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探究(十八)
十一 、正定解脫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國土之中的天人,不在正定之中,不能夠達到寂滅解脫的境界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前述五~九愿獲得五種神通的根基,就是從本愿修持正定而來。因此本愿是開散前面神通諸愿成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接引大愿。而修成本愿正定解脫的過程,就在于首先認識自己的散亂心,依循八正道的正規(guī)修行方法,探尋到了脫生死的源頭,才能踏上正定解脫的安穩(wěn)之道。不僅在我們世間的修行者,以八正道做為修行的導引,就是往生凈土的方法,及凈土世界的眾生,都是遵行出世的八正道在行持。所以本愿是奠定前十愿達到了脫生死理想最重要的‘修行過程’。又因‘上篇’旨在闡述佛道的入門’——筑基問題,而此‘正定解脫’愿,正是承續(xù)前述十愿筑基入門‘修因’,及走向成佛之道極其重要的基礎(chǔ)‘修因’,筆者為使初機者研讀本愿時,能夠從此啟發(fā)學佛的向道心,就此投入彌陀本愿‘正定解脫’的接引理想中,往生凈土,速了生死,穩(wěn)固‘正定到解脫’的基本因行,故而所論述的文辭也最長,分成四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修定首先應(yīng)該認識自己的散亂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穩(wěn)當步驟。
三、八正道與正定念佛的關(guān)系。
四、一分禪行者與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旨在引導初學者明白學習佛陀定慧的第一步首先應(yīng)認識自己的散亂心,再引進如何踏上修持正定的穩(wěn)當步驟,最后以禪行者的八正道與念佛者的八正道兩者不同的修學過程,將每一正道以獨立單元說明,歸入本愿的重心。
(一)修定首先應(yīng)該認識自己的散亂心
1、為什么人類的心都是散亂的呢? 我們看在今天的世界里,一般人的心,大都是散亂的。為什么說人類的心,大半都是散亂的呢?這在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可以看得出來。平常我們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冷靜理智的頭腦,是很難客觀的將一件復雜的事情有條不紊的處理好。尤其一個人平素若是急燥的性情,遇到緊急的情況,更會顯得焦燥不安,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只會口里緊張的說:怎么辦?怎么辦?或者沖動的不顧事情的后果,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如何,立即反應(yīng),一意孤行。根本不知道應(yīng)該先把心靜下來,馬上整理一下頭腦,冷靜的分析事情的原委,以最迅速的動作,做最有效的處理。倘若自己沒有能力處理某種突發(fā)的事情,也可以就近的求助于好鄰居或者是親戚朋友,幫我們拿個主意,這樣才不致于耽擱時間,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而且一個人如果個性容易沖動,這種人是最容易受騙的。萬一交到不好的朋友,朋友知道他這種容易沖動的個性,便會乘機會利用他的弱點,使他在朋友處心布局下,更容易暴露他原本沖動的性情。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早已吃虧上當,得罪朋友,自己尚蒙在鼓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這都是平素急燥的個性害了自己。
而為什么一般人的情緒,比較容易沖動呢?因為人們平常的心念,就像萬馬奔騰般的動蕩散亂,根本不曾冷靜下來過,也不曾思索過什么叫做散亂心。有的人只知道自己常常容易鬧情緒,耍脾氣,而且一個人越是在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中,越是會恃寵而驕的任自己的個性隨心所欲的順勢發(fā)展,從來不知道如何檢討自己的缺點,自我反省。尤其在今天工商業(yè)這么發(fā)達的時代里,人們?yōu)榱巳粘5纳?每天不斷的奔波勞碌。成天心里所想的,就是我要怎么樣的利用各種手段,賺取更多的金錢,我要怎么樣的保有我在社會的身分地位,今年由于經(jīng)濟不得要領(lǐng),明年再想新的花樣,再接再勵,明年生意垮了,后年受到不良朋友的引誘,投機取巧的利用非法的手段,走私、買黑貨,以為只要一次走歪路,便可以撈回以前虧本的金錢,沒有考慮到后果問題。人類內(nèi)心追求名利的貪欲,是無底洞的,沒有止境的。再加上日常家庭、妻兒以及周遭環(huán)境士種種大大小小煩心的瑣事,更是讓我們的思慮不斷的在打轉(zhuǎn),不斷的紛亂,總覺得心浮氣躁,精神上的壓力很大。如果再受到嚴重的刺激,碰到棘手的問題,不能解決,有的人就會承受不住環(huán)境的打擊,萬念俱灰,甚至精神崩潰,行動失常。為什么會有這些喪失常態(tài)的情形發(fā)生呢?因為一般人打從碰到問題起,就從來沒有自我觀察過,應(yīng)該如何平心靜氣的往什么客觀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眾生日常的散亂心在作祟。
2、為何稱為‘散亂心’?
