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等大集賢護經(jīng)》講記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們能觀察到此經(jīng)典主要是以觀、念為主,觀、念、思維阿彌陀佛殊勝功德,來滯心一處,令其心智暢明,得見十方諸佛,見佛聞法,以證無生。
大方等大集經(jīng)賢護經(jīng)卷第二
賢護分思惟品之余
觀想念佛是念佛法門中的一類,還有實相念佛、稱名念佛等。對于觀想念佛,此經(jīng)典寫得尤為細致;又如觀相念佛,《觀無量壽經(jīng)》就描述得特別詳盡;《阿彌陀經(jīng)》是提倡持名念佛;《無量壽經(jīng)》提倡隨佛愿力來念佛。雖然是種種念佛,皆不離念佛名號,《大方等大集經(jīng)賢經(jīng)》所提倡的觀想念佛亦為名號的存念。所以,在凈土一法中,持名念佛是為入手方便,若觀相,若觀想,若實相,持名念佛是為方便,乃至隨佛愿力得入念佛三昧,種種修持,皆以念佛為清凈導引。
賢護。我時則亦授彼佛記。是人當來必得成佛。號曰德光明如來應供等正覺。乃至佛世尊。
授記,在世尊教言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安穩(wěn)提示,是確切如實之教,有如是因,則有如是果,但顯因果法則,修德所顯。我們念佛成佛,亦是必然,這就是在授記之中。
賢護。是中三昧誰當證知。
如是“十方諸佛悉皆現(xiàn)前”三昧,在佛弟子中,有誰證知呢?
今我弟子摩訶迦葉。帝釋德菩薩。善德天子。及余無量諸菩薩輩。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為證。云何證。所謂空三昧也。
“今我弟子摩訶迦葉”,我們?nèi)杖张c摩訶迦葉共伴于此[1],為什么在此有學習、實踐般舟三昧,即“十方諸佛現(xiàn)前”三昧的因緣呢?莫不來自于三寶的加持,也來自于尊者的親證。
“是為證”,說證者,就是說此三昧法不虛設(shè)于世間,由菩薩、聲聞所守護,也由后來善巧者所愛樂、向往,若沒有先賢所證,沒有在家出家菩薩所守護,則我們無以為證。
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因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饑虛。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作業(yè)剎那剎那即過,亦如夢中,看看經(jīng)文此處是什么夢?“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饑虛”。
從是寤已。還復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
諸位善知識,在這兩品中世尊不斷來提示我們通過思維、觀念、觀察來實踐此法則。
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
一切法亦復如是。
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zhuǎn)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在信忍、順忍、無生法忍這“如來三業(yè)”中,若證得無生法忍,了脫一切生死,除一切煩惱,消一切所障,得以方便自在,具足一切法善巧。
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聞有諸佛。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
恭敬修法是一切法則的緣起,一切法的真實功德所在!若離開這個至誠心、恭敬心,一切法變得無有基礎(chǔ),因為一切法是假修德而顯,假顯用而顯,假事而顯,順理成章啊。
心中渴仰。欲見彼佛。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亦復如是,一分虔誠,一分利益;一分虔誠,一分現(xiàn)前功德。這一分,在誰來運用呢?就是現(xiàn)前實踐這個法則者,虔誠者所得所見。我們末世之人,虔誠者不足,自詡者有余,這在我們生命中都是有所觀察的,那應如何辦呢?就來勤修這個至誠的恭敬心。
故作如是專精思惟。
