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凈土探究(五十二)

  戊、四禪略解

  (甲)四禪發(fā)相及生理反應現(xiàn)象

  卷三十一又說:‘若比丘,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離苦息樂,前憂喜已滅,不苦不樂舍,凈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

  行者若對三禪樂境,用心守護、愛著,不容易進步。一旦失壞,仍會令人產生煩惱。所以經上說,三禪樂境,猶是無常樂法,有愛樂之心,便會令心不得清凈。所以佛教弟子既然深見三禪樂法的后面,仍有大苦變異之患,應當運用智慧觀照力,一心舍離此遍身筑法,求入四禪不動定。當舍離三禪定,未到四禪定的中間,必有定法像初禪、二禪、三禪定法一樣的顯發(fā)。佛弟子在中間定法之中,修行不止,則心逐漸遠離樂動之念,心無散動。于后,其心豁然開發(fā),定心安穩(wěn),出入息斷(體內呼吸風相、氣相到四禪時才徹底斷舍),苦樂之心俱舍,證入四禪定中。(有說:初禪定中,外呼吸停止,內部呼吸活動起來,二禪定中不但呼吸停止,脈博也停止。三禪定中,除了呼吸、脈博停止:心念也停止,沒有一切妄想。四禪定中,不但呼吸、脈博、心念停止,氣也停止。有說:初禪‘念住’,心念專一;二禪‘氣住’,心念專一,但呼吸停止,鼻孔與肺部呼吸停止,皮膚呼吸沒有完全停止;三禮‘脈住’,脈博(心臟)跳動非常緩慢,隔一兩個鐘頭,偶而跳動一下;四禪舍念清凈,念頭空卻。有說……。)對于生理過程在禪定中的轉換情形,各家說法不一。此牽涉到個人的佛法知見、精神狀態(tài)、智力觀點、生理現(xiàn)象……及個人觀照力的細微度各各不同,而產生種種不同的異解,不能一概而論。這也是佛經中為何不談在禪定中研呈現(xiàn)的生理反應現(xiàn)象原因之一……。今以佛論為主,當行者證入四禪時,體內風相、氣相完全停止(出入息斷),此時與舍受相應,舍念清凈,無苦、無樂、空明、寂靜、善法功德與前三禮俱同。

  四禪定心,如明鏡不動,亦如凈水無波,遠離喜樂動轉之念,沒有絲毫亂想雜念,正念堅固,猶如虛空。行者住是定中,心不依善,亦不附惡,無所依倚,無形無質,亦無若干種種色相,成就內心凈色之法,一切色法自在得現(xiàn)。雖對眾緣,而心無動念。因此稱四禪為不動定,亦名真色定,亦名不動智慧。

  (乙)佛弟子四禪定與外道四禪定證量的不同點

  利根器的佛弟子,當證入四禪后,若欲轉緣,學一切事,隨意成就,一切神通變化,霪雨說法,莫不從此定而出。若是外道證人四禪定,因定前沒有佛法;因緣做基礎,則沒有正念、正智從此定而發(fā)。故佛弟子與外道雖同入四禪定,但證量有著明顯的粗、細、深、淺、廣、狹……的差異。故佛用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證果現(xiàn)量來做區(qū)分。

  因為此四禪寂靜不動因緣,故阿含經上說,佛弟子修定以四禪為根本。在佛弟子的禪定功力不及四禪定時,都是不穩(wěn)當?shù)亩ǚ?有隨時因貪著禪樂而喪失禪定,墮落惡道的危險。

  (丙)利根器的佛弟子證四禪后了脫生死的情形

  卷三十一又說:‘若比丘證入四禪時,不看四禪定法,則可當下運用念、慧觀照力,照見五蘊皆空,滅盡煩惱,頓證阿羅漢果。如果智慧觀照力不足,亦可和前述初禪、二禪、三禪修行者一樣,以念法、樂法因緣,輾轉進修;蛘咴诮裆薅U生命終了進入中陰身期間,便運用慧根觀照力,頓滅煩惱,直取涅槃;蛘咴谶@期生命終了,上升色界四禪天上的當生中,用功不久,頓證阿羅漢果。或者在死后上升色界四禪天上,經久用功后,才證涅槃;蛘咴谏仙缣焐系漠斚,即因宿根顯發(fā),頓證涅槃;蛘咴谏仙缣焐虾,再輾轉生到其他天界進修(如五不還天),才證入涅槃……。’

