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壇經(jīng)》、《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夺岄T正統(tǒng)》卷八《義天傳》有“大遼皇帝詔有司令義學沙門詮曉等再定經(jīng)錄,世所謂《六祖壇經(jīng)》、《寶林傳》等..[詳情]
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25集
六祖壇經(jīng)講記(25)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迷人口念,】迷人只是口念「摩訶般若波羅蜜」。誦經(jīng)很好,但要懂得道理。比如有人早上八點鐘上班,八點半就下班,就是說把《金剛經(jīng)》半點鐘念完就下班了。你以為這樣就下班了!修行這樣就算了嗎?你覺得這樣有交待了;你對誰交待?不是只叫你把什么經(jīng)誦一遍,你就覺得你的功課做完了。你要明白佛真正的意思,你是可以念,念就是要你了解,了解就是讓你落實在生活,落實在生活就是讓你去幫助眾生,這才是修行啊!
【當念之時,有妄有非;】一般人,念時心中妄想紛飛,產(chǎn)生不善的概念。你誦經(jīng)也好,念佛也好,縱使你在念時像個菩薩,念完你還不是一樣打妄想?!貪婪的依舊是貪婪,固執(zhí)的依舊固執(zhí);你不要這樣修,這樣不對。我不是否認你誦經(jīng),或念佛,只是你內在不明白道理,你在那里打妄想,是不對的。
【念念若行,】念念不愚。念念有般若智慧,以般若智慧落實在生活。
【是名真性。】這才是你真如本性的妙用。談到「用」,佛跟我們哪里一樣?自性一樣,佛跟我們展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象和作用不一樣。佛有三十二相好,佛的「用」無障礙,我們的「用」,不是亂用,就是傷害別人,也讓自己受苦;佛的「用」,不但善待自己,也利益一切眾生,那叫妙用,也叫慈悲,差別就在這里。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俊泊朔ā呈恰改υX般若波羅蜜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悟后起修。你不明白道理,你要怎么修?請問,你現(xiàn)在明白道理了嗎?你應該還停留在似懂非懂;要分辨懂不懂很簡單,人家隨便問你一個問題,一個真懂的人不但會講,而且可以舉例說明。似懂非懂,要不要修?告訴你一個很簡單的答案:「會的部份先修。」你完全不會?這是錯的,有某些概念你是一定懂的,身為子女一定要孝順父母,這個道理是肯定的,這樣的修跟以后開悟有沒有幫助?沒有孝順父母的人能夠開悟嗎?我從來沒有看過這種事情。你們摸著良心講,你們想要學佛,卻不孝順父母,事實上你內心是有矛盾的。至于說更深的道理,慢慢來,隨著你的理解你自然就會做。但是不要一直做一些欺騙自己的事情,這樣修很痛苦,不但自己不受用,而且會讓別人看不起。要「解行相應」,這比「解行并重」更好;「解行并重」就是說解門和行門要同時,要不離,但是你不一定有相應。你要相應,你要把《六祖壇經(jīng)》里的道理,跟你的生活相應,這樣才受益!附庑胁⒅亍故菍Φ,但我怕你會掉入一種口頭禪;但是「解行相應」,你馬上就能知道你有沒有相應。你現(xiàn)在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就是不相應。什么叫相應?煩惱即菩提。
【不修即凡,】你不修永遠都是凡夫,凡夫的特色就是煩惱,就是妄想執(zhí)著,就是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俊读鎵(jīng)》里面常常用這樣的話,好像「一念之間」就能夠怎么樣,這個「一念之間」就是頓悟,但是我們的心總是不愿意相信你可以頓悟。你內心到底是什么障礙你,使你不相信你可以一念之間頓悟?你說:「怎么可能一下子?」那要多久的時間?你又講不出來;如果你是這樣,你讀《六祖壇經(jīng)》,或是任何的大乘經(jīng)都不能相應!敢荒钣藜幢娚,一念智即佛!沽娲髱煶3U勥@個概念,但你為什么不頓悟?你潛意識不讓自己頓悟,怪誰!講來講去,還不是你的腦袋在障礙你自己?!絕大部分人知道應該孝順父母,但他不見得很孝順,假設你是那種人,那你什么時候才決定要孝順父母?你看,我這樣的問法很奇怪。他可以一念之間就決定要不要孝順父母。一樣的道理,你不可以一念之間就決定你要好好修行嗎?你們喜歡來上課,聽高深哲理,跟你是個修行人是不一樣的。