如前所說,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七日,一心思維、精勤思維、專精思維,如是種種思維,不離于佛,不離于彼國土,不離于彼清凈海眾。如是思維,必得諸佛清凈加持。我們不妨在平時的修法中,在般舟道中可以改變一下,使它莊嚴,象極樂世間的變相圖一樣,設(shè)置一些令人愛樂、喜悅的莊嚴圖像,這樣對我們念佛修持的感應和專注力會有不共的加持。取相思維,是為思維方便與契入方便,不要有泛空之思想,這樣就容易進趣不可思議的利益。
復應當觀如是色相。亦即作彼虛空之想。
“如是色相”,即彼佛色相!疤摽罩搿,雖有種種妙相,其本質(zhì)也虛,畢竟無實;雖無實,種種妙相安立世間,利益眾生,安慰眾生,令眾生遠離空泛,是真實利益啊。就如我們飲食本空,但你吃了這一餐,就會得到精神和體力,雖然是無實,眾緣所合,福德所聚,乃至一餐之力,亦復如是。我們在修般舟三昧之時,所謂“十方諸佛悉皆現(xiàn)前”,雖無有實法可得,但必有彼佛報德所成,攝化十方,令恭敬進趣者得見得用,這是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
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見彼佛。光明清徹。如凈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見如來。亦復如是。
“而彼成就虛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若執(zhí)以實,人就容易產(chǎn)生困惑與魔難;若執(zhí)以頑空,人就墮于虛假業(yè)、造作業(yè)中,猶如冷水泡石頭,不能增長諸善功德,心不生起,多住于幽暗心智,于自于法不能生喜,于他人不能生悲智二法,不得力于世間,不能饒益于有情。
復次賢護譬如有人。忽從本國至于他方。雖在他方。而常追憶本所生處。曾如是見。亦如是聞。如是憶念。如是了知。久追憶故。于睡夢中。明見自身。在本生處。游從見聞。如前所更。是人后時。向諸眷屬。具論夢中所見之事。我如是見。我如是聞。我如是營為。如是獲得。如是賢護。有諸菩薩。若在家。若出家。若從他聞。有佛世尊。隨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頂禮。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純金色。亦復如是。
世尊作諸多比喻,以令我們現(xiàn)前有緣隨著自己可思可觀的現(xiàn)象來透視到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之中,例如我們來到雞足山,假如你從來沒來過,他人根據(jù)你所知的因緣作種種比喻,令你來了解雞足山,這是一種被迫的方法,其真正目的是引導你來到雞足山,真正地一目了然,究竟所知。喻說畢竟不實,我等若不親證于“十方諸佛悉皆現(xiàn)前”三昧,諸佛如來種種悲心喻說,皆是一種善誘導、善加持、善提攜,如此而已。
“欲見彼佛。正念不亂。應念即見彼佛形像;蛉缌鹆。或純金色。亦復如是”,我們現(xiàn)在依經(jīng)典教言所記載的文字,聽佛世尊具述西方極樂世界,乃至十方諸佛殊勝妙功德相,令我等歡喜向往,以凈心趣向,得見得聞,真實相應,種種相之差別,若專念于一佛,得見于此佛,故專念于佛,得見諸佛。而見一切佛,莫過于聞法方便,以令心智開解,證于無生忍。真正了達自性,這是見佛之目的,是純正法益之功德。
復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凈觀。見新死尸。形色始變;蚯嗷螯S;蚝诨虺;驎r膖脹;蛞褷壞。膿血俱流。蟲獸食啖。肉盡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
“不凈觀”,是我們大家能接觸到的一個實際法則。在漢傳佛教中,作不凈觀者是稀少的。我們以前住山,最初的教育就是要作不凈觀,乃至舍身、舍識二法。不凈觀是舍身、舍識的一個善巧,若不作不凈觀,舍身不得;若不知“識”者無常、“識”者變異,舍識不得。因其變異無常故、無我故,所以就舍身舍得,舍識舍得。一人住于兇險之地,如山澗、寒林,或羅剎鬼之母居住之處,來行一些法則,欲使自己逾越身心之掛礙,得見自性之真實,隨順于無生,這個修持非是理論、言詞所能涉足,這些言詞無外乎是導引方便,激勵成熟你的菩提心智罷了,真正的行法是甚為重要的!
