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從金剛經(jīng)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今天,陰雨綿綿,但雨水阻擋不住各位求法的熱情,我們數(shù)千人濟濟一堂,這都得感激佛陀的慈光加被,大家才肯歡喜來領(lǐng)受甘露法水。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從金剛經(jīng)說到般若空性的研究’。
昨天談禪,禪本來是不可說的;今天講空,空本來也是不可說的。不過為了實證般若,為了求取空性,無論是般若,是空性,也不得不方便而說。雖然說出來的非般若,非空性,但只要是相似的般若空性,也夠我們非常受用了。
一.金剛經(jīng)的主旨
佛法里這一部有名的圣典《金剛經(jīng)》,可以說已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程度,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剛經(jīng)》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剛經(jīng)》。現(xiàn)在佛教信徒大都用讀誦《金剛經(jīng)》來祈求消災(zāi)、增福、延壽,甚至有人亡故后想超度他,也誦《金剛經(jīng)》作為度亡之用。唐朝僧徒得度,需經(jīng)過政府考試,考試的主科就有《金剛經(jīng)》,當(dāng)初五祖弘忍大師將禪宗法統(tǒng)傳給六祖時,誦的也就是《金剛經(jīng)》。
社會上一般人都很喜歡《金剛經(jīng)》,因為《金剛經(jīng)》在學(xué)術(shù)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無論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會大眾,都以受持研究《金剛經(jīng)》為學(xué)佛必備的功課!督饎偨(jīng)》所以普及的原因,因為具有深奧的哲理,并且有流暢的文字,更可用來作為實踐的法門。
《金剛經(jīng)》全文一共有五千多字,梁昭明太子將它分成三十二分。我們在這短短的時間里當(dāng)然無法詳述,不過這部經(jīng)的主旨,我們可以先說明一下,現(xiàn)在我用十六個字來概括本經(jīng)的主旨,這十六個字是:‘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證而修。’
(一)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dāng)然布施后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過去中國廣播公司曾經(jīng)播出一出廣播劇,內(nèi)容是說有一對夫妻從雪中撿了一只流浪的小狗,見它無家可歸就帶回去飼養(yǎng)。因為是雪中撿來的,所以就取名‘雪來’。久而久之,狗與主人之間有了感情,每天一到主人下班的時刻,雪來就會準時到車站去接主人回家,所以大家就又叫這只狗為‘標準鐘’。
有一天夜里,家里來了小偷,雪來十分機警,一口咬住了小偷,等到主人訊問詳情以后,乃知小偷是因為母親生病無錢買藥,無法可想才出此下策。因為此一舉動出發(fā)點是孝,所以主人就原諒了他。不但原諒他,又順便拿些東西送給他帶回去。事情過去很久,主人根本忘記了這件事。但是世事無常,有一天主人上班的工廠火藥爆炸,主人不幸因公殉職。這么突然一死,家里沒人賺錢養(yǎng)家,生活馬上發(fā)生困難。男主人的太太只好向親戚朋友借錢暫時維持下去,但是借久了,大家都討厭她,親朋故意疏遠,以致家境更加窮困潦倒。
有一天,從鄉(xiāng)下來了一個人,牽了一只羊,又帶了很多的菜和很多的柴、米、油、鹽來,贈送給生活陷入困境的那位太太。原來這人就是以前的那位小偷,由于他深深感激他們夫妻倆的恩情,一直苦無償還之日。現(xiàn)在知道他們家中有了變故,正是報恩的好機會,于是從此不斷的濟助吃的用的,一直連續(xù)了好幾年,才使婦人沒有陷入絕境。