  (丁)鈍根佛弟子誼四禪后上升其他天上進修

  倘若佛弟子在證入四禪后,不肯舍離四禪定法,又不能以智慧觀照力,用前述五種方法證入涅槃。就只有依其定慧力的深淺,依次上升色界四禪天的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乃至無色界四空定天,受其禪樂果報,繼續(xù)長期進修……。

  己、凈土眾生修禪的情形

  西方凈土的天人眾生,在彌陀與諸大菩薩教導下,有深厚的解脫知見基礎。以此堅固的正見資糧,修持禪定,必然能隨其根器,安穩(wěn)的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禪定證境。如無量壽經卷下說:‘彼國眾生,其心柔軟調伏……,獲得深心、定心……,深入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道明力……。’皆隨個人定慧深淺,而契入與其根器相應的定境。

  有的天人眾生,在證入初禪時,即觀照初禪約五蘊色法,性空如幻,斷盡煩惱,頓證阿羅漢果。有的天人眾生,在證入二禪時,乃運用其禪觀的智慧力,覺悟二禪五蘊色法,無常苦空,斷盡妄惑,得證聲聞四果。有的天人眾生,在證入三禪或四禪時,又輾轉進修,才覺悟三禪、四禪色法空無自性,證入涅槃果位。有的……。

  因為天人眾生的深入禪定,獲證解脫,而圓滿了阿彌陀佛第十一個接引十方眾生到‘凈土中修持正定,最后必然證入涅槃’的修行解脫大愿。而‘正定解脫’大愿的因行,則是由這第十六個‘修行根本愿——聽聞解脫正法——三十七助道品’而開衍。聽聞三十七助道品法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者依聞法、思法的正規(guī)修學途徑而從悟道步入四禪定的根本修行理想。因此欲往生凈土的蓮友,如果能隨緣聽聞善知識講解具有解脫正見的四禪定修證次第,用來做為往生西方步入涅槃解脫的基礎正見資糧,必能幫助我們在凈土中,早日悟道、修定、證果,達到往生西方凈土了脫生死的根本目的。

  (6)什么是慧根?

  甲、佛弟子與外道禪修者最重要的分界點在那里?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說:‘慧根者,當知是四圣諦。’外道修行者雖與佛弟子同修禪定,但因有無佛法的解脫知見做基礎,大體上,在進入色界四禪天的修行路上,呈現(xiàn)兩條叉路:外道禪者進入無想定的空寂境界,再依次經過無色界四空定的禪修境界。利根器的佛弟子,在進入四禪定后,便能直接運用性空觀慧,照見四禪五蘊之法空無自性,此時平常薰習的解脫知見,在無漏智慧的觀照中,頁實現(xiàn)前。

  此即說明了,世間禪者與佛弟子禪修成果不同之處,在于修定前,乃至修定中‘慧根的薰習’上。

  如佛剛出家時,處處尋訪外教梵志求道,在精進修行下,護證四禪、四空定而不得生死解脫。究其原因,因沒有種下解脫的‘慧根’,無論其禪定境界有多高深,也與解脫無關(中阿含卷五十六)。

  如佛解釋佛受人供養(yǎng)與外道受人供養(yǎng)不同的地方說:‘外道言:佛有五事令弟子恭敬供養(yǎng):一、粗衣知足,二、粗食知足,三、少食,四、粗住止床座知足,五、禪坐。佛辨正說:佛不以此五事受人供養(yǎng)。佛另有五事受弟子恭敬、尊重、供養(yǎng):一、無上戒,二、無上智慧,三、無上知見,四、若有弟子來問法義,令其悅意、歡喜而去,五、佛與弟子于正法律中,得受、得度,待至彼岸,無疑、無惑,于善法中,無有猶豫。’(中阿含卷五十七)

  佛又解釋比丘因為十法受到眾比丘及梵行者的恭敬、尊重:‘一、修習禁戒;二、廣學多聞;三、為眾生做善知識;四、成就遠離身及心之染著;五、樂于禪坐,內行正止(定),亦不離伺(覺),成就于觀(慧),增長空行;六、不貪知足;七、常行于念,成就正念;八、常行精進,斷惡修善;九、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圣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慧滅盡苦諦;十、諸漏已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覺,不受后有……。’(中阿含卷三十六)

