所說的教法,去教化他,「如善」,也能隨順,能令他從不善處安住善處,能叫他有這種作用,這么樣來教化他,「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這個理,如理如法,這個理和法,是這位菩薩用這樣的理和法來開導他。這個善就是開導的作用,能轉(zhuǎn)變他,使令他轉(zhuǎn)為佛教徒。那么這個「理、法」是攝受他的方法,這個「善」是攝受的希望、效果。「當知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愛語」,這個愛語還是不容易講的。 看《披尋記》pt.1425: 「如理如法如善攝取者:依現(xiàn)比至教道理而說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是名如理。又所宣說應四圣諦,是名如法。義如力種性品說。(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頁)以其隨順八種教授而正教授,五種教誡而正教誡,是名如善攝取。言攝取者:謂諸菩薩正御徒眾。于彼有情攝取攝受故。義如攝受品說。(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七頁)」 「如理如法如善攝取者:依現(xiàn)比至教道理而說正法,非不依彼三量道理,是名如理! 這是《披尋記》的作者這么解釋,這個菩薩教化眾生的時候,要有根據(jù),根據(jù)現(xiàn)量,根據(jù)比量,根據(jù)至教量,這三量的道理,為他宣說正法。這個現(xiàn)量怎么講呢?現(xiàn)量就是現(xiàn)前的境界。比如說我眼睛能看見顏色,耳朵能聽見聲音,這就是現(xiàn)量,就是用這樣的現(xiàn)實的情況來講解道理,那么這是現(xiàn)量。比量呢,就是不現(xiàn)前了,這件事不懂,不明白,就用已經(jīng)明白的道理來推知不明白的道理,也知道了,這叫做比量!钢两痰览怼咕褪佛陀說的法語,說的道理,用這樣的道理去教化他,那叫做「至教道理」。那么要符合這三個道理的正法!阜遣灰辣巳康览怼,不是不根據(jù)三種道理,就是根據(jù)這三種道理,也就是隨順這三種道理,這樣去攝受這個眾生,這叫做如理攝受。 「又所宣說應四圣諦,是名如法」,又這個菩薩為這個上品愚鈍的眾生說法的時候,「應四圣諦」,就是契合,「應」就是契合,契合這個苦集滅道四圣諦的道理,那這就叫做「如法」。這個四圣諦就是世間的因果和出世間的因果,從這個因果上,能引導他達到圣人的境界?嗉欠卜蚓辰纾欠卜蛭幢啬芏;這個滅道是圣人的智慧境界。你為他說法呢,一定要詮顯出來這樣的道理,你說了老半天,還是在戲論里邊活動,你為人家講開示說法,說了老半天,說了很久,并沒能引導人向于第一義諦,還是個戲論的境界,所以這是「又所宣說應四圣諦,是名如法」!噶x如力種性品說」,這上面這個「如理如法」這個道理,如〈力種性品〉里面已經(jīng)說過了。就是在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頁,這是正文,在那上面有講。 「以其隨順八種教授而正教授,五種教誡而正教誡,是名如善攝取」。三十八卷十七頁那上面說的:如法如理的為眾生說法,那里邊是說到,隨順八種教授,就是菩薩為眾生說法,符合這八種教授的,「而正教授」。這八種教授,就是五停心,這是五種教授;第六、第七呢,就是菩薩為他宣說的道理,能對治常見,是第六; 能對治斷見,這是第七,七個教授了。那么最后一個教授呢,還能夠令他除遣增上慢,你按照這樣的佛法去修行,你就從凡夫的境界向前進,向前進成功了就是到圣位了,但在中間有可能會有錯誤,就是增上慢,他沒有得四禪,說是得四禪;他沒得圣道,他說他得圣道了,就有這個問題。所以第八個教授呢,要教他除遣增上慢的過失,所以這是八種教授。八種教授,是三十八卷的二十頁、二十一頁那里說。我又去重新讀了一遍,這八種教授呢,它另外又分成三段,就是,眾生大概的說呢有兩類眾生,一類眾生,心沒得定的人,沒得定應該說也沒得欲界定,或者得欲界定而沒得未到地定,或者說也沒得初禪,就是這種人。沒得定,沒得初禪,也沒得未到地定這種人,這種人你為他說法呢,就是先說五停心觀,這是五種教授。五停心觀如果成功了,就是已經(jīng)得定了的人,那么看這文的意思,和前面〈聲聞地〉說的也是一致,就是,修五停心觀成功了,應該是得到未地定了。得到未到地定了,在這個時候菩薩為他宣說圣道。那么就是圣道能斷除去常見,能斷除去斷見;因為有的人有禪定,他還有常見,他還有斷見,他若不學習佛法,他容易有這兩種邪見。我們讀這個《瑜伽師地論》才知道這件事。 說現(xiàn)在有一個人有神通,有很高的禪定,那當然就是,高深的禪定就是色界四禪了,這種有這樣禪定功夫的人,如果我們佛教徒,說我是佛教徒,那么在家佛教徒或者不說,我們說我是出家人,我受了比丘戒了,我受了菩薩戒了,受了三壇大戒了,但是你若不學習佛法的時候,對這個有禪定、有神通這個人,你對他有什么看法?我看你不敢置一詞,一句話也不敢說。