不凈觀是一個很實際的操作法則,九種變化,乃至爛潰,乃至骨散壞,種種作業(yè),唯心所現(xiàn),唯心所作,實無變者,亦無來去。通過如是觀,我們能抉擇于無常、無我、不凈,乃至心智寂靜,一時安樂住,真正得到佛法的勝義之樂,即無造作之樂,遠離自然外道,得清凈之守護。此修法是遠離外道的一個主動進趣,我們知道自性空,常用自性空而觀察于世間一切法則、一切事相,不作舍,不作離,不作取,不作用,但是真實透視本質(zhì),自然無礙,若不如是,則多昧于事相,或昧于理相,理事互為不礙,是為方便。
如是賢護。若諸菩薩欲得成就彼念諸佛現(xiàn)前三昧。隨何方所。先念欲見。彼佛世尊。隨所念處。即見如來。何以故。因緣三昧得見如來。
“何以故。因緣三昧得見如來”,緣三昧力故。前面所講的都是觀想念佛、因地三昧。觀想是因地三昧之基礎(chǔ),有其因才有其果,我們欲得其果,必行其因,是為方便,若見不見,咸得威德加持,因果漸次成熟,三昧自然能得以安立。往往我們忽視于因,多重于果,這樣的話,高者你做不到,低者你又不就,那就會落入所謂的泛空,F(xiàn)在許多菩薩都在實踐般舟三昧的行法,有的人得到一些相似的利益,但有一點,即相續(xù)性不是十分簡單與清晰,若是相續(xù)性好,顧不得一些雜緣,比如我們飲食之中,雖食百味,不知百味;穿衣之中,雖知寒熱,但不住于此;雖知他是他非,了知無是非可習可染可知,專注一心,所謂“滯心一處,無事不辦”,欲得三昧,是為不難!但我們心智雜用,趣向雜用,因事而昧,事事昧心,事事丟心,事事染著,三昧不得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離事相而運用于事相,一心維系于佛,維系于善巧的法則,這樣是得以證三昧的。因此,真正的般舟三昧行,真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是是非非中無染無著,那么即使不是三昧,你已有三昧之功;不得三昧,已有三昧之力。如果我們雖然常行于般舟之法,但對是是非非經(jīng)常染著,倒見之中,亦是昧心,亦是失心,受苦難之折磨,這樣你的道業(yè)就散壞,枉受是非的侵害,所以說“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個“黑”是黑在什么呢?在這個娑婆世界,無有不是非處,只要你心中有是非之種相,是非決定會成熟;若無是非之種相,是是非非了無所得,了無所干,所以無見無用,一心專注于自己所修持之法則,不證三昧,那才真是奇談怪論,而若我們心智散雜,染著事相,欲得三昧,那才真正是妄想!
就觀大家今年以來行般舟的狀態(tài)來看,雜用心者多,染著心者多,丟失本位法則者多,即丟失了自己的發(fā)心!你來干什么?你要做什么?出家者,在家者,我們舍家棄欲,離開親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離開自己所應該享受的人生五欲,來做什么?就是為了來成熟不可思議的所謂“十方諸佛悉皆現(xiàn)前立”這樣一個善根,來見佛聞法,以除生死輪回,以廣利于世間有情,真正地令世間有情得到真正之樂,所謂佛法之勝義之樂、神通之樂、種種內(nèi)發(fā)輕安之樂、廣大慈悲教化之樂,乃至無盡的樂趣,是真實不虛的。世俗之樂,畢竟是無常,隨時散壞,多依他而生起,不得自在,而諸佛法之樂,但從自心如來藏性中流出,從自心莊嚴處流出,是無染著流出,所以實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廣利世間啊,做廣大布施而無畏。我們在世俗之中所享受的一些勤勞、勤苦,雖然得相似之樂,隨機散壞啊,無?嗫諘r常伴隨,你認與不認,都是這樣的。所以,諸位善知識,我們既然來到這個道場之中了,就以道業(yè)為重!常實踐于法則,深入實踐,是自身福德因緣,也是自身善根之成熟。
得見彼佛有三因緣。何者為三。一者緣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緣故。即得明見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
“一者緣此三昧”,如何緣此三昧呢?如理如法地思維,如理如法地稱念,如理如法地去恭敬修持、禮敬贊嘆、供養(yǎng)守護!“二者彼佛加持”,阿彌陀佛有廣大誓愿故,攝化一切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故,誓愿力不可思議,無所障礙故!“三者自善根熟”,自善根熟成熟在此三種因緣中,最為重要,佛力加持是根本,但此最重要者,是操作、實踐于法則,即我們自身的操作,不要賴于佛,我們可常隨佛學,但勿賴于佛,勿墮于佛,若墮于賴佛因緣,你不得利益!