這位婦人就想,以前先生在世時,擁有那么多的親朋往來,先生一死,親朋也相繼離去。倒是這位小偷,當(dāng)初放他并送他東西,只是一念之慈,根本無心想得報償。而今卻得到這樣多的幫忙,因此感慨的說道:“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意插柳柳成蔭。”像這種不求報而做的善事,就是無相布施。”
為了求名,為了求利,為了怕墮入惡道,甚至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屬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計任何代價,以及有無報償都不計較,完全為了別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無相布施。無相布施的功德是無限的。
《金剛經(jīng)》云:‘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講話、做事、吃飯、穿衣,只要心存慈悲,處處可以幫助別人,造福大眾。但是不可斤斤計較于人我,不可掛礙布施多少于心上。
只有無相布施才有無限的功德,才能與金剛般若契合。
(二)無我度生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來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發(fā)不起來了。必須發(fā)無我的大悲心,才能廣度一切眾生!督饎偨(jīng)》云:‘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眾生種類很多,數(shù)量無限,度眾生不是只度一部份而已,應(yīng)該要發(fā)廣大心度盡所有的眾生。
我們發(fā)心度眾生,并不是說:眾生沒飯吃就給他飯吃,沒有衣服穿就給他衣服穿。像這種以物質(zhì)的往來,以情感的交換,是不會長久的。真正的度眾生是要使人人皆能進入無余涅槃,使人人皆能達到了脫生死的境界。要度那么多的眾生,且要度到無余涅槃的境地,如此度眾生的發(fā)心,就須抱著無有眾生可度無對待心才是真度。
《金剛經(jīng)》云:‘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菩薩度眾生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是真度。度眾生要發(fā)廣大心,要發(fā)無對待心,要發(fā)最上乘心,要發(fā)無顛倒心。只有在無我的精神之下方可發(fā)大心來度眾。根據(jù)《金剛經(jīng)》所云,無我度眾生才能與般若相應(yīng),才能證入般若的空性。
禪宗有一個公案,有一人問惟寬禪師:
“道在何處?”
師曰:“只在目前。”
又問:“我何不見?”
“汝有我故,所以不見!”
“我有我故,所以不見,和尚還見否?”
“有我有汝,輾轉(zhuǎn)更是不見!”
“無我無汝還見否?”
“無我無汝,阿誰求見?”
我們說無我,并非說沒有我這個人。無我是思想上和智慧上的一種境界,擺脫有形的對待關(guān)系的束縛,把自己安住在無人我無對待的上面,使自己與虛空和宇宙同等,心佛眾生原無差別,一切眾生是我心中的眾生,一切諸佛是我心中的諸佛,一切萬物皆在我心中,除心之外,哪里還有眾生呢?能如此想,雖度眾生,而無有一個眾生可度,如此超越的思想,那就是般若性空的實踐者。
(三)無住生活
無住生活就是不要迷執(zhí)五欲六塵的外境,在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貪著。像維摩居士‘雖處在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過的就是無住生活。
無住生活并不是叫我們不要生活,而是要我們能抱一種生活態(tài)度:‘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無住生活就是能使我們達到猶如木頭人欣賞花鳥一樣,根本不會因外境而動搖自心,能如此,在生活上也就不會貪著了。這是說,只要我們在生活上無心,那世間上的功名富貴、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種種,對我們又能奈何呢?那時,我們就能‘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了,那時我們就會‘安禪不須山水地’,只要‘滅卻心頭火自涼’了。
