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五章 摩得勒伽與犍度
第五章 摩得勒伽與犍度
第一節(jié) 摩得勒伽
第一項 犍度部的母體
『銅鍱律』的第二部分,名為「犍度」khandha,內(nèi)容為受「具足」upasam!pada^ 、「布薩」pos!adha、「安居」vars!a^,以及衣、食等規(guī)制。這是以僧伽的和樂清凈為理想,而制定有關(guān)僧團與個人的所有規(guī)制。在中國律師的解說中,「波羅提木叉」及其「分別」,稱為「止持」;「犍度」部分,稱為「作持」。「止持」與「作持」,為毗奈耶──毗尼的兩大部分!缸鞒帧共糠,在不同部派的「廣律」中,不一定稱為犍度。以部派的傳承不同,適應不同,解說不同,不免有些出入;但主要的項目與內(nèi)容,還是大致相同的。所以「犍度」部分,應有各部派共同依據(jù)的母體。犍度部的母體,在漢譯的律典中,稱為「摩得勒伽」,也就是犍度之母。 [P252]
摩得勒伽,梵語ma^tr!ka^,巴利語作ma^tika^。古來音譯為摩呾理迦、摩窒里迦、摩呾履迦、摩帝利伽、摩夷等。譯義為母、本母;或意譯為智母、戒母等。摩得勒伽,與經(jīng)、律并稱!赋址、持律、持摩夷」,出于『增支部』(1)。『中阿含』(一九六)『周那經(jīng)』,作「持經(jīng)、持律、持母者」(2)!褐邪⒑(jīng)』與『增支部』,說到「持母者」,可見『中阿含經(jīng)』與『增支部』集成的時代,與經(jīng)、律鼎足而三的摩得勒伽,早已存在;這是佛教的古典之一。
占有佛典重要地位的「摩得勒伽」,略有二類:一、屬于達磨──法的摩得勒伽;二、屬于毗尼──律的摩得勒伽。屬于毗尼的摩得勒伽,銅鍱部Ta^mras/a^t!i^ya學者覺音Buddhaghosa 解說為:「摩夷者,是二部波羅提木叉」(3)。依據(jù)這一解說,所以『善見律』意譯為「戒母」(4)。日譯的『南傳大藏經(jīng)』,在本文與注釋中,也就意譯為「戒母」、「戒本」。這是銅鍱部的新說;至于古義,無論為法的摩得勒伽,律的摩得勒伽,到覺音的時代(西元五世紀),銅鍱部學者,似乎已完全忘失了!在『銅鍱律』「附隨」Pariva^ra第三章,說到:「附隨」是依「兩部毗崩伽(分別)」、「犍度」及「摩夷」為根據(jù)的(5)。在兩部波羅提木叉分別,犍度以后,提到「摩夷」;摩夷的古義,是「波羅提木叉經(jīng)」嗎?這是值得考慮的!依漢譯而為精審的研究,知道「波羅提木叉(經(jīng))分別」,是依「波羅提木叉經(jīng)」而成立的;諸「犍度」,是依「摩得勒伽』而漸次集成的。毗尼的摩得勒伽,不是波羅提木叉,而是犍度部所依的母體。毘尼 [P253] 的摩得勒伽,漢譯有不同部派的不同誦本。今先比對抉出摩得勒伽的組織與內(nèi)容,以為犍度部集成研究的前提。
注【33-001】『增支部』「四集」(南傳一八?二五九)。又「五集」(南傳一九?二五0──二五二)。又「六集」(南傳二0?一一一──一一二)。
注【33-002】『中阿含經(jīng)』卷五二(大正一?七五五上)。
注【33-003】『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八(大正二四?七九六下)。
注【33-004】『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
注【33-005】『銅鍱律』「附隨」(南傳五?一四六)。
第二項 說一切有部的毗尼摩得勒伽
『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簡稱「毗尼摩得勒伽」),一0卷,宋元嘉一二年(西元四三五),僧伽跋摩Sam!ghavarman所譯。顧名思義,這是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的毘尼摩得勒伽Vinaya-ma^tr!ka^。上面曾說到,這部「摩得勒伽」,古人是作為律論的,而其實是『十誦律』的「增一法」、「優(yōu)波離問法」、「毗尼誦」──后三誦的別譯。比對起來,二本的次第,是前后參差的;標題殘缺不全,而都有錯誤!簹衬崮Φ美召ぁ唬兄 [P254] 復的,也有翻譯不完全的。雖然名為「摩得勒伽」,而真正的「摩得勒伽」,僅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先要比對『毗尼摩得勒伽』,與『十誦律』的后三誦,以抉出真正的「摩得勒伽」部分。
圖片
〔十誦律〕 〔毘尼摩得勒伽〕
「第八誦增一法」
、駟柶叻ò朔 (缺)
、蛟鲆环……………… 七、增一法
、蟊娛路蜘ぉぉぉぉぉ 一、眾事分
「第九誦優(yōu)波離問法」
、魡柌_提木叉─── 二、優(yōu)波離問波羅提木叉
、鯁柶叻ò朔īぉぉぉ 三、優(yōu)波離問事
、鰡栯s事────── 六、優(yōu)波離問雜事
「第十誦毗尼誦(善誦)」
、髂Φ美召ぉぉぉぉぉ 五、摩得勒伽
、鴼衬嵯 (缺)
Ⅸ毗尼雜────── 四、毗尼雜
[P255]
、灏比丘結(jié)集品 (缺)
、衿甙俦惹鸾Y(jié)集品 (缺)
、螂s品?因緣品 (缺)
八、毗尼三處攝
九、優(yōu)波離問(重出)
約內(nèi)容來分別,『十誦律』的后三誦,可分為一二大段!号崮Φ美召ぁ,可分為九段。如上文的對列,可見二部的同異了!菏b律』Ⅰ,原題「增一法之一」;今依內(nèi)容,題為「問七法八法」(1)。這部分,與義凈所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相合!簹衬崮Φ美召ぁ唬!菏b律』Ⅱ「增一法」,從一法到十法,前后二段(2),實為第八誦的主體!簹衬崮Φ美召ぁ黄,也有增一法(3),與『十誦律』的后十法相近,略為增廣!菏b律』Ⅲ,原題「增十一相初」,性質(zhì)與增一法不合;為阿毗達磨體裁,作種種的問答分別(4)。與此相合的,為『毗尼摩得勒伽』一、初標「毗尼眾事分」,末結(jié)「佛所說毗尼眾事分竟」(5);所以今改題為「眾事分」。『十誦律』Ⅳ,從「問淫第一」起,「問七滅諍法」止(6),為「優(yōu)波離問波羅提木叉」!号崮Φ美召ぁ欢c此相合,末結(jié)「優(yōu)波離問分別波羅提木叉竟」(7)。『十誦律』Ⅴ,標「問上第四誦七法」,「問上第五誦中八法」(8),為「優(yōu)波離問」問七法、八法部分!菏b律』 [P256] 雖但標問七法、八法,末后已論到(不屬八法的)破僧。與此相合的,為『毗尼摩得勒伽』三,從「問受戒事」起,「問覆缽事」止,末結(jié)「優(yōu)波離問事竟」(9)。稱為「問事」,與根本說一切有部,稱為(十六或)「十七事」相合!菏b律』Ⅵ ,標「問雜事』(10)。與此相當?shù)模瑸椤号崮Φ美召ぁ涣,沒有標題,也是問受戒等事(11),文義略為簡潔。「雜事」,是受戒等種種事。『十誦律』的第十誦,名「毗尼誦」;鳩摩羅什Kuma^raji^va譯為「善誦」;大正藏本標為「比丘誦」,是錯的!概嵴b」可分為六段(后三段,或名「毗尼序」)!菏b律』Ⅶ ,初結(jié)「具足戒竟」;次結(jié)「法部竟」;又標「行法」,末結(jié)「行法竟」。這部分,今改題為「摩得勒伽」(12)。與此相合的,為『毗尼摩得勒伽』五,末作「佛說摩得勒伽善誦竟」(13),是「善誦」中的「摩得勒伽」!菏b律』Ⅷ,標「二種毗尼及雜誦」,宋、元等藏本,都作「毗尼相」。