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關系衍生的細節(jié)
比例關系衍生的細節(jié)
比例關系衍生出很多細節(jié),這里主要以佛手和佛肩為例說明。
首先是佛手。對于佛陀兜羅綿手的柔和,度眾生的無一遺漏,以前的塑像師是怎樣表達的呢?
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細節(jié)。從正面來看人手,通?拷终频倪@一指節(jié)最長,越遠離手掌指節(jié)就越短,指甲這一部分的指節(jié)是最短的。但是在佛像的塑造中不同,根據佛和菩薩的造像比例,手指的長度比例是與常人相反的。佛經中說佛的手指纖柔,從正面可以握過來,從反面也可以握過來,極為柔和。左上圖是麥積山佛像的手,如此纖細,如此柔美,誰看了都會特別喜歡。這是我所見過的佛菩薩塑像中,塑造得最好、最優(yōu)美一只手。
我曾經多次參與塑像,甚至在塑像施工現場手把手地指導工人,或者親自動手,直接去改變他們考慮得不合理的一些細節(jié)。
左圖的是我們在塑造一尊大佛時,敦煌研究院的一位老教授所塑造出來的佛手造型。雖然他想盡量表達手的柔美,但實際制作出來的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始終顯得生硬。后來他不停地修改,最后我們還畫出一個線條圖片(右上圖),要求他按照這張線條圖片來改,但是無論如何都達不到佛陀兜羅綿手的效果。他心目中恪守從劉開渠以及當時幾位國內一線雕塑家那里所受到的教育——手指指節(jié)的比例到了第一指節(jié)(有指甲的指節(jié))必須 要減短,絕不能加長。按照這個規(guī)范所塑造出來的佛手形象,始終展現不出兜羅綿手的感覺。
然而我相信,既然佛陀曾在世界上出現過,便一定有具體的形象,有一個可以讓人把捉的具體比例關系。我們反復參考過去的資料進行推算,并根據藏傳佛教的造像比例進行探索,還研究了敦煌菩薩的手指指節(jié)——高清拍攝后放大,一點一點拿著尺子去量,估計出手掌和指節(jié)的尺度,最終重點去推算第一指節(jié)的尺度。后來發(fā)現:菩薩第一指節(jié)的長度與普通人像雕塑不同,其長度與其他指節(jié)的比例明顯超過了常規(guī),相當于常規(guī)比例的2.5至3倍左右!
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我們向老教授提出:“佛像第一指節(jié)要加長[1],這恐怕會違反您傳統(tǒng)雕塑的比例框架。”老教授說:“我不敢動手!萬一塑造出來的形象不好,就毀了我原先的造型基礎。”經過反復鼓勵,后來他終于落實了。這樣,手指指節(jié)的比例關系就變得合適了,沒有其他訣竅,就是加長了第一指節(jié)。
以上兩張圖片,泥塑的指尖形象呈現得最為清楚。
佛像造像尺度要求的手指指節(jié)比例就是如此,都是加長了第一指節(jié)。以此經驗來觀察古代塑像,凡是手形塑造得比較柔美,讓人感覺佛度眾生無一遺漏,一個手勢就能表達出佛陀無盡慈悲、接引眾生的決心以及大智大愿的成功塑像,幾乎都是按照這個比例制作的。因此,佛教造像不能按照現代西方人體雕塑的比例關系去塑造,而是有一套不同的比例關系。這套比例關系如果不正確,佛陀三十二相的特殊之處無論如何都是表達不出來的。按照西方人體雕塑塑造的佛像,看起來就像一位凡人。
塑造佛像的最大價值,是將文字呈現為可見可聞的實物。佛陀有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眾生皈依的是佛,生命導師是佛,將來還要成佛。將來想成為的和現在所皈依的對象究竟是何種形象,如果內心始終沒有概念,對于佛像沒有認識,的確是一種遺憾。
