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從六祖壇經(jīng)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zhì)》
今天,承蒙佛陀的光明,佛法的因緣,把我們聚會在這里,共同承受法雨的滋潤。各位不辭辛勞來此聽講,本人深感榮幸。我在這里祈求佛陀加被各位;雙增,身心如意。
這次承臺北佛教界邀約在國立藝術(shù)館演講,時間共為三天,擬以三部經(jīng)典為中心,分別探討三個問題︰
第一天要講的題目是︰‘從《六祖壇經(jīng)》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zhì)’。
第二天要講的題目是︰‘從《金剛經(jīng)》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第三天要講的題目是︰‘從《阿彌陀經(jīng)》說到凈土思想的建設(shè)’。
一、六祖其人
(一)六祖并非不識字
我們只要稍微了解佛教,都會知道《六祖壇經(jīng)》不僅是禪宗的重要寶典,也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圣典,更是中國文化中一朵光輝燦爛的奇葩。
《六祖壇經(jīng)》,是佛教中一位最傳奇的惠能大師所講的一部‘法寶壇經(jīng)’。
過去,大家都以為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是一個不識字的人。后來因為他的根深機利,在黃梅五祖的座下開悟,進而才成為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師。
但是,我要告訴各位,六祖惠能大師并不是一個不識字的人。相反的,他對佛學經(jīng)典有著很深的研究,他對于《金剛經(jīng)》、《維摩經(jīng)》、《楞嚴經(jīng)》、《楞伽經(jīng)》、《涅槃經(jīng)》、《法華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和《觀無量壽經(jīng)》等,都有很精到的研究。
《六祖壇經(jīng)》記載,他在賣柴的時候,由于聽人誦念《金剛經(jīng)》而開悟。
六祖曾與同村的一個居士劉志略結(jié)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當比丘尼,法名無盡藏;她在誦讀《涅槃經(jīng)》時,常由一向被認為不識字的六祖大師,為她解說經(jīng)中大義。六祖又曾到過樂昌縣西山石窟,跟隨智遠禪師參學,學習坐禪的方法。又依慧紀禪師,聽他講說《投陀經(jīng)》。
他有這些輝煌的參學紀錄,所以才在五祖座下契悟,后來大弘佛法,闡揚禪宗,我們豈能把他看做一個不識字的人呢?
不錯,在《六祖壇經(jīng)》中,惠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的人,但這只是由于他自謙的美德。類似現(xiàn)代人交談,有人常說︰‘我是一個不學無術(shù)的人。’這是一種自謙之辭,并非真的不學無術(shù)。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六祖惠能大師不是真的不識字。
(二)得利于其他宗派的助長
惠能大師早年參學時期,適逢當時有名的玄奘大師正在長安翻譯經(jīng)典,大弘唯識法相之學;同時,律宗創(chuàng)始者道宣律師也正在終南山講說《四分律》,弘揚戒法;此時,被稱為光明和尚的善導大師,也正在當時的京城長安大弘凈土念佛法門;另外,華嚴宗的法藏賢首國師,則在著述《華嚴疏鈔》,大弘華嚴。
這一時期,各種思想,各種宗派,大師輩出,盛況空前,可說是百花齊放,燦爛如錦,使佛學展開一段光輝的歷程。六祖惠能大師適逢其會,他在五祖門下開悟以后,倡導不立文字,頓悟法門,開創(chuàng)了宏偉的禪學。禪宗所以能在當時產(chǎn)生那么多偉大的禪師,實由于佛學的各宗各派都在同一個時期開展發(fā)揚,彼此推動激蕩,互相烘托輝映,形成佛學的黃金時代。而六祖惠能大師,以一個倡導頓悟的一代宗師,把很多研究佛法的飽學之士攝受在其門下,使禪宗更是一枝獨秀,在中國佛教中展現(xiàn)輝煌的成就。禪宗之所以能夠發(fā)揚光大,其他法門的宗派亦有推波助瀾之功。
談到禪宗,大家都以為參禪就一定要打坐。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禪,才叫坐禪。
但是我們從六祖大師的思想教導看,參禪并不是這么一回事。
當時有位官員,姓薛名簡,就曾問過六祖惠能大師︰
“現(xiàn)在京城參禪的大德們都說,我們要覺悟,必須要坐禪習定。請問大師,你有什么高見?”