現(xiàn)在《瑜伽師地論》說是你有了禪定,如果你不是佛教徒,你可能還有常見,有斷見,你還有邪知邪見,你看《瑜伽師地論》前面說那六十二見,“不如理作意”那個地方,很多的特別的愚癡境界,都是有禪定的人發(fā)明出來的。我們沒有禪定的人,哎呀!我不知道怎么回事?有禪定的人他知道很多事,但是特別愚癡。這個學習《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說的,彌勒菩薩會說出這句話來。如果彌勒菩薩不說這句話,我們知道什么?我看我們不能,就明知道這人是外道,但是你心里不敢說他什么,因為我們智慧不夠,F(xiàn)在學習《瑜伽師地論》知道這個事,那么會有什么反應呢?我們心不動。說這個人有很大的神通,啊!不得了,說話的時候就驚天動地,我們心不動,因為什么?因為我們學習了《瑜伽師地論》以后,這都是凡夫境界,心里不動。 所以這上面說呢,這個地方分成三段,就是為初發(fā)心的人,心沒得定的人,為他說五停心,叫他斷除去這個障道的因緣:貪、瞋、癡、慢這些各式各樣的煩惱。那么,到了斷除去這些障道因緣以后,為他說正方便道,斷除常見,斷除斷見。最后呢,第三段,就是為他破除去增上慢,是這樣意思。就是「隨順八種教授」,這八種教授就是這八種!付淌凇,這個菩薩隨順佛所說的八種教授來教導這個眾生。 「五種教誡,而正教誡」,這五種教誡,前面是八種教授,告訴他這么用功。這個教誡有點不同,第一個就是遮止,有罪過的事情不可以做。第二叫做開許,就是有功德的事情可以做。第三個是諫誨,就是說這個佛教徒很用功修行,但是一時失掉了正念也會做錯事,做錯事嘛,你要教誨他,教誨他這是有罪過的事,你不要做,諫誨他,這是第三個。第四個,就是有的眾生對佛陀的正法沒有恭敬心,輕視佛的正法,隨便的就違犯佛的教誡,那這個人呢,這個菩薩應該呵斥他,應該擯,把他驅(qū)逐,應該這樣子,這是第四個。第五個是慶慰,就是這個眾生,他不失掉正念,如法精進的學習佛法,能夠用功修行,那么你來贊嘆他,叫「慶慰」,這是五種教誡!付陶],是名如善攝取」,「如善攝取」這么講。 「言攝取者:」這個攝取這句話怎么講呢?「如善攝取」,這個「攝取」怎么講?「謂諸菩薩正御徒眾」,這個菩薩他錄取了很多的弟子,他能夠正確的來輔導他們!赣诒擞星閿z取攝受故」,對于這個所攝受的徒眾,就是用佛法來引導他,叫做「攝取」,引導了以后要好好教授他,引導來以后,你要教導他,用佛法來教導他,叫做「攝受」。從這里看出來,你若是在一個佛教團體里面,你做領(lǐng)導人,你應該怎么做,就是這兩個事,就是攝取、攝受。你用佛法來攝取他,用佛法來教授他,也就是八種教授,五種教誡。說我沒有這個能力,我不能夠教授,那你做佛教的領(lǐng)導人是不對的了。你就不應該做這個領(lǐng)導人的事情,不應該做這個事!噶x如攝受品說」,這里面說這個攝取攝受的道理,如攝受品說(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七頁),我們還沒有學到那里。 天三、于諂誑所 若諸菩薩于其諂詐欺誑親教軌范尊長真實福田,行邪惡行諸有情所,無嫌恨心、無恚惱心,思擇為說若慰喻語、若慶悅語、若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 這是第三科,于諂誑所。第一個是于怨害所,第二個于愚鈍所,第三個于諂詐所。「若諸菩薩于其諂詐」,對于那一個人,那個人是個怎么樣的人呢?對于他的親教師、軌范師,他的尊長,是「真實福田」,真實福田那就是圣人了。對圣人行諂詐,表面上很恭順的,實在心里面都是欺騙師長的,欺誑他的師長。諂詐、欺誑他的親教師、他的軌范師,軌范師是阿阇黎,欺誑他的尊長。而這些親教師、軌范師和尊長,不是一般的凡夫,是真實的良福田,圣人,他遇見這個圣人了,「行邪惡行」在他這個良福田這里行邪惡的事情,做罪過的事情,他還向他師長說他做什么什么功德!钢T有情所」,這樣的眾生,行諂詐、欺誑、邪惡行的眾生,「無嫌恨心」這個菩薩對于這個眾生,他沒有嫌恨心,他不譏嫌也不恨,嫌也就是恨,沒有恨。「無恚惱心」心里面不憤怒,也不動心要惱亂他,沒有這個意思。「思擇為說若慰喻語」,這位菩薩呢,對這個眾生,他心里也有觀察,也為他宣說慰喻語,或者是慶悅語,或者勝益語,「當知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愛語」,第三種。 戌四、一切門愛語(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 現(xiàn)在是第四個一切門愛語,分三科,第一科是征,「云何菩薩一切門愛語」,就是征,下面第二科是標。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四種。 「當知此語,略有四種」不同,下面第三科列出來, 亥三、列 一、欲斷諸蓋向善趣者:為說先時,所應作法。 「欲斷諸蓋向善趣者」,這是愛語的對象。