廣明種種毗尼,而結(jié)以「如是事應籌量輕重本末已應用」(14)。這是「毗尼」的解說,與『毗尼母經(jīng)』后二卷相當;『毘尼摩得勒伽』,缺。『十誦律』Ⅸ,標「波羅夷法」,「僧伽婆尸沙」(15) !号崮Φ美召ぁ凰,與此相合(廣一些)(16),標名「毗尼摩得勒伽雜事」,也就是毗尼摩得勒伽的雜事。『十誦律』的Ⅷ、Ⅸ──二段,合標「二種毗尼及雜誦」。可解說為:Ⅷ為毗尼相,Ⅸ為毗尼雜(事或雜誦)!概犭s誦」部分,實與『五分律』的「調(diào)伏法」,『四分律』的「調(diào)部」相當,是毗尼的種種判例。『十誦律』Ⅹ 五百比丘結(jié)集」(17),ⅩⅠ「七百比丘結(jié)集」(18) [P257] ,『毘尼摩得勒伽』,缺。『十誦律』ⅩⅡ「雜品」,「因緣品」(19),與義凈所譯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目得迦』相合!簹衬崮Φ美召ぁ唬。『毗尼摩得勒伽』八「毗尼三處所攝」(20),是『十誦律』所沒有的!号崮Φ美召ぁ痪牛瑥木戆说骄硪唬(21),實為前「優(yōu)波離問波羅提木叉」的重出。
經(jīng)上來的比對,可見『毗尼摩得勒伽』,雖在傳誦中有少些出入,而為『十誦律』后三誦的別譯本,是無可疑惑的。『毗尼摩得勒伽』的后三卷,是重復的,實際只存七卷。從次第參差,還有些沒有譯出而論,這是一部殘本。似乎早就有所殘脫,于是或者將「優(yōu)波離問波羅提木叉」的初稿及治定稿,合并湊成傳說中「十卷」的數(shù)目。雖然全部名為『毗尼摩得勒伽』,而唯有結(jié)為「佛說摩得勒伽善誦竟」,與『十誦律』「毗尼誦」初相同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古傳的「毗尼摩得勒伽」,而為現(xiàn)在要加以論究的部分。
『十誦律』「毗尼誦」初(Ⅶ),『毗尼摩得勒伽』的「摩得勒伽」,為說一切有部所傳的,毗尼的「摩得勒伽」的不同譯本。這一部分,『毗尼摩得勒伽』先這樣說:「受具戒,應與受具戒,不應與受具足,……威儀不威儀,三聚」(22)。這是總標一切論題(母),然后一一的牒標解說!菏b律』沒有總標,只是別別的標舉,一一解說。這種先標后釋,正合于「摩得勒伽」的體裁。今列舉二本的論題,比對同異如下: [P258]
圖片
〔十誦律〕(大正二三?四一0上──四二三中) │〔毗尼摩得勒伽〕(大正二三?五九三中── 六0五上)
l受具足戒2應與受具足戒3不應與受 │l受具足戒2應與受具足戒3不應與受具
具足戒4得具足戒5不得具足戒 │ 足戒4得具足戒5不得具足戒
6二種羯磨7 羯磨事 │6羯磨7羯磨事
8遮羯磨9 不遮羯磨 │9非處羯磨8羯磨處
10 出羯磨11舍羯磨 │10擯羯磨11舍羯磨
12苦切事13出罪事 │12苦切羯磨13出罪羯磨事
14因緣事 │16所作事
15語治事16除滅事 │14不止羯磨15止羯磨
17學18還戒19不舍戒20戒羸21戒羸不出 │17學19舍戒18非舍戒20戒羸21戒羸非舍戒
22諍事 │22諍
23正取事 │
24滅事 │23攝諍事(滅諍)
│24諍事不滅
25除滅事 │25諍滅事
[P259]
26說27不說28獨住法 │26說27不說28受
29癡羯磨30不癡羯磨 │29狂人羯磨30不狂羯磨
31不消供養(yǎng) │31墮信施
32不現(xiàn)前羯磨33非羯磨 │32不現(xiàn)前羯磨33(非)羯磨
34善 │
35如法出罪 │34懺罪
36白37白羯磨38白二羯磨39白四羯磨 │35白36白羯磨37白二羯磨38白四羯磨
40苦切羯磨 │39苦切羯磨
41依止羯磨 │
42驅(qū)出羯磨43下意羯磨44不見擯羯磨45 │40驅(qū)出羯磨41折伏羯磨42不見擯羯磨43舍
不作擯羯磨46惡邪不除擯羯磨 │ 擯羯磨44惡邪不除擯羯磨
47別住羯磨48摩那埵羯磨49本日治羯磨 │45別住47摩那埵46本日治48阿浮呵那49別
50出罪羯磨51別住等四功德 │ 住等四功德
52覓罪相羯磨 │50覓罪
│51戒聚
[P260]
53阿跋提45無阿跋提55輕阿跋提56重阿 │52犯聚53不犯聚54輕罪55重罪56有余罪57
跋提57殘阿跋提58無殘阿跋提 │ 無余罪
59惡罪 │59麤罪
60非惡罪61可治罪 │
62不可治罪 │58邊罪
63攝罪 │60罪聚
64攝無罪 │
65語66憶念 │61出罪62憶罪
67說事羯磨68薩耶羅羯磨 │
69誣謗 │63斗諍
70誣謗發(fā) │
71誣謗滅 │64止斗諍
72求聽 │65求出罪
73與聽74用聽 │
75遮波羅提木叉76遮自恣 │66遮布薩67遮自恣
[P261]
77內(nèi)宿78內(nèi)熟79自熟80惡捉81不受82惡 │68內(nèi)宿食69內(nèi)熟70自熟71捉食72(不)受食
捉受83初日受84從是出 │73惡捉74受75不受
85食木果 │ (義有)
│76不舍
86池物 │77水食
│78舍
87受88不受 │79受迦絺那80不受迦絺那
89舍90不舍 │81舍迦絺那82不舍迦絺那
91可分物92不可分物93輕物94重物95屬 │85可分物86不可分物84重物83輕物89攝物
物96不屬物 │ 90不攝物
97手受物 │
98不手受物 │91不從他受
99人物100非人物 │87人物88非人物
101因緣衣102死衣103糞掃衣 │93成衣92死比丘衣94糞掃衣
104灌鼻105刀治106活帝治 │95灌鼻97刀96灌下部
[P262]
107剃毛108剃發(fā) │98剃毛99剃發(fā)
109故用 │100噉101凈102食103作衣
110果窳 │104果食
111人用物112非人用物 │
│105非人食
113五百人集毘尼114七百人集毘尼 │106五百集毘尼107七百集滅毗尼
115毗尼攝 │108毗尼因緣
116黑印117大印 │110迦盧漚波提舍109摩訶漚波提舍
118合藥119和合法 │111等因112時雜
120僧坊凈法121林凈法122房舍凈 │113園林中凈114山林中凈115堂凈
123時凈 │
124方凈法 │116國土凈
125國土凈法 │117邊方凈118方凈
126衣凈法 │119衣凈
(「具足戒竟」) │120酢漿凈
[P263]
127自恣法128與自恣法129受自恣法130說自 │121自恣122與自恣欲123取自恣欲124說自恣欲
恣法 │
131布薩法132與清凈法133受清凈法134說清 │125布薩126與清凈127受清凈128說清凈
凈法 │
135欲法 │
136與欲法137受欲法138說欲法139清凈法 │129布薩與欲130受欲131說欲132清凈
140與清凈法 │
141欲清凈法142與欲清凈法143受欲清凈法 │133欲清凈134與欲清凈135受欲清凈136說欲清
144說欲清凈法 │ 凈
145起塔法146塔地147龕塔法148塔物無盡 │137偷婆138偷婆物139偷婆舍140偷婆無盡功德
149供養(yǎng)塔法150莊嚴塔法151華香瓔珞法 │141供養(yǎng)偷婆142莊嚴偷婆143偷婆香華瓔珞
152堅法 │144有食
153堅堅法 │
154粥法155噉法156含消法157食法 │145粥146佉陀尼147含消148蒲阇尼
158缽法159衣法160尼師壇法 │149缽150衣151尼師壇
[P264]
161針法162針筒法 │152針153針筒
163水瓶法164常用水瓶法 │
165和上法166共行弟子法 │158和上159弟子