為什么是散亂心呢?好像一潭本來平靜的清水,突然有人去了一塊大石頭下去,這潭清水,,就會泛起陣陣的撻漪,一霎那間,整潭清水,變得混濁污穢,動蕩不安。我們凡夫的心,就像這潭動蕩混淆的濁水一樣,從來沒有平靜的時候。當我們遇到困難,心神不寧時,如果能夠稍微往后看,坐下來,暫時將心緩和一下,心平氣和的理智思考,把繁瑣的事情,先來龍去脈的分析一下,反覆思維,什么是造成今日不好的因,什么是種下日后不好的果,從什么地方下手去做,比較容易解決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拔除過去惡因的積習。如果我們能常常利用一點點的時間去清理自己散亂的思緒,理智的思考日常問題的原委,很多凡塵俗事,在經(jīng)過我們仔細推敲后,就可以豁然貫通,迎刃而解。就像那潭動蕩的濁水,恢復了以往的平靜一樣。
3、理智的處理事情是降伏散亂心的第一步
尤其身為一個佛弟子,更要比一般人善于運用智慧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為什么身為一個佛教徒,必須比一般社會人士更有智慧,比一般人更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呢?我們要知道,今天大家之所以會學佛,就是為了要學習釋迦牟尼佛高于我們凡夫眾生的甚深智慧,學習釋迦牟尼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智慧。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是迷信的宗教。如果當我們佛教徒遇到委決不下的事情時,不能夠?qū)⑵饺账迣W的佛法運用到世間上來,不能夠?qū)⒎鹜觽魇谖覀兤剿匦薅ǖ墓Ψ?運用到日常做人處事中,把散亂的心止息下來,比社會上的一般人更能夠理智冷靜的分析事情,處理事情的話,那么我們學佛者與一般沒有學佛的人又有什么差別呢?不能理智的處理事情,就證明我們雖然信佛,但是‘心思’還是和沒有學佛者一樣的‘散亂’!
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一次,在中部有一個婦人,他唯一的獨生子突然失蹤了,從早晨上學到下午放學一夜都沒有回來,夫婦倆非常的著急。其中那位婦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還發(fā)心受過菩薩戒,茹素嚴謹。突然遇到這種愛子失蹤的問題,不知道如何處理。而她的丈夫是個基督教徒,平常最疼愛這個兒子。今天兒子忽然失蹤了,便厲聲責怪他的妻子平常沒有將兒子看好,才會讓孩子發(fā)生這種危險的事情。并且恐嚇妻子說,如果兒子找不回來,就要把妻子殺掉。這位婦人受了丈夫的責罵,傷心欲絕,在四處尋找之下,都沒有兒子的下落,于是沿路一直找到佛堂來,求助精舍里的師父。夫妻倆到了佛堂,妻子便跪在佛前苦苦哀求哭泣的說:‘觀世音菩薩啊!我平常信仰佛教,十分的誠心,你一定要幫弟子找回愛子呀!’說著就猛磕頭,口里念念有詞。
不一會兒又沮喪的說:‘我信佛好幾年了,居然信到兒子丟掉了,佛祖沒有保佑我,我以后不要學佛了。找不到兒子,我的丈夫會把我殺掉,他也會自殺,我們夫妻倆都不要活了。’說著又嗚嗚哭泣起來。
師父們看到這種情形,只有安慰她,叫她不要難過,一定會設(shè)法幫她找回兒子。順便請問她的丈夫,這個孩子平常交友的情形,做父親的,有沒有注意到兒子最近有不正常的舉動,交到壤的朋友,或者是別的原因,造成心情不好,還是有其他的家庭因素等等。當師父們和她的丈夫做了一番分析后,原本十分著急的父親,漸漸的留意到師父說的話:心中反而平靜下來,告訴師父說,他現(xiàn)在不著急了,知道下一步應(yīng)該怎樣去做,再到那里去找他的兒子。結(jié)果過了凌晨十二點之后,他的兒子自動回來了。果真不出所料,被不良少年恐嚇,躲在暗處,不敢回家。
像這樣自認為信仰佛教而沒有正信的佛教徒,在現(xiàn)在的佛教界,很多很多。今天她的丈夫是基督徒,如果師父們也像那位婦人一樣的不知道抱看實事求是,就事論事的態(tài)度,去發(fā)現(xiàn)疑問,解決問題,一旦她的兒子真的發(fā)生了什么意外,不是令他的先生笑我們佛弟子都是迷信的崇拜菩薩嗎?佛菩薩不是真的沒有靈感了嗎?左右鄰舍如果這么一傳下去,一定會四處譏笑佛菩薩在眾生遇到災(zāi)難時,不會顯靈了,以后還有誰敢來信佛呢?并且讓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了,一定會說,既然佛弟子碰到事情也像平常沒有學佛的人遇到事情一樣的魯莽沖動,坐立不安,不分青紅皂白的迷信佛菩薩,把事情愈弄愈糟,甚至弄巧成拙,那么學佛到底有什么好處?又為什么要學佛呢?
