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自思篇
勵志自思篇
人生之所以苦惱,有的是對苦樂太計較,被苦樂所牽制;有的是對榮辱太計較,被榮辱所牽制;有的是對得失太計較,被得失所牽制;如果能從牽制中解脫出來,自在、快樂自然垂手可得。(001) 人的生命固然寶貴,但在必要時,能犧牲生命完成職責更為可貴,所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骨笊院θ收撸m生猶死;殺身以成仁,雖死猶生。(002)
人生的意義不在戀棧長壽,也不在永生不死,應該是如何發(fā)揮我們有限的生命,將它的內涵做無限的擴充,正如火花,雖然瞬間即滅,卻為人間留下燦爛的光彩。(003)
一個人輕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知珍惜;輕易放棄善美的原則,往往不易成功。(004)
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勇于發(fā)問,不斷的發(fā)問,不斷的找尋答案,才能不斷的進步;從問中隨解,久久自然能有所得。(005)
生命之所以有意義,在于能為生命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自己留下信仰,為人間留下貢獻。(006)
人雖然不免一死,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為捍衛(wèi)公理、正義而犧牲是值得嘉許的,如果因無法突破困境、想不開而自殺,則死得沒價值。另外,若是為滿足個人權力欲望,而不惜犧牲眾多人命,更是罪過了。(007)
娑婆世界充滿了痛苦,無奈、委屈、不平,如何才能活得自在,唯一的辦法,是以自己的般若智慧找到心中的凈土。(008)
人不必都成佛,也不可能都成佛,但得身心安靜,物我相諧,也就接近禪的境界了。(009)
世間一切皆因緣,緣聚則成,緣散則滅,「緣」的聚散是有定律的,因此人是死不了的,身體的生老病死是一種輪回,世界的成住壞空也是一種輪回,輪回就是定律。(010)
生命如薪盡火傳,是生生世世賡續(xù)不斷的。盡管天上人間,去來不定,我們的真心佛性永遠不變。重要的是,要珍惜每一期的生命。(011)
努力耕耘必有收獲,能克服一層憂患,生命就多放一道光彩;能突破一層困難,生命就多一分價值。(012)
生命不可有絲毫的浪費,每一天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旅程的一段。當生命之輪不停向前轉動時,我們又怎能放慢腳步?(013)
人死后,與其讓身體被蟲蛀、腐爛,不如將有用的器官捐贈移植,讓別人能延續(xù)生命。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后一定要「全尸」呢?「全尸」能保全嗎?(014)
人生有此處、彼處,歲月有今年、明年,人如果能歡喜的生活在希望里,則生機無限,天天都是過年。(015)
身體好比是父母為我們營造的房屋,讓我們的心在里面。但是,我們只是過客,居住、使用一段時間,以后還是要離開。所以,我們應該從身體的家,進而營造心靈的家,最后進入宇宙的家,成為宇宙的主人;能以宇宙法界作為我們的房屋,才能永恒長久。(016)
,及時努力,像甘露般滋潤萬物,像燃燒的火花,留下璀璨的光輝來照亮后人。(017)
在世間生活,即使身處「天堂」,如果不能認識它的美好,天堂也會轉變成「地獄」;如果懂得以佛法來處理困境,轉化厄運,那么「地獄」也可以成為「天堂」。(018)
世間上最寶貴的能源,最殊勝的財寶,不在地底下,不在深海里,不在銀行中,不在荷包內,而在我們的心中。(019)
凈土的建立,應從人心開始,一般的環(huán)保是心外的,心中的清凈才是最大的環(huán)保;心內的環(huán)保做好,心外的環(huán)保才能完成。(020)
玫瑰雖美,卻是短暫不實。因此,人除了漂亮,還要把尊嚴、性格、氣質、風儀、人緣等活出來。(021)
古董之所以為人珍藏,乃因其生命已經久長。如果我們能以愛性生命的態(tài)度,來使用一切物品,不僅可以延長其壽命,也會讓自己懂得珍惜人生。(022)
幸福、平安是從喜舍中獲得。所以,具有喜舍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富有者。(023)
人的貪取心如果能減少一分,喜舍心便會增長一分,懂得因緣果報,福報就會不求自生。(024)