│160供養(yǎng)和上
167阿阇黎法168近行第子法169和上阿阇黎 │161阿阇黎162近住弟子163和上阿阇黎共行弟
共行弟子近行弟子法 │ 子近住弟子
170沙彌法 │164沙彌
171依止法172與依止法173受依止法174舍依 │154依止156與依止155受依止157舍依止
止法 │
175地法176僧坊法 │165籌量
177臥具法 │166臥具
178治塔僧坊法179治塔僧坊人法 │167營知事
180恭敬法 │168次第
181澡豆法182漿法183藥法184蘇毗羅漿法 │170屑172漿171藥169蘇毗羅漿
185皮革法186革屣法 │173皮174革屣
[P265]
│175揩腳物
187支足法188機法 │
189杖法190杖囊法 │176杖177絡(luò)囊
191噉蒜法 │178蒜
192剃刀法193剃刀鞘法 │179剃刀180剃刀房
194戶鉤法 │181戶鑰182戶鎖
195乘法 │185乘
196蓋法197扇法 │183扇柄184傘186扇
198拂法199鏡法 │187拂188鏡
200治眼法 │191眼安膳那
201治眼籌法202盛眼籌物法 │192著安膳那物
203華香瓔珞法204歌舞伎樂法 │189香華瓔珞190歌舞倡伎
205臥法206坐法 │193臥194坐臥經(jīng)行
207禪杖法 │
208禪帶法 │195禪帶
[P266]
209帶法210衣!B傞帶法211抄系衣法212跳擲法 │197腰繩196紐199反抄著衣198彈
213地法214林 │200地201樹
│202地物203林樹
215事 │204諍
216破僧 │205諍壞僧
217上中下座相看(「法部竟」) │206恭敬
218擯比丘行法219種種不共住行法220闥賴 │207下意208種種不共住209闥賴咤210實覓罪211
咤比丘行法221實覓罪相比丘行法222波 │波羅夷學戒
羅夷與學沙彌行法 │
223僧上座法224僧坊上座法 │212眾僧上座213林上座
225別房上座法(衍文:阿藍法) │
226林法(阿藍)別房法 │214樹界215堂前
228房舍法229臥具法230戶法231扃法232空僧 │216房217臥具218戶扂210戶撢220空坊
坊法 │
233缽法234衣法235尼師壇法 │221缽222衣223尼師壇
[P267]
236針法237針筒法 │224針225針房
238凈水瓶法239常用水瓶法 │227水瓶228澡罐229瓶蓋230水231飲水器
240粥法241食法242食處法 │226粥232食蒲阇尼233食時
243與食法 │234食
│235受食
244乞食法 │236乞食
│237請食
245乞食人法246乞食持來法 │
247阿蘭若法248阿蘭若上座法 │238阿練若比丘239阿練若上座
249近聚落住法250近聚落住上座法 │240聚落241聚落中上座
251洗足盆法252洗足上座法 │246洗足247洗足上座
253客比丘法254客比丘上座法 │242客比丘243客上座
255欲行比丘法256欲行比丘上座法 │244行245行上座
257非時(行)法258非時會法259非時會上 │252非時253非時僧集254非時僧集上座
座法 │
[P268]
260會坐法261會坐上座法 │248集249集上座
262說法人法263說法人上座法 │250說法251說法上座
264說法法265不說法法 │255唄256不唄
266安居法267安居中法268安居上座法269安 │257求安居258安居259安居上座260安居竟
居竟法 │
270受眾法271往眾會法272受眾法273受眾上 │261眾262入眾263安居中264安居中上座
座法 │
274說波羅提木叉法 │265布薩266說戒
275說波羅提木叉人法276僧會法 │267說戒者268說戒上座
277上座法278中座法279下座法 │269上座270中座271下座
280上中下座法 │
281浴室法282浴室洗法283浴室上座法 │272浴室273洗浴274浴室上座
284和上法285共行弟子法 │275和上276共行弟子
286阿阇黎法287近行弟子法 │277阿阇黎278近住弟子
288沙彌法 │279沙彌
[P269]
289出力法 │280治罪
290隨后比丘法291常入出家比丘法292至家 │281后行比丘282入家283入白衣舍284入家坐285
法293住家法294住家上座法 │ 白衣家上座
294共語言法295息法 │286共語287消息
296漉水囊法297經(jīng)行法 │291漉水囊290經(jīng)行
298虛空法 │288空中
│289迦絺那292下風
299便利法300近廁法301廁板法302廁上座法 │293入廁294廁邊295廁屣296廁上座
303拭法304洗處法305近洗處法306洗處板法 │304籌草297洗298大行已洗手處299洗處
307洗處上座法 │
308小便處法309近小便處法310小便處板法 │300小便301小便處302小便屣303小便上座
311小便處上座法 │
312唾法 │305唾
313唾器法314缽支法 │306器
315齒木法316擿齒法 │307齒木308擿齒
[P270]
317刮舌法 │309刮舌
318擿耳法 │310挑耳
(「行法竟」) │311威儀(不威儀)
│312三聚
說一切有部「摩得勒伽」的兩種譯本,如上所列,論題(律母)雖偶有增減,解說或小有出入,但大體上,可說是完全一致的。說一切有部的毗尼的摩得勒伽,是分為三部分的。如『十誦律』本126項下,注「具足戒竟」(23)。217項下,注「法部竟」(24)。318項下,注「行法竟」(25)。毗尼的摩得勒伽,分為三部分,也如『毗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三?六0五上)說:
「云何三聚?謂受戒聚、相應聚、威儀聚」。
「三聚」,是摩得勒伽末了的總結(jié)。一、「受戒聚」upasam!pada^-khandha,如上說「具足戒竟」,從最初的「受具戒」得名。這一聚,『十誦律』本為一二六項目;『毗尼摩得勒伽』本為一二0項目。二、「相應聚」Sam!yukta-khandhaka:隨義類而編為一類一類的,稱為相應,為古代集經(jīng)、集律分類的通稱!菏b律』本為九一項目(注名「法部」);『毗尼摩得勒伽』本為八六項目。三、「威儀聚」A^ca^ra-khandha:威儀就是「行法」!菏b律』本為一0一項目;『毗尼摩得勒伽』本為一00項目。末附「威儀」與「三聚」──兩目,是這一部分及 [P271] 全部的總結(jié),是『十誦律』本所沒有的。說一切有部本的「摩得勒伽」,大概是:初聚為一二0項目;次聚為八0項目;后聚為一00項目。前二聚的總和(二00),為第三聚(一00)的一倍。在傳誦中略有增減,成為現(xiàn)存譯本的形態(tài)。
注【34-001】『十誦律』卷四八(大正二三?三四六上──三五二中)。
注【34-002】『十誦律』卷四八──五一(大正二三?三五二中──三七三下)。
注【34-003】『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七(大正二三?六0七上──六一0下)。
注【34-004】『十誦律』卷五一(大正二三?三七三下──三七八下)。
注【34-005】『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一(大正二三?五六四下──五六九中)。
