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二節(jié) 心法

  第二節(jié)心法

  八識名稱表

  ┏眼識━┓

  ┃耳識┃

  ┃鼻識┿━━━前五識┓

  八┃舌識┃┃

  ┃身識━┛┃了別境識━━┓

  識┝意識━━━━━第六識┛┃唯識

  ┝末那識━━━━第七識━━思量識━━┛

  ┗阿賴耶識━━━第八識━━異熟識━━━本識

  論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在講解這段論文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什么叫做心、意、識?佛法中經(jīng)常講到心,大乘經(jīng)典《華嚴(yán)經(jīng)》甚至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yīng)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在佛法中,心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定義,略分為三:心、意、識。而心、意、識有時可合稱為心,即是心王,是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為慮知的根本。這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等八識。因為心有很多種作用,如有特別指明,那就有不同意義了。

  簡介心、意、識

  1.心:為集起義。集就是收集;起就是生起之意。即是此心能夠收集吾人過去世所造的種種業(yè),同時又可以從心中生出種種的果報

  2.意:為思量義。即思維、分別的意思,也就是心東想西想,要這要那等等的作用。

  3.識:為了別義。了別之意是:心依六根接觸外境,第一剎那的心念。即是心第一念知覺所對的境,沒有加任何的語言稱呼它,稱為了別。

  心、意、識都是心,只因心有種種不同的作用,故有如此的分類!洞蟪税俜鏖T論》中的心法,是指前面所說的八個識。它可分為三種類:

  1.心━━阿賴耶識。 2.意━━末那識。

  3.識━━前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識。

  佛教著名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yùn)即是色蘊(yùn)、受蘊(yùn)、想蘊(yùn)、行蘊(yùn)、識蘊(yùn)。無數(shù)一剎那、剎那能夠知道外境的生滅的心,聚集在一起,稱為識蘊(yùn)。心、意、識中的識,就是能知外境的心。比如:眼睛能看到顏色;耳朵能聽到聲音;鼻子能嗅到香味;舌頭能舔到味道;身體能感觸到東西;頭腦能夠想事物等。此能夠知道外境的心,一念念的生滅,沒有一念相同,它們無常生滅。每個心所的活動,有其生起的原因和活動范圍。分為: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等八種。普通叫做八識心王。

  根境識表

  根有發(fā)識取境之用

  ┏眼識━━眼根━━色境

  ┃耳識━━耳根━━聲境

  識根境┃鼻識━━鼻根━━香境

  ┃舌識━━舌根━━味境

  ┗身識━━身根━━觸境

  根據(jù)《大乘百法明門論》八個心王排列的順序,第一個心王是眼識,但為了使你們更加容易了解,我不依照它們的順序來說,我先講解“意識”。(一)意識:依止意根,以法塵為境而生起了別,隨所依根立名意識。意識就是念念生滅,能知法境的心,法境與外界無關(guān),純粹是心中的境界。法境又稱為法塵。所謂法塵是過去的的經(jīng)驗,種種心念,以及我們心念中能夠想起的各種名稱、相貌和事物等。比如:你曾經(jīng)看過電腦,內(nèi)心有此記憶,再度見到時,就知道那是電腦,這就是法境(法塵),它是我們過去業(yè)識中種種的記錄,現(xiàn)在一念念生起,形成我們一念念的心境,即是心所生出來的法,意識能知道它。比如:我們內(nèi)心默念:“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的這些念是法塵━━心所生法;能夠知道這些念(法塵)一、二、三、四、五的心是意識。一般人往往把法塵當(dāng)成能知的心,那是錯誤的。心境是意識所對的法塵,也稱為法境,是一種外境,此境是心法,又稱為心境。請別把心中的境當(dāng)成能知的心。我們的心念要相當(dāng)細(xì)微,才能區(qū)別它們。比如:當(dāng)我們很入神地看書時,可能聽不到外面的聲響,那是意識不在耳根作用;當(dāng)意識轉(zhuǎn)移到耳根作用時,耳朵是能聽到聲音的。比如:走路時,我們知道腳板踏到的是軟或是硬的東西嗎?知道,但,當(dāng)時你在想它嗎?沒有。所以能夠知覺的心和所想的念頭是兩回事。又比如:修凈土宗的人持念“阿彌陀佛”圣號時,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個意識知道那個聲音,當(dāng)我們心念“阿”的時候,意識知道“阿”;當(dāng)我們念“彌”的時候,意識知道“彌”……。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塵與意識在生滅。這時心中一念念生起的念頭,它們念念生滅不已。我們的心散亂時,就不能覺知;我們比較冷靜、專心一致時,就能夠覺知它。有些人念佛時,妄念紛飛,佛號不知到哪兒去了;有些人卻能對念阿彌陀佛的每個念頭,了了分明,非常清楚。意識念念分明,非常清楚地知道阿、彌、陀、佛這些念。念阿彌陀佛的心念是法塵,它是外境,被心(意識)覺知。并不是看到、聽到的才是外境,心中過去記憶的事物被心所知的都是外境。

