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探究(四十三)
十四、聲聞無數(shù)愿
前題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如果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眾生,都修成了緣覺果位,以緣覺圣者的殊勝智慧,縱然運用百千劫的時間來計算、衡量我佛國中聲聞弟子的數(shù)目,也不能夠知道有多少。’
關于聲聞弟子修行的意義和內容,在四部阿含經里及俱舍論、婆沙論、成實論、唯識學等專書中均有詳細的介紹與說明,此外楞嚴經中對形成生死束縛的辨認及修行解脫的次第,也有明確解說。本愿僅就聲聞四果的意義、中品往生者俱備聲聞行者修行的條件、聲聞圣眾在凈土修行的情形,以及極樂世界的聲聞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薩道等問題,分成四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聲聞四果的意義
1、什么是初果?
(1)先談學佛有四種人
增一阿含經卷第二十說:‘眾生依宿世善根深淺的差異,形成四種不同程度的學佛根器。是那四種呢?
第一種是:在這世間上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因為受到別人的勸化而來信仰佛教,當他聽到佛陀或善知識所說的教法后,信心堅定,深信不疑,但是卻一直停留在“恒信他語,不住己智”智慧未開的階段,完全將自己對佛法知見的認識,寄托在別人的學佛知見上,沒有分辨法義內容深度的能力。這一類對佛法信心堅定而智慧不開的佛弟子,佛經稱之為信行人(持信人)。
第二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在他學習了佛陀的言教后,能夠進一步的將所聽聞的佛法,理出一條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智慧抉擇之路。因為已經對佛法有了觀察與分辨是有為法或無為法?是真實法或虛妄法的程度。因此不會輕易被他人或外道的言教所蠱惑。這一類對佛法具有高度分別、思索能力的有智慧的修行人,佛經稱之為法行人(持法人)。
第三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因為他的宿根深厚,當他已經從廣義的佛法中正確的抉擇出一條出離生死的道路時,便逐步放下一切,專心一意地追求生死的解脫,對于佛所說解脫生死的法義,不會再有懷疑,并且在他步上禪修的過程中,已經獲得四禪八定的禪定證境。這一類依教修行,親身求證佛法的禪行者,佛經稱之為身證人。
第四種是:有一類有善根的眾生,在他修行的過程中,已經能夠使身口意從戒律的實行中,達到端身正意的目的,進一步走向禪觀的覺照中,不再執(zhí)著我是持戒人,余人不持戒(斷戒取——斷除對戒的執(zhí)取、能持之心)。進而從禪思無我的觀照下真真實實的覺察出色身的毫無實性(斷身見)。由于從內在的覺性中親身體證到身體的幻有不實,因此對于佛所說‘五蘊皆空’的真理不會再有疑惑(斷疑)。而當這位修行者從明凈的心眼中見到出離六塵的空性真諦時,便正見佛所說:有今世、有后世,有施受、有報應,有修行、有解脫……,并對體證‘緣起性空’的修行者必出生死,必證圣果的經證,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心。這類在禪修中徹底斷除身見、戒取、疑三結,見到無常色身輪回生死根源的圣者,佛經稱之為見到人。’(另雜阿含卷三十一對此四種修證次第,有不同的說法。)
這四種學佛人,說明了一個佛弟子從初入佛門(信心入門)起,必須經過師承、聞法、思法、解悟法義、依法修行由淺入深的過程,才能親身見到‘佛法空性’的真理。
(2)阿含經及金剛經解釋初果的意義
在阿含經上告訴我們,從領悟‘苦、集、滅、道’四諦空性真理的修行者(見到人),最初獲得的修行果位是初果須陀洹。對于須陀洹果的釋意,雜阿含經卷第十五及金剛經上均有明確的解釋。
金剛經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雜阿含經卷第十五說:‘如是圣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即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彼圣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圣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圣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圣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3)先明白三界的意義
佛經將人類可以藉種種禪定力量進入各種精神修養(yǎng)的狀態(tài),粗分為三種生存層次。第一種是眾生財欲、色欲、名利、食欲、睡欲等五種貪欲熾盛的生存空間,稱之為欲界。第二種是某類較具靈性的眾生,厭棄欲界的貪欲生存環(huán)境,進入精神調適的狀態(tài);在禪定的修養(yǎng)過程中,已經逐漸淡薄貪欲,但是身心尚生存在有色物質的束縛范圍內,稱之為色界。第三種是某類眾生,在禪修的極度努力下,心識已經超脫色質和形相的約束范疇,完全進入深妙禪定的精神修養(yǎng)狀態(tài)中,稱之為無色界。
也就是雜阿含經上佛所開示的:‘比丘們!當知諸界,其數(shù)無量,眾生界無數(shù)無量,當善界學,善種種界……,有欲界、有光界、凈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修善心時,與善界俱;修勝心時,與勝界俱;行鄙心時,與鄙界俱……,當作是學,善種種界。’(例此可知有無量他方眾生居住的世界,無量凈土“凈界”、穢土“欲界”世界。)
(4)佛為何制定超離欲界的嚴格戒律?