注【34-006】『十誦律』卷五二──五三(大正二三?三七九上──三九七上)。
注【34-007】『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一──二(大正二三?五六九下──五七九中)。
注【34-008】『十誦律』卷五四──五五(大正二三?三九七上──四0五上)。
注【34-009】『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三(大正二三?五七九中──五八二中)。
注【34-010】『十誦律』卷五五(大正二三?四0五上──四0九下)。
注【34-011】『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七(大正二三,六0五上──六0七上)。
注【34-012】『十誦律』卷五六──五七(大正二三?四一0上──四二三中)。 [P272]
注【34-013】『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五──六(大正五九三中──六0五上)。
注【34-014】『十誦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三中──四二四中)。
注【34-015】『十誦律』卷五七──五九(大正四二四中──四四五下)。
注【34-016】『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三──五(大正二三?五八二中──五九三中)。
注【34-017】『十誦律』卷六0(大正二三?四四五下──四五0上)。
注【34-018】『十誦律』卷六0──六一(大正二三?四五0上──四五六中)。
注【34-019】『十誦律』卷六一(大正二三?四五六中──四七0中)。
注【34-020】『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七(大正二三?六一0下──六一一中)。
注【34-021】『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八──一0(大正二三?六一一中──六二六中)。
注【34-022】『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五(大正二三?五九三中──五九四上)。
注【34-023】『十誦律』卷五六(大正二三?四一四下)。
注【34-024】『十誦律』卷五六(大正二三?四一七下)。
注【34-025】『十誦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三中)。
第三項 先上座部的毘尼摩得勒伽
[P273]
『毗尼母經(jīng)』,八卷,「失譯人名,今附秦錄」!笟衬崮浮,是「毘尼摩得勒伽」 Vinayama^tr!ka^的義譯,為『毗尼摩得勒伽』的另一傳本。這是屬于雪山部Haimavata,也就是先上座部Pu^rvasthavira所傳承的。先上座部為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根源,所以這部『毗尼母經(jīng)』,在解說上,雖然廣略不同,意義也大有出入,但所解說的論題(律母),與說一切有部本,尤其是『毗尼摩得勒伽』本,極為接近!
『毗尼母經(jīng)』的后二卷,初明「三處決斷犯不犯」(1);次辨毗尼的五義──懺悔、隨順、滅、斷、舍(2);末后別明種種的毗尼──犯毗尼、諍毗尼、斷煩惱毗尼、比丘毗尼、比丘尼毗尼、少分毗尼、一切處毗尼(3)。末了總結(jié)說:「推求所犯輕重聚,及起處緣,可滅不可滅經(jīng)」(4)。這與『十誦律』Ⅷ「毗尼相」相當;『十誦律』也結(jié)說為:「如是事應籌量輕重本末已應用」(5)。這是依于同一原本,不同部派的不同誦本,而一向附于毗尼摩得勒伽的。真正的「毗尼母」,是前六卷,也分為三分。標目與解說。譯文偶有不明晰的地方。參照說一切有部本,條舉其標釋的論題(律母)如下:
一、第一分,一一九項目。 l受具足2得受具3不得受具4可得受具5不(可)得受具 6業(yè)(羯磨)7 應止羯磨8不應止羯磨,擯出羯磨10聽入僧羯磨11呵責羯磨12諫法13緣事 [P274] 14調(diào)伏15舍摩陀(止滅) 16 舍戒17不舍戒18戒羸19戒羸事 20說戒法21不說戒(此下有「說法」,應屬后29) 22宿食大界內(nèi)食(內(nèi)宿內(nèi)熟)23共宿食殘宿食(內(nèi)熟自熟)24殘食法(受?不受)25!8騔26 池!8騔 27畜缽法28畜衣法 29應說30非法說31不應說 32失性羯磨33舍 34施所墮35羯磨36非羯磨37毘尼38入僧法 39白40白羯磨41白二羯磨42白四羯磨(呵責等)43別住44本事45摩那埵46阿浮呵那 47犯48不犯49輕犯50重犯51殘52無殘53粗惡54濁重55非粗惡濁重56須羯磨57不須羯磨58集犯 59諫法60憶念61諫時62受諫63止語 64止說戒65止自恣66波羅提木叉67布薩68自恣 69內(nèi)宿70內(nèi)熟71自手作72自取73殘食法74根食 [P275] 75受迦絺那衣76不受77舍迦絺那衣78不舍 79可分物80不可分物81重衣物82糞掃衣83亡比丘衣物84養(yǎng)生具85非養(yǎng)生具86與得取87不與不得取 88應畜物89不應畜物 90剃發(fā)法 91凈肉92故作受用(食) 93合毘尼94不合毘尼 95人養(yǎng)生具96非人養(yǎng)生具97食果(凈法) 98五百結(jié)集99七百結(jié)集100毗尼緣101大廣說 102和合103不和合104盡形受藥105寺中應可作106寺中應畜物107應入林108有瘡聽109大小行處110房房中所作事111應二指作法112共作法113略問114應受不應受115處所116方117隨國應作118受迦絺那衣利119漿法
二、第二分,五五項目。 120夏安居法121自恣法122與自恣欲123取自恣欲 124波羅提木叉法125取布薩欲 [P276] 126物127諫128可分不可分129破僧 130房舍131敷具132敷具處所133營事 134相恭敬法 135蘇毗羅漿136散137香138雜香澡豆139藥140漿141不中飲酒 142屐143革屣144皮145應畜不應畜 146杖147絡(luò)囊148食蒜149剃刀150藏刀處 151乘152金扇153拂154扇155蓋156鏡 157眼藥158眼藥筒159莊飾160歌舞161花鬘瓔珞162香 163坐164臥具165禪帶166帶167衣鉤紐168擘抄衣 169稚弩170地法171樹 172斗諍言訟173破(僧)174和合
三、第三分,六五項目。 175去176去上座 177非時入聚落178非時集179非時上座集法 180法會181法會上座182說法者183說者眾上座 [P277] 184語法185不語法 186養(yǎng)徒眾法 187入大眾法188眾主法189眾中說法上座法 190說戒191布薩192受安居時籌量法193受安居法194安居中上座法195安居竟事 196眾197入僧法198入僧中坐法199上座法200中座法201下座法202一切僧所應行法 203浴室法204入浴室洗法205浴室上座所作法 206共行弟子共宿弟子奉事和尚阿阇梨法207和尚阿阇梨畜弟子法208沙彌法 209前行比丘法210后行比丘法211為檀越師212入檀越舍213入坐法214入家中上座法 215語言法216道行中息217失依止218舍法 219經(jīng)行220經(jīng)行舍221然火222小便處223洗足器224熏缽爐 225虛空226出氣227掃地法228食粥法 229上廁法230廁籌法231上廁用水法 232嚼楊枝法233涕唾法234擿齒法235去耳垢法236刮舌法237小便法 238行法非行法