有話要說,有事要講,保持開朗的情緒和包容的心胸,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衛(wèi)生。(025)
人生有苦樂的兩面,太苦了,當然要提起內心的快樂;太樂了,也應該明白人生苦的真相,熱烘烘的快樂,會樂極生悲;冷冰冰的痛苦,會苦得無味,人生最好是過不苦不樂的生命。(026)
真正的享受,是除了享受有,也會享受無;享受好的,也可以享受不好的。當然,更高的層次是「享有不一定要擁有」。(027)
思想的愚癡,常常會誤導人生進死胡同,故凡事往好處想、往大處想、往遠處想、心胸自然會開朗。(028)
人生的道路,無論是崎嶇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人生的滋味,哪怕是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嘗。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贏家,也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失敗者;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和氣、安忍,就能無欲則剛、能忍自安。(029)
對世間的一切,我們應該用欣賞的態(tài)度、享受的態(tài)度來擁有,不要用占有的態(tài)度將之據為己有,就不會因貪欲多求而痛苦了。(030)
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不會因名韁利鎖利鎖而自我束縛、自我設限、自我封閉;人要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自在、任運逍遙,那才是生活的意義。(031)
「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經常保持一顆無事的心,必能享受沒有夢魘的清寧。(032)
一個人如果能時時自我觀照,不做壞事,不生起非分的心念,便能止息諸惡,不致招感苦果。(033)
凡事都不命定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只要心好,不侵犯別人,又能廣結善緣,自然能使乖舛的命運轉好。(034)
世事無常,諸相皆空。如果我們有一顆平常心,世間的一切,有也好、無也好,都看作鏡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無憂,無,也可以心靈自在,深入體會無限、無邊、無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氣,失去是結緣。常懷平常心,生活里自能不因有無得失而顛倒罣礙。(035)
為人處事,要常給自己留個轉身的余地,才不致逼到死角。能提得起、放得下,能進能退,能有能無,才是參禪悟道的境界。(036)
一個人快樂與否,非金錢的多寡可評,錢財的好不好,依「使用」的價值而論,積德比積財更能讓子孫受惠,一個真正富有的人,應該是外財與內財兼具、接受與施舍并行、擁有與享有同等價值。(037)
重復的舉止,會變成習慣;定型的習慣,會變成個性。而個性的好壞,往往決定于生活習性。(038)
人生有努力向前的時候,也要有退后自省的時候。世界很寬闊,當提起則提起,當放下則放下,果能如此,何等自在。039)
只要以開闊的心胸,包容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自然能看到最美好的一面,領悟到世界上真正美妙、可愛之處。(040)
對事情,不要看一時,不要看表面,要在生活中找出自我的一片空間,因為一沙一石都有無限的世界,心大世界自然就大,心小世界自然就小。(041)
桌子損壞了,可以組裝修補;花草荒蕪了,可以灌溉修剪,人的顏面,也可以靠化妝來美容。人的「歹」命要如何改?從身口意開始,而這「因」與「果」之間,還需要靠「緣」來成就,故培緣首重結緣,結緣可以改變人的心境及環(huán)境。(042)
金錢,為人之所欲,用之得當,能做很多善事;用之不當,則會造很多罪業(yè)。心中不受金錢左右,也不貪心積聚,以無為有,才能擴大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精神層面,過著隨緣放曠的生活。(043)
人若能肯定自己,不被五欲六塵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就能心安;心若安住,則天崩地裂又奈我何?(044)
