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講話 第二輯 六、念佛與勸請
六、念佛與勸請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中的第五大愿「隨喜功德」,今天接著講第六大愿「請轉(zhuǎn)*輪」,及第七大愿「請佛住世」。
每天都是講一個大愿,今天為甚么講兩個大愿呢?這有兩個原由:第一是我們的念佛道場只有七天,倘若一天只講一愿,則十大愿王便不能講完,因此今天講兩愿,明天講三愿,如是即可以圓滿了。第二是「請轉(zhuǎn)*輪」是總義,「請佛住世」是別義。其所以請佛住世者,原為請轉(zhuǎn)*輪,是則愿王雖有兩個,而意義只是一種。故將第六大愿、第七大愿,合為「勸請」,一次講完。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三段來講:
1.勸請的釋義
先解釋第六大愿請轉(zhuǎn)*輪:「請」是眾生的祈求,「轉(zhuǎn)」是諸佛的宣說,「法」是諸佛的言教,「輪」是教法的譬喻。我們請求諸佛說法,名曰請轉(zhuǎn)*輪。諸佛所說的教法,為甚么用輪作譬喻呢?輪是「轉(zhuǎn)輪圣王」的「輪寶」。在人壽八萬歲時,有轉(zhuǎn)輪王出世,由王的福德所感,自然有金輪寶出現(xiàn)。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凈,舒妙光明,旋轉(zhuǎn)飛行,威伏四方。此福德之王,因有此輪寶之故,稱為轉(zhuǎn)輪圣王。諸佛所說之教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其威德猶如輪寶,故諸佛說法,名曰轉(zhuǎn)*輪。若詳細解釋,則有大小乘的分別。
小乘*輪,具有五義:一、速疾義:如來的智慧生起妙用時,非常的迅速,猶如轉(zhuǎn)輪圣王之金輪寶,飛行速疾。二、取舍義:如來所說苦集滅道四諦,令諸眾生舍苦諦而取滅諦,猶如輪寶,舍東洲而取南洲。三、降伏義:如來說法,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猶如輪寶,能降伏一切叛亂。四、鎮(zhèn)伏義:如來智慧能鎮(zhèn)伏一切煩惱,令其不起,猶如輪寶,鎮(zhèn)伏四洲一切臣民,不生擾害。五、上下轉(zhuǎn)義:如來智慧不但能斷欲界煩惱,亦復能斷上二界煩惱,猶如輪寶,上下飛行。有如是五種義理,是故如來所說的小乘言教,名曰*輪。
大乘*輪,具有四義:一圓滿義:大乘法義,究竟圓滿,猶如輪寶,圓演流通。二摧壞義:大乘智慧能破盡一切煩惱,猶如輪寶,碾壞一切。三、鎮(zhèn)遏義:大乘圣道,能攝伏外道二乘,猶如輪寶,威鎮(zhèn)天下。四、不定義:大乘法門應機施教,無有定法,猶如輪寶,應持飛至,無有定軌。有如是四種義理,是故如來所說的大乘言教,名曰*輪。
有人說:若佛在世,我們好去到佛前,請轉(zhuǎn)*輪,F(xiàn)在佛已涅槃了,既不見佛,如何請轉(zhuǎn)*輪呢?這有兩種義理,須要明白:第一、在地方說,不是請一尊佛轉(zhuǎn)*輪,我們的對境,乃是盡虛空,徧法界,塵塵剎剎,一切諸佛,F(xiàn)在十方世界,住世的佛無量數(shù),正好請求轉(zhuǎn)*輪。第二、在時間說,現(xiàn)在的佛固然要請,未來的佛亦當要請。一切菩薩、羅漢、善知識,都是未來佛,皆應請其轉(zhuǎn)*輪。我們只要能以常常發(fā)此大愿,隨時隨處皆可依愿起行。例如:有一位善知識,修行功夫,甚為高深,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以有此愿力之故,即代眾人請求開示。要知道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所開示的法要,一言半句,皆能令人得到真實的利益。所謂「還丹一粒,轉(zhuǎn)鐵為金。至理一言,轉(zhuǎn)凡為圣!褂秩:有一位大法師,講經(jīng)說法,辯才無礙,但是他人不知請法。我們以有此愿力之故,即代眾人請求說法,大開講筵,普接聽眾。既能令未聞佛法的人,了解佛理,信仰佛教。又能令已聞佛法的人,深入佛理,倍加精進。這都是請轉(zhuǎn)*輪的大愿,所引生成就的功德。
再解釋第七大愿請佛住世:佛有三身:一、法身,乃中道之理體,無生亦無滅。二、報身,乃因行功德圓滿享受法樂之身,有始無終。以上二種佛身,均不須請求住世,而自然住世。三、應化身,乃應眾生之機感,變化示現(xiàn)之身。每一尊佛出世,皆示現(xiàn)八相成道,有降生亦有入滅。佛出世間,原為度生,生未度盡,何以入滅呢?因為眾生不需要佛了,所謂「化緣已盡,住世無益。」于是示現(xiàn)入滅了。設若眾生以至誠之心,請佛住世,顯見化緣未盡,佛一定會應眾生之請而久住世間的。
有人說:佛將要涅槃而未涅槃之時,我們請佛住世是應當?shù)摹,F(xiàn)在佛入滅已二千多年了,我們還要請佛住世,豈不是太晚了嗎?
