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講話 第二輯 五、念佛與隨喜功德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講幾句話,打打閑岔:
昨天講的普賢菩薩十大愿王中的第四大愿「懺悔業(yè)障」,今天接著講第五大愿「隨喜功德」。諸位留心聽著!下面分三段來講:
1.隨喜功德的釋義
隨是順從,喜是欣悅,功是力用,德是道行。致力用功,所得之道行,謂之功德,這里乃通指一切善法而言。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皆當發(fā)愿隨順喜悅,故曰「隨喜功德」。
先說隨喜佛的功德:如本師釋迦牟尼佛,貴為太子,富居皇宮,嬌妻婇女,常隨承事,五欲之樂,任其享受。而本師竟不為環(huán)境所迷,因觀察眾生受苦,遂即舍棄國城妻子,毅然出家!這出家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出家之后,為成佛道而在最荒涼的雪山,修了六年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麥,瘦得皮骨連立,終不退道心。因未成佛道,又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重發(fā)大愿:「若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遂于七日之后,夜睹明星,而成正覺。這種不惜身命,而求佛道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成佛之后,即將自己所證的佛法,講給一切眾生聽,「說法四十九年,談經(jīng)三百余會!怪敝岭p林樹下,臨入涅槃的時候,尚且問諸弟子:「吾將涅槃,汝等對于佛法,若有所疑,可速來問!」這種說法度生,誨人不倦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本師涅槃之后,留下很多的舍利,使供養(yǎng)舍利的眾生,滅罪生福。這種身雖入滅,仍留「身分」以澤被眾生的功德,我們應當隨喜。
次說隨喜菩薩的功德:菩薩是佛果的「因位」,在發(fā)菩提心之后,成妙覺果之前,歷劫所修的六度萬行,都是菩薩的功德,都應當隨喜。菩薩修「布施」時,一切身內(nèi)之財、身外之財,皆須布施。身外之財,不但衣服飲食,金銀珍寶須布施;即家園國城,妻子眷屬亦須布施。身內(nèi)之財,不但眼耳手足須布施,即身命亦須布施!法華經(jīng)》上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菩薩舍身命處。」菩薩所舍身命之多,可想而知了。菩薩為甚么要舍身命呢?一則為佛法,二則為眾生。且說一個「雪山童子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給諸位聽聽。這個公案,出在《涅槃經(jīng)》,經(jīng)上說:「我住雪山,天帝釋為試我故,變其身為羅剎。說過去佛所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我于爾時,聞半偈心生歡喜!四顧唯見羅剎。乃言:善哉大士!若能說余半偈,吾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云:我今實饑,故不能說。我即告曰:但汝說之,我當以身奉大士食,羅剎于是說后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聞此偈已,于若石,若壁,若樹,若道,書寫此偈,即時升高樹上,投身于地,以奉羅剎!惯@就是為半偈而舍身命的公案。我們想想看:世尊為菩薩時,是如何的輕視身命,重視佛法!現(xiàn)在《大藏經(jīng)》中,何止半偈一偈,直有無量數(shù)的偈。這都是世尊在過去劫中,用身命換來的,可是我們竟把這些希有珍貴的法寶,束之高閣,不肯一讀,未免太對不起世尊了!所以不但對于為法舍身的功德,應當隨喜;即是菩薩所修的一切難行難忍的功德,都應當隨喜。
復次說到隨喜二乘圣人的功德:二乘即是聲聞、緣覺!嘎暵劇顾薜氖强嗉瘻绲四諦法。他們能以「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顾运麄兡茏C阿羅漢果!妇売X」所修的是十二因緣法。他們能以觀察眾生之生死輪回,皆由于十二因緣之流轉(zhuǎn),因之用功而將十二因緣還滅。所以他們證得的果位,稱為「緣覺」。二乘人所修的法門雖然不同,但其結(jié)果都能以了生脫死,超出三界,所以二乘人亦稱為圣人。這二乘圣人的功德,我們亦當隨喜。
現(xiàn)在再講隨喜六凡的功德:六凡即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凡夫。天道分三界:欲界天修十善法,色界天修四禪定,無色界天修四空定,這些功德,都應隨喜。阿修羅此云「非天」,他們有天之福,無天之德,雖似天道眾生而實不是,故曰非天。阿修羅既然無德,我們隨喜他的甚么呢?我們應當注意:隨喜功德,不是隨喜罪過。阿修羅既然「有天之!,這就是他的功德,我們即應隨喜。至于「無天之德」,這是他的罪過,我們切勿隨喜。人道的眾生,佛教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為其善法。儒教以仁、義、禮、智、信為其善法,其意義頗相同?鬃诱f:「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箵衿渖普叨鴱闹,即是隨喜他的功德。其不善者而改之,即是不隨喜他的罪過。畜生道的眾生,亦有其善法,如犬能守夜,即是負責。雞能司晨,即是守信。又如鴉能反哺,即是孝順。雁不二配,即是貞節(jié)。如是功德,皆當隨喜。鬼亦有善有惡,如《地藏經(jīng)》中所說的「主命鬼王」「堅牢地神」,其功德亦當隨喜。地獄道的眾生,作惡多端,乏善可述,有何功德,可資隨喜呢?須知地獄眾生,受苦極重!為苦所逼時,必生后悔。每一念悔過之心,即其功德,即應隨喜。又者閻羅王亦屬于地獄道,如《地藏經(jīng)》中所說,他能以親近地藏菩薩。又如公案中所講,他能以禮拜永明禪師之像,這都算是地獄里功德。既是功德,自應隨喜了。以上所講的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一切功德善法,都應當隨順喜悅,故名隨喜功德。