疾病本身就是良藥,因為生病能使人警惕生命無常,而激發(fā)精進求道之心;實為行者對治放逸懈怠的一帖良藥。(045)
不必祈求疾病之臨己身,應該效法古圣先賢,以疾病為良藥,自救救他;以疾病為針砭,利己利人。(046)
持戒如同守法,在法治社會里,人人守法、本分做人,社會自然安和樂利;人人持戒,多做善事,道德自然淳樸敦厚。(047)
病,是一種障礙,有時是外來的,有時是心生的。治病的良方,不外藥物、飲食,甚至信仰、正念等。每一個人都必須做自己的醫(yī)師,不要做疾病的奴隸。(048)
有時生病不見得不好,生病讓關心你的人更珍惜,讓嫉妒排斥你的人,因你生病而歡喜,這也是一種消災的方式。樂極生悲,因禍得福,凡事沒有絕對的。(049)
每天在思想上、觀念上都能大死一番,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對自我的增品進德,必定有所助益。(050)
我們生活在紛擾的社會中,每天至少要留點時間給自己,透過靜坐、思惟、反省,來找回自己。(051)
一滴水匯聚可成海洋,一粒米種植可收萬斛。微小的善行能成就終生的福樂;微小的惡事,能成為永久的悔恨。因此,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輕忽任何微細的念頭。(052)
身體的健康是生命的能量,人常常因「病」而意志消沉。對于疾病,我們若能化病為友,彼此共存,也是一種養(yǎng)生之道。(053)
一般人靠華麗的衣服和化妝來美化自己,修道者則以道德和慈悲來莊嚴自己。(054)
世間上最成功的將領,不是打敗百萬敵軍,而是調伏自己內在邪見惡念的魔軍。(055)
放下世俗萬緣,佛法才能在心中提起。一個人能有多少進步,完全看他心中有多大;心如虛空,就可以包容一切。(056)
為人不能像行尸走肉,要內外一如。人非只有一世,人死后,心識是要「搬家」的,所以,要好好經營這顆心,才會搬個好家。(057)
人的快樂與否,常在心的一念之間。故學佛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多往好的、善的、美的、真的、慈悲的方向去追求。(058)
向外追求的是知識,向內發(fā)掘的是般若;唯有般若智慧才能分別善惡、判斷正邪、轉迷為悟、去染為凈。(059)
煩惱如水,沉溺在煩惱大海中,能掙脫出來,即是得度。常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別人度我們只是一個因緣,真正能度我們的是自己。(060)
學佛要無我,寫文章要有我。如果筆下的文字沒有「我的感情」、「我的思想」、「我的看法」,就不是一篇好文章。(061)
「清飲食、清呼吸、消思想」三者是衛(wèi)生之道。能建立「清凈」的健康觀念,才談得上修身養(yǎng)性。(062)
如果能以「慈悲喜舍」為根,以「惜福結緣」為本,以「禪凈戒行」為修行骨干,以「慚愧感恩」為枝葉、果實,這樣的人生自然收支平衡,豐美充實。(063)
身居山林,心如鬧市,還是不得安住;唯有無住生心,隨緣自在,才能過著充實法喜的日子。(064)
美麗,人人歡喜;丑陋,人人討厭。世界上,有的人面容美麗,心靈丑陋;有的人容貌丑陋,心性善良。真正的美麗,要從內心出發(fā)。只要心善、心真、心慈、心凈,一切自然就會美麗。(065)
唯有真正受過痛苦煎熬的人,才更能體悟真理的崇高;唯有勇敢去接受負面的一半,內心才有寬容的空間。(066)
一個人的勞力有限,真正的能源在于內心的智慧;智慧就是財富,能夠開發(fā)內心的能源,人生才會活得充實、快樂。(067)
不要急著現在休息,將來百年之后,就有長久的休息。人是一個、命是一條,心是一點;一點點的發(fā)心,能讓世界更美好。(068)
美,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感受。美的心靈,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心中有了美的感動,生活中,自然無處不真,無處不善,無處不美。(069)
自由與不自由,完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間,心隨境轉則不自由,心能轉境則能獲得大自由。(070)
一念固然足以形成人生的轉折點,更重要的是自己必須肯用心、肯出力,去完成那最初的一念。(071)
人的一生,不但要抵抗外境的風雨,也要積極的開發(fā)自己;不斷開拓心中的能源,才能無憾的走完人生。學習六根互用的動員力,敢想、敢作、敢說,勇敢的活出自己,生命才有豐沛的創(chuàng)造力。(072)
