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凈土探究(四十八)

  6、為何西方凈土菩薩僧多聲聞僧少?

  大智度論卷三十四說:‘阿彌陀佛國菩薩僧多,聲聞僧少。’那是因為凈土中的聲聞圣眾都經(jīng)佛及大菩薩點化,轉(zhuǎn)進大乘菩薩道的行列修行中。如凈土經(jīng)典所述:‘極樂世界聲聞圣眾涅槃者,不計其數(shù),但菩薩圣眾,也不計其數(shù)。聲聞圣眾回心菩薩成佛之道者,更不計其數(shù)。’

  凡是親近阿彌陀佛的聲聞弟子,勢必隨彌陀踏上大乘菩薩遍至十方有緣世界,廣利眾生的成佛必經(jīng)之路,乃是具有大乘種性的大阿羅漢行者,而成為輔助彌陀接引眾生往生極樂凈土最得力的弘法助手,令十方諸佛所贊嘆!

  十五、壽命自在

  為什么凈土眾生會壽命自在?

  學(xué)佛的根本目標(biāo)在扭轉(zhuǎn)超脫自我束縛的生死壽命

  法藏比丘說:‘當(dāng)我成佛的時候,凈土中的天人,壽命無有限量,如果天人眾生想要乘其悲心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便能任其個人度生本愿,乘愿度生,壽命自在。如果不能如天人度生悲愿,壽命長短自在的話,我就不能圓滿成就佛果。’

  我們這個世界人類的壽命,平均不過七、八十歲,反觀極樂世界的天人眾生,壽命無有限量。眾生一期壽命的或長或短,自有其形成的善惡業(yè)緣。而眾生的壽命,若要達到長短自在的地步,便非得要踏上出世修行的道路不可。佛弟子學(xué)佛、修行的根本目標(biāo),就是希望能解放自我束縛的生死壽命。如果皈依學(xué)佛后及出家修行間,不能將自己信佛、學(xué)佛的根本目標(biāo),放在學(xué)習(xí)、超脫今世束縛的無常生死壽命中,不能確定、認識自己信佛、學(xué)佛的基本方向,那么應(yīng)該承認自己于過去生中,確實;淺薄,業(yè)障深重,不能像佛陀一樣突破現(xiàn)有的因緣環(huán)境,堅決的扭轉(zhuǎn)、開創(chuàng)、掌握自己現(xiàn)在及未來的生死命運!?

  一般的居士學(xué)佛,想要在今世短暫的生命中,依佛法禪修的方式,達成壽命自在的解脫境界,相當(dāng)不容易。如果能夠先求生極樂世界,便可毫無障礙的在凈土殊勝的修行環(huán)境下,達成壽命自在的修持理想。

  為什么凈土眾生能夠達到壽命自在的境界?

  大阿彌陀經(jīng)卷下說:‘生阿彌陀佛剎,欲壽一劫百劫,千劫萬億劫,無央數(shù)劫,不可復(fù)計劫,皆隨意所欲,無不得之。’

  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卷三也說:‘生于無量清凈佛國,欲壽一劫十劫,百劫千劫萬億劫,自恣若意,欲住止壽無央數(shù)劫,不可復(fù)計數(shù)劫,恣汝隨意,皆可得之。’

  而凈土眾生為什么能夠達到‘壽命隨意長短自在’的境界呢?依修行的角度來說:一是觀照力得到自在,一是悲愿力獲得成就。本愿就依這兩個重點來做說明:

  1、觀照力自在

  (1)什么是觀照力自在?

  什么是觀照力自在?即心經(jīng)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個智慧明利的修行者,對‘色、受、想、行、識’五蘊,反觀、親見他的‘空無自性’所獲得猶如明鏡照物般‘心智自在知如’的成果表現(xiàn)。

  ‘心經(jīng)’的內(nèi)容,正是頓根修行者由‘文字’般若,踏入‘觀照’般若,直契‘實相’般若,證悟宇宙真理成果的顯現(xiàn)。(關(guān)于般若的重要意義將在后面‘般若愿’中有專論)。

  什么是‘般若’?簡而言之,就是覺悟真理的‘智慧’。這種對真理證覺的‘智慧’,不同于‘世智辯聰’的智識,乃是要經(jīng)過聽聞佛法,對佛埋文字的探討、省思,再出聞法、閱經(jīng)中擬定契合自己‘根機’修行的道路,隨時依經(jīng)論所示,反觀自照身心的動念、行為,導(dǎo)入與佛‘智慧’相應(yīng)的正軌。一個修行者對身心觀照、覺察力的強弱、深淺力,是與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舉心動念的自我調(diào)制能力成正比的。凡夫眾生無論修什么法門,必有什么樣的‘相應(yīng)’證境顯現(xiàn);如果修‘彌陀法門’,而見到的卻是‘彌勒菩薩’,那便是‘不相應(yīng)行’,修‘觀息法門’(數(shù)息觀),卻看到‘阿彌陀佛’現(xiàn)前,此亦是‘不相應(yīng)行’……,這說明了我們在所修法門的認識上,必然產(chǎn)生不正確的‘知見’,有走火入魔的危險。