  (二)眼識:依止眼根,緣明顯色(光線)為境,而生起了別,隨所依根立名眼識。

  (三)耳識:依止耳根,緣聲塵(聲音)為境,而生起了別,隨所依根立名耳識。

  (四)鼻識:依止鼻根,緣香塵(嗅覺)為境,而生起了別,隨所依根立名鼻識。

  (五)舌識:依止舌根,緣味塵(味道)為境,而生起了別,隨所依根立名舌識。

  (六)身識:依止身根,緣觸塵(觸覺)為境,而生起了別,隨所依根立名身識。

  現(xiàn)在讓我以眼識為例,來解釋眼、耳、鼻、舌、身識的作用。

  眼識是念念生滅的心,它能夠知道色境,佛法把色境稱為色塵。眼識依眼根緣色境,此話之意是:因為“眼識”從眼睛生起,象樹根能長出樹木般,故眼睛被稱為眼根。即是我們要依靠眼睛,能看的心(眼識)才能夠?qū)ι?光線)發(fā)生知覺,讓我們知道色境。當(dāng)眼睛接觸色境時,心知道色境的第一念,就是眼識。

  眼識與意識的差別:眼識只知道顏色而已,它不知道顏色里所表示的事物。比如說,眼睛看到一朵菊花,眼識只知道顏色中的黃、綠色,不知道是菊花還是葉子。也就是說,當(dāng)眼睛接觸色境的第一念,只知道一片顏色。然后心念中想起菊花、葉子━━法塵,法塵是眼睛接觸色境后的事。我再問你們:我身上穿的袈裟是什么顏色?你們就想起橙色。但是我還沒問時,你們有想它嗎?沒有。那就是你的眼識知道顏色罷了,眼識不知道它是袈裟,也不想起那是橙色。當(dāng)我提起時,你的意識就去分別,分別這是橙色的袈裟,所以眼識時時刻刻都能夠知道顏色。但是,當(dāng)眼識知道顏色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層的作用,待會兒我們再談。

  眼識只知道現(xiàn)前的顏色,過去的顏色它就不知道了。好象現(xiàn)在燈開著,燈一關(guān),沒有了顏色,眼識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為它看不到剛才的顏色。所以說眼識只能看到現(xiàn)在的顏色,看不到過去的,也看不到未來的顏色。然而一般人卻以為看到物體,然后意識分別顏色所表示的事物。剛才我們說過眼識接觸色塵━━色境;意識接觸法塵━━心境。色塵與法塵是不在一起、不相同的東西,它們是怎樣連貫起來的呢?根據(jù)唯識的《大乘百法明門論》中說:眼識在作用的當(dāng)時,意識也在作用;耳識在作用的當(dāng)時,意識也在作用;━━即是前五識在作用時,意識也都在作用。

  剛才我已經(jīng)講解了意識,現(xiàn)在我要補(bǔ)充的是,意識可分為二種:

  1.獨(dú)頭意識:不與前五識俱起,唯是意識單獨(dú)的活動。

  ①定中意識:即是在禪定中生起的意識,這與外境無關(guān)。

 、趬糁幸庾R:即是在夢中生起的意識。

 、郦(dú)散意識:即是平時生起的散亂意識,比如:看東西時東想西想,就是獨(dú)散意識。

  2.五俱意識:即與前五識同時、同境而生起的意識。包括眼俱意識、耳俱意識、鼻俱意識、舌俱意識、身俱意識。比如說,當(dāng)我們的眼識作用時,意識里的眼俱意識同時生起,與眼識同(類)境;如色境所接觸的是菊花,心境所接觸事物是法塵里的菊花。