對于世間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較、分別、計較,這種作風(fēng)并非就是傻瓜,而正是使自己進入無住生活的境界。心靈一旦到達無住境界,內(nèi)心就會開闊得如宇宙虛空一樣;如果能到達這種境界,那就再也不會把日常中的小事放在心上了。所以《金剛經(jīng)》所說的無住生活,實是一種最為美滿的生活。我們不要以為《金剛經(jīng)》所說的生活是一種玄妙深奧出世的生活,其實它也是幫助我們追求超然物外的平常日用間的生活。至于如何凈化心靈并改善我們的生活,這就要我們自己從生活中去親自體驗無住的般若了。
(四)無得而修
無得才是真得,無得而修才是真正證悟而得!栋闳心經(jīng)》中說: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如此無到最后,才是‘菩提薩埵’。
我們的自性本來清凈,并不須有所增加或改變才會光明。自性本來清凈,自性本來光明;我們本來的面目與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證、有得,就不是本來的面目了。只有無得而得才是真得,無修而修才是真修,無證而證才是真證。
‘無’并不是說什么都沒有,其實無用之用才是大用。現(xiàn)在我說一個有趣的故事給大家聽聽:
有一天,眼睛、鼻子、耳朵、舌頭開了一次會議。眼睛首先發(fā)言說:“以人的整個身體而言,應(yīng)該是我眼睛最重要,無論任何東西,都要經(jīng)過我看了才會知道漂亮不漂亮,是大是小,是高是低。若沒有我眼睛,連走路也不方便,可見我這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墒俏疫@最有用的眼睛,卻偏偏長在最沒有用的眉毛的下面,實在很不甘愿。”
接著鼻子就說:“我這鼻子應(yīng)該是最重要的啦,聞香、聞臭須靠我,呼吸更必須靠我。如果我一口氣不來,大家都要死,所以我才是最重要的。但我這么有用的鼻子卻偏偏要在最沒有用的眉毛下面,我也不服氣。”
接著嘴巴也說:“人的身體應(yīng)以我為最重要。我能說話,如果沒有我,人與人之間就無法相互了解。我要吃飯,如果我不吃飯,大家都要餓死。這么有用的嘴巴偏偏放于臉部的最下面,而最無用的眉毛反而高高在上,這一點我更不服氣。”
這里一句,那里一句,眉毛只好等到大家攻擊完了,才慢慢的說道:
“大家不要吵了,我眉毛是最沒有用,我承認輸了,F(xiàn)在,我愿意放在你們的下面。”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可是這么一來,眼睛一看,不像一個人。于是眉毛就跑到鼻子下面,再看,還是不像人。于是眉毛再跑到嘴巴下面,一看,更不像人。大家沒辦法,只好再度聚在一起商量,結(jié)論還是請眉毛放回原來的位置才最妥當(dāng)。因為眉毛放在原來的地方才像個人,由此可知,最沒有用的就是最有用的。
《金剛經(jīng)》的宗旨是:‘無我、無相、無修、無證。’這個‘無’就是‘空’,但空并非世間一般所謂什么都沒有叫空,‘空’,才是建設(shè)‘有’的,空,是涵蓋空有不二的無,這個‘無’的‘真空’,才是真正最究竟的般若的主旨。
二.金剛經(jīng)的空理
《金剛經(jīng)》所說的真空,不是世間一般所謂空空如也的空。一般人的觀念是把空有分成二邊,凡是有的東西你不能說空,凡是空的東西你不能說有,這種空有對待的空并不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空!督饎偨(jīng)》所說的空下面有兩個東西,一是‘有’,一是‘無’,而‘空’統(tǒng)一了‘有’和‘無’。一般人的想法是,‘有’之內(nèi)絕對沒有‘空’,‘空’之內(nèi)絕對沒有‘有’。但在《金剛經(jīng)》內(nèi)所說的‘有’和‘無’,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皆是同樣的東西。有無只是空的二面而已。
用我們的拳頭來作譬喻,握拳時明明有個拳頭在,但當(dāng)五指伸開,拳頭又在哪里呢?明明看到的拳頭現(xiàn)在卻沒有了。你說沒有嗎?可是五個指頭合起來一握,又是一個拳頭在這里。所以《金剛經(jīng)》說有無是一件東西,有的就是無的,無的就是有的。
《金剛經(jīng)》講空,是要說明世間沒有不變性的東西,沒有實有性的東西,沒有獨存性的東西。所謂空者,實在就是因緣的意思。
空,是很難明白,很難把握的真理?,究竟是什么呢?