就是這個眾生,他心里面想要斷除諸蓋,這個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這種蓋,他心里面有蓋,他心里面還想要斷除這一切的蓋障,「向善趣者」,他心里面的意愿,想要提提升自己的程度,能達到高深禪定的境界,那么就是向善趣,這個蓋都是欲界的人,欲界的人都有蓋,欲界的人想要提升自己,就是到色界天以上了,或者是有意得圣道,就是「向善趣者」。這樣的人,菩薩怎么樣為他宣說佛法呢?「為說先時所應作法」,以前他應該做的事情,現(xiàn)在還是給他宣說這件事。 看這《披尋記》p1452: 「為說先時所應作法者: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于諸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凈品法,是名先時所應作法。如聲聞地說應知。(陵本二十五卷四頁)」 「為說先時所應作法者: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施論,實在是慈悲心,這個戒也是慈悲心,你有慈悲心的時候就不會殺盜淫妄,不會這樣子;第二,慈悲心也能持戒,有慈悲心,也就能布施。那么這個施、戒、生天之論,在《阿毗達磨論》里面說,施、戒、修,這個施和戒也就是生天之論,就是不生天,也能做人,F(xiàn)在又說生天之論,就是修禪定了,修禪定生到色界天去!赣谥T欲中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凈」,以前給他宣說的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又為他宣說「諸欲中」,就是在色、聲、香、味、觸這個欲里邊,廣開示欲的過患。欲能令人生貪、瞋、癡的煩惱,跑到三惡道去了!赋鲭x清凈」,要從這個欲里面跳出來,沒有欲就清凈了,所以也宣說這個離欲的論,是「能廣開示過患出離清凈品法」,這一類也就包括在禪定里面。你想要得禪定一定是離欲的。「是名先時所應作法」,這就是「欲斷諸蓋向善趣」這個人,在以前,他也就這樣修行的!溉缏暵劦卣f應知」,〈聲聞地〉里面說過這件事。陵本二十五卷四頁,F(xiàn)在說一切門愛語有四種,第一種愛語,就是「欲斷諸蓋向善趣者」,欲斷諸蓋,就是他心里有這樣的意愿,實在還沒有解脫出來的。那么這個人呢,這菩薩就為他說「先時所應作法」,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告訴他,施、戒、修這樣的解脫法。 二、遠離諸蓋心調(diào)善者:為說增進四圣諦等相應正法。 如果是先能夠布施,又能夠持戒,而后修禪定,如果成功了,那么這個人就是遠離諸蓋。他心里面調(diào)柔,不那么剛強,遇見一切煩惱的境界,他心里面不受影響,心里面還是調(diào)柔的,所以叫做「心調(diào)善者」!笧檎f增進四圣諦等相應正法」,那么這樣的人呢,這位菩薩為他宣說「增進」,就是在這個施、戒、修,這個修的這個程度上,再向前進步,這個道力更增長了,更進一步,就是由凡而圣了。這個施、戒、修還都是凡夫境界,雖然離欲還是凡夫,F(xiàn)在說,修學圣道了!杆氖ブB等相應正法」,為他宣說與四圣諦相應的這些佛法為他宣說。這樣說呢,施、戒、修是世間的善法。修學四圣諦是出世間的善法。先說世間善法作基礎(chǔ),然后再宣說出世間的圣道。這是說法的次第。 三、在家出家多放逸者:無倒諫誨,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住不放逸行。 第三個愛語,就是這個人是在家的佛教徒,或者這個人是出家的佛教徒。雖然是佛教徒了,但是這個人多放逸,他還是不愿意隨順佛的教導,還是放逸!笩o倒諫誨」,那么這位菩薩對他,怎么教化他呢?「無倒諫誨」,沒有錯誤的來諫正他,教誨他,你放逸是不對的,怎么怎么地…「方便令其出離放逸行」,善巧方便的教導他,教他出離這個放逸行,從放逸里面跳出來!缸〔环乓菪小梗沧≡诓环乓,令你三業(yè)清凈修學圣道。這是第三種愛語。 四、于諸法中多疑惑者:為令當來離疑惑故,為說正法論議決擇。 這是另一種眾生。這種眾生在這個一切緣起法里面,有疑惑:善能得善報嗎?惡能得惡報嗎?這是疑惑!笧榱町攣黼x疑惑故」,菩薩為他說法,他現(xiàn)在有疑惑,那么若繼續(xù)不斷的學習佛法呢,將來就會離疑惑,不疑惑,善能得善報,惡能得惡報。有世間的緣起,還有出世間的緣起,「為說正法」,為他宣說這個緣起的正法!刚撟h決擇」,彼此可以不斷的討論,來顯示真理,觀察這個真理,斷除疑惑。這是一切門愛語的四種。 戌五、善士愛語(分四科) 亥一、征 云何菩薩善士愛語? 這是第五科,善士愛語分四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菩薩善士愛語呢?這是征,下面標。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五種。 亥三、列 謂諸菩薩為所化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有因緣法、有出離法、有所依法、有勇決法、有神變法。 