如上面列舉的論題(律母),與說一切有部的摩得勒伽(二本),顯然是出于同一原本,而 [P278] 各為不同的解說!号崮附(jīng)』(119)「漿法」下注「初一分竟」(6),與『十誦律』本注「具足戒竟」的地位相合!号崮附(jīng)』第六卷末說:「第三事竟」(7)?梢姟号崮附(jīng)』,與說一切有部本相同,也是分為三分的。在三分中,第一分與說一切有部本最相近。(67)「內(nèi)宿」到(74)「根食」,與二本相當;但別有(22)「宿食」到(26)「池!8騔」,似乎是錯簡的重譯。第二分中,『毗尼母經(jīng)』較簡略。以『毗尼摩得勒伽』為例:(121)「自恣」到(136)「說欲清凈」,共一六項目;而『毗尼母經(jīng)』,從(121)「自恣法」到(125)「取布薩欲」,僅略為五項。此下,『毗尼摩得勒伽』,有「偷婆」類,「有食」類,「缽、衣」類,「依止」類,「和上、弟子」類,從(137)到(164),共二八項目,都是『毗尼母經(jīng)』所沒有的!号崮附(jīng)』第三分中說:「共行弟子、共宿弟子,奉事和尚、阿阇梨,和尚、阿阇梨畜弟子法,此皆如上文所說」(8)。但上文并沒有說到,可見第二分中,應有和尚、弟子法,而是脫落了。第三分中,『毗尼摩得勒伽』(207)「下意」起,(243)「客上座」止,共三六項目,而『毗尼母經(jīng)』也沒有!戈Y賴咤」、「實覓罪」、「與學」等,『僧祇律』本也有,所以這大概是「毗尼母經(jīng)』脫落了的,F(xiàn)存的『毗尼母經(jīng)』,除譯文標釋不大分明,缺兩大段外,原文的標題,與說一切有部本,是很接近的。
『毗尼母經(jīng)』與說一切有部的二本比對起來,與『毗尼摩得勒伽』本更近。如(119)「漿法」,與『毗尼摩得勒伽』的(120)「酢漿凈」;(226)「出氣」,與『毗尼摩得勒伽』的(292) [P279] 「下風」;(238)「行法非行法」,與『毗尼摩得勒伽』的(311)「威儀不威儀」,完全相合,而是『十誦律』本所沒有的。又如(152)「金扇」,(154)「扇」──二事;『毘尼摩得勒伽』,也立(183)「扇柄」與(185)「扇」為二!菏b律』本,但立(197)「扇法」為一事!号崮附(jīng)』的標目,與『毗尼摩得勒伽』,無疑是更接近的。
注【35-001】『毗尼母經(jīng)』卷七(大正二四?八三九上──八四二上)。
注【35-002】『毗尼母經(jīng)』卷七(大正二四?八四二上)。
注【35-003】『毗尼母經(jīng)』卷七──八(大正二四?八四二上──八五0下)。
注【35-004】『毗尼母經(jīng)』卷八(大正二四?八五0下)。
注【35-005】『十誦律』卷五七(大正二三?四二四中)。
注【35-006】『毗尼母經(jīng)』卷四(大正二四?八二二中)。
注【35-007】『毗尼母經(jīng)』卷六(大正二四?八三八下)。
注【35-008】『毗尼母經(jīng)』卷六(大正二四?八三五中)。
第四項 大眾部的毗尼摩得勒伽
大眾部Maha^sa^m!ghika的『僧祇律』,曾說到「誦修多羅,誦毗尼,誦摩帝利伽」(1) [P280] 。與修多羅、毗尼并立的摩帝利伽,顯然為摩得勒伽ma^tr!ka^的異譯。在『僧祇律』中,并沒有說到摩帝利伽是什么。然依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及先上座部Purvasthavira 的「毗尼摩得勒伽」去觀察,確信『僧祇律』的「雜誦跋渠法」、「威儀法」,與摩得勒伽相當;這就是大眾部所傳的「毗尼摩得勒伽」!荷o律』先明「比丘律」bhiks!u-vinaya ,從「明四波羅夷法第一」,到「七滅諍法第八」,而后總結(jié)說:「波羅提木叉分別竟」(2)。此下,「明雜誦跋渠法第九」,共一四跋渠varga。次明「威儀法第十」,共七跋渠。比丘尼律bhiks!uni^-vinaya的組織,也是這樣!鸽s跋渠法」與「威儀法」,大抵以十事結(jié)為一頌,也就是一跋渠(品)。但長行的標釋,與結(jié)頌偶有幾處不合(偈頌分為數(shù)事,長行或綜合的解說)。今依結(jié)頌次第而條列其內(nèi)容,而附注長行的不同處于下:
一、「雜誦跋渠法」,一四跋渠。第一跋渠:1 受具足2 不名受具足3支滿(可受具足)4不清凈(不得受其足)(3) 5羯磨6羯磨事7折伏羯磨8不共語羯磨9擯出羯磨10發(fā)喜羯磨第二跋渠:11舉羯磨12別住13摩那埵14出罪15應不應羯磨16隨順行舍17他邏!2恲18異住19與波羅夷學悔20覓罪相羯磨第三跋渠:21舉他22治罪23驅(qū)出24異住25僧斷事(4)26田地法(5)27僧伽藍法28營事法29床褥 [P281] 法30恭敬法第四跋渠:31布薩法32羯磨法33與欲法34說清凈法(6)35安居法36自恣法 37迦絺那衣法38非迦絺那衣法39舍迦絺那衣法40衣法第五跋渠:41看病比丘法42藥法 43和上阿阇梨共住弟子依止弟子法44沙彌法 45缽法46粥法47餅法48菜法49!C褂法50漿法 51蘇毗羅漿法第六跋渠:52毘尼法(7)53障礙不障礙法 54比丘尼法 55內(nèi)宿內(nèi)煮自煮56受生肉57受生谷58自取更受59皮凈60火凈第七跋渠:61重物62無常物63癡羯磨64見不欲65破信施 66革屣法67屐法68浴法(揩身石)69香屑法70杖絡(luò)囊法第八跋渠:71蒜法72覆缽法73衣紐!9跶結(jié)法74腰帶法75帶結(jié)法(8) 76乘法77共床臥法78共坐法79共器食法80機法第九跋渠:81為殺82肉(蒜)83皮法84揩腳物85眼藥86眼藥筒87眼藥籌法88傘蓋法89扇法 [P282] 90拂法第十跋渠:91刀治92灌筒法93剃發(fā)法94作具(剃具等),95破僧96和合僧 97五百比丘集法藏98七百集法藏99略說毗尼第十一跋渠:100毀呰101伎樂102香103華 104鏡法105擔法106抄系衣107上樹108火法109銅盂法110迥向法第十二跋渠:111眾生法112樹法113樵木法114華法115果法116種殖117聽一年(9)118罪法119非罪法120 治罪法第十三跋渠:121滅122滅事123調(diào)伏124調(diào)伏事 125聽法126油法127粉法128刷法129梳法130簪法第十四跋渠:131塔法132塔事133塔龕法134塔園法135塔池法136枝提137供養(yǎng)具138收供養(yǎng)具法139難法