  也就是說,修行的過程中,當(dāng)凡夫?qū)W佛者在日常處世間,放舍幾分的貪念、嗔念、癡念、愛念……,便必與幾分不貪、不嗔、不癡、不愛的清凈、法喜的‘寧靜心態(tài)(境界)相應(yīng),所謂‘明心見性’、‘證空性’,不是凡夫眾生的‘根器’光在那里打坐,或用聞慧上嫻熟的機鋒相辯,就能‘頓悟’的。經(jīng)上說,末法的凡夫?qū)W佛者,煩惱障重,所知障重,要想于短暫的靜心中,洗滌無始以來的煩惱罪障,殊為不易。有許多人在禪修中,得到幾分空靈禪悅之境,便誤以為得道,妄言證圣,或者直接教導(dǎo)‘初機’學(xué)佛者,當(dāng)即體認:‘打坐當(dāng)下現(xiàn)證空性,坐禪當(dāng)下直取菩提’的頓悟法門,使‘初學(xué)者’誤以為自己是高根器,不斷煩惱,不經(jīng)過‘戒、定、慧’的薰修,就能現(xiàn)證‘空性’,‘見性成佛’!?或有人言:‘只管打坐,就是佛心全體的顯現(xiàn)!?’這是外道修法。佛在中阿含經(jīng)便說:‘佛不以打坐、少食、少睡為得道,佛以無上成自在、無上智慧自在、無上知見自在、無上觀照力自在而證道、解脫。’除非你是祖師出世,有六祖惠能的‘頓根’,當(dāng)下承當(dāng),否則一個凡夫?qū)W佛者,舍棄一分貪念的當(dāng)下,相對的,必有一分的清凈心念影現(xiàn),棄舍二分嗔念,必有二分清凈心念影現(xiàn)……,種什么因,必得什么相應(yīng)果。凡夫?qū)W佛就好像爬樓梯一樣,有一定進升的梯次,而修行的層次,禪觀的深淺證境,必是與我們?nèi)粘5、凈化了多少分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等雜思妄想成正比。不是在禪坐的時候,才‘靜心’,于未生禪時,令貪嗔癡、嫉妒、貢高、我慢、名利、權(quán)勢等雜念亂想紛飛,這樣縱然坐穿了圃團也是無用,不可能深入動靜一如的禪觀自在之境!念佛也是一樣,不是在‘念佛時才靜心’,如果在平素生活中,不盡量節(jié)制、淡薄自己的種種貪心、雜念,不可能在日常修持中達到‘一心不亂’‘動靜一如’的三昧自在境界!而觀照力自在的意義,就是在行住坐臥間,都能到達對‘色、受、想、行、識’等互蘊身內(nèi)身外之境不貪、不執(zhí),觀照如鏡,動靜平等,身心自在的解脫境界。

  (2)為什么修行到‘觀照力自在’就能使壽命長短自在?

  甲、修四神足可得壽命自在

  (甲)什么是四神足?

  為什么說修行到‘觀照力自在’的地步,便能轉(zhuǎn)變壽命,使壽命達到長短自在的境界呢!?而‘觀照力自在’的境界,正是四神足中所說的‘觀自在三昧勝行成就神足’之意。依增一阿含經(jīng)說:‘若比丘、比丘尼修四神足,欲住壽經(jīng)劫者(想要延長自己的壽命超過用‘劫’計算的時間),亦可得耳。’

  什么是四神足?大毗婆沙論卷二百四十一及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四解釋說:‘一個修行者修持到達凡所思求,諸所欲愿,一切如意,轉(zhuǎn)變自在,妙用難測的境界,謂之“神”。引發(fā)“神”的力用,謂之“神足”。足者,于四念處、八正道等勝法精勤修習(xí),無間無斷,至成就位,理事合一,依事達理,依理起事,謂之足。四神足者,即論中所說達到:一、欲三摩地(正定)勝行成就神足,二、勤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此四種三摩地勝行成就,總名為神足。’由此可知,神足,即是神足通,或心如意通的簡稱(第九愿中有詳細說明)。四神足,即是用‘欲、勤、心、觀’四種方法,達到凡所欲愿,一切如意,轉(zhuǎn)壽自在,身心解脫的境界。