下面第三科列出來,「謂諸菩薩為所化生」,為了所教化的眾生,「能說如來及諸菩薩」,就是給所化的眾生,宣說佛所說的法及諸菩薩所說的佛法。什么呢?「有因緣法」,這是一種。第二是「有出離法」,第三「有所依法」,第四「有勇決法」,第五「有神變法」,宣說這五種愛語。第三科是列出來,第四科解釋,分五科,第一科是「有因緣法」,有因緣。 亥四、釋(分五科) 天一、有因緣 若所說法,得處有因,制立學處;是故此法名有因緣。 「若所說法」,若佛所說的這個法,說的什么呢?「得處有因」。這個得處,這個得這個字,當什么講呢?「得」這個字,常常是獲得,得到一個地方,但是也當個「知」字講,我知道這件事,知道這個地方。這下面說這個「處」是什么處,是所學處,就是戒。這個事不可以做,不可以做殺、盜、淫、妄的事情。你知道佛這么教誡你,教導你,教你這樣子,那么你就知道了,叫做「得處」。而這個不可以做殺、盜、淫、妄,是有因緣的,也不是無故的叫你不可以殺、盜、淫、妄,不是的,都是有因緣的。在這個出家人的戒律上,就是先有人犯戒,佛就制這條戒了。就是這個出家人妄語,說謊話,那么有別的比丘報告佛了,佛就制這條戒:若比丘妄語者波夷提。每一條戒都是有一個因緣的,所以叫做「得處有因」!钢屏W處」,有因緣,佛就制立這樣的戒,你要常常這樣學習,而不可以疏忽的!甘枪蚀朔ā菇凶觥赣幸蚓壏ā。 看這《披尋記》p1453: 「若所說法得處有因等者:謂有緣起制立一切所學處故。如攝異門分釋。(陵本八十三卷七頁)」就是因為有這么一個事情發(fā)起了,佛就制立這一切的學處,很多很多的戒法,制定出來,以后不可以這樣子犯。「如攝異門分的解釋」,陵本八十三卷七頁。那么這一段呢,就是「有因緣法」,就是為眾生宣說戒。 天二、有出離 若所說法,于所受學有毀犯者,施設(shè)還凈;是故此法名有出離。 這第二,有出離!溉羰撬f法,于所受學有毀犯者」,就是這個眾生他秉受了這樣的戒,秉受這個戒,有的時候失掉了正念呢,就違犯了這條戒了。那這時怎么辦呢?「施設(shè)還凈」就是安立這個懺悔的法門,叫你犯戒以后有罪過,罪過是污染的,現(xiàn)在施設(shè)這個懺悔法呢,恢復清凈,把這個染污消除去,「是故此法名有出離」。 天三、有所依 若所說法,四依所攝,施設(shè)無倒法律正行;是故此法名有所依。 這個第三科「有所依」,有所依是什么呢?「若所說法」,佛為我們說的法是屬于四依的范圍內(nèi)的,「施設(shè)無倒法律正行」,你有了四依的這個因緣的支持,再給你安排無倒的法律正行,你要學法學律,正式的修學圣道,這就叫「是故此法名有所依」。 看《披尋記》p1453: 「若所說法四依所攝等者:此中四依,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yī)藥供身什物。由依此故,于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如忍品說。(陵本四十二卷九頁)由是此說施設(shè)無倒法律正行,謂能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 「若所說法四依所攝等者」,此中四依是什么呢?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yī)藥,供身的這些什物,就是在支持你的生命所需的這些雜物,這些東西,修學圣道是對的,但是也一定要有生命的資具!赣梢来斯,于善說法毗奈耶中出家受具」,由于你有了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yī)藥,這些事情的幫助,「依此故」,于佛所善說的法和律,你能在這個法律里面出家,可以受具足戒成苾芻分,你就成就一個比丘的身份了。如果沒有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的話,那你想要修學圣道,這是很難,所以這叫「有所依法」!溉缛唐氛f」。陵本四十二卷九頁也說這件事!赣墒谴苏f施設(shè)無倒法律正行,謂能超越一切惡戒諸毀犯故」。這是有所依。 天四、有勇決 若所說法,能正顯示出一切苦不退還行;是故此法名有勇決。 第四科「有勇決」,若是佛或者菩薩為你宣說的法,這個法是有什么好處呢?「能正顯示出一切苦」,能正確的顯示出來,你若這樣學習,這樣用功修行的話,你就能從一切痛苦中解脫出來。解脫以后,永久也不會再回到苦惱之中去的,「不退還行」。這就是修八正道、修四念處、三十七道品就可以這樣。你若是不修四念處,只是靜坐的話,你說你得到色界定、無色界四空定,你感覺很好,但還會回來的,你還會回到生死中,流轉(zhuǎn)生死的,那就是「退還行」。你只修定而不修慧,成功了的話也不行,你還會回來,還要回到生死流轉(zhuǎn)。若是修奢摩他也修毗缽舍那的智慧,那就會永久地解脫生死苦了,不再回來了,「是故此法名有勇決」,所以這個圣道,八正道啊,或者三十七道品,這是勇決,這是非常有大力量的,能決斷生死之苦。