2.隨喜功德的利益
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能起平等善,能得大眷屬。前一是對治的惡法,后二是生起的善法,能滅惡生善,故須發(fā)此大愿。
昨天曾講到三障,即是煩惱障、業(yè)障、報障,那是約三世因果配的。若就現(xiàn)在一期之中,尚有三重障的名相,即是:一、我慢重障。二、嫉妒重障。三、貪欲重障。按大乘百法中說:「根本煩惱」有六種,貪欲與我慢居其二!鸽S煩惱」有二十種,嫉妒居其一。如是說來,則根本煩惱中,除了貪欲、我慢之外,尚有其他四種:為甚么只將貪與慢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四種列為重障呢?再說隨煩惱中,除了嫉妒之外,尚有其他十九種,為甚么只將嫉妒列為「重障」,而不將其他十九種列為重障呢?這就是因這三種惡法障礙善法最重之故。其他的煩惱法,雖然同是惡法,同能障礙善法,但是比較起來,都沒有這三種惡力厲害,故特標重障之名。比方說,有二十六個壞人,其中有三個最壞的,因為他們害善人,害得最兇!故特標其名,以便預防,而利緝捕。
我慢重障,須用第一愿王禮敬諸佛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打七的第一天,已經(jīng)講過了。貪欲重障,須用第三愿王廣修供養(yǎng)之法,以及第四愿王懺悔業(yè)障之法,對治除滅之,這在第三天和第四天,亦已講過了。現(xiàn)在專講嫉妒重障,必須用隨喜功德之法,以對治除滅之。
所謂嫉妒者,即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見到他人作善事,自己心中便感覺著不歡喜;見到他人榮華富貴,自己心中便感覺到不能忍耐,這便是嫉妒心現(xiàn)前了!我們要知道嫉妒是二十種「隨煩惱」之一,不論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你是凡夫,統(tǒng)統(tǒng)有的。不過學佛的人,既然知道有這種煩惱心,就得好好的用功夫降伏它,不能讓它生起來。設若嫉妒心生起來,就要忌害賢人,障礙善事了!若約世間凡夫之法來講,假使他人要來害我,我也要來害他,這種報仇之心,按世俗的情理,尚有可原。然而嫉妒心奇怪得很!他人既不曾害我,所作的事,亦與我不相干,但是因為他人有光榮之事,便忍耐不下,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一定要害他一下,心里才覺著痛快!這不是很奇怪嗎?有一本世間書,記一個故事:說是清朝時代,有一個人,性好嫉妒。他的鄰居,中了「舉人」,把大門重新油漆一遍,以表示慶賀之意。這個嫉妒成性的人,聽說鄰居中了舉人,心里就覺著不好受,及至見到人家油漆大門,他心里更加生氣,直氣得不能入睡!半夜起來,把水溝里的臭泥,抹在人家大門上,心里才覺著安然。
諸位想想看:鄰居中了舉人,對自己不是亦有光榮嗎?縱令沒有光榮,亦沒有害處呀!為甚么這樣放不下呢?這就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作祟啊!
佛書上亦有這樣一則公案:說是有一座大寺院,請一位法師來講經(jīng),為尊重佛法之故,全寺的比丘,都手持香花,到寺外迎接,因此招來許多看熱鬧的人。內(nèi)中有一青年,看見迎接法師的儀式太隆重了,他氣不過,跑出來拖著法師打了一頓!
諸位想想看:寺院里請法師講經(jīng),即使禮節(jié)有過于隆重之處,亦是佛教內(nèi)部之事,與這個青年有何相干?有何害處?他為甚么把法師打一頓?這只是「不喜他善,不耐他榮」的嫉妒心在驅(qū)使他啊!
現(xiàn)在再講到我們自己身上,比方說:我們看到某一寺院很興隆,就要說他幾句壞話。聽到某一法師講經(jīng)講得很好,也要說他幾句壞話。試問:某一寺院很興隆,某一法師講得好,對于佛教不是很光榮嗎?為甚么要說他的壞話呢?此無他故,只是嫉妒心現(xiàn)前而已。
嫉妒雖不是根本煩惱,但確是重障!因為它能以「忌害賢人」,它能以「障礙善事」!作善事的人,就叫賢人。設若不喜他人作善事,而加以毀謗,加以破壞,不但障礙了善事,而且忌害了賢人,其罪過不是很大嗎?佛門中有句成語,說某人「嫉妒障礙」。嫉妒是嫉妒他人,障礙當然也是障礙他人了。但要知道,障礙他人即障礙自己,因為忌害賢人,自然會親近惡人。障礙善事,自然會做惡事。近惡人,做惡事,不是障礙自己嗎?所以名曰「嫉妒重障」。
對治之法,要用隨喜功德。見到他人作功德之事,無論是大功德小功德,都要隨喜;蛞陨順I(yè)隨喜助成之,或以口業(yè)隨喜贊嘆之,或以意業(yè)隨喜而發(fā)欣悅之心。如是用功,久而久之,成了習慣,樂善之心常常現(xiàn)前,嫉妒之心自然伏斷了。嫉妒之惡法,既已伏斷,自能「生起平等善法」。將來度脫很多的出家弟子和在家弟子,「得大眷屬」親近擁護,這都是隨喜功德的利益啊!
3.念佛與隨喜功德
如前幾天所講的:禮敬諸佛的功德,應當隨喜。稱贊如來的功德,應當隨喜。廣修供養(yǎng)與懺悔業(yè)障的功德,均應隨喜。乃至拭佛前桌,掃佛堂地,都是功德,都應隨喜。如是拭桌不礙念佛,念佛不礙掃地,便將隨喜功德的行愿,與念佛法門融而為一了。
打念佛七,是以念佛為主,話說多了打閑岔,諸位還是打起精神來念佛吧!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