人生的自在,不在他求,而是當下自我轉識成智,轉苦為樂、轉迷為悟、轉我為人;如此,就可以轉束縛的人生為自在的人生了。(073)
一個念頭可將貪欲心轉化為喜舍心,將瞋恨心轉化為慈悲心,將愚癡心轉化為智慧心,將煩惱心轉化為菩提心,時時以一顆歡喜心、結緣心、感恩心、服務心待人接物,生命就像沐浴在朝陽下的鮮花,必然特別美麗動人。(074)
世間的東西無所謂貴賤,完全看它在我們心目中的價值,如國旗雖只是一塊布,但其價值卻超越任何東西,因它代表了國家!所以說東西無貴賤,心中的價值會有貴賤。(075)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在思想的「一念之間」。學習好的、善的、美的一念,如滿足、慈悲、智慧、慚愧、感恩等,都是人生的財富。(076)
心,是我們的主宰。心,就是觀念,觀念一改,命運隨之改變。一念之間,哭婆可以變笑婆;一念之間,愚迷可以轉靈巧。一念慈悲助人,就是圣賢之心;一念嫉妒害人,小人之心立現。一念私心為己,成就有限;一念發(fā)心為人,功德無量。(077)
一念之間,對我們的舉止行為有著重大的關系,一念慚愧、一念反省,高貴的品格、清凈的自性就升華起來。一念為己,成就有限;一念為人,廣結善緣。(078)
看手相、面相,不如看心相,「心」是我們的主人。世間上的好壞,皆以心為出發(fā)點,心生則萬法生,心滅則萬法減。心外的世界如何改變,是無法控制的,但肯定自我的心,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079)
有的人為了一句話而積極向上,努力以赴;有的人則?唐消沉,自暴自棄。在人生道上如何轉一切音聲為陀羅尼,不僅是一種修持法門,也是改變我們人生的特效藥。(080)
監(jiān)獄有「有形」和「無形」之別,有的人雖然身在監(jiān)獄外,心卻住于無形的牢獄中;有的人雖然犯了錯,只要心存悔過,依然能坦然自在。在獄中,身不自由,心可自由,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正可以觀看內心的世界。(081)
監(jiān)獄可以關閉一個人的身體,但不能關閉一個人的思想、智慧與成就。歷史上,周文王囚于羑里,寫下一部流傳后世的《易經》;司馬遷于宮刑后,發(fā)憤完成一部名垂千古的《史記》。由此得見,化悲憤為力量,即能成就一生萬世的事業(yè)。(082)
陋習在最初如客人,其次如密友,最后則成了我們的統(tǒng)治者,時時駕馭著我們。所以我們要從行為、語言、思想上來革除陋習。(083)
為人處事在遇到困境、瓶頸時,要能如「水」;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岸水轉,無論遇到誰,我轉!在人生旅程上,何妨委屈婉轉,流出自己獨特的流域,流出自己理想的曲線。(084)
世界上有一樣東西是只有「進展」而不「回歸」的,那就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如同浪費生命;浪費生命即是殺生。(085)
掌握時間的人,就擁有人生。只要我們能夠認識時間、善用時間,就能從分秒、日月的時間里破繭而出。懂得把握當下、珍惜此刻,也能在立德、立功、立言中,體證「剎那即永恒」的生命。(086)
時間沒有長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緒而顯現;若是不能覺悟,縱使人生億萬年,也是虛擲生命。(087)
時間是世界上最公正的東西,貧者不少一分,富者不多一秒,一切權貴威勢都不能奪。(088)
時間是世界上最能干的法律顧問,「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切是非愛憎功過,皆由時間,因果來裁判。(089)
人的貪欲、瞋恨、邪見、嫉妒,像繩索似的控制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歷代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欲海之中,因毫無畏懼,而能解脫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自在。(090)
- 上一篇:進德修業(yè)的指南
- 下一篇:群我相處篇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