一念修行就是一種覺悟,你現(xiàn)在有壞習慣,你愿意當下改過,也是一種覺悟;你現(xiàn)在做錯了,愿意改過遷善,也是一種覺悟。覺悟有分很多種,不見得一覺悟你就大徹大悟,你愿意改錯,就是一種覺悟。趙州禪師是個了不起的禪師,他一生小悟無數(shù),大悟三次,但是他到了八十歲還在到處參學,了不起!你接著又掉入一個概念:「為什么開悟要那么多次?」你看六祖好像是兩次;悟到什么程度,只有他自己知道?v使他已經(jīng)大徹大悟,他慈悲為懷,為了讓你學習他求法的精神,他有沒有可能表演給你看?有。就像虛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歲,近代的高僧大德,他表現(xiàn)出來也是:「我慚愧,虛晃一生啊!沟麉s是了不起的人物呢!你好好突破吧!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俊卜卜蚣捶餧說的是「性」,[煩惱即菩提〕說的是「空」,這就叫不二法門。〔即〕字很巧妙,如果沒有這個〔即〕字,兩個就是對待的,我們常常在兩個當中選一個;〔即〕字就是不二。為什么?凡夫跟佛自性是一樣,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你不用懷疑;每個人都可以成功,你不用懷疑。我們鼓勵社會人士,不講佛性,講成功的可能性,無論你的出身背景,因緣條件,只要你愿意努力,每個人都能夠成功。什么叫〔煩惱即菩提〕?有人說:「煩惱即菩提」?那就不用修了!我就是充滿煩惱,就是沒有智慧。這里面的〔菩提〕就是智慧,這兩個為什么會一樣呢?〔煩惱〕的本質是空,〔菩提〕的本性還是空,一切法畢竟空;從「空」的角度來看,它們都是空無自性的。不論你現(xiàn)在煩惱多重,你只要能夠悟到煩惱即是空性,或是你的無明本身也是空性,你當下就能夠覺悟的。你說:「哪里有可能?」你已經(jīng)把你的煩惱變成一個現(xiàn)象,只要在現(xiàn)象中,就有多、寡,你說:「煩惱好多,怎么可能把它去除?」但是,你悟到本性的話,無論你是一個煩惱,還是一萬個,當下是一樣的。因為大家一直停留在現(xiàn)象,你就說你內在的污垢就像百年老店的一口鍋,怎么能夠洗干凈?所以你一直沒有辦法突破你的內在,那口鍋,無論你去買新的,還是用了一百年,當下就是空,就這是頓悟;從現(xiàn)象的角度就得慢慢來。
世間的人都可以很快樂很幸福,為什么他快樂不起來,沒有幸福的感覺呢?他覺得現(xiàn)象中少了什么東西,比如少了一幢房子,少了一個孩子,少了別人的關心,你在現(xiàn)象當中,所以你一直快樂不起來。不是這個樣子,是你在看這個世界,而不是你要擁有這個世界?催@個世界,就是看你的心;你懂得這個道理,你現(xiàn)在就可以快樂。但是,不明白道理的人,他缺少很多的東西,所以他要付出很多代價,來換取他所失去的東西。他在一直這么追尋的過程中,事實上是痛苦的,當他擁有了他認為失去的東西時,他可能會更空虛,更寂寞,更遺憾。原來他本來什么都有,但是為了去追求以為沒有的,他發(fā)現(xiàn)原本有的他居然不會善用。這樣的概念不難懂,你們每個人都沒有資格煩惱,你只是沒有察覺到,被你的概念騙得團團轉,才開始抱怨你的命。你人生坎坷,機遇不好,這都是誤會,只要在現(xiàn)象界的東西,你都會被騙。只要悟到本性,只要在悟到的那一霎那,一切都是平等:「原來佛跟凡夫是平等,原來多一個跟少一個是平等…!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迷的人就叫〔凡夫〕,執(zhí)著就是〔迷〕。開悟也不是很困難,你不要執(zhí)著就好了。你為什么還要執(zhí)著呢?你現(xiàn)在到底有什么好執(zhí)著的?你能夠講出一個不能夠解決的執(zhí)著嗎?你的執(zhí)著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無論你現(xiàn)在發(fā)生什么事情,都屬正常,因為那是因緣所生,好事也好,壞事也好,你現(xiàn)在病痛也好,健康也好,都是因緣所生。你沒有智慧,還不是因緣所生,妄想執(zhí)著所生?!你為什么有智慧?因緣所生,因為妄想執(zhí)著消失了。天下沒有什么奇怪的事,都很正常;換個角度,一切的現(xiàn)象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是平常心。
[后念悟即佛;]悟的人就叫〔佛〕。凡夫和佛的差別就在迷悟之間,即一念之間。