佛弟子如果讓一般人產(chǎn)生了這種疑問,不能夠做社會人士的模范,讓人們誤認為佛教是沒有智慧的宗教,是迷信的宗教,那么就不可能接引一般人學佛,讓他們對佛教產(chǎn)生好印象,更別談什么跟看學佛修行了。
因此我們?yōu)榱艘淖円话闳藢Ψ鸾痰恼`會,度化人們學佛,更為了讓自己在修行道上,更進一層,知行合一,必須在平時做人處世當中,發(fā)揮佛法度生的功效,將佛陀傳授給我們的般若智慧,確實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來,使四周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佛弟子確實很慈悲有智慧,逐漸的對佛法產(chǎn)生興趣,進而信仰佛教,這樣才能夠改變一般人對佛教不正確的觀念。使自己從此調(diào)伏‘散亂心’,踏上學佛的根本目的——修學‘正定心’的正確學習方向。
而要如何才能有那種明辨是非的智慧與慈悲心呢?當然是從正定而來。
(二)踏入正定心的穩(wěn)當步驟
1、以念佛培養(yǎng)初步靜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樣才能獲得正定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第一步要把我們平常散亂的心先沉靜下來,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來,冷靜的觀察世間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會逐漸地領(lǐng)悟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認真的依個人的因緣,修持各種法門,漸入正定,自然不在話下。而以凈土的修行者來說,憑著念佛、拜佛懺悔自己以往罪業(yè)的努力,日積月累之后,便會察覺出,原本散亂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潭混淆的濁水一樣慢慢的恢復了往日的平靜。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清清楚楚的體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夠心靈手巧的靈活處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樂的假相迷惑住了。這也就是我們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靜心功夫。當然離修行者正定的功夫,還相差得非常非常的遠。但是我們有了這初步靜心的功夫,對于世事的變動,就能夠逆來順受,處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們,碰著事情,那么的沒有主張,不知所措了。這也是我們有宗教信仰的人,與平常庸庸碌碌沒有宗教信仰者明顯的差別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識指導
大家都知道,我們佛教徒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要了脫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脫無常的生死,進入修持正定的過程,就非要有善知識引導修行不可。沒有善知識引導修行,自己盲修瞎煉,容易走火入魔,尋找不到了生脫死的根源。如果我們佛弟子連最粗淺最基層的靜心功夫都沒有,碰到事情,心亂如麻,與社會上一般人沒有兩樣,那還談得上進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嗎?況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夠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夠了脫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與彌陀此愿接引眾生到凈土獲得‘正定解脫’的教導修行大愿相應(yīng)。再說這種由深入正定而解脫的功力,如果沒有善知識循循善誘的長期指導,不經(jīng)過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證得的。在今天的臺灣,又有幾個能夠像廣欽老和尚一樣的有那么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漸深入正定呢?當然釋迦牟尼佛曾經(jīng)告訴過我們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脫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國的大乘佛教,由祖師們所創(chuàng)立的佛門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個宗派修行得法,獲得解脫生死的圣者,從古至今,不在少數(shù)。
但是,在末法時代的今天,憑心而論,我們凡夫眾生的根機,實在太愚鈍太沒有智慧了,許多釋迦牟尼佛對大菩薩所開示的甚深圓頓的修定法門,不是我們今天善根淺薄的眾生,能夠不暇思索,不用分別,一蹴而得的。并且要修持那些極高深最無上的頓悟心法,必須宿世累積了無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緣成熟,具備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夠當下與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就是領(lǐng)會了金剛經(jīng)的一句話,‘應(yīng)無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間便開悟了。而今天在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眾生,能有惠能大師的智慧與根器呢?我們凡夫眾生這種小根小器的角色,實在不如惠能大師的般若智慧于萬一。
4、修定必須以般若智慧做前導
(1)有兩種人可以領(lǐng)悟般若空義
而般若智慧的領(lǐng)悟與獲得,不是末法時代一般的鈍根佛教徒能夠體解的。