多重宇宙間無量無數(shù)的眾生,都各各依其業(yè)行,安居在與其業(yè)行相應的一定界限(世界)范圍內。我們只不過是依我們的飲習業(yè)力生活在依欲為界的飲界范圍內。要想跳出欲界的束縛范圍,就必須斷除與欲界相應的塵欲煩惱才有可能。聲聞初果的修行者,就是首先從超離欲界,斷除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六塵境界開始下手修行,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外境開始起修。而超出欲界,只不過是踏上了脫生死目標的第一個修行步驟而已,所以經上說初果的修行者是初入圣者之流。然而我們欲界眾生無量無數(shù)的墮性、欲習與煩惱,是最難以降伏的,佛為了要令隨其出家的聲聞弟子于現(xiàn)世中達到不為六塵境界迷惑、左右的目的,達到一世解脫的理想,因此依此界眾生最難以調教的身口、業(yè)行、舉止而首先制定了種種避免墮落欲界業(yè)網的戒律。(按佛因十種利益結戒,今僅就聲聞弟子超脫生死問題做反省。)
(5)入道的初步發(fā)心是什么?
當一個修行者能夠先持身口不犯惡業(yè),并依四部阿含經所開示正確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慧學’做為修行的基礎,如此有了正確的出世佛法正見引導來修行,那么必能在精勤的持戒、修定中,首先深刻的發(fā)出厭離娑婆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唯有在修行的行進間,從內心深處深切的發(fā)出厭離三界生死的出世解脫之心后,修行者才能逐步淡薄五欲,遠離塵囂,把心安定下來,精進的朝‘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欲境努力進修。因此今生能不能夠依四阿含所開示的解脫慧學,在持戒、修定的歷程中,鞏固出世深刻的厭離心來修行,是關系著初機出家禪修者今世能否到達超離世俗欲境初步的入道基礎。也是奠定修行者未來早日達到修行解脫理想最重要的具有關鍵性的修行一生。
誠如演培法師在俱舍論講記中所說:‘諸異生類,假定依于四根本地而起暖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xiàn)生中必然得見于諦。為什么?一、因它的根性猛烈,二因他的厭離心深,所以能夠做到這步田地。假使依于未至地及中間地而起媛等善根的話,那他在現(xiàn)生中就不一定得見于地,為什么?一因根有利鈍,二因厭有深淺,根利而厭深的,于現(xiàn)生中可以見諦(入道),根鈍而厭淺的,于現(xiàn)生中不得見諦……。’
(6)初果粗解
證了初果的圣者,已經從親證內在的空性中,見到了無始以來塵欲眾生生死輪回積集的根源(所有‘欲界’集法,一切滅已),已經不受欲界惡道業(yè)行的引誘,不會再墜入三惡道中輪轉受苦(不墮惡趣法);并且內心初步不受與欲界相應的五欲粗境所迷惑(離諸塵垢);而當一個修行者已經淡薄了塵欲煩惱,心靈在戒、定的洗煉下,到達某種寧靜狀態(tài)時,對于超脫欲塵世法的啟悟,便會愈加的鞏固與堅定(不見彼圣弟子,有‘欲塵’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界者,此則圣弟子,得法眼之大義)。雖然初果圣者八識田中猶有欲界的余習業(yè)種尚未清除殆盡,但是‘已見苦諦根本,所斷欲界諸苦如湖水般地甚多無量,所余之苦,如毛端滴水,甚少易斷(見雜阿含卷三十一)’,最多往返欲界天及人間七次,便不再下生欲界受生。(彼圣弟子,中間雖起憂苦),但是他已經從他修證的出世智慧中,如實分辨出什么是佛所說的解脫正法,什么是相似的外道修持法;什么是對于了脫生死相應的戒行,應該依什么心態(tài),來守持輔助修行者進入初步莊嚴身心的戒律?梢哉f,初果圣者已經見到了煮飯用的生米,能夠分辨出什么是米粒,什么是生沙,不再蒸沙做飯,認沙為米,如楞嚴經所說。因為已經有了分辨解脫佛法真?zhèn)渭肮?jié)制欲念的初步覺照功夫,所以初果的修行者,在任何環(huán)境生存下,都會將身心放在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正道中前進。
當一分利根器的初果圣者,在無我的禪觀修持中,將與欲界相應的五欲塵境淡化到極度微薄時,亦即禪定功力到達欲界頂天時(初果圣者根有利鈍,非一概而論,此按雜阿含經文所述),身心便從欲塵煩惱的干擾中解放出來,此時法喜禪樂即從清凈的定心中涌現(xiàn)出來。于是超脫外塵散亂境界,進一步向內覺觀——向內心更微細的習氣煩惱挑戰(zhàn)。亦即雜阿含所釋(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但是這位初果圣者,以他對‘苦集滅道’四諦真理無我空性的了解,絕對不會因為自己已經斷除了身見、戒取、疑三結而生起能斷能證之心的(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