【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繜⿶涝趺雌鸬?你執(zhí)著那個境界,煩惱就起,你不執(zhí)著那個境界,智慧就生。文字講〔前念、后念、前念、后念…〕,過去就過去了,你不要一直說你過去怎么樣,你的好,你過去的豐功偉業(yè)我不想聽,你的不好,你過去作奸犯科,我也不想聽;過去都過去了,把握當下,就是把握這一念。你只要一念進去,不得了,真的一念讓你觸到,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不執(zhí)著」才是人世間最快樂的一件事情!比如說你現(xiàn)在口袋帶著錢,當然錢要帶好,萬一不小心丟掉,反正別人會花,又不會損失掉。為什么那個人撿到?這是你跟他的因緣嘛!你為什么攢那么多錢都拿給醫(yī)生花?你拼命攢錢攢到生病;如果彼此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那就世界大同。你說:「小孩子很難教,他不聽我的話!剐『⒁犇愕脑,你也要聽他的話,這樣才公平嘛!只要你愿意聽你小孩的話,他一定愿意聽你的話;「老板很難做,員工不順從我!怪灰沩槒哪愕膯T工,員工就會順從你;「師父,那些人管不了!怪灰阍敢庾寗e人管,他們也會讓你管。你把這些概念都明白了,你會覺得人生就像白云流水,沒有障礙,你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是皆大歡喜。這個概念不需要高深的般若智慧,但能夠做到的人很少;沒有誰要聽誰的話啦!所以打破你的概念,不要執(zhí)著。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皆從中出!俊矡o住〕不要執(zhí)著現(xiàn)在,[無往]不要執(zhí)著過去,[亦無來,]不要執(zhí)著未來。叫你不要執(zhí)著過去,一般人聽得懂,叫你不要執(zhí)著現(xiàn)在,有的人聽不懂,不執(zhí)著未來,就更聽不懂了。請問,要不要有理想?理想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哪個階段?未來。成佛是哪個階段?未來。不要執(zhí)著未來,那怎么辦?過去、現(xiàn)在、未來,每天好好地過就好。今天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哪個階段?事實上,時間的概念是無常的,你容易被它騙;你要把這個概念放在一邊,因為它有時候不是實際的,你好好地過每一天,才是如實的。「師父,什么時候成佛?」我也可以說你現(xiàn)在就是一尊佛。「哪有!我怎么是一尊佛?」你自己當成不是,我有什么辦法!請問,你現(xiàn)在是國王還是乞丐?你自己認定嘛!你常常用把希望寄托在未來,那個「未來」什么時候出現(xiàn)不知道,活不到一百歲,煩惱一百歲的事情,所以你一直都在浪費你的快樂、你的幸福;好好地過每一天,這就是人生,其他的概念都是多余的,都是煩惱;到底人生要不要有理想?也是多余的。好好過每一天。你只要好好活,好好做,其他都是多余的,該成佛就成佛了,該做總統(tǒng)就做總統(tǒng),你把這些概念都斬斷,斬斷了之后你才能夠體會到什么是活在當下;钤诋斚碌娜,就是活在現(xiàn)前的這一念。修行的過程就是一種結果,所以你不需要修成一個結果。你現(xiàn)在拿起一串佛珠,當你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你不要想:「我這么念,往生時不知道阿彌陀佛會不會來?不知道有沒有效?我這么念,到底是念佛好,還是要看凈土五經(jīng)?」享受你現(xiàn)在在修行,你現(xiàn)在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xiàn)前;你坐在你家念佛,你家就是極樂世界。你活著時時刻刻都有這種感覺,死后必然也是這個樣子。