若是對印度示現(xiàn)的這一尊佛說,似乎嫌晚了。然而我們所請的不是一尊佛,乃是十方三世無盡諸佛。并且還有諸大菩薩,聲聞緣覺,以及一切諸善知識,都要請其住世,所以須要時時發(fā)愿了。我們再把經(jīng)文念一遍,藉以增加信心。經(jīng)云:「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諸佛如來,將欲示現(xiàn)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jīng)于一切佛剎極微塵數(shù)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惯@段經(jīng)文容易懂,念一遍就明白了。
又有人說:有生必有滅,乃世間一定之理。佛既示現(xiàn)受生,亦必示現(xiàn)入滅,方不違背俗諦之理,何能因我們請求而即常久住世呢?
既云「示現(xiàn)」,即非「定命」,只要有真正發(fā)愿請佛住世的眾生,佛一定會應眾生之機而示現(xiàn)住世的。不但有眾生請求,佛即為之住世,而實實在在的是佛不愿入滅,唯愿眾生請問佛法。如佛臨涅槃時,問眾弟子曰:「我將涅槃,對于佛法,有疑問者,可速來問。」這即是暗示「若有請問佛法者,我即暫緩入滅!共恍,竟無一人請問佛法,豈不是「化緣已盡,住世無益」嗎?設若有人請問,佛可以多說一部經(jīng)了,設若有許多人請問,佛可以多說許多部經(jīng),自然延緩涅槃了。
我再舉兩則善知識的公案,作一證明:
南岳山慧思尊者,將入滅時,大集門人說法,苦切訶責!乃曰:「若有十八人,不惜身命,修法華懺者,吾當供給。若無,吾當遠去!咕篃o答者!即端坐,言佛來迎而化。這并不是門人請求善知識住世,相反的是善知識請求門人:「只要你們肯修行,我即為之住世!共恍,竟無一肯修行者,既然住世無益,只有端坐而化了。
又有一則公案,是我親耳所聞的:民國十七年,我住蘇州靈巖山時,認識一位比丘,名叫妙性師。二十二年,再到靈巖山,這時妙性師在別院寶藏寺當家,我即下山探望這位離別數(shù)年的道友。到了寶藏寺,看見一塊木匾,上面寫著「大休息處」四個字,筆力蒼老古拙,因問這是誰寫的?妙性師先嘆一口氣說:「唉!這是我的傷心紀念品啊!」于是講起他自己的一段公案,他說:「靈巖山的后面,有一天平山。天平山后面,有一間茅蓬,里面住一位老修行,名叫大休禪師。我妙性與他談禪,談得很投機。他認為我是一個法器,但根性遲鈍,急切不能開悟。他說:「你能放下一切,一心辦道,我當為你住世三年!否則,我于中秋日就要走了!」我本來很相信他的,可是聽到他這幾句話,反而生起了疑心!因為「預知時至」這步功夫就不容易,何況「延促壽命」!他真的有這么高的功夫嗎?我倒要等等看,看他到了中秋日,是否真的能走嗎?因此一念疑心作了障礙,我終于未去親近他。詎知到了八月十五日,這位大休禪師居然坐化了!我聞訊之下,不勝悲痛!急忙趕到他的茅蓬,哭奠一番。又把他茅蓬門上掛的這塊木匾取回來,留作紀念。唉!談及此事,真是后悔莫及了!」諸位聽到妙性師的公案,有何感想?這不亦是善知識要為學人住世嗎?而學人竟不肯親近善知識,不禁令人長嘆息了!所以我們必須常常發(fā)這請佛住世的大愿,不但請求諸佛住世,即一切菩薩、羅漢、諸善知識,都要請他們住世。這不只我們自己得利益,亦令一切眾生得到法樂啊!