  (乙)修定者一定要具備‘欲、勤、心、觀’四法

  ‘欲、勤、心、觀’四法是步入正定不可缺少的入道資糧,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走入外道定中猶自以為喜。而且‘欲、勤、心、觀’這四法是相輔相成了不可分割的。何以見得呢?顧名思義,三摩地(正定)的獲得,一要有堅定、正確的正信心、向法欲、思法欲、修法欲(欲神足)、精進力(勤神足)、心堅固力(心神足)、對法堅定、細膩的簡擇力、審察力、通達力、觀照力(觀神足),具足‘欲、勤、心、觀’四法才能成就,而且四足鼎立。誠如論中所說,三摩地(正定)必由修學(xué)‘勝行’而成就,什么是‘勝行’?即今生就能深入正定、轉(zhuǎn)變壽命者,一定要具備:一、深厚的宿慧,二、已曾修習(xí)正定,三、今生修定因緣成熟,沒有任何修定的生理、心理及環(huán)境障礙,四、具有樂思善法欲、精勤力、正信心、輕安心、正知見心、正思惟心、舍棄苦樂心等八種斷除粗重?zé)⿶赖幕拘扌匈Y糧。凈土眾生必然具此殊勝的修定‘因行’,故多能在一期生命中獲得‘欲、勤、心、觀’四種正定勝行成就,轉(zhuǎn)變壽命,不受生死壽命的束縛。故論上說:修定者具備八種‘勝行’必能成就三摩地自在神足。

  (丙)初學(xué)者如何培養(yǎng)對四神足的修持力?

  反觀娑婆世界的眾生,在當(dāng)前這種資訊、科技、娛樂發(fā)達的時代里,無論在家學(xué)佛或出家學(xué)佛,要末法的佛弟子培養(yǎng)對佛陀‘出家德行’精進的追求欲、學(xué)習(xí)心,并不容易。因佛陀‘出家德行’的成果,正是長期從這四種‘欲、勤、心、觀’的‘離欲心、樂法心、精勤心、寂定心、智慧心’修證而來。就如瑜伽師地論卷十四解釋獲得四神足基本入門的修證層次說:‘一、要發(fā)離欲心(欲增上心);二、要受持、誦讀佛經(jīng),依經(jīng)所示,懺悔業(yè)障,精進向道(勤增上心);三、要能分辨、修學(xué)圣人修定次第的邪正(心增上力);四、要獨住空閑寂靜之處,觀察、思惟諸法實相的真理(觀增上力)。’

  一個真心學(xué)佛,欲超脫生死壽命禁錮的佛弟子,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依經(jīng)所說,培養(yǎng)對‘欲、勤、心、觀三摩地(正定)勝行成就神足’的基本修因。初學(xué)者首先必須經(jīng)常在平素處世間培養(yǎng)、反省自己對善法欲(修行的方法)、惡法欲(有違學(xué)佛貪嗔癡等惡行)的思辨、節(jié)制能力,無論當(dāng)自己生起什么樣的惡欲,都要即時想到:我已經(jīng)在佛前發(fā)誓:皈依、信佛、學(xué)佛、成佛,應(yīng)該用‘欲、勤、心、觀’四法來督促自己精進向上,以佛心為己心,不可像一般沒有學(xué)佛者那樣放蕩自己的‘欲念’,如不能常常節(jié)制、檢討自己不好的‘欲念’,皈依、學(xué)佛乃至出家學(xué)佛的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

  (丁)什么樣的根器,能堅固對四神足的修學(xué)?

  我們看:一個看透世間無常生死,善備福德、解脫資糧的利根修行者,必能經(jīng)常樂思解脫法,注意、反觀、克制自己的想欲生起,當(dāng)惡念生起時,立即以平常薰習(xí)的修行方法,思惟、觀照其根源處,當(dāng)下予以凈化、降伏,而且不斷地運用‘思法欲、精進欲、正信欲、輕安欲、正知見欲以及舍棄苦樂的向道欲’,來對治、凈化剎那生滅起伏的散亂欲心,久而久之,定能在向道欲增上的薰陶累積下,達到‘凈念相繼’,‘惡欲斷除’的境界,與定相應(yīng),轉(zhuǎn)變未來的果報色身。故論上解釋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的意義說:‘此中欲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欲樂欣喜,求趣悕望,是名欲。’‘三摩地者,謂欲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心等持,止一境性,是名三摩地。’‘勝者,謂欲增上所起八支圣道,是名勝。’‘勝行者,依過去、現(xiàn)在所起一切惡念,思斷三毒欲,起修禪定欲,彼所有修道欲,若勤若信若輕安若念若正知若思若舍,是名勝行。’‘一切欲三摩地,皆從欲起,是欲所集,是欲種數(shù),是欲所生,故名欲三摩地勝行成就神足。’其他三神足之義比類可知。

  而當(dāng)一個修行者,將出離生死的理想當(dāng)做生命中唯一的希望起(禪定欲堅固),必然無時無刻不精勤進修(勤增上成就神足),故論上說:‘此中勤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勤精進,勇健勢猛,熾盛難制,勵竟不息,是名勤。’進而將精神意志完全集中在與慧觀覺照力相應(yīng)的修定證境中(心增上力成就神足),故論上說:‘此中心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心意識,是名心。’‘心三摩地者,謂心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心三摩地。’當(dāng)修行者證人‘一心不亂’的寂靜之境,此刻觀照諸法無我的智慧力勢必愈加的清晰銳利(觀增上力成就神足),故論上說:‘此中觀者,謂依出家遠離所生善法所起,于法揀擇,最極揀擇,解了等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毗缽舍那,是名觀。’‘觀三摩地者,謂觀增上所起,心住等住,近住安住,不散不亂,攝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