假設你現(xiàn)在在打坐、坐禪,你不要說:「坐了十幾分鐘,心頭亂紛紛,而且還打嗑睡!挂硎艽蜃漠斚,就是一尊佛坐在那里,很愉悅,就是那么簡單,心很亂很愉悅,心很凈也很愉悅。心在亂「如夢幻泡影」,不要求靜;心很靜時「如夢幻泡影」,不要貪那個靜。「坐那么久也沒有怎么樣!」你想怎么樣?這個就是你內在的陷阱。如果你不相信,當你打坐時,有個內行人問你一句話,你說什么都是錯。如果他問你:「你現(xiàn)在在做什么?」你說:「在靜坐啊!埂改沆o坐在坐什么?」「坐在那邊用功啊!」「我站著就不是用功嗎?!」「我坐在那邊觀啊!」「難道散步就不能觀嗎?」「我坐在這邊參禪啊!」「難道躺著就不能夠參禪嗎?」很簡單,你用你的概念去反問自己,你就答不出來。人家問你說:「你為什么要打坐?」你說:「我腿酸,自然就坐下去!顾匀粵]有話說!改銥槭裁吹瓜聛?」「要睡啊!」如果是考試,全部都倒;筆試不難,禪宗都是口試,兩三句話,我看你怎么回答。你就知道,你的概念是錯的,但是你都不認錯,甚至不知道你這樣是錯的。念佛就是念佛,坐禪就是坐禪;坐著做什么?沒有什么;這才徹徹底底將你內在的東西都止息,不在腦袋中產(chǎn)生名詞對待。比如你現(xiàn)在是凡夫,要求成佛,這是對待;比如說,你心很亂,要求「定」,那是對待;你現(xiàn)在坐這么久了,都沒有什么感覺,你想坐得很輕安,都是對待;這些都是執(zhí)迷不悟。
【當用大智慧】[大]摩訶,不可以解釋作大小的「大」,大小的「大」不大,大小就是生滅、對待、現(xiàn)象。比如一顆石頭比一粒沙大,一幢房子比一顆石頭大,一座山比一幢房子大,喜馬拉雅山比玉山大,地球比喜馬拉雅山大,所以那個大不是真正的大。這里「大」的意思是沒有辦法比較,它不會掉入一種相對的概念,就是平等的意思。一粒微塵跟一個世界平等,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哪里平等?「一」畢竟空,「一切」畢竟空,這樣才能夠徹底地常清常凈。
[智慧]般若。你明白了這樣的概念,就會生起空性的智慧。有的人對「空」真的不容易懂,「空」是真空,能夠生妙有,就是智慧;真空就是佛性,就是本體;「空」就是沒有障礙,沒有執(zhí)著,就是平等。如果你在為別人講法,他那個概念聽不懂,趕快換名詞,意思都一樣。舉個例子,「隨緣度日」是積極還是消極?消極?都是你自己的想的啦!「隨緣生活」有沒有比較積極?有;「隨緣盡本份」有沒有更積極?有;「隨緣修行」有沒有更厲害?有;這幾個名詞其實都一樣。雖然這些名詞都是假名,你要用智慧用它。名詞換一下,你的感覺就不一樣。我們不是要去賣弄這些名詞,而是要善用它們來幫助別人。你懂得這些,你跟人家講佛法不會講佛學名相,你會轉,怎么講他才聽得懂,他聽得舒服,不會有壓力。
【打破五蘊】[五蘊]身心境的陷阱。你的身體是虛幻不實的,你內心的感受,你的想法、觀念、意識形態(tài)、思想也是無常變化、虛幻不實的。我們每個人的概念怎么來的?我們本來沒有概念,透過很多名詞、名相,到最后,形成你自己的思想;你抓著的思想就是你的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生你的偏見和好惡。你一定要去明白你思想怎么來的。我們今天怎么會造成這樣的思想?你的思想雖然是這樣累積而來的,但它也不斷地變化,所以你不要去執(zhí)著你的概念,反而你自己可以無限地突破。你要透過訓練,最好就是和人在一起,因為每個人的主觀意識都很強,你跟他聊天就是一種修行,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的樣子,但是你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樣子。你能不能夠把你的概念全部放下?這不簡單;你不要去想「他的概念是對的或錯的?」你就靜靜地聽他講,那個是他的因緣條件所形成的概念,就是他的程度。如果你聽一百個人講,你完完全全地清楚,你就了解這一百個人,這樣不但對你覺悟有用,也對你將來度眾生有用。
【煩惱塵勞,】當你打破身心的概念,你的〔煩惱〕就消失了,你自然就不會往外面的世界去追逐,自然就離開一切〔塵勞〕了。要打破貪瞋癡,假設這兩個都是平等的,你不會起貪,不會起瞋,也不會愚癡,這樣自然就沒事了。我們?yōu)槭裁磿鹭?就是認為那個人你最喜歡,你就會貪那個人;那件事你最喜歡,你就會貪那件事;那個東西你最喜歡,你就會貪那個東西。你心中只要有個「喜歡」,就一定有個「不喜歡」,所以「瞋」就起來了。有貪必有瞋,有貪瞋必然就有愚癡,貪瞋癡一破,煩惱塵勞就破了。你去察覺到一個概念:「如果我真的可以以平等去看待一切東西,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事!刮也懦3窈芏嗳:「我們要做個平凡的人,我們要平淡來過生活,我們的內心就會很平靜!蛊降^生活的人有沒有志氣?就不要談那種概念,你自己過得快不快樂,你自己知道啦!如果你說:「這樣沒有志氣,我要有志氣!贡砻嫔夏愫孟裰v得很對,但你卻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有個同學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刮覇:「王和寇怎么定義?上跟下怎么定義?」我們現(xiàn)在在幾樓?四樓;那是樓上還是樓下?什么?樓上?可對五樓來講是樓下,所以樓上樓下多此一問。你內在的概念,沒有通過百分之百的訓練,你永遠在那「上下上下」。我們的煩惱在于,你的內在的世界是百分之一百的二元對立,你孩子是你生的,你跟他是對立的,你跟你的丈夫也是對立的;你的腦袋是對立的,你跟任何人,甚至無情的萬物都是對立的。