六祖大師回答說︰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這句話非常要緊。我們必須知道,禪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你會禪嗎?行住坐臥,搬柴挑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都可以頓悟,都可以見性。
磨磚既不能成鏡,打坐也不能成佛。參禪求道,重要的是在覺悟真心本性,把握住這一點,我們才可進入禪的世界。
二、介紹‘禪’
(一)生活中要有禪味
我們扼要的介紹過六祖惠能以后,現(xiàn)在,要向各位說明的就是禪的本身。
禪是什么?
我們都知道,禪是不立語言文字的,禪是言語道斷的,禪是不可說的,禪是教外別傳的。以前在我國大陸的叢林,如果在禪堂里念佛一句,要罰他漱口三日;你在禪堂里講話,道得的給你三十棒,道不得的也要給你三十棒。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以心印心,離開言說的。言說不能表達禪,勉強用言說表達,那也不是真禪。
禪是不能說的,但是禪又不能不說。
禪宗重視傳燈,重視師傳。所謂師傳、傳燈,有時需要以信物做憑據(jù),有時又需要用言語來印證。但是禪宗往往只用三言兩語,就可以道破千古謎底。一般世間上的學問知識,是從分別知見上去了解的,而禪宗所追求的,是一種超越的境界,是從無分別的內(nèi)證上直接證悟的。
一個人如果對禪抱有興趣,立志參學,他不僅要聰明伶俐,而且必須具有高度的幽默感。我們閱讀禪宗語錄,細心體會禪師與禪師之間的對話,處處帶著無限的禪機,和無限的幽默感。
今天我要向各位介紹的,倒不一定是禪宗的禪學,也不一定是禪宗參禪頓悟的方法。我只是提倡并建議各位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最好能有一點禪味,體會一些禪機。
六祖大師的大弟子青原行思禪師曾說過︰‘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參禪開悟以后,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在沒有參禪的時候,為什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這是因為在一般凡夫所認識的心外世界里,山本來是山,水本來是水。但是參禪以后,因為他超越了這個心外的凡俗世界,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證悟以后,他把心內(nèi)和心外的這兩個世界調(diào)和起來,既有入世的勇猛悲愿和看似平凡的入世生活,也有出世的空靈思想和超凡入圣的出世證悟。因為調(diào)和了入世和出世、心內(nèi)和心外的兩種世界,所以他仍然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這個時候所見到的山水,與平常所看的世界,在境界上是大不相同了。
我并不要求各位都要做到參禪打坐,老僧入定,甚至像六祖大師那樣大徹大悟。如果一時不能做到這個地步,沒有關(guān)系,只要我們能在日常生活當中,經(jīng)常體會禪味,抓住禪機,我們的生活境界就和一般人的生活有不同的妙用。以喝茶為例,我們大人喝茶覺得清香可口,但小孩子卻覺得很澀很苦;以飲食為例,我們吃飯吃菜,對于苦辣,有人點滴不嘗,有人則視為佐餐圣品。何以會有這種不同呢?因為每個人對各種口味的感受不同。
同樣的道理,一旦有了禪以后,我們生活的感受就會改變,生命的境界也會因而提高,F(xiàn)在,我要將六祖大師的禪宗教學特色介紹給各位,希望各位能從中攝取一點禪的契機,以充實我們的生活。
(二)你從哪里來
《六祖壇經(jīng)》里記述一段故事,就是當六祖初見五祖的時候,五祖弘忍大師第一句就問他︰
“你從哪里來?”
“我從嶺南來。”六祖回答。
“嶺南是獦獠住的地方,獦獠沒有佛性啊!”
六祖大師就說︰
“人有南北,佛性哪里有南北呢?”
就因為這一段重要的對話,六祖受到五祖弘忍的特別器重,并且終至付傳衣缽。
以后,六祖惠能大師也常以同樣的問話,攝受了許多門徒弟子。以下舉四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例一︰神會大師親近六祖,六祖問他︰
“你從哪里來?”