對于這尊佛像手部的調節(jié)實際是一個改造實例,其實很簡單,就是將第一指節(jié)加長一倍,其他方面不需要做太大改動。在加長了第一指節(jié)之后,有雕塑經驗的人會自圓其創(chuàng)造,他知道這個線條如何才能與后面的指節(jié)發(fā)生聯系。在自然的延伸過程中,兜羅綿手的效果便表達出來了。所以,不是沒有能力,就怕知見有所偏誤。
這是我們在佛像改造之初所參考的一個實例。當年敦煌的塑像師不僅要表達手的柔美,甚至用不做指甲的方式表現出指甲的效果。佛像如幽蘭般的手指向前延伸,每個指尖都有一個直的硬塊,不管誰看到,都會知道這是指甲。但實際上,在整個泥塑的過程中并沒有做特殊的表現,沒有特意做出很薄的指甲,整個手指都是很厚的,塑像師只是把指節(jié)尖端轉變了一個角度,指甲的造型就出來了,這就是古人在造像方面的技巧。現代人如果在雕塑方面朝這個方向去研究,相信也能創(chuàng)造出曠世之作。
除了兜羅綿手以外,佛陀的手還有一個特點——鵝王蹼。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鵝掌的指間由極富韌性的筋皮連結,相連的部分就是“蹼”。所以它撥掌劃水時,劃水的面積很大,撥得也快。佛的手有一個相好,就像鵝王的蹼一樣,手指與手指之間是連起來的。常人理解佛像時一般想象不到這點,會認為佛與人一樣,手指應該是分開的。但事實上佛的手指打開時指間是連在一起的,如同蔓網一般。
以上幾幅圖是比較明顯的佛陀鵝王璞造型。現在有些人塑造佛像時,將這點忘得干干凈凈,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因而在展現佛陀的手印或手的動作時,看不出古時佛像手勢動作所表達出的唯美,以及度眾生無一遺漏的情懷。從這些成功的佛像可以看出:佛陀所結的說法印,都有鵝王蹼連在后面。佛陀伸出手結說法印是有原因的——因為要度脫眾生,所以要說法。在說法過程中,人們通過形象便能直接感受到佛陀內心的大愿。好的繪塑完全可以通過形象表現出佛陀的內心世界。
再來看佛肩。[2]
下圖左側是線稿圖,上方是佛的肩膀,下方是一個大象的鼻子。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稱作“肩圓滿相”,其肩形如象鼻。佛的肩膀向外延伸,仿佛被一種張力披掛出去,就像象鼻一樣,從上面披掛下來,圖中的兩張線稿幾乎可以重合起來。這兩張線稿是我根據一尊敦煌佛像的實例(如下圖右側所示)畫出來的。
塑像師若能將佛肩這種如象鼻般圓滿之相塑造出來,并能注意到腰部是圓的,佛像看起來就很威嚴。人們到這樣一尊佛像的面前,會覺得他就是三界導師,真的有能力接引自己出離煩惱,甚至在物資、財富、事業(yè)等各方面不能得到成功的時候,他都有能力接引自己走出困境。人們愿意皈依,愿意依止這樣的佛像。
所以,初轉、二轉和三轉*輪的經典都反復強調佛的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有些學者在談到佛像問題時說:“佛教最初是沒有偶像崇拜的,佛圓寂幾百年后人們才開始塑造佛像。”但在《長阿含經》中,便有談佛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的篇章,說明了佛的形象與常人的不同之處。前面也講述了優(yōu)填王造像的事跡。另據經典記載:
有弟子向佛陀詢問:“佛陀啊,當您圓寂了以后,我們看不到您的形象,卻又思念您的時候,用什么方式能夠跟你您更加親近呢?”
佛說:“你們可以造塔。”
弟子說:“如果塔對您的形象表達得不夠圓滿,怎么辦呢?”
佛說:“你們可以塑像。”
因此,“塑像”在佛經里是有依據的。對于佛陀的形象,如果發(fā)的是依止之心,便不能說佛教是沒有偶像崇拜的,這一點要引起注意。
- 上一篇:過失與功德
- 下一篇:方與圓,細節(jié)與體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