釋迦牟尼佛為了讓后世的佛弟子,知道什么樣的根器,適合在修定時直接修般若的‘無相大定’法門,便曾經(jīng)在般若經(jīng)中告訴他的大弟子說:你們知道什么樣根器的眾生,能夠受學無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義嗎?有二種人,可以領(lǐng)受般若空義;是那兩種人呢?一種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羅蜜的阿鞞跋致菩薩,也就是已經(jīng)證得了不退轉(zhuǎn)位,得到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另一種是長久以來,行特六波羅蜜,常常跟隨著善知識學習大乘空義,得到‘內(nèi)福德’和‘外因緣’的力助;內(nèi)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講的本身已經(jīng)久行六波羅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緣即是多生累劫以來,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向?qū)。這種修行者,雖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薩,但是因為他久遠劫來,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積集了深厚的福德與智慧,能夠信解、行持般若波羅蜜。釋迦牟尼佛說,對于這兩種大道心的眾生,可以為他們宣說般若深義。
(2)初學者容易誤解般若主義
釋迦牟尼佛又認為有一類初學眾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亂心,認識八正道的修行步驟前,不可以為其宣說般若深義,是那一類呢?對于新發(fā)心求佛道的新學菩薩是不可以為他解說般若波羅密的‘空’義的。為什么不可以對新學菩薩宣說般若深義呢?因為新發(fā)心求佛道的菩薩,他們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說,對這種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學菩薩講說畢竟空法,會讓他們產(chǎn)生錯誤的知見,什么樣錯誤的知見呢?就是當新學菩薩一聽到萬法皆空的真理,便會很自然的生起執(zhí)著空義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產(chǎn)生錯誤的想法說,如果宇宙萬法都是畢竟空無所有的,那么我又為什么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這樣一切皆空的念頭,是非常危險的。
佛說,如果一個初學菩薩,聽到般若空義,而沒有甚深的智慧去勝解微妙法義,做這樣錯誤的見解,不再積極的像以往一樣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會暫時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業(yè),而走向外道惡取空的無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卻不能夠分辨。
(3)初學者應(yīng)該先分辨因緣果報的原理
所以佛說,對于一個新發(fā)意的菩薩,新發(fā)心的學佛者,應(yīng)該先教導他們?nèi)∠喾謩e,就是先徹底的明白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因緣果報與原理,等他們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夠深入了解體悟之后,并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后,才能夠慢慢的帶引他們走向無相般若的大定覺海中。
(4)新發(fā)心菩薩的意義
而且在佛經(jīng)上記載,從我們凡夫眾生發(fā)心信佛學佛開始,要經(jīng)過許多大劫的勤修六度萬行,才有資格稱為新發(fā)意菩薩。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里,有幾個眾生有如佛經(jīng)上所說新發(fā)意菩薩多生累劫修行的資格呢?我們通常對一個非常發(fā)心行善、護持三寶,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會贊美他是菩薩發(fā)心,菩薩轉(zhuǎn)世,事實上,這只是一種鼓勵愛語之詞,對于佛經(jīng)上所說的新發(fā)意菩薩修行的條件實在是不能相比。
雖然今天我們眾生的根機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還是很慈悲的將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由諸大弟子集結(jié)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v然我們罪業(yè)深重的眾生,因為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夠領(lǐng)會甚深的法義,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夠聽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揚最究竟的般若法義,為我們自己來世的修行道上種下菩提種子,而不致辜負釋迦牟尼佛諄諄的教誨了。
5、最適合末法眾生獲得正定的法門
佛陀就是因為知道我們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愚鈍,所以對我們五濁惡世罪業(yè)深重的眾生,特別開了一個最方便最契合我們末法根機的法門。由這種方便圓頓的特殊法門,可以讓我們慢慢的由最正確的觀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后得證不生不滅的涅槃,永遠解脫生死的束縛。這個法門,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門,也是時下最流行的法門,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簡單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發(fā)了很多時間去修去做,卻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彌陀佛,誰不會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來,老老實實的念一句阿彌陀佛,卻是不簡單。而這老老實實定心念佛的功夫,是從那里來的呢?對于宿世就種了念佛種子的眾生,只要一聽到佛號,稍微受到善知識的開導,便可以激發(fā)他們宿世的根器,萬緣放下,認真念佛。而像我們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淺薄的眾生,就必須用另一種方式來激發(fā)我們的善根,以達到老實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從聞思修下手的方法。用這種聞思修下手的功夫來激勵自己專心念佛是再好也不過的,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過程中所領(lǐng)悟出的最正確、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徑。