2.勸請的利益
請轉(zhuǎn)*輪,可以除慢法障,得多聞智慧。我們遇到佛菩薩,乃至遇到善知識,而不肯請轉(zhuǎn)*輪者,皆因內(nèi)懷「輕法慢教」之心的緣故,F(xiàn)代佛子,多如是人,其無道心者,固不足掛齒。即一般自認為老修行者,率多不肯廣學多聞,于自己則盲修瞎練,于他人則閉口不言,故名慢法障。其對治之法,凡是遇到善知識,即以殷重之心請轉(zhuǎn)*輪,自能除去慢法之障。前以輕法慢教之故,致成孤陋寡聞。今以尊法重教之故,遂得多聞智慧了。
智慧有三種:一曰聞慧,依見聞經(jīng)教而生之智慧。二曰思慧,依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三曰修慧,依修行用功而生之智慧。現(xiàn)今的修行人,既不肯見聞經(jīng)教,又不思惟道理,一味的盲目修行,其不墮坑落塹者,恐怕少有了。
請佛住世,可以除謗法障,得慈善根。謗法二字,乍看之,很淺顯易知,詳解之,則頗微細難明。佛教以外的人,既不信仰佛教,自然常常毀謗佛法,這是淺而易知的。至于信仰佛教的人,為甚么也會謗法呢?這就微細難明了。若研究其原因,大別有二種:一是重行不重解的人,如前面所說的老修行,凡是教法,一概輕視鄙棄之!豈不是謗法嗎?一是重此輕彼的人,因為所學的宗派不同,于是重自宗之法,而輕他宗之法,以門戶執(zhí)見,互相毀謗,而成謗法之罪了。既然謗法,當然不喜聞法,于是與法常相遠離,這便是謗法之障。若能常常發(fā)愿,請佛住世,則謗法障自然除滅。因為請佛住世,原為請轉(zhuǎn)*輪,既有重法之心,自無輕法之念了。而且不但請佛住世,并要請一切善知識住世。此一切善知識,自然包括各宗各派,門戶執(zhí)見,既已消除,自無互相毀謗之罪過了。
謗法障除滅之后,即能得種「慈善根」。慈善即是慈悲善,乃佛所說大小乘經(jīng)典,所具有的七善之一。佛經(jīng)具有七善,故名正法。其七善者:第一、時節(jié)善,佛所說的每一部經(jīng),初時說的序分,中時說的正宗分,后時說的流通分,三時皆善,故名時節(jié)善。第二、義善,佛所說的經(jīng),其義理深遠,能令聞者得到今世后世以及出世的利益。第三、語善,佛所說的法,其語巧妙,隨順方俗之語而能顯示正義。第四、獨一善,佛所說法,純一無雜。第五、圓滿善,佛所說的每一部經(jīng),悉皆諸法具足圓滿,并不需要另一部經(jīng)來助成。第六、調(diào)柔善,佛所說之法,皆是清凈善法,其性調(diào)順柔和。第七、慈悲善,佛所說的法,總為慈與一切眾生樂,悲拔一切眾生苦。一切諸佛所說的法,悉皆具有如是七善。在未成佛之前,要常常發(fā)愿「勸請」,即得「慈悲善根」。七善皆以慈悲為本,得到了慈悲善根,亦就得到了其他六種善根,我們將來成佛說法,亦自具有七善了。
3.念佛與勸請
我們對于各宗各派的善知識,都要請其轉(zhuǎn)*輪,請其住世。對于專門宏揚凈土的善知識,自然請其轉(zhuǎn)*輪,請其住世了。我們對于諸大菩薩,都要請其轉(zhuǎn)*輪,請其住世。對于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自然請其轉(zhuǎn)*輪,請其住世了。我們對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要請其轉(zhuǎn)*輪,請其住世。對于阿彌陀佛,自然請其轉(zhuǎn)*輪,請其住世了。
有人說:阿彌陀佛「現(xiàn)在說法」,何用我們請轉(zhuǎn)*輪?「其佛壽命無量」,何用我們請其住世?
佛壽無量,現(xiàn)在說法,這是阿彌陀佛的大愿大行。請轉(zhuǎn)*輪,請佛住世,這是我們的大愿大行。我們的愿行是因,阿彌陀佛的愿行是緣,因緣和合,方能見佛聞法。倘若只有佛的愿行,沒有我們的愿行,則是有緣無因,終不成就。佛雖常常說法,我們未聞,等于不說。佛雖壽命無量,我們未見,等于入滅。是故我們念佛同時勸請,將來往生極樂世界,自會見佛聞法了,亦即是將念佛法門與勸請大愿,融而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為主,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 上一篇:佛堂講話 第二輯 五、念佛與隨喜功德
- 下一篇:佛堂講話 第二輯 七、念佛與回向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