復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虺謨羲。或取水精;驁(zhí)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好丑。顯現(xiàn)分明。
賢護。于意云何。彼所見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xiàn)時。是為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為在內(nèi)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
如是內(nèi)外之問、本有本無之說,實是戲論,但若不如是設(shè)問,我們心智無依,不能真正歸結(jié)到“萬法唯心”這個抉擇上來,若是本有,那不得唯心;若是本無,亦不得唯心;若是在內(nèi)、在外,亦不得唯心之法,也就是眾緣合和,成熟顯現(xiàn),離因緣之法不能暢明。
世尊。惟彼油水精鏡。諸物清明。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xiàn)。
“其形在前”者,因緣所生法則。因緣所生法破眾生有無邊見、斷常邊見,此見不破,凡夫心難以出離,正見難以安立。但是一切凡夫有情皆在這個對待的二元邊見中徘徊心智,即說有,說無,說本有,說本無,說來,說去,說內(nèi),說外,如此皆是執(zhí)為實有之心,或是實無之心、內(nèi)外之心,枉受邪見之逼迫!我們觀察自己的談話,以及所接觸的事物,基本上運用的都是這個思維,也就是或者是內(nèi),或者是外,比如自己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或者是有,或者是無,若有了,就實執(zhí)此有,若無了,就是斷滅之相,所以,常見與有見、斷見伴隨著我等,即所謂“邊見伴隨”,如此正見不能立啊。我們都知道佛法教言中的一實境界與唯識境界,人人都這樣講,而在我們?nèi)粘I钪?這個知見能否運用出來呢?若是運用出來,于現(xiàn)前事相一切無礙,因為一切事相你了無染著故,何以故?唯有心生,唯有心是,非內(nèi)生,非外生,非自生,非他生。
而彼現(xiàn)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
我們要細細地觀察,若不如是觀察,邊見難除啊。我經(jīng)常聽大家談某某人、某某事、某某道場、某某因緣,說著說著就滑到事相中,以為實有,不能自拔。若能自拔,當下解決,無有掛礙,于他于自決定得利!因為你已經(jīng)把事相解決于現(xiàn)下了,非是因他緣而得解決,何以故?唯心顯現(xiàn)故,唯自緣所顯現(xiàn),非是他緣。一般我們多沉浸于有之執(zhí)著,現(xiàn)在行法者、修法者多,正見者稀少;行法者多,執(zhí)事者多,真正的正見傳播者更為稀少。正見抉擇者極為難得,為世間眼目故。我們都知道“六度”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種種法則,人人在行,但具智慧眼目者,稀少!若是具眼目,雖無手足,可以導引眾生,得以善巧;若是但自前行,無有眼目,此人在行愚癡法,多見福德而沒有智慧眼目,令其墮落,沉溺世間。諸位善知識,這段文字剝離二種邊見,十分重要。
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凈。彼色明朗。影像自現(xiàn)。
所以,我們現(xiàn)在所有依報之物、之業(yè)、之緣,莫不是自心之影射,人人皆離不開這樣的作為。有時候我們會恥辱他人,以他人的惡緣惡業(yè)以為自身之恥辱,在此處應該自己懺悔轉(zhuǎn)化,而不應推這個因緣于他于己的,為什么?識其本質(zhì),即解決此難緣,走出此痛苦。若不如是,我們就會在這個地方說有說無,道長道短,身心痛苦,染著不休啊。今天有個外地居士來,他說了家里的一個橫難之緣,心智遮蔽,痛苦不堪,就來問有沒有一個方法能把它轉(zhuǎn)換,我說實無此事啊,但是心中所系,你系在這個事情上了,它就會相互延續(xù),愈延愈久,不能自拔,也就是說,你若是認為實有此事了,那你就是不能自拔的。我們學習佛法,決定要認識于現(xiàn)緣該如何處置呢?
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
這是定功所修,也就是專注心智所成就。
解釋歡喜。即復思惟。
若能見佛,必然思維,因其對你有大的影響與召喚故。我們常念于佛,常念于眾生,如我們見畫像、見周邊之人物來來往往,但我們不知,無有感知與透視力,就如他方佛,此方何以得見呢?