而佛陀的經(jīng)律論里面,很明白地告訴你怎么樣持戒、修定、修慧,但是我不讀,我不歡喜讀,就是閉上眼睛在這里,這就是微妙法門。這件事對不對?人都不是傻子,為什么這樣做呢?譬如說是外道大老師有神通,告訴徒弟你跟牛學,持牛戒,跟狗學,那他就是相信他老師的話嘛?那我們佛教徒也是,當然不是那么愚癡,比他好一點啦,我們不知道嘛!我?guī)煾附形以趺醋,我就怎么做,你是善知識嘛!善知識叫我這樣我就這樣嘛!但是從這里看出來,真是可憐,苦。『芸嗪芸。 天五、有神變 若所說法,作三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是故此法名有神變。 這是第五,有神變。若是所說的佛法,不是隨便的虛妄分別,那不算數(shù),要作三神變才可以,你要具足這三種神變才可以。具足了三種神變,「一切所說,終不唐捐」。你說出來的話不會白說的。作三種神變,一切所說的佛法不會白說的,不會徙勞,是故此法叫做有神變。 看《披尋記》p1453: 「若所說法作三神變者:謂即神境神變、記說神變、教誡神變,名三神變應知! 「若所說法作三神變者:謂即神境神變」,就是不可思議境界的變化,那就是神通。你有這些變化,神足通,F(xiàn)出來種種神通的話,聽法的人對這位大德的信心特別強,他會專注的聽他說法。神境神變有這種作用。 「記說神變」是什么呢?這位善知識有宿命通(按: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他在禪定里面看見這個眾生,聞法的眾生過去世有什么業(yè)障,有什么樣的善根,他的煩惱的輕重,都知道了。你現(xiàn)在心里想什么都知道。你現(xiàn)在心里歡喜作醫(yī)生,或者歡喜作個文學家,現(xiàn)在或者有厭離心,我想要修學圣道,那么這位現(xiàn)神變的這位善知識都知道。知道了就是能隨其所宜而為說法。我們什么也不懂,連欲界定都沒得不到,那這神變的事情談不到。也要為人說法,那行嗎?可能你白辛苦了啊,你說了老半天也不合適,就是不契機。要契理要契機,契機要契理。這個時候程度不夠。所以應該努力的修行,你最低限度要得到色界四禪,要得無生法忍,這時候有點神通。神通雖然不大,但是有一點神通,還好一點,為眾生說法不會白辛苦。 「教誡神變」然后為他說法教誡他,你不可以這樣做這個事、不可以做那個事,就可以避免了一些業(yè)障,就可以得圣道了!该褡儜咕瓦@樣,就能得圣道了。(按: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隨所悟入為說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誡) 戌六、一切種愛語(分四科) 亥一、征 云何菩薩一切種愛語? 這下面第六科,一切種愛語,分四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標。 亥二、標 當知此語,六種、七種,總十三種。 「當知此語,六種、七種」或者說六種、或者說七種,總起來十三種。這是標。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先解釋六種。 亥三、釋(分二科) 天一、六種 言六種者: 一、于應聽法,開聽愛語。 聽者許也,聽許你做的這件事。你拜他作師父了,你做什么事要他同意,同意你做這件事!赣趹牱,開聽愛語」那就開許。這個你可以做、可以學習。你為他這樣說法就是愛語。 二、于應制法,遮制愛語。 應該不同意你做這件事,遮制愛語,那就是說這件事不可以做。這么樣說法,這就叫做愛語。 三、開示諸法法門愛語。 前面應聽法與應制法是通于戒,屬于戒的法。下面就是開示諸法法門愛語,給你開示講解,諸法的法門,這個是般若法門、無相法門、各式各樣的法門,《華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大集經(jīng)》、《涅槃經(jīng)》、《大般若經(jīng)》,這都是法門。為他這樣說法這也是愛語。 四、開示無倒法相愛語。 第四種,開示無倒法相。前面諸法法門那就是法相,而法相里面有所詮顯的義,那義是正確的,符合佛的法印而沒有錯誤。這樣為他講解佛法,那叫做愛語。 五、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辭愛語。 為他開示諸法法門,開示無倒法相的時候,都是要用訓釋的言辭。給你講解的時候一定要假借言辭,不然的話怎么能解釋出來呢?這些言辭也是愛語;蛘呤怯糜⑽膩碇v,或者是用漢文來講,或者是用法文、德文、各式各樣的語言來講解這樣的道理,用這樣的語言來講就是愛語。當然這是所聽法的人的關(guān)系,聽法的人他是德國人,那么這個善知識就說德語,或者這個人是英國人,就是隨所教導的眾生的語言,用這個語言為他宣說佛法。這也是菩薩的愛語。 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語。 這個法句也是有各式各樣的品類的,此文前面說過,就是四無礙辯,這個地方就是樂說無礙智。 