神會回答說︰
“我不從哪里來。”
這回答非常受六祖的賞識。
例二︰南岳懷讓禪師于二十三歲時參訪六祖,六祖一樣的問他︰
“你從哪里來?”
“我從安和尚那里來。”
六祖又問︰
“什么東西把你帶來?”
懷讓禪師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此在曹溪一住就是十多年,一直到三十多歲才開悟。
例三︰青原行思禪師,初到曹溪之時,六祖也這樣問他︰
“你做過什么事才來這里?”
行思禪師回答他說︰
“圣諦亦不為。”
意思是說,成佛做祖我都不要,還要做什么。這句話也深受六祖的器重。
例四︰做過唐代國師的南陽慧忠大師,初來參學時,六祖問他說︰
“你從哪里來?”
慧忠回答說︰
“我從近處來。”
由于過去五祖問他︰‘你從哪里來?’因而開啟六祖入道的因緣,所以六祖以后見人也都問︰‘你從哪里來?’用這種問話的方法來啟發(fā)你,來考驗?zāi)。提起疑情是非常重要?所以在禪宗的機鋒 常常有著一個接一個的問號。
三、禪宗的教學法
(一)反結(jié)教學法
現(xiàn)在我就向各位介紹幾種禪宗的教學方法。首先要介紹的就是‘反結(jié)教學法’。反結(jié)教學法,很容易給人帶來敏捷的悟性。
一次,有位禪師把痰吐在佛像身上。旁邊很多人看到以后就責罵他︰“豈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這位吐痰的人,心平氣和的說︰“請你告訴我,哪里沒有佛?我現(xiàn)在還要再吐,請問哪里沒有佛?”
這位吐痰者,他已經(jīng)悟到‘法性遍滿虛空,法身充滿宇宙’的道理。你怪我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為對佛尊敬了;其實,這正表示你還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滿虛空,充滿法界的。所以這位禪師說︰‘請你告訴我,哪里沒有佛?’
這么一問,你能回答得出嗎?回答不出,就是尚未悟道。即使悟道,這樣反詰一問,他的靈智、禪機,也就更加展開了。
六祖大師有一徒弟叫南岳懷讓禪師,懷讓禪師有一弟子叫馬祖道一,道一禪師有一弟子叫百丈懷海。有一出家人問百丈禪師道︰
“請問,佛是誰?”
百丈反問他︰
“嘿!你是誰?”這句話很明白的告訴我們︰自己就是佛,你不知道嗎?你還要問人,何不直下承當呢?
一個問佛是誰?一個反問你是誰?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其中的妙理和禪機,卻是無窮無盡的了。
六祖惠能大師的師祖道信禪師,曾問三祖僧璨禪師說︰
“什么叫做解脫法門?”
僧璨反問︰
“誰縛你了?”
“沒有人來縛我。”
“既然沒有人來縛你,為什么還要求解脫呢?”