6、聞思修證與正定的關(guān)系
(1)佛經(jīng)過聞思修證而成佛
什么是聞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為什么說要得到正定,必須從聞思修下手去做呢?這又與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么關(guān)系呢?因為我們現(xiàn)在講的是極樂世界里的每一個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愿,所以從聞思修入定,進而正定念佛的問題,必須和讀者深入簡略的探討一下。
譬如釋迦牟尼佛,他過去曾經(jīng)出生在我們這個世界,成長在我們這個世界。當他長大成人,出宮游行城外的時候,忽然看見、聽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個過程——這就是聞;他的感觸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討,為什么我們?nèi)松?jīng)過這生老病死短暫苦惱的過程——這就是思;他為了要解開人生生死的淵源,不惜割親舍愛,半夜逾城出家,經(jīng)過六年日以繼夜的勤苦修行——這就是修,終于得證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出家的整個過程,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說,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脫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經(jīng)過聞思修證的四個過程。
(2)世俗人無法在平實人生中發(fā)現(xiàn)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這些生老病死的現(xiàn)象,不會去深思,也不會去探討,可以說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并且習以為常,認為這是人生必須經(jīng)過的歷程,沒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就是因為庸夫俗子,不會用他們的理智冷靜的去思索、去追尋這個無常人生的根源,所以無始以來,一直無法突破這個現(xiàn)實假相的人生;永遠做妻子兒女、家庭事業(yè)、名利權(quán)勢的奴隸。
因此碰到事情,會不會用我們心眼去觀察、去理解,進而找尋事物的癥結(jié)點、究竟面,在平實的人生中,發(fā)現(xiàn)真埋,發(fā)現(xiàn)出苦的生機,我想這就是圣人與凡夫基本的差別點了。
(3)佛的一舉一動都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說法
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出家前,享盡了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佛陀并不會貪戀現(xiàn)有的享受,因為他知道人生一切美好的富樂,短短的數(shù)十年后,都會隨著無情的歲月,化為烏有。佛陀從觀察出任何人都超脫不出世間生老病死的深淵開始,到厭棄這個幻樂無常的王宮生活,逾城出家,乃至出家后,說法、度眾,末入涅槃的這段期間,佛的一思惟一投足,一舉一動,在在處處,都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說法。問題是眾生無法領(lǐng)會出佛出家修行、弘法過程中,以身示法的真義。
初機者以為‘聞思修’是佛經(jīng)上某一種法門的特殊修法,而忽略了它與我們?nèi)粘I?有密切的關(guān)系。釋迦牟尼佛他就是要我們在現(xiàn)實的人生中,去觀察、去體悟冠生的百態(tài),從世間充滿悲歡離合的事實中,去思惟、去體悟出人生的真諦。
凡夫眾生唯有從發(fā)生于自己身上的悲歡離合痛楚的經(jīng)歷中去面對現(xiàn)實、接受事實,在經(jīng)過一番對人生、世事磨煉后,才能夠徹徹底底的在銘心刻骨的教訓中,用我們的智慧,冷靜的反覆領(lǐng)悟出人生苦空無常的真諦,才不會再被現(xiàn)實的人情世故,七情六欲迷惑住了。
(4)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間法與出世法的關(guān)系
‘中論’上有一段名言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于二諦;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這一段話,簡單的意思是說: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一切諸佛,都是用兩種方式為眾生說法,是那二種呢?就是以事實和真理二種方式為根本的依據(jù),也就是依二種諦理為眾生說法。所謂的事實,就是依世間上實在的事情為眾生說法;所謂的真理,就是依經(jīng)過任何時代,無論任何人如何的攻訐辯論,都顛撲不滅的絕對究竟的道理為眾生說法。
如果一個人想要信仰佛教,學佛修行,深入佛法大海,首先我必須了解這個世間的實態(tài)與究竟真理兩者之間相互的關(guān)系。如果我們想要踏入佛法大門,弘揚佛法,而不能夠如實的分別這世俗諦和第一義諦二諦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往往談?wù)胬砭秃雎粤耸聦?談現(xiàn)實又忽視了真理,那么依我們所吸收所謬解的相似佛法,想要深入正定,想要更深入的體認諸佛說法的本懷,覺悟佛法真實的義理,那是不可能的。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