《披尋記》p1454: 「開示諸法法門愛語等者:此中四種愛語,如其次第當知以四無礙慧為所依止」。 「開示諸法法門愛語」就是法無礙辯,「開示無倒法相愛語」也就是義無礙辯,「開示無倒訓釋諸法言辭愛語」就是辭無礙辯,第六、「開示無倒法句品類差別愛語」就是辯無礙解!敢运臒o礙慧為所依止」。四無礙慧如慧品里面解釋過了。四十三卷七頁我們學習過了。(注:四無礙,大正31,p441上《瑜伽師地論》名四無礙解:法、義、詞、辯。最后辯無礙解或辯說無礙解或辯才無礙解。大正30,p539中!洞笾嵌日摗访臒o礙智: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智,大正25,p246,上。) 「由此遣他展轉(zhuǎn)所生疑惑,是名開示」這個開示諸法門。開示無倒法門的開示怎么講?這四句每一句都有一個開示!赣纱饲菜褂捎谶@樣的辯才能破除他展轉(zhuǎn)所生的疑惑,叫做開示,能破除疑惑。 天二、七種 言七種者: 「言七種者」前面這是六種,這下面七種。 一、 慰喻愛語。 這七種愛語這里面,第一種就是「慰喻愛語」初見面的時候這些慰喻愛語。 二、 慶悅愛語。 第二是慶悅的愛語。 三、于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 第三就是于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對別的有福德的人他有很多的資生具,生活所需的資具,看見這個境界,你心里要減少自己的喜歡,他有這個,他給我才好啊。不要這樣想。我自己的生活所需越少越好,叫「少希欲」。一切所作,少希欲中,在少希欲中一切所作的事情,一切所作、所需要的這些資具要少,越少越好。 「及以正至少希欲中」,「正至」我們前面也講過,什么叫做正至?你們記住嗎?「正至」就是這位修行人他各別地滅除了多少多少煩惱,那叫正至!刚拐吆靡,「正」當好字講!钢痢沟搅艘粋很好的地方去了,叫做正至。什么地方是最好的呢?沒有煩惱。不是說我住的大樓好,我開的汽車好是好,不是。你內(nèi)心里面沒有煩惱叫做好,是這樣叫做好。這是「及以正至」。就是心里面啊,我現(xiàn)在修不凈觀,我把欲調(diào)伏了,這叫做正至。我修慈愍觀,把瞋心調(diào)伏了; 我修緣性緣起觀,破除內(nèi)心的愚癡了。你這樣一樣樣各別地修行,調(diào)伏了內(nèi)心的煩惱,那叫做「好」。你有到這個境界的時候,破除了多少煩惱,你就是少欲知足,自然是這樣子,少希欲。因為還有這個生命存在,還得要吃飯啊,飲食衣服臥具還需要有,但是少,不需要很多很多!笍V恣愛語」這個愛語。 看這個《披尋記》pt.1454 「廣恣愛語者:恣彼所求,對彼宣說悅意語故。」 「廣恣愛語」是什么意思呢?「恣彼所求,對彼宣說悅意語故」,「恣彼所求」,隨你的意,你要求什么都可以,「對彼宣說」,令他心里歡喜。那當然這個菩薩大福德境界,什么都有,你要什么就給你什么,他不執(zhí)著,他不貪執(zhí)這個事情,他都能舍。那么這是七種愛語里面,第一、慰喻語,第二、慶悅語,第三、于他有情一切資具少希欲中一切所作,及以正至少希欲中廣恣愛語。你要什么都給你。 四、 安慰種種驚怖愛語。 有的人有各式各樣的害怕,天一黑就害怕,一聽見聲音也害怕,這個老鼠來了也是害怕,各式各樣的害怕,那這個菩薩能安慰他不要怕,那叫做愛語。 五、 如理宣說所攝愛語。 菩薩為這個眾生說話,都是要合道理,不合道理的話不說,這叫做愛語。 六、 為欲令他出不善處安立善處,正見聞疑舉訶愛語。 這個菩薩的內(nèi)心慈悲,就是愿意你從不善的地方跳出來,安立在善處,安立在有功德的地方,怎么樣表示這件事呢?「正見聞疑舉訶愛語」,就是他看見你犯戒了,看的很準確,一點錯誤沒有,這是「正見」,或者聽別人說,別人傳說你犯戒了,或者你有所什么表示,他疑惑你犯戒了,這時候這個菩薩呢,因為內(nèi)心是令你出不善處安立善處,見聞疑有問題,就給你舉發(fā)出來,呵斥你。這個是愛語啊,你要知道。 看這個《披尋記》p1454: 「正見聞疑舉訶愛語者:舉,謂諫舉。訶,謂訶責。聲聞地說:謂若有余于增上戒毀犯尸羅。于增上軌毀犯軌則,由見聞疑能正諫舉。真實,不以虛妄;應時,不以非時;饒益,不以衰損;柔軟,不以粗獷;善友,不以憎嫉。如是名為善能諫舉。(陵本二十五卷三頁)又戒品說:若諸有情,有下中上過失違犯,內(nèi)懷親愛,無損惱心,以軟中上訶責而訶責之。(陵本四十卷十三頁)此說舉、訶愛語,準彼應知。」 「正見聞疑舉訶愛語者:舉,謂諫舉。」就是叫你改正過來,「訶,謂訶責!咕褪侵亓艘稽c,「〈聲聞地〉說:謂若有余于增上戒毀犯尸羅!蛊渌娜藢溆蟹附淞,戒稱為增上,戒能幫助你得定,戒能增上定,所以叫增上戒!赣谠錾宪墯Х杠墑t,」軌;規(guī)則,這大眾僧團體里面立出來一個規(guī)則來,這和戒法不一樣,立這規(guī)則你要守這規(guī)則,但是規(guī)則也能幫助你戒定慧的成就,所以叫「增上」。你毀犯了,你不守這規(guī)則,「于增上軌毀犯軌則」!赣梢娐勔赡苷G舉」這菩薩他有見、聞、疑的根據(jù)勸諫你,你要守規(guī)矩!