二、「威儀法」,七跋渠。第一跋渠:l上座布薩2第二上座布薩3一切僧布薩4上座食5第二上座食6一切僧食 7 和上教共行弟子8共行弟子事和上9 阿阇梨教依止弟子10依止弟子事阿阇梨第二跋渠:11床敷12春末月治房13夏安居治房14安居竟治房15客比丘治房16舊住比丘治房 [P283] 17一切盡治房 18廁屋大便19小便法20齒木法第三跋渠:21衣席22簾隔障23房舍24涕唾25缽龕26粥法27立住法28經(jīng)行法29坐30臥法第四跋渠:31客比丘法32舊比丘法 33洗腳法34拭腳法35凈水36飲水37溫室38浴法39凈廚40衣法第五跋渠;41阿練若比丘42聚落比丘43禮足44相問訊45相喚 46入剎利眾47入婆羅門眾48入居士眾49入外道眾50入賢圣眾第六跋渠:51著內(nèi)衣法52著中衣法53著入聚落衣法54白衣家護衣 55前沙門56后沙門57倩人迎食58與人迎食59乞食法60食時相待第七跋渠:61然燈法62行禪杖法63擲丸法64持革屣65尼師壇66謦咳法67啑法68欠呿頻申法 69把搔70放下風
『僧祇律』的「雜誦跋渠法」、「威儀法」,為大眾部所傳,有其不同的次第,與內(nèi)容的增減。但就大體而論,與上座部Sthavira系的摩得勒伽,一望而知為出于同一的原本。如「雜誦跋渠法」的第一、第二、第三跋渠的一部分──(24)「異住」止,與『毗尼摩得勒伽』的第一分的前五十項(除26到31),內(nèi)容與次第,都非常相近。又「雜誦跋渠法」的(66)「革屣 [P284] 法」起,(96)「和合僧」止,內(nèi)容與次第,與『毗尼摩得勒伽』的(142)「屐」起,(174)「和合」止,更為一致。又如(97)「五百比丘結(jié)集」,(98)「七百結(jié)集」,(99)「略說毗尼」(『十誦律』本作「攝毗尼」,解說不同),三事是次第的,位于「雜誦跋渠法」的中間。說一切有部本,先上座部本,也都位于第一分的中間。尤其是和尚阿阇梨與弟子法,見于「雜誦跋渠法」(43),又見于「威儀法」(7──9)。說一切有部本,也是這樣,見于第二分與第三分。這可見原本如此,而并不是重復的。
比較起來,『僧祇律』本簡略,『毗尼母經(jīng)』本較廣,而說一切有部本,最為詳廣!荷o律』本,于「上座」事,標列為項目的,僅(1)「上座布薩」,(2)「第二上座布薩」,( 4)「上座食」,(5)「第二上座食」──四項。而『毗尼母經(jīng)』本,有(176)「去上座」,(179)「非時上座集法」,(181)「法會上座」,(183)「說者眾上座」,(189)「眾中說法眾上座」,(194)「安居中上座」,(205)「浴室上座」,(214)「入家中上座」──八項。而『毗尼摩得勒伽』本,廣列(212)「眾僧上座」,(213)「林上座」,(239)「阿練若比丘上座」,(241)「聚落中上座」,(243)「客上座」,(245)「行上座」,(247)「洗足上座」,(249 )「集上座」,(251)「說法上座」,(254)「非時僧集上座」,(259)「安居上座」,(264)「安居中上座」,(268)「說戒上座」,(274)「浴室上座」,(285)「白衣家上座」,(296)「 [P285] 廁上座」,(303)「小便上座」──一七項。上座部,說一切有部本,條列最為詳備,也就可見上座地位的特別受到重視了。又如『毗尼母經(jīng)』(98)「五百結(jié)集」,(99)「七百結(jié)集」,( 100)「毗尼緣」是毗尼藏略說;(101)「大廣說」(說一切有部本,分為「白」「黑」二類)是結(jié)集經(jīng)律的取舍標準。說一切有部本相同,而『僧祇律』本卻沒有「大廣說」。此下,『毗尼母經(jīng)』自(102)「和合」起,(108)「有瘡聽」止;(116)「方」起,(119)「漿」止,共一一項目!簹衬崮Φ美召ぁ槐,自(111)「等因」起,(120)「酢漿凈」止,共一0項,都是「凈法」kappa。這部分,『僧祇律』本沒有,是值得注意的事!在七百結(jié)集時,佛教界有「十事非法」──「十事不凈」的論諍。上座部系的「摩得勒伽」,在「七百結(jié)集」以下,廣論「等因」、「時雜」等凈法。凈法,是在某種情形下,經(jīng)某種手續(xù),認為是可行的!荷o律』于結(jié)集時,提出凈不凈的標準,如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二上)說:
「五凈法,如法如律隨喜,不如法律者應遮。何等五?一、制限凈。二、方法凈。三、戒行凈。四、長老凈。五、風俗凈」。
『僧祇律』舉「凈法」的原則──五凈,沒有分別而標列于「摩得勒伽」(「雜誦跋渠」),可見「等因」到「漿凈」,是上座部系所補列的。這些,『僧祇律』近于原本,上座系本,顯然有增廣的形跡。 [P286]
然現(xiàn)存的『僧祇律』本,確有綜合簡略的地方。如「雜誦跋渠法」頌出:「布薩及羯磨,與欲說清凈,安居并自恣」(10)。而長行綜合前四為一「布薩法」,結(jié)說「是名布薩法、與欲法、受欲法」(11),這是綜合簡略的明證。與此相當?shù)摹号崮附?jīng)』,自(120)「夏安居法」起,(125)「取布薩欲」止,共為六項。而『毗尼摩得勒伽』本,從(121)「自恣」起,(136)「說欲清凈」止,共達一六項目。在這些上,「摩得勒伽」的原本,相信是近于『毗尼母經(jīng)』的?傊F(xiàn)存各本,都是有所增減的。
注【36-001】『摩訶僧只律』卷一三(大正二二?三三四下)。
注【36-002】『摩訶僧祇律』卷二二(大正二二?四一二中)。
注【36-003】長行先明「四種受具足」;次廣明「不名受具足」,而以「是謂不名受具足。是中清凈如法者,名受具足」作結(jié),這是合為「受具足」、「不名受具足」二事了。見『摩訶僧祇律』卷二三──二四(大正二二?四一二中──四二二上)。
注【36-004】頌標「僧斷事」,而長行作「羯磨法」,見『摩訶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三中)。
注【36-005】長行別明「園田法」、「田宅法」,而總結(jié)為:「是名田宅法」。見『摩訶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 四四三下──四四四上)。
注【36-006】長行標「布薩法者」,而結(jié)以「是名布薩法、與欲法、受欲法」。頌中「羯磨」似即布薩羯磨。見『摩 [P287] 訶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四六下──四五0下)。
注【36-007】長行初標「非羯磨者」,而以「是名毗尼法」作結(jié)。見『摩訶僧祇律』卷二九──三0(大正二二?四六四下──四七0下)。
注【36-008】「帶結(jié)法」,頌中缺,長行中有。見『摩訶僧祇律』卷三一(大正二二?四八四下)。
注【36-009】今依頌而分「種殖」與「聽一年」為二,見『摩訶僧律卷』祇三三(大正二二?四九六中)。
注【36-010】『摩訶僧祇律』卷二八(大正二二?四五五上)。
注【36-011】『摩訶僧祇律』卷二七(大正二二?四五0下)。
第五項 摩得勒伽成立的先后
『十誦律』「毗尼誦」的「摩得勒伽」,『毗尼摩得勒伽』的「摩得勒伽」,『毗尼母經(jīng)』的前六卷,『僧祇律』的「雜誦跋渠法」、「威儀法」:如上文所說,是出于同一母體的毗尼摩得勒伽Vinaya-ma^tr!ka^。漢譯的毗尼摩得勒伽,就是這幾部。此外,分別說部Vibhajyava^din 系的『四分律』,也一再說到經(jīng)律(毗尼)以外的摩夷Ma^tika^,但實際的內(nèi)容不明。根本說一切有部Mu^lasarva^stiva^din的「律藏」,義凈的傳譯,是不完全的。據(jù)『根本薩婆多部律攝』所說:「比尼得迦及本母」(1),可見『根有律』也是有「摩得勒伽」的, [P288] 只是沒有譯出而已。