什么叫〔塵勞〕?有些事情不需要你裝神弄鬼、故弄玄虛,你卻偏偏要奔波忙碌、自尋煩惱。如果你不明白平等的概念,你覺得太困難,那你就用禮敬諸佛的概念,這也是平等!笌煾,那更困難,明明是小人,我還禮敬諸佛?」「明明欠我的錢不還,我還禮敬諸佛?那是理論,我做不到啦!」所以禮敬諸佛的概念事實上是很困難的;那么,尊重每個人,這樣比較簡單。你也會說:「做不到啦!」我再說一個更簡單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所以你不需要去干涉別人,不需要管那么多。你說:「那不用教他們了嗎?」你的腦袋,總是跟我作對,我說正你就說負。我不是說不教,意思說:「因緣到了我就跟你講話,跟你聊天,我不存教你的概念!挂,你就產(chǎn)生另一個概念:「教了也不聽!鼓憔蜌,就說:「恨鐵不成鋼!鼓憧刹豢梢园俜种俚乜吹侥銉仍诘南葳?回家跟你丈夫、小孩、鄰居聊天,不要說教不教,這叫度化眾生,輕松!他們聽,是他們要修,不是你會講;不聽,是他們不會修,你不用傷心。你來上我的佛法課,怎么家庭會不幸福呢?我講得很清楚,相當于幸福家庭的秘笈,事業(yè)的寶典,只是你自己不會用。修行就是如何去突破你現(xiàn)在的瓶頸,只要把這本《六祖壇經(jīng)》拿開,我講的東西任何人都可以聽,只要這本《六祖壇經(jīng)》放在這里,人家就說你們在學佛。我們不需要跟人家講什么概念,只是有一個重點,你現(xiàn)在講的每一句話,就是要利益當事者,你只要真懂,你就了不起。我跟你講的每一句話,只是如何去幫助你、利益你,你不要管我在講什么學說和理論,這是沒有意義的。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他怎么會去抓住「法」的概念?這是法執(zhí)。他怎么會抓住「我應該去利益眾生」的概念?這是我執(zhí),都應該破。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款D教法門!踩尽持肛澆_癡,和〔戒定慧〕對;戒對治貪,定對治瞋,慧對治癡。
- 上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24集
- 下一篇:六祖壇經(jīng)講記 第26集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簡介
- 心靈語錄
- 心靈語錄 修行篇
- 心靈語錄 處世篇
- 心靈語錄 心靈篇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后記:六祖之后的禪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付囑品第十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護法品第九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頓漸品第八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機緣品第七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懺悔品第六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坐禪品第五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定慧品第四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決疑品第三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般若品第二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自序品第一
- 《六祖法寶壇經(jīng)》講記 導言
- 星云大師壇經(jīng)講話精華錄
- 六祖壇經(jīng)錄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