刚鎸崳灰蕴撏,諫誨你的時候有條件的,第一是真實,就是真實的你是犯戒了,沒有冤枉你,「真實,不以虛妄」,不會說你沒有犯戒,我強說你犯戒,不應該這樣子!笐獣r,不以非時」,諫舉你,還要注意時間的。如果時間不適當,這個菩薩不說話,要到適當?shù)臅r候才對你說這件事,諫舉你,所以「應時,不以非時」!葛堃,不以衰損」,諫舉你的時候,是利益你的心情,目的是利益、饒益你,令你得到好處,不是叫你倒楣,不是這個意思!溉彳洠灰源肢E」諫舉的時候就是要說話,說這個話非常的柔軟,不是很暴惡的語言,要注意這一點。你說的是有道理,但是采取的方式要注意,就是「柔軟,不以粗獷」。「善友,不以憎嫉」你諫舉他的時候,以好朋友的態(tài)度,而不是憎惡、嫉恨他。「如是名為善能諫舉」,善能諫舉是這個意思,這是律上面這樣說。(陵本二十五卷三頁)。這是〈聲聞地〉上面說的!赣纸淦氛f:若諸有情,有下中上過失違犯」我們在戒品里面,說到下中上!竷(nèi)懷親愛」菩薩若諫舉的時候,心里面懷親愛心,「無損惱心」,不是要傷害你、觸惱你,不是這個意思!敢攒浿猩显X責而訶責之」;蛘哕浧返脑X責,中品、上品的訶責,因為你的過失,有上中下,所以訶責的時候也有上中下,這是(陵本四十卷十三頁)。「此說舉、訶愛語,準彼應知。」準彼,〈聲聞地〉二十五卷就知道。 七、 請他有力饒益愛語。 第七種,這個眾生需要人幫助他,利益他,菩薩自己沒有親自去做,請別的有智慧力量、有福德力量的人來饒益你,這也是愛語。 亥四、結(jié) 如是菩薩十三種語,當知名為一切種愛語。 結(jié)束這一段。 戌七、遂求愛語(分四科) 亥一、征 云何菩薩遂求愛語? 這是第七遂求愛語,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菩薩遂求愛語」呢?第二科是標。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八種。 有八種不同,標出數(shù)目來。下面第三科是列出來。 亥三、列 謂諸菩薩依四凈語,起八圣語;是名菩薩遂求愛語。 諸菩薩依四種清凈語,再發(fā)動起來八種圣人的說話,這就是菩薩的遂求愛語,這是第三科列,下面第四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解釋四凈語。 亥四、釋(分二科) 天一、四凈語 四凈語者:謂離妄語、及以離間、粗惡、綺語。 菩薩和眾生說話,不說謊話,遠離妄語。「及以離間」,也不會破壞別人的友誼!复謵骸挂膊徽f粗惡的語言、暴惡的語言!妇_語」,也不會說放逸的話。菩薩遠離這四種染污的語言,所以菩薩說話都是清凈的。我也曾經(jīng)說過,很多年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好像叫周叔弢,周叔迦的哥哥。他臨死的時候有遺囑,說:“我生來沒有說謊話,我感覺很光榮。”,遺囑上寫這么一條。然后下面另外有一條,他有人民幣一萬多塊錢捐助給〈佛教協(xié)會〉,是在《法音》上面發(fā)表的,我認為他有一萬多塊錢人民幣捐助給〈佛教協(xié)會〉,應該說很難得了,沒有說:這給我兒、給我女,這是了不起。但是第一條,我生來到現(xiàn)在我沒說謊話,我感覺到非常光榮,這句話有意思。這個社會上一般的情形,如果是學習孔孟之道的人,對于孔老夫子、孟子有恭敬心的人,照理說也不隨便說謊話。如果對于孔孟之道根本沒有學習過,那怎么樣?一般的人我們不說,我們佛教徒怎么樣?當然也是各式各樣的情形不一樣,但是我希望不隨便說謊話,也不要說離間語。我感覺到我們出家人有的時候會說離間語,如果我說出這句話,要想一想,這句話會有什么作用?你說了這句話要想一想,它有離間作用,不要講。這個粗惡語更不應該說,沒有意義的放逸的語言,更不應該講。而這件事我在想,多靜坐非常重要。常常靜坐,如果有多少相應時其心就能寂靜住,寂靜住的時候其心或能不沖動,可能就會出來智慧。我要說這話要想一想,這句話對不對?應不應該說?你感覺,那無所謂嘛說一說,有影響,你若是對阿羅漢說無所謂,阿羅漢心不動。不是阿羅漢,他心動,心動就有問題。所以說話要謹慎,要遠離這四種過失。這是第一科,四種凈語,第二科是八圣語。(注:此段經(jīng)院長更改。) 天二、八圣語 八圣語者: 謂見,言見。 我看見了,你問他見不見,他說見到了,照實說。 聞,言聞。 「聞」,你聽到了沒有?他說聽到了,如果沒有聽到,就說沒聽到。 覺,言覺。 見、聞、覺、知,這個覺,我覺;我知道、我覺悟了。 知,言知。 知就言知,第六意識叫做知。 不見,言不見。 不見,就說不見。 不聞,言不聞。 不聞,言不聞, 不覺,言不覺。 不覺,言不覺, 不知,言不知。 不知言不知,就是這樣子,說真實語。圣人說話就是真實,但是圣人真實之中也有智慧,他怎樣來處理問題,固然是誠實,但是有智慧。譬如說,就像孔夫子說:「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他父親偷人家羊,人家控告他,到政府處去審問,他兒子去做證明,說我父親是偷人家羊了,所以誠實是誠實,但是沒有智慧。