有關(guān)摩得勒伽的意義,我曾經(jīng)有所論列(2)。概要的說,摩得勒伽的文體,是標目作釋的;文義是「決了定義」的。法的摩得勒伽,是圣道的修持項目,如『雜事』等所說(3)。律的摩得勒伽,也是有關(guān)實行的項目,如出家受具足pravrajya^-upasam!pada^、布薩pos!adha、安居vars!a^,以及衣、食、住等僧伽規(guī)制。律的摩得勒伽,本是僧伽內(nèi)部實行的法制及慣例(不成文法)。結(jié)集時,只是列舉項目,附于「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但體例與波羅提木叉(成文法)不合,所以依標作釋,漸成為律的另一部分──「摩得勒伽」。
摩得勒伽,起初應只是標舉項目。『毗尼摩得勒伽』,在依標作釋以前,列舉項目,如說:「受具戒,應與受具戒,不應與受具戒,得具戒,不得具戒;羯磨,羯磨事,羯磨處,非羯磨處 ……」(4)。而『僧祇律』在依標作釋以后,結(jié)為偈頌說:「具足不名受,支滿不清凈,羯磨及與事,折伏不共語,擯出發(fā)歡喜……」, 等(5)。長行,或者是偈頌;在前,或者是在后,意義都是一樣的,就是列舉項目的摩得勒伽。如『僧祇律』「雜誦跋渠法」的第五跋渠(品),『大正藏』依高麗本,是偈頌體;而宋、元、明各本,都是長行(6)。但這些僧制項目,被稱為摩得勒伽的,早就成為偈頌,偈頌是更便于憶持的。
集為偈頌的「摩得勒伽」,原形是附于「波羅提木叉」后面,后來才發(fā)展而成獨立部類的。 [P289] 這一古老意義,應該加以說明!荷o律』的「波羅提木叉經(jīng)」,分為「十修多羅」,從「戒序」到「隨順法」(或作「法隨順法」)。在「七滅諍法」后,別立「(法)隨順法」為一部,這是上座部系Sthavira「戒經(jīng)」所沒有的!鸽S順法」的內(nèi)容,在第三章──「波羅提木叉經(jīng)」中,并沒有解說,F(xiàn)在「摩得勒伽」的性質(zhì),已經(jīng)明了,「隨順法」就是「摩得勒伽」的古義,也就可以進一步的來說明了。(法)「隨順法」,是漢譯各部「戒經(jīng)」所一致說到的,只是『僧祇律』特別提出,作為別部吧了。如:
、瘛核姆纸浔尽唬骸复耸欠鹚f,半月半月說戒經(jīng)中來。若更有余佛法,是中皆和合應當學」(7)。 Ⅱ『解脫戒經(jīng)』:「此是……佛陀所說戒經(jīng),半月半月說解脫戒經(jīng)中來。若更有余佛法,皆共隨順……應當學」(8)。 Ⅲ『十誦別本』:「是事入佛經(jīng)中,半月半月戒經(jīng)中說。若有余學,當一心學」(9)。 Ⅳ『五分戒本』:「是法入佛戒經(jīng)中,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及余隨道戒法,是中諸大德!一心……應當學」(10)。 Ⅴ『十誦戒本』:「是事入佛戒經(jīng)中,半月半月波羅提木叉中說。及余隨道戒法,是中諸大德!一心……應當學」(11)。 [P290] Ⅵ『根有戒經(jīng)』:「此是如來應正等覺戒經(jīng)中所說所攝。若更有余法之隨法,與此相應者,皆當修學」(12)。
這是「戒經(jīng)」的「總結(jié)勸學」?偨Y(jié)「波羅提木叉」的八部后,ⅠⅡⅢ本又舉「余佛法」或「余學」;ⅣⅤ本舉「余隨道戒法」;Ⅵ本舉「余法之隨法」來勸學。也許解說不完全相同,但在「波羅提木叉」八部外,別有應當修學的法,這是各部「戒經(jīng)」一致的意見!鸽S道戒法」,「法之隨法」,與『僧祇律』的(法)「隨順法」,顯然是原文相近而傳譯不同。道宣解「余佛法」為:「此謂略教之別序也」(13),意指七佛的略教。所以定賓解說為:「若更有余佛法者,示余佛略也」(14)。以下是七佛略教誡,所以『四分律』是可以這樣解說的。然『解脫戒經(jīng)』,也說「余佛法」,而七佛略教,卻在「序說」中。這可見「總結(jié)勸學」中的「余佛法」,并不合于道宣的解說!焊舅_婆多部律攝』卷一四(大正二四?六一五上)說:
「若更有余者,謂是十七事等所說學法,咸應修習。言法及隨法者,法謂涅槃清凈無累;正行之法八圣道等,能隨順彼圓寂之處,故名隨法」。
「余」與「法之隨法」,『律攝』作分別的解說。「十七事」是屬于毗尼的,「八圣道等」是屬于法的。依『僧祇律』的解說,這是屬于毗尼的,指「雜跋渠法」、「威儀法」──摩得勒伽。如說:「法隨順法者,如二部毗尼隨順者,順行此法也」(15)。二部毗尼,是二部波羅提木叉 [P291] 與分別vibhan%ga。與波羅提木叉相隨順的,應隨順而行。這是波羅夷……滅諍法(八部)以外的,與結(jié)集的波羅提木叉相契合的,隨順戒經(jīng)的部分。又說:「威儀者,二部毗尼隨順行,是名威儀」(16)。據(jù)此,可見「威儀法」也是屬于「法隨順法」的。又如『僧祇律』卷四0(大正二二?五四八上)說:
「世尊分別說戒序,八波羅夷、十九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薩耆波夜提、百四十一波夜提、八波羅提舍尼、六十四眾學、七止諍法,法隨順法偈在后。比丘尼毘尼竟」。
「法隨順法偈」一句,最值得注意!在古代,僧事項目的類集 ── 摩得勒伽,是偈頌,近于『僧祇律』中,「雜跋渠法」、「威儀法」的結(jié)頌。「法隨順法」,就是這些,是波羅提木叉以外的,卻是隨順于二部毗尼的僧伽規(guī)制及威儀。所以在說波羅提木叉儀軌中,終了時也舉此勸學!菏b別本』作「余學法」;『五分戒本』與『十誦戒本』,作「余隨道戒法」,意義明確,與『僧祇律』相合。『僧祇律』以此為第九部,這是與上座部系不同的地方。
『銅鍱戒經(jīng)』,沒有第九部,也沒有「更有余法」等一句。然在『銅鍱律』中,是有「隨順法」的,如「附隨」(南傳五?二六九)說:
「于經(jīng)、律、隨法、所制、隨順法,勿為無益之諍論」。
依注釋(17),「經(jīng)」等五事的內(nèi)容為: [P292] 經(jīng)Sutta──────二部波羅提木叉經(jīng)分別律vinaya──────犍度隨法anuloma────附隨所制Pan~n~atta───一切律藏隨順法a^nulomika──四大處(四大說)
『銅鍱律』「附隨」,別有「經(jīng)」、「隨經(jīng)」、「律」、「隨律」(18);「法」、「隨法」、「律」、「隨律」(19)!鸽S法」、「隨經(jīng)」、「隨律」,都解說為「四大處」(20)!荷埔娐膳派场,有「本」、「隨本」(21)。隨本(Sutta^nuloma,即「隨經(jīng)」)也是解說為「四大處」的。被解說為「四大處」的「隨法」與「隨順法」,似乎本為同一名詞(所以解說也一樣),而語音小有變化。在本書第四章第二節(jié)第二項中,說到「四大處」是依據(jù)原始結(jié)集的法律,對新傳的法律,予以審定,否決或采錄。這是隨順于先結(jié)集的經(jīng)、法、律,所以稱為「隨經(jīng)(隨順修多羅)」、「隨律」、「隨法」或「隨順法」!覆_提木叉經(jīng)」,是原始結(jié)集的根本律(也稱為經(jīng)、法)。僧伽規(guī)制,僧伽威儀的集成,是以波羅提木叉為審決標準,也就是隨順于法(二部毗尼)的!改Φ美召ぁ沟(最初)類集,是比原始結(jié)集略遲的,所以被稱為「隨、法」。附于「波羅提木叉」終了,勸學眾應該修學,這是各部律(除『銅鍱律』)所共傳的,而唯有『僧祇律』 [P293] 的「法隨順法偈」,說得最為明確!