這樣一來,我們就徹底的恍然大悟,并沒有什么外力可以束縛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束縛了自己。正是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在日常生活中,煩惱的來源,并非完全外來,多半起自自己的內(nèi)心。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就像一座工廠,好的工廠制造好的成品,正如好人制造善法;不好的工廠制造的產(chǎn)品較差,正如不好的人制造煩惱。
一般做學問的方法,是要勤學多問。但是禪門的教學方法,常由應(yīng)答而改為反問,或由問的人進一步反問自己。要問的是︰‘念佛是誰?’‘什么是祖師的西來大意?’‘父母未生我前,什么是我的本來面目?’這么一問,并追究下去,把思想專一,精神集中,打破沙鍋問到底,總有一天會大徹大悟。
參禪主要靠自己。六祖開悟之后,五祖將法傳給他,送他過江南行,五祖弘忍大師說︰
“我來搖船讓你過去。”
六祖惠能大師說︰“不要,我自己來。”
五祖又說︰“你都要走了,我來送你,我渡你過岸。”
六祖就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在佛教里,雖有師承,但又說︰‘三分師徒,七分道友。’修道悟道,凡事要靠自己。反觀,觀自己,要像觀自在一樣,要觀自己在不在,這是禪的精神,所以禪是智慧的。我們有時看到觀音菩薩像的手上也拿一串念珠,有人問︰“我們拿念珠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拿念珠念誰呢?”“還是念觀音!”“觀音為什么還要念觀音呢?”“因為求人不如求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升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自悟的能力,以開顯我們的清凈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緊。以反詰法教學,用‘為什么’不斷的反問,把對方的思想開拓得更深更廣,最后像爆竹炸裂,靈光一閃,讓對方在問題的壓力下突然開悟。
(二)答問不定法
其次,我要向各位介紹‘答問不定法’,答問的方式不一定,有時從肯定方面來答,有時又從否定方面來答。
六祖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禪師,無論什么人請他開示說法,問他什么是佛法,他總是說一句︰‘即心即佛’。
后來有人問他︰“嘿!老師,你怎么跟人說法,都是說一句‘即心即佛’呢?”馬祖就說︰“因為小孩子哭,不得不拿個餅干給他吃,這樣子讓他有個安慰。”這人再問︰“假如小孩子不哭的時候,你怎么說法呢?”馬祖答說︰“那時要說非心非佛。”
有一個青年學道者大梅法常禪師,來請教馬祖道一禪師說︰“請問什么是佛?”馬祖道一回答︰“即心即佛。”法常禪師言下大悟。
大梅法常開悟后告別離去,到其他地方弘揚禪宗,度眾無數(shù)。大家都傳說法常禪師悟道了,這話傳到道一禪師的耳中,心想︰他真的悟道了嗎?就叫一個人去考試一下。
這個考試的人,見到大梅法常說︰“師兄!請問你在師父那兒,究竟得到什么道啊?”
法常回答︰“即心即佛。”
“啊呀!”這個人說︰“現(xiàn)在師父不是這樣講了,不講‘即心即佛’了!”
“哦!現(xiàn)在講什么?”
“老師現(xiàn)在的道是‘非心非佛’。”
法常聽了以后,眉毛一皺說道︰“這個老和尚,專門找人麻煩,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我還是我的即心即佛。”
這個問話的人,就如此這般回去告訴馬祖道一,馬祖道一聽了以后,高興得不得了,說道︰
“梅子真的成熟了。”
這話一語雙關(guān),梅子成熟了,就是說大梅法常真的開悟了。
有時候,我們從否定中可以透到一點人生的消息和禪機。有時候,又要從肯定中來體悟。像這位法常禪師,他就是肯定自己的精神,不讓別人牽著鼻子走,不管你是非心非佛,我還是即心即佛。有這種自信、自主、自尊的人,他便是頂天立地覺悟的禪者。
有位在家居士,去問馬祖禪師的徒弟,也就是百丈禪師的師弟智藏禪師。
“請問老師,有沒有天堂地獄?”
“有啊!”
“請問有沒有佛法僧三寶?”
“有啊!”
“請問有沒有善惡因果報應(yīng)和六道輪回?”
“有啊!”
不管問什么,智藏禪師都答︰“有啊!有啊!”
這位在家居士問得懷疑起來,就說︰
“老師,你說錯了。”
“我怎么說錯了呢?”
“我問徑山禪師,他都說‘無’。”
“怎么說‘無’?”
“我問他有沒有因果報應(yīng),他說沒有;再問他有沒有佛菩薩,他說沒有;我問他有沒有天堂地獄,他說沒有。可是你為什么卻都說有呢?”
智藏禪師說︰
“哦,我問你,你有老婆嗎?”
“有。”
“你有兒女嗎?”
“有。”
“徑山禪師有老婆嗎?”
“沒有。”
“徑山禪師有兒女嗎?”
“也沒有。”
“所以徑山禪師對你說沒有,我跟你說有,因為你有老婆和兒女啊!”