所以佛菩薩圣人他誠實,但是有智慧,應該怎么說,他會說,說出智慧的語言。這都是靜坐修止觀,把他的智慧提高了,所以他會處理這一切事情,而沒有過失! 戌八、二世樂愛語(分三科) 亥一、征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愛語? 這是第八,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標。 亥二、標 當知此語,略有九種。 這是標,下面第三科是列。 亥三、列 一、 說正法斷親屬難愁憂愛語。 這個有情,他的親屬有事情,有困難、有災難,那么他的親屬、親愛的人有 困難,心里面愁憂、憂愁,菩薩就為他說正法,斷除他的愁憂,這就是愛語。 二、 說正法斷財位難愁憂愛語。 說這個眾生,他的財富有問題了,他心里面憂愁,這位菩薩為他說正法,斷他財位難的憂愁,這就是愛語。 三、 說正法斷無病難愁憂愛語。 「無病難」,這個眾生呢他希望沒有病痛,但這很難,他心里憂愁,菩薩為他說正法斷掉他的愁憂,這也是愛語。 四、 說正法斷凈戒難眾苦愛語。 這個凈戒難,想要持清凈戒很難,就是你想要持清凈戒,反倒引起一些不愉快;蛘哒f我持戒不清凈,也引起很多的苦惱。這時菩薩為他說正法,斷他的眾苦,那叫做愛語。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尤其是出家人,多數(shù)是有福德的人,雖然他自己不生產(chǎn),托缽乞食,但是這個人福德很大,他想要這樣子,多數(shù)是如意的,譬如我持銀錢戒,就會有人幫你解決問題。你到末法時代這些出家人福德沒有那么大,想要這樣做,但是就不如意,想要持這條戒不容易,會感覺到很多的不方便,有這個問題。現(xiàn)在說是「說正法斷凈戒難眾苦愛語」,你想要持凈戒,會引起很多問題,很苦惱,但是這位菩薩為你說正法,斷除你的憂苦。若是自己能發(fā)心,幫助別人持清凈戒,也是功德無量,是很難得,很不容易。 五、 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愛語。 這個眾生,他想要得正知正見,其實什么叫正知正見他也不懂,但是心里面愿意得到正知正見,那么別人可能給你出主意,怎么樣得到正知正見,但是很困難、不容易,引起很多苦惱,因為你想要得正知正見,引起很多苦,這菩薩為你說正法斷正見難的眾苦愛語。不容易。若是自己佛法學習得馬馬虎虎的,也就為人家講解,使令別人不得正見,將來你得正見就困難,你得正知正見就困難,F(xiàn)在這里說,「說正法斷正見難眾苦愛語」你想要得正見很辛苦,不容易。 六、 說正法贊美凈戒圓滿愛語。 就是那個眾生持戒特別清凈,很多苦,他不怕苦,說我一定要持清凈戒,戒持的很圓滿很清凈,這位菩薩為他說正法贊嘆他功德無量,這也是愛語。 七、 說正法贊美正見圓滿愛語。 你能夠求得正見,在佛法里有正確的思想,現(xiàn)在發(fā)生一件事,你有佛法的正確看法,那就是有正見。能得這正見不容易啊,那要吃多少的苦頭,要虛心低頭才能得到正見,誰肯低頭呢?這個人吃了很多的苦頭他得到正見,圓滿的正知正見。這個菩薩為他說正法,贊嘆他,你很難得,得到正見了。所以這個正見不容易,不容易得正見,而自己在學習的時候,能聽師長正見的教導也不容易。這上面「說正法贊美正見圓滿愛語」,這是愛語。 八、 說正法贊美軌則圓滿愛語。 這菩薩為這個人說正法,說什么正法?贊美這個人軌則圓滿愛語,守規(guī)矩,不只是持戒清凈,就是到大眾里住守規(guī)矩,大眾里有特別的規(guī)矩他也遵守不毀犯,這也不是容易的。 九、 說正法贊美正命圓滿愛語。 就是這個出家人,連在家居士也是一樣,「正命」什么叫做正命?就是生活所需都是合法而來的。主要是錢,衣服、飲食、臥具都是錢,這錢來的合法,那就叫做正命。如果是用妄語欺騙來的,那就是邪命。而我們出家人因為自己不生產(chǎn),正命就難,就可能會有一點問題,那就是邪命了,現(xiàn)在這里這么說,說正法贊美你的正命圓滿,很難得,這就是愛語。 看《披尋記》: 「當知此語略有九種等者:此中前五種難,即五衰損之異名」,前五種衰損!钢^眷屬衰損、財位衰損、無病衰損、凈戒衰損、正見衰損」,在我們出家人來說,這「凈戒衰損、正見衰損」,正見很重要,但是不能夠深入的學習佛法,很難得到正見,不容易得到正見!赣墒且蚓,住諸苦惱」,由前面五種衰損因緣住諸苦惱,「故生愁憂。菩薩為說正法能善開解令得遠離」,能夠遠離愁憂,從正法的開解,一切法畢竟空寂,無有少法可得。根本就沒有憂愁,一切法都是因果,因緣果報,果報來了你不可以不受的,所以應該開解。「說彼名斷。于戒品中,略說少分」,這里說的比戒品說的多了一點,(陵本四十卷十頁)。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7)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10)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