現(xiàn)存不同誦本的「摩得勒伽」,上座系是分為三分的。『毗尼摩得勒伽』,稱為「受戒聚、相應聚、威儀聚」!菏b律』注作:「具足戒」、「法部」、「行法部」。第二分與第三分,「法」與「行法」,都是稱為「法」的。第一分「具足戒」,是否也稱為法呢?『十誦律』本第一分,一二六項,唯(28)「獨住法」,及(115)以下,有關(guān)「凈法」的──「和合法」、「僧坊凈法」、「林凈法」、「方凈法」、「土凈法」、「衣凈法」── 稱為法,其余的一一九項,都是不稱為法的。第二分九一項目,僅「塔地」、「塔物無盡」,及末后四事──「林」、「事」、「破僧」、「上中下座相看」,不稱為法,其他都是稱為法的。第三分,一概稱為法!号崮附(jīng)』第一分,有八項稱為法。其中(111)「應二指作法」,(112)「共作法」,(119)「漿法」,是「凈法」,附于第一分的。(20)「說戒法」,(27)「畜缽法」,(28)「畜衣法」,(38)「入僧法」,『十誦律』是屬于第三分的。其余的不稱為法,與『十誦律』相同!号崮附(jīng)』的第二、第三分,標與結(jié)不大合一,或稱為法,或不稱為法。比對『十誦律』與『毗尼母經(jīng)』,第一分除末后的「凈法」外,是不稱為法的!荷o律』的情形,也是一樣。如(1 )「受具足」……(24)「異住」;又(55)「內(nèi)宿內(nèi)煮自煮」……(65)「破信施」;又(121)「滅」……(124)「調(diào)伏事」,都沒有稱為法。這些,在『十誦律』是屬于第一分的。(95)「 [P294] 破僧」……(99)「略說毗尼」,在『十誦律』中,屬第一分及第二分的末后,也是不稱為法的?傊,從現(xiàn)存的「摩得勒伽」來研究,第一分(除末后的「凈法」)是不稱為法的;第二分與第三分,是稱為法的!荷o律』將前二分綜合簡編,仍舊保持了稱法不稱法的固有差別。
稱為「法」dharma的第二分,「布薩」、「安居」等,都是僧伽內(nèi)部,有關(guān)僧伽與個人的規(guī)制;「法」只是規(guī)章制度的意思。第三分稱為「行法」,或譯為「威儀法」,主要為每人在行住坐臥中,以行為主的行動軌范。aca^ra,譯為(正)行,也可譯為軌則,如說:「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軌則圓滿,于微小罪見大怖畏」:這是經(jīng)中最常見的「戒蘊」的文句!瑜伽師地論』卷二二(大正三0?四0二中)解釋說:
「云何名為軌則圓滿?謂如有一,或于威儀路,或于所作事,或于善品加行處所,成就軌則,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毗奈耶,不越毗奈耶」。(中略行住坐臥) 「謂如有一,于其所作:若衣服事,若便利事,若用水事,若楊枝事,若入聚落行乞食事,若受用事,若蕩缽事,若安置事,若洗足事,若為敷設(shè)臥具等事……名所作事。如其所應,于所應作,于如所作,即于此中如是而作。由是作故,不為世間之所譏毀,不為賢良諸正善士、諸同法者、諸持律者、諸學律者之所呵責,如是名為于所作事成就軌則」。 [P295]
軌則,正就是這些「行法」或「威儀」。日譯本的『沙門果經(jīng)』,譯「軌則圓滿」為「正行精勤」(22)。約法說,是aca^ra──正行,行的軌范。約人說,是a^ca^rya── 阿遮梨耶,人的軌范!歌べば械亍古c『瑜伽師地」的傳譯不同,也由此字而來。這一部分,稱為「行法」或「威儀法」的,在說一切有部中,決定為aca^ra的義譯!恒~鍱律』的「儀法犍度」,以vatta為「威儀」,那是部派間用語的不同了。僧伽內(nèi)部的一切規(guī)制,個人的日常行動的軌范,是「法」與「行法」的意義。據(jù)此來觀察不稱為法的第一分,意義顯然是不同了。如「羯磨」?「羯磨事」 ?「遮羯磨」?「不遮羯磨」?「學」?「還戒」?「不舍戒」?「戒羸」?「諍事」?「滅事」?「不消供養(yǎng)」?「白」?「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等,主要為僧伽規(guī)制中,所有術(shù)語的解說,及內(nèi)容分別。如法律中,對「人」?「自由意志」?「假釋」?「假扣押」等,確定意義,或內(nèi)容的分類一樣!改Φ美召ぁ沟牡谝环,不是僧伽規(guī)制,是僧伽規(guī)制中,所有術(shù)語的定義與分類(這就是解說)。在僧伽制度的發(fā)展中,這部分是先集出的;但這一分的集出,意味著僧伽規(guī)制的早已存在。接著是規(guī)制──「法」的集出;又以僧伽規(guī)制,個人正行的偏重,而分為「法」與「行法」,成為三分。在這稱為法與不稱為法的差別中,可以看出「摩得勒伽」次第集成的情形。
在各本的「摩得勒伽」中,「五百結(jié)集」、「七百結(jié)集」,敘列在中間,這是值得注意的事 [P296] !我在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師
- 印順導師:學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風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