  ┏五俱意識

  ▏

  意識▏

  ┗不俱意識┏五后意識▏

  ┗獨(dú)頭意識┏定中

  ▏獨(dú)散

  ┗夢中

  意識和前五識有懸殊的不同點(diǎn):就是它,非但能和前五識同時俱起,又能幫助它們發(fā)生作用,因此一名五俱意識。就是說,前五識中有一識作用時,意識便同時俱起,幫助它發(fā)生作用。意識不但如此,有時卻能離開前五識單獨(dú)作用,如夢中的獨(dú)頭意識即是。

  眼識依據(jù)眼根現(xiàn)量能知色塵之紅色。以紅色做比喻:當(dāng)眼睛看到紅色時,眼識(能知的心)生起時,它只了別紅色,沒分別那是紅色。如果眼俱意識生起,它就會分別那是紅色,不是黑色,F(xiàn)在讓我們來了解:眼俱意識依意根同時作用,它能夠知道法塵中紅色的法境。那就是說,眼識了別色塵━━紅色,能夠知覺紅色的心是眼識,在它生起的同時,眼俱意識也生起,這就好象汽車的引擎推后輪,后輪牽引前輪般,兩個同時走。我們的眼識與某一類的意識同時、同境生起。所謂“同境”是指色塵的紅色與法塵的紅色是同境,法塵的紅色不是同眼識所對的境。當(dāng)眼識在看(了別)紅色時,意識同時在知覺(了別)法塵中紅色的事物。如果法塵中沒有紅色的門,那么就不能想象眼前的紅色門;反之,它就知曉那是紅色的門。當(dāng)我們第一次看到的東西,法塵中沒有記憶,有如與夏蟲語冰,不知如何是好?反之,就會東想西想:那個東西叫做什么、是好或壞、漂亮與否,等種種念頭就隨之而生起。

  什么是法塵中的紅色?比如:你們閉上眼睛,想前面有一個紅色的太陽,是想到,不是看到的紅太陽,就是法塵中的紅色。當(dāng)看紅色時,這個法塵的紅色和眼識了別紅色是同時、同境生起。此業(yè)習(xí)使我們以為意識能知道色境中的紅色。其實不然,它根本不知道眼識前面的色境,而只是知道紅色的法塵,這使我們知道外境。與眼識同時作用的意識,稱為眼俱意識;與耳識同時作用的意識,稱為耳俱意識……,還有鼻俱意識、舌俱意識、身俱意識。

  在五俱意識意識生起之后,獨(dú)頭意識繼續(xù)分別一連串的意念━━法塵,它分別此紅色表示的是什么東西,此分別是比量,非現(xiàn)量。

  意識緣外境的作用有二種:一者現(xiàn)量:現(xiàn)量就是不加推理比較,而能準(zhǔn)確地直覺境界的自相作用。二者比量:比量就是由推理比較對照,認(rèn)識出來的作用。好象剛才我問袈裟是什么顏色,你一想起它是橙色時,就是根據(jù)過去所見,推理比較而知之,稱為比量。當(dāng)我還沒問起時,你們看著我,也看到橙色、袈裟,當(dāng)時你沒有比較,那叫做現(xiàn)量,F(xiàn)量是我們接觸境的第一念知覺。比量是我們接觸境后,意識與法塵接觸,通過比較而知道各種事物,所以心有層層的作用。意識的作用很強(qiáng)大,它能夠知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法塵。眼識只知道現(xiàn)在的顏色,因為是現(xiàn)在的光線射到眼睛;譬如眼識現(xiàn)在看到袈裟,但一旦關(guān)了燈,剛才的顏色經(jīng)已經(jīng)過去,就看不到了。所以佛陀說眼睛只知道顏色,不知道顏色中所表示的是什么?耳朵只知道聲音,不知道聲音里所表示的是什么?……。即是前五識能了別外境,不能分別它。能夠知道顏色、聲音里所表示的事物的是意識,這些事物是它一念念編織出來的故事。比如心想:“我要吃飯!薄澳鞘前装濉!钡冗^去的事;同時,五俱意識能夠知道現(xiàn)在的法塵;意識也能夠想到明天上班、幾點(diǎn)起床、去搭巴士等未來的事物,這是眼睛無法辦到的。你一睡醒來,甚至現(xiàn)在坐在這里,意識一直在作用。它能涉及三世,普緣一切過去、未來、現(xiàn)在的諸法?梢娝淖饔梅秶,作用力之強(qiáng),使我們生活在意識中,不清楚眼識的作用,也不清楚耳識的作用,……即是不清楚前五識的作用。所以眼睛能夠知道外境,而眼根接觸外境的一剎那的心(第一 念)卻不知道,而落入意識中去知道它。