空,是宇宙之體,是人生之本,是萬有之源?,用具體的比喻,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空。因為阿彌陀佛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就叫做空。拿阿彌陀佛的名號來說,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就具有無量的意義。比如我們佛教徒的嘴邊可以常常掛著一句阿彌陀佛?吹酵跸壬驈那懊孢^來,馬上就說王先生阿彌陀佛,表示:嗨,王先生你來了。早晨在路上遇到李先生,就說李先生阿彌陀佛,表示:李先生你早啊!又如我們到人家家里作客,告辭時就說:噯,我要走了,阿彌陀佛;表示各位再見了。看到人家跌倒了,哎呀!阿彌陀佛;表示關(guān)心別人。看到媽媽打小孩,甚至看到殺豬、殺牛、殺羊,唉!阿彌陀佛!表示憐憫同情。人家給我東西,表示謝謝,口中就說阿彌陀佛。
這句阿彌陀佛涵義非常廣,一句阿彌陀佛,代表一切言詞,這個空,就如阿彌陀佛,把什么都包括了。譬如皮包空了才能裝入東西,車廂空了才能載運乘客。鼻孔不空就不能呼吸,口腔不空就不能吃東西,毛孔不空人會死亡,人要有空間才能生存活動。阿彌陀佛就是空,所以才能包含廣大無限,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空。所以說:‘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有的人害怕談空,天也空,地也空,世事皆空,兒女皆空。糟糕!這么一來什么都空空的,我什么都沒有了。其實不然,就好像我們出家人,雖然出家無家,但又處處可以為家。沒有兒女不要怕,只要你有天下父母心,天下人皆可做你的兒女;沒有財產(chǎn)不要怕,只要你肯發(fā)心,天地萬物皆是你的財產(chǎn)。只要你能與空相應(yīng),就能與真理相應(yīng)。不要以空為沒有而害怕,正好相反,因空而有,因空而在。只有生活在虛空中才能擁有天地萬物。所以《金剛經(jīng)》要我們生活在無住的境界里,才是真正的依空安住。
有一段時期,我稍體驗到空的生活意義。民國三十八年,我從大陸來到臺灣。由于我是在兵荒馬亂中匆匆忙忙擠在人群中出來的,所以初到臺灣身邊什么東西也沒有。我的一雙木屐穿了兩年,連底也見地了。僅有一件短褲,一直穿了二、三年。在這沒有半點東西的生活中,各人處理的方法就不一樣。同參中有的出去做佛事,有的趕法會,回來時就一包一包的帶回來,他們的生活就不再艱苦了。當(dāng)時我要一張紙一支筆寫文章都很困難,但我一點也不羨慕他們。別人都認為我很可憐,但我自己一點也不覺得窮,一點也不覺得痛苦。
當(dāng)時,我的心里只感覺到非常的充實,非常的富裕,因為天地與我同在,山河大地供我遨游,花草樹木讓我欣賞,蕓蕓眾生作我的朋友。所以處在那樣困苦的生活里,我一點也不覺得可憐,不覺得貧窮,不覺得孤單。假如當(dāng)時在那樣艱困的環(huán)境里,我覺得困苦,覺得貧窮,覺得很可憐,如何堅守佛教的生活呢?