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
“我身亦爾”,因為一法則,事事無疑;一法則,處處可用,而不是說一個真正的法則于此處可用,于彼處就變異,絕不如是。
本無出趣。豈有轉(zhuǎn)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是心有。
善知識們,這一段文字可以說是一個“心經(jīng)品”,如實地讓我們知自心、知心用。一切事情現(xiàn)前,何以用心?這一段文字十分重要,是前面所有文字的一個教法總結(jié)。句句可以當口訣來導引自心,來純熟自心。我們可以熟讀這段文字,作同《心經(jīng)》一樣,當一個事情現(xiàn)前,一個思維現(xiàn)前,一個知見現(xiàn)前的時候,用這幾句話來審視它、洗滌它、觀照它,我們就會有正知見的安立。
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
我們認為一個人好,看著就親,就感到十分歡喜,而對有些人就是不愿意見,心智中有這樣的種子,見到這個人就十分痛苦,這唯是自心之感召,非是他人令我等厭離,非是他人令我痛苦。他怎么能令你痛苦呢?實際心中有此種子罷了。就如一個古老的故事說,一個樵夫丟了斧子,他就懷疑是鄰居家孩子偷的,怎么看這孩子都象偷斧子的人,走路的樣子象,說話的音聲象,做事的行為象,怎么作為都沒有離開這個所謂的竊斧者,后來他自己的一垛柴用完了,斧子自然就露出來了,這時候再看鄰居家的孩子,走樣子路不象偷斧子的人了,說話的音聲不是偷斧子的人了,一切作為也都不是偷斧子的人了。所以說心念一安立,對方的作為就會相應;心念一轉(zhuǎn)化,亦會相應。善知識們啊,善思維、觀察!一定切莫錯用于心,于自緣、于他緣、于佛緣。一般我們對人有意見的時候,也就是這個種子一旦生起,怎么看這個人都不順眼,哪怕他念佛的音聲很美妙,我們聽起來會覺得這個人是巧飾起來的,涂脂抹粉,怪聲怪氣;但如果心生歡喜,對方做了錯事情,我們也感覺到這個人十分可愛,粗樸可愛!
諸位善知識啊,善知自心啊,莫失心于觀事,莫因事而昧于自心,這樣我們就是一個真正的發(fā)心者、知心者、明心者、用心者!你能了解自心,所謂“如實知自心,行法無礙”,得自在力故。此心唯有自用,唯有自顯啊,這樣你自己得佛法方便,否則我們?nèi)艏儆谕饩?迷于心智,多不自在。現(xiàn)在我們到佛法中、到道場中來實踐,若出家若在家,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宿世及現(xiàn)世因緣的成熟,推及到這個地方了,那我們?nèi)绾蝸磉\用呢?這一段文字,我建議諸位善知識把它抄下來,把它供起來,把它印在自己心中,于生活中如實看待,如實守護,如實相續(xù),那你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不共加持!
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
善哉!諸位善知識,世尊作如實語、誠實語、了義語、抉擇語,陀羅尼語、善巧口訣語,你若用得起啊,實是得方便!切莫錯過這樣甚深教典所給予的加持。
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
“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如果心能見心者,何以為見呢?所謂染著對待而有出生啊,若無染著對待,絕待心智中,尚在大寂滅光中、安立海中,何以得見呢?故心不見心,而造作心分處處得見,對待故,有所見故。
心有想念。則成生死。
我們見已立、想已立,而實際理地實在是無一塵可染。實際理地,心者是啊。心智一動,大千為之一震,促生萬法。你不要小視自心、重視事相,那你實在是丟本!我們應在這個心智中,細微深刻地觀察,孜孜不倦,切莫放逸,在事相中,大大地可以放過,事事都可以放松,而在心智中,切莫放松。
心無想念。即是涅槃。諸法不真思想緣起。
諸位善知識啊,對于所見到的東西,我們強執(zhí)的時候,苦!以斷滅知見,苦!應知諸法生起,正是慈悲智慧運用方便現(xiàn)前,實在是賜予你機遇,智者無染,悲者饒益現(xiàn)緣,何有染著呢?何有自苦他苦之相逼呢?若我們真是學佛者,任何事情現(xiàn)前,皆是你運用悲智之恩德所在,是給你機會啊,什么機會呢?成就你的機會。
所思既滅。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這是給我們抉擇,讓我們徹還本心,無造無作,必然空凈,安立世間,廣利世間。在這個空凈無染的世界中,你的悲智皆得方便,這時佛法有住世之善巧、住世之基礎(chǔ)。
諸位善知識,這段文字甚為重要,點我等心眼啊,開我等智慧,莫以經(jīng)說,實是心說;莫以是他說,實是印心之語啊!中國古話說,若聽善知識一句能令人心開意解的話,就感覺到歡喜,此處佛是不是在經(jīng)典上把一切印契心智的話語早已說盡?實是處處宣化。莫輕經(jīng),莫謗法啊,在我們中國的修持人群中,重視宿緣者多,輕視經(jīng)法者多啊,這實在是可惜,甚為可惜!所以,我們在這個甚深教言面前,應生頂戴心、守護心,滋養(yǎng)法身慧命由此而來,由此而促生!
[1]指雞足山為迦葉尊者道場。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