  了別與分別的不同:什么是了別和分別呢?了別是心王第一念知覺所對的境,沒有加任何的語言去稱呼它;分別是在了別以后,我們的心對于外境進(jìn)一步加于名言的了別。

  (七)末那識:我輩凡夫妄起我執(zhí)的根本,它是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所依的,所以阿賴耶識生到哪里,它也就跟隨到哪里。譬如說,第八識生于欲界的人中,此識也就隨著系屬在人中。即是在識蘊(yùn)中某一類能夠知道外境的心王━━第七識,它念念恒審思量,執(zhí)著第八識是我,這就是末那識。我們在睡覺時,前五識會停止作用;如果一覺安眠無夢時,那意識也停止作用了。但是,末那識就不同,即使是在睡覺,它也沒間斷其作用,還是執(zhí)著第八識是我。所以論中說:“第七識名末那識,恒審思量我執(zhí)深!修行者一斷我執(zhí),即刻證阿羅漢果。所以佛陀、阿羅漢、大菩薩的末那識可以停止作用。三果━━阿那含果的圣者,進(jìn)入滅盡定,末那識也會暫時停止,但是當(dāng)他出此定后,末那識又開始作用。我們凡夫的末那識卻是永不間斷地恒常在那里思量,執(zhí)著有一個我。(八)阿賴耶識:我們過去所造的業(yè)因(種子)聚集在一起,稱之為阿賴耶識。好象一座山,聚集了很多的沙、石頭、樹木、樹根、樹枝和樹葉等,阿賴耶識亦復(fù)如是。我人善惡業(yè)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里面,故阿賴耶識一名種子識,所謂種子就是業(yè)潛勢力的別名。我人的身心以及宇宙,莫非由它所變現(xiàn)。此是唯識宗的講法。就是說,佛教講因果,過去所造的業(yè),因果成熟了,它會變現(xiàn)成我們的身心,以及所居住的器世間的果報,讓我們知道、看到、感受到。此外,阿賴耶識又是一切業(yè)報種子所寄托的地方。就是我人過去造一個業(yè),它并沒有消滅掉,而是變成業(yè)因,儲藏在阿賴耶識中。然后因果成熟,因緣到了,它從阿賴耶識中變成果報。阿賴耶識是含藏宇宙一切色心的種子,故能變現(xiàn):有漏、無漏一切法,因此叫做藏識。通常藏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等三義。阿賴耶識本身能夠收藏一切業(yè)的種子,有如金庫之能藏一切財寶,故它被稱為能藏。因為一切業(yè)的種子都寄托在阿賴耶識,故它也被稱為所藏。我人在六道輪回,就是阿賴耶識中整群業(yè)的種子,一直向前延續(xù)的因果變化,稱之為輪回的個體━━眾生。阿賴耶識是所有業(yè)的種子聚集在一起的一個整體,并非一個東西。好象很多的水蒸氣聚集在一起,因為光線照射,它反射給我們看到,我們就認(rèn)為天上有云朵。阿賴耶識也是一樣,它是很多過去業(yè)的種子,聚集在一起作用,一連串的因果向前推動,生滅不已,形成了所謂的輪回。所以阿賴耶識是眾生輪回的主體,又稱之為執(zhí)藏。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