  這里說明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問題:佛及佛弟子修行解脫最主要的關鍵,不是在少食、禪坐、苦行上而獲得成就,而是在‘無上戒、無上智慧、無上知見、無上法義,法法融通“慧根”的開啟上’。少食、禪坐、苦行,乃是修道上必備的助道法。

  如佛開導弟子不可因苦行而得道說:‘莫求欲樂極下賤業(yè),為凡天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無義相應。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趨于涅槃。’(中阿含卷四十三)

  又說:‘佛弟子不因佛苦行、禪定、得神通而隨佛出家修行,佛弟子依佛所證無上解脫智慧而出家、修梵行。’(中阿含卷二十六)

  雖說不可因苦行而得道,但修行必要以少食、苦修、禪定為不可缺少的助道法,才能專修成就。如佛說:‘我不說修一切身樂,亦不說莫修一切身樂;我不說修一切身苦,亦不說莫修一切身苦;我不說修一切心樂,亦不說莫修一切心樂;我不說修一切心苦,亦不說莫修一切心苦。’(中阿含卷五十一)

  乙、佛弟子無論持戒、修定都不離智慧覺照

  佛清楚的告誡弟子說,‘慧根’是修行解脫的根本。無論佛弟子持戒、修定,都不離慧觀的覺照。如佛指導弟子‘以慧觀戒’的道理說:‘身業(yè)口業(yè)者,我施設是戒……,若心有欲、有恚、有癡,當知不善戒從是心生;若心無欲、無恚、無癡,當知善戒從是心生。圣弟子以慧觀“心”生善戒或不善戒,善念或不善念;當圣弟子行戒、不著戒,泯著善戒意,滅者不善戒心,付持八正道,以慧導定,深入正定之中,便能解脫一切淫怒癡。’(中阿含卷四十七)

  佛又說明了佛弟子與外道雖然同入禪定之中,但佛弟子不論在何種定中,都不離正念正智正思惟的慧觀覺照,與外道專注‘空定’境界不同。如佛說:‘若比丘在禪修中,不染苦覺、樂覺、憂覺此三覺,必得契入解脫之路,超四禪,唯存于舍,極清凈,若著,便移入四空處定中。放在舍心四禪時,于四空處定,以慧觀知,是有為、無常法,不入四空處定中。彼于爾時,不復有為,亦無所思,謂有及無,彼受身最后覺……。’(中阿含卷四十二)

  又說:‘佛弟子從四禪至四空定,均依智慧一一觀察:若生此法,令我住,令我升進,則依此法前進;若生此法,令我退失禪定,則不依此法,令定退失;又復觀察,我生此法,不退不住,亦不升進;我生此法,能令我厭……,如是無論在何“相應”定境,皆不離智慧覺照,乃至漏盡。’(中阿含卷四十六)

  丙、通達七法必證解脫道

  佛又深入說明了‘解脫道’由‘慧根’而得證的重點,如佛說:‘有漏煩惱,從七法斷:一、有漏從圣法知見斷,二、有漏從守護六根斷,三、有漏從遠離惡知識斷,四、有漏從用幫助修道時所需的四事供養(yǎng)助道緣斷,五、有漏從遇諸饑渴病苦忍之,精進修行斷,六、有漏從除三毒欲念斷,七、有漏從思惟七覺支、四圣諦等法,離欲、不生煩惱憂凄斷。’(中阿含卷二)

  又說:‘道從七法得:一、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三、道從遠離、非樂聚會,非住聚會、非合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無智愚癡得。’(中阿含卷十八)

