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宗簡論 第二章 華嚴宗的傳承 第五節(jié) 五祖宗密

  第五節(jié)五祖宗密

  宗密(七八〇—八四)一,號圭峰,謐號定慧禪師。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縣)人。生於唐德宗建中元年(七八〇)。憲宗元和二年(八〇七)二十八歲,將赴貢舉,偶值遂州大云寺道圓禪師法席,言下相契,遂求披剃,當年從拯律師受具足戒。為沙彌時,得《圓覺經(jīng)》;讀罷有悟,道圓謂之曰:“此諸佛授汝,汝當弘圓頓之法,毋負佛恩”。元和五年(八一〇)游襄漢,在恢覺寺得清涼大師所撰的《華嚴疏鈔》,覽之欣然曰:“吾禪南宗,教逢華嚴,何其幸哉!晝夜搜尋,認為此疏,辭源流暢,幽賾煥然。于是修書寄疏清涼;遙敘弟子之禮。清涼獎喻曰:“輪王真子,可以為喻,倘得一面,印所懸解,復何加焉!”于是恭詣上都,親求面命。清涼大師見到他、非常歡喜地說:“毗盧華藏,能從我游者,舍汝其誰!”由于晝夜隨侍,親炙二年。元和十一年(八一六)於終南山智炬寺,閉關(guān)閱藏三年。撰《圓覺經(jīng)科文》、《圓覺經(jīng)纂要》各一卷。太和二年(八二八),文宗詔入內(nèi)殿,問諸法要,賜紫袍,敕號大德。相國裴休,尤加敬仰。

  山南溫造尚書問:悟理息妄之人,壽終之後,靈性何依?

  師答曰:二切眾生,莫不具有覺性。靈明亨寂,與佛無殊。但以無始劫來,未曾了悟,執(zhí)妄身為我相,故生愛惡等情,牛老病死,長劫輪回。然身中覺性,未曾生死。如夢驅(qū)役,身實未動。若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所依托?然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勿認妄念為心,臨終自不受業(yè)系。雖有中陰,天上人間,隨意寄托。若泯愛惡,則不受分段之身。倘更減微細心行,則朗然大覺,隨機現(xiàn)化,名之為佛”。會昌元年(八四一)正月六日寂於興福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遺誡:“令舁尸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墓勿塔勿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後去,其余住持儀則,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世壽六十二,僧臘三十四。相國裴休為撰碑文,略謂:“師之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靜為正味,慈忍為甲盾,慧斷為劍矛。破內(nèi)魔之高壘,隔外賊之堅陣,鎮(zhèn)撫邪雉,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二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我?guī)煇u之。故遑遑于濟拔,汲汲於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遺著有:

  《華嚴經(jīng)行愿品疏鈔》六卷

  《華嚴經(jīng)行愿品疏科》一卷

  《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

  《注華嚴法界觀門科文》一卷

  《原人論》一卷

  《華嚴心要法門注》一卷

  《圓覺經(jīng)大疏》十二卷

  《圓覺經(jīng)大疏釋義鈔》十三卷

  《圓覺經(jīng)大疏科》中、下二卷

  《圓覺經(jīng)略疏》四卷

  《圓覺經(jīng)略疏科》一卷

  《圓覺經(jīng)略疏之鈔》十二卷

  《圓覺經(jīng)道場修證儀》十八卷

  《金剛經(jīng)疏論纂要》二卷

  《盂蘭盆經(jīng)疏》二卷

  《起信論疏》四卷

  《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一卷

  宗密的弟子有千余人,著名的有圭峰溫、慈恩寺太恭、興善寺太鍚、萬乘寺宗、瑞圣寺覺:化度寺仁珍等。

  宗密在《原人論》里,就全部佛教,由淺入深,分為五種:

  一、人天教:持五戒、十善,修四禪入定,生色界無色界,這都是以苦樂為因而修行的。

  二、小乘教:說明“我”由五蘊和合而成。色心二法從無始來,由因緣力,念念生減,相續(xù)無窮。

  三、大乘法相教:說明宇宙一切唯識所變之法相宗。

  四,大乘破相教:乃指說空寂之理的空宗。宗密批評此教,雖破情執(zhí),但尚未顯示真靈之性。

  五、一乘顯性教:說明一切眾生,具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凈。將此一心,名如來藏,為原人之根源。

  宗密時代,禪家與教家各立門戶,互相攻擊。他頗為慨嘆地說: “吾丁此時,不可以默矣!”於是以如來三種教義,印禪宗三種法門,融瓶盤釵釧為一金,攪酥酪醒醐為一味,力主禪教一致。將教之三教配禪之三宗:(一)、將識破境教(相當于大乘唯識法相宗)配對息妄修心宗(南夫、北秀、保唐、宣什)。(二)密意破相顯性教(相當于中觀佛教的三論宗)配對泯絕無寄宗(石頭、牛頭、徑山)。(三)、顯示真心即性教(相當于如來藏思想的華嚴宗配對直顯心性宗(洪州、荷澤)。宗密認為:代表如來藏佛教的爽圓覺經(jīng)移與《華嚴經(jīng)》,比之唯識、中觀,更為殊勝。唯識宗的阿賴耶識,唯是妄識,并非自性清凈心。三論宗的空觀思想,說明一切皆空,缺少絕對的理性真心。因此如來藏佛教,建立理性真心,特為超勝。荷澤禪,空寂之知,與理性真心之性教頓為一致。

  《原人論》五教說之外,《禪源諸詮集都序》又有三教配三宗說

  (一)人天教—人天因果

  (二)小乘教—斷惑滅苦教(一)、依性說相教—息妄修心宗

  (三)大乘法相教—將識破境教

  (四)大乘破相教———————(二)、破相顯性教—絕無寄宗

  (五)一乘顯性教——————(三)、真心即性教—直顯心性宗

  宗密最後的結(jié)論說:“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須先約三種佛教,證三種禪心。然後禪教雙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

  華嚴宗經(jīng)會昌法難,頓形衰落。入宋以後,長水子璿,晉水源凈,以及師會、道亭、道通、明朝之弘璧、永光,清朝之續(xù)法諸大師,相繼而起,保存余緒。近代有月霞、應慈兩位老人專宏華嚴,使本宗不絕如縷。真禪不敏,忝列應師門下,愿在有生之年,將華嚴大救,毗盧性海,再現(xiàn)於祖國的神州大地。

精彩推薦