但是為什么我能感覺充實而又快樂呢?這就要感謝佛法,感謝般若的空性了。因為我的思想和觀念,認為出家的福德因緣,是非常殊勝的,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完全是由佛法栽培成的,使我體會到與山河大地融為一體,與諸佛菩薩的希望相應(yīng),在般若的空性中,我們富有了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實在一點也不孤單,一點也不貧窮啊!人生真正的富裕是在精神上的充實,而精神上的充實,是須靠佛法和般若空理來印證的。
三.從有上認識空
剛才所說的是從空中建設(shè)有,現(xiàn)在要從有上認識空。有怎么會是空呢?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前面這張桌子圍了一塊布。你們大家說有這塊布嗎?我相信大家都不敢說沒有,因為眼前事實的確是有。但若用金剛般若智慧來看,這布是空(因緣)的,因為你所認識的這塊布只是你所認識的假相,是你錯誤的認識。究其實,這東西的本來面目并非布而是棉紗。
但是我們不要誤會,以為分析成棉花就是布的本來面目,就是空。其實錯了,這并非空。因布由棉紗來,而棉紗由棉花來,棉花又由種子來,種子又須經(jīng)過土地、日光、空氣、水份、肥料的營養(yǎng)灌溉才能萌芽、生長、成熟而成棉花。如此,棉花是結(jié)合了宇宙萬有的力量而后成有,所以我們說布是空的,是因緣的。
每一樣?xùn)|西的本體就是空,而每一樣?xùn)|西又都與宇宙萬有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說空并不是東西沒有才說四大皆空,而是東西好好存在的時候,它的本體就是空──不是獨存性的空。
再用黃金來作比喻:空,是黃金的本體;有,是黃金做成各式東西的相狀,如戒指、耳環(huán)、項煉等。這些形形色色的黃金制品就是有,而其本來的面目黃金就是空。
再舉一個比喻:空如水,有如波浪。水本來是平靜的,但風(fēng)一吹就起波紋。這就與人一樣,人的本性本來是平靜的,但被無明一攪動,妄念就動起來了。當(dāng)波濤洶涌的時候,不容易看出水性的平靜,同樣的道理,當(dāng)人生在以無明為生活的時候,自家清凈平等的本來面目,就不能顯現(xiàn)了。有智慧,不必等到波浪靜下來才看出水性是靜的,應(yīng)該在波浪起伏中就明白水性本來就是靜的;有般若,也不必等無明煩惱去除了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是平等清凈的,因為在有中就可以看出空性啊!
有人解釋空是精神,有是物質(zhì)。又有人說空是理,有是事;有人說空是一,有是多;理事無二,一多不異,所以空有無礙。有人說空是性,有是相,性相不異,所以空有不二。有人說空是平等,有是差別,但平等中有差別相,差別中有平等性,平等與差別無二,所以空有無二。
空和有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現(xiàn)在我再舉個例子,空等于父親,有等于母親;父親嚴格,而母親慈悲。父親以嚴威教導(dǎo)子女,母親以慈悲養(yǎng)護孩子,目的都是使兒女成材。嚴格也好,慈悲也好,主要的還是使兒女成器;空有亦復(fù)如此,彼此相輔相成。父嚴如日就是空,母慈如露就是有!抖U林寶訓(xùn)》云:‘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長也。’意思是說,有了露水的滋潤和太陽的照射,萬物才能成熟。同樣的道理,空有相輔相成,才構(gòu)成了宇宙的一切。
當(dāng)然,空有之理不是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說得完的,也不是如此簡單的譬喻所能透解的。《金剛經(jīng)》的空理,須靠我們平常的修持與體會,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意義。
要如何才能真正了解空呢?要修行到證悟了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為了明白空,我們不能沒有般若。金剛般若就是用來證悟空理的,因此我們應(yīng)對般若有所體認。
四.生活上的般若
離開生活就沒有般若,也沒有空。今日佛教最大的毛病,在把佛教與生活分開。信佛教信了幾十年,但貪、嗔、癡還是非常的重;深入經(jīng)藏的道理能說一大堆,但對人我是非得失就是不能放下。這個般若,并非一定要關(guān)在般若關(guān)中才有般若,并非在念《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時才有般若,般若乃是從吃飯穿衣之中而來,由行住坐臥之中而來,在平常待人接物處世之中就要有般若。
在禪宗,經(jīng)常有人因參話頭而悟佛法。龍?zhí)冻缧艆⒃L天皇道悟禪師,一住就是二十年,但他認為沒有得到一點佛法,于是就去告假離山。
天皇禪師就問他:“你要到哪里去呢?”
龍?zhí)痘卮鹫f:“我要去參訪佛法。”
“這里就有佛法了,你還要到哪里去參訪呢?”
“我來了十幾年都沒聽到你為我開示佛法,這里怎么會有佛法呢?”
“哎唷,你可不能打妄語呵!”天皇禪師說:“怎么說我這里沒有佛法呢?平常你端茶來,我就接過來喝;你拿飯來,我就接過來吃;你向我合掌問訊,我就向你點頭回禮;這些處處都在告訴你佛法,怎么說沒有呢?這些就是佛法,就是生活中的般若啊!”