這個問題此處說有,彼處說無,是真的不同嗎?其實并沒有不同,道只有一個,道是因人才有不同的。
禪師之間問話或答語,有時說有,有時說無,只是從我們不同的程度或?qū)哟蝸眢w會不同的問題而已。
徑山禪師所講的‘無’,有著很高的境界和很深的意義,因為無就是空,‘真空生妙有’,不‘無’就沒有‘有’了。
(三)間接暗示法
現(xiàn)在再介紹‘間接暗示法’。
什么叫做‘間接暗示法’呢?就是禪師與禪師之間,不直接把問題說破,而用比喻或表面上不相干的話,作間接的暗示。這 里面藏有至理,讓對方自己悟透,親證得道。
現(xiàn)在舉個例子說明。
趙州從諗禪師,為人非常風趣,被稱趙州古佛,八十歲還在行腳。有一次和他的弟子文遠禪師在一起,一時高興,便和文遠禪師說︰
“我們來打個賭,誰能把自己比喻做最不值錢、最下賤的東西,誰就勝利。贏了的人,就可以吃一塊餅。”
文遠禪師就說︰
“好吧!你請說吧!”
“我是一只驢子。”趙州說。
“我是驢子的屁股。”
“我是屁股里的糞。”
“我是糞里的蛆。”
趙州無法再比下去。就問文遠禪師︰
“你在糞中做什么?”
“我在那里避暑乘涼啊!”
于是趙州認輸丟了餅。
這段對話暗示我們,要從卑賤里面去體會偉大,從煩惱當中去證悟菩提,要心凈一切凈。所以禪師與禪師之間的對話,充滿禪味。所謂心能轉(zhuǎn)物,驢子、糞、蛆,都可以把它變成佛法。
談到這里,我想到我們佛光山男眾部附設(shè)的沙彌學園,有好多十幾歲的沙彌在念書。其中有個大約十五歲的小男孩,由于嘴巴長得闊,而且喜歡說話,所以有人為他取個綽號,叫他‘鴨子’。有一次,我碰到他,我就問︰
“誰在那里啊?”
他跟我頭一歪說︰
“鴨子啊!”
我真沒有想到,他竟那樣的灑脫。記得他還在國民小學讀書的時候,電視正在上演‘保鏢’連續(xù)劇,劇中有個壞人叫曹天成,因為這個小孩很頑皮,大家就又叫他曹天成。我們覺得這些綽號怪難聽的,他卻淡然處之,根本無所謂。他才十幾歲,這種赤子之心,這種超脫榮辱毀譽的態(tài)度,不正是解脫嗎?
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大人物,經(jīng)常為了‘名’和‘利’而煩惱不休,真不如這個十幾歲的小沙彌。這種活潑的心境,天真的態(tài)度,倒也契合佛法。
再舉一個例子。溫州凈取寺,有一個比丘尼,名字叫玄機,曾經(jīng)在大日山參禪。有一天,她去參訪雪峰禪師。雪峰禪師也學六祖大師的作風,第一句就問她︰
“你從哪里來?”
“大日山來。”
“日出也未?”(用機鋒來問)
玄機回答︰
“如果太陽出來了,就溶卻了雪峰。”
雪峰問她日出沒有,意思是你開悟了沒有?玄機就答,如果我開悟了,哪里還有你雪峰呢!哪里還要來問你呢?
“哦!”雪峰聽了,覺得她雖沒有開悟,倒也有點道理。再問︰“你叫什么名字啊?”
“我叫玄機。”
“日織幾何?”意思是說,你每日如何修行用功?
玄機怎么回答呢?她說︰
“一絲不掛。”意思說已經(jīng)解脫盡凈,這話說得太大了。
這么談過以后,玄機就走了。走到門口的時候,雪峰在后面叫著︰
“喂!你那袈裟拖在地下呢!”
玄機一聽袈裟拖在地下,趕快回頭一看。雪峰哈哈大笑說︰
“好一個一絲不掛啊!”
所以一個人的實際修持,是開悟了,或沒有開悟;是解脫了,或沒有解脫,從談話里面,禪師們都會把你問出來、考出來,或暗示出來。
又有一個出家人,來問趙州禪師︰
“請問禪師,怎樣才能參禪悟道啊?”
趙州禪師本來坐在那里,被他一問以后,站起來說︰
“我要去廁所!”