  丁、慧根的基礎建立在‘苦圣諦’的覺醒上

  在阿含經上十分詳細的開示了‘解脫道’是奠定在‘慧根’的筑基上,而慧根的堅固基礎是建立在‘苦圣諦’的覺醒上。如雜阿含卷十六說:‘此四圣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修行者若于苦圣諦,未無間等,而欲于苦集圣諦,苦滅圣諦,若滅道跡圣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此段經文說明了:一個不能知苦、悟苦、厭苦、離苦的求道者,是絕不會對苦痛的世間產生極大的厭離心,是絕對不能進入深刻的慧觀禪修中。相對的,一個不悟世間‘苦’的念佛者,絕對不會堅定的發(fā)出想要出離世間生死的決心,將心念時時刻刻朝向極樂世界前進。而‘知苦、悟苦、厭苦、離苦’的目的,就是為了滅苦、悟道、解脫做準備,而如何滅苦?是解脫生死者最需要理解的問題:如中阿含卷七說:‘云何愛習苦習圣諦?(苦集滅道的“集”義(謂眾生實有愛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為所作業(yè),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若眾生實有愛六界:地界水火風空識界,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于中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彼知是愛習苦習圣諦。云何愛滅、苦滅圣諦?謂眾生若不染不著妻子奴婢給使眷屬田地屋宅店肆出息財物一切作業(yè),不染不著六界、內六處,斷舍、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

  如果平常只善于修定,而不在四圣諦、十二因緣……等佛法知見上,多加思惟、體悟,那必然有定無慧,在三禪后,勢必進入四禪無想的狀態(tài),慧觀不現(xiàn)前。如果平素禪修中,對無常的身心有深刻慧觀的領悟,定慧等修,則可在進入層層禪觀中,當下運用平素累積深厚的慧修之力,照見層層禪定界內皆具有‘苦、集、滅、道’,因緣生滅道理的顯相,不看禪相,返本還源,頓了生死。

  戊、以慧為導才能完成五根的修證意義

  苦集滅道的‘滅’諦,同為禪修者及念佛者根本追求的目標。只是禪修者將‘寂滅解脫’的目標放在今生,而念佛者將‘了脫生死’的理想,放在極樂世界?嗉瘻绲赖牡乐B,即是指的八正道——八種由淺入深的修行方法(十一愿中已有說明)。修行解脫的基本資糧,便是建立在八正道的出世解脫正見上;而出世解脫的正見,則是建立在一個對‘佛法僧戒’擁有堅固信心的悟道者身上。而一個悟道者對‘佛法僧戒’擁有堅固信心力量的來源,是源自于以智導定,由定得慧而使戒體鞏固的戒定慧三學根本修行的力量上(阿含經中有詳細說明)。如雜阿含卷二十六說:‘欲成就信根者,應作如是學:有因故有生死,因永盡者,則無生死;唯苦滅、苦息,乃能盡生死因,得涅槃樂……,作是學者,必以慧為導,是慧所持,故五根,以慧為首,不同外道所行。’

  又說:‘于此五根,如實善觀察,如實善觀察者,于三結斷知:謂身見、戒取、疑,是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于正覺……。’

  由此可知,五根的修證過程,是由最初對‘佛、法、僧、戒’意義的慢慢學習、領會,而逐漸在用功、精進中,薰習、思惟四念處等解脫正見法義,由凈念的增長,而悟苦、離苦、斷苦、厭欲、離欲,在進入由慧勸戒,以慧導定的修學中,斷除身見,戒取、疑三結,先證聲聞初果,鞏固‘信根’,再視了脫生死為唯一追求的理想,勇猛精進,加強修定(精進根),正念正智攝持身心(念根鞏固),依次得證二果、三果,證入甚深禪定(定根鞏固),最后定慧等持,得證阿羅漢果,解脫智慧現(xiàn)前(慧根穩(wěn)固)。

  己、往生凈土者宿世皆對慧根有深厚的薰習

  極樂世界的天人眾生,由于在往生前,對于慧學——四圣諦的學習,宿有深厚的薰習基礎,因此在凈土中,能夠時時刻刻皆在體悟‘有身即苦’的自我身心解放中,領悟生死因緣的來源處,而進入徹底的厭欲、離欲、知苦、悟苦、離苦、持戒、修定的證道啟悟中,徹底斬斷了潛伏在八識田中‘心苦的種子’。因此凈土的修道眾生,乃是學佛者最佳的修行伴侶。故凡是能夠往生凈土的蓮友、勢必宿世已經聽聞、并依大悲心修習過‘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趨向解脫之道的法義(苦集滅道的‘道’義),才能在凈土中,繼續(xù)依三十七道品,修學解脫之法,與宿緣法侶、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不僅找到了最理想的修行伴侶,也為自己未來的成佛道上選擇了一條最安穩(wěn)的修行道路。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