“哦!這就是般若啊!”龍?zhí)墩f:“讓我想想看。”
天皇禪師說:“你不能想,想就有分別心,就不是般若了。”
龍?zhí)堆韵陆K于大悟了。
所以在生活里,處處都有佛法,處處都有般若。下面我要向各位介紹佛陀在世時生活中的般若,也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般若生活!督饎偨(jīng)》的經(jīng)文一開始就有般若,經(jīng)文云: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是《金剛經(jīng)》開頭的經(jīng)文,我相信各位都有念過。一部這么有名而尊貴的佛經(jīng),開頭盡說些佛陀洗足啦,穿衣啦,吃飯啦等等,生活上的瑣碎事情,與金剛般若空性有什么關(guān)系呢?其實,如果一卷《金剛經(jīng)》你能懂得,光是前面這幾句話你就能悟道,因為這幾句經(jīng)文把《金剛經(jīng)》中的般若風(fēng)光都說盡了。
譬如:著衣持缽,說明持戒波羅蜜;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說明布施波羅蜜;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說明忍辱波羅蜜;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是說明精進波羅蜜;敷座而坐,說明禪定波羅蜜。所以,佛陀在日常生活中就配合了六度去實行佛法。佛陀因奉行六度生活才證悟涅槃,和般若相應(yīng)。因此,我們也應(yīng)將六度實踐在自己的生活當(dāng)中。
這段經(jīng)文,是說明佛陀的般若智慧照耀著大家。‘著衣持缽’,是手上放般若光;‘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說明佛陀從路上經(jīng)過,每個人都可看到,是身上放光;‘于其城中’,是眼中放光;‘飯食訖’,是口中放光;‘洗足已’,是腳上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放光;‘爾時世尊’,是說在當(dāng)時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著般若之光。
我們要把佛法用在生活中,各位有了金剛般若,生活就可改進,等于一個人行走在黑暗的路途上的時候,忽然有了光明,就可以看清前程了。因為般若可以使我們從煩惱中得到解脫,從人我是非中獲得自在。我們平常生活在人我是非、功名富貴之中;如果將般若應(yīng)用在生活之中,這些事情就不會掛礙在心,生活情況就會大不相同。有一句話說:‘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樣的平凡生活,有了般若,生活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般若便能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譬如前幾年有一場轟動世界的足球比賽,在巴西舉行,觀眾有十萬人以上。大家在看球的當(dāng)時,有個人抽煙不小心,把旁邊觀眾的衣服給燒著了。被燒的人感覺身體熱燙就叫了起來。抽煙的人趕快就說:“對不起,對不起!”那人因為一心在看球,就說:“沒關(guān)系,回去再換一件好了。”
但是這位先生的衣服繼續(xù)不斷的燃燒而延伸到前排另一觀眾的頭發(fā),這位觀眾被燒了就叫起來說,我的頭怎么這樣熱?這個人趕忙回答說:“對不起,對不起!是我剛才抽煙不小心引起的。”那個頭發(fā)被燒的人因為一心想看球,就說:“沒關(guān)系,回去再買一個。”
所以說做人只要專心一意,忘卻自我,所謂用般若照見五蘊(我)皆空,對人我之間就不會過分的計較,對社會大眾就不會爭吵不休。如果能認識空,能得般若智慧,就能看出宇宙一切皆是假相。如能看出世間一切皆是假相,那何處有是非?何處有人我?何處有對待呢?所以般若是要我們遠離分別,遠離對待,如能這樣,那就沒有人我煩惱痛苦了。
昨天講禪,禪不易學(xué);今天講空,空不易懂。明天所要講的非禪亦非空,而是要講‘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黃金布地,有寶閣幢旛,有七寶池,有八功德水’,讓我們‘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吧!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zhuǎn),轉(zhuǎn)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fù)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fēng)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dāng)?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yīng)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guān)容易守關(guān)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