走到半路又停下來,回頭對那個問話的人說︰
“你看,像小便這樣的小事,還要我自己去,別人不能代替。”意思是說,如何參禪悟道,是你自己的事,你怎么來問我呢?像這樣的暗示作風,多么活潑,多么高明,又多么透徹。
唐朝有一位文起八代的大文豪韓愈,不信佛法,反對佛教。為了諫迎佛骨,被貶到潮州做刺史。當時潮州文化未開,知識分子太少,要找一位講話的對象都很難。這時,潮州有一位大顛禪師,是石頭和尚的弟子。韓愈一想,和尚都有學問,不妨找他談?wù)劇?/p>
一次拜訪,兩次拜訪,都見不到大顛和尚。
有一次,好不容易,見到大顛和尚在那里入定。好,就等一下吧,等到你睜開眼睛再和你談話吧。可是等了很久,這大顛禪師卻始終閉著眼睛坐在那里。韓愈等得太久,不耐煩了,大顛和尚的侍者看著也過意不去,就用引磬在師父耳邊一敲,意在請他出定,同時又說了兩句話︰
“先以定動,后以智拔。”
意思是說,師父啊!你入定的功夫,已經(jīng)打動韓愈,見了出家人已經(jīng)不再傲慢;不過,你別老是入定,要趕快講話啊,以你的智慧來開導他罷!
聰明的韓愈,一聽侍者這兩句話,非常高興。他說︰
“禪師門風高峻,我已從侍者嘴邊,得到一個佛法的入門。”后來韓愈就拜大顛和尚做師父,皈依三寶。
有時候千言萬語,話講多了反而沒有用。像大顛禪師,一言不發(fā);而侍者,也僅僅說了兩句話;卻間接的暗示出一個很高的道理,使人心里信服,使傲慢不信佛的人,到最后還是不得不皈依佛門。
大顛禪師的師父是石頭希遷禪師,他的肉身現(xiàn)在還在日本總持寺。石頭希遷十二歲的時候,見到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大師住在廣東曹溪,而石頭禪師是廣東人。六祖一見到他,非常高興的說︰
“你可以做我的徒弟。”
“好啊!”他十二歲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
但是三年后六祖就圓寂了。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見師父要圓寂了,就問六祖︰
“和尚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誰?”
“行思去!”六祖告訴他。
他把‘行思’誤為‘尋思’,就天天用心思參禪。后來有一個上座告訴他︰
“你錯了!師父告訴你‘行思去’,因為你有一個師兄叫行思禪師,在青原山弘法,你應(yīng)該去找他。”
石頭希遷禪師聽了,立刻動身前往,后來就在青原行思那里悟道了。以后住在南岳衡山,有一石頭狀如平臺,石頭搭草堂于其上,一住數(shù)十年,人們都叫他石頭和尚。
當他從曹溪到青原山參訪行思禪師時,行思禪師問他︰
“你從哪里來?”
石頭希遷禪師回答道︰
“我從曹溪來!”這句話很了不起,意思是說,我是從師父六祖大師那里來的。
行思禪師又問道︰
“你得到什么來?”
“我沒有去的時候,也并沒有失去什么啊!”意思是說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還要得到什么呢?
“既然沒有得到什么,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若沒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沒有失去呢?”意思是說不到曹溪,我也不能認識自己本具的佛性。
像他們之間這許多對話,其中的意義,有些并不直接明白的說出,這就是禪宗的暗示教學法。
四、結(jié)語
禪門的教學方法很多,如‘答非所問法’、‘矛盾顛倒法’、‘打罵教育法’、‘自覺悟道法’......因篇幅所限,無法一一介紹。‘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虛云和尚入定,他以為只過幾分鐘,哪知人間已過了幾個月;太虛大師在普陀山一夜入定,以為只坐了一支香,哪知一夜已過。在禪定里面,有時候不覺得時間的存在。
蘇東坡還未參禪時,做過一首詩︰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后來他參禪了,有所悟解,又做了一首詩︰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一物,廬山煙雨浙江潮。’
等到他對禪更有體驗時,他又做了一首詩︰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總之,從六祖大師、從禪門各種教學方法來看,處處都說明禪是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去體驗證悟的 。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yīng)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